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抢救技术

抢救技术范文精选

抢救技术范文第1篇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兵员成分的变化,目前,部队基层官兵参加训练的动力不足,被动、应付式参加训练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智能、体能、技能训练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将较好的技能训练和正确的救援组织指挥有效的结合,才能保障抢险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灭火救援技术训练

消防技术训练是消防队员为熟悉掌握运用各种器材装备而进行的基本技术训练。其任务是:使受训者能够熟练掌握训练项目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操作要求,以提高消防员操作水平和防护能力,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适应灭火救援战斗的需要。

二、抢险救援组织指挥

(一)、抢险救援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都明确规定:消防部队除承担灭火任务外,在发生建筑物倒塌、化学危险品泄露等各种灾害时,要实施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既是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专业化队伍,同时,也是紧急处置其他灾害事故、实施抢险救援的一支突击队。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营救亟待救助的人员,尽力消除险情和控制事态的发展。

(三)、抢险救援的主要任务抢险救援作为火灾扑救以外的一项特殊任务,涉及的灾害范围和救助对象更加广泛,抢险救援的场所更为复杂和危险,完成任务的饿难度更大。抢险救援在国外消防部门已是一项主要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每年参加抢险救援活动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火灾扑救。救援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上是各种灾害无所不包,如台风、地震、洪涝、雷暴、龙卷风、雪崩、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潮汐、医疗急救、陆上交通事故、海上救生、空难、有毒气体泄露、放射性物质污染、水上污染、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

(四)、抢险救援的组织指挥系统抢险救援涉及的灾害范围广,现场情况复杂危险,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涉及的部门较多。为了在抢险救援中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应成立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抢险救援总指挥部,任务是负责整个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在各种事故的抢险救援时,应根据灾害类型、规模和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完成抢险救援任务。

三、有机的将灭火救援技术训练和灭火救援指挥相结合

抢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现场指挥;灭火救援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75-01

引言:中国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经过不断开拓创新,原油加工量由以前的几百万吨一举跃升为千万吨,成为西北地区千万吨大炼油之一。随着原油加工量的不断提高,企业消防任务也将日趋繁重,随之而来的火灾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作为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的一支专职消防队伍,要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就必须针对不同灾害现场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灭火新技术、新的战术原则和作战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如何改革技术训练,是我们专职队需要思考的一个实际问题,作为西北地区一支专职消防队,我们的消防技术训练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和坎坷,3次的合并与分离给我们这支队伍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无论怎么变,我们的工作性质没有变,中心工作没有变。如何做好消防技术训练依然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从多年的技术训练状况来看,我们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技术训练科目, 扩大训练面

目前我们的一些消防技术训练科目还是依据公安部一九九五年颁布的《公安消防部队执勤业务训练大纲(试行)》来进行的,随着消防技术装备的改进,有一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但是有些项目不能放弃,如攀登六米拉梯、翻越障碍、佩带空气呼吸器等项目,因为它是锻炼一个消防员的个人意志和胆量的训练方式,是在抢险救援中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措施。但是,随着消防技术装备的改进,灾害现场情况的复杂多样,对我们的消防技术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新技术训练、拓宽训练路子,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现有装备,大胆创新,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技术训练项目,特别是在抢险救援器材装备操作使用,重点单位原油罐区、装置塔、纵横交错的管线中如何铺设连接水带等,应从辖区实际要保护的对象去制定技术训练项目。如,我们乌鲁木齐石化公司消防支队把有些技术训练的科目直接摆进消防重点单位或重点部位去训练,像水带连接,如果在操场或平地一般战斗展开都没有问题,而到了重点单位或部位就不同了,按照常规的撒水带的方法是不行的。原油罐区有防火堤、炼化装置有各种管网,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把水带先撒开拖入火场、要么直接拖开、要么从上往下倒着展开,等等所有这些展开方法都要根据火场的不同情况进行展开,这些展开水带的方法是操场上永远学不会的。

二、装备的技术训练要结合灾害现场实际

作为炼化企业的灾害现场技术训练可分为装置、罐顶垂直铺设水带操作,连接固定、半固定消防管网实施灭火操作,对不同类型的油罐、装置操作移动炮、车载炮、高喷车吊射火点,对危险部位进行熟悉,掌握关阀断料的操作程序,云梯车、举高车危险场所升降操作训练等。在以往的训练中,技术训练模式都是一样,在平坦宽阔的训练场上进行实际操作,甚至有些队员害怕损坏器材车辆不进行实地训练操作,这就与现实脱离。火灾随时都可能发生,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让练兵场转移到灾害现场,熟悉单位情况,实施技术训练,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技术操作,是一种切合实际的科学的训练。在以后可能发生的储罐、装置、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突发灾害事故中,充分发挥我们的器材装备的作用,展示我们的技术操作水平,为战术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技术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之,要实现消防技术训练的合理化,就必须是训练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切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贴近本单位的消防技术装备。

灾害现场的抢险救援指挥是我们消防队伍特别是我们消防指挥员必须面临和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才能提高指挥员灾害现场的抢险救援指挥能力,作为一个在消防战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培训学习 不断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素质

强兵必先强将。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窝囊的将没有无能的兵,作为灭火救援指挥员,要不断的去学习,掌握先进的灭火理论和灭火技术和战术。要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一是要靠自学,在工作中学习,二是要加强培训和轮训。近几来,我们消防支队深知培训学习的重要,在这方面舍得投入,先后采取长期学习、短期培训等不同方式,对在职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派送7名指挥员到北京、廊坊、新疆南山消防训练基地等地方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我们的各级指挥员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开拓了视野,为提高灭火救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新装备 充分发挥装备的战斗力

作为指挥员,首先要了解掌握本队的器材装备,加强对装备的熟悉和训练。现代火灾的扑救,打得是装备仗,指挥能力的高低也体现在指挥员对装备的运用上,指挥员如果对自己手中的武器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的战斗力,那他就不可能赢得抢险救援的胜利。因此,作为指挥员对新装备、新技术要从理论上掌握其技术性能和运用,从实践中熟练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其次,作为指挥员还要加强对消防重点单位和部分固定消防装备的熟悉和训练,我们立足现有装备,并不是只要求我们指挥员的眼睛只的定在自己的那一亩二分地上,要把眼睛看远一点,在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地基础上还要熟悉固定消防装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目前,作为我们公司各要害单位和部位,都设有固定的消防设施,如固定喷淋系统、消防蒸气、固定消防炮等,它们的灭火能力是我们消防车无法比拟的。

三、加强预案演练 以演练来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要搞好演练,首先要做好预案,2014年由国家危化品抢险救援基地投资的2640000万元给我们支队建立了《石油化工仿真模拟演练与评估系统》,使我们的预案更加趋于科学,为我们提高演练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支队要求基层中队要经常开展联合灭火演练,支队每年要举行三次大型灭火演练,针对炼化企业的火灾特点从三种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进行演练,一是储罐区、二是装置区、三是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处置。作为指挥员不仅要掌握本队的器材装备情况,还要了解掌握辖区内消防器材装备情况,包括辖区重点单位泡沫液的储备,熟知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内容,可以调动的社会救援物资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和实战演练,锻炼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通过演练来检验我们的战斗力,提高我们应对各种灾害事故的能力。

结论:总之,要实现消防技术训练的合理化,就必须是训练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切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贴近本单位的消防技术装备,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体现“以训促战”的理念。以此带动消防灭火救援指挥人员的现场指挥能力,把队员灵活机动能力、相互配合能力、技战术理念贯穿于整个抢险救援灭火行动中,最终打赢每一场战斗。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编.石油石化消防指战员培训教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68-227,292-331,333-370.

抢救技术范文第3篇

应急处置“北川档案”

2008年7月9日,国家档案局派出了以技术部主任王良城为组长的专家组,从北京、山东奔赴灾区针对北川档案的损坏情况,拟订了应急方案,采取先冷冻后抢救的应急措施。冷冻不仅有效阻止了北川县因地震造成损毁档案的进一步恶化,还为后续的修复赢得了时间。

对受损严重北川档案应急处置的具体步骤:

先用塑料袋将水浸、长霉严重的档案分卷包装起来,再将已装入塑料袋的档案装入塑料周转箱。由于被水浸和受潮的档案是软的,在搬运过程中如不放在有支撑力的装具内,将会被压成一坨,就会造成二次损害。受损档案装入周转箱内后,就可以方便地堆放了。装箱后的档案既不会因摞起来而被压成-坨,还好搬运和管理。这样也可以防止湿档案放入冷库冷冻后由于堆积,而被冻结在一起,给下一步的修复造成新的困难。并规定每卷档案要单独装入塑料袋,以避免冷冻后成为一个冰坨,不便于下一步修复操作。对于卷与卷之间已经发生粘连的档案,可装在同一个塑料袋中,不要强行分开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坏;装袋后的档案应垂直放在转运箱里,以防止挤压造成档案粘连加重。

真空干燥“北川档案”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专家组根据“北川档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利用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可以变相的物理特性,进行真空干燥的技术方案。

水有固相、液相和气相三态。在真空下,水的变相过程与常压下大体相似,但变相时的具体温度不同。当压力降低到某一值时,沸点即与冰点相重合,固态的冰就可以不经液体而直接转化为气态。我们就是利用水的这一物理特性,将被冷冻的“北川档案”放人真空容器中进行真空干燥,使被冷冻而成为“固态冰”的“北川档案”中的水分升华,达到干燥的目的的。并建议对现有的环氧乙烷灭菌器改造,将其改造成灭菌、干燥两用机。并提出了真空干燥设备的设计草案、干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四川用改造的灭菌、干燥两用机,已于2009年2月底,完成了“北川档案”的干燥任务。

“北川档案砖”的修复方法

所谓“北川档案砖”,是指严重粘结成块、用手掰不开的,像砖头一样的纸砖。造成北川档案粘结成砖的主要成因有:

档案纸张长期被水浸泡,纤维素迅速膨胀、水解,造成纸层结构模糊,甚至失去“层”的概念;

档案纸张中的填料、字迹中的黏性物质溶出,造成纸层闭合;

霉菌、酵母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黏性分泌物使部分或全部档案纸张粘结成块;

受泥土包裹,在重物挤压下,案卷整体板硬成块,

受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部分档案形成混合类档案砖。

1 揭粘

(1)除尘。将档案砖放人修复工作台的工作罩中,用修复工作台中的尘器清洗刷,除去案卷表面浮土。

(2)喷雾软化。将档案砖放人修复工作台的工作罩中,按下“喷雾”键,向档案砖喷洒气态水分。在室温下,一般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气雾基本可渗透到档案砖内部,使档案砖湿润软化,纸张恢复柔韧性。与液态水处理比较,气态喷雾的揭离效果更容易掌控。

(3)手工疏松。对软化后的档案砖进行手工疏松,一方面进一步除去成块的泥污,另一方面使卷内档案纸张松动,使闭合的纸页分离。

(4)逐页揭开。用竹签或针锥轻拨档案纸张边缘,找到纸层间的缝隙后,用竹签伸进空隙处,紧贴纸页轻轻移动,使纸层之间的空隙不断增大,直至将档案整张逐页揭离。

2 去污

档案砖揭开之后应根据污染情况进行去污。档案的污物包括:水渍、霉斑、泥斑、锈斑等。处理基本以净水淋洗,避免使用化学药品,以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除去危害档案的因素。

(1)清洗卷皮。

(2)清洗卷内档案。将卷内目录以无纺布上下夹层(三明治夹层法)保护好,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上,放到档案洗涤槽中。洗涤槽的出水口以加长的塑料导管引流,便于减缓水流冲力。脏污处可提高水位来增加水流压力进行淋洗。

(3)清洗后的湿揭。用吸水纸吸去卷内目录上的明水,置于光桌上,利用透光效果进行湿揭,可清晰判断纸张的厚度和层数。画面上颜色深的部位是两层纸,颜色浅的部位是一层纸。

建筑泥污被去除干净,卷内目录文字完全显示。纸张上的褐斑是混在建筑泥污中的锈水留下的铁锈斑。

3 修裱

卷内档案纸张已发生霉变、水解,强度下降,部分残缺等现象,需要局部修补并在档案背面加托一张新纸以对档案原纸实施加固。

U形修补法:根据档案破损的形状,制作U形补纸。与传统修补比较,这种补法的好处体现在,一是使修补后的档案具有完整的页角,以减少日后利用中的磨损,二是把镶缝上移到不宜磨损的部位;三是使修补后的档案整齐美观。

O形修补法:根据档案破损的形状,制作O形补纸。与传统修补比较,档案页面四个页角和四条边均无镶缝,修补后的档案平整、美观。

4 纸浆补洞技术的应用

传统档案修复技术由于效率比较低,难以满足对大批量破损档案的修复。为此,我们采用了QYBK-A4纸浆修补机对破损档案进行了修复实验,取得满意的效果。QYBK纸浆修补机是为AO以下幅面范围多处破损纸质文件进行修补的一种专用设备。QYBK系列纸浆修补机由计算机测定分析系统;纸浆修补、去酸装置系统;去酸液体制备系统;废水回收净化复用系统四部分组成。

5 压平干燥机开发和应用

档案修补、修整后都需要压平和干燥,传统的方法存在效率低、周期长等缺陷,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QYYG-A2型压平干燥机,大大提高了手工操作的速率和质量。

6 聚酯膜真空密封技术的应用

抢救技术范文第4篇

一、历史地震史料的特点

1.资料分散。收藏形式多样

20世纪初期至1949年解放,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地震管理机构,导致记载地震事件的资料分散,收藏形式多样。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多在当地县志上有所反映;地震灾情和成因多在新闻媒体的报刊以及杂志上有所报道;震后救灾情况多在当地官员写给政府的报告中体现;对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资料和图片多存放于政府有关的研究所内。此外,民间许多地震爱好者个人手中也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历史地震史料及照片。

2.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差

由于历史上多方面原因,现存每个地震事件的原始性资料(史料)大都不够完整,并且散落在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地震科学史料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以纸介质原始资料为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及7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曾先后两次组织对地震历史资料进行忙编。但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汇编的资料以传统的摘抄形式存储于纸介质中。我国大量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和图片,仍大都处于尘封状态。由于纸介质的资料不能在计算机网络上传递,从而影响了原始性地震资料和图片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泛应用。

4.年代久远,资料“濒临灭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记载地震的原始性资料和图片。绝大多数为纸介质,基本已经发黄变脆或残缺不全,其中许多成为了孤本。如果不加以抢救,这些资料一旦损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资料的发掘和抢救,用过去简单的复印和翻拍技术已不能奏效。急需采用当前综合性的新技术手段、有效的科学技术途径把它长期保存下去,以史为鉴,为社会广泛应用,已成为地震史料抢救和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历史地震史料

1.主要内容

为有重点地抢救和保护历史地震史料,从2005年-开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以我国多震的云南省为对象。收集资料的时间段为1900年1月1949年12月,震级大于Ms6级以上的25个破坏性地震。收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类型选择了县志(方志)、文集、报纸、杂志、唱本、调查笔录、调查函件、电文、调查报告(汇报)、照片等10余种。

2.获取途径

以纸介质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目录为线索,以每一次地震事件为一个单元,通过到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图书馆古籍部、上海市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图书馆、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情报信息部等20余个单位的查阅资料,将分散在各地的相关史料整合成较为系统完整的资料。

3.技术手段

(1)采用5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在自然光线下与所拍摄资料保持水平垂直进行拍摄获取;

(2)采用高速,300dpi对资料或图片进行扫描,然后用通用软件Adobe Photoshop进行页面处理。

4.取得的成果

通过以上工作,收集了1900~1949年云南省6级以上地震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231份。对收集的每份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都进行了系统编排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构成系统的知识单元,明显丰富了地震历史史料的价值。

(1)各地县志对地震的记录。例如:光绪《浪穹县志略》卷1中对1901年2月15日(光绪26年12月27日)云南邓川6.5级地震的记载,《清实录》、《罗平县志》以及《晋宁州志》等对1909年5月11日(宣统元年3月22日)云南弥勒6.25级地震记载。

(2)当时各大新闻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例如《大公报》、《申报》、《字林西报》(英文)、《新闻报》、《时报》、《盛京时报》以及《中央日报》等对1913年12月21日(民国2年11月24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1917年7月31日(民国6年6月13日)云南大关7,5级地震等的报道等,这些文献无疑对了解地震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3)有发表在公开杂志上的文章,对地震发生的探讨以及科学考察记录。例如:《地学杂志》、《东方杂志》、《科学》等;当时的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科学研究社会同各县局对1913年12月21日峨山7级地震近数月调查报告;《云南北界勘察记》卷二第十五页对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5级地震的考察等,这些文献对地震的成因、构造背景以及震害作了分析。

(4)政府公文,例如:《内务公报》民国三年二月十五日(1918年)。第五期刊登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地震后,云南省旅京绅士呈请大总统拨款赈恤醋;峨山县政府向云南建设厅呈报峨山地震灾情报告;1917年7月31日吉利铺7级地震后盐津县政府向云南省省长呈报地震灾情的报告;1925年3月15日云南大理凤仪7级地震大理李镇守呈报大理她震赈灾请求电文;1934年1月12日石屏7级地震后石屏县政府1934年1月21日(民国)给云南省政府等报告灾情的电报电文等,这些文章对地震时间、破坏情况、政府驻军救灾、群众反映等作了简明精练的记叙。有些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地方政府处理地震灾情的报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其他作品。如《竹密流水集》卷1页76,叶州居士陈维庚撰“吉利铺地震记”(19);《存斋集》卷4页1-2,(疚存斋文存续编)大理震灾记;李根源撰《雪生年录》卷2页9对峨山地震的记载等……

(6)震害照片。此次发现云南破坏性地震震害照片近百张。其中有1913年峨山震害考察照片,1925年大理风仪地震后尸体掩埋、大理北门施粥厂前灾民在等待救济以及英美住云南烟草公司房屋倒塌照片;1940年4月6日石屏6级地震人去屋毁的悲惨情况等,这些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地震的惨重灾情及灾民的困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地震破坏与救灾的部分照片。

三、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数字化处理应做到两个结合

到目前为止。我国十分丰富的地震史料(大量文字记载,少量模拟照片等资料)都是以纸介质存储,个别音像资料为磁介质模拟图像存储。这些存储形态无法实现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远程信息共享。尤其大量历史性原始文字记载以及少量地震仪器记录资料、影像资料等,都分散尘封于各种不同场所下,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资料。当收集到或查阅到这些珍贵的资料后,仅仅简单地翻拍翻印在技术上已无进步可言,在存储形态上也不能满足需求。为此,该项目研究确定采用数字摄影、计算机数字化扫描技术、计算机图像编译技术等,通过Adobe Pbe-tosbep、Pageblaker办公页面排版软件,利用其丰富的模板、图形及刨意版式设计等新的先进技术,借以整合形成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计算机数字化图像文件,并编制出真实的原始地震资料(史料)图像,实现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真实再现和数字化转换,解决原始性历史地震资料(史料)的数字化电子载体储存与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将原始性地震历史资料的发掘、抢救与地震基本现象、基本知识的收集归类相结合。即按照尊重历史、求真求是的原则,根据已有历史地震资料情况和线索,并不断扩展,向各有关档案馆、图书馆(室)、资料室以及个人,通过走访、咨询、函件等各种方式尽可能齐全地征集、收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尤其是尽可能发掘没有掌握的资料(史料)。同时,对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归纳为地震波记录,地震感受及破坏的文字记载、自然破坏、建筑物破坏以及人员(牲畜)伤亡、救灾、重建家园、现场工作等图像类型,分别予以系统整合编辑,使原本分散无序的原始性地震史料形成知识链。

抢救技术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73-01

本文搜集了我科2010年4月收治的伪劣香蕉水中毒患者12例,采取早期干预治疗,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2例,女0例,年龄21-45岁。表现眼痛、流泪、结膜充血12例;伴有头痛6例;伴有心悸4例;伴有恶心、呕吐2例;伴有呼吸困难0例;伴有咳嗽(阵发性干咳)1例。所有患者均为油漆工,有多年工作经验,此次因使用新采购的香蕉水而出现中毒,工作时间平均7小时,起病到就诊时间4-14小时。心电图示窦缓1例,其余正常。胸部CT示肺部感染3例。随机血糖5.9-8.8mmol/L之间。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3例。尿常规示酮体(+)1例。

1.2 治疗:其中7例患者先到本院眼科就诊,予眼药水治疗,因其中伴有心悸患者,建议急诊内科就诊,入科后立即诊断伪劣香蕉水中毒,通知所有12例患者到本科接受治疗。采用(1)常规治疗: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卧床休息,遵眼科医瞩用眼药水,使用制酸剂,支持治疗,做好疾病解释工作及心理疏导治疗。有感染患者,加用抗生素。(2)①地塞米松10mg加入液体静脉滴注。②细胞色素c150mg+ATP200mg加入液体静脉滴注。③血必净10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④硫普罗林0.3加入液体静脉滴注。⑤酮咯酸氨丁三醇20mg加入液体静脉滴注。以上药物每日1次。

2 结果

入科后5天9例患者所有症状好转,实验检查均正常,予出院。入科后6天3例患者所有症状好转,实验检查均正常,予出院。

3 讨论

香蕉水又称松香水,属芳香族化合物,是将乙酸乙酯、乙酸了酯、苯、甲苯、丙酮、乙醇、丁醇按一定重量百分组成配制的溶剂和稀释剂; 纯香蕉水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有较浓的香蕉气味,微溶于水,能溶于各种有机溶剂,易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剧毒有机溶剂,常用作油漆稀释剂。香蕉水中毒常为经呼吸道吸入,由于香蕉水是亲脂性的,特别容易与神经细胞结合,中毒后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的细胞代谢,出现神经损害.如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严重时可昏迷。另外为吸入刺激气体中毒,导致细胞呼吸链损害,导致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和上消化道症状,可引起呼吸困难,严重呼吸衰竭致死亡。目前,其毒性机制不十分明了,且无特效解毒制剂,死亡率高。松香水中主要的成份是甲苯,一般工作环境中允许的甲苯浓度是100 ppm,当环境中境中甲苯浓度升到200 ppm时先感觉到呼吸道有轻微的刺激,随著浓度升高会刺激眼睛、流泪、倦怠、想吐、兴奋、疲倦、步态不稳、神志不清,当浓度升到800 ppm时,口鼻分泌物会增加、舌有金属味道、嗜睡、平衡失调、抽筋。当浓度高达1000 ppm时,会迅速失去知觉。香蕉水属于有机溶剂, 尽管有芳香的味道,手皮肤接触到会有脱脂作用,皮肤会干燥,严重时会皲裂,因此在接触后立刻用清水冲洗掉若是吸入过量甲苯,除了会有上述症状外,长期接触的人出现各种幻觉,常见的是视幻觉及听幻觉,也会有脱离现实感,有漂浮在空中,或在游泳的感觉,因此长期吸食会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容易致致一些的暴力危险行为;故有人将它归为幻觉剂。此外,在高浓度下,甲苯会造成神经麻痹象,也会产生心肺肾器官的急性毒害,如:心律不整、呼吸困难、肾小管病变、酸碱失衡,重者可能突然死亡。本组患者入科后采取早期干预治疗:(1)及早应用激素,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稳定细胞溶酶体膜,减少炎症反应,增加机体的应激反应。可防治肺水肿及多脏器损害。(2)大量细胞色素c及ATP的应用,可进入细胞内矫正细胞呼吸、对组织的氧化还原有迅速酶促作用、提供细胞及组织能量供给,改善细胞组织缺血缺氧,防治神经及肺损害。(3)血必净使用有效抑制炎症瀑布反应,减轻炎症,防治多脏器损害。(4)硫普罗林,可保护肝脏,促进毒物排除,提供能量。(5)酮咯酸氨丁三醇为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可快速减轻患者痛苦及消除非特异炎症反应。经治疗后患者5-6天后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呼吸衰竭、肾损害、昏迷、多脏器损害等出现。1香蕉水中毒可出现多系统损害。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香蕉水由以苯为主的多种化学物所组成,其中毒为多种化合物混合中毒,但以苯中毒的症状最为突出。目前香蕉水中毒毒理并不十分清楚,亦无特殊解毒剂。临床急救以综合性治疗及对症处理为主。

故早期采取创新救治技术,治疗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抢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近年来,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各类事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世界各国在不断完善突发应急事件的救援反应机制的同时,都高度重视抢险救援装备领域的建设。抢先救援装备作为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装备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结合当下国内外抢险救援的基本现状,对未来我国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1 抢险救援装备基本分类

根据适用性、功能、使用状态等的不同,抢险救援装备的类别也不同。

(1)根据适用性分类,抢险救援装备可分为一般性抢险救援装备和特殊抢险救援装备。一般性抢险救援装备主要包括:个体性防护装备,如照明设备、防护面具等;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铁锹等;通信类,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等。特殊抢险救援装备主要包括:危险品泄漏控制装备、电力及医疗抢险装备、特种通信装备等。

(2)根据功能分类,由于装备的功能不同,可将抢险救援装备分为:预测预警类装备,如报警设备、安全警示标识等;个体防护类,主要有呼吸防护器、坠落防护装备、头盔等;通信和信息类,如防暴通信设备、卫星通讯和传输设备等;灭火类,如灭火器、消防车、破拆设备等;医疗救护类,如急救箱、伤员转运设备等。工程抢险类,如起重机、挖掘机、照明灯等。

(3)根据使用状态分类,应急救援装备可按使用状态分为日常和战时应急救援装备。日常应急救援装备主要指的是在常规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状态下,仍在运行的应急通信、监控设备等。如大气检测设备、水质检测设备、可燃气体检测设备等。战时应急救援装备主要指的是在已发生险情的情况下,所投入的应急救援装备,如消防车、抽水泵、灭火器等。同时,在日常和战时应急救援装备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有的设备在日常和战时状态都在投入使用,如水质监测设备。

2 国内外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现状

2.1 国外发达国家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现状

综合世界各发达国家抢险救援装备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分析,主要特点是种类齐全、数量足、功能齐全、性能可靠等方面。在以美、日、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国家中,其融合各类高科技的应急抢险装置层出不穷,如美国在应急医疗方面,所有装置都能实现托盘空运,远程机动性强,基本实现应急医疗设备的模块化、小型化和机动化。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其整个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设备的建设都非常完善,可实现空中医疗救援和地面野战医疗救援协同进行,同时,大量的空中直升机和地面救护车、抢险通讯车、工程保障车等一应俱全,形成空地一体的应急抢险保障体系。

2.2 国内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现状与问题

(1)研发能力弱,大宗设备多以进口为主。在抢险救援装备的自主研发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我国科技部才开始这方面的立项与研究,而且整个研究也是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体系。从汶川地震的救援过程中不难发现,我国在地震救援设备部分基本可实现自研、自产,但是,对于大宗设备而言,由其是高科技设备,大多需要进口。如我国的声波/振动收索仪就是从美国进口、光学生命探测仪源于德国等。

(2)功能单一,集成化程度低。在应急医疗救援设备领域,呈现出的不足是功能单一、集成化程度较低。设备之间联系不紧密、存放较为分散,难以满足快速运转、及时救治、连续监护等要求。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之对于应急设备的研发仍处在技术积累阶段,对于应急医疗救援设备的研发、设计还需要实际经验的积累,从而导致个救援设备之间出现零散、功能单一、集成化较低的现象。

(3)能耗大,不利于现场使用。对于伤员较大的救灾现场,救援设备会高频率、超负荷运转,能耗较大。特别是在水、电、气“三无”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救援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

(4)生命搜索定位。在一些大震巨灾应急救援方面主要受到一些技术性的障碍。如生命搜索定位。由于大震巨灾会导致山体地质改观,加上余震不断,会破坏救援现场产生波动,从而改变现场的信号传播介质,影响电磁波、红外波等信号的传播。这会导致以光学、声学振动微波等技术为基础二发展起来的生命探测定位仪受到严重干扰,无法正常工作。

3 我国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注重提高部队抢险救援的个人防护能力

提高抢险救援部队的个人防护能力,需要重点抓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在个人防护装备上的应用和研究。其中,基于纳米防火涂层和新材料复合工艺,可以研制出阻燃、耐腐、防毒性较好的新型防护服;结合人体工程美学理念,设计处安全、轻质、舒适的头盔运用人体智能降温技术,研发耐高温、高热装备,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的体温监测、能量补给装备系统。

3.2 注重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的专业化、高效能

提高抢险救援装备的专业化和高效能,应当重视装备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的检测、预警装备的研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类抢险救援工作中的应用,研发信息专业化、功能集成化装备。

3.3 建构物废墟复杂条件下的生命搜索技术

在一些建构物废墟复杂条件下,严重依赖于生命搜索技术。这类技术对人体发出的信号频谱,具备极高的响应灵敏度,对人与动物发出的信号频谱具有较强的分辨率。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对这类技术的攻关,研发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抗干扰能力较强、性能稳定、便携等特点的生命搜索定位装备。在2015年12月深圳山体滑坡事故中,武警水电部队迅速开展营救,机械和人工作业同时进行废墟清理、开挖,并结合生命探测仪进行24小时轮番搜救,达到了快速抢救生命的目的。

3.4 灾情评估、指挥决策及废墟周边安全状态监测与预警等技术

灾情的评估、指挥决策以及废墟周边的安全状态监测和预警,高度依赖现场声像、环境参数等信息的快速获取和传输技术。研发集信息获取、灾情评估、周边环境监测与预警、救援指挥等于一体的技术系统,并结合低空飞行系统进行影像采集,为方案的制定、装备的配置优化、环境安全监测以及精细化救援工作的展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3.5 应急通信技术

当下,应急通讯技术在各类救援现场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地震救援。目前,我国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讯技术主要有VSAT技术系统和BGAN技术系统。这类技术具有稳定性强、全天候、盲区小、便携性强、高机动性等特点,通过集成多种通信技术系统,可以解决大震巨灾初期的公共通信障碍、现场指挥和后方支援的语音通讯需求。主要的途径有:利用车载卫星与Internet系统之间的连接,实现指挥和救援数据的交互;通过架设临时通讯基站,并接入移动公网,实现救援现场的临时应急通讯。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努力抓住经济改革发展的机遇,全面认识和把握好应急突发事件救援装备发展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重要地位。加强对整个抢险救援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我国抢险救援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抢救技术范文第7篇

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古建筑形式逐渐由早期的木结构形式演变为砖石砌体等结构形式。砖石建筑类型的增加,使得砖石类墙体建筑在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情和艺术风格,很多砖石建筑都相当具有代表性。但长期以来,随着环境变迁,风雨侵蚀,甚至一些人为的破坏,很多古建筑中的砖石类墙体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残坏甚至坍塌。为了将古建筑中蕴含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古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显得势在必行。古建筑群体非同于一般建筑,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意义重大,在对其进行相关加固施工时,不但要满足其结构补强要求,更要结合古建筑修缮“修旧如旧”基本原则,不能破坏构件本身的文物价值。本文针对古建筑大面积单片砖墙抢救加固,利用混凝土结构加固找平胶及粘贴碳纤维双重组合加固的办法,对墙体进行二次补强,且不改变原有砖墙的外立面风格,从而大大提高了古建筑大面积单面墙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工程概况

位于苏州阊门外北侧外城河东北码头的30号“三愧堂王界”、34号“润卢潘宅”等民国建筑,始建于1931—1932年,原建筑为2层木结构,墙体为单片墙类型,属于苏州市控保建筑。因砌筑年代一般都在民国时期及更早时期,墙体构造上基本没有设置构造柱及圈梁,且砌筑用材料砂浆已严重风化,基本没有强度,甚至有些墙体本身采用的是早期泥浆砌筑的方法,上述原因造成墙体强度及稳定性都非常低,加固施工前古建筑墙体部分已经倒塌,对剩余墙体的保护迫在眉睫。

3本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形势紧、难度大施工时原建筑已部分倒塌,对古建筑剩余墙体的保护和抢救性加固显得刻不容缓,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施工难度。2)加固材料的选择要求高对剩余古建筑墙体的保护,不仅要保证安全,还不能破坏砖墙原来的面貌。基于上述特点,为防止在加固施工中因加固材料本身的质量给原有墙体带来额外的负荷而造成墙体破坏倒塌,加固材料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结合设计要求,经过认真遴选,最终确定某厂家生产的混凝土结构找平胶,由于其质轻、强度大最终替代普通M15砂浆,作为加固材料。

4施工工艺原理

4.1高强度结构找平胶加固施工施工中先将原粉刷层凿除清理,并将原砂浆抠缝20mm,再用找平胶嵌缝,利用找平胶良好的黏结性能使砖块与砖块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整块单面墙体的稳定性;因找平胶本身强度极高,在完成找平施工后现场利用回弹仪实测,平均强度大于C20混凝土强度,远远高于M15砂浆强度。4.2碳纤维布加固计算碳纤维布抗拉强度f1=230N/mm2,设计平面粘布为2-0.167×200@400,折减系数取K=0.9,折算每米碳纤维布有2.5道,每米碳纤维布面积S1=150.3mm2,抗拉强度F=S1×f1=346kN。同样强度如折算成钢筋网片(假设采用HRB400级),钢筋抗拉设计值f2=360N/mm,钢筋面积S2=F/f2=961mm2,相当于10@100。4.3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施工中粘贴碳纤维布,碳纤维布本身是一种轻质高强、具有良好施工性能的加固材料,而且其本身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能,通过碳纤维布对墙体进行二次补强,原设计碳纤维布施工2-0.167×200@400,每米抗拉强度达346kN,相当于采用了HRB40010@100钢筋网片,但是增加的质量却只有钢筋网片的不到1%。

5施工工艺流程

凿除、清理原墙面粉刷层清理原墙面,人工抠缝20mm界面处理找平胶嵌缝、找平,打磨2遍环氧固砂放线、碳纤维布粘贴环氧固砂。5.1原墙面粉刷层凿除1)凿除施工顺序为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先按要求对墙面弹线,间距500mm×500mm,使用手动切割机,为保证不破坏原墙体的砖,割缝深度宜为粉刷层厚度的9/10;如遇粉刷层较难铲除时可加密切割距离,但不得调整切割深度。2)剔缝人工凿除原墙面粉刷层后,再人工将灰缝剔除至深20mm,用钢丝刷轻轻刷净残灰,用吹风机吹净表面粉灰,洒水湿润。3)抹灰层凿除过程中严禁对墙体进行野蛮施工,避免对原结构造成破坏,造成质量隐患。5.2找平胶施工1)处理流程:嵌缝整面墙体找平第1遍打磨整体墙体找平第2遍打磨环氧固砂。2)嵌缝前墙面采用清洗剂进行清洗,常用清洗剂有酒精、丙酮、二甲苯等,要求清洗剂对清洗表面不产生腐蚀、污染和破坏现象。3)嵌缝找平胶按照规定的配合比进行调制,做到随调随用。嵌缝沿砖面对角线方向将找平胶压入缝内,填满缝隙,并用刮刀压平抹光。4)找平及打磨将调制好的找平胶均匀涂抹在需加固墙体上,厚度控制在10~15mm,固化后(2~3h)打磨找平,每遍找平打磨层厚7~10mm。5.3碳纤维布施工1)施工流程墙面找平后环氧固砂弹线配制并涂刷底胶粘贴碳纤维片材配制并涂刷面胶碳纤维布表面防护(环氧固砂)。2)表面补平补平施工前须确认底胶已经干透。补平施工后须确认表面平整,并按照碳纤维布粘贴方向弹线。3)配制并涂刷底胶在现场根据粘布工作量配置碳纤维粘贴专用粘合剂,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调配,必须搅拌均匀。配置好的建筑结构粘合剂必须在适用期内使用完毕。4)粘贴碳纤维布用硬毛刷或滚筒将调好的胶均匀地涂刷到粘接面上,胶量必须充足、饱满,把裁好的碳纤维布贴于砖墙找平表面,顺着碳纤维布粘贴方向用刮板往复刮压,使胶充分渗透,赶出气泡,刮压后认真检查碳纤维布无皱褶、无歪斜现象。根据施工现场温度情况,静置2~3h至胶完全固化,再粘贴下层碳纤维布。5)碳纤维布面层胶涂刷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粘贴,待胶水固化后,在表面再次均匀涂刷面胶。6)碳纤维布表面防护采用环氧固砂的方法来保护成品碳纤维布。面层胶在现场温度条件下达到固化后,在施工完毕的碳纤维布表面涂刷树脂,然后撒上黄砂防护。环氧树脂施工前应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涂刷须均匀,涂刷后不垂流,在环氧树脂未完全固化前,用中号黄砂均匀撒布。

6施工质量控制

1)粘贴碳纤维布时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35℃,也不得低于5℃;施工场地设置排风扇或轴流风机,控制场地的扬尘。2)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3)墙面清理应将原墙表面的抹灰层、尘土、浮浆、污垢清除干净,对已出现剥落、疏松等缺陷的墙面应剔除,对原墙面的抠缝必须是人工完成,确保不对墙体造成更大伤害,抠缝深度满足设计要求。4)碳纤维布粘贴需满足《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中的操作要求。5)建立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及QC小组,加强过程控制。6)由专业质量员对工序检验进行把关,工序之间互相监督、检查。7)加强质量意识,将保护古建筑的使命感融入质量管理中。8)自觉做好成品保护。

7结语

抢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超高温技术;深冷技术;灭火;金属破拆;抢险救援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31-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房屋、厂房呈现高度密集化增长,大型公共场所以及高层建筑也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这些场所和设施相应的新材料工艺、燃气用量以及用电负荷等也在节节攀升。这些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进步,但如果监管不到位,也会成为火灾的温床,而房屋过于密集以及建筑过高等又会增加火灾救援的难度。目前我国火灾的主要特点为:一是隐蔽性、突然性强,主要与现阶段高生产生活节奏、高科技产品应用有关;二是人员和物品集中,如果发生事故,则危害性更大;三是封闭性场所增多,封闭性强,火灾时出入口的快速破坏难度大。除此之外,还有矿井等特殊工作场所的火灾应急处理也是长期以来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新时期火灾的显著特点,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应对对策,选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快速彻底地完成灭火以及抢险救援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有序稳定的发展。

1 超高温与深冷技术在火灾及抢险救援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消防灭火以及抢险救援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是人们安居乐业、工厂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但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新材料设备的不断研发,使得消防灭火工作成为一项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如今,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的住所逐步由平房转移到高层楼房。与此同时,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并较为普遍地使用多级、电子控制防盗门,钢制窗外护栏以及其他金属防护设施等。这些设施一方面起到了对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在发生火灾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的时候却严重限制了人们的逃生路线,增加了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难度,使人们错过最佳逃生时机。在我国已经发生多次大型的火灾事故,由于金属护栏的原因,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下边简要举例:

(1)1999年10月26日,广东增城某皮革制品公司发生火灾事故。由于车间全部被金属防盗网密封,使得破窗工作占用了过多时间,消防人员虽然成功解救6人,但仍有20人由于宝贵的救援时间被耽搁而死亡。

(2)2002年6月16日凌晨,位于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大院内的石油粮店2层的蓝极速网吧发生一起人为火灾。这家网吧建筑物外窗户都被安装了钢铁防盗护栏并焊死,致使被困人员无法逃生,同时也给消防队员破窗营救被困人员和灭火行动带来极大困难。最终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伤的恶劣事件。

(3)2013年6月3日早晨6时左右,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发生火灾。当时有300余名当班工作人员被困公司车间内,由于生产车间的大部分逃生出口被锁死或者打不开,使得工作人员无法从最近的出口逃脱,消防人员短时内营救困难增大,最后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的特大火灾事故。

这许多血的教训不断地警示着我们,由于当前火灾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事发急、速度快、损失大,所以火灾和抢险工作形势比较严峻,需要根据新形势引入新思考,转变此前旧的消防营救理念,重视救援装备在火灾和抢险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相关理论教育是实战演练,切实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我国的消防救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破拆工具分布不均匀。在我国,绝大部分消防器材装备还是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负担。这就出现了相关消防设备的分布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普遍能够给予消防单位相当的财政支持,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消防经费十分紧张,特殊破拆消防设备很难得到充足的配置,造成对新时期火灾的应对能力较差;二是当前我国的火灾破拆设备不够先进,影响破拆效率。现如今,我国在拆除钢铁护栏以及巨型门锁的时候仍然使用较为笨重的液压剪以及切割机等破拆工具,这些工具携带不便,难以在狭小空间或者高空使用,在某些场合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对新型的灭火技术进行相关探析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日本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超高温技术和深冷技术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研制出的高效轻便的破拆工具已经应用到实际火灾救援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 超高温与深冷技术的破拆应用

在实际的火灾及抢险救援当中,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但随着防盗金属设备的大量使用,火灾的救援时间被严重延迟,有时会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超高温技术是指制造出能够产生2000℃以上温度的技术。使用此种技术,能够以高温射流快速熔化金属防护材料的一部分,使该部分金属燃烧后变为易于断裂的相关氧化物,做到金属切割的目的。表1为常见金属以及氧化物的熔点:

由表1可见,利用超高温技术,能够迅速熔化并切割当前普遍使用的钢、铁、铜、铬、铝等金属材料。与传统的液压剪等破拆工具相比,不仅缩短了破拆时间,而且受空间影响更小,便于应用于各种火灾以及抢险救援现场。

我们把研究低于120K温度的制取和应用的科学技术领域称为深冷技术,目前在液氮等深冷物质制备方面已经技术成熟。深冷技术破拆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金属材料在超低温时表现出的材料脆化的特点,将深冷物质快速喷射到目标金属表面,使该金属材料发生脆化并进行破拆工作。以目前常用的液氮为例,液氮是由惰性气体氮气经压缩、冷却而形成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该液体的熔沸点分别为-209.8℃和-195.8℃,临界温度为-147℃。在液氮由液化罐中喷射到外部物体时会发生气化现象,气化过程是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这个过程使得液氮转变为氮气,而周围的物体温度会急剧下降。在灭火破拆时,将深冷物质喷射到金属护具上,使金属材料在超低温下迅速改变性能并脆化,很容易断裂,从而达到快速破拆的目的。当前,已经有诸多相关报道证明超高温与深冷技术能够在实际破拆当中有良好的应用,是值得期待的一种高效实用破拆

手段。

3 结语

随着我国火灾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的金属材料破拆工具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超高温与深冷技术在火灾现场的应用弥补了常规破拆工具的不足,适用于多种场合,携带较为方便,大大缩短破拆时间的同时节省了灭火和抢险救援的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社会生产的有序进行,是一种值得期待的高度实用化的灭火破拆技术。

参考文献

[1] 沈耀宗,李金文,黄扬起.特种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M].1999.

[2] 孙玉海.发挥装备优势引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职能向纵深发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2).

[3] 聂耸.从当前灭火救援特点谈如何加强灭火抢险救援安全工作[J].商场现代化,2012,(8).

[4] 杜文锋.消防燃烧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抢救技术范文第9篇

1.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中的相关问题

1.1必须始终贯彻国家重点档案修裱原则

对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必须贯彻以下原则: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历史原貌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这些原则在进行某一项修复技术时要认真执行,在抢救修复技术集成时更应该按以上原则一一衡量,缺一不可。为认真贯彻、执行以上修裱原则,本着对国家重点档案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成功的集成方法必须是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抢救修复方法,能改善档案原有的病害,加强载体的机械性能,防止档案继续受损。

1.2必须是成熟技术的融合

国家重点档案的重要性和抢救修复集成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集成技术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才能投入使用。每一种档案修复技术要得到广泛应用,必须是各种成熟技术的融合,且经过严格的试验。实施过程和具体操作可以围绕已经集成的修复效果和未集成的修复效果作对比,借此发现集成的可行性。集成技术还应接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任何的新技术都必须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普及推广。如果贸然行事,就有可能发生损坏档案的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必须处理好集成技术通用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本着对国家重点档案负责的态度,为保证集成技术的成功、安全使用,在使用档案修复技术、形成档案修复方案时,必须将集成技术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要求一些技术集成在开发时适用的范围要广泛,但是对于一些档案的特殊情况也要作特殊处理,处理好通用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做具体的档案修复工作中,特别是针对国家重点档案的修复工作中,一定要根据档案病害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档案要选取合适的档案修复方法。

1.4必须建立修复档案

修复档案记录着档案曾经被处理的过程,为实现可逆性原则提供了条件。对于使用修复集成技术处理的国家重点档案来说,建立修复档案尤为重要,原因在于:使用档案修复技术集成方法修复的档案,从被修复的档案原件中很难观察出到底集成了哪些技术、材料。建立修复档案便于研究者了解文献修复前的面貌,也有助于修复者在有更好的修复方法时能够进行可逆性操作。

2.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集成的实现

鉴于国家重点档案的重要性和集成技术本身的复杂性,能普遍应用的集成的修复技术必须是安全可靠的。为此,档案保护部门应加强新旧技术的结合、与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区间的合作,广泛开展科研工作,为档案修复技术的集成奠定技术基础。

2.1注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由于国家重点档案是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形成时的纸张、字迹状况各异,经历的修复过程也不同。而古代传统的很多技艺已经很成熟,应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中相对安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使用为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更科学地修复档案、延长档案寿命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档案修复技术的集成中,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使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目前,修复材料越来越多,尤其是现代高分子材料的不断使用扩大了修复的内容和范围,但是同时也应加强对高分子材料各种特性和方法的研究,避免其对各种载体材料本身的副作用,特别要开展修复处理后载体材料老化寿命的预测,以确定修复材料及所用处理方法的可行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2.2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学习和吸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互补,广泛协作,无疑有利于档案修复工作的开展,也能给档案的修复集成提供好的思路。西方现代修复理论和技术不仅对修复的材料、方法和保护准则等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修复程序也有详尽的要求,不少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有纸浆补书机、日本有先进的修复黏合剂等;日本最常用的糨糊,不仅具有良好的黏结能力,而且防虫耐老化。

2.3与图书、情报等领域开展横向合作

档案修复技术伴随图籍、书画的修裱而生,虽然各自功用不同,但其形制和质地却基本一致,因此,在国家重点档案集成过程中应开展三者之间的横向合作。图书馆、博物馆在古籍的保护与修复、纸质文物的修复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档案抢救修复技术的集成提供了技术基础。档案部门也应本着为国家重点档案负责的态度,根据保存档案的特点,寻求合适的集成方案。档案修复技术的集成不仅需要借鉴图书馆、博物馆的新成果,同时还要不断了解相关学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

抢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危重症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47-02

中心静脉导管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由于导管开口于中心静脉,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容易输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抢救许多危重症患者,是至关重要的。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科室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6例,成功15例,本研究就中心静脉管技术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运用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间行中心静脉管置术16例,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6-78岁,均为危重症抢救患者。其中:多发伤失血性休克9例,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2例,内痔大出血休克1例,大面积烧伤2例,绞榨性肠梗阻休克1例,心肺复苏1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组11例,颈内静脉穿刺组2例,股静脉穿刺组3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2例,两次以上更换穿刺部位穿刺成功3例,失败1例。

1.2 中心静脉置管的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佛山市特种医用导管有限公司生产的舒尔康导管)。

(2)方法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路,锁骨下静脉(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定位,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穿刺针(穿刺针接结核菌素注射器),穿刺成功后,改用吸带有抗凝生理盐水2ml的5ml针桶,抽得通畅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右手送入钢丝引导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此时固定好引导丝,扩大皮肤,沿导丝送入导管深度;导管置入长度为1cm+7cm+穿刺点至锁骨上缘距离(cm)[1],颈内静脉12cm,锁骨下静脉8-10cm,股静脉±25cm,退出引导丝,抽得通畅回血后末端接肝素帽并拧紧,接输液器或测压装置,固定导管。

2 讨论

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有必要获得快速而可靠的中心静脉途径,特别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在外周静脉萎陷的情况下,起着主导地位[2]。在本科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1例,内痔大出血休克1例,绞榨性肠梗阻休克1例,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1例多发伤性失血性休克因肺癌曾行肺叶切除术及另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患者,因有锁骨骨折病史而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对于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来说,顺利行外周静脉置管的可能性很小。此时由于锁骨下静脉纤维组织附着于锁骨而仍保持开放,故是最可靠的中心静脉置管部位。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我们首选右侧进行穿刺,以避开胸导管。将铺巾放置成V形,以便观察,并触骨上切迹。在确定穿刺部位,我们的首选方法,沿锁骨下表面触诊距离胸锁关节1/3-1/2的长度,找到位于锁骨上的一个结节,即进针部位。使用该结节定位穿刺的优点是该结节一个确定性的标志,并不受估计距离的影响,我们的经验该定位方法进针角度较大,容易穿刺成功,钢丝送入较顺畅,钢丝不易抵在血管壁上。有一个作者(R.S.)注意到,没有经验的医生使用该方法进行穿刺时,具有很高的成功率[3]。在操作中将穿刺针与结核菌素注射器相连,利用注射器吸引血液确定穿刺针的进针点。我们选择结核菌素注射器的原因是在穿刺进入静脉进行吸引时,只产生很低的负压。许多患者的锁骨下静脉可因注射器产生的高负压而塌陷,特别是那些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导致难以确定是否穿入静脉。对于导管尖端的位置是CVC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想的位置应位于无名静脉近端或者上腔静脉远端,距离腔静脉和心房结合处3-5cm。[4]固定导管时采用缝合技术将锁骨下静脉导管固定在穿刺部位附近,这样可避免导管在皮肤之间的自由移动,将静脉输液管弯曲成S形,并用胶带固定。双襻或S形的目的是预防输液管受到牵拉时移位,这时拉力将作用于输液管的第一襻,可防止输液管的第二襻将作用力传递于导管,引起导管移位。附图见右。

静脉通路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已经发生循环骤停者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通常较为困难,而且经外周静脉给药与经中心静脉注射相比,药物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有效给予药物是保证心肺苏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上肢静脉置管费时,需要中断心肺复苏,因此不宜采用;此时,股静脉置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可能减少CPR的中断,可以抽血行相关检查。在1例心肺复苏病例中,经予建立股静脉通路,并置管使该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对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急诊IJV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存在气道急症或其他难以辩认颈部体表标志的情况下,均不是首选置管途径,而应改用其他途径。在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置管失败后,在以后2例置管困难的病例中,我们使用床旁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并获成功,由于身体肥胖而出现解剖标志异常患者及凝血异常患者非常有用。若是一次或两次尝试后仍未穿刺成功,常常是由于解剖变异所致,而不是由于血流的缺如引起,在此种情况下,可通过便携式超声来明确中心静脉的位置,以避免过多尝试置管,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当然,急诊医生经过技术培训掌握超声引导置管技术能更快捷有效的抢救急诊室的急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邹素珍.张国花.周桂娅.经颈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长度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1998,33(6):341

2. 陆忠良.中央静脉插管术取代静脉切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1994,4(6):241

3. 宋路线.临床急诊手册操作与技巧(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