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文化艺术研究

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视觉延伸研究

摘要:交互艺术中区域文化的视觉表达是跨学科的文化艺术研究,包容了人文、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元素。本文从交互艺术的概念和设计入手,讨论了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应用和区域文化的视觉延伸。

关键词:区域文化;交互艺术;视觉延伸

前言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以山川水土等资源作为调节,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作为文化中坚实的一部分,区域文化广泛应用于艺术品的包装设计封。交互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用计算机、电子传感装置等设备承载艺术行为和思想,以互动的形式展现出交互艺术所要达到的不同效果的美甚至是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思考。艺术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这些区域文化通常能够赋予交互艺术以独特的吸引力,让数字化的交互艺术融入人情味道,让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富有高度区别性的地方特色且更具亲和力的艺术表现力。

一、交互艺术

(一)概念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正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准确而高效的便捷服务,交互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别,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家创作观众欣赏的么模式,交互艺术通常会让观众参与进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让观众和装置、自己互动达到艺术创作所预期的一个整体效果。交互艺术的灵感来自于行为艺术,技术支持则是现代科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传输设备、显示设备等等,交互艺术按照设计的思维和理念灵活选择应用装置,让交互艺术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同时交互艺术的互动性往往可以吸引年龄层次更广泛的人群关注到艺术的形式,进而了解交互艺术索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

(二)交互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全文阅读

关于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研究

【内容摘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对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阐述了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希望给这方面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关 键 词】湛江 文化产业 艺术文化中心

“十二五”期间,不仅是湛江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部署文化湛江这一战略的重要阶段。加快对湛江文化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做好关于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之外,还要和湛江文化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湛江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另外,本土文化的特征也是湛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湛江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在这里,中原文化、闽、楚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各种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其文化整体具有很多特色。

(1)结构多元,在湛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构成元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的变迁。而这种结构多元的文化反映在了宗教、戏剧、建筑、艺术、音乐、绘画、工艺、文学、园林、风俗、以及饮食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结构。

(2)行为理性,这是湛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象。由于海外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民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整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另外,频繁的商业环境也使得这里的民众在商品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上表现的比较强烈,对于理性思维和行为非常推崇。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虽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市侩和投机,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则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全文阅读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公共艺术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开始被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继承与发扬,让其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葆青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使之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遗产传承与发展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 传承 经验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47-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一直是普通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将其作为公共教育课程,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学形式方面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迫切地需要进行相应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肓过程中应该将一定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从而树立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华文化。同时,也保护相传承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全文阅读

“漓江画派”个案对当代高校艺术专业科研工作的启示

摘要:以高校教师为画家主体群的漓江画派是21世纪中国画坛上第一个打出地域特色旗号的新画派,也是当代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其崛起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利于改变科研工作的现状,促进当代高校艺术专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艺术成果服务区域文化建设,深化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突破纯艺术俗套,走向学科交融;积集艺术精华,实施品牌战略;以科研创作带动教学工作。当前,高校艺术专业科研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如何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漓江画派个案尚存许多有待发掘的启示。

关键词:漓江画派 高校艺术 科研 启示

Abstract:With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main group of Lijiang River school of painting artis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playing the first one under the banner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chool of painting, but als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one genre, their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specific reasons for For these reasons, in-depth study will help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research work to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arts university research work. Seize the opportunit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the outcome of the prosperity of regional art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deepening of the "three for innovation action plan"; breakthrough pure art stereotypes toward Interdiscipline; integrated set of artistic ess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teaching工作.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arts research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work, Lijiang River school of painting to be discovered in many cases, the surviving inspiration.

Key words:Lijiang River school of painting;College Art;Research;Inspiration

一、提出论题的背景

1.注重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艺术产品。顺应当前艺术教育政策。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刘延东指出,要结合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着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2.当前学术界缺乏对高校艺术专业科研工作的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一般高校专业的科研政策、科研管理人才、科研成果、科研体制等几个方面,艺术专业的科研工作一直以来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小媳妇”地位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上对高校艺术专业科研工作的传统看法无非如下:艺术是务虚的,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艺术专业科研工作就是研究唱歌、绘画、跳舞、制作影视的技法和经验等,没有太精深的学问等。实践表明,当代高校艺术专业的科研工作存在着丰富的研究对象,蕴含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3.当代高校艺术科研成果含金量高的成果不多,而且往往难以超越自我。当代高校艺术科研成果往往都是熟悉的“面孔”:几个花盆,几个杯子,几条小船,几棵小树,几只小鸟,几个人物,或是一些包含某种意义的符号等。有的艺术作品主题消极颓废,甚至陷入某种误区。另外,科研成果与社会脱节,较少反映时代风貌。难以从作品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进步。

全文阅读

基于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组织复杂性研究

摘 要 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从业者,文化经营机构以及就业人员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充分。商业化的文化机构、非盈利机构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构成体系。本文以北京和其他地区艺术区为对象进行调研,研究了商业化的文化机构的相互关联。如果只以商业为目的进行研究,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研究提出文化经济的发展更受到政府制定的政策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文化产业经济 组织 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已通过赢利性的文化基地产业的形成一个体系。经济学家,地理学家,文化政策学者等学科学者对文化产业的运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构建文化产业体系转变生产方式,成为地区发展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文化产业的规模,特征、整体的绩效并不能完全超越区域经济的整体规模。除了传统的定义界定以外,文化产业能容纳的就业能力仅仅是区域经济就业人数的较小部分,雇员大部分并不直接从事文化具体的工作,超过50%的文化工作者都是个体经营,并不能计算到就业统计之中,然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具有本地化和外向化,创造了大量可观的收入,许多文化工作者为非文化产业服务,许多生产面向当地市场以便获得来自国家和当地政策的支持,同时在区域消费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研究文化产业的结构、目标、运作系统。这个理论假定文化产业的经理、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政府管理者,非盈利的文化团体在组织、引导、规范、服务于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经理收益来源于公益机构推荐过来有熟练技能的文化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从各个经济部门形成聚集。艺术家们被假设为在各个行业有着不同的经验,但是他们能利用这种独有的个人经历进行独特创造并获得较好收益。

作为文化经济产业研究的框架补充,职业分析是用来追踪文化工作者获得技能和其它区域其他产业组织的协调。这个理论调研了北京和广东的的大量艺术家,尽管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商业领域比其它部门收入多,但他们也会花费相当部分的时间在非盈利组织上。

全文阅读

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范畴论

晋商现象是山西乃至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综合反映,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晋商开辟商路,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各地城市集镇的兴起及国内外贸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晋商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了晋商文化现象。晋商文化现象以其开拓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理念、经营策略、管理方法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饮食文化、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构成了中国明清时期独树一帜的晋商文明。伴随着晋商兴衰的晋商建筑,及其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以及雕刻、彩绘、匾额、对联等等艺术形式,承载和蕴含了晋商文化的诸多因素,对于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范畴,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性,对其研究范畴的探讨有益于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晋商文化现象,有利于发觉蕴藏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晋商文化精神,有利于了解晋商文化现象内核的方方面面。

一、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的基础性研究

1、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及地理区域分布研究

晋商建筑目前遗存主要集中在山西境内,以晋中地区为中心,遍布运城,临汾、晋城、长治、吕梁、阳泉、忻州、大同等地区。对散布在这些不同区域的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地理分布、建筑年代、建筑类型的考察与统计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此项研究是全面发掘和系统整理统计的研究,有益于研究晋商地理区域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建筑地区差异、建筑装饰风格差异以及建筑现存情况的具体数据统计资料的建档研究。

2、晋商建筑装饰构件遗存现状档案建设研究

此项研究是在“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及地理区域分布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是对所遗存的晋商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全面考察拍摄照片与统计,并建立装饰构件分类图片资料档案,档案可按建筑所在区域进行分类,也可按建筑类型进行分类,还可按建筑构件的类型进行分类,此项研究,可以全面摸清晋商建筑装饰的各类构件遗存现状及装饰形式,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详尽的实物图片资料与数据,可供研究晋商相关内容查阅,提供实证。

3、晋商建筑装饰构件保护现状研究

晋商建筑装饰构件主要为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形式,多年来受人为破坏,加上自然环境变化的侵蚀,以及材料本身的老化,能够遗存至今实属不易,处于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境地。对遗存至今的建筑装饰构件的保存与保护现状及保护方法,进行全面、详尽地考察、统计与研究,并建立相关统计资料档案,此项研究对保护研究及保护工程提供实际统计数据与情况资料。

全文阅读

“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摘要] 区域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

[关键词] “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25-04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招标课题“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关系的研究”

[作者简介] 戴启文,景德镇市经贸委主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助理、工商学院院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企业组织文化;

黄勇,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筹与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文阅读

试论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

摘要: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形成。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对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展开讨论,能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艺术民俗学;文化产业;教学模式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

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

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刻在岩石上的文化历史

摘 要:内蒙古区域岩画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应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系统去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包括作为文化遗存的考古学方法,艺术学方法,以及艺术人类学方法。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岩画;考古学方法;艺术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6-01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貌而产生了不同的奇异风光。通过内蒙古草原世代祖先的不断努力,在蒙古高原的群山峻岭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岩画。

根据目前的考古学发现内蒙古区域的岩画已经近万幅以上,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赤峰市的敖汉旗,从巴丹吉林沙漠到阴山区域①,内蒙古区域作为我国的北部边疆区域,到了蒙元时期才开始有自己的文字和历史记载。而对于远古时代人们所存在的生活状况、文化内涵以及意识形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成为一种难解的神秘。由此,留存在内蒙古大地上上万幅的岩画就变得更加弥足珍贵。那雕刻在岩石上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岩画不仅仅反映岩画画面上直接的内容,不仅仅是内蒙古区域原始社会文化的简单记录,也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关联,那么如何看待内蒙古区域的岩画遗存?如何去阐释内蒙古区域的岩画遗存?如何去发掘内蒙古区域的岩画遗存对于草原民族的文化价值?成为一个不断被思考的问题。

由于内蒙古区域的岩画首先是历史遗存。岩画作为古代人类遗存,与考古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运用考古文化以及考古学中类型学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岩画进行分类研究是岩画研究方法之一。事实上,我们运用考古学研究岩画的时候,却不能用完全的考古学方法来套用岩画的研究,当我们承认岩画遗存与考古学的重要关系时,我们也要承认,利用考古学观察岩画存在的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仅仅使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

“第一是揭示过去存在的形式,即对复原的物质遗存进行描述和分类。这种对形式的分析有助于考古学家勾勒出古代社会遗存的时空分布。第二是确定功能,即通过分析复原的遗存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反映的古人行为。第三是了解文化的过程,即通过研究古代遗存说明它们如何以及为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最后一个目标是试图从考古遗存中获取有意义的解释。”②

全文阅读

创新?交叉?尝试

2011年2月,艺术学学科从“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成为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文化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艺术学界围绕艺术学升门的意义,艺术学研究的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艺术学升门后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发表了众多重要学术成果。站在艺术学向前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夯实学科基础,拿出一批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堪称经典力作的学术精品便成为当务之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幸晓峰主持编著的《艺术考古概说》一书从艺术考古的角度出发,将艺术的多个领域如音乐、美术、建筑等作为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以本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值得借鉴。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艺术考古领域的研究视角,还将巴蜀文化区域①中的相关研究与发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该书共分艺术考古学理论基础、音乐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艺术、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宗教艺术考古六大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艺术考古学学科背景的介绍,以及对该学科领域的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的总结,对“艺术考古学”概念的提出、学科的设立、理论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概述。其后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对艺术学各个研究领域的考古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说。

一、艺术・考古――学科交叉新思维

艺术考古学研究的专业性十分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学的研究更加专业化,其中包含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有许多已经超越了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艺术考古概说》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艺术考古学基础理论,对学科的相关研究论著进行了梳理归纳。

1978年国务院批准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列出有关艺术类考古学的条目,成为中国艺术考古学科的正式提出和设立。《艺术考古概说》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基本理论构建,指出,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亲自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总论中,将“美术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说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目的:“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学科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②之后正式列出了“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条目,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与美术史、音乐史的关系等作了规定,也成为我国明确设立“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专业学科的依据。作者依据上述文献,对艺术考古学的分类、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进行了阐述,说明艺术考古学是探究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许多艺术遗迹和遗物,凝结着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考古研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补充资料,并且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补充。作者除采用考古学、艺术学研究基本方法外,还特别指出运用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艺术考古的重要性。

二、案头・田野――研究领域新突破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分类介绍中,作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推动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学术背景。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掘,引起国内外关注,两个遗址挖掘清理出土大批文物,在世界尚属首次,它们的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两个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已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四川省艺术考古的全面研究、开发、转化、利用,打下基础。例证、图片丰富,每一部分的参考文献也十分标准,可以看出,作者在前期的搜集和考证中的扎实案头工作。

我国艺术考古理论的探索实践,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西方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对我国学术理论界的影响,书中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建中国美学、音乐学、甲骨学、考古学、古建筑学的奠基人的理论思想作了论述。如我国第一代美学思想家朱光潜、宗白华先生;我国第一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杨荫柳先生;我国第一代考古历史学家李济、郭沫若、夏鼐、冯汉骥先生;我国第一代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童、杨廷宝先生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赴西方或者日本留学后,回到中国,运用西方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在古物考证、文化内涵分析以及建立方法论等方面,填补了中国某项专业理论研究的空白,开启了中国美学、中国音乐史、中国考古学、中国古建筑学等理论研究之先河,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思维,也在这些专科研究过程中产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