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中陈述总结

期中陈述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基础,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它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制定的,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表现或预期结果。它如同教师与学生间的一份“契约”,通过这份“契约”,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期望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教师也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所以,课堂教学目标陈述得越具体,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就越容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数年,广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仍然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重要性,对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更是处于低效和混沌的状态,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掌握一定的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R.F.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此后不久,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以马杰(R.Manger)的行为目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行为目标ABCD陈述法。此方法尽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陈述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确实能够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聚合、激励和评价作用,也是目前最契合新课标要求并且运用最广泛的目标陈述方式。

ABCD目标陈述方式共包含以下四个因素:

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即行为主体。

B―行为(Behavior):指行为主体在学习中的具体行为,即行为动词。

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动词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即行为条件。

D―水平(Degree):指行为动词可达到的程度,即行为水平。

依据此陈述法,教师在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四点内容:

全文阅读

试论当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中的弊病

摘要: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教案中,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往往很模糊,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的定义和作用出发,来讨论什么样的目标陈述才是合格的,才能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学目标;涵义;作用;错误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但是,最近我在翻看几本与人教版配套的新课标教案参考书的时候,却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目标陈述不当甚至是错误之处。其中也不乏一些特级教师的教案。

有些教学目标的陈述,根本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定义,也背离了教学目标应该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很不规范的。用心理学家皮连生的话说,就是“用不可捉摸的词语陈述的教学目标”。为了分析其中的陈述不当之处,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教学目标,它的作用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及作用

在钟启全的《课程与教学论》中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在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也说:“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全文阅读

以语句形式命题的作文应如何审题立意

在高考作文中,经常会遇到以语句形式命题的作文题,针对这类作文题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从语句本身看,语句都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只是它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以语意指向趋于多向性,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全文阅读

年终述职:你会“说话”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何时归家洗客袍?”又是一年将尽,辛苦了一年的营销人员,都恨不得早点回家。11月底,我问一位资深的营销人士:年底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分钱!虽是笑谈,却反映了企业人员的真实心声。无论哪个组织,分钱之前,都要过一个“坎”:述职,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

作为一线经理,如何通过年终述职展示自己并得到总部的认可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成为很多销售经理的滑铁卢!理由很简单:有些总部的领导,由于缺乏对一线市场的充分了解,往往会根据主观意愿、述职报告的数据内容、销售业绩等信息来评估一个销售经理的能力和素质。如果销售经理干得好,却“说不好”定然会给领导留下不佳的印象,从而影响总部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或许,一个更高的职位由此与你擦肩而过,而你还浑然不知呢。

年终述职犹如厨师的看家菜,味道如何,虽不能完全反映平常的手艺,于上级而言,却带有“盖棺定论”的色彩,怎么、怎敢不精心准备?可是,谁又知道上司偏好什么口味呢?

年终的述职报告怎么写好、写出彩?把握哪些关键要点?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好东西都会为大众所认可。

《透视一线优秀销售经理年终述职“滑铁卢”》以真实的案例,通过某公司营销中心李总对广州分公司经理陈小涛述职报告的点评,让我们去发现和思考――好的述职报告“长”的是什么模样。

《如何写一份有可能让自己升职的年度报告》则从7个方面,教给那些会做不会说的“哑巴”经理“年终报告真经”。

年终述职“滑铁卢”

蒋尔麒

全文阅读

陈白尘研究综述

摘要:陈白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戏剧作家。是一棵剧坛上的常青树。近三十年来陈白尘研究界同样贡献了许多研究其创作的精品之作。我们把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部分:一。对于陈白尘创作的整体性研究;二,对于陈白尘戏剧创作的分论;三,对于陈白尘其他文体创作的分论。对于之前的陈白尘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良好铺垫。

关键词:陈白尘 综述 戏剧 创新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挺立着一棵创作的常青树――陈白尘。陈白尘的创作从三十年代开始,除了中间中断了写作之外,一直延续至九十年代临终前夕。陈白尘最主要的创作成就在戏剧方面,几十年间为剧坛奉献了五十多部话剧和电影剧本的经典之作。陈白尘为戏剧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不应为研究界所遗忘,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总结出陈白尘研究的历程和经验,明了这些对于今后进一步发展陈白尘研究大有裨益,才有希望使陈白尘研究保持长盛不衰的局面。

一、整体研究

1、关于陈白尘创作历程的总述

陈白尘创作的综合研究部分一直是研究界的薄弱环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董健的关于陈白尘创作的总体研究成为了整个八十年代乃至今后陈白尘研究界的~块坚厚基石。对陈白尘研究起到了正本清源,引领风气的重要作用。他在这一时期的最主要成就是出版了专著《陈白尘创作历程论》一书。董健的《陈白尘创作历程论》的最大特点在于论者把“史”的观念贯穿始终,不仅将陈白尘的戏剧作品放入戏剧史中加以研究,得出了陈白尘的戏剧创作有着“与我国现代话剧发展步调的一致性”的观点,而且更加注意到陈白尘自身创作中也含有“史”的线索,认为左联时期创作的一批戏剧作品“史的意义超过了它们本身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价值”,陈白尘以后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都能从左联时期中找到思想和艺术的源头。董健在书中的论述不是空谈理论,在理论的框架之下,紧扣住作品来进行阐发。不仅仅论述陈白尘创作的成就,也中肯的论及其创作中的缺点和局限,因此十分具有说服力。此书中许多精辟的观点,日后都成为研究界公认的论断,这是陈白尘研究界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论著。

2、关于陈白尘的评传

较为详尽的陈白尘评传出现于九十年代末期,《陈白尘评传》是在陈自尘去世之后的陈白尘研究中又一大型系统工程,著者陈虹是陈白尘先生的女儿,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评传》中对陈白尘创作的评论把自己对作家及作品的评论融人了委婉悠长的叙述之中,并能够用充满深情的艺术把握力去描述陈白尘的艺术风貌,同时又不因自己与陈白尘先生的父女关系而使评论有所保留和偏差。这部《陈白尘评传》是对陈白尘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于今后的研究者进一步发掘陈白尘的剧作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史实的披露对以后的研究界来说是研究陈白尘思想与创作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全文阅读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及其迁移

摘 要: 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普遍存在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迁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以及迁移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从迁移角度阐述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关键词: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迁移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述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属于认识的范畴,是人类第二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受信息论、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影响,对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知识观。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从世界中所习得的知识性质是不同的,根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功能,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叫描述性知识;所谓程序性知识适用于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其性质而言,有明显区别。

1.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而程序性知识是活动的,是用于操作的程序或规则,其操作的对象输入与输出不同。

全文阅读

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写作:基于体裁分析的中国社会交际心理探讨

摘要:本研究采用体裁分析的方法,从社会交际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生个人陈述写作中过于频繁的运用推理顺序和情感诉求的方式来打动读者的现象。作者认为,该现象是中国大学生习以为常的使用母语即中文里惯用的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结果,其社会交际心理根源在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意会”而非“言传”、“绕弯子”而非“开门见山”和以情感交流为目的而非传递信息。该研究意义在于探讨了社会心理对二语写作学习的影响,这种超越文本本身的解释手段对更清楚了解二语写作中出现的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比修辞;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体裁分析;个人陈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延续,个人陈述作为留学申请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义愈发明显。然而根据我们的前期观察,中国学生写的个人陈述常常不被外国读者接受,直接导致了申请的失败。除了英语水平低影响了文字表达之外,我们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习以为常的运用中国式思维进行写作。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到底在哪些方面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者写的个人陈述有所区别?这种中国式写法是不是会引起西方读者的反感?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运用这样的写法呢?基于上述观察和思考,本文先将个人陈述定义为议论文的一类,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对个人陈述的组织结构编排及写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重在对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进行中国社会交际心理的层面上的解释。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作为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我们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语境”交际原则,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际原则及Hall(1976)对“情感交际”做出的解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语篇的写作特点进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解释。我们将采用体裁分析的方法,运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对收集到的个人陈述语篇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

全文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中语文知识的分布及教学实施的统计分析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而有计划、有目的的提供的各种练习、思考和活动。

本文所说的语文知识是现代知识观观照下的语文知识,即陈述性语文知识和程序性语文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如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都属于陈述性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运用,对于语文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如何听说读写的知识就属于程序性语文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教师慎重思考的。把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重视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研究的语文知识主要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中呈现出的汉语知识、文体文学知识和听说读写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习题和程序性知识习题在全部作业系统中分布的统计分析

(一)统计

1.陈述性知识习题和程序性知识习题在全部习题中的数量及比例统计

本文把全部习题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类习题,这种题目旨在使学生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如:

例1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

全文阅读

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及其价值

摘 要:尽管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是其关于历史的理论,但也反映了福柯的后现代知识观。该理论认为,文化或知识是相对的、关系性的和实践的,即文化具有片段性。主张从时间、空间和实践关系等多维视角来理解文化或知识。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为理解文化和文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话语实践理论;价值;《知识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79-03

尽管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是其关于历史的理论,但也反映了福柯的后现代知识观。本文将依据福柯的著作《知识考古学》,在解读福柯话语实践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其对于文化分析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对历史连续性的质疑

针对传统的连续历史观,福柯根据历史中断裂的事实,力图建立关于解释这种断裂的话语实践理论。福柯首先归纳了历史断裂的两个特征。

1.历史研究方法与问题发生了从重视连续性到开始转向关注断裂。福柯指出这种转变的影响,即他所描述的四种后果。第一个后果是在观念史中断裂的增加和在确切意义上的历史中出现的长时段;第二个后果是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著位置,不连续性成为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历史中不连续的位移成为新历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第三个后果是:全面历史的主题和可能性开始消失,一种总体历史的东西开始逐渐形成。“全面历史旨在重建某一文明的整体形式,某一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原则,某一时期全部现象所共有的意义,涉及这些现象的内聚力的规律——人们常比喻作某一时代的‘面貌’……一个全面的描述围绕着一个中心把所有的现象集中起来——原则、意义、精神、世界观、整体形式……”而“总体历史展开的是某一扩散的空间。”“……简言之,不仅要确定什么样的序列,还要确定什么样的‘序列中的序列’,或者说什么样的范围有可能被建立起来 [1];而第四个后果则是这种转变的局限性。即新历史在方法论上与传统历史方法还有很多的一致性。

2.这种转变虽然早已出现,但是福柯认为历史的这一认识论的变化仍未完成。“即便是在今天,而且特别对思想史来说,这一变化仍未被予以关注和思考……犹似在这部人以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划出的历史中极难提出一个关于不连续、序列、界限、单位、特殊秩序、自律性和不同的从属性的一般理论。”[1] 福柯认为,人们之所以对历史的连续性情有独钟,就在于人们要为意识这一主宰寻找一个得天独厚的庇护所,维护主体的至高地位,恢复各种想当然的关系,一如既往的使用历史的意识形态。

全文阅读

知识分类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优化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了知识却没有形成适当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不能做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的问题。这一状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具体是由于缺乏现代知识分类学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的指导,教学设计先天不足。本文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将高中政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并对其教学策略的优化进行探讨。

一、知识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对其基本涵义目前仍有争议,不同的学科解释不尽一致,即使同一学科看法也不尽相同。完整的知识应当包括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知识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知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狭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识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学从一开始就总是与一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学论主张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它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虽然并不是唯一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亲身实践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更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教学更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高中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特点,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把政治课当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看待高中政治的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分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知识的分类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效。知识分类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都称为陈述性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命题。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二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度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只作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