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全面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风险管理,由于其更加契合商业银行的高风险经营的特点,具有更好的风险管理效果,因此,得以在各种风险管理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更为优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基本建立健全了银行机构体系,银行基本实现了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各主要商业银行也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率。尽管如此,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快、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和市场环境较差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

1.尚未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影响到银行内每个员工的行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重业务、轻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科学发展模式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亟待建立。并且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差别化的管理理念。不同地区、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种理念,这不仅不能降低银行的风险,反而容易增加新的风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渗透到全部员工,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数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

2.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缺乏能够进行独立经营与有效管理各种风险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与组织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国风险管理的重点仍然是信用风险领域,而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合理。除此之外,我国银行的分支行普遍存在综合风险管理部门缺失的问题,内部的审计职能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补充。

全文阅读

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一、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Mille(r1992)就国际贸易中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给出了风险的一体化框架,不仅分析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多种风险,而且还分析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需要建立整合风险管理应对这些风险。Miccolisetal.(1998,2000)认为,企业应当综合考虑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集中利用企业的风险管理资源。Nottinghametal(.2002)认为,每个企业应该设计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集成框架,依据自己的实践,对组织的核心资源进行整合。姜虹(2006)提出了集成风险管理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郑雪平(2010)对集成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集成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详细阐述了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实施要素以及具体的实施路线。王清刚等(2013)在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新思想,将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及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职能,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完整框架。不仅学术界关注全面风险管理,不少专业团体与组织等也陆续各自的风险管理框架。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简称GARP)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并辅之它们之间的融合。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七个紧密联系的步骤。COSO委员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整体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提出了由风险管理目标、要素和主体构成的三维矩阵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五个步骤。2009年,中国的第一个风险管理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等方面作出规范。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和指导框架都提到了“全面”的本质理念是集成风险,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怎么集成。集成的内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依据集成的内涵给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详细阐述运用“集成”集约管理企业复杂多变的风险。

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

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大、布局广、法人多、层级多、业务多、风险复杂多样等实际特点和国内外取得的成果,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它由两部分构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面和贯穿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其中过程子系统是三维空间。

(一)风险管理集成平面

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代表了企业集团管理风险的集成方式———风险垂直集成方式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二者组成一个二维集成平面。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上有企业集团组成单位、风险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集团组成单位的层级性和平级性是集成方式的依据,层级性为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提供依据;平级性为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提供依据。风险是集成的对象,风险通过集成组成一个有机的集成风险体。集成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管理的集成思想,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集团的最低层级———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层级递进扩大风险集成范围,将集团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有风险不断纳入到已有的风险集成范围内。风险集成范围逐渐扩大,从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到所有部门的风险集成,再到所有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最后到集团的风险集成,企业集团的所有风险都被集成进来,完成集团的风险垂直集成。在垂直集成风险方式中,集成风险的范围是层级递进扩张的,低层级的集成范围包含在所有高层级的集成范围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同一层级具有相同上级的所有组成单位进行风险集成,是一种平级或水平的风险集成。集团层级包含若干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每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部门的风险集成,每个部门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从具有相同上级的最低层级的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不断纳入到更高一级的风险集成框架里,直到对所有子公司的风险进行集成,最终完成集团的风险全面集成。由于集团特有的风险存在,不论是风险垂直集成方式还是风险水平集成方式,集团都应该结合当前风险管理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某种重大风险集成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全面风险的集成,而没有必要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的集成。

(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是由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体现集成思想。要素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基石,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信息系统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过程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神经中枢,接受风险管理信息传入,集成加工消息,然后传出信息,并且分类储存信息。它是风险管理信息加工的核心,包括风险管理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其中,过程维是指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监督改进五个循环过程;价值维是指衡量风险管理活动创造的价值;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技术。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它由安全、协同、责任、发展、战略五个目标构成。下面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详述:

全文阅读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

2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2.1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2.2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全文阅读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论文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二、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全文阅读

非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探究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将会遭受损失甚至于破产。对非金融企业,建立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然而且重要。本文回顾相关全面风险管理原理,针对非金融企业提出一套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证分析。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非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非金融企业主要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六类:一是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在的整体经济运行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如国家法律及经济政策风险、社会整体信用风险等;二是战略风险,指对企业战略的分析与制订、评价与选择、实施与控制,以期为企业发展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过程,如企业经营定位、对外并购投资、产品研发等;三是财务风险,主要指公司财务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维护,主要是对于以现金流为核心的流动资产的管理风险,以及外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四是运营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外和对内的管理风险,如内部的安全生产、人力资源、网络安全等,以及对外的合同和供应链风险等;五是市场风险,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给非金融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和利润的不确定性;六是危害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所引发的企业经营风险,如火灾、交通事故以及偷盗等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现代企业所处环境日新月异,承受不了风险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风险管理的目标

总体目标就是使用合法合理的手段,通过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2.风险管理一般模型

风险管理的一般模型为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衡量、风险的处理以及风险处理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全文阅读

企业风险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1.企业风险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

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预测这些风险并进行有效预算是企业重要工作。企业最可怕的是不知道风险点在哪,有多大程度。企业首先要做到风险可知;然后采用什么方法控制风险;最后一旦控制不住,企业能否承受该风险?预算管理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内在机制。企业不同层次的委托关系可简化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各部门—各员工。层层委托关系下来,委托人利益通过人行为实现,但委托人和人有利益冲突。通过预算明确契约关系,能使委托人和人利益一致,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契约要明确委托人利益、人的约束及奖惩。如:今年要实现100万利润,怎么完成?需要哪些资源?会得到什么奖励?这涉及到销售、库存、生产、现金流、薪酬等预算,涉及到企业各环节的风险控制。

2.风险导向预算管理实施建议

企业在确定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收益和风险两方面指标,兼顾企业增长、投入回报和风险控制,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降低经营和管理风险。企业在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与风险,包括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的价格、未来走向等因素。企业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关注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对有关风险指标进行反映、监督及预警。构建风险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从预算管理编制和执行环节、生命周期、企业类型、ERP等方面,将企业风险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链接。

①关注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的风险重点

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编制预算,平衡风险和收益。编制经营预算,以上一年度生产经营实际为基础,并结合预算期内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控制经营风险。编制投资预算,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控制要求,合理安排投资结构,控制投资风险。编制筹资预算,以资金需要为基础,合理安排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审慎选择筹资方式,控制财务风险。

②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重点

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工作重心不同,面临的风险亦不同,预算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全文阅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弱、风险大、融资信誉度低等弱点,导致其融资困难也更具风险,严重制约其发展。如今,中小企业纷纷建立了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发展的实践证明:担保机构及其体系建设可以防范和化解融资风险,能较好的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因此,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的研究较为迫切。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信用作为经济学名词,必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在获取资金、物资以及服务时无需支付现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用担保。信用担保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是一种保证和金融中介行为。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1)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法人、自然人不能提供;2)担保存在于政策、法规、制度框架安排体系中;3)只对社会提供担保,并不对内提供。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必须依法登记注册,经过政府及其指定部门审核批准的就是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通过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不但满足了融资要求,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提高了企业信用意识。这就使中小企业对信用意识更加的重视,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将承担不同风险类型,客户种类,性质业务等风险的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和对各个风险统一标准测量的加总将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体系全球化。在当前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企业必须根据业务和利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中心,对国外风险的转化和转移进行预警评估,对国内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实现全球化。第二,风险管理全程化。现代的风险管理必须对风险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从宏观到微观覆盖每个环节,把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涵盖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并落实与管理到位。每个环节和部门都要渗透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三,风险管理全员化。风险管理全员化是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险管理和识别分析工作,必须由风险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只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了,他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第四,管理方法全新化。国际上使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型来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企业也呈现出对定量分析重视的新趋势。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每个业务暴露的风险点,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加以度量,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分配资产、配置资本等。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来说,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应从构建操作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框架着手,并按照以下原则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文阅读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溯源

摘 要: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缺乏系统归纳的问题,文章对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如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灾害管理理论、信息安全理论以及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档案保护;灾害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safety system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rchival cause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the shortage of systematic induce in archival safety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source of archival security system theor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archiv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risk society theory, risk management theory, disaster management theory,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ory and safety culture management theory.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全文阅读

感知风险理论对提高全员设备管理效率的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全员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动力缺失问题,总结了其动力缺失原因为效果展现的长期性导致感知风险指标低下,通过对感知风险理论的分析梳理,进一步确立影响感知风险的两个方面,即“个体激励”和“文化形成”。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合理改进使得感知风险处于合理范围内,进而为全员设备管理注入动力,提高全员设备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全员设备管理;感知风险;个体激励;文化养成;动力缺失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15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73

全员设备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员、设备管理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专业设备管理人员,而是干部、操作者、设备管理者、维修者的综合体,由一种对象到四种对象,增加的不仅仅是每一种对象个体内容,还包括对象间的关系内容,这一方面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内容的复杂性;第二,设备管理的目标为设备综合效率,这一指标的确立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设备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提高了对设备管理评判工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对评判数据的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生产维修制的对象为设备使用全过程,即从生产、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这种对象的确立一方面保证了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对相应问题反映的准确有效,另一方面也考验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由时间点管理到全过程时间段管理的适应能力。而感知风险是影响全员参与中各个方面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感知风险的分析,对提高全员设备管理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全员设备管理的动力缺失

通过概述中对全员设备管理的论述,可以明确全员设备管理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相关全体人员为参与者的全过程管理。而在这三个方面,直接体现为动力的是参与设备管理的全体人员,全员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系统的工作,要求涉及设备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的每一名员工、每一名管理人员都要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员设备管理提供不竭的动力。当然,另外两个方面,即设备综合效率的目标和设备全过程的管理也间接为全员设备管理的动力。本文将主要研究对象放在直接动力即全体参与人员之上,从而使研究更有实效性。在全员设备管理的实际推进中,往往遇见参与人员的动力缺失问题,体现在对具体制度的消极配合之上。以最常见的日常检查清理为例,在全员设备管理中,要求设备操作者在设备使用前进行设备检查,在设备使用后进行设备清理,这两项内容虽然简单,却对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但简单的内容以及长期的重复往往使得操作者对其执行日渐消极,以致最后由执行变成应付,和检查者打起了“游击战”,而“游击战”打久了,检查者自身也不得不屈服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由于参与者感知风险指标值处于不合理的范围内。本文正是基于全员设备管理中动力缺失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感知风险理论的分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2 感知风险之于全员设备管理动力缺失的作用

针对全员设备管理中遇到的相关人员缺乏参与动力的困境,指明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人员对缺乏全员设备管理的风险意识,从而确立了提高全员设备管理效率的关键变量是参与人员风险感知,该变量决定了全员设备管理的效率。本节通过对感知风险理论两种流派的梳理,借鉴不同流派分析角度及方法,提出感知风险“主观―客观”分析模型,为下一节感知风险理论在提高全员设备管理效率中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探析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理论与应用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rmt669 { display:none; }

摘要: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是一项涵盖并以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风险分析等为基础的综合研究。针对电力工业自身的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阐述了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思想、流程框架、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方法。通过实施qra,可帮助电力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电力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针对风险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毕业论文

0、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论文网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文 /zuowen/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作文 /zuowen/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