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助区域地理学习模型,优化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范围广、内容多,若学习不得法,就会事倍功半。为切实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率,我们提出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式(见图1)。本文结合这一模式提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空间定位,准确识别区域

识别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即“是哪里”。只有准确定位区域,才能运用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首先,将经纬网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相结合进行综合定位。单一依靠经纬网定位,记忆难度大且遗忘率高。若将经纬网与河流、湖泊、山脉、大陆轮廓、岛屿、海峡、特殊城市等联合起来进行记忆,通过点、线、面结合进行综合定位,会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机械记忆的负担。如可借助地中海定位纬度(30°N~40°N),借助艾丁湖(89°E,42°N)定位中国南疆,借助秦岭一淮河(34°N)定位中国的南北方,借助安第斯山(70°W)和大陆轮廓定位南美洲等。

其次,关注重点区域。一是教材中提到的重点国家,如日本、美国、印度、德国等。二是热点区域,高考中多以热点区域作为命题载体。如叙利亚战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北非,伊朗核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西亚等。

二、把握核心特征,建构思维导图

识别区域后需要运用图文材料说明区域特征,即“有什么”。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区域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要素繁多,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要围绕核心特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首先,要抓住区域典型特征建构区域各要素的思维导图。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借助“干”建构如图2的思维导图。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分别借助“暖湿”和“高寒”人手理解。对西亚地区可围绕“石油”、“水”、“民族宗教”、“战略位置”展开分析。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特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实效性。

全文阅读

“世界区域地理

中亚是世界地理教材中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复习阶段,更加侧重将各独立要素整合成整体知识框架。本节课是高中复习课,意在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理解位置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

一、说教材和学生

中亚是区域地理中亚洲第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前三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推理分析某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即分析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虽然学生已初步具备推理分析某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是否会引起其它地理要素的变化?因此,学习方法上的继承和学习内容上的突破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第一重点。第二,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往往只能单一、片面地了解地理知识的某一部分,很难在思维中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体系。因此,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位置、自然、人文方面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第二重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线索提供者和思维引导者,而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需做两件事:一是画简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学生将教师给出的各种复杂图文材料加工成简图,学会用地理语言分析问题。二是找联系。各要素串联,形成中亚完整的联系,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全文阅读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一、加强区域定位训练,培养空间定位能力

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如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图1),此题组以经纬度及河流形态,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读4地的区域位置,就很难调用当地农业地理特征知识分析其主要经济作物类型。为使学生能越过这一门槛,平时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等训练,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意识,紧紧抓住区域地图这一龙头。可通过以下途径落实地理位置,强化空间定位能力。

1.强化空间位置记忆,解决“在哪里”的问题

初涉区域时,可让学生通过填图方式掌握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同时教师也可多布置描摹各个区域的轮廓,注上能够判断其分布的关键性经纬度,并把各种重要的地理事物(地形、气候、河流等)具体分布落实在区域图上,使其空间分布更加明晰。到一定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默画区域轮廓简图,并标注经纬度及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通过绘制区域轮廓简图及经纬度,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空间记忆。

2.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

对世界区域而言,首先要重点构建如图2(8纵4横)的地球表面经纬网络图。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用红颜色的笔画经纬网格并定“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将这些重要的经纬线与其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对中国区域而言,重点要构建如图3的经纬网络图抓住典型地形区进行记忆,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中国政区轮廓图上默画出10条经纬线、重要山脉(共16座,可用粗直线代替)及重要地形区,也可让学生绘于空白纸(图略)。通过这些方式反复交替进行训练,可使学生明确各地形区及山脉所在的经纬度范围。如中国东北平原大致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云贵高原大致位于100°E~110°E之间,27°N以南;江南丘陵大致位110°E以东,30°N以南等。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就能基本判断所给区域大概在哪里及主要地形。

3.精选高考试题及各地区模拟试题,强化区域地图定位训练

经典试题代表着高考试题的走向,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每节课前3~5分钟,教师可选取历年高考和各地区模拟题中涉及的区域地图1~2幅进行区域定位训练,让学生说图,即让学生把定位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教师可适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区域定位方法。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位训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全文阅读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区域地理能鲜明地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终身发展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区域地理教学从典型事例总结出一般学习规律,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在教学上把握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所以也叫地域性。差异性是教学的突破口,但我们在教学中要牢记“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我们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

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全文阅读

区域地理教学之我见

摘要:区域是位于地球表层的具有一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体。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他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好、学好初中区域地理,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地理学习基本的方法,构建区域地理学的学习模型,是地理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以南亚及印度为例谈谈对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认识。

一、看轮廓,读位置——走近区域。

位置是区域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接近区域的切入点。方法:看轮廓,要善于观察,找出特征;读位置,应由远及近,逐渐明确;然后,描述位置,一般从海陆位置、经纬网位置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南亚的轮廓就很有特点,很像两个三角形地组合,上面一个正立的小三角,下面一个倒立的大三角,上边的小三角左边较短,因此顶点靠左。应用世界政区图先看南亚在世界地理当中的位置,也就是从远处看南亚;再应用南亚地形图,从近处看南亚,读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及印度洋之间;经纬网位置:大部分位于北纬10。与300、东京70。与90。之间。经纬网位置不要求特别准确,应重点抓住典型的、便于识记的经纬线。

二、分类别,读事物——进入区域。

如果说“轮廓、位置”是从整体上初步认识了区域,“分类别,读事物”就是走进区域,从内部组成上来把握区域。它也是区域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考察区域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复杂而且多样,是区域难度最大的地方,因此识记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1)分门别类。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气候、河流、资源、洋流)、人文地理(城市、交通、工业、农业)两大类识记。

(2)把握重点。决不能面面俱到,首先应从体现区域特色的地理要素记起。再依据时间多少,依次识记次重点。

全文阅读

谈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

【摘要】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区域图为躯体,以突出特征、比较差异为手段,赋地图以知识血液与能力灵魂”的复习策略;学会将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加以理解和记忆,学会运用地图去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要依据课本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整合,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归纳总结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对练习题要进行精选精练;最终要达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有机结合的有效复习。

【关键词】有效复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区域地理是高、初中地理知识综合的基础;第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都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第三,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的融合常以区域地理作为切入的“门槛”;近年高考文综测试题中区域地理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

在高三阶段,地理科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如何较好地把握区域地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抓好“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昵?下面谈谈自己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些感触与收获。

1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基本策略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个突出特点。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地反映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区域其地理特征亦不相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仅在于落实区域地理特征,还要让学生去联系、比较与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启发、训练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这“双赢”呢?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区域图为躯体,以突出特征、比较差异为手段,赋地图以知识血液与能力灵魂”的复习策略,可以既落实了区域地理知识,又强化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效果相当明显。

2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实施方略

2.1 熟悉地图,控制区域:复习区域地理,关键是要学会将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加以理解和记忆,学会运用地图去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比如对空间概念和空间联系的地理思维培养,在复习时可着重注意下列经纬线:东西半球分界线、0°经线、75°E经线(80°E、 90°E、 105°E、 120°E、 180°经线、75°W)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南北纬40°、南北纬60°、南北极圈等’熟悉它们所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通过这些线穿越的一些重要参照点起“控制”作用。复习到这一程度的学生,当你给出世界上的某一点或线时,在其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全文阅读

初遇区域历史地理

摘要:《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这本书是鲁西奇先生参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历史时期汉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学术专著成果。此书以汉水流域作为考察对象,针对不同时期的汉水流域的不同角度做了深入分析。这项成果不仅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若干理论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而且对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虽是第一次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但这本书并不难读,除自己兴趣使然外,鲁西奇先生在写此书时并没有使用太多的专业词汇,平实的语言顿时减轻了不少压力。

一、 作者其人

鲁西奇先生(1965年生,江海人)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①。鲁西奇先生1989年师从石泉先生学习历史地理。他的博士论文《汉魏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地名移位之探究》的核心就在汉水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博士毕业后,他将研究流域逐步扩大到整个汉水流域。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终于写成《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一书。

二、 书籍内容简介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一书主要分六个章节介绍了汉水流域在整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在绪论中,作者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学的地理基础与人地关系学说;2、历史地理学中的“区域”;3、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与切入点。他所提到的切入点也有三个方面: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以及方言、习俗和居住方式。在接下来的五章内容中作者很好的诠释了这三个方面。

首先,作者依据汉水流域整体地理景观的变化建立了五个历史时段的地理剖面,即1、新石器时代;2、青铜器时代;3、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4、7―13世纪,即隋唐宋元时期;5、14―19世纪,即明清时期。其次,作者在随后的五章中,分别从地理气候、人口、经济、居住方式、文化方言、城市聚落、交通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全文阅读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206-01

摘要:区域地理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笔者认为学习区域地理只要能抓住位置特点、掌握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点的成因、对比区域差异这几个节点,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能力将大大提高。

关键词:位置特点;区域特征;成因;差异

区域地理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出现定不了位或定位不准确的情况,造成对区域图文材料信息不能综合利用分析,答题无从下手胡编乱造。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学习区域地理只要能抓住位置特点、掌握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点的成因、对比区域差异这几个节点,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位置特点

区域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掌握其特点是关键。因为纬度位置决定了它的热量带,根据海陆位置可推断其降水量的多与少、海运是否方便等。

例如:日本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位置,属北温带,因此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从海陆位置看,隔日本海,中国黄海、东海与亚洲大陆相望,距海近因而降水丰富,从相对位置看,位于太平洋西北部,因此海洋性特征明显,与同纬度亚洲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由于海岸线曲折,因此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且便宜。

二、掌握区域特征

全文阅读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摘要: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很明显的反映出这一趋向,"区域综合性试题"已成为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它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而掌握好的复习方法则是学生备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重组;感知优先;图文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7-02

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通过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内整体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学会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理解区域发展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的对比、分析方法,是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正确解答高考区域地理模块的重要复习方法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区域地理复习的正确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从容应对高考。如何复习并有效掌握区域地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重组高中、初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则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教师应让学生先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初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如:①区域定位;②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③人文特征:人口与城市、劳动与技术、农业与工业、交通与商业;④利弊评价、开发和治理。

2.学会空间定位是复习区域地理的前提

2.1 感知优先。心理地图的构建与积累是逐步实现的。它要靠平时反复的读图、填图、用图,在此过程中逐步感知地图。首先是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熟悉某区域的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和海拔等。再凭借记忆在空白图上填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最后在图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某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面积范围大小等,进而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

全文阅读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探究

纵观目前的高考,地理学科越来越关注对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用的知识,高考地理也越来越注重对社会、生活、生产等领域中的热点事件与现象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区域地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有机地联系了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区域地理的试题达60%~70%。在文科综合中,有人把地理学科形象地比喻为“理科中的物理”。鉴于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的地位、区域地理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复习好区域地理是大多数文科生考好地理学科及文科综合的关键。我个人认为突破区域地理必须“过三关”: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分析,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加上正确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复习好区域地理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下面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

一、构建复习模式(要求学生复习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明确其具体的内容)

模式如下:

1. 地理位置

2. 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及分布气候: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应的自然带河、湖:主要河流的地位与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地位与成因植被及土壤:资源:主要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3. 人文地理概况面积、范围、人口(再生产、分布、迁移)等农业:①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因素;②农业区(带)的分布; ③主要 进出口农产品工业:①工业生产特点;②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区位分析交通:主要交通干线、枢纽的分布及区位分析城市:主要城市的位置与地位

4.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与成因。

二、复习过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