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棋文化论文

棋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摘 要: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为此,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围棋教育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全文阅读

围棋思想史:意义生成与棋论话语

摘 要:围棋作为一种竞技性游戏,本是形而下之“技”,但其后又逐渐成为艺术,并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围棋的这种意义生成过程,与中国传统的知识生成机制有关。中国围棋的意义建构,在棋论之间、围棋与其它棋种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最终指涉的都是中国文化。中国围棋理论,与其它各种棋类理论,包括琴、书、画、诗、文理论,都是共用一套话语,言说不同的对象,这决定了它们之间话语的相通,当然也有其各自的独特性。

关 键 词:体育思想;围棋思想史;意义生成;棋论话语

中图分类号:G8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34-04

The history of Weiqi ideology: meaning generation and Weiqi theory discourse

HE Yun-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 Weiqi as a competitive game was originally a physical “skill”, yet later gradually becoming an art and connected to metaphysical “Taoism”. This process of meaning generation of Weiqi i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eiqi forms an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Weiqi theories, and between Weiqi and other board games; what they ultimately refer to is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Weiqi theories, other board game theories, as well as musical instrument, calligraphy, painting, poetry and writing theories, are all using the same set of discourse to describe different subjects, which decides their discourse commonness, of course, they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ities as well.

Key words: sports thought;history of Weiqi ideology;meaning generation;Weiqi theory discourse

全文阅读

“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

一、课题概述

(一)问题缘起。

我们提出“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这个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1)围棋具有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琴棋书画”的四大艺术之一,科学与艺术相融、智慧与灵性相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2)借着课改的东风,围棋被许多学校包装成了具有育人功能的校本课程而蒸蒸日上,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误读了课程改革的实质,丧失了围棋文化的本质,被冠以课程的围棋实质上只是一门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项目。(3)因为过分强调围棋的竞技性,许多学校也因此成立了以竞技为目的的围棋集训队,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培育优秀的围棋苗子,导致培养目标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围棋文化育人的目标。(4)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发挥围棋的整体教育功能,走出狭隘、单一的竞技教学,构建一种常态的、具有精神引领的校园围棋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载体。

(二)文献综述。

对于“围棋育人”,国内外许多围棋机构和少儿围棋教学工作者均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2009年12月,韩国围棋协会公布了一项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学围棋有益于少儿智力和性格的培养。研究的结论是,围棋是极佳的教育手段,学围棋有益于增强包括数学在内的理科能力,促进空间知觉等智力的提高,对社交性、慎重性、自我尊重性等性格培养也有效果,验证了“学棋变得聪明、注意力强”的说法。(2)中国棋院在2006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内容和规模更为宏大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在中小学全面开展棋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主持人为当时的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全国有近300家围棋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历时5年,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材开发、活动组织、思维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但以上这些研究,更多的只是关注课堂围棋的育人功能,强调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偏重于围棋技术和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围棋文化潜移默化强大持久的渗透性,并没有从整体上关注围棋文化及由此而产生的育人功能,对校园围棋文化的建构更是缺乏系统性。而诸暨市店口一小有着20多年的围棋教学传统,师生中有92%的学生了解围棋,58%以上的学生喜欢围棋,这使得“‘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这一研究更具可行性。

(三)我们的研究基础。

借助棋文化育人,诸暨市店口一小已经做了20多年了,或在竞技中渗透棋文化,或在活动中体现棋文化,或在围棋活动教材中展示棋文化。但真正将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淡化围棋的竞技性和技术性,我们是从2005年开始转型的。这些年,我们关注围棋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继开展了“小学围棋活动课教学研究”、“围棋教学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制订了《围棋课程标准》,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围棋》,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市一等奖。“论围棋课程的教育价值”、“谈谈我的围棋课程观及课程建设方略”、“对校园围棋文化多元建构的实践和思考”、“二十年育苗心经”等十多篇围棋教学学术在《围棋天地》、《浙江教学研究》、《围棋报》、《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应该说,我们在少儿围棋教学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一席之地的。因此,无论是理论支撑,还是实践经验上,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短暂的知青文学身份

摘要:《棋王》是阿城的第一部作品,创作于1984年。小说发表后受到了广泛关注。批评界一开始将小说划入知青文学的范围,阿城此时也认为《棋王》是“另类知青小说”。但是作品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容忽视,《棋王》与传统的知青文学有明显差异。之后评论界又将之归为“寻根文学”,短暂的知青文学身份随之结束。

关键词:《棋王》 阿城 知青文学

阿城原名钟阿城,35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作。阿城在童年时便阅读了曹雪芹、_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中外名家的著作。成年后也与父亲讨论过《易经》、儒家、道家、《资本论》、黑格尔《美学》等。这些都为阿城的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处女作《棋王》发表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受到了大量的关注。还获得了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的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但是其发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被《北京文学》退稿,原因是表现了知青生活的黑暗。后来在改了结尾的前提下才在《上海文学》发表。《棋王》讲述在时代,“我”与一个绰号叫“棋呆子”的知识青年王一生在上山下乡的火车上结识,分开之后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切磋棋艺。后来在运动会结束之后,王一生与九人同时比赛,战胜了八人,最后为了保全老者的颜面与之和棋。比赛结束之后,饥饿的王一生在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住处。

一、《棋王》的故事背景

《棋王》的故事背景是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描写的是知青的生活,阿城本人也有着知青的经历,所以批评界一开始将《棋王》划分到知青文学中不足为奇。仲呈祥早期将《棋王》放入知青文学的作品之中,与其他知青小说作家进行比较,指出其切入角度的独特。“他描写知青生活,既不像孔捷生那样,先写‘伤痕’再写‘追求’,从《在小河那边》到《南方的岸》,……也不像王安忆那样,用《本次列车终点》把笔触延伸到知识青年回城后的就业生活,深沉地喊出找寻人生代‘终点’的课题;……他就是他,在驾驭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上,另辟蹊径,以奇制胜。他选择了一个奇特的切入角度”[1]但在指出《棋王》与其他知青题材小说差异的同时,仲呈祥也在强调共同性,即阿城也在现实地描绘那个特殊时代知青的社会生活,只是角度更新颖。他将“棋呆子”王一生的“奇”归类为荒诞年代怪事中的一个。“因为那个荒诞的年代怪事太多,奇事便不足惊讶。”[1]王蒙也认为《棋王》是对知青文学的“发人深省的补充或者匡正”,毕竟以往的知青题材的作品中,知青们上山下乡都是去受苦遭罪的,而“我”却很向往“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的地方,甚至担心“每月二十几元,一个人如何用完?”《棋王》弥补了以往只从上层出身知青的视角写作的缺憾,从下层知青出发,提供了“”特殊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的新视角。[2]

二、短暂的知青文学身份

汪曾祺也将《棋王》划入知青文学的范畴,认为阿城写出了“没有被生活打倒”的“悲壮的乐观主义者”的新知青形象。他们“老老实实地面对人生,在中国诚实地生活”,比起老一代,“他们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较少教条主义”。汪曾祺认为“他们(知青)是有希望的一代,有作为的一代。阿城的小说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可喜的信息。”[3]汪曾祺肯定了王一生的形象,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样,李氯衔《棋王》达到了知青文学更高的艺术境界,不只局限于知青经验,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被写了好些年的知青小说,在这种传统文化的观照下进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而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则在《棋王》的这种艺术风貌之下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提炼出来,并且很快地张扬开去。”[4]

在早期的批评中,《棋王》被圈定在知青文学的范围内。但是批评家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棋王》都有别于传统的知青文学,而且作品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容忽视。仅因为作家的知青背景和作品中人物的知青身份就将《棋王》简单地划分到知青文学的行列是牵强的。因此,在经历了短暂的知青文学身份之后,评论界又将之归为“寻根文学”。

全文阅读

浅谈古代围棋规则与现代围棋发展

摘 要:围棋将竞技、艺术与科学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锻炼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本文从围棋古代座子制出发,探讨其客观合理性;并从规则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影响现代围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历史背景。

关键词:围棋;座子制;布局理论;贴目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243-01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近代经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中国古代围棋是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处各摆放两子(对角星布局),由白棋先行。现代围棋由日本发展而来,取消了座子规则,黑先白后,使围棋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本文将从围棋古代座子制出发,探讨其客观合理性;并从规则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影响现代围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围棋规则与现在的不同,主要是两点:座子制和还棋头。

围棋的座子制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座子制呢?我们知道,现代的围棋对局,在开局之前棋盘上是不能摆棋子的,也就是通常说的空盘开枰。而古代的座子制是开局之前双方要先在棋盘斜对角的星位上各摆放二颗棋子,在确定了黑白双方各占据两个角部的星位之后,才开始轮流下子,行棋的次序是白先黑后。还棋头是数子规则,即每一块活棋,在终局数子的时候,要扣除两个子(眼位);也可以理解为你每分断对方一块棋,最后计算胜负时对方就要贴给你一个子。

那么,古代围棋的这种座子制起源于何时?是原来固有的,还是后来实行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准确的考证。现在有证可考的是,围棋的座子制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了,这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座子制的开局变化很少,导致了古代围棋在布局理论上的匮乏,那为什么还要实行这种座子制呢?要知道,古代的围棋规则是执白先行,而且没有现代围棋的贴子规定。所谓贴子,就是为了体现公平竞技,人为地规定在终局数子时,先下子的一方要向对方贴还几个子,以此来补偿后下者的亏损。而座子制可以在不贴子的情况下较好地抑制执白棋一方的先行之利,这是因为座子制的对角型布局不易形成双方互围的大模样作战。在通常情况下,这种作战方式对先手的一方有利,由于座子制不会形成大模样作战,相反却很容易导致从局部到全局的激烈战斗,这就等于给后手的黑方一个搅局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客观地、辩证地看到古代围棋座子制存在的缘由:简单、公平、合理。

通常我们把现代围棋的源头追溯到日本的战国时期,从时间上对比是在中国的明代后期。根据赖山阳所著《日本外史》统计,战国武将中有近半是围棋爱好者,并出现了寂光寺僧人日海这样的围棋大家。德川幕府时期日海去江户,任初代名人棋所。所谓“棋所”,是幕府赐予围棋最强手的荣誉称号。它的职责是总理围棋事务,指导将军弈棋,垄断围棋等级证书的颁发权等。成名后的日海将寂光寺堂宇号为“本因坊”,自己改名称算砂;传承于中国的座子规则也被算砂正式废除,围棋由此开始了空盘开枰、自由落子的发展道路。

全文阅读

魏晋南朝的棋品等级与士族政治

提 要:棋品制的出现与汉魏以降围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魏晋名士将围棋作为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的手段,因而围棋得以作为魏晋风度外化的物质载体而流行。作为一种等级序列,棋品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王朝实行的九品官品制度。从现有材料来看,棋品制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晋,认为棋品形成于曹魏的观点并无充分的依据。东晋南朝时期,棋品的评定主体经历了“个人―官方机构―皇帝”的变迁,这与人物品评的演进趋势相一致。南朝时期棋品等文化等级评定的盛行体现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力图在文化领域建立独立于政治秩序的文化等级秩序的努力。而棋品评定主体的变化则显示皇权已经将文化这一士族传统的优势领域纳入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即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关键词:棋品;魏晋南朝;士族;皇权

DOI: 10.16758/ki.1004-9371.2017.01.010

魏晋南朝的棋品制不仅是近代以来的围棋段位制的滥觞,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围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以往学者已经有所讨论,对魏晋南朝时期棋品的产生时间及其出现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考察。1在此,笔者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讨论尚不充分的问题加以若干补充,以期能够增进对棋品本身及其与当时政治、文化的联系的认识。

一、棋品制产生的背景

棋品制度之所以在魏晋南朝时期出现并得到发展,这与围棋自身的发展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围棋自身的发展。关于这一时期围棋发展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以往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笔者在此想要强调的是围棋技术的发展。由于围棋棋局自身存在形态的关系,当时围棋技术的具体情况今天已不得而知。不过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从文献记载中看出当时围棋技术方面的一些情况。

东汉人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将棋手划分为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

全文阅读

六道大方地棋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六道大方地棋的起源、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及价值意义等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六道大方地棋有着久远的历史,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浓缩版体现;现代化所引起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六道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方地棋具有能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做有益补充、教育人们遵守规则秩序等价值意义。

关键词:大方地棋;现代化;冲击

六道大方地棋是盛行于河南东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棋类游戏,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节,人们总爱下上几盘“大方”来度过美好时光。这种满含黄土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豫东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烦解闷、带来欢愉。六道大方地棋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就是这么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蕴含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智力活动,却没有受到当今人们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传统生活方式遭受巨大挑战的现今,六道大方地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1 六道大方地棋释义

顾名思义,六道大方地棋是由纵横各六条线相交组成的方形棋盘,在地上下的一种棋类游戏,其主要流行于河南周口一带,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方”、“搁方”等。六道大方地棋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项目,它酷似象棋两人对垒,但它更为便利,工具简单,“大方”的棋盘随时随地随手画成,纵横各六道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大正方形,内含25个小正方形叫“方”,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棋盘一般以搁得下36个棋子,走棋时互不相碰为宜。棋盘只讲究线条清晰平行匀称,构成“大方”,不论棋盘所在地是地坪、桌面、木板或纸片等。“大方”的棋子对等时双方各为18颗,一般相差不会超过对方一半。棋子取材极其简便,“柴火棍儿、坷垃头儿、石子儿、瓦片儿”等都能当棋子,也有部分雅士在用围棋的黑白子代作“大方”棋子的。该棋由两人对弈,分为搁棋、吃子、走棋等步骤,其中又有方、龙、斜、嘴等术语,也有若干规则加以规范。[1]

这就是六道大方地棋,一种充满了浓浓的黄土气息、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蕴含着丰厚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地棋,但又是一种和围棋形似而神异的高深的智力游戏。

2 六道大方地棋的下棋方法和规则

(1)棋盘

全文阅读

浅析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下棋理论”的广泛应用及效果

摘 要: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所讲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大量使用比喻解释理论,使抽象晦涩的概念变得易于读者接受和传播;许国璋所著《许国璋论语言》中分析了其中的七个比喻,并对广泛应用的下棋比喻做了详细解读,本文从许国璋提出的下棋比喻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三个对立中的体现入手,分析“下棋理论”是如何在理论阐发起作用的。

关键词:比喻 索绪尔 下棋理论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是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对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书中采用比喻把抽象晦涩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1]

许国璋在《许国璋论语言》中认为,在七个比喻中,最好的是乐章、下棋和代数,而在这三者之中,最为恰当的是下棋这一比喻。因为下棋这一比喻能够显示出内部与外部的对立,能够体现历时和共时,同时更能够体现出实体与价值的对立[2]。 下棋这个比喻不仅解力强,应用范围也很广[2],是“索绪尔最心爱的一个比喻:他把它用在不同的对立上” [2],这三个对立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分歧问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角度。

一、 “从内部还是外部去研究语言” [2]

绪论第五章“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中说“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的固有的秩序” [3],“最初,国际象棋问世于亚洲大陆的波斯,随着东西方文明的逐渐交流,国际象棋随之进入欧洲,这种情况便反映了国际象棋的文化传播历程。与此相反的是,同规则相关的事物均呈现出显著的内部性。举例而言,将原本是木头材质的国际象棋棋子拿掉,用象牙材质的棋子进行置换,此种置换行为对于国际象棋本身的行子规则毫无影响,如若对国际象棋的整体棋子数量进行改动,则将直接造成国际象棋罗子规则的改变”,根据这一论述,索绪尔指出,对于系统原本所遵循的规则的改变,实则表现为对系统内部改变的的结论。 此段论述通过“棋史与棋料和棋法” [3]的对立,描述语言内部要素对于系统的决定性作用,得出应从内部研究语言的结论。

可以发现,此处使用“下棋理论”的作用有三:

(一)揭示索绪尔语言学的性质

全文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须有“三情四策”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方方面面的教育物资和人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头绪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要有“三情四策”。诸暨市店口一小是浙江省特色学校,围棋活动在该校有着二十多年的传统。从1989年9月围棋进入学校教学以来,经历了围棋兴趣课、围棋活动课、围棋校本课程这三个发展阶段,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下面,我以诸暨市店口一小成功开发《围棋》校本课程为例,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三情

(一)校情:挖掘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特色。

1.地方文化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源泉。

店口是诸暨的围棋文化特色镇。店口人对围棋情有独钟,围棋人口众多。据考证,早在民国初期已有多位业余围棋好手出没在店口。1986年,敢为人先的店口富裕农民出巨资举办了第一届诸暨“暨阳杯”围棋赛,力邀浙籍围棋国手俞斌九段亲临店口指导,开创了农民举办围棋赛的先河。

据不完全统计,店口全镇的围棋人口将近3000人。这些围棋爱好者分布在店口各地,使得店口人对围棋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这有力地推进了围棋教学的区域化发展进程。这是《围棋》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

2.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入口。

全文阅读

棋韵 第9期

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有趣,一个不会下棋的我居然关心起下棋方面的事情来了,还写了几篇关于棋艺方面的文章。

更加居然的是,也有和我这样的一批人,虽然不会下棋,却又对棋抱有好感,甚至能感觉到几分雅兴出来。这一点虽没有棋手那么感受深刻,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来的往往另有一番风景与别致情趣。

对于同一个事物,我总是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就好像对这个世界一样。我总是追求真实的视点与完整的把握。虽然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令我失望,但正是这一点好奇心与年轻而宁静的心态让我能更好地思索我们的人生,甚至于我们周身的世界与宇宙……

我以前看见下棋的总是不太理解,杀来杀去,有什么意思?甚至总是以为这是在无聊打发时间而已。但自从读了三峡刘星的《棋语人生》后,让我身不由己地进入了一个精彩的棋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我领悟了棋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一局一棋一步一子之中无不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深厚内涵。

我们手上下的是棋,而一步棋却反映了我们的心态。我们面容上反映的是棋局的输赢,实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从内心渗透出来的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常说棋如其人,有的棋风凌厉,有的棋风沉稳,有的张扬轻狂,有的稳如泰山。

棋风往往是一个人的棋艺、思想、精神与境界的综合体现与反映,不管你如何隐藏,只要下得三盘棋来,一切都会自然不自然地显露出来。所以,我认为人生没有必要太多地隐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你一下棋,正如你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和人交往一样,无论如何标榜,无论如何隐藏,只要与人交得三两次,或更长久,你的棋风与为人作派已表露无遗。只是我们有时迫于情势,或金钱、或工作、或人情、或权势、或其它不能为人所道的原因,我们内心尽知,甚至是双方了然。但我们还是要面子上过得去。以至于带上面具,说上违心的话,做上违心的事。这时,我总是觉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一盘棋那么清清爽爽。棋或更直接,也更真实,在这个切磋的过程中,博弈双方都把规则摆在了台面上,并自始至终地共同遵守。如果我们能把我们对棋的规则这一神圣的遵守运用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那么我们的世界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显然公平更甚于此,幸福更厚于此。快乐更多于此!

一枚小小的棋子之上承载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与无限的猜想,我想这也就是古人借棋喻义,将一个方寸之地的棋盘包容与暗喻了世间万象的道理,或可说这才是我们探溯棋文化与在下棋娱兴的同时求得更大的收获与修为之所在,这也是棋文化得以传承与富有深厚文化内涵之所在。

或可说我们在下棋的时候,不单单是为了一局棋的输赢,那不过是玩玩而已,而是在执子对弈之后,我们是否有所思索,有所感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