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人才柔性引进,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发展要求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的非户籍人才的人才引进方式。

第二条 《市人才工作证》(以下简称《工作证》)是柔性引进的人才在市工作、创业、居住、生活和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凭证。

第三条 市机关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人才柔性引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才柔性引进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引进的对象、方式

第四条 柔性引进的对象应是本市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属本市紧缺的具有研究生(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或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暂时不得流动的人员除外。

第五条 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的方式:

(一)智力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智力服务合同书,承担项目开发、课题研究、技术咨询等,提供智力服务;

(二)智力借入。人才在本市企业的市外或境外的技术研发机构、办事机构、实验室等,承担科学实验、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等智力服务;

(三)业余兼职。人才在不侵犯所在单位知识产权并保守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签订兼职合同书,来我市企业兼职;

(四)人才创业。人才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来我市创办企业;

(五)其他方式。如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

第三章《工作证》的申办、变更及时效

第六条 用人单位向市人事行政部门报送《市人才工作证申请表》,经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后,发放《工作证》。

第七条 用人单位或来创办企业的个人须填写《市人才工作证申报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用人单位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用人单位与人才签订的合同书;来创办企业的提交所创办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人才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国(境)外护照及本人1寸彩色证件照两张;

(三)人才的学历(学位)证书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科技成果证书。

第八条 市人事行政部门在发放《工作证》的同时,建立市柔性引进人才临时档案。

第九条 持有《工作证》的人才,在本市因工作单位等情况发生变化的,本人或新工作单位应当持变动证明材料到市人事行政部门办理《工作证》变更登记。

第十条 《工作证》的有效期最长为五年。《工作证》有效期满,需要申领新的《工作证》,《工作证》逾期自行失效。持证人离开本市的,用人单位应负责收回《工作证》,并上交人事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工作证》遗失的,持有人凭居民身份证及单位证明到市人事行政部门办理补发手续。

第四章政策待遇

第十二条 《工作证》持有人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可申办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科技项目招投标,申报科技项目及经费资助,申报科技奖励及其他评比奖励活动。

(二)可在市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执业(职业)资格登记。

(三)符合《市引进紧缺人才资助办法(试行)》(政发〔〕31号)第一至十类所列资助对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持有《工作证》后,服务满五年以上的,经考核确认,可享受政发〔〕31号文件规定的相应资助。

1.在省内外知名企业等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的经营管理人员,熟悉相关领域业务的规则、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2.对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发展有过较大贡献,其成果处于本行业本领域技术前沿且为业内同行认可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3.拥有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并在技术及成果转化中为企业作出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技人员;

4.具有特殊专长并为企业管理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特殊人才;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能够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人我很荣幸。今后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香港。”

2006年11月27日,郎朗向香港入境事务处递交了相关申请证明,这个浑身充满表演气质的钢琴演奏家从此成为香港居民。

郎朗在香港入境处的那张招牌式的笑脸,第二天便出现在内地各大报纸上。很多人通过这条新闻才知道香港政府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计划)。

让特区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拥有梦幻般开局的优才计划并没有如他们设想中那般顺利。从2006年6月推出到今年10月底,入境事务处只收到1071份申请,最终通过申请的,只有238名。这与特区政府当初“利用该计划每年引进1000人”的设想相差甚远。

郎朗效应是一大败笔

“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在香港传媒人吕丘露薇看来,这样的安排会让很多人觉得优才计划的门槛太高。“其实如果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

优才计划有两种计分方式。一种是成就计分,为“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准备,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

郎朗的申请即属于成就计分获得批准,李云迪和章子恰不久亦步其后尘成功入港。

成就计分之外,优才计划还有适合普通人的综合计分方式。通过对申请者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五方面条件的考核,申请的人士。在预估其个人资历已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条件下,可提交申请。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为80分。

吕丘露薇认为,媒体对适用成就计分的明星申请者的追逐,给公众塑造出一种印象,“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符合综合计分的资格。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优才计划的前世今生

香港历来是个移民流入地。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大陆移民构成了香港人口的主体。但80年代中期,从中英谈判定下香港要回归中国开始近10年的时间里,香港达到了向外移民的历史最高峰,数以10万计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

1997年后,曾出现小规模的人才回流。“但回来的那些,基本是在海外境遇不是很好的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回归后的很长时间里,香港一直面临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很多高职位找不到人。”

特区政府引进人才的计划始于1999年。这年12月,面向全球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出台,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2003年该计划取消。

两年后,特区政府又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该计划针对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所设,申请人必须具备这两个行业的专业技能,并且获得本地公司聘用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的职位,且申请成功者只能单身来港。

“在当时,大陆这样的人才非常吃香,就业非常好。工资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去香港呢?”陈丽君说。

在经历前两次不太成功的计划后,香港政府在2003年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于专业和名额,计划未作限制。但该计划严格按工作岗位引进人才,只要香港雇主在本地找不到能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可由雇主向入境处提出申请从内地引进人才。被香港老板招过去的内地人才,还可以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带到香港定居。

这一次,灵活而人性化的计划终于取得成效。到今年8月底,顺利通过该计划申请的共有17856人。引进的人才,则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行业,占了56%:商贸和金融服务人才各占10%和7%。

“计划每年获批准人数都在递增,基本上只要提交申请大都可以过。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陈丽君说,这是个很成功的人才引进计划。

“严格按照工作岗位引进人才计划有局限性,那就是缺乏灵活性。”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陈咏梅这样解释出台“优才计划”的原因:“有些内地优异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个固定的工作,很多还可能开公司创业,为此去年我们推出了全新的‘优才计划’,让内地人才先来港熟悉情况,再决定找什么工作或者创业,缓冲期可以有一年之久。”

香港特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曹万泰也向《新世纪周刊》表示,优才计划是一个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长期性计划,实施之初必然有一定的探索阶段。“另外,别忘了。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只针对内地,而优才计划是适用于全世界的。”

香港给人才的馅饼不够大

“在内地移民市场上,把香港作为首选目的地的人并不太多。”凯胜移民留学集团移民顾问庄凯芳认为,由于地寡人众和低税收造成的相对低福利,香港的移民政策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太有吸引力”。

庄凯芳将优才计划的目标人群定义为: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青壮年(25~35岁)。“显然这些人在哪里都会活得很好。”

曾有不少客户向庄凯芳咨询移民香港及优才计划的情况。在了解到该计划的细则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

“能达到80分及格线的人有不少,但关于一年内必须要找到与其专业相关工作的规定,还是让他们感到有点没底,后顾之忧太多。”庄凯芳说,相比之下,加拿大等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并无如此“苛刻”的规定条款。“你一个博士生去了那儿给人刷碗,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活得下来。

庄凯芳说,在公司的移民业务中,美国加拿大的移民覆盖面很广,“随便一撒网,一百个人申请,可能有二三十个合格。香港这个我跟你说清楚之后,你还会想要去吗?”

庄凯芳认为,优才计划对申请者比较大的吸引,应该是享有100多个国家免签证的香港绿卡。但获得绿卡的前提是:必须在香港连续居住7年,方可提出永久居住权的申请。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筑巢”引“凤”来

中国科学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年轻人才的引进工作,当时的科技队伍建设主要是基于对”“10年断层的弥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年轻人才成长并能迅速脱颖而出的政策和措施。至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科院年轻科技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发展,在质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这支队伍中,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相对缺乏,真正一流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还是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跨世纪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就成为中科院当时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引“凤”先“筑巢”。1994年,中科院在当时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从事业费中拨专款设立“百人计划”,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对优秀人才提供重点支持,计划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并培养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实际上到1997年底,中科院就以“百人计划”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151人。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中科院提出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并对“百人计划”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1998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同时对院内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给予“百人计划”支持,并于2001年开始启动“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到2002年底,又有805位优秀人才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

“百人计划”原管理模式(即研究所引人、用人;国家、院掏钱)使得研究所存在一定的资源导向,引进人才存在盲目和对入选者疏于管理等现象。为充分发挥研究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从2003年起,“百人计划“入选者由原来的“所先行推荐,院评审决策”,改变为“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两年来,在 235位中科院“百人计划”新近入选者中,已有82位获得院择优支持。

“靓巢”引“美凤”

2002年初,中科院对“百人计划”的进展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充分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筑巢”好引“凤”,筑得“靓巢”,方能引得“美凤”。2003年院果断决策,对“百人计划”的招聘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同时在各个环节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

1.研究所自主招聘

经院审定通过的“百人计划”岗位,各研究所可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研究所负责组织招聘评审,并具有聘用的决定权。对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岗位聘用并到位开展工作的人员,招聘单位需对其提供基本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配备助手、招收研究生,提供实验、办公用房,不低于70万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用房等),并与入选者签订合同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2.院择优支持

到位工作6个月以幽的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可申请院择优支持。并在到位工作的两年内,有两次申请择优的机会。对两次未获得院择优支持的入选者,研究所有权保留或取消入选者资格。对保留资格者,研究所需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支持,3年后将统一参加“百人计划”终期评估。

3.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

研究所负责对执行期过半的入选者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对土作进展不理想的人员,帮助查找原因,及时提出整改的意见。执行期满后,统一参加“百人计划”终期评估。

4.后续支持

对工作业绩非常优异的入选者,院“百人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遴选出不超过20%的优秀者,并给予50万至100万元的后续经费支持,

从2004年起,在“百人计划”初选答辩以及“百人计划”入选者申请择优支持和终期评估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术道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评价。一方面体现中科院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要求入选者重视自身修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到自律自醒。在执行年限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鼓励部分单位试点,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入选者,根据工作需要,项目执行期可定为3~5年。对院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招聘的研究所所长、国家(院)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若符合“百人计划”基本条件,院将直接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中科院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真心实意为人才着想,尽心竭力为人才排忧,全心全意为人才服务。并在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要求研究所指定专人负责为“百人计划”入选人员办理落户、入所、子女入学等手续,编印《所情介绍》、《入所须知》、《办事指南》等,为新进人才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为入选者配偶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为暂时没有合适工作的配偶建立企业社会保险等,目的是在全院上下形成一种支持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最优秀的人才集聚到知识创新工程的事业中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凤”舞九天

在过去的10年间(至2004年11月),中科院共有1281位优秀人才获得“百人计划”支持,其中,从国外引进的杰出人才为786人;吸引“海外知名学者”111人,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46人;13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受到“百人计划”支持。

在“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中,已有1/5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人数的45%;13人成为“973”首席科学家;57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72人承担院重大项目或重要创新方向性项目。以“百人计划”支持的人才中,已有36人担任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主任;85人走上了所、局级以上的领导岗位;中科院近年新当选的14位50岁以下的院士,均是“百人计划”支持者。

对295位引进的国外杰出人才的评估结果显示,他们在回国工作的3年中,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6153篇,发表国际会议报告1641篇,出版专著145部,获得专利427项。其中一些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重要影响,也使我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例如:

在纳米结构的生长和研究中,创造性地利用周期纳米模板上的幻数原子咸簇现象,制备出了由全同纳米团簇周期排列构成的一种新的两维人造晶体。几乎所有国际公认最好的科学媒体都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报道和介绍;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提出抛石路基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解决了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难题,建立了国内外寒区隧道计算理论;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新理论,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基料的表面修饰,制造出多种超常规的功能界面材料,通过与地方的产业化合作,成功地实现了技术转移。

中科院通过实施“百人计划”,以环境和感情筑起了一个又一个“暖巢”、“靓巢”,不仅引来了“金凤凰”,也为她们的展翅高飞补充更多的能量。

从国外回到声学研究所工作的颜永红说:“我未曾料想的是下了飞机之后,与我从未谋面的田静所长竟举着一个写有我名字的接站牌在机场迎接我。我来到声学所,从大里说,我是受中国科学院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精神感召,从细里说,我是受田静所长为人、做事的精神感召的。”

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行政管理人员服务非常到位,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回到该所的段树民说:“我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跑科研经费,只要专心致志搞科研就行,这样的环境氛围对科研人员非常难得。既然国内研究所的管理机制已经与国际接轨,研究水平也已经不低,我为何还要舍近求远,一直逗留在国外工作?”

朱茂炎早些年就与导师陈均远一起开展过“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工作,在德国工作了几年,开阔了国际视野的他认为:中国有开展古生物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说:“我回来后,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一直就没有断,这不仅因为我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工作为世人所瞩目,并要继续保持国际的领先水平,也因为‘百人计划’入选者的名份对申请研究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信誉支持。”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百人计划”

“百人计划”始于1994年。计划实施的初始阶段,提出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因此称为“百人计划”。

1997年,“百人计划”做了部分调整,适当扩大了招聘规模,并把中科院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纳入“百人计划”管理。

1998年,中科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百人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于1998年增加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内容。

2001年,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百人计划”又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百人计划”分为“国外杰出人才”、“海外知名学者”和“国内百人计划”三个部分。

2003年,“百人计划”的招聘方式进行了较大调整。在继续保持现有品牌效应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研究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将人才引进的决策权交给研究所。

2006年,中科院全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在创新三期,中科院将继续加强“百人计划”工作。为此,中科院先后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和招聘海外知名学者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百人计划”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这里我们侧重摘要刊登与海外留学人员相关的内容。

《管理办法》摘要

总则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以下简称“杰出人才”)计划是指引进到我院长期工作的海外杰出人才;招聘海外知名学者(以下简称“知名学者”)计划是指招聘短期来我院工作的海外知名学者。

人才引进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支持、契约管理、动态调整。

目标和条件

在创新三期,计划引进500名左右的杰出人才和招聘200名左右的知名学者。

引进的杰出人才,应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或自愿放弃外国国籍来华或回国定居的专家学者。同时,还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

2、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3、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

4、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能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能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

5、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其研究水平足以担当招聘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6、恪守科学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知名学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海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或相当干副教授及以上职位;

2、取得过国际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过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

3、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创新性构想,并能够带动研究团队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4、确保在受聘期间能经常参加团队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并且每年回国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受聘期间不得在国内其他单位兼职;

5、诚实守信、学风正派、乐于奉献、崇尚科学精神,愿意通过合作,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为国服务。

岗位职责

1、正确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布局和项目,带领一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从事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

2、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带领团队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

3、杰出人才聘任期间,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与项目;取得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科研成果,培养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

4、知名学者应通过与国内优秀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并通过网络、国际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接收国内学者访问等方式,为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招聘程序

1、为引进杰出人才设置创新研究员岗位。

2、各单位根据公布的岗位组织招聘。

3、各单位对已到位开展工作12个月以上的杰出人才入选者,可向院提出人才专项经费支持的申请。

知名学者的招聘在“创新团队”依托单位组织评审的基础上,需经院送请海外评审专家评审(特殊领域除外)后予以聘任。

人才管理

杰出人才计划执行期限一般为3年,从获得择优支持的下一个年度算起。杰出人才在计划执行期间需全时在岗工作,不得保留原职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在招聘、择优申请、年度考核及终期评估环节,对杰出人才的科学道德进行专门考评,对获得择优支持和终期评估为优秀的入选者实行公示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到位工作的入选者参加国情,院情学习研讨班。

按照杰出人才的研究领域和工作性质,分别建立以科学道德、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入选者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年度考核及终期评估。

支持方式和经费管理

经费支持包括专项经费支持和聘用单位配套支持。聘用单位对入选者须提供基本工作条件和不少于70万元的启动经费支持。

获得择优支持的入选者,在计划执行期内可获得200万元(科学事业费17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27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外,另可按规定享受杰出人才岗位津贴。知名学者作为“创新团队”海外核心成员,在计划执行期内可获得人均一次性100万元(全部为科学事业费)的专项经费支持。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研实验费、人员支出、仪器设备经费以及住房补助等方面。配套支持经费主要用于科研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科研、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

《实施细则》摘要

内容与目标

“百人计划”包括“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内“百人计划”、项目“百人计划”以及“国 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百人计 划”等。

我院在创新三期,计划5年从海外引进 500名杰出人才;以国内“百人计划”支持西 部地区及部分特殊领域单位引进100名国内 优秀急需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基地重大项目 和重要方向项目的部署,引进支持项目“百 人计划”200名:继续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以下简称“杰青”)获得者给予后续 支持。

招聘与申报

各单位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 自行组织招聘。从海外招聘的人员必须具备 《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基 本条件,年龄一般应不超过40岁。国内“百 人计划”招聘的人员在国内(院外)单位应获 得研究员(教授)职位,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 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对于从国内招聘的人员 及从海外招聘的具有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的人 员,年龄可放宽到45岁。

杰出人才引进按照《管理办法》所规定的 程序进行:国内“百人计划”招聘参照杰出人 才的引进办法执行。

受聘者与聘用单位签订《中国科学院“百 人计划”执行管理协议书》(以下简称《管理 协议书》)。

院对3个月内将到位工作的受聘人员, 受理入选资格备案申请。申请人和聘用单位 需填写《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资格 申请表》(含电子版)和《管理协议书》,连 同其在国内三级医院体检的健康证明,并 由聘用单位报“百人计划”办公室,通过院 级资格审查和领导小组批准后,即获得“百 人计划”入选资格,享有“百人计划”入选 者称号。

择优支持

入选者在到位工作一年以上两年之内, 具有一次申请院择优支持的机会。院每年组织 一次择优支持专家评审。

“百人计划”办公室每年上半年受理择优 支持申请(具体申报时间以每年通知为准), 会同各专业局组织择优支持专家评审会。

获得院择优支持的入选者,将获得200万 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其中国内“百人计划”入 选者由院支持专项经费100万元,聘用单位匹 配支持经费100万元。

在院拨经费到位后,聘用单位不得从中 抵扣按院规定所提供的启动经费。

对未获得院择优支持的入选者,一般应 取消“百人计划”入选者称号,但聘用单位 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保留部分入选者称 号。对保留称号的入选者,由聘用单位按院 择优支持标准予以支持,并需参加院组织的 终期评估。

对在创新二期已获得“百人计划”入选资 格,但未获得院择优支持的入选者,在获得入 选资格后的3年内,有两次申请院择优支持的 机会。未获得院择优支持的入选者,在聘用单 位支持下可继续执行“百人计划”,并参加院 统一组织的终期评估。上述人员从入选到参加 评估,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

考核与评估

聘用单位对获得院择优支持和保留称号 的入选者按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年 度考核。聘用单位每年需填写《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年度考核表》,报“百人计 划”办公室。

院每年组织一次“百人计划”入选者终 期评估。入选者从获得择优支持的年份算起 (不含当年度)的第4年参加终期评估。入选 者届时可申请延期,但从获得经费支持到参 加评估,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评估内容 包括:综合素质、工作进展、人才培养与团 队建设、承担任务与项目、实验室建设情况 等。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 格。合格以上的入选者在受资助期间,须获 得2项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或相当的项目资 助。

日常管理

对于院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招聘的研究所 所长、国家(院)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外知 名学者”和院“海外评审专家”,若符合“引 进国外杰出人才”基本条件,在其全时到位 工作后,由受聘者和聘用单位提出申请,通 过院级资格审查和领导小组批准后,在聘用 单位提供前期匹配经费支持的前提下,院将 按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给予专项经费的 支持。

按“百人计划”岗位招聘的“杰青”获得 者,对通过院级资格审查,获得“百人计划” 入选资格者,原则上可不通过专家评审,直接 获得专项经费支持。

上述人员在“百人计划”项目执行期满后 需参加院统一组织的终期评估。

对获得择优支持和终期评估为优秀的入选 者实行公示制度。

各单位应为新人所的“百人计划”入选者 提供诸如医疗、住房、项目申请等方面的信 息,帮助他们了解有关政策。同时各单位要 积极协助他们办理落户、入所、子女入学等 手续。

“百人计划”入选者享受3年1000元/月 的“百人计划”岗位津贴。针对刚回国的“引 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的配偶就业不易落实 的客观情况,各单位在人才专项经费中,用于 入选者本人的岗位津贴可适当调增,但最高不 超过1500元/月。

项目“百人计划”

科技创新基地可根据需要结合重大项目 和重要方向项目的部署,通过设置项目“百 人计划”岗位(以下简称“项目百人”),招 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入选者年龄应不超过 45岁。

“项目百人”岗位应是相关基地的重大项 目或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岗位。

“项目百人”入选者和聘用单位需填写 《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申请备案表》, 报相关基地审批后,报“百人计划”办公室 备案。“项目百人”入选者不参加院择优支持 评审,其科研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基地根据具 体项目确定,一般不少于200万元。聘用单 位需对“项目百人”入选者给予100万元的 匹配支持。

“杰青”获得者申请“百人计划”

凡我院获得“杰青”资助的人员(已获得 “百人计划”支持的人员除外),在基金项目执 行过程中,均可申请入选“百人计划”。获得 “百人计划”入选资格的“杰青”获得者,享 有“百人计划”入选者称号。

已获得“百人计划”入选者称号的“杰 青”,在基金项目执行完毕,并于基金委考核 通过后的第二年,可申请院“百人计划“专项 经费的支持。“百人计划”办公室审核后,公 布获得支持入选者名单,同时院将在当年度给 予每人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入选者享受 3年每月1000元的“百人计划”岗位津贴。

“百人计划”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电话:0086-10-68597416

传真:0086-10-68522353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据了解,这些岗位主要面向海内外聘请、引进、遴选和资助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全面提升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据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由“杰出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计划”6个计划组成。以下简单介绍之,具体信息可登陆北京市教委网站查阅(www.bjedu.省略)。

杰出人才引进计划

主要面向海内外聘请、引进、遴选和资助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搭建人才梯队,组建学术团队,带领相关学科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设置学科首席专家岗位、特聘教授岗位、讲座教授岗位。2008~2012年在市属高等学校设置10个学科首席专家岗位、40个特聘教授岗位、100个讲座教授岗位,设立50个左右校外名师讲学资助点。

学科首席专家岗位主要设置在国家级、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学科首席专家可获得总额为2000万元科学研究支持经费,根据工作需要,分年度核拨,享受学科首席专家工资每年100万元;

特聘教授岗位一般设在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及重点建设学科、主干学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的前沿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特聘教授在聘请学校全职工作,在全职工作期间享受特聘教授工资每年10万元;

讲座教授岗位的设置不受学科限制,由高等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聘请,讲座教授在聘请学校全职工作时间一年不得少于3个月,在全职工作期间享受讲座教授工资每月1万元。

校外名师讲学资助经费,根据《北京高等学校市级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执行。

其他人才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10~100万元的一次性科研经费资助:

1、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提供最高为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2、国外著名高校教授、国内“211”、“985”学校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内外知名学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分别提供最高为50万元、3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3、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优秀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最高为1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

该计划是加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设良好环境,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

该计划主要是用于支持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对入选北京市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库第一、二层次的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进行资助,累计资助50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每人每年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100万元,连续资助3年。

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该计划主要是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中遴选150名品德高尚、学术造诣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突出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以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管理能力突出的管理人才,给予重点扶植资助和培养,使其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形成市属高校的中坚力量,带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其中,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人才每年每人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3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人才每年每人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20万元。教学创新人才和管理创新人才每年每人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一次核定,连续资助3年,分年度下拨。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该计划主要是加强对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的支持和资助。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该计划累计遴选资助300个,连续资助3年。资助金额依据学科建设需求、团队成员人数、人才梯队建设等因素确定。

学术创新团队中的自然科学团队每个每年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团队每个每年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30Z?元;优秀教学团队和管理创新团队每年最高资助科学研究经费为30万元。

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安排的总称,旨在使企业具有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组织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重要,它引导并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人力资源规划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便成为热点话题,本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意义入手,详细阐述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热点话题;步骤;措施

0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这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杰克・韦尔奇也曾提到“不要光顾着谈论新技术、新业务;忽略了人,什么技术、业务都不会成功”。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将为企业保驾护航,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背景及目的,了解企业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及组织能力。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其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新员工,这时人才规划则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规划及实施也就成为了热点话题。

1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及分析

1.1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包含八个步骤:a.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来制定职务编制计划;b.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盘点报告,来制定人员配置计划;c.根据职务编制计划和人员配置计划,使用预测方法,来预测人员需求;d.确定人员供给计划;e.制定培训计划;f.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g.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h.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2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也不尽相同,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规划。比如一家800人的企业,正处于企业扩张期,人才引进规划、培训计划、员工发展将成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人才引进一般会采用内部甄选和外部招聘的形式,培训计划可借鉴学习型地图的方式,为员工在企业内学习指明方向,为员工晋级和晋升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员工发展则可使用晋升、转岗、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

2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2.1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层级责任:总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发起者;直线经理负责人员业绩的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并提出改进建议。人力资源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员的积极参与。

2.2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体系建设: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过程控制与报告体系;建立责任为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专项工作的专项考核体系。

3人才规划目标及措施

3.1当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人才规划则至关重要,首先明确人才规划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各层次人才的性别、年龄等结构趋于合理;重点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实力大幅度提升,迎合企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配套、完善,构建有利于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3.2 具体措施

3.2.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技术要求较高、不需要太多工作经验,可给予培养储备的岗位,以校园招聘为主,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建立与部分高校联系合作机制,营造人才引进环境,也可以采用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等方式;

3.2.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a.基础性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通过招聘录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b.高层次人才引进坚持刚性与柔性、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不建立劳动关系,采用咨询、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承包、技术合作、课题招标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缓解重大骨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所需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人才库,吸纳相关行业、领域的成熟人才特别是顶级专家、教授,采用灵活方式为其所有。

3.2.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建立人才孵化基地,为重点业务部门输送人才,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重视人才、管理基础好、具备培养条件的部门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培养期间,可以不占编制;b.对于现任经营管理者,采用交叉任职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专业化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后备经营管理者采用编外助理岗位锻炼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梯队化培养模式;c.对于一般管理人员,推行基本通用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鼓励实行专业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d.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提升技术水平,支持深造及学习,优化职业通道,充分考虑个人发展;e.对于高技能操作人才,采用“订单式”、“导师制”、“培训、鉴定、比赛三结合”等培养模式;f.探索新入职优秀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方式,加快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立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建设重点,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集中投入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培训能力。

3.2.4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围绕绩效管理,建立包括业绩、能力、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核心,反映年度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经营管理者个人绩效评价标准。

3.2.5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人才潜能,建立人才选用导向机制:公司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实行公开赛马,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等选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招聘的人才质量;强制人才任用标准和人才结构优化指标及退出条件,一方面加大力度选拔任用35岁以下优秀大学生,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另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实行才尽其用。

3.2.6创新人才任用机制:确立各岗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用人之长”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营造“任人为贤、五湖四海”的用人文化。a.对于经营管理者的任用,坚持组织选拔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能力;b.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好管理型和技术型成长双通道;c.对于高技能人才,完善等级制。

3.2.7创新人才激励机制:a.参照市场化薪酬水平,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使职工在同一个岗位上,在同一薪酬级别上,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个人业绩的提升等原因,收入能得到一定的提高;b.研究并建立有特色的福利制度,试行弹利制度,对于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实行协议福利制度,根据其特殊需求选择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带薪休假、培训考察、子女教育辅助等福利计划;此外,还要探索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期利制度;c.用好荣誉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才荣誉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精神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开展“优秀新人”、“优秀部门”、“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技术岗位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培养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各类人才健康、快速成长;d.用好感情激励:重视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用感情去激励人,用环境去留住人,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后勤保障条件,重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重视跟踪联系和关心优秀人才的制度,启动“年度员工关怀计划”,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3实施重点人才建设项目

3.3.1校园人才引进计划:在专业院校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

3.3.2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围绕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实施高端培训计划,结合公司阶段性需求,举行专题讲座;系统学习战略规划、企业管控、市场开拓、财经法律等综合知识。

3.3.3加快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启动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3.3.4培养一批具有一专多能作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用工需求,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在职脱产培训方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3.4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3.4.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全公司的人才建设工作,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人才建设指导、检查、考核与奖惩。

3.4.2建立人才工作考评表彰机制,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人才结构优化目标、大学生流失率等人才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4.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忠诚企业、健康成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才 引进 两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8-01

高校合并和扩招以来,国内地方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方高校的在校生数量突破万人。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师资力量的匮乏和高层次人才的欠缺矛盾日益显现,人才引进工作成为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办学规模扩大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客观上要求增加管理的层次,调整管理跨度,下放管理权力,一些地方高校开始探索、试行人才引进两级管理体制。

在试行两级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二级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与学校之间在人才引进的计划制订、引进程序等方面存在分歧,学校在下放权力的同时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予以约束。

1 人才引进工作的分歧

高校通常会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确定五年或十年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师资队伍发展提出具体设想,对师资的培训和引进工作作出原则性规定。每一学年度学校又会根据各二级单位的专业建设和师资实际需求情况要求上报学年度师资需求,制定学校学年度师资需求计划,明确年度师资引进的名额、专业等具体要求。

学校的人事部门是学校人事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实行两级管理的高校主要委托人事部门行使校一级的人事权。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权限划分实际上是学校人事部门与各二级单位之间的职责界定。有时,在人才引进上学校人事部门和各二级单位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并不能够总是取得意见上的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在计划的名额、需求程度、引进要求上的分歧

二级单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尽快尽可能多的引进人才,能够迅速满足教学、科研岗位的当务之急的需求。人事部门通常要根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确定每学年度的引进名额,既要考虑各单位之间的平衡又要考虑学校每学年度的经济承受能力,常常难以满足二级单位全部需求。因此常常会提出与二级单位不同的意见。

1.2 在引进程序上的分歧。

按照学校工作的特点,师资招聘的工作通常从一年的10月份开始到次年的4、5月份结束。在招聘工作的初期人事部门和二级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就会出现分歧。二级单位希望尽快落实引进人员,一旦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就主张马上签约。这种做法导致总是难以引进特别优秀的人才,其后有更优秀的人选但名额指标已满。人事部门主张除了明确被定为学校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外,其他专业人员引进必须遵循择优性原则,不要急于落实,宁缺毋滥。当然,其结果有可能最终没有完成年度计划。

二级单位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常常会要求临时变更计划,提出修改引进要求、突破引进名额等,忽视计划的严肃性和工作程序的权威性。

二级单位的专业考察小组由常常有各级领导参与,缺少专业人士,考察结果容易被个别领导意见所左右,甚至是某个领导说了算。

2 人才引进工作二级管理的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性。人才引进是扩招后的地方性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有利于补充学校师资力量、稳定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对高校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意义重大。同时,人才引进投入庞大,而且具有长期性。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严格人才引进程序,规范人才引进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各项评价标准、保证办学效益。

公平性。人才引进工作要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人才引进的政策要透明,人才选聘的过程要公开,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引进人才、二级单位、学校之间要充分交换意见、加强沟通。公平性不但体现在吸引人才上,而且体现在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能动性上,为人才创造释放能量、创造价值的良好氛围。

择优性。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由于人为因素、短期需求影响而忽视对于引进人才质量把关的现象,出现引进人才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高职称高学历低能力”、“教学强科研弱”或“科研强教学弱”等情况。

灵活性。对于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可以在引进待遇、引进方式等方面采取灵活措施,提供一种吸引人才的“柔性”引进机制。

3 人才引进工作二级管理的制度安排

实行两级管理后,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单位作为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主体负责对拟引进人选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考察,人事部门负责制度制定、服务、过程监督和目标管理等工作。为保证人才引进工作中保持原则性、公平性、择优性、灵活性,消除校院二级在人才引进上的分歧,有必要对实行两级管理的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一些制度安排。

建立引进人才的考察评价标准。为保证引进质量,体现引进的公平性,学校要对不同岗位的引进人才的专业水平、学历学位、职称、年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政治素质等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制定关于引进人才的具体要求。

严格执行年度人才引进计划。每学年度的人才引进计划的制订在由二级单位和学校人事、教务、科研等相关部门反复协商、沟通、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年度引进的名额、岗位、具体要求等。引进计划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由于各种原因随意要求更改,注重维护计划的严肃性。

有序安排年度引进计划。计划的制订应该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区分各学科、专业需求的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重点学科、紧缺岗位、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的专业的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重点学科、紧缺岗位、重点扶持专业,在人才引进上予以政策倾斜,给予特殊安排。

因时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引进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师资需求矛盾有所缓解,人才引进的政策要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对于部分非重点、一般专业的人才引进要求适当提高,待遇实行紧缩,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紧缺急需专业上去,提高办学效益。

建立健全二级单位的人才引进机制。二级单位按照学校人才引进工作规定组成各专业人员考察小组,考察小组成员应由该专业的相应职级的专业人员组成,回避二级单位的党政领导担任组长。专业小组的考察意见提交二级单位的党政会议研究决定,在二级单位层面上保证考察的公平性。

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根据学校、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引进人才待遇,如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职称评聘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为特别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构建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刚性”与“柔性”引进方式并举。二级单位可根据与拟引进人员的商谈结果向校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建议特批,由校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工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要求,不久前,人事部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的制定为完善人才机制,集聚创新资源起做了规划。

引三类人才施三大计划

实施三大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留学人才创业计划、智力报国计划。

引进三类人才:学术技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留学人才创业计划和智力报国计划,并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打造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

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

重点引进学术技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规划提出,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重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特殊需要,下大力气引进3类人才:

1.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

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集中力量重点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同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科研团队;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围绕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

2.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国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积极引进一大批金融、法律、贸易等领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3.具有特定专业技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结合国家研究实施战略性顶尖人才的专项引进计划,采取特殊办法,特事特办,积极引进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顶尖人才。

实施留学人才创业计划

创建15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入园企业达到1万家。

规划提出,要围绕中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体系,逐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留学人员创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人事部将继续开展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鼓励创业园协助留学人员按程序申报各类政府资助项目,支持创业园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人才和实施项目对接。力争全国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150家左右,人事部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40~50家,留学人员入园企业达到1万家。

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将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他们以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等在国内进行转化、入股,创办企业,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融资、劳动人事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健全回国创业或从事高新技术转化需要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国家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创业园引进或设立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基金,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融资担保等。

实施智力报国计划

鼓励多种形式参与祖国建设,争取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达20万人次。

规划提出:要紧紧围绕中国开放战略,努力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团体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进行学术技术交流、从事考察咨询、开展中介服务等各种适当形式参与祖国建设,为促进国内改革与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达20万人次。

为鼓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规划强调,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积极探索任期聘任、项目承包等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为国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留学人员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模式;不断健全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工作新机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组织回国建立为国服务基地,支持他们结合国内重点领域、行业的需要开展专项为国服务活动;继续办好多种形式的留学人才项目交流会、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团等,搭建交流平台,拓宽服务领域,畅通服务渠道。

打造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回国工作绿色通道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合理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资金 发展中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学校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人才加盟;二是这类院校大多都办学历史比较短,资金积累有限,如果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资金实力就更为弱小。这两个特点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形成一个矛盾,即学校发展客观上需要及时引进大量人才,但学校资金有限却不能给予人才引进工作较多的资金支持。所以,对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可以节约学校资金消耗,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使人才队伍建设资金规划不断合理化。

(二)有利于对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全面评价 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如何,往往以人才引进的数量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人才引进工作资金消耗情况的评价,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所以,研究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既可以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人才引进任务,同时杜绝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人才引进工作质量的评价更全面。

(三)对人才管理工作向精益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对人才引进工作成本进行计算和评价,是人才引进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开端和象征,对人才管理工作向精益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比如,以前引进人才后,即成为“自己人”,在对其使用中,缺乏全面合理的考核,不能对其起到激励作用,从而导致人才使用资金的浪费,同时也使原有人才感到在待遇上的失落(同工不同酬),滋生跳槽思想。

二、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一)分析人才引进工作成本驱动因素与各基本成本驱动因素间的关系 一是人才引进工作成本驱动因素分析。分析成本驱动因素是计算和控制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的基础。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导致资金消耗(即产生成本)的基本驱动因素是前期准备工作和随后进行的洽谈工作。而前期准备工作又包括策划工作和宣传工作(广告),其中策划工作主要由召开校内人才引进计划专题会议、外出调研活动等组成;洽谈工作包括应聘者的交通活动、校方对应聘者的通联活动、校方对应聘者的接待活动等。每项活动都会发生资金的消耗,导致成本的增加。二是基本成本驱动因素间的关系及对成本的影响。前期准备活动和洽谈活动是人才引进工作发生成本的基本驱动因素。这两个驱动因素在顺序关系上存在前后继起性,即只有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开始随后的洽谈工作。在对成本影响方面,具有相反关系,即前期准备资金越充足,工作越扎实,后期的洽谈活动就越节约资金;反之前期准备工作资金投入越不足,工作越粗疏,后期的洽谈活动资金浪费就越严重。明确此二者的关系,可以使引进工作资金分配计划更科学。

(2)人才引进工作建议。学院人事部门在利用成本管理核算与控制模型体系完成当年人才引进成本计算、控制效果分析等工作后,即应依据此量化证据,为次年人才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三、案例研究

(一)案例情况 Z校位于我国西部,系一所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升格的全日制公办二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发展较快。该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000余人,教学单位共10个系,教职员工700余名,目前尚无硕士点。该校的长期目标是发展成万人大学,并逐步申办硕士点。但该校目前的师资力量与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然而,由于该校地处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目前学校发展所得到的财力支持较为有限,故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对合理使用有限的人才引进工作资金、提高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长期精益化管理也具有启发作用。现以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和设计的体系,对其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成本进行计算并进行控制效果分析,然后提出人才引进工作的改进建议。

Z校2011年计划引进硕士及其以上人才20位。对引进人才学历、能力、职称、专业的限定,一是由学校各系及职能部门参加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会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需要引进何种人才;二是调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意见,由其意见确定学校需要引进何种类型的师资来完成培养目标。直至2011年底,成功引进18位所需人才,引进工作发生各类费用共118643元。

(二)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 具体如下:

(1)在按成本驱动因素对费用进行分类的前提下计算并分析成本控制情况。Z校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发生各类费用共118643元。在按成本驱动因素对费用进行分类后(限于篇幅,在此略去费用分类的琐碎过程),完成人才引进成本计算,并对人才引进成本控制效果予以分析。

(2)对Z校次年人才引进工作建议。完成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成本计算和控制效果分析后,即可根据2011年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得失,为次年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提出建议。

一是强化前期准备工作绩效。首先,前期准备工作要扎实。要求拟引进人才的系部,应事前编制前期准备计划书(尤其是将对应聘者的学历、能力、业绩等核心条件表述清楚,使应聘者提高判断力,决定是否应聘),交给人事处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从而降低准备工作的盲目性。这项工作完成好,会降低洽谈活动中的无效工作量,从而提高洽谈成功率,降低洽谈成本。其次,有效控制前期准备工作成本。要求拟引进人才的系部(单位),尽量不要以系部为单位(甚至以专业为单位),而是各系部选派代表,组成联合的调研团队,完成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从而节约差费。最后,在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提高应聘者洽谈过程待遇(如无论成功与否,均可报往返路费),从而提高应聘者网上报名的积极性,以增加人事处筛选基数,进而挑选出更为符合的人选予以通知洽谈,这样降低了洽谈人员基数(如以前3:1录取,以后改为2:1),提高了洽谈成功率,降低了洽谈成本,最终有利于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的降低。同时,即使应聘失败的人员,也对学校的印象是正面的。

二是学院成立人才引进工作策划小组。人才引进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成本,学校可以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校内有关专家组成的人才引进工作策划小组,以优质的策划活动,提高人才引进工作质量,控制人才引进工作成本。

四、结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单位,自身首先应具备优秀的人才队伍,就此而言,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性比其他行业更突出。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包括引进需要的人才和人才引进工作成本管理两个维度。有效控制人才引进成本可使人才引进资金更为宽裕,进而为挑选优秀人才提供更强的物质支持,从而挑选更为优秀的人才,这是良性的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可见,有效控制人才引进工作成本,不是为了控制而控制,而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从而为人才引进工作积累更多的资金,最终目的仍是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