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台受理工作计划

前台受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网络计划技术在石家庄北站工期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叙述了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北站改建施工,在城市交通、路基、桥涵、轨道、信号、供电、给排水、站场设备等各专业工程施工作业相互交叉的情况下,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创出一个用网络技术控制快速施工的范例。

关键词:石家庄北站;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工期;网络图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117-03

石太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北站施工工期超常紧迫,在实现安全、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同时,工期是最关键的因素。2008年8月初开始施工准备,在设计文件不全、拆迁征地道路倒改尚未进行的情况下,要求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开通石家庄北站,从2008年8月10日到12月31日共计144天。要想再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且多专业交叉有序作业,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安排,否则将会作业混乱互相影响贻误工期。为此编制了一个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确定了各类工程的作业顺序和持续时间,控制了节点工期,在有效的100天时间内完成了石家庄北站。创造了快速施工的先河,受到了建设单位、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一、石家庄北站工程概况

石家庄北站工程量大,专业齐全,施工内容复杂,各类新旧管线网缆平立交错。路基土方14万方,新建、改建线路11股道约14km,新、改铺各型道岔35组(其中3组交叉渡线);铺碴3万余方;给、排水管道5km;泰华街框构桥接长48m,电大街框构接长6m,新建1~12m旅客地道框构76.92m,新建1~6m行包地道框构76m;新建旅客站台四座(1.25m高站台墙3.5km、出入口12处)。信号楼接建700多平方米。

各项工程施工相互影响,工期相互制约。泰华街框构、旅客地道、行包地道影响路基填筑、股道铺轨和站台墙接通施工,旅客、行包两座地道施工又受上下行正线行车的影响,正线下面的地道框构必须在正线过渡后方可施工,而泰华街框构接长和一、四站台墙的施工又制约着正线过渡的工期,站台墙施工进度制约着路基工期,路基施工又受线间给排水管道的影响并影响线路铺轨整修,有关股道铺轨整修完不成又不能实现正线过渡。根据这种相互制约影响的情况,编制施工网络计划,在网络图的指导下有序作业来实现建设单位要求的工期。

二、施工要点及方案的确定

全文阅读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现状总结与特点分析

[摘要]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对促进台湾地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高有重要的贡献。以ITIS计划为认识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机构的主线,对台湾地区相关机构进行梳理,并对这些机构的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借此窥得台湾地区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状况之全貌,为大陆地区进行相关的情报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竞争力 情报服务 ITIS计划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隶属于台湾“经济部”的原金属工业研究所建立工业经济室,开展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的情报服务。1987年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致力于台湾信息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同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也在开展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1989年7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即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简称ITIS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不断调整完善稳步发展,推动了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中,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基本能反映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现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都展现着自身的特点,对大陆地区从事相关的情报服务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概述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主要以ITIS计划参与机构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通过ITIS计划进行统筹协调。ITIS计划是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对台湾地区进行此类情报服务活动的机构进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对该计划着重笔墨,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资讯工业策进会又是ITIS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机构,也将重点介绍。当然,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一些提业研究报告等服务的私人企业(如龙格企管等),此类以营利性为目的而不是为本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的机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1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

全文阅读

精益造船JIT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的应用研究

【摘 要】我国造船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难免发生生产过剩,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因此,提出了精益造船中准时生产的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的应用研究。文中列举了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的例子,包括船台使用计划、船台中日程计划、拉动式计划等,从而使船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精益造船 准时生产(jit) 拉动式生产 推动式生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造船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造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位居韩国、日本之后。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除了在技术方面上要提高以外,还必须在生产计划方面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研究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是一个很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的应用,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造船业,国外的jeffery和philip等人发表了精益造船的有关论文,论述了推动式生产计划和拉动式生产计划等理论。然而,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还没有得到采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在造船业得到推广,并最终实现拉动式生产。

1 改革造船业推动式生产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是采用推动式计划体系,其特点是由管理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层层下达,由下面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这种生产模式,容易发生生产过剩,也难免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要改变造船业这种情况,有必要采用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当然,根据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就必须先采用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

2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是计划部门只制定主生产计划(最终产品计划),其它工序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订货计划,前道工序严格按后道工序的交货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产。用于这种上下连接生产的管理方法就是看板管理。

3 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应用举例研究

全文阅读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摘 要 我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文件皆将“以社区养老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确立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建设社区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间我国老龄事业的重点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依然面临着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首先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且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政策。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长照政策的分析,提炼出可借鉴的政策经验。

关键词 我国台湾地区 长期照护 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老人福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管理老年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各机构职能分工,并提出为“身心受损”老人提供辅助其日常生活的居家服务、建立长期照护机构等内容,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在地老化”诉求的加强,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得到迅速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

(一)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自1980年实施“老人福利法”以来,其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相关政策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纲领”(1994)、“老人福利法(修法)”(1997)、“老人长期照顾三年计划”(1998-2001)、“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1-2003)、“照顾服务福利及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起)等(伍小兰,曲嘉瑶,2010)。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对老年事务的行政管理较分散,很多行政部门,如内政部、行政院卫生署、教育部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皆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权力,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照护资源分散、缺乏完整连续性照护的提供(陈惠姿等,2005)。“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出台之前,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长期照护的法规分散于社政(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卫证(医疗法、全民健康保险法、护理人员法等)及退辅(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三大行政体系中,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法案。

全文阅读

核电厂在役检查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 要】核电厂役前/在役检查工作是保证核电厂设备、系统和构筑物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该项工作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通过IT技术,建立一套核电厂在役检查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役检资料、数据的电子化存储与查阅,规范核电厂的役检工作相关业务数据/流程,提高役检工作效率,降低役检成本。

【关键词】核电厂;在役检查;信息化;群堆化;HTML5;虚拟现实

0 前言

核电厂在役检查主要依据检验规范、检查大纲和检验程序等的要求,对核电厂的核安全设备、部件和焊缝实施以无损检测方法为基础的定期检验,旨在发现被检部位中产生的超过记录标准缺陷,确保核电厂设备、系统和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目前,国内核电厂在在役检查工作实施过程中,役检工作的管理总体上依赖于人工计划和控制,工作效率难有较大的提高,而且随着投运机组运行时间的增长,以及在建/筹建机组的投产,在役检查工作量和数据量将会急剧增加,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改进和规范在役检查工作流程的管理,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研究、开发和使用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对在役检查流程实施电子化管理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1 核电厂役检工作流程梳理

核电厂在役检查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与役检相关文件、资料的管理、检查计划制定、检查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分析、处理与归档以及日常管理等。一次完整的在役检查活动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1)编制计划:以十年滚动计划为依据,编制年度检查计划;根据日常检修需要制定临时检修计划。

全文阅读

探析晚会导演的策划操作能力

摘 要:要想顺利的将一台晚会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导演的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晚会导演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视角,还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样才可以保证晚会的可视性。在众多的能力中,对于策划操作能力的要求又是这之中的重点,导演要想做好一个组织者,就应该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加以一定的重视,可以说通过策划操作能力可以对导演的成熟度进行衡量,观众也会直观的从晚会中感受到导演策划操作力的强弱。因此本文重点φ庖晃侍庹箍探讨,分析导演策划操作力的体现,希望对相关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导演;阐述;晚会;作用;组织;策划

在一台晚会的策划过程中,导演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导演在整个演出中所具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对一台晚会的成功与否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导演的策划能力进行判断,其作用是决定性的,所以加强对导演策划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一台晚会筹划的过程中,对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统筹到实际的排练等,都需要导演参与其中,因此本文重点对晚会导演所具有的能力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尤其是对策划操作能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在今后的晚会创作过程中,导演可以更加充分的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

1 导演的统筹协调能力

一台晚会是众多部门、众多同事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在创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晚会导演既是艺术上的负责人,又是艺术与技术的衔接者,是各类演职人员的现场统筹者,需要调动各种为节目所需的资源,需要协调为节目演出而安排和邀请的有关领导、嘉宾、演员,还应怀着对这个工作一往情深的迷恋。要做好导演的工作,就必须了解艺术发展的最新行情,在艺术上有独到的审美视角,善于艺术想象,同时导演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既能掌控和贯彻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又能理解尊重组织者的意见,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各个参与演出的部门都要按照导演设计的艺术构思去操作,怎样让各部门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导演需发挥创造性思维,做好“导演阐述”工作,导演可通过召开前期创作会议,向有关各部门进行文案分析和对晚会整体艺术构思的阐述,让主创人员对晚会导演艺术构思有一个充分的全方位的了解,使得晚会的各个部门都紧密围绕导演创作思想意图合力而为。因而在晚会制作前期的“导演阐述”工作至关重要。

2 晚会导演的策划操作力

对于一名晚会导演来说,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导演,策划操作能力对于晚会导演更加重要,这是他们在构建一台晚会时最重要的能力以及需要遵循的职责,具体来说就是对整个晚会的流程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对晚会的整体风格加以定位,同时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一台晚会的顺利实施。如果按照时间操作进行划分,那么晚会导演的策划操作能力主要可以体现在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前期的准备,第二个阶段是对节目进行选择以及排练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在选定节目以后的录制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进行后期制作了,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首先,导演需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对一台晚会的定位需要明确,在头脑中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个设想,并且付诸实践,在整个晚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都明确的了解,并且在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冷静的进行思考,采取灵活性的方式加以解决。

全文阅读

计生委副主任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讲话

同志们

这次情况通报会,时间虽短,但内容很丰富。会上通报了第二期信息交换平台的运行情况,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管理及相关基础工作进行了培训。大家通过学习、交流、通报工作情况,达到了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和部署作任务的目的。

去年十月份以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开展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现状调研活动。这是我委专门的工作机构成立以后,首先抓的一件大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省很多地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工作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并不掌握。为此,省里从调查研究入手,于去年月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寻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科学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工作,必须尊重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即,省流动人口管理处会同省流动人口管理站的同志开始调研。他们深入到吉林、延边、松原等地的社区、乡村,通过实地调查、现场座谈等方式,历时个月,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情况和数据。各地在接到调研通知后,能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填写调研表、撰写调研报告。目前,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已经形成,正在委党组传阅。整个报告问题反映准确,符合基层实际;分析深入,切中问题实质;对今后工作提出了科学并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全省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为今后做好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是规范和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动频繁决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和流动人口需求,省人口计生委改变了过去把所有流动人口“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管理方式,按照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和服务。一是规范了《婚育证明》管理。明确已婚育龄妇女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经常性、制度化的管理和服务,其他人员作为一般性管理,及时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这样,不但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对于没有《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员,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在本地有效的临时《婚育证明》;对婚育信息完整版权所有准确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办理有效期为年或年的《婚育证明》,以便建档立册,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减少了漏洞;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流动人口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回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二是以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主要目的,统一规范了流动人口表、单、卡、册的管理。增加了服务内容,强调了依法维护流出人口合法权益。流出人口因居住、就业等变化频繁,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到位,违法生育较为突出。在目前,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和服务体制,还未很好建立的情况下,户籍地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强管理,为现居住地实施管理创造一定的条件。要加强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的管理,并增设“落实奖励优惠政策、金额”等服务项目。要求户籍地村级统一建立基础档案,记载每个流出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外出时间、地点、办证和从业等基本情况,力求做到人头清、婚育清、措施清、去向清的动态管理。

第三,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有新起色。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作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加快了户籍地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跨省、跨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难的问题。去年培训班以来,我省信息平台交换工作有很大起色。去年月日至今年月日,我省共提交信息条,反馈率为。今后,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切实加强指导、培训和督查工作。

对下一步版权所有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今年,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

全文阅读

收官之年 再看城南

在进入第三个年头之际,开发城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城南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一极

北京迎来了“城南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自2009年11月北京34个部门和原城南5区共同参与制定的《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对外以来,数千亿的资金汇聚城南,一系列长期制约城南发展的难题,逐步被破解,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民生基础设施相继开工、竣工,新机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南部地区呈现出加速发展势头。

在进入第三个年头之际,开发城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城南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一极。“不是说计划就管三年,三年之后城南就不发展了,也不是说只发展城南,不发展城北,而是要形成南北互动。”三年行动计划收尾之际,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近日表示,下一步北京市还将继续加大对城市薄弱地区的投入,保持现有政策的连续性,在全面完成城南行动三年计划的同时,要加紧研究编制新的行动计划。

超常规的发展往往与矛盾和问题时常相随,“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启了北京区域均衡发展的崭新格局,北京南部地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超常发展的种种问题也逐步显现。特别是,在这三年中,快速开发与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积累,以“价值”吸引“资本”的主张,也逐渐走到现存体制资源耗尽的面前,如何变革,需对现实做出认真反思。

政府投资“四两拔千斤”

“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所发生的变化,符合北京市相关参与部门的决策预期。在计划之时,张工曾指出,城南行动计划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的投入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设想以500亿的政府投资撬动全社会2900亿元的总投资,以此吸引更多的供给要素、生产要素到城南去发展,从而带动城南和城北的区域协调发展。

过去的“黄金两年”数据是非常可观的:以该计划受益最大的丰台区为例,2900亿元总投资涉及丰台的达1300亿元,在巨额的投资带动下,2011年丰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是2006年的三倍;实现区级财政收入62.4亿元,是2006年的2.7倍。

“鉴于丰台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消费,很大程度上,丰台近两年巨变更多的是投资对经济强劲拉动的结果。”丰台区发改委主任周新春表示。

全文阅读

网络计划技术管理

摘要:文章叙述了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北站改建施工,在城市交通、路基、桥涵、轨道、信号、供电、给排水、站场设备等各专业工程施工作业相互交叉的情况下,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创出一个用网络技术控制快速施工的范例。

关键词:石家庄北站;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工期;网络图

石太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北站施工工期超常紧迫,在实现安全、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同时,工期是最关键的因素。2008年8月初开始施工准备,在设计文件不全、拆迁征地道路倒改尚未进行的情况下,要求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开通石家庄北站,从2008年8月10日到12月31日共计144天。要想再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且多专业交叉有序作业,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安排,否则将会作业混乱互相影响贻误工期。为此编制了一个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确定了各类工程的作业顺序和持续时间,控制了节点工期,在有效的100天时间内完成了石家庄北站。创造了快速施工的先河,受到了建设单位、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一、石家庄北站工程概况

石家庄北站工程量大,专业齐全,施工内容复杂,各类新旧管线网缆平立交错。路基土方14万方,新建、改建线路11股道约14km,新、改铺各型道岔35组(其中3组交叉渡线);铺碴3万余方;给、排水管道5km;泰华街框构桥接长48m,电大街框构接长6m,新建1~12m旅客地道框构76.92m,新建1~6m行包地道框构76m;新建旅客站台四座(1.25m高站台墙3.5km、出入口12处)。信号楼接建700多平方米。

各项工程施工相互影响,工期相互制约。泰华街框构、旅客地道、行包地道影响路基填筑、股道铺轨和站台墙接通施工,旅客、行包两座地道施工又受上下行正线行车的影响,正线下面的地道框构必须在正线过渡后方可施工,而泰华街框构接长和一、四站台墙的施工又制约着正线过渡的工期,站台墙施工进度制约着路基工期,路基施工又受线间给排水管道的影响并影响线路铺轨整修,有关股道铺轨整修完不成又不能实现正线过渡。根据这种相互制约影响的情况,编制施工网络计划,在网络图的指导下有序作业来实现建设单位要求的工期。

二、施工要点及方案的确定

网络计划的编制和网络图的绘制是在确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施工方案经过努力优化和向运输部门请求,取得了停止办理客运的条件,保留上下行正线行车。在停办客运的前提下,施工方案经过了两次优化,先是考虑拆除既有4、6、8、10道后先进行泰华街框构接长及三、四站台和旅客、行包地道的北三节30.44m施工,然后铺设新7、8、9、Ⅹ、11及相关道岔,将石太上下行正线(站内既有Ⅰ、Ⅱ道)过渡到新9、Ⅹ道通行,再进行旅客、行包地道南三节、一、二站台和新1~6道及相关道岔的施工,最后开通全站。但细化到每一步要点时出现了新9、Ⅹ道过渡有上下行不能同时接发列车的现象,对运输影响大。在考虑一个方案是既有正线不过渡,用D型梁在两座地道出将上下行正线抬起,在下面直接灌筑地道施工。这样D型梁的筹备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D型梁的要点运输、安装又要较长时间,同时D型梁安装及拆除作业又对运输繁忙的石太线又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工期也保不住。第三次方案是协商设计院将旅客、行包地道在新1、2道线间变更增加一道沉降缝,先施工新1道下两座地道的一节框构和1、8~11道、三、四站台及二站台北墙,将下行正线过渡至新1道、上行正线过渡至新Ⅹ道通行,这样既解决了双向同时接发列车的问题,又解决了原正线下旅客、行包地道框构的明挖施工问题,还可以实现两咽喉区新设15组道岔的点外铺设,大大减少了要点次数,减少了安全风险和紧凑了施工时间赶进工期。这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

全文阅读

台湾的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

摘 要:防灾科技计划是台湾首批推动的四项“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计划的第一期以对台湾地区威胁性最高的台风、豪雨、地震等灾害为对象,推动防救灾相关的研发工作。第二期则延续并强化第一期计划的工作内容,一方面持续推动防灾科技的研发,另一方面促进研发结果与防救灾实务的结合,以加速台湾灾害防救水平的提升。台湾的防灾科技计划由多个行政部门共同推动,共计投入34亿元,主要成果为防灾减灾相关政策、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计划在执行两期后已于2007年终止执行。

关键词: 台湾地区;防灾;科技计划

一、 台湾推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台湾属亚热带地区,台风频繁,每年平均约有3.6次侵台,近年台湾的台风灾害损失,平均每年约为200亿元(台币,下同)。同时,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之处,属世界上有感地震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世界银行2005年曾有报告指出,台湾地区有73%土地及人口曝露于地震、洪水及旱灾等或其它自然灾害,在世界上属于易受自然灾害伤害的地区之一[1]。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从1958年起,台湾几乎每一年都有自然灾害的伤亡及损失。其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1999年发生的“921”大地震,有2,415人死亡;其次为1959年发生的“八七水灾”,造成667人死亡;第三为2009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共有643人死亡 [2]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也给台湾社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例如,1959年8月7号受台风“艾伦”影响,在台湾引发了“八七水灾”,官方统计损失高达35亿元以上,约占当时“国民”所得的11%[3]。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近100年来台湾西部发生的最强烈地震,有关方面预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将高达数百亿美元[4]。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台湾“国科会”曾于1982年推动了五年一期、共计三期的大型防灾研究计划,为台湾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救工作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也培育及凝聚了防灾科技人才。但由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快速变迁,对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逐渐增高,当局也认识到必须尽快研究制订出更加具体有效的防灾救灾对策,并加强将防灾科技研究成果落实于防灾业务。1996年召开的台湾第5次“科技会议”,形成了“加强防灾科技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特别是跨领域任务导向的整合研究,以‘国家型’计划推动”的建议。在1997年台湾首次设立的四项“国家型”科技计划中就包括了防灾科技计划。

二、 防灾科技计划的设立和终止

防灾科技计划是台湾的第一个“国家型”科技计划。台湾“国科会”在1997年正式设立防灾科技计划,并将1998年定为计划的预备年。防灾科技计划作为跨部门、跨领域的整合型计划,由“国科会”与防救灾业务相关行政部门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防灾减灾有关的上、中、下游的科研工作,并对研究成果加以整合,落实应用于防救灾业务上,以期提升台湾整体的灾害防救科技效能。

该计划分别于1999~2001年、2002~2006年执行了第一期和第二期,计划投入的总经费约34.1亿元(第一期计划7.5亿元、第二期计划26.6亿元)。参加该计划执行的台湾行政部门有“国科会”等十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设立有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管理整个计划的实施工作,开展的研究项目总数超过1,200个。台湾“行政院”于2003年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的基础上宣布设立“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负责该计划的运作管理。此后,由于防救灾科技研究与落实应用导入常态运作,防灾科技计划在执行两期后于2007年终止执行。该计划结束后,由“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负责全台灾害防救研发力量的整合与强化,协助政府拟订有效的防救灾对策,提升社会的整体抗灾能力。台湾有关部门还共同研拟了“强化灾害防救科技研发与落实运作方案”和“灾害防救应用科技方案”,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作是防灾科技计划的后续计划。台湾防灾研究工作推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