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资源管理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精选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复合型的、开创型的人才也日益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的动力,谁拥有人才,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而人才作为施工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因此,将对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1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组成的复杂性。就大多数施工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学历低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也有知识水平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作为新鲜血液提高了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但相对缺乏经验;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专门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的人才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由他们组成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力资源的布局呈分散性。工程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它不像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具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施工企业作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它的具体的组织机构一般是随着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是根据某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项目规模的大小、技术要求的特点、地域情况等来组建一个适应的项目管理机构,而随着工程项目的结束,下一个项目的开始,人员组成又要进行新的调整。因此,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其布局上就有分散明显、流动性强的特点。

人力资源评价信息的收集相对困难。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由于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现在很多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遍及国内各地,其中更有部分企业已涉及国际工程。虽然目前的信息传输十分发达,但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的所在地相对较为偏僻,加之施工企业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对这些分散的人力资源的评价信息往往难以及时汇总和传输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获得的信息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就给全面分析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状况、高效管理人力资源带来很大的困难。

2目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来看,虽然施工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都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引进人才这一点,简单认为只要把需要的人才吸引进来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如何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因此,就出现了引进来却留不住、甚至于原有人才还大量流失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一条就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足够重视。

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施工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但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事管理人员还只停留在整理档案、年终评定等这些程序化、公式化的工作上,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而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必然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因为“入世”后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人才的竞争,但实际上却是人力资源管理优劣的竞争,这就要求有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3加强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想提高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之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随着“入世”的到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的竞争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作为现代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确定出待开发、培养的以及急需引进的人才,并制定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注意及时收集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建立起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提供依据。

同时,为了更好地制定、贯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也要加强培养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可以对现有的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引进部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总之,只有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吸引到企业需要的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目标。

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通过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施工企业传统上主要采用薪资激励的手段,这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技术性人才,仅靠物质激励手段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应注意从其他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

首先,企业应建立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具体可采取参与激励、关心激励、认同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具有竞争力的薪资能够起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作用,但也缺少企业对员工的内在吸引力,员工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据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更注重社会、集体的认同感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式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体现员工自身价值上,建立以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更多参与企业管理,使职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激励职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其次,施工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激励模式,制定具有长期性的激励机制。企业若想得到稳步的发展,就必然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例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为员工设立长远福利计划”的改革,这些企业除了政府规定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外,还为员工办理了各种各样的商业保险,不少股份企业还采取了股权奖励等手段,使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而目前随着许多国内施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这也应成为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施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通过加强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可以刺激员工的长期行为,减少离职率,从而稳定人才队伍。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员工培训,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员工的管理主要强调控制和服从。而施工企业由于体制和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说有些企业是工形成的,因此在这方面表现的就更为突出一些,更加强调员工对的服从性,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引导性。因此,要加强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中心,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把做好“人”的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

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个有效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知识日新月异,使得广大施工企业需要更多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所以,加强员工培训,既为自己建立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若想开拓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不仅要提高财力、物力方面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企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虽然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水平还存在不足,但通过加强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能做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零售商业企业人才战略调整迫在眉睫。西方商业经济专家认为,一个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支出中,人力资源成本应该占50%以上。现代商业直接受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和消费方式倾向变化的影响,在组织体系和经营战略上缺少稳定性,使人力资本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2005年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商业零售业首次以69家企业组成的庞大阵容在房地产业之后排名第二,零售业人才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商业零售业成为就业市场热门行业。商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阶段,营销类专业和物流类专业将成为我国十大热门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缺乏两种人才:一种是能够独当一面、具有现代营销知识、了解现代零售业的领军人物,另一种就是熟悉先进零售技术的专业人员。在

零售业的价格战、服务战之后人才争夺战也将进入白热化。

我国商业企业人才培训体系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国内企业在培训上总体比外资企业差,很多企业在培训方面没有一个成熟的理念和完善的培训体系,是国内企业吸引人才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培训体系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与个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的矛盾。

我国零售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流通领域矛盾突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对8000万商业职工的教育问题,忽视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换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所有经济行为也都是围绕交换展开的。但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研究交换的贸易经济专业不但未能加强,反而被削弱了,这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流通无用论”、“流通从属论”等传统观念分不开。

外资商业企业人才战略的特点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进一步推进

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之一,是中国经理人的日益增加。据德勒与“CFOAisa”的最新国际调查报告(共访问了680家分布在亚洲、欧洲及北美的公司)显示:外资公司的“本土化”趋势会继续推进,三分之一的公司计划逐步减少目前由外方人员担任的高级职位。人才本土化战略一是保证公司的平稳运行,使各种经营行为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争夺核心人才以削弱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可以节省经营成本,保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中国消费者对公司的认同和信任,提高亲和力。外资商业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科学和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争夺我国的优秀人才。

沃尔玛亚洲地区业务最高负责人JoeHartfield称进入中国深圳8年最大的收获是本地的人才。现在,沃尔玛40家店的总经理全部来自本地员工,整个沃尔玛中国公司中方人员的比例保持在99%以上,麦德龙中国总裁Hans-JoachimKoerber也指出,中国业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商取决于我国员工。

外资零售商业企业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加突出。随着超市、大卖场、百货店、贸易公司不断增加,店长、部门经理等主流职位及辅助岗位需求升温,财务、法务、人事等岗位成为零售业的需求热点。据宜家中国区人事经理介绍,店长在零售行业属于高级人才,应具备综合知识和长期行业经验的积累,一般要求至少三年以上大型零售企业相关工作经验,有较强的领导、组织协调、谈判、应变和公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家乐福已在中国23个城市开设了51家分店,计划到2007年底增加到100家分店,需要3500名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加盟。据了解,由于现今的零售业已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行为,而涉及到销售、采购、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导致中高层的行业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的竞争激烈,缺口明显。

薪酬水平是衡量职业经理人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跨国公司通过使用高薪和组合报酬(运用基本年薪、年度奖金、福利计划、股票期权甚至享受全球的利润分享计划等相结合的报酬)等方法,争夺我国的优秀人才。在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工作过的高级管理人才年薪可达到20万人民币。高级采购经理月薪也能达到8000-10000元。国际化的压力与本土化的挑战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

对未来优秀人才的教育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了有外资参与的奖学金,由外资企业影响其毕业生分配。清华大学近100种奖学金中,外资企业参与的占一半,且数额巨大;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奖学金中有300多万元由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跨国公司通过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大学及研究机构展开密切交流与合作。从功能和技术层次划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基础开发型。技术成果面向全球市场或从事基础研究,一般为全球性研发中心;二是应用开发型。主要从事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应用开发,一般为区域性研发中心;三是技术支持型。主要从事测试服务、产品维修等从属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技术服务。

员工培训的国际发展新趋势。国际上的优秀企业鼓励、要求员工利用现有的资源终身学习和培训,多数跨国企业都有正规的海外培训计划。在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中,培训和进修是最受欢迎的。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企业都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自觉地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出去培训,在职学习,公司还会选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我国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globalmindsets)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管理,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完善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世界竞争力年鉴2005》指出,中国大陆排第31位,下降7位,在经济绩效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国际投资,控制通货膨胀,抑制大城市生活成本的快速上升。在政府效率方面,制度体系的完善、商业立法的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都是摆在面前的紧迫任务。在与管理项目相关的指标中,综合排名仅仅在第56位;如大企业管理效率排在第59位;有能力的经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则分别是第59、59和58位。

我国是人才流失对竞争力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强于委内瑞拉、俄罗斯和南非。加快人事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从而为促进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配套的外部环境。专家建议,我国商业企业在不断营造环境,改革制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竞争方面的弱势,一条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鼓励企业走合资、合作的道路,利用外资企业的先进制度来改造原有商业企业,加快学习步伐,注意挖掘使用潜在人才,尽量化解外资商业企业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冲击。

《“十一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

建立经营者市场或职业经理人市场。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对美国员工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为主导,人才具有高度流动性。同时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联系我国的实情,深化改革以创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人事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市场公认制,成熟运作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快形成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机制和破格提拔制;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制定有利于稳定现有高素质人才和客户资源的机制。

借鉴国际零售企业的人才培训和储备经验。我国企业人才管理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全球化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必将对中国的人才市场产生冲击。客观的说,跨国公司参与我国的人才竞争,从长远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规范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以后的国际竞争做好了外向型人才的储备。

通过扩大规模、增加经营业态和提高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人才发展空间。要充分借鉴国际零售企业的零售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尝试引进具有国际经验的中高层管理者,加快管理的升级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在人才战略上,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收。特别是既了解本土市场也熟悉国际市场的骨干人才,中国商业企业需求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人员、跨入国际市场,以从容面对国际化运作的经营管理。

深化商业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

建立激励机制,对企业核心人员,应创立以市场工资为主导的分配制度,不设立分配水平上限;加大实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期权、期股、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应该适当强化物质刺激,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作好人才的定位和分类。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在约束机制上强调内部约束,如:企业章程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和激励中体现约束,尽量避免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长期以来,精神奖励和道德约束取代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薪酬长期过低,与其付出的辛劳、做出的贡献以及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和贡献不相对应,造成许多优秀企业家大批流失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1997年美国公司老板的平均年薪是产业工人平均年薪的326倍,日本大型企业总裁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7倍,法国和德国是24倍。而在我国经营者的公开收入为职工平均值的2.5~4倍,因此,加快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和措施,以多种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对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形成稳定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具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荆林波.关于促进中国商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财贸经济,2005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3.张金萍.打造我国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平台[J].商业研究,2005

4.张巧玲.调查4000位大公司总裁:七个人评定全球竞争力[N].环球时报,2005

内容摘要:目前,认真研究我国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和措施,提高我国商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外资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一、物管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物业管理就是保安加保洁,不具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低。为这样的行业设立一个专业,不会有什么前途。而实际上,物业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因为房屋建筑一旦交付业主使用,就在不断损耗。如果保管和使用不当,物业的价值就会加速降低。而物业管理不仅能够保持物业原有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实现物业经济价值的提升。比如,著名的上市公司万科,在每个城市开发的楼盘都地处偏僻。比如成都科花园在城东,上海万科楼盘在国际机场跑道下方。但每次一开盘,万科的楼盘都是当地最高房价。什么原因造成了万科奇迹?物管质量。用万科客户的话说就是:万科的房子越老越值钱。所以我们说,物管等于物业的保值加增值,是大有发展前途的行业。

从26年前的0,到现在占发达地区服务行业GDP总量20%以上,我国物管行业发展迅速,明显出现三个发展特征:第一、竞争国际化。我们学院靠近的高新区管委会及邻近的商务楼群,就是由跨国公司香港启德梁行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第二、物管技术高科技化。成都物管已经基本实现了物管信息化、电子化,比如车库管理的IC卡化,保安巡更记录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第三、物管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从小而全,向专业化发展。现在出现了物管公司将业务外包给专门的保洁公司、保安公司、物业绿化公司等。

人才资源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最终结果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说,谁拥有了物业管理人才,谁就拥有物业管理的未来。物业管理是集房屋管修、设备设施管理、绿化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治安保卫、消防管理及公共服务、专项服务、特约服务于一身的管理,它要求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而且要有专业技能。

二、物业管理人才资源的现状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中人才的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两级分化严重。突出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继承型房产管理人才多,新的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即能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少。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变,势必影响物业管理向高水平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应将人才资源优化组合,改善人力资源结构,集中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优势,使企业人才保持最佳结合。

以成都市为例,全市现有664家三级以上资质物管企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但其高级物管人员,包括物管公司管理、物管项目管理、物管财务、物管营销、物管高级技术人员等,仅占总从业人数10%左右的,大多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或其他行业。而占其从业总人数90%左右的普通物管人员仅为操作人员,没有专业教育背景,缺乏职业发展潜质。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成都物管行业的发展,也为高职层次物业管理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重视企业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物管企业对业主的服务通过员工与业主面对面的交往实现,员工在这一交往过程中为业主提供服务,企业服务质量好坏是由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表现直接决定的。越来越多以服务业主为导向的企业认识到在员工为业主提供服务的真实瞬间中,员工行为至关重要。因此,服务企业往往比其它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培训,目的在于使那些与业主接触的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1)人员招聘。与业主直接接触的员工是服务提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他们的行为对业主将产生极大影响。尤其在选择那些一线员工时,不能像招聘普通员工那样只看重经验和技能,还应该考察态度,资质和个性等能为服务人员带来成功的因素。因为与业主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一线员工,在服务质量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管企业招聘的员工,除了应具备普通员工的学识和能力外,更应该表现出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2)员工培训。员工招聘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始,如何使新员工符合企业要求,就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员工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交往技巧培训。

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行为准则,一般是针对那些新加入公司的员工,进行这样的培训是为了让新员工能在今后工作中以符合标准的行为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并与其他的员工取得协调一致。除此之外,还需对他们进行交往技巧的培训,因为企业的服务质量依赖于员工向业主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业主是各不相同的,依靠技能培训不能解决员工为业主服务时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在服务企业的培训中,交往技巧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比技能培训更困难,尤其是在高接触度的服务企业中,企业要培训一线员工为业主提供个性化服务。

培训的另一个任务是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并使员工对一些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事情给予更多的关注。2、防止角色冲突

管理人员和业主对服务人员有不同的期望,这就会引起角色冲突问题。有些物管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求服务人员为尽可能多的业主服务,并根据服务人员接待的业主人数考核服务工作效率。这样,服务人员就必然会尽量缩短为每一位业主服务的时间,不愿耐心的回答业主的问题,这必然会降低业主感觉中的服务质量。服务性企业当然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如果管理人员不顾业主需要,盲目要求服务人员加快服务速度,增加销售额,服务人员就必然无法同时满足管理人员和业主的期望。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整个服务体系的实效,而不是根据服务工作效率,确定评估标准。例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业主满意程度、整个企业的盈利率,考核整个服务体系的实绩。

角色负担过重是引起角色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服务人员为大批业主服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服务工作,就会感到角色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人员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优先为业主服务还是应该优先完成管理人员布置的工作。疲劳的服务人员往往会以冷淡的态度,消极的应付业主。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解决角色冲突问题。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培训工作,使员工了解如何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管理人员应该支持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根据服务质量考核员工工作成绩,激励员工优先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要解决角色负担过重问题,管理人员应该尽力降低员工工作强度,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安排好员工休息时间。此外,管理人员应该精心设计服务操作体系,简化面对面服务程序,减少员工工作压力。

3、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经营个性、管理风格、企业理念、人员素质的综合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内它能激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进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它有利于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知名度,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其次,它也是企业实行改革、创新和实现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企业适应环境能力的支柱。物业管理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关注员工的需要,以为员工提供理想的终身职业为己任,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高素质人才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物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富有物业企业特点的服务文化。

现代企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为员工打造成才平台,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做到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爱护人,从而营造出“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储备丰厚的人才资源。一是尊重员工人格,增强认同感。坚持充分信任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为每个员工创造显示才华的空间。二是利益回报职工,增强归属感。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一切关心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取得实际效益的员工及其行为得到尊重,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从而形成员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员工的良性循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提升业主对物业的满意度,并提升到忠诚的高度。三是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增强成就感。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一个企业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就是企业发展方向与员工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为员工搭建提升素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平台,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型企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宏泉.物业管理产品竞争力标准——培育业主忠诚[N].中国房地产报,2002-04-29(10)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8

[3]俞伟忠.物业管理企业的改制与持续发展[EB/OL][2005-08-20]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资源管理 三维结构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提高信息资源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和某个生产要素的单一效益。概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执行层的管理,要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

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强调的是对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的管理,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要素的局部最优。

4.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层次、各管理职能,因此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工作。

5.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如何把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使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管理决策层次方面

(1)信息资源管理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只是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提出将信息作为资源来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上,还停留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数据的处理上。信息还没有真正成为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缺位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企业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目前许多企业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差异

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如信息搜集的范围较窄、信息开发的深度不够、信息分析能力不强、各种信息难以整合、信息利用率太低等方面的问题。

2.知识层次方面

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倾向[2]。比如: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需求主体单一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主体主要定位在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往往把企业员工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均衡、不对称,进而也就会影响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存储而忽视分析利用

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很多,因为搜集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容易显示出成果。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则不足,因为分析利用不但困难,而且难有成绩或成绩短期不易表现出来。因此,许多信息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就倾向于对信息的搜集而忽视对信息的分析利用。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内部而轻视外部

企业对其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比较熟悉,也就能够较清楚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利用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快速;而企业外部的信息十分庞杂,不但搜集困难,整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分辨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很难立竿见影。

3.信息层次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在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对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地提取、集成,决策人员面对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信息总会感到无从判断,久而久之信息资源就成了摆设。另外,经验决策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这使得信息投资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

卢泰宏教授提出的“三维结构”是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三维结构”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中,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种管理模式的集成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如图1所示 。

卢泰宏的“三维结构”主要是针对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是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平面结构,但层次性表述得不够[4]。

本文在对卢泰宏教授的“三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1.“技术维”改成“知识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离开了知识的支撑,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的。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本文把“技术维”改成“知识维”。

2.“经济维”改成“信息维”。卢泰宏教授的“经济维”要求重视在信息活动中的经济因素,如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商品的价格等。显然,“经济维”体现的只是信息的经济特征。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经济特征正是企业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企业往往需要深度地挖掘信息资源隐含的经济特征,而企业的信息意识是企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能够得到发挥和应用的保证。信息意识即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维”要求企业从信息的含义及相关特征出发,重视信息活动的环节、规律及信息意识,更好地体现了信息作为资源的特点。

3.“人文维”转变成“管理决策维”。卢泰宏教授的“人文维”体现了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的划分,由国家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措施,从而营造出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良好环境。而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充当两种角色: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决策的科学性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这种调整结合其他两维的活动来配合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应用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日常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微观管理、知识的获取与整理、信息的意识及活动等。

1.知识维的应用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对于知识的搜集和管理也是目前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围绕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展开: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宣传;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2.信息维的应用

在以往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形成了厚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极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出现了建设水平高、应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提高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合企业中的各种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系统环境来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产生无缝的连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活动的效率,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3. 管理决策维的应用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之上。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的局面。同时,科学的决策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结论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信息资源也处于“爆炸”状态,只有对企业有用的、能够被企业利用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资源,才可以转化为对企业有利的知识。因此,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这其中始终离不开有效地管理和决策。本文正是基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中的三维,不是孤立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才能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伟: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10)

[2] 罗卫 王庆良 刘卫欣: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创新管理策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7):59-60

[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7-27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来源于人,企业文化的承载主体是人,企业文化规范的对象还是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研究并解决企业中人与企业是否适应,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和支撑,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可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整合再造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既包含了体现在企业经营宗旨、目标、方针,计划和体制等方面的企业精神,又包含了员工行为方式、产品质量、厂容厂貌等企业作风、企业形象的内容。企业文化来源于人,企业文化的承载主体是人,企业文化规范的对象还是人,正是由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获得、培训、运用和发展足够数量的合格员工来执行必要的职能,并通过评估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励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研究并解决企业中人与企业是否适应,人与岗位是否匹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否融洽等问题的,以便最大限度挖掘员工潜力,调动生产劳动积极性,保证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员工获得最大满足。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和支撑

企业文化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式都是在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此为导向开展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使命与文化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大厦的基础,企业文化对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影响重大,例如:在招聘、选拔、考评、晋升、奖惩等方面,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各项标准的确定,都与企业文化的特色息息相关。

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管理理念的引导,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存在,企业在经过长期经营实践后将它提炼出来,用来指导企业各项制度的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是统一的,体现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企业文化不仅是导向,更是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人力资源管理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各项管理制度顺利实施。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侧重于通过提炼企业的使命、精神、目标和价值观等来影响员工的思想,人力资源则在一定的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有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高度一致时,企业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企业运作中去,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管理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并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因素。员工借助于企业文化活动,广泛地融入和参与管理,工作富有灵活性,并体现责任感,工作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更强调的是自我发展和完善,构建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和谐关系。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即如何使企业中的人充分发挥其才能,而人又是成长在文化中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他们在管理理念上便存在不同,这种理念被带入管理行为当中,反过来又对最初的理念起着强化作用。作为企业当中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不同,这会使他们形成在工作中应该怎样被对待的模式,以及对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合于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建立适应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通过培训开发,提升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以及促进有效地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一位管理者都应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善于同下属建立“水落”,达成心理帮改,同时管理者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开展合作,组建协作团队,并且眼光要宽阔向外。

企业文化需要管理制度来承载,因为企业文化是理念、是导向、是精神,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它,它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能作为口号存在,空洞而泛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一个企业素质高低,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所聘用和保有的人员素质的一种总括反映,得到并保持能干的员工,是每个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运用正确的、系统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才能为企业选拔和保有能干的高绩效员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竞争致胜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保证企业文化的贯彻和落实,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是企业文化实现的手段。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客观反映

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人们心愿的,也可能是消极落后、不尽如人意的,或者是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兼而有之的。我们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来反思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否优秀,我们的管理理念是否正确,在实践中吸收集体的智慧,使企业文化系统、合理,不断补充、修正,逐步明确完善。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成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内容一般包括招聘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板块充实了更多的具体内容,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统计、社会保险汇缴、人力资源预警系统、考核数据测评等。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被广泛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传统因袭的厚重,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亟需通过管理的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指导、激励、检查、整合等。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往往抱怨职工管不了,没法管。于是动辄辞退另聘,其结果是企业总是多为技能生疏的新员工。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是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发工作做好,结果使许多专业的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最后导致人才匮乏,企业效益低下。

2.对提高管理者素质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是普遍重视的,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往往重视不够,投资不力。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直至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

4.人力资本投资严重浪费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投入,作为一种资本,人力在性质上具有决定和制约其他生产力的第一位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这已成为共识。但不少企业不顾本身实际情况,不遵循教育投入的规律,不惜血本,搞豪华学校、贵族学校、高档次的培训机构、高额聘请培训师等等。但效果往往相反,效益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浪费。

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理念陈旧,管理过程不精细化,管理方法沿用传统的人事模式,而没有深刻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作用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存亡的背景下,深化改革,促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的职能部门数量及级别大大压缩,组织机构不再是“多级管理”,而是呈现“扁平化”趋势。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将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大大淡化。部门经理权力倾向发生质变,一般只是制订战略、培训及管理人员,员工直接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上司”。在运作中,员工将分为具有领导及沟通能力的管理者和各类应用专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只要认真努力,自然会拥有名义及地位。如在微软公司的项目组中,一个级别较低的PM(项目经理)可以领导一个技术级别等同于比尔·盖茨的技术专家。在此情况下,每个人追求的将不再是各级“经理”或“处长”等,而是各种“专家”。

2.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巨大飞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促进条件。由于数据库、通信、网络技术的巨大成就,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实时地共享信息,了解以往潜藏在企业各个文件柜中的数据,从而在物质上保证了能够打破劳动分工,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

3.最大值的节约投资

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包括员工培训、教育投资、招聘开支等等,都能得到节约,压缩开支的结果,相应地提高了员工的生产产出率,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这能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死存亡,是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有效配置企业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效益,这就在总体上促成了企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成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突出对人才的人本终极关注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关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它把人看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本。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三要素(知识、技能、人格动力),调动和提升员工的人格三要素,并且从员工的反馈中得到营养,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己金三角的面积。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积累增值,强调人力资本的节约

由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这是企业人本化现代管理的趋势,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存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依次推论,我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可以通过投资节约、使用节约和管理节约,促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经营的高度,加强对投资的有效调控,包括企业员工培训考核、企业的教育投资、企业的人才流动,都必须注意节约,尽量减少开支,压缩成本。同时舍得激励投入,激励投资是人力资本支出受益最大的类别,其结果是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殊作用。通过资本节约的办法来实现扩张,才能保证专业人员的价值积累和增值。节约的结果,就是一种投资,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辩证法。

3.整体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引入中国学术界,而后随着我国ERP应用热潮的兴起而逐渐被国内企业所熟悉。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它的重组模式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流程重组过程处于管理学的心脏地位,所以BPR与并行工程、敏捷制造一样特别强调过程,即如何将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通过过程的重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硬性因素;另一方面转变领导行为、组织文化、沟通方式等软性因素。

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如图1,这些过程既有环节上的承接性,又有活动内容的独立性,就单一员工来说,管理到其去职为止。这从范围来说,管理是到位的,内容是完整的,其精华值得保留。按照BRP理论进行优化组合,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将人力资源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使得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职能能力建设,将是大势所趋。本文对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探讨我国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降低其风险,最终使企业实现预定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不可能只利用自身的资源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要,“外包”作为未来企业寻找生存之道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外包业务都是由人来策划和完成的,小至企业单位,大至国家民族,其间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关于人才的竞争,所以HR外包必将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HR外包活动应运而生。

实施HR外包必须具有真正的、可衡量利益的明确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卸除某一领域的责任而已。应该仔细分析企业HR外包的实际需要和外部HR外包市场的现状,使HR外包活动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吻合,做到有的放矢。

一、HR外包的优势分析

HR外包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们的青睐,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可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人力资源活动历来被作为重大的成本中心,而通过外包可以精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职能人员,以更好的成本效益为员工提供更满意的人力资源服务。因此,从专业咨询公司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降低管理成本,相对的节约时间。

2.可以精简机构,提高企业效率。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作业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时间用于思考战略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等方面。如果通过人力资源外包,一般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交易减轻50%-60%的人力资源工作负荷,转而集中精力专注于战略人力资源职能建设。同时,通过外包,可以使高层管理者减少处理较不重要事务的时间,集中于核心业务,由此来提高企业效率。

3.可以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主要工作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人,并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总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比如,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而言,生产技术可能是它的强项,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能是它的弱项,如果该企业把其中琐碎的、不涉及本企业机密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做,而自己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专攻自己的特长,使自己在这一方面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同时也可以成为其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咨询公司。

4.可以获得专业服务,提高本部门的能力。接受外包业务的企业,由于对某个特别领域的专精,往往可以提供更专业的人员,更先进的技术,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美国康宁公司将其员工培训工作外包给非营利组织CCFL,一改过去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抱怨,获得了专业教师更多样的课程设置,并且降低了费用。还有通过获得这种专业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本部门人员的学习机会,这也是充分利用他人的资源来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5.可以降低企业风险。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限制,使得它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了解远比不上咨询公司。企业若通过咨询公司,则不必花费太高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管理人员,即使这个人不合适,咨询公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造成的损失不会由企业自己来承担。

二、HR外包的劣势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一方面,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为人力资源部门及所在公司产生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企业在考虑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或弊端。尽管HR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企业在实施HR外包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

1.外包服务商选择方面的风险。选择HR外包服务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因此,如企业选择了不合适的中介服务商,那么将导致HR外包无效,既耗费了成本,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来就处于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更混乱。

2.文化差异的风险。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HR外包一定程度上更是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若外包商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文化,则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引起发包方企业员工的不满。

3.来自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过程中,商业机密、互联网和内部网运行可靠性问题等都是大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个忠诚可靠的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

4.来自员工方面的风险。外包对于企业及员工而言确实是一种变革,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自然他们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下降。

5.成本节约问题。节约成本是企业选择外包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些企业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往往单纯比较企业与外部企业的成本差异,就轻易下结论把某项活动外包出去。这种决策是不全面的,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成本结构;一方面,企业进行外包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于外包伙伴的选择、信息的收集、合同的签订等活动上,同时还需要承担各种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6.退出外包的问题。如果一个公司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外包,那么在外包商那里就建立了公司知识资本的数据库。一旦公司想自己承担此工作或者想外包给另一家服务更好的公司,就得与当初的外包公司解除外包关系。这时,则会涉及到如何处理与原外包商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公司人力资源信息泄漏或缺损等问题。

上述问题,不言而喻,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中是可以避免的。但问题是: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兵,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

[2]杨皖苏,徐传鑫.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

[3]周红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讨.经济与管理,2003,(2):21-22.

[4]陈方.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惠肯企业经营管理网,2006-7-26.

[5]朱立丽.透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6.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刘硕(1980-),女,吉林省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96-02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最可增值的要素,人力资源是最具潜力的资源。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众多的国有企业纷纷摘下“人事部”的牌子,换之为“人力资源部”。但事实上,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并不乐观,新部门的职能同原来的人事部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只不过是人事管理的一种时尚提法而已,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也未从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中获得大的收益。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较,工作重心更偏向于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以及培训、储备等具有价值增值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事务工作方面更加注重效率和科学性原则。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在于“适时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将会出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各种可能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类型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的预测;未来行业竞争形势的预测和社会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预测。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适时的预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实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预测不同于经验估计、展望或科学预见,它是在广泛、详细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理论和程序,运用严密的、科学的方法,做出较为确切的数量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预测要有计划和形成制度,成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既要有定期预测,又要有专题预测;既要整体预测,又要有分类预测;在时间上,要进行短期、中期和远景预测。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但闲置和浪费人力却不像浪费物力、财力那样遭到非议和群起攻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还没有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来认识和看待。

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要注意把握:1、在人员使用安排上遵循“岗位选人与能力定位”原则。过去企业一度延续的是“因人设岗”,弊端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取而代之的是“以岗定人”的做法。现实的问题是在引人“以岗定人”时,没有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此外,还应重视能力定位原则,这就是依据能力设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2、在人员配置上遵循结构合理原则。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实质上是使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理想的配置结构应该是各取其长、优势互补。对于企业来说,人员配备在结构上要注意:技术、管理、综合等各类人员比例得当,不可偏废;能力水平高、中、低的结构要适宜,不能为了追求某种“效应”而步入形式主义;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相结合。3、在人员流动上遵循发展继承原则和交流原则。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要适当进行交流,兼顾发展和继承。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流动,要采取尊重流动、抑制盲目流动,加强理智流动的办法,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断趋于最佳配置状态。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企业高效的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其目的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充分发挥其作用。人力资源的“高效”就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使现有人力资源在使用中产生最大的效益,发挥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力资源的增值就是指在人与物的结合中其技能、智慈、知识等能够得到不断提高和丰富,而不是贬值。要实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效能最大化,营造一个使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机制。这至关重要就是建立良好的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精神激励、企业凝聚力、情感交流和参与决策及管理的程度等。人力资源增值工作包括:改善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人才的开发及引进、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创造拴心留人的软硬条件等。在人才资源方面忽视再投资和试图节省教育费用去搞单纯的物质投资,只能耗尽现有人力资源,对企业危害极大。当前,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和保持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劳动报酬、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同时要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二是进一步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机制。包括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重文凭更重实绩,让有真才实学、有能力的人担当重任。大胆选拔有创造能力的人,选择开发型经营战略的人才进人企业的管理层。要逐步引人和强化竞争机制,实行平等竞争、考核上岗制度。要适当引进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推动企业内部人员竞争。三是要逐步使岗位培训制度化。要充分利用现有院校、种类培训机构的丰富资源,搞好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轮训,明确各级的培训任务并使其制度化,要逐步建立员工上岗、职务晋升前的培训制度。杜绝和根除那种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际效果、劳民伤财的培训。四是防止现有人力资源的流失。要树立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人才的观念,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要致力于人才的提升,做到“不埋没人才,不限制空间”,建立员工职业发展机制,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个人价值伴随企业的成功而得到提升。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手段是定期评估,依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和要求,以“合法”的程序,运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进行评定和估算很重要。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员考核相比较,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在范围上,更强调资源的整体性和资源的损益。企业人力资源评估的内容包括:现有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及对每个具体人员做出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生产性消耗,人力资源的投人产出效益状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劳动人事政策、管理方式、手段的考核评价。在目的上,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更着眼于宏观、主流及倾向性问题的解决和人力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在方法上,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更严谨、科学,讲数理逻辑和结果的确定性,更具说服力、更具价值。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真实、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增加评估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评估流于形式,既浪费力又浪费财力,要切实发挥评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的绩效是通过有效地为顾客提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其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队伍,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是设计、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顾客价值以及组织自身价值的关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通过人力资源投资等管理活动,改善员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激励、协调员工的工作动机与角色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度与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组织的产出质量与效率。2、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通过不断创新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获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能获得这种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系统性、模糊性、嵌入性和路径依赖性,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活动是一个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有机系统。一项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必须有其他部分的配合,必须与企业的历史和员工发展状况等方面吻合才能取得成功,这使得竞争者很难模仿和取得同样的效果。3、服务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职能的参与程度。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有一个清晰支持组织使命和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我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瞄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这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在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约束中包含激励,在激励中体现约束,增强人力资本的坚强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十九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三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宋林飞,《“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五大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6)

[6]程承坪,《论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管理科学,2003(1)

[7]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6

[8]迈克尔・比尔等著,《管理人力资本》第二章,华夏出版社,1998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9篇

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综合性企业集团。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仍需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深化改革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的基本特点

第一,人才拥有更多的就业权与自。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决定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劳动契约关系发生变化,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人才流动速率加快,尊重与自主、服务与支持,合作与共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准则。人才资源优势越好的企业越容易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样,那些高素质、稀缺的优秀人才,也越容易获得选择工作的机会。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更趋向于服务功能。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素已不再是一个仅仅让人才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这么简单的问题,企业要赢得员工的满意与忠诚,就必须站在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为人才全方位的提供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因此,要以新的思维来对待员工,站在员工需求的角度,通过提供令员工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来吸引、留住、激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用通过积极创新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才能赢得人才的满意与忠诚。

第三,管理的核心是构建人力资本优势。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也是企业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必须摒弃之前传统的依靠经验管理的模式,“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培训思路,建立健全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从而不断促进人力资源资产增值。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比国内外先进同行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机制和方式上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尽管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内容上,仍基本处于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部门仍忙于人事管理、福利安排、薪资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以执行上级交办的事项为主,缺乏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性思考。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少数领导认为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对人力培训工作开展及投入不重视。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活力、调动员工干劲的根本保障。但目前,企业激励机制尚不够完善,激励措施缺乏,在薪酬与福利上分配上往往还是平均主义占主流,考核的激励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同时,竞争机制缺失。企业人员淘汰机制几乎没有,人才只进不出,干部只上不下,员工危机感不强,制约了人才的正常流动,难以激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由于新兴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引入企业时间短,加上在管理观念与思路上的差距,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存在较大不足,尤其是在战略意识与综合服务能力方面,缺乏对员工的管理和职业规划,满足于做好简单的招聘工作,对企业人才的管理、开发缺乏新认识与新思考,使员工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定位和作用产生质疑,造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当前,抓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创新,是企业一切管理工作永恒的话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开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同样还是要靠创新。

第一,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理念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把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开发放在企业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紧、抓实。要改变过时的用人观念,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用人新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机制。二是树立服务人才的管念,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特征是重管理、轻服务。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辅、事务性的层面转变为人本管理层面,由过去单一的管理转化为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要以工作围绕学习中心为主要方向,将主要职能放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战略开发上。三是树立心理管理观念。坚持心理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石。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依靠人、培育人、关心人,把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要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多激励、多沟通、多理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第二,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高效人才开发和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于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一是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注重精神的激励,建立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培养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为企业不断贡献。二是做好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制定既符合自身特点,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规划,通过公平、公正的晋升、晋级制度,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双赢”。三是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企业考核的目的是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能把员工的努力转化为不断提升的业绩表现。对员工来说,企业不仅是谋生的场所,更是得到企业尊重和认可的高级需求,而业绩考核恰好能满足这些要求,并对其产生激励作用,使员工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

第三,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市场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努力营造促使员工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发挥好人力资本的潜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培训本身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因此,企业通过构建知识平台,加大培训力度,能有效实现员工的知识增长,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减少人力资源在行政事务处理方面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民主氛围,使企业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中。

企业资源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 经济发展 重要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mand promotion, enterprise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 is becoming more wide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management, the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modern enterprise 's strategic resource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human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magic weapon of the enterprise,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rol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国有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1.人力资源的价值性

一种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必须能为企业增加价值,进而要求其本身也必须有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收益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工时提高成品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随着,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匮乏以及物质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易于丧失,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2.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全球到处都有失业者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显然是劳动力过剩的,人力资源是不稀缺的。假如人力资源供给是同质的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员工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人力资源不可能被认为是稀缺的。而实际上人力资源是异质的,认识能力在人力资源中是正态分布的,因此,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稀缺的。其次,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某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发生,也会表现出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3.人力资源的延展性

一种企业能力如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必须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人力资源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战略协同效应,对人力资源所掌握的某一核心竞争力进行扩散、溢出,从而使人力资源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扩散到相关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定位

人是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其客体则是人与物。所谓管理则是主体对客体的管理,也即人对人的管理,并通过人对人的管理来推动人对物的管理。可见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加强了对人的管理,才能较好地实现对物的管理。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是按照统一的规定和框架对劳动力进行简单的配备,使用和管理,一般不考虑组织的目标,各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提高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围绕本企业的目标来确定。不同的企业追求不同的目标,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各不相同。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的目标,但提高每个人的效率并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每位员工,都是提高员工效率的责任者。因此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家认为:“每一董事都是人事董事”。“每一经理都是人事经理”。 “每一员工都是人事主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主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这是因为:其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靠人去适应物,而不能让物来适应人。其二:企业内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其三:企业的各项改革也必须首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资源与工作的配置,与工作环境的配置,与报酬的配置等。这是员工的使用和管理问题。还有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的配置,这是组织结构调整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使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率,实现企业的目标。

四、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依其使用和开发过程划分,主要有职位设计、招聘和录用、员工使用、培训开发、劳动报酬、绩效评价六部分。

1、职位设计

职位设计(或编制定员)就是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符合要求的人量数量,职位设计的依据是企业的目标,工具是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

传统的编制定员工作是以“事”或“物”为中心,主要考虑的是客观的高度专业化流水线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程序,缺乏对岗位与人的心理、生理需要是否相适应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激发人的积极性,故在进行职位设计时打破了专业化流水线式的工作程序,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努力达到工作内容充实化,扩大化和丰富化,将职位设计成具有自主性、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的工作岗位。

在进行职位设计时,还要求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职位设计综合化,提高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二是职位数量的多少,不只考虑本企业内部,还应与其它先进企业的职位设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相对照,在此基础上设置本企业的部门总数,并细分到每个岗位。

2、招聘和录用

职位设计完成后,就进入到员工招聘和录用阶段了,连接职位设计与招聘和录用的中间环节是人力资源计划,它是使企业内外人员的供给与内部的需求达到平衡的手段和方式。

员工招聘和录用要注意以下四点:

(1)在企业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始终中,都应实施员工招聘计划,以保企业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这是保证人力资源结构合理,观念更新及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2)管理性岗位正职职位的招聘宜从部门之外进行,这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使工作富有创造性,挑战性。而对副职的招聘最好在本部门内部提升,这样好处是了解熟悉本部门情况,有工作经验;还能使基层员工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为组织做出可持续性贡献。

(3)对高层次职位应以内部招聘为主,这样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低层次职位则根据需求关系确定是内部或外部。但无论内外招聘均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之原则。

(4)固定性,常规性的工作岗位,易采取内部招聘方式;而前沿性、探索性工作岗位则易采取外部招聘。

(5)临时性岗位或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流行性、看管性工作,可采用对外承包,使用劳务派遣方式,以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

3、员工使用

员工使用即员工与岗位的匹配,是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的关键。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1)人事相符,优化组合。

(2)责、权、利相一致。

(3)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4)符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4、培训与开发

员工培训是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只有通过训练、教育、启迪等培训方式使员工提高素质,增强应对来自技术进步和其他企业的挑战的能力,形成学习型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位置。

5、薪酬分配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实质是对每个员工利益的重新调整或分配。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公平、合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主要标志。

薪酬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它包括经济报酬、精神鼓励与发展机会三个部分。经济报酬是基础,精神报酬是手段,发展机会是目标,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当前主要是搞好经济报酬。针对现行工资制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力求通过落实具体的“六个转变”,促进工资收人分配的机制转换与制度创新。

(1)工资等级制度要由以前的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转变为岗位工资制。

(2)工资调整要由以前的基本处于静止状态转变为及时调整的动态。

(3)职工个人工资的高低,由以前的主要靠单位的经济效益来决定,转变为今后的主要靠职工本人积累的知识技术存量及其表现的能力来决定。

(4)激励、调动职工积极性,要由以前依靠奖金为主,转变为依靠标准工资为主。

(5)考核激励要由以前侧重考核部门为主,转变为重点考核职工个人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或工作业绩为主,把考核的重心转移到职工个人上来。

6、绩效考核评价

绩效考核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其它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