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世界上多个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些极端事件给多国人民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年初,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极端严寒和暴风雪天气;春季,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则出现了少有的低温天气;5月初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一些地区相继遭受高强度的高温热浪袭击;7月,印度季风带来的暴雨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巴基斯坦发生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超过1600多人死亡,4000多万人受到影响,几乎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010年出现的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范围广、强度大、致灾重的特点。
全球变暖惹的祸?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已经观测到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未来将有可能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突出,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更是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如欧洲极为罕见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连出现高强度的高温热浪。美国在过去的近10年内出现的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是创纪录的低温天数的两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现的高温热浪、洪涝灾害事实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IPCC的评估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繁出现?
以气温的变化为例,如果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从概率论上来讲,在平均温度处的天气气候状况出现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端偏冷或极端偏热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气温的平均值增加了,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也可能会频繁出现,破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等极端事件也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保持不变,则这种情况下偏冷天气出现的概率会减小,不大可能出现极端偏冷天气;但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也增大了,那么极端偏冷天气仍然有可能出现,只是出现概率会比以前减小。
对于强降水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从气象学原理上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分蒸发加大,致使水循环速率加快,导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的频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质疑之声
今年初,欧盟各国为了对抗全球暖化,积极讨论未来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减量计划。然而不久,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提出太阳活动才可能是暖化的主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
该片的片头是一连串剧烈天气与环境灾害的画面,字幕上写着=“冰山正在融化,海面正在升高,飓风呼啸着,而这一切都是你的错。害怕吗?别怕,这都是假的。”旁白接着说:“我们不能认定二氧化碳控制气候,这在以往从未发生过……全球暖化的警告只是披上科学的外衣,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政治宣传……我们都被欺骗了。”多位研究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的学者,用大量证据否定了“人造全球气候变化”的说法,直指全球暖化为“谎言、当代最大的骗局”,指出“全球暖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由狂热的反工业化环保分子创造出来的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全球产业。这个有利可图的产业获得了那些用恐慌故事来争取研究基金的科学家的支持,又被政治家和媒体大肆渲染”。纪录片介绍了科普作家凯德与丹麦科学家史文斯,马克提倡的理论,认为太阳活动及宇宙射线对地球气候造成的影响,远比人类活动显著。
唱反调的人提出:“你要‘拯救全球气候变化’吗?相信除了神以外没有人可以做到,因为全球气候自古以来一直都在变化。环保分子不是喜欢一切自然的东西吗?为什么现在却要控制自然?”
加拿大气候学博士Timothy将自己的疑问写成《全球暖化:有硬数据支持吗》,他说:“有人提到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会‘超出地球恒温的安全警戒线’,有地球恒温这样的东西吗?难道他没有听说过冰河期吗?在20世纪70年代,热门话题是全球冷化,现在是全球暖化,低几度和高几度都会有灾难,难道目前地球的温度就是最理想的?有科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论点吗?
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的全球暖化,其实它根本不存在。或许你不愿相信,全球暖化不是由人类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导致的。认为人类行为导致全球暖化,其实是科学史上最大的骗局。我们在浪费时间、能源和不计其数的金钱,为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制造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
因此我坚持认为,没有证据显示人类正在或者曾经导致全球性气候改变。我并不否认这个暖化现象的存在。世界确实变暖了,从1680年的被称为小冰河期的气温低点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气候改变都在自然变化的范围内,很容易用太阳运动的变化来解释。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全球暖化理论假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气温随之升高。于是理论说由于人类制造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气温不可避免会升高。这个理论还没有经过任何检验就被接受了,并且变成了公理。”
(小刚摘自《黄金时代》)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293-02
摘要:在阐述自组织原理的基础上,从自组织原理的四个必要条件出发探讨了气候变暖的原因,指出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其诱发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驱动力。
关键词:系统;自组织;气候变暖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集中探讨了系统的演化问题。气候作为一个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而如今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就有必要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以便从系统的角度宏观看待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帮助人们从系统视角制定气候变暖的对策。
一、自组织原理和气候变暖的内涵
(一)自组织原理的内涵
系统的有序结构,是从无序状态中产生的。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自己从无序走向有序结构的行为,具有这种行为的系统,称作自组织系统。一个系统,它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但不需要外界的命令和组织模式,内部要素自动地协调起来,自发地构成某种有序结构。即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内部的要素,系统内部要素的质量、数量、运动量等的变化,都会引起自组织的现象。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理论的演化条件为: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2.系统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今年的春节格外寒冷,其实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就能感到比往年要冷,全国平均气温为1986年以来同期次低值。同时,欧洲的法国、德国、乌克兰、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遭遇大面积极寒,冻死冻伤的消息不断。日韩两国暴雪频袭,积雪厚达三四米,多地出现雪崩。有意思的是,美国却遭遇了40年最温暖的冬天。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因大雪而被迫关闭
美国媒体引述国际权威气候专家的话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北半球的酷寒天气只是变冷的开端。英国媒体说,今年的酷寒预示“全球或遇20年小冰河期”。当然,也有坚信气候变暖的专家说,正是气候变暖才导致极端天气,夏天会更热,冬天会更冷。
那么,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
关于欧亚寒冬的原因,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认为,1月中下旬以来,欧洲和亚洲东部的强寒流、暴雪天气是相同的大气环流异常,即气候学上的北极涛动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链。北极涛动是对北极及其邻近地区大气运动状态的描述,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现象。当北极涛动为正位相(正的状态)时,极地地区和极地外的中高纬地区气压场形成“南高北低”形势,冷空气滞留极地;相反,当北极涛动为负位相(负的状态)时,形成“北高南低”形势,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给中高纬地区带去寒冷天气,使欧洲、亚洲东部出现了罕见的寒流暴雪天气。同时,北大西洋至地中海以及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水汽输送,与北方强大的冷空气汇合,也对暴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冰河期”说法不靠谱
然而,此次气候冷事件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期。2009至2010年的冬天,寒潮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2006年冬季的严寒情况总体也比今年严重。尽管眼下欧洲寒气袭人,但同属北半球尚未脱离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的高温现象,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打破了最近40年来的纪录;在华盛顿,一些樱花也提前开放。
前文提到的“冰期”或“小冰期”一词,并非有明确特别定义的科学名词,而是借用冰期的概念来描述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冷期。这种持续20―30年的冷期,实际上是气候中的一类年代际变化。在最近100年全球气温总体变暖的趋势里,我们也曾经历过这种20―30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上世纪20至40年代是一个相对显著偏暖的阶段,之后的50至70年代,就经历了一个相对冷期。但之后的80年代开始,全球又进入一个变暖的时期。最近几年虽然全球气温没有逐年增加(2010年是最暖的一年,2011年依然偏暖,但比2010年有所减弱),但总体增暖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或许,我们已经进入了又一个可能持续20―30年的冷期,但这样的冷期也是在近百年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上的冷波动期,其间的冬季可能不会像上世纪80年代后的连续暖冬那样,甚至可能出现超过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寒冷天气,但目前看来这也是变暖趋势中的冷阶段,而不是真正的冰期。
耸人听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全球气候变暖论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997年,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告诉我们气候变暖会使厄尔尼诺现象变得更严重,但并没有发生。“绿色和平”组织和许多其他组织也告诉大家,数年后我们将会遇到更加猛烈的飓风。可事实上,过去6年中,全球飓风能量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在美国,则留下了最长时间没有严重飓风灾害的纪录。
但这种“恐吓”并没有由此停住。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4年宣布北极熊将在本世纪末灭绝,而且这种不幸会从哈得逊湾开始,那里的北极熊到2012年将停止繁衍,濒临灭绝,但现在这些熊不也活得好好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类似说法比比皆是,之前还说过会给欧洲或佛蒙特州带来疟疾灾害。但同样喜剧性的是,事实证据总跟这些吓人的说法相反,过去10年里,疟疾导致的死亡率下降超过25%。
这些言论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关注气候变暖的权威专家们,无奈于当前几乎没有关于气候变暖的政治关注和解决措施,只能把夸张当成捷径来吸引关注。但问题是,当这些令人惊恐的“副作用”一旦被证明是错的,人们以后就不太爱听有关气候变暖的言论,甚至是那些合理正确的论据。事实上,全球变暖的怀疑声也是一路高涨,因为错误警报已经变得越发地刺耳了。
此外,把每个问题的主因都归根到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大多问题的解决就会自然而然地落到二氧化碳的减排上,尽管一直以来这是一个最低效、最昂贵、最微利的方法。
近来又出现一则关于全球变暖的最新的夸张言论―《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高调地声明,日益升高的气候预示着“面食时代的结束”。所有的主要农作物―大米、玉米、小麦―正在气候变暖的恶劣环境中煎熬着,据文章叙述,小麦还是最不耐高温的。所以随着温度的上升,我们将会看到面条和面包的“震撼高价”。其实此文的中心思想直接明确:“如果人们想继续吃面食,那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对抗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论调几乎完全错误。由于更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农民更好地利用了化肥、农药、水利灌溉,所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在近几十年间一直飙升。而且,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化肥,在过去30年,它的增加大概也带来农作物的全球产量3%以上的增长。
变暖的气候可能损害一些作物,也可能会惠及其他作物。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已经在最适合它们的地方生长,如果气候模型改变,农民调整力度不够或完全不作为的话,那么产量下降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农民自己也会调整适应,特别是有一个世纪作为过渡期。他们将会更早地播种,更多地选择一些喜光喜热的品种,或者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农作物品种。还有,当小麦和谷物在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北部的播种可行性越来越高时,你甚至会看到更多的机会随之而来。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最大规模的研究,包括气候影响、二氧化碳肥料、适应性等,最后显示,到2050年,农作物产量将增加40.7%。当然,没有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量还会再上升0.5%。而全球气候变暖了,可能食物价格下降的幅度缓冲了一些,但我们的意大利面条的供应还是安全的。
近几年,国内外经常出现各地遭遇严寒天气的报道。一方面人们被告知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又是寒冬的频繁出现,这不是彼此矛盾吗?
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最新研究表明,频频光顾的寒冬可能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气候是不是变暖了?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逐渐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特别是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各地冬季很少出现强寒潮天气,夏季的最高温度经常突破40℃。
那么,气候是不是变暖了?要判断全球气候是否变暖,不能只看一时一地,而要看全球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如100年中气温上升多少,30年中上升了多少。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了较多的仪器观测温度记录,所以人们建立的温度序列,大多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世界上共有3个不同的全球平均温度序列。由于收集的资料及分析方法不同,3个序列的结果略有出入。根据这3 个序列,从20世纪的最初10年到21世纪的最初10年,全球平均温度分别上升了0.84℃、0.81℃及0.79℃。因此,可以粗略地讲,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在1750年之后才显著增加的,所以研究人员经常把1750年看作工业化前,因此人们有时也说,相对工业化之前,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但是,这只是一种近似的说法,因为19世纪50年代之前缺少系统的温度观测。不过,无论如何,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早先国际上还有些人怀疑气候变暖的结论,后来由于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因此,现在怀疑气候变暖结论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
气候为什么变暖了?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燃烧了愈来愈多的煤、石油、天然气,再加上砍伐森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1750年前后的280ppmv上升到2011年的390ppmv,即:在200多年中增加了40%左右。ppmv代表百万分之一大气的体积。从中不难看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绝对分量是不大的,只有大气总体积的万分之三。但是二氧化碳的变化对气候却有重要的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好像温室的玻璃窗一样,不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但能吸收地面放射的辐射,从而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人们把二氧化碳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护,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降到-18℃,而不是现在的15℃左右。也就是说,大气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了33℃。可见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包围,我们是无法生存的。现在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增加,这就使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导致气候变暖。
但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或者说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呢?这在过去20年中始终是一个被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至少已经进行了5~6轮论战。从20世纪末开始有人提出气候没有变暖,并且认为如果变暖也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到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怀疑气候变暖论者弄虚作假,以及2010年提出气候变暖是否停滞了。这些争议时起时伏,但都以气候变暖论支持者的胜利告终。
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这已成为今天人们的一个共识。但最近瑞典地质学家兼物理学家尼尔斯-阿克塞尔・默纳却对这个理论发起了挑战,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指责为“世纪大谎言”。他表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50年来都没有上升过,而且在这个世纪内都不会对人类构成大影响。
在默纳之前挑战气候变暖主流学说的就大有人在。2007年,加拿大的首位气候学博士蒂莫西撰文质疑:“全球变暖:有硬数据支持吗?”2008年,美国的弗雷德・辛格和丹尼斯・艾沃利又推出了著作《全球变暖一一毫无由来的恐慌》,认为全球变暖并非人类的责任,而是地球气候变化自有的历史规律。
其实,这些人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观点并非是为了挑战而挑战,而是要弄清“地球变暖的原因以及变暖的幅度”。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人类才会找到正确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和方法,并加以实施。
归纳这些挑战者的意见主要有几点。一是关于全球变暖的种种主流观点有很多是源自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的预测,缺乏实际验证,而挑战者的预测却是实地考察的结果。其二,地球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拥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并因此而进化。其三,地球气候本身就存在周期性的变化。其四,南极还出现了变冷的现象。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冰盖持续缩小,但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在向下一个冰期过渡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对全球变暖现象和成因提出怀疑和挑战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真理并不在于最初是否有共识。尽管现在人们并不赞同挑战者的观点,而且认为他们的结论没有“科学共识”,但是,共识对科学来说并不重要。例如,伽利略可能是他那个时代唯一相信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人,但他在当初并没有得到共识,今天却得到了共识,并被认为是正确的。其次,即使默纳等人的非主流意见是错的,这些观点也会促使持主流观点的人更加全面地审视今天的温室效应理论,不断地修改和健全这个理论,直到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
实践和时间才是检验真理(也只是相对真理)的标准。科学的发展会提出新的证据,也许在若干年后才有可能客观评判地球是否真的变暖、海平面是否真的上升,以及成因。无论如何,人们否认气候变暖也好,或者证明人类是气候变暖的成因也好,这都不妨碍我们坚持关爱地球、立足环保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自身栖息的家园是每个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和义务。(文章代码:1301)
摘 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讨论。尽管许多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近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如果一次大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它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它主要发生在白天,它可能导致全球变冷;特别地它还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时期或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火山活动 冰期 间冰期 解脱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25-0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了0.8°C(或1.4°F),其中升高的2/3是发生在1980年以后。全球变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沙漠扩展等,并对人类及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由于作物产量减少造成的食物紧缺的威胁以及由于洪水淹没造成的居民住房的损失[9]。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而且对于如何应对气候的变暖,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以及各种学术研究[10]。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有效的对策。气候的变暖已经确定无疑,且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的。但是,科学界对此结论仍有争议,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作者近来的研究则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够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而这一直是被人们忽略的。
1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对策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就能改变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节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与冰期和间冰期显著相关[4]。
2011年12月6日18时,中央气象台寒潮蓝色预警: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的袭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前一段时间,我国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已经遭遇寒潮暴雪天气影响;在美国东部地区,一场几十年来最早的暴风雪导致几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至少20人死于和暴风雪相关的事故。
有人产生疑问:不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吗,天气怎么这么冷?确实有研究认为,1999年以后的这十来年里,全球平均温度没有继续上升,变暖的趋势接近于零。这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真的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很多人感到“暖冬”似乎越来越遥远了,记者就此专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院士。
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
记者:有研究认为,1999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了一个停滞期,您怎么看?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全球变暖,1906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C°。但是,全球变暖说的是一种平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年际(不同年份)的波动和年代际(十年周期)的波动。
一般认为,这些波动是由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在某一段时间出现温度偏低或偏高,都不是很异常的事情。
在近百年(1906年~2005年)温度曲线上,很明显出现了两次年代际尺度的冷期和两次年代际尺度暖期。1920年~1940年的20年间是一个增暖的峰值时期,上个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是另一个明显的增暖时期;而20世纪初的20年间和1950年~1970年的20年间是相对的冷期。
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人惊议的话题,它不仅使部分人谈虎色变,而且使更多的人疑虑重重,甚至影响到部门决策和国家关系,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人们必须弄明白地球气候是不是在变化?是不是在变暖?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笔者想从哲学层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1 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气候一直在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①。“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②。同时认为“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③。
气候也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这不仅是哲学的推理,而且为亿万年的史实所证明。
地球大约在50亿年前后形成为行星,大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气圈和水圈,地球气候史也大约为20亿年左右。考证认为地球气候经历着时间尺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现在科学界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分三个阶段④。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22亿年~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的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冰后期”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