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

产生背景

西方自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两次世界大战及此后连绵不断的战争,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人类的精神生活达到了空前的紧张、孤寂、忧伤与绝望。面对人性沦丧的社会危机,社会权威,包括教师在内的权威的“失信”,不少学者开始从教育方面寻找原因。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批评美国教育受到了皮亚杰、布鲁纳过分强调“教育控制”的影响,认为,程序教学和发现法是一种“去人性化的教育”,根本忽视了学生是怎样认识学习、教师和学校的。于是。一种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又对教育改革产生明显作用的“1人本主义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中,潜能才会像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地信任他们和充分地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是必要的,即干扰不要过多,不迫使他们成长或强迫他们进入预定的设计,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人性的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所追求的内容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也叫“存在价值”,它们是: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这些价值是人性丰满者的特征,而如果人能够实现这些价值,便可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统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统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教育学生用整合的思维方式代替二分式的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的方式。这是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同时,自我统一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自我统一性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白他的需要、他的使命、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于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制定的。自我实现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根据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创造过程分“始发过程”和“次级过程”。始发过程来自无意识,来自所谓灵感。而次级过程则是人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等。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次级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情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原始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马斯洛认为,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可称之为“整合的创造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

全文阅读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和定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本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是对普通人的心理活力与思想美德进行研究的心理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一)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1.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正面的人性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中贬低人性或非人性化的思想研究倾向,打破了原有精神分析理论范式的局限,正式提出了一种积极地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研究模式;认为社会上的人本性具有善良、自主、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选择的特征,并且认同人类自身所具备的自我实现成长发展倾向。2.对心理学中心理治疗观念的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方式是当代心理学治疗理论中三个主要流派之一,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着眼于人的进一步成长和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坚持认为人必然具备一定的内在建设思想倾向和在遇到问题时的自我指导能力,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个体性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构建的人际关系,强调通过心理学指导人员对接受指导人员身临其境的理解和人性关怀,用绝对的耐心消除接受指导者的心理障碍,进而逐步恢复心理健康,使人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心理学治疗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对已经产生的精神伤害加以治疗和研究,也应该关注人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挖掘人的自身潜能,应该将研究重点放置在为普通人创建健康美好的精神生存空间,推进整个人类社会健康幸福的发展上。二者均重视在心理学治疗中强调当事人自身的自助治疗,以及当事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治疗观念大致思想相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二)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新和超越

1.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研究态度的创新。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实证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本主义思想也在逐渐的发展变革过程中成为本一种反对实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分支,走在主流心理学的对立研究面。但是这种非主流的研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地社会进行相应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以人本主义思想为主要特征,却不对主流心理学进行攻击,而是另辟蹊径,通过与主流心理学创建良性的共处融合关系,在公开学术研究场合明确指出自身是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的补充,是一种新的发展,从而真正获得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同,融入主流心理学中,并在其中加以创新和变革,逐渐对心理学研究起到主导作用,较之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对心理学治疗观念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念和方式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存在相当大的一致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如果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仍然当做是一种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文化层面上的谈话,那么就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用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对接受心理治疗者相关心理问题的细化分析,体现了心理治疗的跨文化性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来访者为核心的治疗观念简单的说就是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移情,并且通过这种移情来完成心理治疗双方的良性沟通。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创新则体现在反移情上,通过让被治疗者对治疗者积极乐观心态的体会而调动起自身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心理治疗的共识,这样被治疗者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治疗者的积极心态所取代,从而完成对被治疗者的治疗并进一步激发被治疗者的身心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继承和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前进动力,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为普通人创建健康的精神生存空间,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个人中心疗法”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卡尔・R・罗杰斯。个人中心疗法是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能力解决问题的疗法,在人性假设、哲学基础、角色扮演、医患关系和实施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个人中心疗法把人格成长作为心理治疗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减少内在的冲突、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整合能力,提高对生活方式的满意度,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

【关键词】人本主义;个人中心疗法;人格成长

一、什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

二、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

(一)罗杰斯其人

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 罗杰斯在《自传》中对自己做了如下描述:“我是一位心理学家。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当然是一位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作为心理治疗学家,我对人格变化的动力学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科学家,我研究这种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教育家,促进学习的可能性向我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我自己…… 在浩瀚的学术生涯中有点像一只孤独的狼。”

(二)“个人中心疗法”

全文阅读

存在主义哲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陶醉,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12级基础心理学研究生。

〖HJ1.55mm〗摘 要: 存在主义思想注重个人的自我造就伦理观,强调意识的自由存在的本体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对人的本能、生存、对于社会制度都有独特认识。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的一种哲学主流,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来源。存在主义思想对心理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影响

一、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则是指萌芽于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40-60年代的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它认为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揭示或说明“存在”的意义。“存在”在原始的意义上只是“在那里”,“本质”就是“存在”或者“在那里”之后的结果、或“存在”选择的结果,而这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因此,存在主义哲学把“存在”只仅限于“人的存在”,即认为只有人才是存在的,都是个体的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存在主义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情意感受。

1、存在本体论。

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存在”的。他们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故被称为人本主义;但他们所说的人的存在并不是自然地的、生物的、或者社会的人的存在,而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个人意识的存在,故他是唯心主义。但他们与传统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不同,他们所强调的人的意识不是那种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而是一种心理的体验或感受,它是非理性的。

2、主体辩证法。

全文阅读

心理学教学中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应用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教学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应顺应时展潮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始终做到人本主义思想。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学校心理学教学现状,指出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论述了针对性解决策略。

【关键词】心理学;人本主义;教学

一、学校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生都认为心理学的学习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对心理学学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学到较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心理学教师一直对此进行着细致的研究,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一学校不能对心理学课准确定位;因为存在着财力紧张、人员缺少,以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很大等问题,所以学校时时刻刻都想引进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讲求职业道德的心理学课教师。但当前设置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却着重于对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性知识。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在当前的心理学教材中,只有简单描述了人的一些心理与行为,而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的内容却非常稀少;三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与前面的论述相同,很多教师在讲解心理学知识时还是以课堂讲解为主,而没有重视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心理学教学中人本主义思想应用方法

1.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与学习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中,主要内容是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章中讲解维果斯基、皮亚杰和柯尔伯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在“一般学习心理”一章中主要讲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和学生的生理机制等;在“分类学习心理”一章中讲解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在“学习理论与教学”一章重点讲解了最近出现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删除了一定内容的旧理论;在“教学心理与教师”一章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学生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结合在一起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了较为严谨的教学结构。

全文阅读

理解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论述

理论本身没有一层不变的客观真理,通过现实过程呈现理论的变化。再次,这种“理解”具有历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前进,新的理解者将不断出现,对相同对象理解也会不断改变与更新。历史不会停顿在某一点上,理解绝不是一切意义的总和与终结,而且任何总和(如果有的话)都不是最终的,关于对象意义的理解始终是未完成的,其本质的意义最终也是不可能得到的。理解即应用。理论本身即应用,没有一个理论摆在那儿,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理解理论。“这种文本的‘意义’并不是由‘中性的’理解所规定,而是取决于它们自己的效用要求。”[8]如在任何独立的法典编汇工作中,找到法律和提出判决的任务也会包含一种无法避免的对峙,这种“对峙”强调的是紧张关系、张力和相互作用。法律本身是一致的,同样的,但不同的律师会不同,这与技能有关。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案例都与法律条文意义对应的,但总有些不同的,实践中结果的不同会使法律条文不断完善、补充,但每个案例总是有其独特性。理论本身在应用之中,理解即应用。“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一种实践。这里的实践指的是理解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的原意与理解者的具体语境结合起来,他把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位合为一体了。”[9]

一、“理解”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存在、人的成长、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主选择性、人的责任感、人的创造、人的潜能、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的意义。人本治疗就是让人领悟自已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让人恢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一)“理解”中的倾听。人本治疗强调,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真正会说,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善听能使对方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伽达默尔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历史性,解释活动不是放弃自己的历史性前见,而是带着自己的历史性前见,以自己的先见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就是作者的原初视界与读者的现今视界之间交融的结果”。[10]当我们看到伽达默尔不再把理解建立在个体自身的基础上而是与世界遭遇及融合时,他的哲学之意已凸显了人类生存的对话性及倾听的重要性。“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一方面消解了文本作者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中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反对读者凌驾于文本和作者之上,肆意将自己的主观性强加于文本。它强调了文本理解和诠释中‘倾听’的重要性,而‘倾听’恰恰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和对文本作者的尊重。”[11]

(二)“理解”中的积极关注。人本治疗强调,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他们的长处,并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与行为中的积极方面。积极关注能够帮助来访者全面认识自己地优势和长处,看到希望,从而充满信心,更好的应对困境。伽达默尔多次提到“善良意愿”,以保证我们的谈话和对话能进行下去,他在晚年重视朋友及友好态度,“只有朋友或有有好态度的人才能给出建议。”[12]我们看到这种善良意志保证了人们能够相互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对话的伙伴。“对话双方之间要达到完全一致的理解,甚至对于自身的内在对话,都处于这种永无止境的对话境遇之中。”[13]同时,“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召唤着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善,它需要人们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通过对话而寻求一种和解,达成一种共识,获得一种团结。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一种善的追求。”[14]

(三)“理解”中的共情。人本治疗强调,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促进来访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对迫切需要帮助的来访者,共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相互理解,“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对所说的某事的理解,它还包括一种共同性,通过这种共同性双方进入一种彼此商讨建议,即提出建议和采纳建议,具有首要的意义。”[15]要相互理解,就必须预先带着一种使理解者和他想理解的对象联系起来的东西,也就是基本的一致意见。这种一致意见代表的是一种赞同,“因此,对他人意见或某个文本的每一次理解尽管有一切可能的误解,仍可从相互理解关联中进行把握并试图克服不一致的意见而达到理解。”[16]所以,伽达默尔认为在谈判中要端正心态,承认对方存在的合法性,不否认谈判中的分歧;相互理解中,尽量想对方的想法,达成共识;双方都得到认同,才有益于双方。

(四)“理解”中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趋向。人的基本特性不是敌意、破坏、的,而是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人本治疗强调,不能把人看作代表心理活动过程的物体,人是主动的、有思考能力的,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具有成长的潜能。“伽达默尔追求解释者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意义生成,解释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者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视界和新的意义。当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文本’时,意义、价值问题便不可避免地纳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17]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心理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某时某地人类生活的意义搞清楚、弄明白,而不是什么预测、控制和科学地解释它。我们看到,伽达默尔追求的是解释者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意义生成,解释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者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的相遇、交融即“视界融合”而形成新的视界、新的意义。这一对话过程把作为主体性的人解放出来,文化研究渗入了人的气息。总之,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理解”内涵体现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容。当然,“理解”中也体现了文本理解的历史制约性,因为,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处于与文本相异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中,所以理解具有历史性。心理学也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加以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让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二、评价

全文阅读

理解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讨

理论本身没有一层不变的客观真理,通过现实过程呈现理论的变化。再次,这种“理解”具有历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前进,新的理解者将不断出现,对相同对象理解也会不断改变与更新。历史不会停顿在某一点上,理解绝不是一切意义的总和与终结,而且任何总和(如果有的话)都不是最终的,关于对象意义的理解始终是未完成的,其本质的意义最终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最后,理解即应用。理论本身即应用,没有一个理论摆在那儿,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理解理论。“这种文本的‘意义’并不是由‘中性的’理解所规定,而是取决于它们自己的效用要求。”

如在任何独立的法典编汇工作中,找到法律和提出判决的任务也会包含一种无法避免的对峙,这种“对峙”强调的是紧张关系、张力和相互作用。法律本身是一致的,同样的,但不同的律师会不同,这与技能有关。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案例都与法律条文意义对应的,但总有些不同的,实践中结果的不同会使法律条文不断完善、补充,但每个案例总是有其独特性。理论本身在应用之中,理解即应用。“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一种实践。这里的实践指的是理解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的原意与理解者的具体语境结合起来,他把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位合为一体了。”

一、“理解”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存在、人的成长、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主选择性、人的责任感、人的创造、人的潜能、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的意义。人本治疗就是让人领悟自已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让人恢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一)“理解”中的倾听。人本治疗强调,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真正会说,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善听能使对方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伽达默尔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历史性,解释活动不是放弃自己的历史性前见,而是带着自己的历史性前见,以自己的先见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就是作者的原初视界与读者的现今视界之间交融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伽达默尔不再把理解建立在个体自身的基础上而是与世界遭遇及融合时,他的哲学之意已凸显了人类生存的对话性及倾听的重要性。“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一方面消解了文本作者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中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反对读者凌驾于文本和作者之上,肆意将自己的主观性强加于文本。它强调了文本理解和诠释中‘倾听’的重要性,而‘倾听’恰恰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和对文本作者的尊重。”

(二)“理解”中的积极关注。人本治疗强调,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他们的长处,并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与行为中的积极方面。积极关注能够帮助来访者全面认识自己地优势和长处,看到希望,从而充满信心,更好的应对困境。伽达默尔多次提到“善良意愿”,以保证我们的谈话和对话能进行下去,他在晚年重视朋友及友好态度,“只有朋友或有有好态度的人才能给出建议。”我们看到这种善良意志保证了人们能够相互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对话的伙伴。“对话双方之间要达到完全一致的理解,甚至对于自身的内在对话,都处于这种永无止境的对话境遇之中。”同时,“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召唤着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善,它需要人们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通过对话而寻求一种和解,达成一种共识,获得一种团结。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一种善的追求。”

(三)“理解”中的共情。人本治疗强调,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促进来访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对迫切需要帮助的来访者,共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相互理解,“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对所说的某事的理解,它还包括一种共同性,通过这种共同性双方进入一种彼此商讨建议,即提出建议和采纳建议,具有首要的意义。”要相互理解,就必须预先带着一种使理解者和他想理解的对象联系起来的东西,也就是基本的一致意见。这种一致意见代表的是一种赞同,“因此,对他人意见或某个文本的每一次理解尽管有一切可能的误解,仍可从相互理解关联中进行把握并试图克服不一致的意见而达到理解。”所以,伽达默尔认为在谈判中要端正心态,承认对方存在的合法性,不否认谈判中的分歧;相互理解中,尽量想对方的想法,达成共识;双方都得到认同,才有益于双方。

(四)“理解”中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趋向。人的基本特性不是敌意、破坏、的,而是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人本治疗强调,不能把人看作代表心理活动过程的物体,人是主动的、有思考能力的,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具有成长的潜能。“伽达默尔追求解释者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意义生成,解释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者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视界和新的意义。当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文本’时,意义、价值问题便不可避免地纳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心理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某时某地人类生活的意义搞清楚、弄明白,而不是什么预测、控制和科学地解释它。我们看到,伽达默尔追求的是解释者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意义生成,解释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者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的相遇、交融即“视界融合”而形成新的视界、新的意义。这一对话过程把作为主体性的人解放出来,文化研究渗入了人的气息。总之,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理解”内涵体现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容。当然,“理解”中也体现了文本理解的历史制约性,因为,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处于与文本相异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中,所以理解具有历史性。心理学也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加以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让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全文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小学教育的应用

一、渗透人本主义情感因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心理学。王初明博士说过:“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它是发动机,再好的机器,若不发动起来,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因素对我们教师搞好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几年前我新带一年级,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很淘气,上课不听讲还严重扰乱班级里的纪律,英语更是什么都不会。有一天,我把他拉到面前问他在家学习英语的情况。用他的话说,爸爸妈妈离婚了,他都三年没见到自己的妈妈了,新妈妈又生了一对龙凤胎弟弟妹妹,家里就更没人疼他了,更别说学习了。听到孩子越来越颤抖的声音,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是一个严重缺乏爱的孩子,他的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就告诉他我只有一个女儿,他愿不愿意做我的儿子,他惊讶地看着我,狠狠地点了点头,当然做我的儿子就必须努力学习,做个上进的孩子,他和我拉了勾,达成了我们之间的契约。从此以后,孩子课上的表现一日千里,学习态度和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个亲身的经历,我感受到了情感因素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是多么地重要。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追求学习效果之前一定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那样才能拉近与他们心的距离,改变他们的灵魂,影响他们处事的态度。

二、突出人本主义自我价值实现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张的是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本质,去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肯定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众所周知,理想的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在适合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掘人的潜能。去年我校创办了“棒棒糖”英语童话剧社团,团员都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为了结合英语教材,我们计划编排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课本剧《神笔马良》。有一个刚从美国学习了一年的孩子主动提出想要撰写剧本。一听他主动请缨,其他孩子也坐不住了,有几个英语口语特别好的孩子也想撰写剧本,于是我就给他们同样的机会,各自回家撰写,十天后交稿。我本想,编写一个英语剧本哪有这么容易,肯定到时候没几个能拿得出的。但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孩子们写得很认真,虽然有一些错误,但剧情和语言还是很丰富的,更有一个孩子还改写了故事的结尾。这些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想其他孩子也一定有很多潜能未能挖掘。于是,我又提出了道具制作,音乐搜索、服装购买等任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完了任务,还有几个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了好几套方案。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最好的教育就是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强调多重角色的人本主义教师观

教师总是被喻为花圃里的园丁,而孩子们则是一棵棵独一无二的幼苗。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而孩子们才是种子。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潜能得以最优化的实现。新时期教师拥有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承担着传递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传道者角色,还是几千年知识与技能的授业解惑者;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也是优秀品质的示范者;同时教师还是能与孩子们分担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父母与朋友。随着日新月异的教育动态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求教师成为高标准的研究者。如今的小学课堂也早已不是“一言堂”。例如:一节历史上,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党项羌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时,有一个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了置疑。老师不但没有觉得丢脸而批评他,而是鼓励他查找证据来说服自己,并专门为他提供一节课来讲解西夏国和李元昊。该同学也不负众望,经过了一周的准备,用PPT为我们做出精彩的介绍,孩子在做完介绍后,还不忘告诉大家他的资深顾问是谁。原来他的姑父是中国著名的西夏学研究生导师呀!孩子们在惊叹与羡慕中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更加充满了好奇。在这样的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孩子求知的欲望被点燃了,潜力被挖掘了,这样我们教师的促进者、引领者的作用不就真正达到了吗?我们应允许学生将课堂变成演讲台,变成实验室,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这样才能迎来孩子们思维上的春天。总之,教师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桥梁,是心灵的火炬,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一个真正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的教师,是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感到幸福的人。

四、注重因材实教的人本主义创造观

布希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发扬“扬长教育”,就像发现不同树叶的美一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去年假期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下学期每节英语课前五至十分钟进行英语展示活动,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自我介绍、唱英语歌、演英语小品等。形式可以是个人表演或团队合作。新学期开始了,英语非常棒的孩子上台为我们讲了英语小故事;口语不流利、害羞的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做了英语自我介绍;歌喉美妙、外向活泼的孩子为我们演唱了优美的英文歌曲;而极具表演天赋的“四人组合”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捧腹的英语小品中“新版狼来了”。在孩子们相互欣赏、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人不同的闪光点,而作为老师的我只是为他们提供了挖掘他们潜力的舞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相关的权力。在此案例中,孩子们主动找老师和同学帮助体现了主动性,自己创编剧本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同时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也就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我价值。一路走来,有收获的惊喜,也有失误的遗憾,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已生根发芽。愿我在这条路上愈行愈远,更能与我的同行且行且珍惜。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摘 要 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分类号 B84.09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

(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全文阅读

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探究

1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