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作文500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六年级:1487337389

全文阅读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700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全文阅读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400字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全文阅读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8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全文阅读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作文300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的风俗,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五年级:真诚璃茉丶

全文阅读

清明节,浓浓亲情结

清明是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鬼”在古代社会并非贬词,人死为鬼。鬼者,归也。人离开现世,归向一特定的神秘空间,是传统中国人魂灵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明的祭祖日,对祖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而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作为中华民族的祭祀地,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四时八节中,清明出现较晚,影响却相当的突出,缘何如此,耐人寻味。

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向来十分重视,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

(后为春祠)之礼,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在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其人外出,常常醉饱归家,声称自己有诸多富贵朋友,对妻妾颐指气使,其妻生疑暗地跟踪,发现丈夫并不是出入于富贵之家,而是乞讨于墓地之间。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以酒食在墓区祭拜先人的习俗。但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并不普遍。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到,儿尽孝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出奇的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祭扫的时间并不限定在清明当天,在前三天,后四天的范围内均可。民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之说。这样的习俗规定显然为人们提供了时间选择上的便利,特别对城市居民来说,不必拥挤在清明当日的出城人流之中。

全文阅读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2007年清明节讲话稿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1]

(一)、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全文阅读

清明节文化的网络传播

提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无非是个扫墓祭祀的节日。其实,传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①如扫墓祭祖、踏春游戏、禁火吃寒食、插柳植树、饮酒游乐等,其中扫墓祭祖、踏春郊游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民间习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恢复放假传统,人们开始重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各大媒体也适时予以关注和报道,凤凰、腾讯、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还特地推出清明节专题,可见清明节正恢复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但随着文化全球传播的冲击,清明节正处于尴尬境地,既面临着现代生活的消减,又面临着西方节日和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并传承清明节文化,成为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问题。清明节文化在传统社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兴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有哪些特征?

笔者以致力于传播中华大文化的凤凰新传媒为着眼点,以凤凰网文化板块节日专题中2010至2012年的清明节文化专题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期解读现代信息社会视域下清明节文化的传播。

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文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清明节文化产生于农耕社会,主要通过超越生死的内省式方式、宗族式的特定习俗仪式和大写意的诗词进行传播。

1.超越生死的内省式人内传播。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②清明时节,人们往往将生死并置,慎终追远,进行内省式思考,将对祖先的追思与对未来的期盼并置,从而自我传播清明节文化,实现人内传播。

2.宗族式的习俗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曾指出,仪式传播“其核心就是将人们以团体或者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③传统清明节正是在人们共享“慎终追远”和“乐生惜春”的文化信仰中,以宗族为团体单位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进行祭奠祖先、踏青郊游等习俗活动,是一种颇具乡土特色的文化仪式。

3.大写意的诗词文本传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就是传播中国清明节文化的诗词文本。综观中国文学史,与清明节有关的古代诗词数不胜数,“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有‘清明诗词’留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词说清明》一书,就收录了近80首‘清明诗词’”。④这些关于清明节景象的大写意诗词,成为清明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里诗情画意地传播着清明节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全文阅读

清明节放灯习俗

每年清明节前后,随着人们扫墓、出行高峰的到来,鲜花、水果、餐饮、祭祀用品等行业都能借机“火”上一把。今年是国家调整休假制度之后迎来的第一个小长假,这个与双休日相连的三天假期,让更多的人得以踏上回乡祭祖、外出踏青的旅程,也激发了许多传统节日习俗的再度复活。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马俊摄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全文阅读

浅析山东临淄的清明节民俗活动

摘要: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时间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我国的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等风俗,还有荡秋千、踏青、打马球、插柳、蹴鞠等一系列非常有趣的风俗活动。临淄清明节的风俗习惯除了扫墓以外,还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即蹴鞠及吃鸡蛋。文章将对清明各种习俗进行简要梳理、概括及分析。

关键词:清明节;吃鸡蛋;扫墓;蹴鞠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80-02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时万物经过冬天冰雪的洗礼已经很干净清明了,万物开始复苏,春天来了。而其由来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正好在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大约始于周代。在古代,人们一般在这个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天气也慢慢变暖,农民开始耕种农作物,因此也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它牵动着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一、扫墓

1.扫墓的由来

在清明时节去扫墓,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的一种思念、敬重之情。临淄扫墓,主要是铲除坟墓的杂草,添上新土,把祭品供上,烧香奠酒,烧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祭祀扫墓的日期,是清明节当天。据考,祭祀扫墓这种风俗习惯在秦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那时的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期间,演变成清明扫墓是在唐朝的时候。清明扫墓这种风俗习惯是传承了寒食节的风俗。在唐朝以前,扫墓都是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而把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并将寒食扫墓定为清明节大约是从唐朝开始的。

2.清明扫墓之传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