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七年级作为特殊的教育时段,其历史课堂教学建设日臻完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有着巨大的功能价值。本文在对列表法的应用价值及优势作出分析和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列表法;七年级;历史课堂;实践;反思

引言:

目前,七年级历史教学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中招考试中只占50分政策实施以后,其在各学科中占据的地位不断下滑。但是,历史特殊的知识、文化、思想构成,又决定了其教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当今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昧,弃之可惜,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受此大环境影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更是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低。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便成为重点方向。而列表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在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

一、列表法的应用价值及优势

历史列表法即是,借用表格的形式,将具有同类属性或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历史演变的内容系统,从而化繁为简,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渗透,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为列表法应用打下了良好环境基础。应用列表法开展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立体的历史知识认知,并对教材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为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官及情感,使之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列表法优于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更加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历史过去,有利于诱发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尤其是在复习阶段,应用列表法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更容易带动学生节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虽然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价值。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认识水平有限,加之历史知识构成复杂,对列表法的应用实践还不尽完善。作者结合亲身教学情况,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全文阅读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全文阅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七年级历史教学

摘 要: 七年级是初中生活的开端,也是一个学习的过渡期,这个学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读史明智的好习惯尤为重要,作者试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阐述如何优化七年级历史教学。

关键词: 七年级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也是生理、心理和思想的过渡期。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而且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天真,虽然认知能力不强,判断力不高,但是记忆力不错,积极性很高,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做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总的来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设置橱窗、在橱窗里和教学楼走廊及教室里张挂历史名人的头像和简介的挂图或者历史名人名言,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同时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可以通过学校板报、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等途径增加同学们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的机会。

二、融洽师生关系,移情激趣。

首因效应十分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又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这种移情效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尊重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问、回答。甚至进行历史剧等方面的表演。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本着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因材施教。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全文阅读

对七年级新生学习历史的七点要求

从小学升到初中,历史作为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就要学生提高对课本的阅读能力。对历史课本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关键是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新生一般要求做到以下七点方能学好历史课。

一、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一般都是按章节体系编排的,每一章节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处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把阅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学习历史“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二、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分析课本中的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

三、阅读课文中的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在学生学习中最容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并且有的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全文阅读

对初中七年级历史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历史教学依然拘泥于陈旧的一书、一嘴、一粉笔就太不近人情了。历史包罗万象,不管什么方面都涉及一点,经济生活、历史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等。 历史课堂往往因为老师一个人讲述,学生只能做为听众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 知识的掌握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借助时机,调动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课的重要性

要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排除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如"历史无用论""历史是副课"等,关键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若不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是不会对历史感兴趣的,也学不好历史。首先应该从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角度给学生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第一,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只有通晓历史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创造未来。第二,历史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学科。一个不了解祖国,对祖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可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第三,学习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举例同志博览群书(尤其是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国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例子。第四,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自己一生成长至关重要。同时,还可以从升学的角度解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历史并不是"副课",它也是中考科目。

2 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方法起着引领作用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定,所以,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该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在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缘,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4 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全文阅读

关注古典诗歌\服务历史课堂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达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据统计,中国仅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人,创作出近5万首诗歌。所有这些古典诗歌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古典诗歌,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它们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中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它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好这些史诗无形中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相应的理解、概括、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兴亡》,教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段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短短几行字,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分封制的绝好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的同时,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又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教材上引用了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欣赏该诗歌艺术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点唐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全盛时期唐朝的基本情况等知识点牢记在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后的优势,关健在于历史教师要适时发掘出来,并能引导好。例如,七年级上册,教师在讲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硕鼠》一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该诗歌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能不激起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又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材讲到元朝的统一过程中,遭到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时,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欣赏该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该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象这样的例子课本上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其核心应该是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今天教学改革的重点。古典诗歌引入历史教学中去对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有益处的。古典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之中,实际上是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第四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安偷生,不思收复失地,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最能激起学生层层思索的涟漪。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游人错把杭州当作了汴州。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唐朝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冷死骨。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盛唐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再如,唐代诗人李绅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天下没有一块闲田地,可是农民还会被饿死,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有回答,让读者去思考。古典诗歌的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四,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明确提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要实现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所谓相关学科,主要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因为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从小学到中学,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歌作为学生的必学内容,一共大约有一百多首。其中无一不是诗歌中的精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古典诗歌,并运用激趣---思考—-总结的方法,既可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让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记忆相关历史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例如,七年级上期《张骞通西域》一课,老师在讲到西域的范围时,适时让学生回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恕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老师适时点出古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就是古西域范围中的重要地名,这样一来,学生既巩固了古诗歌,又轻松的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如:老师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直接让学生背诵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分析曹操的壮心倒底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实现了文史知识的互补。再如:七年级下期《建筑奇观》一课,在讲大运河一目时,教师可让学生首先欣赏、记忆唐朝诗人皮日休和胡曾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你同意哪种观点?同时,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中国地理上所讲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经过教师的‘点拨’,相关知识实现了互补,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石数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好中国古典诗歌这一优秀资源,让它更好的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推动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责任,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去研究、思考。

全文阅读

2017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通过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

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历史老师围绕新课标新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趣味生动。本文主要从历史教学的故事化方面来谈论初中历史,包括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的小故事,利用多媒体播放、老师讲授、小组情景演绎等方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活跃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历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全文阅读

让历史课洋溢情趣

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十多年,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是我在教学中探寻的问题。我一直坚持致力于追求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全方位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经验,也深深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下面我仅从三方面作抛砖引玉的介绍,谈谈我在实践中进行的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强史趣

历史课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包含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为教材篇幅有限,所以课文中介绍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少之又少。初中生天性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讲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教材中的内容很少,而那段历史又离我们很遥远,学生一点也不熟悉,如果不借助于一些辅助手段,恐怕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时穿插讲述了三个故事,学夏朝历史时我给学生讲了桀的故事,学商朝历史时我给学生讲了商纣王的故事,学西周历史时我又给学生讲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总结出这些人身上的一个共同特点――骄奢淫逸,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同时学生从中得到了历史启示,纷纷建言献策,而且对奴隶社会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也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形象地打比方,突破重难点

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而历史教材的语言过于严肃,编写又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因此许多学生觉得历史这门学科晦涩难懂、索然无味。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我发现采用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历史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学习,采用打比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克服他们思维上的障碍,使他们形象地理解问题,而且能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瓶颈,明确问题的本质,并学会如何灵活地处理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如在教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就把春秋五霸之间的兼并比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诸侯争霸的实质。在教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一课时,我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搅面机为例进行讲述。将搅面机比作珍妮机的工作机,需要用手摇带动机器运转,不过这比机器产生之前用手擀面轻松而且快多了,而带动搅面机快速运转的马达就相当于蒸汽机的动力机,当动力机与工作机连接后,生产的效率就更高了。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工作机与动力机的区别以及机器大生产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三、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历史教师对幽默、趣味性语言的巧妙运用,是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激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开心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得到教育。教师通过机智俏皮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位令人敬畏的教师,更是一位风趣幽默的朋友,这种气氛有利于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用好幽默这一课堂教学的“剂”,一定可以使你成为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定会使你的课堂快乐而高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在分析原同盟国一员意大利开战后背信弃义参加到协约国一方背后目的时,我从国名人手分析――“意大利”,意在为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它在看到协约国实力强于同盟国后背叛了盟友。运用如此幽默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帝国主义的实质。

幽默的思路总是飘然而至,因而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做到恰当有度,适时地“幽”它一“默”。如在七年级一节复习课上,我听到好几位同学将西周建立的时间读成了“公元1046年”,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对公元纪年不理解,于是我就适时地开了个玩笑:“怎么有的同学境界这么高,连‘钱’都不要啊,有‘钱’多好,我们生活中怎能没有‘钱’呢?”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但我确信他们在笑的过程中已经深刻记住了这一历史特点,改正了错误读法。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学科故事化教学研究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红军长征”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对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谨、真实的学科,但学生对其的思考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抨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评述历史、批判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