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助名校资源 促进教师培训工作

甘肃省渭源县于2010年建立清华伟新教育扶贫教学站,三年多来共培训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和公共支持课程教师2786名,占全县教师(3886人)的72%,除去年老即将退休、病弱等原因未在岗的,几乎所有在岗的教师接受了清华伟新远程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大批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促进了全县教师专业化的快速成长。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渭源县位于“苦脊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作为国家贫困县之一,“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干部职工学历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是困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历届县委政府都把教育脱贫作为整体脱贫的重中之重。但是县级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薄弱,优质教育匮乏,各类培训资源严重不足,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第一轮继续教育结束之后,第二轮继续教育迟迟未能开启,县级培训机构的资源无法满足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需求,制约着全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2010年清华大学与甘肃省签订扶贫协议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教学站在我县的建立,作为脱贫致富的抓手,确立了教师培训的主体地位。一是成立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领导小组,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全县实施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二是制定了五年培训规划,借助清华大学远程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局域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采取音频、视频、学习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争在五年内把全县50岁以下的教师培训一遍,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二、教育局积极协调用好优质教育资源

以往的培训,都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但清华伟新直播课堂在正常教学时间,要在农村教师紧、学生无人管理的情况下抽调教师前来参加5天的培训,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教育局会同学区、中学周密计划,妥善安排,按时选派教师参加,每期不少于60人,最多时超过100人,做到了教学、培训两不误。教育局职成办每期抽调1人全程监管培训工作,协调处理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站身体力行做实、做细各项培训工作

1. 组建有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团队。扶贫教学站申报建站成功正常运营之后,为了进一步用好资源,提高培训效率,教学站剃除不能胜任的冗余人员,重新组建了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成立了由校长任站长、教务主任任教务管理人员、计算机骨干教师担任技术员、年青骨干教师担任信息员的新的组织机构,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过程管理、技术支持、撰写报送信息等工作。精干的人选,过硬的本领,补助、考核、荣誉等多方面的激励奖励,确保了培训的高质量、高效益。

2. 周密计划,重视过程管理。每期培训前,教务处会同职成办分配好培训名额,通知到本人。信息技术人员调试好远程接收设备,制定好停电、设备突发性故障的各种预案。精心选拔各方面表现好、责任心强的年青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报到、点名、纪律等管理工作。培训期间,班主任全程守护,提供其他服务性工作,信息员全程听课,照相或录像,收集材料。站长不定期抽查,发现无辜不到或临时旷课的,给予批评,缺席两天的辞退。

全文阅读

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

5月11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隆重成立,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同志到会祝贺,并作重要指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教授、国务院学位办梁国雄处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季明明教授、北京教工委孙善学委员莅临大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教授就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向及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作了专题讲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孙禺教授作为研究中心所长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国内相关领域的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及学院150多名员工参加了会议。

朱善璐书记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对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对管理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积极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化运作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研究中心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研究中心的成立,符合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学院,也不仅仅局限于清华大学,而且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意义。他在介绍北京市教育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继续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建成学习之都,一方面要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努力打通这二者之间的“墙”,构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化学习平台,最终建立首都现代教育体系。清华大学及继续教育学院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优势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探索继续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新路子,在北京学习之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清华大学于2002年4月对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改革,继续教育学院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行机制,确立了以“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为主的办学方针和原则。学院成为清华大学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集中窗口、企业内训的依托平台和国际教育培训合作的发展平台,继续教育事业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在拓展工作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工作模式,抓好主体培训,拓宽合作渠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继续教育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进而提高学院自主研发、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以研究促进学习,以研究推动发展,学院决定成立研究中心,以推动研究型学院、学习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中心现设终身学习、远程教育、职业培训、国际合作教育、教育扶贫、外语教育等六个研究所,各所所长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继续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重点围绕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学院核心业务工作,开展实践导向性研究,对继续教育培训基本特点规律、管理运行机制、运作方法模式及市场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院继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保证。

全文阅读

培训前沿扫描系列(一):行业新锐――职业经理人

一、知识简介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职业经理人走上中国经济舞台只有几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在我国,职业经理人概念更侧重于民营化的中小企业管理者。

职业经理人的标准为: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了解相关财务制度和法规;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懂得生产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标准要求;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合理有序地组织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纵观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大多具备这样的特点:清晰和坚定的职业目标、丰厚的职业含金量、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力训练、高度的专业化、良好的个人素养、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应对加入WTO挑战,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职业经理人短缺已成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而职业经理人培训则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好了“接口准备”。中国企业随着老一代创业者的隐退,一个新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正在诞生。职业经理人就业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前景非常看好。

二、专家访谈

职业经理人培训的兴起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专家预测,职业经理人就业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前景非常看好,各种名目的“职业经理人培训”成为培训市场的新宠。面对培训机构推出的名目繁多的“总裁研修班”、“高级经理人培训班”,如何选择显得很重要。卓尔培训中心主任张牧寒就如何选择职业经理人培训提出了以下建议:

他说:“参加这类培训的人都是企业的总裁或管理阶层,对他们来说,参加中、短期的培训班更为现实。人们参加培训注重的是知识提升、思维上的碰撞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所以老师是谁,同学是谁十分重要。”

全文阅读

以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为导向 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路

一、创新理念,把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作为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重要体现

世界一流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继续教育实际上发挥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如何完成好这两项任务?首先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要把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作为重点,有效组织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为此,在继续教育工作的理念上要有所创新:

(一)树立继续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理念。把大学后继续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之中,有助于为学校战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把其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中,有助于加强大学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因此,高校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下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为高层次职业化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二)树立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和手段。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贡献?不仅要求其既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也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路。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树立“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理念。高校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高品、高格调,从而突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四)树立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整合理念,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建立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五)树立教育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营销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其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策划了较好的培训项目后,还要有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和推广体系,并把它推销出去。

二、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全文阅读

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机构。大学的责任与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清华大学依托百年教育资源的积累,以“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用10年的时间探索出了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

关键词:大学教育扶贫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机构。大学的责任与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进行科研、生产新知识,而且还需要积极走出“象牙塔”,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要从被动的社会义务履行转变为到主动的社会责任承担者。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行动和实践的进步(严隽琪,2013)。清华大学从2003年开始探索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至今已10年,已在全国1,08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了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每年提供的远程及面授课程超过2,000学时,累计培训人次近160万,为贫困地区搭建了“知识扶贫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了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次成功创新。

教育扶贫的基本原则: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

进入21世纪后,清华大学率先响应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扶贫队伍的号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理念和目标:3年内在1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远程教学站,利用学校成熟的远程教育平台,调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当地发展需求输送远程课程,帮助提升贫困地区人群自我发展能力。

2003年9月12日,第一批16个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开通仪式暨教育扶贫工作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办,标志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启动。2005年9月,在全国26个省市区建立100个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的初步目标正式完成。在实践中,学校认识到全国很多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对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存在迫切需求,时任副校长的胡东成教授提出了“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的教育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决定清华百年校庆之前将教育扶贫工作基本覆盖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2011年3月学校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清华大学在53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起了远程教学站,实现了基本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目标,探索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在重点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还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将建站地点延伸到了其他欠发达地区,如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地区等。

全文阅读

我国首家IT培训卫星频道开播 孕育行业变革IT培训步入“卫星时代”

【本社讯】最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近日被首次引入我国IT培训行业。9月24日,在清华IT 2007学年全国新学员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卫星教学系统首次被引入清华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我国IT培训行业的首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庚生在开学典礼上表示,从2007学年开始,卫星教学系统的引入将进一步推动清华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同时希望卫星教学手段的引入能够推动我国IT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吴文虎教授甚至认为,这有可能将我国的IT职业教育推动到一个全新的“卫星时代”。

据了解,清华此次开通的卫星频道将开辟多个专栏节目面向清华IT全国各地的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实时转播,如“清华名师大讲堂”、“点睛清华”、“音乐欣赏”等专栏课程,同时将通过卫星频道针对全国各校区的各类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各校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此外,还将为各地师生开展“心理学”课程,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全体师生的各方面素养,从而培养出“精深、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学员。

“卫星教学系统的引入,标志着我国的IT职业教育在品牌竞争时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我国的IT职业教育从无到有,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坊式”教学;第二阶段则是“证书为王”时代;此后,随着“印度模式”的引进和清华IT结合中国IT行业实际需求而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理论,我国的IT培训走进第三个阶段,“品牌竞争”时代。此次,清华IT又将卫星教学手段植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同时、同步共享领先、优质的教育资源,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业内领先品牌的地位,在清华IT和其竞争者之间形成更为鲜明的品牌实力差距。

清华IT学习认证中心的孙元凯则认为,这是清华IT始终坚持IT人才培训本土化创新的体现。他指出,在品牌竞争阶段,一个培训机构除了要有契合中国IT行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理论外,还要在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自身学员和整个IT行业从业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持续进行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层面的创新,才有可能最终给自身学员带来真正的收益。进入2007年以来,清华IT首先进行了教材升级,创新性地推出了以锻炼学员“从业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所讲授的知识都是最实用、企业最认可的;此次,又再度创新性地引入卫星教学系统,让清华IT各校区的学员们得以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同步听取清华大学知名教授的讲课,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吴文虎教授也表示,这是“T型人才”培养理论的进一步升级,卫星教育系统的引入,将进一步充实清华IT“T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实际教学手段,使“T型人才”培养理论更符合中国IT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当前我国的IT职业教育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尽管都是同一个品牌之下,但并非所有校区的学生都能享有与品牌学校学生同等的听课权利,最多也就是由某几个教授进行全国巡讲,不仅达不到同步学习,就是教学质量也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而清华IT卫星频道的开播,使清华IT各校区的学员都能同步享有清华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而且教学质量一致。这无疑将打破这一行业难题,有可能将我国的IT职业教育推动到一个全新的“卫星时代”。

全文阅读

清华大学:领跑高校建“双创”研究型大学

作为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清华大学拥有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也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当前,清华大学正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按照“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探索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

据悉,清华“双创”示范基地首批5个项目分别是:“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将加强校内“双创”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融合互动,优化清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双创”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邓焱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国际”。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了国际校区进行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等。典型项目包括:“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创国际暑期学校”等。

二是“引领”。即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对创业支撑、在线教育、聚合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典型项目包括:“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等。

自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双创活动已在美国和清华两地联合开展。GIX 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是清华大学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也被称为“走出去的清华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 GIX,发挥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元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实训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软件库与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

全文阅读

校企合作共建网络营销专业性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文章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性学院的必要性,对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性网络营销学院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新平台,这对于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网络营销;专业性学院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问题

湖北高考人数“五连降”,除了人口出生率下降、异地高考政策推行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放弃国内高考的因素,湖北高校生源大战将会更加激烈。

(二)互联网营销人才缺乏问题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而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已达到3.32亿,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互联网营销必然是互联网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所有想通过互联网创业和开展企业活动的经营者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企业想生存,想开辟新的市场,互联网是最明智的选择。

艾瑞咨询:互联网营销人才缺口超过1700万

全文阅读

陷入困境的“清华跳水队”

全运会结束,国家队来消息了,大意是,国家队看中了清华跳水队的一些队员,希望我们能够将这些队员送到国家队去,在那里进行训练。

国家队看上了清华跳水队的队员,这是大好事啊。一方面,这是传统专业队伍对清华跳水队实行的新训练模式的肯定,是国家对清华跳水队员所获得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给了清华跳水队的队员们新的机会:就训练来说,清华队员如果进入国家队,就可以和更多的跳水运动员进行交流;就比赛来说,清华队队员们如果进入国家队,他们可以更直接地为国家争光。让清华的队员进入国家队,我一百个支持。

但是,我也有很大的顾虑:孩子们还小,他们都还在清华附小读书呢。我于是托那位来传话的清华大学的一位干部,说我们能不能和国家队商量一下,清华跳水队的孩子进入国家队之后,还能遵循上午上课,下午训练的方式。清华附小就在北京,孩子们上午上课,下午去国家队训练,这是件可行的事情。当年清华跳水队初创的时候,伏明霞2000年奥运会前就是这样做的,保证不会影响国家队正常的训练。而且,需要调整的时候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到了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向学校请假,随国家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

国家队的回话是,这不可能。因为,这样的方式和既定的训练方式相左,如果同意清华跳水队的做法,其他队伍也这么要求怎么办?所以为便于国家跳水队的管理,所有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必须停止正常的上课。换言之,清华跳水队的队员要进入国家跳水队,必须放弃清华跳水队的学训结合的培养方式,放弃正常的课堂学习,从此变成专业跳水运动员。

这就让我很犹豫。孩子这么小,正是读书的时候,你就要他们离开正常的课堂教学,从常人的思路来说,觉得不应该。更何况问题还不是这样的单一。首先,要读书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意愿。很多孩子当初之所以到清华跳水队来,就是因为想一边训练一边正常上学。其次,学训结合,是清华跳水队的一个建队原则。清华跳水队之所以是清华跳水队,就是因为她有这样区别于专业训练机制的地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基于家长和清华跳水队在孩子们上学和训练上达成的共识,早在1999年初,清华跳水队就把队员的培养计划定在15年,与队员家长或联合培养省市签订相应年限的合约,以保证队员在训练期间能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连续求学过程。

这样一场间接的谈话陷入了僵局,最后不了了之。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未曾想这只是一场大麻烦的小引子。

就在这一年,国家游泳中心正式下达文件,取消了清华跳水队队员从建队之初就获得的双重注册的资格。这一纸令文,将清华跳水队一下子逼上了绝路。我知道清华跳水队的大麻烦来了。

双重注册资格的取消意味着什么?简单说来,在双重注册资格存在的情况下,清华跳水队的队员既可以代表清华大学,又可以代表各省市的专业队参加比赛。清华大学和各省市专业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双注册模式取消之后,清华跳水队的队员在一个注册年度内则只能注册一个单位进行比赛,即要么是代表清华大学,要么就代表各省市的专业队。更具体来说,如果队员直接代表各省市的专业队参加比赛,则其“清华”的身份便得不到承认;而如果是注册清华大学,而各省市的专业队又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双重注册资格的取消是在制度上直接制造了清华大学和各省市在联合培养队员上的矛盾,人为地为这样的有效合作设置了障碍。

全文阅读

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化建设为例,详细分析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现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具体探索与实践、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化;继续教育;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依托自身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成为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致力于以教育服务社会,始终把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创新理念为先导,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质量评估为手段,以精品项目为核心,以办学效益谋发展的清华教育培训品牌特色。此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直坚持与社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根据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上的需求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目前,学院已为上万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高管人员提供了教育培训服务,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石化、首钢集团、新兴铸管集团、神华集团、利郎集团、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等数百家企业提供了个性化培训和咨询服务,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培训体系的建立。建院27年来,特别是2002年学院体制改革之后,培训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学院累积培训了56万余人次,覆盖了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领域。在教育培训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环境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人才需求量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才的培养速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优质资源的学历教育规模是比较固定的,不太可能再扩大,而继续教育培训规模是可以扩大的,比如清华建校100年来,学历教育培养的学生是17万,而继续教育规模培养2年就可以超过这个数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移动读书、学习已不可逆转的进入了移动时代。现在人们由于工作繁忙,很难获得完整的学习时间,而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出行、排队等碎片化时间,这使得学习场所及方式都发生了显著改变。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认证远程培训”,实施4年来,为112家中央企业先后培养了5.8万名班组长,覆盖了92%的中央企业并逐步辐射地方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全国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培训”,实施2年来培养了2.2万名残疾人就业指导员,为中国残联“十二五”期间实现“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干部远程培训”,每年培训7,000-10,000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被国务院办、人事部正式授予“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清华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与培训工作。其他开展的远程项目还包括“企业网络学堂”、“政府网络学堂”、“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员远程培训”等。这些项目的成果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