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到公司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我们商业公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虽然在开会之前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直到会议开始,心里还有很多的不安,也可能是生怕同事及领导尖锐的批评会使我难堪,但在开会之前张总的动员让我稍稍打消了部分顾虑,但心情还是非常的忐忑。
在会议进行中,看到大家都在积极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过程之中都没有丝毫的顾虑,都能直接找到每个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随着会议的不断进行,我也完全放开了,大家是一个集体,我们都是亲爱的同事,虽然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此次会议,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我发言指出同事存在的问题时,我能看到也能感觉到每一个同事都在认真地倾听,并能虚心的接受,大家毫无顾忌指出每个人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将此次会议推向了高潮。
同事指出来我存在的问题有两点:1、在工作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工作较为强势;2、缺乏勇于担当责任的勇气;首先,同事对于我的两点批评意见我认为非常准确和到位,就像张总最后总结发言一样:在工作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工作强势其实就是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在处理问题时不问明原因,不分析问题,直接按照自己的方式武断的处理问题,这样往往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且还容易激化矛盾;缺乏勇于担当责任的勇气对我来说确实存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有报喜不报忧的缺点,再深一点就是害怕承担责任,并缺乏请示与汇报的意识。对于以上两点,我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改进。
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首先,对于批评,我们必须要有愿意接受别人持续长期批评的态度,并学会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们必须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且可能是持续的批评,不是一次、两次的批评,因为一般人能够接受别人偶尔的批评,但不能接受别人长期的批评,所以时间长了以后,就会自暴自弃,以为自己真得不如别人,就会丢失进取心,这样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一个人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就不能更快地提升自己,而不能更快地提升自己,则会使自己慢慢地被淘汰。当然,别人批评自己时,可能会给自己当时带来不快乐,所以一个人必须学会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一直处于工作的积极状态,不能因为批评而消极地工作。一个人消极地工作,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自己本人。
其次,对于自我批评,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功课。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会自我批评,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的心态,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这样就必须会使自己落后于别人,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云:“日省吾身。”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进步得比别人快,就必须学会每天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每天要进行思考自己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自己的目标是否实现?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地方如何改善?
通过本次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有了一个更加清醒地认识,同时也会督促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自己的缺点,并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改进。
商业公司营运部-董永胜
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主评批习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对习作进行的自我点评、修改、鉴赏活动,从而提高习作评批水平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综观小学习作评批的现状,从教师角度看:1.习作只重视指导,而忽视评批。2.习作评讲落得不实,随意性大。从学生角度看:习作批语无作用,只重视分数、等第。这些均阻碍着学生习作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自主评批习作的方法。
一、自主评批策略具体操作
1.展示目标。即展示评批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效益观念和进取精神。
2.自主定标。即在教师指导下,制订评批标准,一般含“一般要求”(即习作须达到的常规性要求。多指标点、字、词、句方面的要求)和“特殊要求”(即习作训练的规定性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评批尺度与标准,知道用什么来衡量习作,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3.自主评批。这是评批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集中地体现了本策略的4个特性,即自主性、训练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并为组内自主交流做准备。同时,这一环也是对学生自我阅读方面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的检验和培养。一般应完成:点评――评语(眉批、总批等);修改――推敲(遣词造句、段落修正等);鉴赏――选赏(佳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等)。操作时要注意:①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写好眉批和总批。②要认真指导学生规范习作批改。③要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量化细则,便于评批习作的等第。④留给时间要充足。⑤教师巡视辅导。增加信息的深度和宽度。⑥要注意写上评批者姓名。
4.自主交流。这是开拓学生思路,将个人独立评批所得,转化成集体成员的共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锻炼和表现机会,激发其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较充足的课堂参与机会的过程,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沟通。培养他们听取别人意见,以及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别人的评批来启发自己的评批的过程。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要注意在交流时的巡视。②要重视小组长的训练和培养工作。③要把握好讨论的几个要素――目标指向、时间保证、师生反馈、讨论常规、师生情趣、优劣势互补。
5.师生点评。即教师点名宣读习作及评批结果,再进行点拨、评价。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尤其是评批知识体系,建立各自评批方法序列;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准确度;有利于肯定评批成绩,纠正评批错误,保证评批的科学性、准确性。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的点评语言要清楚明确。②点评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习作及评批,以反映习作全貌及评批概况。③要紧紧地围绕习作的要求,特别是“特殊要求”或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要有意识地将重点、难点渗透在点评之中。④教师要深入钻研,精于调控。讲究留白。
事实上,试图在文学批评的概念中,寻找文学批评的价值、目的或取向,不止是徒劳的,也是荒谬的。当批评时而仅仅作为词汇的存在,闪动于群山和河水的远方,一切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如此简单,而当批评仿佛一个睡饱了的孩子,在我们眼前醒来,一切又都变得如此慌乱、棘手与窘迫。仿佛《维特根斯坦笔记》中,奥地利人格里尔柏尔策尔说的:“在远方巨大的目标之间徘徊时多么的容易,而要抓住眼前的事物是多么艰难”。而这一切,也同时是多么美妙。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杰姆逊、伊格尔顿、布鲁姆、德里达、到福柯、尼采、斯特劳斯、塞义德、索绪尔,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美学,从文本到批评,这些人类时间与空间史上,众多熠熠闪光的精神与灵魂,于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般的旋律与音乐的传奇语境中,哲学复活、文学流转、批评思量再思量。对批评的思考,注定是惊心动魄的,许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身的悖论,言说与失语,作品内与外,已难辩彼此。语言所能抵达的,忽然如斯遥远又如斯近在咫尺。
阅读的障碍无限创造着阅读的,这是自己无比珍重的慰藉。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结构还是解构,文本之内还是文本之外,他们在有关解构的目标等方面永远存在着矛盾的心绪,而也许这更接近批评自身沉默的灵魂,就像德里达说的“解构绝不可能有最后的结论,因为它的洞见,无可回避地要以修辞的方法来表述,而这种修辞本身又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解构阅读”。
这忽而惊人的迷惑,不由让人一瞬想起“博尔赫斯的镜子”,永远的无尽的永恒,也同样是永远的无尽的孤独。或者这便是批评时而带给人类的虚无吗?而这显然不是批评的真正意义。也许批评的真正面目,或者说批评的灵魂是孩子,简洁,纯真,宽容,直接,充满神秘地直觉和洞见,也充满不可言说的夺人之美。也像诗,原初的、被爱琴海岸的萨福抱在怀中的竖琴,在月夜中弹唱的那些惊异的句式。也有犹疑。比如“布鲁姆和他的《史蒂文生:我们的本土诗人》,读起来就颇有趣味。该书一开始,布鲁姆就把史蒂文生归入了伟大的浪漫主义传统一脉,但考虑到艾略特以及英国现代派诗人们与那一传统的格格不入,所以他又力图宣称浪漫主义在现代应该更适宜美利坚本土。”此间不经意的矛盾,散映多少神性与人性,心灵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批评的光辉。
德里达在《白色神话》中所言的,“那种认为意识在理性的纯净之光中,能向自身显现或在场,并能摆脱晦暗不明的各种文本性圈套的想法,只是西方思想的一个难圆的梦境”,其实并
非梦境,或者说更像是蓝色的神话,像黄昏或拂晓时,天际蓝色的辉光,安静,诧异而真实着。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E. Said),美籍巴勒斯坦裔著名的文学学者、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始作俑者,被批评界公认的“仍然健在的最后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通才(a Renaissance man),在他的《文本、世界和批评家》(1979)中探讨了这样一种情形:“文本总有其一定的环境和场景,而其意义和用法又总是过着一种不同的后世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具有不可还原的当世性”,这样对文本的诠释与界定,本身就是充满动人的魔力,这魔力就像德国诗人香茨的诗句说的那样:令夜晚不愿睡去,令白昼不愿醒来。
任何文本,都是作者飞翔的灵魂,在“存在与时间”中猝不及防的秘密着陆,一次奇异的“密境”中的安放,而有时也许作者自身对这秘密的全部内涵,也未尽知,也因此,文字与文本有了不可言说的张力,与诸多无尽的可能。而至少批评的意义之一,应该就是努力接近这密境的一次次探秘,不只是发现和评判,“彻底脱离现象学描述的层面”之后,批评所要做的,是透过文本的缝隙与微光,透过无数迷人而细碎的表述,捕获作者的灵魂的完整光辉,并与其共同抵达这样的“密境”,也为读者重建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这里有唤醒,发现,思考,也有怀疑,惊叹,甚至绝望。而最重要的,这是一处通往批评“总体性”的路口,而“总体性”,既是批评的方向,也是灵魂。
本文作者:由文光单位:兰州大学
张隆溪在1983年(读书》上连载的《现代西方文论略览))(以下简称《略览)))共包括九篇较为简短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文论中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与原型批评、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人类学、结构主义诗论、结构主义叙事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应该说,《略览》是当时系统地介绍西方新的批评理论与方法比较早的著作。毕竟那时引进西方文论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而《略览》也是重在回顾比较,重在介绍引进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开阔我国文学批评的视野,丰富批评领域。
经过了这近二十年的实践与总结,张隆溪在《略览》中介绍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日益深人、完善,已不再是僵硬地套用理论的框架、模式,而是将理论自然地融人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使作品的意义和内蕴不断地被丰富。最突出的要属孙玉石对鲁迅的(野草》进行的新阐发,新解释,使鲁迅研究经过这么多年仍然生机勃勃。
我们在引进西方的丈学理论对我们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解释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建构我们自己的批评理论?作为开放的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在从世界上“拿来”新的理论并娴熟地运用到批评中去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自己的批评理论,即在西方文论的启发下进行新的探索而建构的成体系的批评理论贡献给世界。正如张隆溪所说:“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对我们来说,从新批评得到一点启发,充实和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那才是更有建设意义的积极态度。’,¹这里的“积极态度”不仅是借用西方的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实践的文学批评,更应该借鉴西方文论来建构我们自己的批评理论。但是翻一下80年代初以来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尽管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不小,但那多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理论的建构几乎是空白,多数是批评实践上的成果,是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各样的阐释,很少对零散的实践性的批评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体系。目前,我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的建构仍停留在《略览》时期的层面上,这不能不说文学批评的悲哀,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从文学批评自身来说,我国文学批评的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批评理论的建构。从《略览》中可以看出,西方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注重的是文学性,是以文本形式本身为中心,不管是原型批评还是结构主义批评,都是围绕作品自身展开的。而我国的文学批评则显示出批评家似乎总要从批评中找出点什么,“不少批评对现实生活本身的兴趣远胜过对文学虚构的兴趣’,º,忽略了对作品的深人分析。批评常常是以作品为跳板,尚未将这跳板充分熟悉就跳到了现实,文学批评变成了对现实的批评。文学批评应该始终对文学而非直接面对现实,对现实的理解和批评融人到文学批评中,并从对作品的深人研究中流露出来的。这种目的性的文学批评使批评家们难以顾及文学批评自身,也就无暇对文学批评的标准、规范等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另外,文学史上由僵化的理论所带来的灾难也使理论建构本身在中国就有着重重困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应有一定的标准、规范,不然大家无法对事物的看法达成一致的意见。文学批评也不例外。虽然批评提倡多样化,但多样化应该有共同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多样化才是批评成熟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理论和规范常让人觉得是一种限制,一种负担。文学史上的几次大的灾难和败笔多是由条条框框即教条的理论规范限制所致,理论也就常常让人望而生畏。这么多年来,理论的建构进步极其缓慢,不管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理论,连我们的教科书也一直是大同小异。当然,这里也有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正确对待规范性的问题。规范是历史性的,是不断被打破被重建的,不能把规范简单地视为条条框框,去限制一切可能突破旧规范的创新行动。正如李庆西所言:“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一种规范,理论的发展总须超越旧的规范而逐步形成新的规范。叫喊‘打破规范’的口号只是针对旧事物而言。’,»恐惧理论,必然为理论所压抑,理论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
新理论的建构需要勇气。这应该是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向西方文论家学习的。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常常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人们对创新的追求。我们害怕自己的理论学说有偏颇,有激进,就追求那种圆滑的所谓完美无缺。就是这种完美无缺的追求磨平了人们思维中创新的棱角,避免了自己的理论为别人否定的可能。但是,事物的进步不是在不断地创造性的否定中开始的。理论也是如此。从《略览》所介绍的几种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理论这种前进的轨迹。较早的英美新批评的范围只局限在“单部作品的语言技巧的分析,就难免忽略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喻后来的结构主义“则把每部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½到以后结构主义则是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消解,消解即扬弃,弥补结构主义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西方的文论就是在这种偏见不断被弥补,被否定中走到了世界文论的最前排。这种进步也是西方文论家无畏激进,抱着被别人否定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结果。丹纳曾经指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是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充分。’,¾理论在这些对抗与否定中也日臻完善。《略览》中每篇文章都有“批评与总结”部分,对所介绍的新的批评理论中的偏颇之处给予了适当的否定,这是对西方文论有清醒认识的表现,但是,我们在勇敢地否定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有胆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目前,我国对文学批评进行再批评的群体也尚未形成。众多刊登文学批评的期刊多是对作品、作家思想的批评,很少有对这众多的批评进行再批评的文章。一方面有批评自身质量不高的原因,尽管只是少数,但这已让文学批评的地位一落再落,再也没有了指点江山的风光,甚至有的批评干脆是作家不理,批评家不问,这是批评自身的悲哀。另一方面也与批评所受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文学批评应该是在不断实践与不断总结中创造性地进步,这就需要批评家们将经验性的,零散的批评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行反思,不能只借别人的理论来进行自己的批评,更应在引进别人的理论的前提下,在文学批评逐步深人的基础上创造自己批评理论,更好地指导文学批评实践的进步。而我们多数的做法是借西方人的理论来给我们的文学批评定名。如张隆溪在《诸神的复活》(神话与原型批评)一文中就以闻一多的《神话与诗》为例认为我国在40年代就已有了神话与原型的批评的尝试,并且成果丰硕。在《诗的解剖》(结构主义诗论》的“结构与批评”部分以杜甫、王安石的诗为例来验证雅各布森关于“诗的语言尽量偏离日常语言的实用目地”¿的理论。这些看似在肯定我们自己的成绩,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批评理论建构的落后与艰难。借别人的理论给自己的批评定名也显示出我国的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尚处于无意识中。不曾从众多新颖的经验性批评中总结出让世界刮目的批评理论,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在批评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批评理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摘要: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学的批判也逐步兴起。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还能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南针。因此,如何做好针对文学作品的相关批评工作,使得该工作在满足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提高整个文学批评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文学批评工作需要重视的内容。为了做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相关工作,需要结合现当代文学发展态势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展开批判,以此来确保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观;批判;文学发展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文学批评作为文艺评论的内容之一,还能为文学创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就目前的文学发展现状而言,我们需要正视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并做到充分合理的运用,以此来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推动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文学赏析的角度,我们不但要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还需要在充分重视现当代文学批评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进行批判和分析。
一、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需要利用批评实践和理论并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理念,或研究途径,以此来实现人们感知世界的理想。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不仅体现于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史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二者之间需要利用批评这一手段对自身进行深刻反省,对自我认知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对现当代文学展开批评时,需要明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并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还需要对文学批评的意义进行讨论。就目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而言,文学批评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1.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文学发展的定位,还引领者整个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因此,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正确的利用文学批评手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我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并以此来确保文学批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文学发展需要,为整个文学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
2.现当代文学批评能树立好正确的文学发展观。现当代文学批评有利于明确文学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产生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评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树立正确文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对文学发展观的形成进行研究和讨论,并以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领整个文学界向前发展。此外,还需要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利用好文学批评这一手段和途径,从根本上对我国的文学发展观起促进作用。
3.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创作发展。文学创作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其特征较为特殊和复杂。为了确保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需要对文学创作原则进行了解和把握,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作用,在满足文学创作正确方向以及丰富内容的前提下,必须要符合实际要求。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能够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作用进行充分利用,发挥好文学批评的内在潜能。
1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能
1.1文学批评是文学欣赏的重要手段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文学批评是文学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考虑到文学欣赏的现实需要,合理的文学批评是保证文学欣赏效果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文学批评可以认为是文学欣赏的重要手段,应在文学欣赏中得到有效开展。考虑到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学批评手段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了解到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扮演的角色,还要重视文学批评作用的发挥,使文学批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1.2文学批评是文艺评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文艺评论的范畴,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不但要认识到文学批评在文艺评论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将文学批评作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来看待,保证文学批评取得积极效果。鉴于文学批评在文艺评论中的重压角色和作用,在文艺评论中,我们不但要对文学批评手段进行正确利用,还要做到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应用前景,做好文学批评的研究和应用,保证文学批评取得积极效果。
2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可被视为是文学批评功能的发展和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对当下文学现象做出解释和判断,或向读者推荐好书,它会超出具体的文本批评进入哲学层面,通过批评实践和理论思考提炼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在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中实现自身。文学批评哲学功能表现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前边已经有所叙述;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这是从批评对自身的反省开始的,表现为对常规认知模式和概念的解构或颠覆。在文学批评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批评的实际作用。目前来看,文学批评除了哲学作用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为例,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但表现在对文学发展的定位,还表现在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把握。所以,正确理解文学批评的作用十分必要。基于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我们要想实现文学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学会正确运用文学批评手段,保证文学批评工作得到全面开展,满足文学发展需要,为文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2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树立正确的文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现当代文学批评作为重要的评论手段,对文学发展方向和文学发展定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现实了解,现当代文学批评成了树立正确文学发展观的重要推动力。从当前文学发展观的形成来看,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保证文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就要结合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发展,做到正确运用文学批评手段,促进文学发展观的形成。
2.3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促进文学创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要想保证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就要把握创作原则,并学会正确利用文学批评的作用,确保文学创作在方向性和内容性方面满足实际要求。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既是保证文学创作质量的重要支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应认识到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文学批评的运用。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也呈现众声喧哗之势,但是繁荣背后是肤浅化和过度自由化的危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好在网络文学与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可以成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的有利条件。另外,专业批评家也应该积极地适应网络文学的新特征。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批评;传统批评家
一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批评现状
一种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总会带来文化形态的改变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网络技术开始在中国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就成为世纪之交文学领域不可避免的伟大变革。自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网络之后,仅仅几年的时光,数不胜数的网络和网络文学作品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网络上,甚至有些作品还以纸质书籍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有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存在,就一定会产生以之为对象的批评活动。2001年6月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在天津举办“网络批评、媒体批评与主流批评”研讨会,“网络批评”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从而区别于传统的“媒体批评”的概念。这也说明,目前以网络文学为对象的批评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包括发表在各种批评媒体上的批评文章,其中既有严格的学术论文,也有随机性的媒体评论。但是从总体上看,主流批评和媒体批评在数量上只占很小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批评性文字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出自广大网民之手的评论“帖子”,它由各类文学论坛、文学bbs和社区的文学批评组成,也常被称为“跟帖”,具有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目前的网络文学批评多指这种在线批评或即时批评。
尽管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尽管网络文学批评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但当前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仍令人担忧。“跟帖式”的网络批评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它潜藏着很大的危机:自由的批评环境可能造成文学创作的失范;批评主体的大众化造成的是批评的粗俗化和过渡自由化;多媒体方式的加入也可能带来批评的肤浅化,以至于越来越流于形式,从创作到批评,人们有可能都不再关注更深层的内涵。这样的批评是没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很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但是最令人担忧的还不在于此。就像要想果树结出更大更多的果子,果农就必须修剪枝叶,要想孩子成长得顺利,父母必须时时言传身教一样,网络文学也需要专业批评家的介入,时时为网络文学的畸形发展敲起警钟甚至予以修正,网络文学也许会更顺利地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专业批评家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显然处于缺席状态。
二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文学批评的困难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第九期
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问题,自然,对于它的追求和确认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观念的彰显。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学批评“方法论热”的出现、文学的自主性观念的确立,尤其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曾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并表现出在当代视域中的较为积极的建构倾向。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而言,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却呈现出一种颇为严重的缺失局面。在当下,我们需要在确立根本性的价值立场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设。无疑,这是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表现为一种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理论观念的创新发展。
一、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及其价值指向
应该说,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品格,也是一种应有的价值诉求。那么,从普泛意义上来说,文学批评的主体性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毋庸置疑,在当代视域中,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必须先从关注和明确人的主体性问题开始。换言之,讨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是与对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问题的明确认知密切相关的。因而,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主体性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检视与判断。我们明白,在人类的精神发展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中的确立本身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思想现象。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①确实,我们注意到,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也肇始于古希腊思想。其时,普罗泰戈拉对“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的确认和强调,宣告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出场”;而苏格拉底则用德尔菲神庙墙上铭刻的“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根本性地扭转了古希腊哲学的方向,在他那里,“认识你自己”具有了主体性原则的初步萌芽。当然,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发端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这个阶段,笛卡尔是个中坚人物,他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的奠基者。到了康德这里,主体性原则得以真正确立。这是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社会变动并在启蒙运动后期和法国大革命前后而确立下来的哲学原则。
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如何可能一致?这是德国哲学革命面临的根本问题。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进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最终就是确立在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探讨之中。当然,看待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从对康德哲学的总体性质的理解和确认出发,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从最终目的上说,以康德哲学为标志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从哲学上证明理性和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在对于这一最高本质的诉求和拥有中,主体积极能动地认识、构造甚至是变革对象或客体。康德确立的“主体构造表象”、“人为自然立法”这两个命题就是其根本性表现。②“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③,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深受康德的影响,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康德及其思想是一个中间环节,在主体性理论问题上无疑也是如此。当然,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更根本的是因为唯物史观视野的确立,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康德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是丰富的、深邃的④,在这里,为了集中论证的需要,我们仅简要地说一说两个方面的话题:其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主体性是属于哲学的哪一个层次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合理确认主体性问题的论域。首先,主体性问题不是本体论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的主体性问题尤其是文学主体性问题论争中出现过不同的看法;同时,它不全是认识论问题,也不全然是历史哲学问题。人的存在的主体性问题当属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它属于哲学的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它是人所特有的意识性的表现,而人所特有的意识性在其现实性上必然发展和表现为主体性,表现为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揭示出,人和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⑤确认这一点让我们明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关联,也让我们对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形成了一种原则性的思考意向。其二,人的主体性的具体规定也就是主体的规定性问题。在这个方面,马克思曾经有过许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中,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即: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主体的选择性及其创造性。而创造性无疑又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主体的自主性也是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真正的主体必然是具有自主性的主体,这种主体既有能力亦有权利“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⑥。主体的自为性是主体自主性的逻辑延伸;换言之,自主是自为的前提,自为是自主的目的。总体来看,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相关论述无疑是相互联系着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智慧;也就是说,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才能造就完整的主体和实现真正的主体性。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简单地讲,确认当代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在普泛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在当代视域中强调文学批评的能动性、自主性与自为性的实现,而且,还是一种统一性的实现。当然,这是一种相当抽象的表述。具体而言,结合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境况,笔者认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考量:其一,确认当代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性,即它不应该也没有理由依附于其他对象而存在,它具有一种自主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为一种文学批评的自为性;其二,强调批评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的主体性是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化,尤其表现为一种文学批评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现;其三,它还体现为当代视域中的中国的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这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中或者说世界性的批评境况下,中国的文学批评应该营构、保持和发展其独立性与自主性。论述至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白的是,在当代视域中,我们追求和确认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其实是在确立当代文学批评的根本性价值指向。那么,这种价值指向究竟体现为一种什么样的性质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关涉到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无可置疑,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现象。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思与追求的二重主调语境下变得色彩斑斓。在现代性问题的探究上,不要说众多西方思想家之间存在着迥然的差异,即便是当代中国学者,也都基于各自的哲学立场和观察视点而对现代性问题持续地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和阐释。相比之下,笔者更为赞同俞吾金先生的观点。受英国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的启发,他提出了“现代性现象学”的概念。俞吾金持论,现代性现象学也就是运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现代性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在阐述了现代性现象学的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之后,从现代性现象的总体视域出发,并在对西方思想家现代性研究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俞吾金分析指出:当我们把现代性现象课题化时,在我们的视域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组现象,即:“现代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且,当我们对这九个现象中的任何一个进行考察时,其他八个现象都会以共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视域之中。因此,必须在这一总体视域中来界定“现代性”的内涵。按照现代性现象学的阐释,“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主要关涉到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相对于“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言,“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⑦。显然,这样来理解“现代性”问题,我们也就能够相当明确地认识到,在当下语境中,追求和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其实是在确立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价值指向,主体性是现代性哲学的基石。
二、当代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乏
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进程中,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诉求一直较为缺乏。这固然受制于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构造的政治与文化逻辑,也与根深蒂固的“以意逆志”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密切相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尺度的确立,也让文学批评与国家政治、民族解放等宏大叙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看,这是必要的,也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文学批评的主体性的实现。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即,追求和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其实是在确立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价值指向,而这一现代性价值指向的真正确立无疑又是需要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强势推进作为基本前提的。这样,我们的讨论视野自然也就相应地进入到中国社会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再复倡导“文学的主体性”,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学术论争。我们明白的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思想争论溢出了文学论的范围,它和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哲学领域里的主体性问题讨论等一道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思想事件,或者直接说,它是一种显豁的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思想事件。在这一现代性事件中,刘再复所说的“文学的主体性”存在三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的主体性、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的主体性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这里,伴随着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浮现,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命题被正式提出来了。对于刘再复而言,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就是伸张和确立文学批评的自由。尽管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存在重大的思想局限,然而,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命题提出,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摘 要]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批评主要出现了电影文学批评、电影形式主义批评、电影专业批评和电影文化批评四种批评方法和类型。电影文学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文学素质,电影形式主义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形式特点,电影专业批评关注的是电影语言本身和创作技巧,而电影文化批评关注的是电影的意义及其生成。
[关键词] 电影批评;电影文学批评;电影文化批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批评与时俱进。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枝繁叶茂。在30年的中国电影批评中,主要出现了电影文学批评、电影形式主义批评、电影专业批评、电影文化批评等电影批评类型。
如何描写中国电影批评30年流变呢?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实践活动,电影解读是电影观众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影片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解读的成果是由电影文本决定的――电影里有什么,你才有可能看到什么;另一方面,又与看的工具密切相关。比如,蛇眼里看到的与人眼里看到的不同,用凸透镜看到的与用凹透镜看到的也不同。鲁迅就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同样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出来的东西也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人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就是说,看的工具不同,看的结果也不一样。对于看电影来说,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关注的对象、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中国电影批评类型的差异大致体现在分析方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关注的对象、得出的结论的不同上。因此,我们对中国电影批评30年流变史的描述也着眼于这几个方面的更易上。
一、电影文学批评
在各种艺术样式里,文学产生较早,创作、批评队伍比较庞大,到电影产生的时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时代。当电影从无到有,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它历史地、必然地向文学靠拢,吸取文学的大量营养――从理论到实践,从人才到技术。
在改革开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沿袭着传统,比照着文学来看待电影,把电影当成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张骏祥先生的观点:电影是“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导演的任务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电影艺术手段把作品的文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而文学内容、文学价值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表现手段”“节奏、气氛”“风格、样式”等。②
摘 要 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学生作文能力力图通过此次作文批改,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只管做作文,教师只管批作文,做批分离的弊端。主要采取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互批、互评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作文的主人,最终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作文批改 互批 评价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58-02
新课标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习作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如今我带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已经连续三年了,在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作文评价策略:我们教师不仅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更要成为激发学生、家长等人参与到作文评价之中的促进者。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多元化评价,让作文评价充满色彩。
一、自我评价
在学生每次写完习作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和词语,写一写自我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种参与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自我评价也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每次评价作文前,我根据习作的类型,让学生明确作文评价的标准,确定清晰的目标。再让学生依据它来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小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另外,我还经常让学生给自己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这也是学生自评的一种方式。他们在自读中或是发现习作中的问题自觉修改,或是自读自赏,为自己的习作而骄傲。
二、独立批改
独立批改是指两位同学相互交换习作进行批改,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探讨不同的想法,这些内容多数以眉批的形式出现。最后在文末写上总批,既可以是赞美式的评价,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批改后的想法。独立互批,更有利于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