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通常对美日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本文从知识和决策权的角度研究了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设计、员工参与管理和横向协调为特点的分权式管理制度。美国企业重视通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规范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为特点的集权式管理制度。最后,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由于两国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两国的管理体制相互之间也是不可能移植的。沿用到中国,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应该发展具有自己特殊的管理理论,而不是用西方的管理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另一派学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两种分裂的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日本的管理实践是在五六十年代学习美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日本的管理体制不能说完全是由日本文化决定的,只能说是在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国的管理经验,是美国模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如今,日本管理体制中的团队管理、员工参与、及时生产等管理方式也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日本和美国的管理体制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可以用统一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目前,关于美日企业比较体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严谨理论分析。本文运用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认为美日管理体制差异的核心在于知识在组织中不同的分布状态,以及导致的相应的决策权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美日两国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原因,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一、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

1.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知识和决策权在美日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中的分布差异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管理模式中的质量圈、参与管理等管理方式都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企业的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员工。而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管理模式则强调职业管理者的专业决策,通过决策和行动活动的分离,将决策权控制在职业经理人手中。为什么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会形成不同的决策权分布体系呢?Hayek(1945),Jensen和Meckling(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组织以通用知识还是专门知识为战略重点,以及知识如何分布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中。Hayek(1945)首先明确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两种。人们一般认为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实际上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知识表现为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关联的知识。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形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决策者根本不会获得有关特定时间与地点环境的知识。由于市场经济中大多数知识是无法传递的,因而保证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的惟一方法是进行决策权的分解,采用分权的方式,由各个生产组织单独决策。Jensen和Meckling(1992)进一步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它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由于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当知识与决策权不匹配或者知识对于决策权有价值时,保证两者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劣质信息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相关的较多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成本。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增加,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的减少,分权程度增加,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组织总成本是劣质信息导致的成本与目标不相容导致的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在图1中,用曲线表示的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信息成本,在权力完全集中的时候较高,随着权力在等级体系中向具有较多相关知识的位置分散时下降。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在决策权集中时较低,随着决策权的分散相应增加。组织总成本是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与目标不相容引起的成本之和。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让给某个层次上的人,使得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总组织成本之和最小。

2.知识的分布决定了决策权的分布詹森、麦克林的模型为我们理解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如果企业的成本大于信息成本,那么采取集权方式较好,相反,则应该采取分权方式较好。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和分散意味着企业是优先考虑成本还是知识的利用。如果我们将企业充分利用员工拥有的知识进行生产作为企业的生产属性,而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进行统一决策作为企业的交易属性,现代企业理论过于强调了企业的交易属性,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属性,造成了企业的本质仿佛只是交易费用的节约。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取更长的委托链条和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不是导致了协调成本很高吗?如果企业纯粹为了节约委托费用,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直接监控式管理方式。惟一可以解释企业结构复杂的理由在于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企业的首要目的不是在于节约,而是在于生产(程德俊、孔继红,2002)。知识和资源应该成为解释企业成长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不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多少。很多企业将决策权下放,虽然导致了较多的成本,但是同时带来的收益是更多地节约了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充分利用了员工具有的知识。现代企业生产的首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每位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充分利用经济系统中的知识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Hayek,1945)。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因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原始分布往往就决定了决策权在企业中的分布(程德俊,陶向南,2001)。知识的内部分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通用知识一般包括科学知识、产品生产技术、能编码的产品和市场信息等。而专用性知识一般包括员工掌握的与特定时间、地点相关联的知识(Hayek,1945)、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改进的知识、员工操作和实践的默会知识(MichaelPolanyi,1962)、与特定企业和岗位相关联的知识(青木昌彦,2001)等。通用知识能够以较低成本转移、并且容易表达(Know—What),因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专用知识难以进行转移,难以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Know—How),因而一般掌握在员工手中。为了充分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按照知识的分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布。以通用知识为主的企业决策权往往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而以专用知识为主的企业一般采取分权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企业管理体系中知识分布的差异

按照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调的是不同的知识类型。美国企业强调的是通用知识,而日本企业强调的是专用知识。正是由于美日两种管理模式强调不同的知识类型,而导致了决策权在美日企业中的不同分布状况。

全文阅读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1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基于学者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可知,尽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的方法和程度不同,但大致可以确定为企业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几个阶段,且在调查各企业的发展后,可以发现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遵循相同的规律,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上升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这样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管理模式上显然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创业期

当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都相当较弱,规模较小,考虑到成本及利润的分配,通常这一阶段企业的管理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者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经营的决策权高度集中,经营者对企业的大事小情都亲力亲为;但企业的管理相对较落后,通常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企业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员工与经营者之间靠简单的契约关系来维持,整个企业所有决策权都在经营者手中,因其简单高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创立之初几乎都采用这种模式。

1.2上升期

在创业期发展壮大之后,中小企业进入企业的成长上升阶段,业务量直线上升,社会资本增加迅速,经营者开始分身乏术,这时的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了使企业更加规范化,更具竞争力,企业开始逐步完善其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制定企业标准,在组织结构上开始采用分权式的结构,各级管理者各自拥有较多的决策权,部门间分工合作,企业开始制订明确的中长期规划,这些都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的表现。

1.3稳定期

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各项制度已经完善,经营与业务量处于稳定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文化的产生,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通常带有文化导向。即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树立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将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全文阅读

企业管理模式试析论文

一、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

1.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知识和决策权在美日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中的分布差异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管理模式中的质量圈、参与管理等管理方式都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企业的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员工。而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管理模式则强调职业管理者的专业决策,通过决策和行动活动的分离,将决策权控制在职业经理人手中。为什么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会形成不同的决策权分布体系呢?Hayek(1945),Jensen和Meckling(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组织以通用知识还是专门知识为战略重点,以及知识如何分布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中。Hayek(1945)首先明确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两种。人们一般认为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实际上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知识表现为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关联的知识。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形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决策者根本不会获得有关特定时间与地点环境的知识。由于市场经济中大多数知识是无法传递的,因而保证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的惟一方法是进行决策权的分解,采用分权的方式,由各个生产组织单独决策。Jensen和Meckling(1992)进一步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它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由于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当知识与决策权不匹配或者知识对于决策权有价值时,保证两者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劣质信息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相关的较多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成本。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增加,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的减少,分权程度增加,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组织总成本是劣质信息导致的成本与目标不相容导致的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在图1中,用曲线表示的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信息成本,在权力完全集中的时候较高,随着权力在等级体系中向具有较多相关知识的位置分散时下降。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在决策权集中时较低,随着决策权的分散相应增加。组织总成本是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与目标不相容引起的成本之和。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让给某个层次上的人,使得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总组织成本之和最小。

2.知识的分布决定了决策权的分布詹森、麦克林的模型为我们理解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如果企业的成本大于信息成本,那么采取集权方式较好,相反,则应该采取分权方式较好。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和分散意味着企业是优先考虑成本还是知识的利用。如果我们将企业充分利用员工拥有的知识进行生产作为企业的生产属性,而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进行统一决策作为企业的交易属性,现代企业理论过于强调了企业的交易属性,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属性,造成了企业的本质仿佛只是交易费用的节约。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取更长的委托链条和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不是导致了协调成本很高吗?如果企业纯粹为了节约委托费用,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直接监控式管理方式。惟一可以解释企业结构复杂的理由在于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企业的首要目的不是在于节约,而是在于生产(程德俊、孔继红,2002)。知识和资源应该成为解释企业成长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不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多少。很多企业将决策权下放,虽然导致了较多的成本,但是同时带来的收益是更多地节约了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充分利用了员工具有的知识。现代企业生产的首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每位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充分利用经济系统中的知识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Hayek,1945)。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大于成本,因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原始分布往往就决定了决策权在企业中的分布(程德俊,陶向南,2001)。知识的内部分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通用知识一般包括科学知识、产品生产技术、能编码的产品和市场信息等。而专用性知识一般包括员工掌握的与特定时间、地点相关联的知识(Hayek,1945)、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改进的知识、员工操作和实践的默会知识(MichaelPolanyi,1962)、与特定企业和岗位相关联的知识(青木昌彦,2001)等。通用知识能够以较低成本转移、并且容易表达(Know—What),因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专用知识难以进行转移,难以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Know—How),因而一般掌握在员工手中。为了充分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按照知识的分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布。以通用知识为主的企业决策权往往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而以专用知识为主的企业一般采取分权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企业管理体系中知识分布的差异

按照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调的是不同的知识类型。美国企业强调的是通用知识,而日本企业强调的是专用知识。正是由于美日两种管理模式强调不同的知识类型,而导致了决策权在美日企业中的不同分布状况。

1.美国模式中的“通用知识”及其外部劳动力市场

从泰罗到西蒙,西方传统管理体系一直把组织当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机器,知识在组织中往往就是以一种能够明确表述的,可以自由移动的形式存在。长期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都隐含着对知识存在两种典型的比喻,即“符号的记录”与“知识专家”。前者指知识在企业主要是分布在各种文件、档案、技术资料中,后者指企业中仿佛存在一个“总工程师”掌握企业的所有知识。根据这一观点,只有正式的、系统化的数据、程序等才是惟一有用的知识(纳尔森、温特,1983)。为了增加企业内部的通用知识储量,美国企业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员工人力资本中的作用。很多企业倾向于在商学院中招收MBA学生,并且不断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另外,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TQM、MBO等很容易在美国企业中流行也证明了美国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通用知识和标准化管理。

全文阅读

虚拟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汪锐武雪萍郑晓丹何丹农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四、结束语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参考文献:1.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2.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15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经济师》2002年第1期

全文阅读

企业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从探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哲学管理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创新要求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企业人本管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提出

理论界对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着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尊重员工人格为基点,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为纽带,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有的从人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提出企业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解放员工、发展员工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和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有的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发展角度,指出重视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有的还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目标协调—制度建设—培训与激励—实现共同目标。二是情感沟通管理、决策沟通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等。

当前,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二、创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实现,一是要转变观念,这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这里人包括:管理者、员工。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三是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以及情感激励的统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全文阅读

企业5S管理模式论文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本文作者试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企业“5S”管理模式的概念、执行步骤、推行要领及配合“5S”活动之管理技巧,期望对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有所裨益。【关键词】5S管理模式现场管理1【Title】Thethoughtofenterprisesmanagementmodelof“5S”【Abstract】“5S”is“arrange”,“reorganize”,“tidy”,“clear”,“quality”.Thisthesis,startingfromtheangleofpresentmanagement,toanalyzetheconceptmeansandessentialsofenterprisesmanagementmodelof“5S”,thentocooperatethemanagementskillsof“5S”wayshopingtoimprovethemanagementlevelofourenterprises,especiallyforourindustrialenterprises.【Keywords】“5S”;managementmodel;presentmanagement【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已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对工业企业来说,企业的现场管理就变得更加重要。现在全球推行的“5S”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5S”管理模式在日本被视为每个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推行的一套最基础、最实用的管理法宝,在美国,在西欧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企业“5S”管理模式并不是很普遍,我国有关“5S”管理模式方面专门研究远不多,这方面的文献也十分的零散而有限,大多都集中在时间阶段,尚未系统化、理论化。本文对“5S”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综述,希望对深入、系统研究“5S”管理模式有所帮助。二、“5S”管理模式研究的发展与现状“5S”管理模式的研究开始于日本,最先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从事制造业的品质管理专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日本制造的工业品因品质低劣,在欧美市场上也只能摆在地摊上卖,日本制造的工业品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为此,日本企业认识到只有提升产品品质,抢占国际市场。这一时期,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纷纷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的实质性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各种物品按规定、定量摆放整齐;2、经常对实物进行盘点,区分有用的和没用的,没有用的坚决清除掉;3、确定放置场所,规定放置方法;4、对工作场所经常进行打扫,清除脏污,保持场所干净、整洁。在这一个时期,显然“5S”管理模式的系统架构尚未形成,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方法与措施,但这对“5S”管理模式的最终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质量管理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发现,以上这些手段和措施虽然简单,但长期使用,却非常有效,于是便对这些既定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整理、整顿两个“S”,但真正对“5S”管理模式的最终定位当属日本的质量管理大师今井,他通过对质量管理的分析和研究,最先提出了“5S”的概念,难能可贵的是,他把“5S”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模式,同时,对企业如何导入这种模式也作了深入的探讨。由于今井和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努力,形成了“5S”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使之发展成为现场管理中一种有效管理模式。“5S”管理模式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在实践上非常实用的管理技术,已在工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与应用。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推行时间较晚,工业发达的台湾60年代引进该项管理模式,并应用于工商企业实践,香港地区于70年代开始推广“5S”管理模式,在大陆由于多种原因,到80年代才开始对“5S”管理模式有所接触,到了90年代中期,部分管理咨询公司与培训机构开设了“5S”管理课程。近年来,对“5S”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方面,特别是90年代,大部分沿海企业应用“5S”管理模式来完善企业的现场管理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三、“5S”管理模式应用与推广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意义在1999《财富》论坛上,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曾将海尔管理模式概括为: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仅就海尔吸收的日本管理模式而言,实际上并不限于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这两个哲学层面,还可以细化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中国海尔的威力》一文的作者安东尼?保罗对此曾说过,“张瑞敏显然从日本质量管理大师今井的著作中吸取了思想的精华。”海尔在今井的“5S”管理模式的运作上有加了一个“S”(SAFETY),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成为海尔“6S”。通过“6S大脚印”(“6S自查站”)贯彻这套制度。“6S大脚印”的使用方法为:站在车间内一个所有同事都能看到的地方,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如果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有失误的地方,也与大家沟通,以期待得到同伴的帮助,更快地提高。“6S”成为海尔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技能,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成为海尔OEC管理法(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中文意思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重要支持,而海尔的OEC管理法恰恰是海尔文化理念得以具体实施的重要操作工具。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海尔式企业实在是屈指可数!一方面,国内企业一直强调文明生产,希望企业有干净整洁的良好工作环境;而另一方面,我们国内企业脏乱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规定不按规定去做,随心所欲的现象司空见惯。因此,我们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现状,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管理水平还十分低下,很难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就更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级的强手过招了。通过大力推行“5S”管理模式,就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现场管理,是现场变得更加有利于管理,让企业的一切都处在管理之中,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有利于激化国内企业的管理潜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也不乏有许多深邃的管理思想。“5S”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为我国的优秀的传统的管理文化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进一步激化我国企业的管理潜能。第三、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作为工业生产型企业,光靠目前低价的人力成本是无法长期与别人竞争的。必须通过提升人的品质及灌输科学的管理思想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而“5S”管理模式就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能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能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四、“5S”管理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从理论上讲,随着“5S”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迫切要求“5S”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方式与前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使之建立在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让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直以来,“5S”管理模式是日本进行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但一向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的热潮,据说,美国人到日本企业参观,感到厂房很整洁,很干净,以为日方是因为有客人远道而来参观,才费力去打扫一番。虽然看见厂挂有醒目的“整理”、“整顿”等字样,也仅仅认为这只是环境口号,并不知道这其中包含有现场管理与现场改进的奥秘。其实,“5S”管理模式鲜为人知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人从来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或工具来支撑“5S”,QCC有几个控制的工具和PDCA循环等,但“5S”除了5个日语拼音都以“S”开头的日本文字外,并无任何系统的方法可依照。近年来,才有日本和新加坡合作录制了一系列录像带,由PHPINTERNATIONAL发行,企业才算有了一定的实施依据。在实际应用来看,“5S”管理模式实践的手段与措施也是十分的单调,其实践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5S活动的推行步骤。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要成立5S推行委员会,让其在整个过程中全面领导企业的5S活动。2、5S活动的推行要领。要注意一些数据和表格的使用,让5S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3、辅助推行5S活动的管理技巧,在推行5S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目视管理、颜色管理等管理技巧。综观已有企业的“5S”管理模式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实务方面的总结与探讨,而且十分零散,深入、系统研究的并不多。另外,尽管“5S”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也已在企业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也没有从人性假设、组织行为等角度去挖掘,使之变得缺乏理论基础,显得苍白无力,就实践谈实践,还没有真正提升到理论水平的高度,这也正是现有研究者还无法逾越的瓶颈。【参考文献】①孙少雄:如何推行5S[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②安东尼?保罗:中国海尔的威力[M]③东莞德盛公司:5S培训手册[M],2000④香港五常法协会:5S培训手册[M],2002⑤广州日报:5S活动回顾与展望[J],2000(6)⑥佟军、安涤:推行“5S”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2001(1)⑦才蓉:优化与改进——5S现场管理模式[J],空运商务,2002(15)⑧张奇刚、童艺川:论车间5S管理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1)⑨余柏林顾琴:加强生产现场管理[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1(4)⑩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6)【正文】一、引言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企业的总体环境急剧变迁,使其处于世界很大、方向很多、抉择很难的窘境里,因此,就在企业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成长过程中,有了合作,也有了竞争乃至敌对,现在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充满笑声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于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现场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在现今企业现场管理上,在其现场事务运作中,莫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君不见企业员工在工作时间随意走动,工作台面十分脏污,作业空间变得狭小,而且总是要花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去找生产工具;现场管理者也整天无所事事,甚至只有躲在办公室内看报、上网以打发时间。本文尝试从现场管理的角度,采兼具理论与实务的取向来解析5S管理模式的概念、执行步骤、推行要领及配合5S活动之管理技巧。期望经由这篇论文,对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有所裨益。二、企业“5S”管理模式概述1、“5S”的概念“5S”源自日本的一种家庭作业方式,原是针对地、物提出了前两个“S”,后被日本企业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是企业实施现场管理的有效方法,随着管理的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高,又增加了其余的三个“S”,合称为“5S”。现在“5S”已成为日本广受推崇的一套管理活动,其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此五项内容在日本的罗马发音中,均以“S”为开头,故简称为“5S”。⑴整理: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区分成为有用的和没用的,除去没有用的物品留下有用的。其目的是为了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减少误用、误送,营造清爽的工作环境。⑵整顿:把留下来的有用物品,根据使用状况分门别类,按规定摆放整齐,做到先进先出原则,并加以明确标识。其目的是让物品摆放一目了然,减少物品的找寻时间,保证材料物品出入有序,工作场所整齐、美观。⑶清扫:工作场所彻底清扫干净,保持工作环境清新、亮丽,防止污染的发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工业伤害,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产品有好品质,员工有好心情。⑷清洁:将前面三个“S”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习惯执行及维持成果。其目的是为了让前“3S”的成果保持下去,树立加强“5S”的信心。⑸素养: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其目的是让员工遵守规定并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敬业进取精神。2、“5S”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是整顿的前提,整理、整顿又是清扫的前提,整理、整顿、清扫又是清洁的前提,素养是推动员工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因,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长期作用的目的又在于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员工的素有。总之,“5S”是源于素养,终于素有,是一个闭合循环。3、“5S”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是提高营业额,多创利润,使得企业能够永续经营。从企业的管理层次来看,5S活动是企业的基础管理,5S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这一点上来说,二者又是措施与目的的关系;从企业最终目的来看,5S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殊途同归的关系,都是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手段。他和一切改革运动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单独要判断将“5S”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提高营业额并创造利润,却是十分困难且苦恼的。因此我们并不是由“5S”观看事物,而是由营业额及其利润等来看“5S”进展的情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彻底进行现场活性化及其组织系统化直到有好的成绩。换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单从使工厂美化的观点,而从营业额及其利润有良性循环的观点来彻底进行“5S”的话,我们自己也就可以判断“5S”进行的程度是否良好了。三、我国企业推行“5S”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1、从日本品质的崛起来看“5S”管理的效能当今世界上产品品质一流的要属日本。日本所制造出的精良产品,不仅为欧美众多工业先进国家所无法匹敌,甚至连美国的钢铁、电子、汽车业,几乎也要呈现忙于招架之态势。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日本在战后产业复兴与重建期间,既吸取了欧美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又注意了与本国国情的结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工业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并在产品品质、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日式生产管理值得很好仿效的有不少内容是“5S”含盖的范畴,从中也可看出“5S”的确是保品质与生产的基本工作。例如,工厂内特别安静和整洁,且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自我做起,做好自主管理,如锻炼好身体,做一个可靠的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设备维护在尖锋状态,养成寻找最小缺点并随时改正的习惯,让机器设备处于可持续运转状态;安全第一,消除一切危险作业,借每个人的合作、维护和改善来确保安全;品质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制造之前,必须将品质“想”出来;任何不良品都是宝藏,因为其中包括了再改善现状的情报,它和顾问一样,告诉我们何处可以再改造;现场人员有效地推进了现场的管理和改善;品质管制得以彻底执行,确保高水准的产品品质。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品质之崛起,5S工作功不可没。总之“5S”是杜绝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方法。这就是日本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全员进行“5S”的根本原因。拥有先进的技术、品质优良、工业发达的日本企业尚且如此,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迎头赶上呢?2、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我们一直强调文明生产,其目的是希望企业有干净、整洁的良好工作环境,然而我们的国内企业脏乱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规定不按规定去做,随心所欲的现象司空见惯。反观日本企业,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工厂,都是窗明几净,现场干净、整洁,给人感觉是一切都处于管理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1)定位不同。国内许多企业管理者将整洁、清爽认为是卫生问题,与生产是两回事。既然是两回事,自然工作忙时可以放在一边,或者当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来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做给别人看。而日本企业管理者认为“5S”是现场管理的基石,“5S”做不好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因此坚持“5S”管理作为重要的经营原则。(2)方法不同。国内许多企业热衷于口号、标语、文件的宣传及短暂的活动(运动),似乎相信在厂区内树立一些诸如“员工十大守则”就能改变一个人,提升人的品质。我们根本就不能指望天天在一个没有行为约束、工作细节上可以随心所欲、脏乱的现场环境中工作的人,能具有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优良工作作风。这种没有结合日常工作的空洞口号、运动,对提升人的品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反观世界优秀企业,都把“5S”看作现场管理必须具备的基础管理技术。“5S”既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时也是现场科学管理的基础。每天都在一个对、错一目了然的环境中工作,使得每个人都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人的品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作为工业生产型企业,光靠目前低价的人力成本是无法长期与别人竞争的。必须通过提升人的品质及灌输科学的管理思想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海尔总裁张瑞敏关于人的品质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然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六遍,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日本制造的工业品因为品质低劣,在欧美也只能摆在地摊上卖。但他们发明了“5S”管理方法,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工作作风,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有规定按规定做”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对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如果想与国外企业竞争,应该大力推行“5S”管理模式,提升人的品质。3、企业推行“5S”的意义⑴提升企业形象,易于吸引顾客。“5S”工作做得好得企业经常成为兄弟企业参观学习的对象,一传十,十传百,企业的美誉度得到提升,知名度也随之跟上,同时也增强了客户对本企业的信心,让其多下订单。⑵提升员工归属感,让员工对工作倾注爱心与耐心。企业的环境也就是员工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推行“5S”能让员工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有一种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自发地实施“5S”工作,让一个这个“家”变得更加温馨和谐。⑶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节约是不投入的产出,推行“5S”工作,能充分利用与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⑷安全有保障。推行“5S”工作,员工都规程办事,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员工的生命与企业的财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⑸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通过推行“5S”,企业内外变得整洁、卫生,要用的东西都按规定摆放整齐了,员工的操作空间变得更加开阔,心情也自然舒畅,不必花费无聊的时间去寻找所需的东西,机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养,员工都按规程操作,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就会提升。⑹品质有保障。这里的品质不仅包括产品的品质、服务的品质、企业的品质,还包括员工的品质。实践证明,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行“5S”工作,能有效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企业品质,最终实现员工品质的飞跃。[1][2]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四、企业“5S”管理模式的执行步骤与推行要领1、执行步骤⑴成立“5S”推行委员会。成立“5S”推行委员会,结合组织力量,以形成体系保障。“5S”推行委员会的各委员可由企业抽调各层管理人员兼任,成立推行委员会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⑵拟定推行方针及目标。推行“5S”活动时,应制定方针作为活动之指导思想和原则。例如,可以以“自主管理,全员参与”为推行方针;也可以以“确实且彻底地推行”为方针。当然“5S”活动期望目标应该先予以设定,以作为活动努力之方向及执行过程的成果检讨。拟定目标可以SMART为原则,即SPECIFIC(目标明确)、MEASURABLE(目标可量化)、ATTAINABLE(目标要具可达性)、RELEVANT(目标与组织相结合)、TIMETABLE(目标要有时程)。⑶拟定工作计划。活动的推行,除有明确的目标外,还必须拟定计划表,并经最高主管的核准,以确定工作进度。第一阶段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导入期、成长期、以及稳定期,到期满前重新检讨,拟定第二阶段的计划持续挑战。在计划阶段还必须尽可能地收集“5S”相关资料,如书本、推行手册、海报、标语、他厂案例,有可能的话,可带领部分员工到标杆厂家观摩,听取厂家对活动推行的介绍及建议,以提升贴身感觉和感受他厂的氛围。⑷说明和培训。推行“5S”活动一定要让全公司的各级主管和全体员工了解为何要做和如何去做,同时告知进行活动的必要性与好处在那里,这样才能激化大家的参与感和投入感。因此,教育和培训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在“5S”活动中推行的训练应该包括:全员“5S”训练、干部“5S”训练、评审委员会勤前教育训练。⑸“5S”活动试运行。试行方案经各相关主管会商签订后,依“5S”活动计划表试行,试行期间的问题点加以收集和系统分析,在此期间内将设计不同的方案,依实际情况加以调整。⑹“5S”活动评鉴。首先制定评分标准表,包括办公室评分标准表和现场评分标准表。考核中采用缺点先记录描述,然后再查缺点项目、代号及应扣分数的方法,这样评审人员不必为查核项目一一寻找,浪费时间。评分开始时频度应较密,每日一次或连日一次,一个月作一次汇总,并以此给予表扬和纠正。⑺评鉴公布及奖惩。评分委员会必须于评审的当天将评分表交到执行秘书处,由执行秘书处作统计,并于次日10点前将成绩公布于公布栏。奖惩活动以“月”为单位实施竞赛,取前两名,发给锦旗和奖金,对于成绩落后者可以适当予以罚金,不过这只是形式而并非最终目的。⑻检讨及改善修正。推行“5S”活动和进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必须导入PDCA管理循环方能成功。PLAN:拟定活动目标,进行活动计划及准备;DO:执行阶段;CHECK:过程中进行查核、检讨;ACTION:采取改善修正措施。再推行期间检讨“C”和改善“A”,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项目,不能坚持的话,则“5S”活动难以成功,若能脚踏实地地加以改善的话,则5S活动将逐见功效。⑼将“5S”纳入日常管理活动。“5S”活动的实施要不断进行检讨改善以及效果确认,当确认改善对策有效时,要将其目标化、制度化,纳入日常管理活动构架中,将“5S”的绩效、客诉率、出勤率、工伤率等并入日常管理中。2、推行要领⑴整理推行要领。整理活动是“5S”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企业现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是顺利推行“5S”其他活动的前提,其推行要领如下:①所有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例如地面上的推车、台车、叉车等搬运工具,各种良品、不良品、半成品、材料、工装夹具、材料箱、容器、纸屑杂物等;工作台上的破布、手套等消耗品、螺丝刀、扳手、刀具等工具、个人物品、图标资料、余料样品等;办公区域内的书籍、档案、各种办公用品、公告牌、海报标语等;材料架上的各种原辅材料、呆料、废料;墙上的标牌、指示牌、挂架、意见箱、吊扇、配线、配管、室外废弃工装夹具生锈的材料、自行车、汽车及杂草等。②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基准。工作场所经过全面检查后,所有的物品逐一判别哪些是要的,哪些是不要的,制定要和不要的基准表,并经开会决议基准,同时也反省不要物品产生的根源。③清除不需要的物品。“要丢又不能丢,真是伤脑筋!请指示这些不要物品该拿到哪儿才好。”这是下属经常疑问的问题,运用红牌战略是较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之一。红牌作战的对象包括机器设备、库存物品、材料、作业工具、用品。红牌张贴的基准是针对物品不明者,物品变质者和物品过期者,对挂红牌标志的物品要找出清除的原因及处理者姓名、部门名称及处理方法等。④调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例如,三天用一次的物品,应该在不要移动就可以吸取的地方;一个星期用一次的物品可以放在使用地附近;一年没有用过一次的物品应废弃或放入暂存仓库。⑤制定废弃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成立废弃小组,制定不要物品的回收制度和废弃物品循环、转让、烧毁、掩埋等处理方法,尽量不要制造不要物品。⑥每日自我检查。每日自我检查的内容包括所有岗位是否乱放不要物品,配线、管理是否杂乱,产品或工具是否直接放在地上,是否在所有场所按照处理方法分别整理收集废弃物或不要物品。⑵整顿推行要领。整顿要站在新人,其他职场的人的立场来看,使得什么东西该在什么地方更为明确,形成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出东西来的状态,另外使用后要容易恢复到原位,没有回复或误放时能马上知道。整顿的推行要领包括:①要落实前一步骤整理工作。整理工作没有落实则不仅空间浪费,而且零件或产品会因变旧不能用而造成浪费,同时连不要的东西也要进行管理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落实整理工作是实施整顿的前提。②布置流程,确定放置场所。参照整理中“依使用频度判断之基准”,决定放置场所,物品的放置场所原则上要100%设定。放置场所可以用电脑模拟或沙盘推移图来演练,以使配置。流程布置基本上依循的原则是综合原则、最短距离原则、流程化原则、立体原则、安全与满意原则及弹性原则。③规定放置的方法。可以根据产品形态决定物品的放置方法,也可以按产品类别放置,按机器性能类别放置等。④画线定位,标识场所物品。⑶清扫推行要领。清扫就是使职场达到没有垃圾、没有脏污的状态。经过前面的整理、整顿,虽然要的东西马上就能取出来,但只被取出来的东西是否能正常使用呢?清扫的第一目的就是要使工具等能正常使用,尤其目前强调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更不容许又垃圾或灰尘的污染造成产品的不良。我们应该认识到清扫不仅仅是打扫,而是加工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推行要领有:①建立清扫责任区。(室内外)利用公司平面的平面图,标识各责任区及其负责人,各责任区应细化成各自的定制图,必要时公共区域可采用轮值的方式。②执行例行清扫,清理脏污。规定例行清除的内容,每日、每周的清扫时间和内容。清扫过程中发现不良之处应加以改善。⑷清洁推行要领。“5S”一旦开始,不可在中途变得含糊不清,如果没能贯彻到底,又会形成另外一个污点,而这个污点也会造成公司内固定而僵化的气氛,部分员工会认为:我们公司做什么事情都是半途而废,反正不会成功,应付算了。要打破这种僵化的现场,唯有坚持贯彻到底,经过长时间烙上的污点,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改正。清洁工作推行要领如下:①实施前“3S”工作。整理、整顿、清扫时动作,清洁时结果。即在工作现场进行整理、整顿、清扫过后呈现的状态是清洁。清洁的状态,在狭义方面是指“干净整洁”,在广义上则是指“美化正常”,也就是除了维持前“3S”的效果之外,更要透过目视化的措施,来点检工作,使得异常现场无所遁形,而立刻加以消除,让工作现场保持在正常的状态。②制定稽核办法。建立清洁稽核表,主管人员做不定期检查,作业人员和责任人员或责任者应认真执行,逐一点检工作。③制定奖惩制度,加强推行。依“5S”竞赛办法,对在“5S”活动中表现优良和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人员予以奖惩,奖惩是一种形式,而团体的荣誉与不断进步才是最重要的。④维持“5S”意识。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永远抱着要推进“5S”的心情,赋予对“5S”的动机,高阶主管要经常带头巡查,带动重视。⑸素养推行要领。素养不但是“5S”之最终结果,更是企业界各管理主管期盼的“终极目的”,因为,如果企业的美味员工都有良好的习惯,且能遵守规定的事项,那么身为主管一定非常轻松,工作命令必得贯彻,现场纪律亦能划一,而各项活动得推动必会得到落实。在“5S”活动中,我们不厌其烦地指导员工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希望员工将东西摆好,设备擦拭干净而已,更主要的,在于透过细琐,简单的动作,潜移默化改变气质,养成良好的习惯。①持续推动前“4S”至习惯化。作为专管应不断教导部属,加强前“4S”的执行和改善,以改变行为习惯。前“4S”是基本动作,也是手段,通过这些基本动作和手段,来使员工在无形中养成一种保持整洁的习惯。②制定共同遵守的了有关规则、规定。除非是公司政策性的决定,否则一般性的规则和约定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协商来设定内容将各种规则和约定目视化,让规则和约定用眼睛一看就能了解,而不必伤脑筋去判断。③对员工进行“5S”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员工,实施各种精神提升活动。④制定礼仪守则。包括员工的服饰,礼貌用语,电话用语等3、配合“5S”活动之管理技巧⑴目视管理的运用。目视管理,就是把工厂中潜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让任何人一看就知道异常情况所在,而且知道其“水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的显在管理。目视管理的特点有:①透明化:使员工一目了然诸如设备是否有掀开的盖子,或透明的窗子可否检视内部情况。②状态的视觉化:诸如在空调附有带子,观其飘动可知是否在转动;或者在导轮上图一条白漆,可知是否在转动;配水管的一部分使其透明,附以浮标,可知水是否在流动。③状态的定量化:加装各种计量器,为了确定范围,可用浅成颜色表示管理界限,以便预知异常。⑵颜色管理的运用。颜色管理方法是将企业内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实物披上一层有色的外衣,使任何管理方法利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来管制,让员工自然真觉地和交通标志灯相结合,以促成全员共识、共鸣、共行,而达到管理之目的。另外,颜色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颜色往往能左右人的心灵和情绪,美化的环境能使我们的居民和工作环境更加赏心悦目,会提高我们的干劲和效率,使工作绩效更加显著。颜色管理的方法包括:①颜色优劣法:十字路口的交通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代表是否可通行,而在工厂,人们以绿、蓝、黄、红四种颜色来代表成绩的好坏(绿>蓝>黄>红,其应用非常广泛。②颜色成别法:该方法来自东京地铁以不同颜色示不同线路的灵感,以颜色区分易于管理。③颜色心里法:该方法来自室内装饰设计的灵感,以颜色美化室内环境,可造成人不同心里上的独特感觉。⑶“3UMEMO”的运用。为了弥补人类健忘的毛病,发现存在于工作现场的“3U”(不合理UNREASONABLENESS、不均匀UNEVENNESS、浪费和无效USELESSNESS),使其显现化,这就是“3UMEMO”。①目的:监督者仔细观察自己的工作现场,养成洞察力,作为改善的日记。②作用方法:发现问题(不合理、不均匀、浪费)是就作记录,即使没有改善方案也养成记录的习惯;有答案是将结果填入表里。③应用:将结果当作改善提案提出,作为提案用纸之附件,则更具效果,可利用于组织制度的改善,也可以用于小集团活动,还可以作为技术情报收集之横向发展。4、成功实施“5S”应注意的问题(1)“5S”执行办公室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由有一定威望、协调能力强的中高层领导出任办公室主任。此外,如果请顾问辅导推行,应该注意避开生产旺季及人事大变动时期。(2)如果自己推行,那么全方位整体的实施、有计划的过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可以倡导样板先行,通过样板区的变化引导干部工人主动接受“5S”,并在适当时间有计划地导入红牌作战、目视管理、日常确认制度、“5S”考评制度、“5S”竞赛等,在形式化、习惯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全员良好的工作作风与科学的管理意识。(3)最高领导必须树立“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的概念,要年年讲、月月讲、并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深化现场管理活动,提升现场管理水平。“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必须经常有新的、更高层次的理念、体系、方法的导入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毕竟“5S”只是现场管理的基础工程,根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建议“5S”导入之后再导入TPM(全面生产管理)、TCM(全面成本管理)、JIT(精益生产)、MBO(目标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不过在许多现场管理基础没有构筑、干部的科学管理意识没有树立之前,盲目花钱导入这些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文化。5、导致“5S”推行失败的认识误区“5S”的实施使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然而,也有部分企业推行“5S”未能取得成功,其中主要原因或许是对“5S”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两点:(1)将“5S”理解为大扫除。青岛某企业在92年就开始推行“5S”,只推行了一年,因效果不好而终止,到2000年又推行了一年,还是没有推行下去,后来才知道企业对“5S”管理中的许多方法、技巧我们根本没有使用,推行过程控制不当,对“5S”的精髓没有完全把握,结果最后推行成为大扫除。(2)没有认识到“5S”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各处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遵守规定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国内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是把“5S”认为是一种能让现场干净、整洁的管理工具,完全不了解5S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因此,认为“5S”可有可无。在这种意识下,推行“5S”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五、5S的发展与完善1、“5S”与ISO9000ISO9000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所推行的模式。有关专家认为,ISO9000的缺点是:太注重文件化,没有现场感,员工参与程度不高。会使员工感觉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减低了工作效率;会使中层管理人员感到处处受制,无法发挥管理才能,也会使高层管理认为这张证书,仅是为了符合顾客要求,符合出口要求,对企业则一无是处,反而增加了负担;只不过是多请人,多填表,多记录,多开会。ISO9000的各层文件,其优点是规范化,是各部门,各人员分工明确。遗憾的是,文件一经写出,授权签署,发行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搁置不用。原因可能是在编写时就不合实际;可能是产品流程、产品规格、顾客要求有所改变;可能是增添了先进设备,但没有及时更改文件;也有可能是更改文件的程序太繁琐死板;更有可能是有人认为只读文件不能改动,或不能经常改动。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5S”是有效的手段。而且实施后的效果十分显著。方法很简单,即在建立ISO9000的同时推行“5S”。无论是厂房或办公室都可以推行。使员工有参与感并能付诸实际行动。但专家提醒说,要将“5S”和ISO9000融为一体,不要建立两套系统,以免员工无所适从。2、超越“5S”现在,世界上许多先进的企业,甚至包括日本企业都已经超越了“5S”的范畴。比如海尔“6S”模式,即在日本企业“5S”的基础运作上又加了一个“S”(Safety)-“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成为海尔“6S”。又如东莞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原来“5S”的基础上新增了3个“S”,即安全(Safety)、节约(Save)和学习(Study),发展成为现行的“8S”模式。摩托罗拉公司甚至已实施到了10个“S”。10S即:“1S”-Sort分类;“2S”-Set整顿;“3S”-Shinep清扫;“4S”-Standards标准化;“5S”-Strict纪律;“6S”-Safe安全;“7S”-Security保安;“8S”-Stout体能强化;“9S”-Skills技能多样化;“10S”-Streamline作业精简化。由此可见,以上范围除了原有“5S”的工作场所外,还将重点放在了个人发展上,同时也隐含了QS9000及ISO14000的范畴。是值得注意的趋势。六、结束语“5S”活动的效果十分明显,它不仅创造了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消除了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浪费,而且大大减少了机械故障、延误生产的问题。因此“5S”活动是企业现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保证质量和交货期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参考文献】①今井正明:现场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②孙少雄:《如何推行5S》[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③才蓉:优化与改进——5S现场管理模式[J],空运商务,2002(15)④佟军、安涤:推行“5S”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2001(1)⑤香港五常法协会:5S培训手册[M],2002⑥广州日报:5S活动回顾与展望[J],2000(6)⑦东莞德盛公司:5S培训手册[M],2000⑧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6)⑨张奇刚、童艺川:论车间5S管理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1)⑩周三多等:生产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全文阅读

管理模式企业发展论文

一、人才理念

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首先,象屿员工每两年举行一次运动会和文艺节。一方面,员工中总会有人擅长体育和有文艺方面的特长,这样的活动就给了员工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合作,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助于日后工作当中更好的沟通交流。其次,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比如象屿已经开启的五个一工程、春雨基金、关爱地球、全民健步、艺术象屿等活动。这是对员工社会责任的一种培养,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打造。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不但对企业内部员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企业以外的求职者也将会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吸引全球各种优秀的人才到你的企业来寻找发展事业的机会,企业也因此可以成为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从而成为全球最强的企业之一。

2.积极营造发展平台

2.1企业应该提供发展平台。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这个平台去展现,二者是互利双赢的。其实这是一个整体,和人身上的器官一样,不存在利益关系,不互相排斥。二者只有相互协调,共同进退,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众人皆知,知名企业会选择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人才也会选择知名企业去展现自己的才干,从这个角度说企业就是自己展现的平台。个人能力再好,毕竟在很多时候都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这个平台却可以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在企业中不乏有能力、上进心强的员工,很多员工其实都想通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平台,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满足优秀员工的发展需求的话,很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优秀人才,这对企业来说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企业如果积极为员工创建发展平台,那么将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公司保留下优秀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外部效应,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这样,企业员工素质才能得以提升,企业也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接下来,我们将看看象屿集团是如何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的。

2.2象屿如何提供发展平台。象屿集团在人才选拔和任用问题上坚守德才兼备,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和用人所长、容人所短等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于企业发展需要,兼顾员工个人发展,注重个体差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第一,任人唯贤。象屿集团的公司理念决定了一个员工只要认真工作、有能力办好事,那么就能得以任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毕业不久的员工,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企业的管理层,可见员工在象屿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二,提供职业发展空间。象屿旗下有很多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企业中也有不同形式的工作岗位。企业会根据员工的意愿为他们调整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让员工能更好的发挥自身能力,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去。第三,提供个人发展空间。象屿每年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员工得以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我魅力。

二、管理模式

1.战略导向+财务管控

全文阅读

企业管理模式之精细化管理论文

1.执行制度的能力不够

由于对电力行业进行规范的程度不断升高,对员工的资质进行评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电力施工的项目都在进行规范化制度的制定。部分的企业制定了大量的关于企业规章制度的文件,其目的是对员工的行为最初规定和约束。

2.电力项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理论

精细化的管理的源头是工业,例如泰勒发明的科学管理的模式和戴明的研究—为质量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还有丰田集团实行的进行精艺生产的管理办法等等,这样非常成功的管理案例推动了全世界的管理水平。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对效率和科学的提倡,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者使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来对产品、服务以及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调整。指的是在对产品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有保证的前提下,以对企业进行数据化操作为标准,以管理方式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从而把产品的性能和服务的焦点秋安都几种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2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凡是可以进行具体化的数据一定要进行量化,力争用量化的标准模式来代替模糊、笼统的管理模式,把抽象管理模式转变为具体的管理模式。

2.3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的几个特征是精细的操作和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运行中,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只有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教养,使其克服在工作中的惰性。从而发挥员工的螺丝钉作用,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

2.4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既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概念,也是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工程。这样的一个工程不仅可以优化企业的生产,还可以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和工作方式的标准化和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以及企业员工的职业化。

全文阅读

价值链管理模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容及主要特征分析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价值链管理是对价值链流程的管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联系并形成有机整体。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团队协作下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价值链管理模式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对价值链进行实施的分析,企业能够对价值链各环节成本分析及竞争差异化分析,从而识别企业在价值链各经营活动中的改善空间。价值链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及控制和基于此能实现对企业的物流及资金流等有效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活动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职能属性的特征和活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每一价值活动都和企业某职能相关联,故此能结合价值活动目的及性质将其划分成相应价值链某一环节当中。而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则主要是这一管理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不是直接创造价值。还有就是可控性特征以及资源消耗属性特征,前者主要是对着自身价值管理变化而变化的,后者则是管理会消耗一定资源,并将其传递给下一环节,主要能够分为原料消耗以及人力资源消耗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

(一)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财务制度的不完善是比较显著的,多数的企业有的还没有构建财务制度,有的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落实效力上却不够。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部门没有规范化,存在着为节约开支而减少人员和一身多职的现状。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存有诸多的漏洞,并在权责上没有得到明确化,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上的失控。再者就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用观念上有待强化,由于存在着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观念,对他人的入股行为就受到了限制。再者就是资金的控制力相对较差,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在科学的管理意识上相对比较缺乏,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技术应用比较缺乏,对资金的投资盲目使用,这样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全文阅读

分形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一分形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组织结构

分形企业会形成自组织的分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满足,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实施十分有利,企业能够通过自我转化实现新型分形单元。这就是说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必须重视流程,通过企业资金、信息、物流等方面进行自我考察,对关注企业内部团队、并行组织等工作的情况,尽量简化企业管理层次,做好自主控制,强调企业的生产安排。在物流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察产品的装配过程,优化企业产品运输结构,对于资金方面应该通过对企业成本、引进资金等方面实现单元控制。企业应该保证分形之间的信息有效。企业对于整体结构应该根据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协调,做好管理工作。

2企业经营过程

分形企业经营过程的分形主要是由企业自身的组织机构形式决定的,这也说明了企业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经营过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结构分形的运行结果能够直接反应出分形单元的发挥情况,这对于企业组织者来说也是一个直观的展示,这也关系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运行分形管理时,必须保证所有系统都是在一个目标作用下,企业也会根据生产情况对分形元进行调配,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流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实现企业的最佳运行状态。作为企业的结构层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的层次结构必须能够展示出相似性。这种情况具体的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分形层次都能够展示出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而且企业的运行体系都是有人参与的,人的理性以及主观认知都是有限的,所以说,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倾向。

3企业功能

分形系统功能即指系统和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互动时的功效、能力、性质的展露,属于系统之内比较平稳的组织次序、联系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时空形式)。作为拥有特定权限、智能的自治体,协同、自律为分形企业分形单元间所注重。企业整体目标中,所有分形单元凭借组织及其互相间的协作体系,迅速回应环境变化,其所有机构依据市场规律配置组织内部资源,实现资源使用的充分合理。所以,所有机构作用比较雷同,企业整体功能、部门功能同样有类似趋势。

二实施企业分形管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