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2005年我院就秉承“学校入园区、企业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将数控实训基地搬进了榆次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吸纳企业入驻学院校区,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兼容并蓄。近年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还依托榆次工业园区液压、纺机两大支柱产业和学院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和实践。

一、创新“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精操作、懂工艺、熟编程、会维修、能管理”的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了解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不同就业岗位及其技能的需求,由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组,与晋中航天液压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依据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实施、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构建了“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框图见图一。

“任务引领、学做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我院校企合作平台,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导向,采用“学做一体、赛训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掌握符合各阶段岗位技能要求、技术标准的专业理论,并提高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为培养标准;力求达到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技能等级与实际能力的零距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零距离、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零距离,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精操作、懂工艺、熟编程、会维修、能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班级对抗、赛训融合”开拓尖端人才培养“绿色通道”。近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技能大赛,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正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成为共识。我院除了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的各项技能竞赛,还主动承办省内技能大赛,特别是组织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每个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班级对抗赛”,通过不同的技能比武,以班级“对抗”形式将学生、教师、班主任联系到一起,将技能大赛成绩与班主任百分制和班级千分制考核挂钩,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各种技能竞赛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缺失之处和自身弱点,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入部分课程,并以竞赛内容为指引和目标,加大了这方面的技巧训练和实践内容。教学观念也从单纯的教好课程本身,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会综合应用课程知识,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纯的教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转变为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单纯的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转变为开发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训融合,深化和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质量,构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绿色通道”。

2.依托产学研工作室,打造尖端人才培养“直通车”。为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我院先后组建了产品设计研发室、数控设备维修室、产品加工编程室三个产学研工作室。三个产学研工作室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每个工作室由1名负责人、3~5名教师以及8~10名学生组成。负责人要求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担任技能领军人物;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型教师为教师骨干,协助负责人完成企业服务项目的实施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要求必须是自愿报名或班级推荐、参加考试选的成绩优秀、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产学研工作室完全参照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办法,对工作室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分级管理。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与企业员工一样,由指导老师带出一批学生,再由这批学生指导下一批学生,采用师傅带徒弟、逐批滚动的形式,使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训练中来,整个过程中实现学生管理学生,“老员工”传、帮、带“新员工”。产学研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技术项目,将教师、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技术人员,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融入企业服务;其教学以承接的企业技术课题为核心,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由工作室各工作小组自行组织,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整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也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通过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小组教学,使培养的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技能更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创新之源、创新之本。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是现今企业的迫切需求。我院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尖端人才的培养显示了我院的教学已从过去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型,再向教学、生产、研发型转变,为我院教师深入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相信,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优秀拔尖人才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

全文阅读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乡村落地人才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实施的“村村大学生计划”是一项利民利农的教育工程,也是快速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人才工程,旨在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本文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村村大学生”培养中优化人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交流,为高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落地人才

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我省首先启动了“村村大学生”计划。2003年12月2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黑教联「20043号文件《关于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的意见》,决定从2004年到2008年,共培养近10000村村大学生(每村至少1名),毕业后回到所在乡村为民服务。近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教委的具体部署下,经过各培养院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村村大学生”培养牵头学校之一,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村村大学生”培养期间,共招收四个专业350名来自省内各乡村的学生,按照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也就是要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 、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和强化。本文就我院“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问题进行阐述。

一、工学结合“15+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针对村村大学生的学制较短,生源基础总体偏低,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年龄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我院知难而进,认真研究和探索,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村村大学生”培养能否立足龙江、面向乡村、服务“三农”,为农村畜牧生产一线培养适用、实用的落地人才,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面向“三农”,培养落地人才

黑龙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主辅换位”,2010年以后,畜牧业产值要达到农业经济70%以上。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据统计,全省1100个乡镇现有畜牧科技人员4384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仅占1.33%,平均每个乡镇不足0.5人。由此可见,我省乡镇畜牧行业生产第一线极其缺乏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全文阅读

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则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驱动。高等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输出地,肩负着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的主要标准,而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却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本文以观察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浅论当前部分高校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的问题与现状,从转变固有思维观念、改进教育管理机制、完善教材配套体系、科学设置课程类目等几个方面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创新人才

当前毕业大学生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古老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重点表现在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这一要求,尤见其重要。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其基本要素来看,培养目标是根本,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培养规格(培养质量标准)是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了培养对象应该具备何种知识、能力、素质及思维架构,是人才培养得以按照暨定目标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评价体系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评,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笔者认为,大学的教育并非把学生训练成机械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更应该赋予每名学子一个成熟的人格、清醒的头脑和出众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向重视素质教育,强调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不断探索宽口径、高精尖的培养模式。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首先,教育观念上的单一、片面。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严格采用“唯分数论”、选拔采用标准化试题测试、考核采用标准化程式、培养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等等[1]。这种“标准化”流程,的确会给人才的培育、选拔、考核等带来一些公平、公正的因素,但此类“格式化”的趋向,导致学生是否能独立获取知识关注不够,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存在“重教轻研”的思想,导致重视教育,而忽视科研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大师级的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全文阅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大学“精英式”教育和工厂“学徒制”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推崇。一种以校企紧密深度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被写入诸多教育教学法规和政府文件。199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职业教育法》,将企事业单位接纳学生实习的义务纳入法律范畴。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三年制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要求。2006年,教育部再次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具体意见。从2009年开始,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国家对通过见习实现“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生活补助,并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难点与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对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一)校企合作法规不够完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在校企合作法规、合作机制、合作运行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重点难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合作企业缺乏必要的约束性和激励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多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和法规条文均出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教育行业性政策和法规,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十分有限。对企业而言,更是普遍缺乏约束和指导性。而仅凭学校单方努力,难以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践教学很可能变成“画饼充饥”。比如,许多学校为实现所谓的“校企合作”,挂牌企业成百上千,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教学基地非常有限,许多基地甚至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无人问津。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视角单一,缺乏系统性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教学的研究,我国多数专家学者往往站在教育者或校方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关注到企业和“订单”学生的利益诉求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实践教学的看法与认同。对学校在“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训等遇到的诸多难题缺乏有效的对应机制和制度保障,对“订单”学生由于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反差导致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及职业化发展缺乏必要的、及时的和有效的引导。甚至有学者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实现就业的一种便捷的、经济的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完成毕业生就业率目标和任务主要途径和措施。

全文阅读

管培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既然是管理培训生,可以说能力要求的比重相对更高一筹。比如说像管培生的解决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强大的总结能力,目标的整合的能力,企业文化的融入性管理,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职业精神的恪守能力等等都是面试官注重的关键所在。管培生需要运用这些能力与上级进行沟通,与平级进行意见的交换,与下级进行任务的传递。特别是在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时候,管培生的角色转换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国际化 人才 培养

引言

随着国际化势头的逐步扩大,大型跨国公司,国企,民企为了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启动了未来人才培养计划,而这其中就孕育出了大批优秀的管理培训生。这些管培生通过在各个组织,各个岗位的轮流交替的工作,诸多年之后,成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公司也在此过程中对人员的选拔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这对公司内部人才整合,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了解管培生技能

1.知识结构

由于公司对人员选拔时的第一印象便是简历,因此在进行繁复的各项选拔程序之前,对于简历的筛选则十分重要。而在这之中,筛选官注重的是候选人的学术背景,以及知识储备的程度与所需部门的契合程度。例如说韩国依恋公司在选择管培生时,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韩语能力,因为特别在其销售部门,与客户交流意见时的语言能力将决定成功的一半。

2.能力因素

全文阅读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借助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Sophia嵌入式系统研发团队依托创新团队为实践园地,提出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团队主体化;项目实践引导;创新模式

0、引言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说: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在当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焦点。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如今盛行的素质教育,再到新兴的创新教育,人们不断意识到创新在教育领域内起到的强大推动力。探索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西方教育无疑是先驱者。在学术氛围浓郁且自由的西方教育中,创新一直是人才培养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素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开始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高校逐渐意识到,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而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改革的提案中占据首要位置。

在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渴求的大背景下,要想在众多培养模式中脱颖而出并推广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团队主体化的建设不容忽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是一个新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团队,其首创的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创新团队主体化

在创新活动主体越来越具有团队化趋势的今天,团队模式成为人才的“培养皿”。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如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时间要求越来越短,领域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独的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采取团队形式才可能完成。创新主体团队化,就是创新智慧集成化,它将问题提出的智慧、问题解决的智慧、应用推广的智慧集成起来,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社会经济进步。

全文阅读

动漫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包括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以及动画游戏营销人才。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在提高应用型动漫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动漫企业参与办学,密切人才供需渠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处于人才需求的旺盛期,而一些高校动漫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且大多沿袭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能建构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使得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动漫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动漫产业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动漫产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是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生从业率的持续走低。因此,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校与动漫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动漫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拟通过对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梳理和分析,探讨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有效培养应用型动漫产业人才。 一、分段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段共同承担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知识的良好结合的模式。 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动画专业是新办的专业,高水平专业师资特别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只能到动漫企业外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但是由于兼职教师任教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高校动画专业实训技术平台的缺乏,使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很难做到协调、有序,理论教学与实训易脱节,教学上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采用分段式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技术平成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应有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对培养应用型动漫人才十分有益。该类模式目前国内已经有院校在探索实施,效果比较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2+2”模式。具体实施办法是,招收全国统一艺术加试及艺术类高考的考生,入校后前两年进行动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两年时间进行企业社会实践教学。例如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与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他们所探索的动画专业分段式教学模式,就是独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前两年主要利用学校良好教学资源与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或一年则主要利用动画公司的专业资源优势,在动画公司开办的动画教学区,开展动画专业课的实训。实训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让学生掌握最新动漫技术,实现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触。实训内容包括:编导、基础训练、设计制作、原画设计、动画制作及后期合成等,改变传统的手绘动画为现代无纸动画,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无纸动画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提高动画创作效率和动画设计制作手段,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组式辅导方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确保实训质量。学生在动画公司实习和在专家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下进行毕业创业,让学生参加动画生产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到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方面可确保学生在前两年的时间里,打好专业和文化课基础,练好基本功,又可让学生在后两年的时间里,学习和施展动画才华,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与研究,真正掌握过硬的、切合实际的动画专业本领。 二是“2+1+1”模式。即“绘画艺术基础+动漫编程+项目引导培训”的“2+1+1”模式。例如培养网游专业的人才,可在本科4年中,前2年学绘画、漫画等艺术人文及软件编程、游戏软件等基础课程,第三年到有关公司进行产学结合的网游编程学习,第四年由网游公司进行“项目引导培训”,经过4年系统学习,学生毕业后就是能进行网游设计开发的主体人才。 三是“3+1+1”模式。 该种模式是将学生的毕业分配和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是指本科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基本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取预分配的方式,让学生原则上到对口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年(实际上是将大学毕业生的一年见习期纳入全学程提前使用),学生项岗实习结束返回学校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并做毕业设计。学校和用人单位按照预分配联合培养的模式,共同参与、共同商定、统计表安排、合作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学生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不再对学生设一年的见习期。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学生们大四阶段就可以开始实训,实训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生产动漫画等文化创意产品,创业带就业,学生们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动画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部分的工作,实现了“半就业”或“初就业”,为真正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这种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书本知识和创作实践之间差距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缓冲空间。 二、校企共建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形式之一,是高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如动漫设计师等专业指导人员)和教学环境(即企业的生产设施、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等真实的工程背景),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并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经费困难等问题,也促进了高校“双师”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应用型动漫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共建模式可分为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办动漫专业或动漫学院两种模式。 一是校企共建动漫专业教学实训基地。鉴于高校毕业生不能立即上岗工作,企业还需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短期岗前培训以及高校学生缺少到企业实践这一现状,高校和企业可共同建设动漫专业培训实践基地。通过该培训实践基地把高校与企业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毕业之前参与公司的真实项目,既应用课堂所学又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把企业作为第二课堂,为企业提供一个现有人才培训和新人才招聘的平台。如广州动漫企业、行业协会联手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动漫产业教学(科研)创作基地与优质生源培育基地;中国传媒大学聘请漫友文化旗下的优秀创作者为兼职教师,定期赴大学授课和进行学术讲座,定期派遣师生在漫友文化进行联合动漫创作,而漫友文化每年大批量选择接收优秀毕业生进行实习和就业;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同组建的动画教学实作基地———重庆视美动画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为四川美术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的探索卓有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基地直接参与动画研发生产,学生的大量作品被采用播出,如三维系列篇《叽里咕噜巴巴猫》、二维系列动画片《麻辣小冤家》等。#p#分页标题#e# 由于系统地让学生掌握了最新动漫技术并实现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是校企合办动漫专业或动漫学院模式。为使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与动漫企业需求互相适应,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与动漫企业共办动漫专业或动漫学院。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软电子学院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及加拿大美亚教育中心合作,开设数字艺术设计系,聘请国际业界著名专家担任系主任;开设艺术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实习环境,致力于培养能适应于专业数字技术公司、电视台、电影厂、新闻出版、网络媒体、广告制作、电脑游戏、软件开饭、环境艺术、房地产、院校及科研单位等行业创业、设计需求的高层次具有艺术知识、技术知识交叉复合型数字艺术设计人才,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字科技技术和传媒技术,还具有将理性思维和艺术融合为一体的能力。 三、工学结合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动漫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动漫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安排学生多次工作实践,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的不同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的次数以及安排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的时段有所不同,又有多种形式。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游戏设计专业,课程为四年,第一、二年主要是学习游戏设计开发软件基本知识,进行基础游戏设计的专业训练,学习面向对象编程及二维、三维的图形动画处理等;从第三年起不定期让学生在学校的合作伙伴,如索尼等公司进行带薪实习,学习产品开发和商业课程。总的来说,课程安排不仅关注游戏软件的开发设计,而且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工学交替模式,组织动漫专业学生到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宁波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实习,学校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公司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学生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专业技能。这种准员工式的培训,项目制的教研体系,丰富的动画片开发管理经验,使学生们熟悉动漫制作的规范流程,掌握背景、场景设计和动画制作等技能。学校和企业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动漫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为动漫产业提供可造之材。 四、项目驱动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依托,通过组织教师带动学生完成横向项目,“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作驱动”,所有学生分成小组,自己进行调研、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四川美术学院组织2004、2006级学生成立的教学实验班,在教师带领下参与重庆市科技项目“重庆动漫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项目,以及参与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重庆视美动画基地、电脑报集团漫天下杂志、成都新华文轩集团、少年先锋报、龙门阵杂志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实作项目,围绕实作项目进行能力提高培训教程和实作演习,各组均有二维动画片成品、三维动画片成品、动漫读物作品发表成品,以及实作作品成品获奖。学生的实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责任心得到了加强、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动漫产研基地在2009年3月正式进驻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动漫产研基地先后与动漫企业承接横向项目20项,其中本地项目14项、长三角地区项目4项、国内其他地区2项,创意项目涉及动漫连续剧、动漫影片、政府宣传片、电视台栏目包装、企业产品与文化宣传等多个领域。动漫专业教师把承接的项目放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以班级工作室为单位,由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这些横向项目。这种完全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该院称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是该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大胆创新。 五、订单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就是院校与企业共同协商,以企业方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岗位任职标准为基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使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一毕业就可直接到企业的“订单”岗位就业。从而缩短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减少企业用人成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人才储备,可以最低的人才成本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典型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校方而言,可以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产品”。对学生而言,可以提早接受企业指导,学到适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就业问题。所以,“订单式”培养是一种企业、学校、学生三主体之间形成“三赢”的培养模式。 哈尔滨市盛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与学校寻求合作的过程中,选择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前两年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提供的“双师型”老师共同为学生上课,第三年则将学生直接派往企业结合项目进行实训。目前,盛源公司的职工人数已由十几人扩大到200多人,他们不但不为人才紧缺而担忧,而且还开始向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输送人才。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动漫游戏专业与中山金龙游戏游艺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金龙游戏班”。主要针对的职业岗位是三维游戏建模师和三维游戏动画师。与中山市网龙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三维数字城市建模班”。主要针对的职业岗位是三维城市建模师。“订单”项目主要包括合作内容、培养对象、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协议等。合作协议是合作项目的文件形式,是合作的法律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规律。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该院建立了以企业领导、专家、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专业建设,开发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培养人才。通过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动漫游戏专业基于职业岗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更满足了企业需求,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由于动漫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同,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硬件建设水平不同,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动漫人才的模式也应不同。只有根据本校动漫专业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动漫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选择适应区域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动漫产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全文阅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则是不同的,不相关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按照某一个企业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所谓的订单式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多,外国的人少。不过,这一过程可以从二年级或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把整个毕业生按照不同的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把订单式教育的时间从国外的一年级就开始改成二年级,订单式教育的时间相对缩短为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留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去实习,而实习的时间以长一些为好,当然要能切实的加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不能在那里只进行扫地打水等的简单工作。这些都要依赖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各大高职院校要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手段与企业尽量是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订单式教育的培养合同,甚至于可以让老师到企业去学习或到企业内部兼职,在兼职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尽量支持如此更能提高老师的职业教育指导水平,不应该去扼制。还可以让企业当中的资深员工到学校教一段时间的书,虽然有些企业职工只善于自己做,不善于教,不过我们可以让他们先培训教师,再让教师去培训学生。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尽可能的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合作开发我们的职业教育。

二、实践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上述方针政策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既有教育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人才培养、教学设备和师资等问题上过于“依附”于母体学校,随着其不断创新改革后,努力发挥自有的特点与特色,更好地体现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特点,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域需求不匹配,缺乏长远合理规划。

1独立学院现人才模式的不足

1.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缺乏地域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基本是局部革新母校或同类院校的培养方案,缺乏市场调查,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盲目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致使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都有所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功能定位、区域定位和专业定位三个方面,一旦学校定位出现偏差或错误,将失去独立学院的优势,从而陷入与同等院校的激烈竞争中。

1.2专业没能与母体错位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独立学院是从母体学校孵化出来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等都与母体很相似,甚至一致;但要招生与就业方面又不可避免与母体相冲,形成竞争对手。独立学院有着很灵活的办学机制,有着地域发展的优势,如何服务当地经济是其发展应考虑的问题。如果独立学院原有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到原有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变,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同时,现有专业设置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专业设置缺乏自,致使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脱节。

1.3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人才。然而,部分院校没有很好理解建立在独立学院特性上的“因材施教”,降低学校教学要求,致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出现偏差,脱离本科教学规律。独立学院学生来源基本趋势:大部分家庭富裕、社会地位较高或有着家族企业背景,一部分家庭条件一般,也有少部分家庭特别困难的。只有认清了独立学院学生与母体学校学生的整体差异,并注重学院内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个体学生的身上。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群体。

全文阅读

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工人、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任。近几年来,技工院校在办学中遇到培养模式和就业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这些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探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

关键词:技工人才 一体化教学 培养模式

技工教育不仅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持。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传统的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而技工人才就业状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场地分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了但实习操作还未进行,等到上实习操作课的时候却出现学生无法有效联系和运用理论知识的现象;二是理论、实习教师分离,理论教师、实习教师互不了解课程,不能有效结合、互补;三是理论、实习教学教材分离,理论教师只讲理论,不讲实践操作,导致理论课堂学生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极差。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一体化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改革传统的考试或考证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型教学评价体系。笔者认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模块化”教学,构建 “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