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企业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1、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

1992年美国COSO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该报告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这些概念的提出,同意了当时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

2、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目标就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能动的驾驭、监测和推动的系统,它不仅要关注企业现实的生存,更应着眼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但要重视企业的微观活动,而且应关心企业的宏观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规避风险,更应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原因

1、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运行造就了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出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彻底分离,这一分离体现了这样一个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及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本应由他们拥有的契约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则保留了聘用和解雇首席行政官(CEO)、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外,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理阶层。公司治理机制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但是,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又产生了“人”问题。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法人财产制度的组织结构形态。这一制度安排或组织结构形态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2、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现代化的生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规模、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确立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等问题是传统业主式企业没有碰到的。经营管理者要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经营效率,保护公司资产,获取决策所需的及时正确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控制制度,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科学而严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可靠保证。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 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指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有何不足,最后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由控制环境、组织规划控制、风险评估、审计监督四部分构成。

【关键字】 内部控制;组织;风险;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等共同组成的“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COSO)”,提出了最新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的现有运行机制,决定内部控制制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2.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胜任关键岗位的工作了。从我国现状来看,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原因之一。

3.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

全文阅读

论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检查各项经济运行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国家方针政策执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和财产管理等所进行的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薄弱

1、董事会定位不明,缺乏分工。董事会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在实际运作中有很大的弊端。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为数不少,而董事长又是控股大股东方出任,而且国内董事会基本是唯董事长命令是从,因此,董事会毫无顾忌地执行控股大股东意志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见,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给中小股民作个样子罢了,起不到任何作用。

2、内控人员素质不高。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那么,再好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

3、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企业文化在短期内造成的对员工士气的鼓舞作用会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的效用是一个企业成长壮大和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基因。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员工士气不足,企业缺乏凝聚力,这样企业很难有好的经营效益。

(二)内部监督失灵或没有内部监督。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二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十几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在我国基本没有形成气候,这一点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就缺少建立内部控制的源动力,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为了满足有关部门的要求。

(三)风险意识薄弱。现实中,我国企业对风险的认识、管理,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都显得远远不够。同时,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购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危机、政策风险、外交风险等。无论何种风险,企业都应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的风险机制,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这种机制,出现盲目扩张等风险。

全文阅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也是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防止内部控制失效带来的恶性事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效的预防企业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1992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委员会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出版了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文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五个方面: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自我评估和内部监督(Contr01.Self-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6月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楚。对于内部控制了认识,存在两方面的误区:(1)认为内部控制不重要,只是重视生产经营,使个人权利凌驾于企业的制度之上,不是按照制度行事,而是按照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管理混乱,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2)虽然已经意识到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片面强调改革,使得控制方式不能跟进,使的公司的改革和微观治理机制想脱离。此外,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相对于外国公司来说,起步比较晚,加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也是不可以避免的,这些最终导致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能执行,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一方面,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并执行了一部分,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认真执行。

2.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是通过企业文化体现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风格等和企业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企业文化。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上,才能有效的解决制度失灵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注重培养诚信、勤勉尽责、刻苦钻研,能够把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的发展进行融合,而员工的广泛参与是内部控制得以执行的条件。

3.不完整、不科学的内部控制建设。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能有效的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网络没有形成,使内部控制缺乏完整性:对于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后控制,而对于事前和事中却不重视,这样只是在违法违规问题出现后,进行补错,却不能进行预防。对于多说企业来说,有形资产的控制相对比较简单,无形资产(人员素质、信息)的控制比较难,企业对这块也不是很重视,这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问题。内部控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由于内部控制要保证有效执行,需要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的相互配合,目前这些方面却不是很完善,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

全文阅读

小论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

一、內部控制的定义:

什么是内部控制?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会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1994)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具体包括:

1、内部控制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

2、内部控制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

3、内部控制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

4、只能期待内部控制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程序或过程。

全文阅读

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比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壮大,高校内部控制也愈显重要,而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比较对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历史、定义及目的进行比较,然后在COSO报告五要素的基础上,重点比较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借鉴企业内部控制来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结论。

关键词:高校与企业 内部控制 比较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方面,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普遍化,各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扩大生源和校区规模,而高校内部控制研究比较滞后,无法跟上其发展的脚步,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同为一个组织,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有很多共同要求。我国学术界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开展得较早,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体系,这为高校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与借鉴。高校内部控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汪惠兰,2010),而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比较对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历史、定义及目的的比较

(一)研究历史的比较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 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相对于高校内部控制来说比较完善。而高校从计划管理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还不到二十年,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是从近几年高校腐败案件频频发生才开始的,因而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比较零散,高校缺乏统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定义及目的的比较

全文阅读

内部控制中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1

摘 要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由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关建词 内部控制 企业层面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企业层面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具体化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关注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加强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首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中组织构架的关键控制点

组织构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它所面临的风险有: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投入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因此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明确,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应当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1.董事会股东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按照股东会有决议,设立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任职资格以及议事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全文阅读

分析企业内控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一、引言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最主要是在企业的服务、销售、生产中体现出的资金的监督措施及运行规律,它是实行资金控制、核算、分析和计划,提升资金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资金增值的一个管理过程。在我们国家的企业管理里,对企业内控加强的目的就是确保企业能在生产经营中,做到对资产、资金和相关信息的完整和

真实的监督和控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它的目的和企业内控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健全企业管理体制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内控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息息相关。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为了使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对企业内控进行不断加强,提升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不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成为企业节能增效的有力途径。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状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的资产管理需要企业内控提供保证和支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与组织,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它在生产与经营里面的各项资产,并且经过建立财务制度,使企业各部门的经济往来得到明确。

(二)企业内控需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做保护

包含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在内的各类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在企业内部控制里面主要体现在对物资的验收、采购、领用以及对货币资金的收与支等的管理活动里面。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力度,使各职能部门与人员间的分工与相互制约能够在企业的经济业务中得到明确,使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得到确定,不仅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前提,同时也是一种饱和企业财产和资金安全的手段。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乏科学、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在讨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试图探究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的重视程度日显高涨。虽然很多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比较落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体呈现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好,中小型企业一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比私营企业设计的好,但是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国有企业相比要处理的好。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之路。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足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制约某些行为,怕影响企业的效益,迟迟不敢也不愿意在企业内部设立控制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但也只是形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领导只认金钱,会出现违章违法搞经营的现象,他们自然不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上一直强调政企分开,但是真正将政策付诸于实践的却是屈指可数。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有些是空降来的,而非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因此这些任命的领导者只注重自身的政治表现,对业务能力不够重视,如发生的重大事故或是企业危机,一般只是撤职或者离岗来解决,很少有通过内部制度来防范的。

1.2相关制度适应能力弱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划设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且制度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由于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较为复杂,但是企业内控制度却不是随之改变,所以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适应能力较弱,未能形成整体的系统,甚至有些制度制定的不合时宜,而且问题较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当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所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管理特点以及外部环境来设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其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再不断地完善。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摘要: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的支撑。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瓶颈——企业治理和管理缺陷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以加强中小企业治理与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为主题,提出具体建议与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治理;内部控制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规模逐渐分化,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而为数众多的仍然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因为体制的、传统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一些先天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缺。目前中小企业其治理结构的规范往往是形式上的规范,需要落实到操作层面,真正实现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需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会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不仅是合理的治理制度,而且还有下一个层面的具体实施的措施,限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仅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治理制度,还要设计出匹配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真正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由理论走入实务。

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我们注意到,我国学者分别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而且也注意到了两个领域的对接,然而,理论与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被忽略了。中小企业人员少,经营链条短,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应同步着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疲于应付企业的内外事务,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方案,既可以优化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治理和管理的局面。因此,进行不同阶段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促进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经营绩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持久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联系

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的典范是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其总的原则是把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有关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执掌公司权力的关键人物身上,实际是从美国公司的现实情况出发,突破了内部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加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性,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吴水澎等,2000;阎达五等,2001);不同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冯均科,200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杨有红胡燕,2004)。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