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人才测评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个人需要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相应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就是在人才测评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所给与的支持和制约因素,所在组织所提供的发展条件的因素等,为人才选择职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业提供咨询指导,以帮助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中一方面对于个体,根据个体的能力、个性、兴趣等特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同时可以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确定某个个体的能力、个性等是否符合该职业的要求。

职业规划指导中,因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且人的潜能存在“冰山现象”,需要去开发和挖掘。测评具有鉴定、诊断功能,可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测评具有预测、导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决策。在职业规划中,重要和首要的是测评,没有科学的诊断,职业规划会流于形式并贻误机会。

一、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人才测评理论

人才测评是综合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对个体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实时测量和评定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及统计学等理论基础上综合测量和评价的方法体系。

心理学理论主要包含了能力理论(认知能力理论、智力理论、职业能力理论)和个性理论(类型理论、特质理论)。管理学理论主要包含了组织匹配理论(人-岗匹配理论、人-团队匹配理论、个人-组织匹配理论)。测量学及统计学理论主要包括真分数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以及概化理论等,测量和统计学理论是测评的基础理论。

1.能力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能力,又称认知能力或智力,是能力中最主要也是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目前形成的理论主要概括为认知能力理论、智力理论及职业能力理论三大类。

2.组织匹配理论。在组织中,员工与岗位是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一些组织行为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由此提出了组织匹配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人-岗匹配、人-团队匹配及个人-组织匹配等三个系统理论。其中,人-岗匹配理论是指个人的能力和工作要求之间的匹配,它更强调职位的胜任力。合理地匹配员工与岗位,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组织绩效的最优化。

测量学与统计学的理论是测评的基础,本文不再赘述。

二、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人才测评方法

目前,国内外人才测评采用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由三大测评技术为标志,主要包括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测评者会依据测评目的不同和测评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选用其中部分技术。

1.面试技术。面试是通过考评者和被测对象双方的观察、交流等双向沟通的方式,了解被测对象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以及动机的一种人才测评技术。根据标准化程度可将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2.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心理测验是人才测评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当前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能够相当有效地将人类若干心理特质和工作效率之间的相关进行测定,一般从测评内容上分为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

智力测验是衡量智力高低的参考,对于人-岗匹配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某项工作对相应的智力有要求,如没有进行人-岗匹配,低于智力要求的员工可能因为能力低而无法胜任,显著高于智力要求的员工则会不安于现状。目前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个性测验是指通过评价人的个性,再针对不同工作对个性的要求,进行岗位匹配。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性格评估指标MBTI、明尼苏达人格测试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

能力倾向测验是对人的不同能力因素水平及从事某种专业或工种活动能力的测验。按内容分为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特殊职业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心理运动机能测验等。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美国劳工就业保障局1944年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3.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由多种标准化的行为评估技术组成,由多名经过培训的观察员观察记录被测者在行为模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初步的判断归类,把观察记录结果交由专家评委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讨论或通过统计综合分析程序产生整合的行为分析结果,在专家讨论过程中,对每一受测被测者就评价中心所要评价的特质维度或其他待测评的变量做出等级评估。评价中心主要包括公文处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管理游戏等。

纵观国内外关于人才测评理论以及测评方法的研究,虽然人才测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实践探索,但由于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国外引进,造成了很多人才测评工具“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在使用测评工具时,应该从思路上进行借鉴,在模型建立和方法使用上应该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永华.现代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我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之年。2006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按照省、市政府妇儿工委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今年要对这两个规划进行中期监测评估。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部署我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监测评估工作。刚才,王主席对我市中期评估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下面我就评估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中期监测评估工作

妇女儿童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性平等、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认真落实两个规划,并始终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力推进。近年来,全市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切实保障了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孕产妇保健网络,妇女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逐年提高。市委十分重视对女干部和女党员的培养选拔工作,为女干部和女党员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拓展妇女就业领域,近几年,市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阳光培训等措施,积极为下岗女工开辟就业渠道;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我市于2006年率先在南通成立了“122反家庭暴力投诉中心”,切实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妇女儿童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的各界人士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妇女儿童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妇女儿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规划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有些目标的完成情况掌握的还不够清楚。因此,对两个规划目标达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是保证规划目标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做好这次中期监测评估工作,为“两个规划”后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对促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通过翔实准确的统计监测,才能对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妇女儿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做出科学评价,才能准确判断目标实现状况,正确分析制约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准方向、明确工作重心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而提高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两个规划进行中期监测评估十分必要。各相关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领导,通力协作,确保中期监测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一要明确任务,高度重视。我市妇女发展规划涉及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教育、健康、法律保障及环境六大领域,儿童发展规划涉及健康、教育、环境和法律保护四大领域,涉及28个部门。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是把两个规划中抽象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与量化,从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价标准体系。对两个规划进行中期监测评估,就是根据监测结果对我市妇女儿童事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调查对象广,统计任务重,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协同作战,形成政府统筹、妇儿工委牵头、有关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监测评估工作圆满完成。

二要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各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两个规划中期监测评估工作的领导,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相关科室。确保高质量完成评估工作。统计部门是监测统计工作的实施单位。监测统计是搞好中期评估的关键和基础,统计部门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抽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精干力量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以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为己任,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沟通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共享调查成果,确保本次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妇儿工委办公室和统计部门是整个中期监测评估过程中合作最密切的两个部门。为圆满完成评估工作,妇儿工委办公室作为政府管理妇女儿童发展的日常工作机构,一定要认真做好与统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架起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与统计部门团结协作的桥梁。各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妇儿委办公室的工作,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将中期监测评估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切实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完成本系统监测统计和评估的任务。

三要明确重点,按时完成。各成员单位要将本部门对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建立性别平等和儿童优先发展工作机制的状况、落实妇女儿童规划目标的情况等作为评估重点。在监测评估过程中,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完善信息收集网络,同时要求在监测评估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全局,以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严格把好数据关,保证数据和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切实做好两个规划各项指标的监测统计工作,对两个规划的实施进程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按照市妇儿工委的要求,6月2日前我市必须完成本地区的自我评估工作。时间虽然很紧迫,但在中期评估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切不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更不能虚报、瞒报,夸大工作成绩。

三、抓住机遇,健全组织,以监测评估促进妇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通过监测评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为推动规划的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市两个规划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当前妇女儿童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妇女就业形势严峻、婚检率下降、妇女参政比例依然偏低、出生性别比失调等等。我们要借中期监测评估之机,将我市实施规划的重点、难点指标摆出来,以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好我市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效果检测

[作者简介]盛光希,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65―03

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内涵体系由目的、目标、计划、内容、实施和评价(检测)组成;组织体系由学校、社会组成;实施体系由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实体)共同组成。

一、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目标取向

考察评价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首先要考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于1950年颁发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指出:专科教育要“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应用的专门技术人才,如:工业技师、农业技师、财政经济干部、文艺工作人员”。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容由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即通识教育)构成。通识教育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立场、情感与意志”;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专业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职业的人”、“本领的人”和“技能的人”;通识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道德的人”、“独立的人”、“善良的人”、“情感的人”和“责任的人”。通识教育这一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近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使其获得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四是培养大学生丰富而高雅的情趣。舒志定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结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将通识教育分成三个结构层次:最核心的是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层是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观念;最外层是把主体性转化成现实的主体能力。基于对过去一段时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反思,人们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别关注从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技能一技术一知识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转变,关注培养学生通观的知识及视野,形成经验整合与整全判断,即“全人教育”。

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内涵及模式

课程评价包括课程需要和学生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政策、资料分配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通识课程评价即是对通识课程的价值进行判断,全面的通识课程评价应是对通识课程的所有方面的价值进行判断。

根据张寿松先生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一书中的描述,全面的通识课程评价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旨在考察通识课程目标的适应性与科学性。即通识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它包括学校通识课程整体规划和每一科目的通识课程两部分。第二,对通识课程计划进行评价,旨在考察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对各类课程分配的合理性,考察通识课程计划中的某一具体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第三,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旨在考察通识课程内容与通识课程目标之间的迫切性与可行性。第四,对通识课程组织及实施进行评价,目的是考察通识课程的领导及管理机构,以及通识课程具体实施状况。第五,对通识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旨在考察学生的主体性反应方式与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间的迫切性,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及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中,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或模式:(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科学主义相信真正的实验,而实验通常集中在结果或影响上。这种方式趋向于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常常把测验分数作为主要数据,用来与不同情境中的学生成绩相比较。人文主义取向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们不可能把它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主张评价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在人文主义的评价中收集的材料大多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所以,更多地采取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而不是数据分析。任何事物都是量与质的规定性统一,通识教育也不例外,其结果检测必然科学地体现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评价上。(2)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内部评价直接指向课程计划本身,因为人们往往假设:课程计划设计、组织得很好,有可靠的基础,则可能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产生效果。因此,往往就课程计划所包括的特定内容、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课程内容排列的方式、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以及所包括的教学材料的类型来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结果评价重点考察课程实施的结果,主要用来考察课程计划对学生所产生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对教学人员产生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或其他标准参数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通识教育既关注知识的获取,又关注价值、情感、个性等因素的养成。而这必须是在教育实施中通过计划与结果、过程与效果共同完成的。(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是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而从事的评价活动。它既可指课程设计和试验阶段提供反馈信息,使课程编制者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也可指课程实施阶段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及改进。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后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它重点考察课程计划的有效性。如果将总结性评价看作一根藤上结出的瓜果,那么形成性评价则是这根藤,只有这根藤发育和生长良好,才能形成有效而品质优良的瓜果。对通识课程及其体系的评价,中心是考察课程目标、内容与接受者之间的切实性。

三、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检测

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实施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其学业的检测和考查不同于中职教育,它要求体现更高层次的技能自主性和能动性;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要求突出实践性;还有别于

传统的教育检查模式,它要求创新与创业性。因此,其检测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

1.树立开放的检测观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决定了它的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学与生产相互联系的大舞台。开放的平台必须有开放的观念作指导:(1)“互动”观念。检测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推进、强化、增效形式,也是教学过程的有效延伸,它本身就是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考试不是目的、目标,应该以“学”促“教”、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相互关联。(2)“现代”观念。一方面,要灌输、检查学生现代和先进科技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推进检测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实践证明,检测手段现代化进程也是考试检验的科学化、完善化过程。(3)“效能”观念。考试不单是检查已经所学,还要促进今后所学,甚至启发学生就业、创业、毕业后再教育及自学观念的形成。

2.建立实践操作型的检测内容。检测内容是考核体系的中心因素,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检测内涵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特点:(1)知识与技能、巩固与创新结合。在任何教育中,知识是基础前提,因此,在检测知识理论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技能操作测试及其升华―创新设计操作的测试以及职业能力检测,形成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素质四个层次。(2)教材内与教材外、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开放型的职教检验体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要立足于课程本身,着眼于专业知识体系,把书本上的内容与书本外的本课程知识、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把课程、学科内容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学科内容有机联系、衔接、贯穿和融合起来,形成知识链或技能模块。(3)学习与就业、校园与社会结合。职业教育尤其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就业型人才。因此,学习效果检验不仅要检查其学科知识,还要针对岗位群的要求检查其岗位适应能力、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检查校园内所掌握的知识,而且要走人社会,检验其社会适应、岗位适应、生产操作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对于通识教育的效果评价,“考试或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考试绝不能只检验学生获得或记住的知识的多少,要着重于能否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识别、判断与分析一些社会事件,或是能否运用表达、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活动”。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要达到什么效果、课程内容的深度要设置成什么水平往往仅凭感觉进行描述,造成培训目标导向性不强。相同的一个培训内容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培训深度应不尽相同;同一个培训内容对于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其培训目标也要有所不同。由于操作过程中对培训目标的制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对培训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培训效果评估粗放

培训效果是衡量培训管理工作的关键指标,也是企业进行培训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培训效果无法明确,那么培训规划就失去了指引。公司对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工作仅停留于基础层面,目前主要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撰写培训心得报告和考试三种形式进行评估,而对学员行为改变和对企业效益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有效的评估。

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辽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现有培训管理制度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优化与机制创新。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试点运行,从中总结出了一套主线清晰、结构严谨、流程顺畅、目标明确的“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宗旨在于培训必须以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为基础,以员工素质能达成岗位需求和能持续支撑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岗位对员工的能力有哪些要求、这些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员工素质结构和水平现状如何、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素质之间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等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起点。只有站在这个起点之上对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岗位关键素质提炼、岗位素质模型构建、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计划与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六大部分。该体系具体管理内容及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所示。

体系建设步骤

1.岗位关键素质提炼岗位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全面系统地梳理、确认岗位工作内容、工作重要程度和工作输入输出的过程。岗位分析应遵循分类原则、细化原则和区分重要程度的原则。首先,将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工作分类应以工作性质为标准逐级展开。其次,进行工作细化。工作细化是指将工作内容分解成不可再分的独立作业动作。再次,对细化后的工作任务按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工作任务重要性通常可分为“很重要”、“重要”和“一般”三种级别。

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分类的结果往往会出现“重叠”和“不从属”两种现象,这时可以将无法分类的工作内容单独归为一类。在工作细化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不可再分解”的程度,这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工作内容细分为工作模块、工作单元和作业动作三种粗细级别。在区分工作重要程度时,有些工作不易归级,这时可以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进行操作。工作重要程度划分应遵循时间原则、影响原则、例行原则和专业原则。

2.岗位素质模型构建

岗位素质是指对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和说明。素质定义应遵循描述清晰原则和通俗易懂原则。在素质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岗位要求员工素质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岗位素质通常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等级。

3.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

以岗位素质模型为标准对员工现有素质进行测评,从中发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素质之间的差异程度。员工素质测评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素质测评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每一类素质开发一种科学的测评工具;第二步,对每种测评工具进行效度和信度评估;第三步,对测评工具进行试测与修正;第四步,以岗位素质模型为依据对员工现有素质逐一进行测评。常用的员工素质测评工具主要有:卡特尔16PF测试、MBIT测试、动机测验、无领导小组测试、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测试、投射测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工作样本测试、背景资料分析、专业能力笔试和专业能力操作。

4.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制订培训规划和计划的前提条件。培训需求的来源通常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岗位需求,第二层面是组织需求,第三个层面是员工个人需求。岗位需求是以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岗位素质模型为导向的培训需求;组织需求是以班组、基层单位和公司本部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组织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员工个人需求是指员工以自身需求为基础、以满足自身能力提升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岗位与组织培训需求是刚性培训需求,也是培训需求的核心来源。员工个人培训需求是补充性需求,是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参与度的辅需求。

培训计划与实施

培训计划本着遵循省公司培训规划和计划基础上进行编写。培训计划需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培训的重复性、必要性和阶段性三个问题,从而制订分阶段、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计划。培训组织与实施的重点工作在于根据培训计划开发横到边的专业别课程体系和纵到底的阶层别课程体系,从而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系统性课程资源库。

培训效果评估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就业指导

前言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及一个很热的高度,在这种高度下,各种职业规划和测评办法和手段的大量使用,利用专业的软件测评,是比较流行和时髦的一种做法,但是也出现了完全一味的以某个测评结果为依据,不加判断,不考虑信度,导致毕业生盲目的职业规划和指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有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合理的利用测评结果,才能做好职业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强调人职匹配。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职业测评是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职业测评是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抽样、问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的用于客观、全面了解被试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的情况。测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常模――每一位被试都有一个原始分数,通常情况下这个分数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这个分数能与别人进行比较,与此相关的标准便是常模。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区别、比较、探测、评估等多项功能,通过职业测评可以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

2 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的弊端

通过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存在以下弊端:

2.1 对职业测评认识偏差。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职业测评是一种间接测量,是一种心理素质和特征由样本进行推测的过程,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地测定,测评结果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标准,所以测评结果中推荐的职业主要供参考。过分依赖方法、技术来达到对人才职业的测评,往往在测评某些素质的同时,遮盖了另外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素质。一劳永逸想通过职业测评来控制并解决人的发展和事业发展问题,必然引起职业测评的不健康发展。

2.2 测评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职业测评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操作过程和结果解释中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保证测评结果不被滥用、确保测评意义的前提。

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和行业,大部分就业人员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出现了过分依赖于测评软件的情况,对于大学生没有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盲目的认为依据测评结果就业可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陷入到测评的误区中,导致学生也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3]。

2.3 学生不了解职业测评或者对其不感兴趣

学生本身对职业测评也不甚了解,以某校为例,毕业生2000余名,学校要求学生用测评软件参加测评,并进行了动员和宣传,实际参加测评人数不足1400人,而参加测评的毕业生也有约10%的人对测评也是完成任务,测评的数据可靠性值得商榷。这些问题造成了测评软件的滥用。

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评、掌握恰当的使用方法、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测评结果是进行测评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更需要说明的是,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4]。

3 正确进行职业测评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

通过就业指导课、宣传板报、广播、网络、职业规划竞赛等手段对大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方面,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有兴趣参加职业测评活动,从而提高测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积极的引导他们对测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3.2 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

学高为范,身正为师。要正确的引导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也需要提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3.3 采用合理的方法,多手段的进行测评

职业测评始终强调客观、真实,因此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3.3.1 选择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标准化测评工具(如世界或国内知名的心理测验),并保证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3.2 结合谈话、调查、问卷、观察、肢体测试等方式,多手段的进行测评。测试的实施与解释应与专业职业咨询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实施,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一次测试不要超过三个。测验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凭第一印象完成。测验以个人测验为佳。测验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测验结果与个人的特质有明显不同时,有必要持怀疑态度。测评结果保密。

参考文献

[1]王天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2]曹建斌.职业规划之重要性个性化指导的研究[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1.20.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4]朱若霞.做完职业测评后,她更加迷茫?[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2.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每当谈起人才测评,我所认识的HR 人员表情都非常复杂――人才测评不能不用,可又用不好。先来看看HR们的困惑吧。

故事:王林的困惑

王林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招聘专员。公司上个月招了10 名大学生作为生产部门的储备人才。在招聘中,人力资源部使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招聘。王林发现,最省心的方法就是用测评来进行第一道筛选。然后按结果排序,挑出分数高的几个,再进行面试。

但这一次他碰上了大麻烦。这10 个大学生里,生产计划部林经理认为“勉强”可以用的只有3 个,剩下的都“不像个样子”:非懒即傻,或者既懒又傻。林经理很窝火:职位说明他都是专门和王林研究过的,谁知道竟然招来这样的人! 他的人才计划也就成了个空架子。

王林想不明白,那十个大学生测出来的成就动机和思维能力都很出色,绝对在中人之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隔壁的B 公司也这么招大学生,怎么招的人就很合适呢?

王林找到我,并将他的测试题递给我。看到题目的第一眼,我就明白了王林的问题所在:测评的题目设计得太有问题。态度和兴趣测试都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比如,其中一道题“你更喜欢:休闲/ 加班?”而能力测试题则是从网上找来的所谓“空间能力”“逻辑能力”的测试题。这样的题,碰上阅题无数的大学生,还有做不好的?

我又问王林是否和用人部门的主管商讨过这些招聘标准,答案是没有。可想而知,用人部门对大学生的期望和王林认识到的标准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样招聘,效果好才怪呢!

解读:HR 使用测评的三大误区

王林的状况非常典型,几乎每个招聘专员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其实,每个公司用的人才测评工具大同小异,择业者在无数次的测评中,也培养出了自己的测试经验,对这些题目驾轻就熟,准确度自然降低。

这表明, 企业在人才测评软件的选择上,本身还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1. 以为测评是万能的,什么素质都能测量;笔者曾经遇到认为通过测评可以考核员工忠诚度的人力资源总监;

2. 闭门造车,沉迷在自己的研究中,置用人部门对人才的需要于不顾,缺少沟通;

3. 认为测评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测试的结果根本不看;更相信自己阅人无数的经验。

避开测评误区的三个前提

怎样避开这些误区呢?关键在有三点:

1. 正确理解人才测评的适用范围。人才测评可以用于测试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以及一部分的通用能力,比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测量前三项可以用于进行人岗匹配,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测评能力则通常用以衡量胜任力。

但是,人才测评也有空白,即专业的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比如,很难用人才测评来确定装配工人的能力。对于人才测评不能企及的部分,需要HR 与用人部门共同商讨实际的操作办法,以保证考察的全面性。

2. 确认所测量的内容是企业所想要的。在进行招聘和选拔前,必须和用人部门沟通想要的员工特质,并确定考核的方式,比如是否采用人才测评。

3. 提高人才测评的效果。即使是可以测量的特质和能力,如果测评的效果不好,同样不能作为招聘的参考。那么,要做好人才测评,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a. 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首先,根据需要测量的内容选择工具,比如要测试思维能力却用MBTI,肯定是无效的;其次,尽量选择信度和效度高的测评;最后,要注意“被试者适应”情况,遇到分数异常的情况,最好备有候选工具进行重测。

b. 测试人员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大部分的测评工具要正常使用,企业的HR 人员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认证,比如MBTI,就需要经过认证才能保证使用效果。

企业常用测评工具推荐

出于经营和战略的目的考虑,企业应更多地着眼于胜任力和工作环境的融入能力的测评。因此,除了使用针对个人的各类职业测评外,企业常用的测评工具还包括以下两种:

1.DISC 测评:一种测量行为风格的工具,基于WilliamMoulton Marston 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风格可以分为四种因子:D(Dominance 支配型)、I(Influence 影响型)、S(Steadiness稳健者)、C(Compliance 服从型);四种因子的不同水平造就了各人不同的行为风格。该工具可用于招聘,选拔和调整组织结构。

2.PDP 测试:一种测量自我认知和预测行为模式的工具,在全球已经有400 万例的成功测试案例。目前主要用于人力资源计划和考核中,包含了四个分支模块:Proscan(天赋诊断)、Jobscan(招募选才)、Teamscan(团队诊断)、Training(培训)。相比MBTI 等工具,PDP 测试更富有针对性(针对企业环境),但相对成本较高。

最后用四句话来概括,我称之为NICE 原则:

注意范围(Note the boundary)

确认所测(Identify what you want)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用工总量;配置规划;科学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49-02

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按照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实现人力资源标准化、精益化管理,是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家超员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中,要严格控制新录用人员数量,实现人员负增长,使企业早日达到劳动定员标准水平;同时,要重点做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尤其是技术、技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电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坚持做好各种人才储备,满足电网发展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渠道,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人员负增长,提升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主要做法

作为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往往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状况。这样就决定了在人力资源规划中需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年度人力资源预控计划,在国网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大方针下,完成总量递减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电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一线人员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正逐步向自动化控制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缺员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缓解这种矛盾,是总量超员地市供电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基于以上原因,超员地市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1.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没有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这就偏离了规划的本意。应坚持人员配置规划与公司人员现状和公司长远规划相结合的策略,确保公司用人需求的连续性,达到稳定数量、提高素质的效果。

2.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传统的预测方法往往侧重定性预测,其预测结果往往不准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保证了预测的准确性。

3.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

对于一家超员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保证人员负增长,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又要考虑电网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步发展。

4.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紧密围绕“三集五大”业务,优先考虑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和紧缺专业,同时还要兼顾到部分岗位因人员老化所形成的“缺员问题”。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配置水平。

5.猿质虑霸げ庥胧潞笈渲孟嘟岷

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前期,应做好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员工素质测评等基础性工作;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后期,应积极做好员工招聘、转岗培训等工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中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坚持事前预测与事后配置相结合,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为契机,改善公司员工的年龄结构,改善学历结构,改善专业技术结构,调节用工总量,逐步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问题;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做到人岗匹配、各尽其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用工成本,使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作为一家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以时间轴为纵向节点,将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分为前期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估改进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须完成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的搜集学习以及企业员工配置方案的制定工作。设计实施阶段须结合当前企业业务现状、现有人员情况、自然减员情况、电网发展规划以及劳动定员测算和内部供给分析,完成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以及专业素质结构需求预测等相关工作。评估改进阶段一般指经过上述步骤后对各专业可能用工情况,按照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达标情况进行人员预测的优化改进并最终完成需求预测报告编制与上报工作。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又要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以及企业相关专业部门为横轴,人力资源部门须积极联系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各项决议为纲认真组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各专业部门加强协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共同研讨制定出各专业未来的实际用工需求,再通过分析评估方法最终确定企业最优用工需求计划。

三、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分析方法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加大对指标达标情况进行预先测评,在满足优化达标的情况下,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和调配;如果不能满足达标要求,则将测评结果重新反馈给各个部室以及基层单位,重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直至人力资源配置结果的最优化。

1.指标分析法:对专业管理前后用工总量、冗员数量、结构性缺员情况、劳动生产率、人才当量密度等指标进行对比,根据指标变化进行评估。

2.效益对比法:将人力资源预测前后的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汇总比照,分析人员预测与劳动效率、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评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度。

3.满意度测评法:对基层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了解各业务人员结构是否合理、近年来录用人员的素质及岗位胜任情况、目前人员配置是否满足工作需要等情况,评估需求预测的实效性。

通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可以准确定位公司各专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掌握各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紧缺程度,结合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战略,比较准确地报送年度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表,实现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鲜血液及时注入在最迫切的位置,实现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可以准确定位超员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将一部分人员通过强化培训考核,继续充当本专业骨干力量,另一部分人员则可以通过转岗培训,由专业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向专业能力要求低的专业转化,逐步缓解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的矛盾。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书怎么写 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 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完整的创业计划应该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 正文 引言 一、自我分析 结合大赛指定的人才测评报告以及xx等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 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xx型(x分)、xx型(x分)和xx型(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 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xx能力得分较高(x分),xx能力得分较低(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 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具体情况是…… 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xx取向(x分)、xx取向(x分)和xx取向(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 5、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 我的优势能力 我的弱势能力 自我分析小结: 二、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xx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 2、学校环境分析 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3、社会环境分析 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4、职业环境分析 u 行业分析 (如xx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业匹配分析) u 职业分析 (如xx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 u 企业分析 (如xx单位类型、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发展阶段、产品服务、员工素质、工作氛围等,人企匹配分析) u 地域分析 (如xx工作城市的发展前景、文化特点、气候水土、人际关系等,人城匹配分析) 职业分析小结: 三、职业定位 综合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 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弱势因素(w) 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因素(o) 威胁因素(t) 结论: 职业目标 将来从事(xx行业的)xx职业 职业发展策略 举例:进入xx类型的组织(到xx地区发展) 职业发展路径 举例:走专家路线(管理路线等) 具体路径 举例:xx员——初级xx——中级xx——高级xx 四、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一览表 计划名称 时间跨度 总目标 分目标 计划内容 (参考) 策略和措施 (参考) 备注 短期计划 (大学计划) 2007年~20xx年 如大学毕业时要达到 … 如:大一要达到…大二要达到... 或在xx方面要达到… 如专业学习、 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实践计划等 如大一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大二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或为了实现xx目标,我要…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 中期计划 (毕业后五年计划) 20xx年~20xx年 如毕业后第五年时要达到 … 如毕业后 第一年要 第二年要…或在xx方面要达到… 如职场适应、三脉积累(知脉、人脉、钱脉)、岗位转换及升迁等 省略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 长期计划 (毕业后十年或以上计划) 20xx年~20xx 年 如退休时要达到 … 如毕业后 第十年要 第二十年要… 如事业发展,工作、生活关系,健康,心灵成长,子女教育,慈善等 省略 方向性规划 详细执行计划如下: 本人现正就读大学(研究生)x年级,我的大学计划是。。。。。。 五、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 1、评估的内容: ■ 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假如一直……,那么我将…… ■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出现……的时候,我就…… ■ 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如果……,我就…… ■ 其它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 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影响化学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要素涉及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材料、检测方法和检测环境等方面。

1.1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是进行各项检测活动的主体。化学检测实验室具有高度专业性,CNASCL-10:2012要求实验室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应至少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化学检测工作经历;关键检测人员应掌握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和相关分析测试的数理统计方法,并能就所负责的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对整个检测过程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因此,实验室应制定包括检测方法、设备使用、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等在内的年度培训计划。检测人员必须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同一检测岗位至少有两位检测人员担任。实验室应定期评价检测人员的持续能力。

1.2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是检测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化学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懒性越来越强,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有影响的关键检测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检定校准、使用维护、期间核查以及性能评价等资料档案,要制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编制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核查等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操作使用。凡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等,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量值溯源性和可靠性,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要定期进行期间核查。

1.3检测材料

检测材料是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化学实验室的检测材料包括标准物质、试剂和气体等耗材。在购买和使用各种检测材料时,重点要考虑其纯度和有效期,标准物质还得满足量值溯源性的要求,必须是有证标准物质。实验室应制定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程序,只有经检查或确认符合有关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时,对配制的所有标准溶液和试剂均应贴上标签,并标识成分、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和有效期等必要信息。标准物质在使用期间应按计划定期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1.4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在选择检测方法的时候,需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并考虑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同一个检测项目,可以有多种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的原理、使用仪器及结果表示不同,适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所用的标准,必须是经过确认现行有效的版本,标准应当每年委托查新,及时更新。所有非标准方法必须按CNASCL-01的要求经过方法确认后才可使用。

1.5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是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在化学实验室,经常面对的环境因素包括水、电、温度、湿度、灰尘和电磁干扰等,要确保环境和设施不会使检测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对痕量分析。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在电器的使用和防护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检测环境要求较严格的检测项目,必须按时监控并记录环境条件。

1.6其它

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要素包括样品和检测过程等。对样品而言,采集和加工时要确保其均匀性和代表性,制备时应避免交叉污染,保存时应选择合适的保存器皿、注意温湿度等要求。对检测过程而言,前处理的时间、分离的先后顺序、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拟合、试样的分析等对检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2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化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进行。

2.1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人员对分析检测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实验室应采取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检测分析获得准确的结果。CNASCL-10:2012指出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控制样品分析,与CNASCL-10:2006相比增加了空白分析和加标试验两个措施。

2.1.1空白分析

样品的检测结果应注意基体对空白的影响,降低空白值是提高准确度和精密度、降低测定下限的关键。空白涉及样品的玷污、损失和仪器噪声水平等,在化学检测中最易出现的是样品的玷污。减小和控制空白值应注重整个检测过程,严格要求试剂的纯度、器皿的清洁度及人员的规范操作。

2.1.2重复检测

因为化学检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同一指标进行分析时,一般需要进行重复检测,即平行样品的分析,从而判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只有当经过试验表明检测水平处于稳定和可控制状态下,才可适当减少重复检测频率。

2.1.3比对试验

内部比对是化学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实验室内部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化学检测比对的形式可多样化,如由两个以上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检测的人员比对,使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方法比对,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设备比对等。

2.1.4加标试验

加标回收试验是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从所得结果计算加标回收率。通过加标回收试验可检验试验结果的准确度和了解操作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情况。需注意添加的标准物质浓度水平应接近分析试样的浓度或在校准曲线中间范围浓度内,加入的标准物质总量不应显著改变样品基体。

2.1.5控制样品分析

控制样品分析是化学检测实验室另一种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室的控制样品包括有证标准物质、次级标准物质及实验室自制参考物质。应按计划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保证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还可考察标准物质的性状是否有异常变化、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量值是否准确等。控制样品应按常遇到的基体和含量水平准备,对定期进行分析的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可采用统计学原理建立质量控制图和控制限进行分析评价。

2.2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又称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指由外部的第三方对实验室及其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查的过程,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等3种类型。通过外部质量控制,可发现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中较难发现的系统误差,以便查找原因、及时纠正,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可比性。

2.2.1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是重要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是对实验室能力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考核的一种方法。其结果是CNAL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技术依据,是评价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互认的基础之一;能力验证的频次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匹配。实验室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国内的能力验证活动,以满足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要求且获得满意结果。

2.2.2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比对是另一种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其目的往往不是直接用于满足CNAS能力验证的要求。比如,确认方法特性、为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赋值、支撑国家计量院间测量等效性声明等实验室间比对。实验室通过参加这些国内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获得统计分析的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实验室相关检测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寻找可能改进和提高的机会,达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目的。

2.2.3测量审核

测量审核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验证计划,是参加者对被测物品进行实际测试,将结果反馈给组织方,由组织方将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一种活动。测量审核通常是在两次能力验证计划之间且无合适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时,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能力验证活动,是认可组织、政府部门和客户评价实验室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3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包括年度计划的制定、质控计划的实施以及结果评价与改进等。

3.1年度计划的制定

年度计划的制定关系到质量控制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明确目的,改善薄弱环节。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检测人员的水平、工作经验、非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及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年度计划,计划还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3.2质控计划的实施

年度计划一旦制定,实验室就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不得随意取消。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当实验室的人员、设备、标准、认可范围或影响能力的其它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相应增加质量控制活动,并作为年度计划的补充。

3.3结果评价与改进

质量控制活动结果的评价和改进往往是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只有对每一项质量控制活动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分析不符合项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有计划地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高,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同时在年终还要进行质量控制的总结,为第二年的质量控制计划提供指导。

4质量控制工作的注意事项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认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要鼓励全体人员主动参与,确保检测质量,完成实验室的质量目标。2)重视计划,内外结合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外部质量控制是提升。因此,年度计划制定时要扬长避短,注意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检测过程的受控,并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科学评价,提升实力质量控制不能流于形式,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才能提升实验室的检测实力和水平,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才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

5结论

人才测评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测试;生涯规划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从2008年起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所谓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相继开设此类课程。然而,只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详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使用合适的测评系统进行合理评估,才能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率先引入并实施“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1917年,吴廷芳、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推动生涯规划教育。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由于战争、社会等因素,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几乎停滞,远远落后于国外。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由指令性计划分配向指导性双向选择转变。这时,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将得以全面推广。总的来说,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时间短,基础较薄弱,地域差异大,目前还存在一些苛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统一、权威性的教材,职业理论研究滞后;高校缺乏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大学生职业测评工具专业化程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间短、手段贫乏,体系不建全。

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其计划的制定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制定流程,现在已经普遍被社会所认知,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当前在这一领域内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各种测评系统,参差不齐,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很容易使初次使用者产生迷茫,不知从何选择,从而影响整个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关于专业的测评系统,下面以我校引入实施的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体系为例来探讨。目前全国有超过500所高校已经引入了这一系统。该系统是2010年北森测评研究院与教育部直属单位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同研发,并成为2011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唯一制定使用系统,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下红头文件特予推荐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的辅助工具。

这一测评系统从整天系统架构上,全面系统地落实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CIP)。该理论由国际著名的生涯发展理论家Gary Peterson 和James Sampson于1991年共同提出。该平台与教育部要求的课程大纲相搭配,实现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探索,并能同步辅助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

吉讯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学生测试,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四大模块。其中,自我了解模块分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价值观和学习风格五个部分;职业探索分为推荐职业、职业查询和收藏职业三个部分;决策行动分为决策过程和行动计划两部分;最后形成生涯发展蓝图——测评报告和生涯计划书。

以我校学生实施这一测评平台的效果来说,经过调查分析,在学生对生涯规划方面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促使学生发掘自我潜能,进而增强了自身综合实力

通过专业的测评平台,可得到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进而实现:①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个性、具备的各种优势资源,帮助他们重新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定位并使其保持持续良好改善;②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综合优劣势进行合理对比分析;③促使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④引导学生理性评估个人职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学生立足实际条件,搜索与发现新的或更具潜力的发展机会;⑥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举措,以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最终得以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增强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进而提高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运用科学的职业生涯测评平台使得学生的生涯发展更有计划和目的,不再是盲目地碰运气。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加符合自身综合条件,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使用工作的需要,从而得到自身更好的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了学生应对残酷社会竞争的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竞争极为激烈,尤其是职业活动环境中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但许多大学生没有规划意识,而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去盲目的找工作,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第一年离职率非常高。这部分大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付诸行动,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

总而言之,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怎样依靠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去帮助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经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生涯规划指导从业人员,并配备符合中国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则的科学测评手段与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期望的效果,才能对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操良利,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智强,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刘智英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S1)。

[4]赵北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