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教育

品质教育范文精选

品质教育范文第1篇

一、呼唤高品质教育管理环境

一方面,呼唤良好的管理环境。目前教育管理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行政化,即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中,把学校简单地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教育如何发展由行政部门决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教育自身的特性来发展;资金、人事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掌握在教育以外的行政部门手中,教育本身缺少足够的话语权;校长的任免完全按照行政体制进行,而且存在行政级别的差异;学校的教师数量跟其他单位一样是由编制数决定的,编制数又是简单地根据学生人数确定,而不是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决定。管理的行政化导致作风的行政化,不少学校领导官腔官调官做派,导致不少教师轻学术研究重行政权力。绩效考核将所有的学校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使不同学校难以形成各自的特质。

另一方面,呼唤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脱下教育功利和浮躁的外衣,摒弃社会上不正确的育才观、选才观、用才观,使家长和社会舆论对教育保持应有的理智,形成正确的、理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只有建造高品质的社会环境,才可能打造高品质的教育。

二、呼唤高品质的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指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等一系列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心灵约定。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发掘教育的问题,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高品质的教育必须有高品质的办学思想来引领。

一要基于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去传承生命,学校办学的目标、策略、方式、手段都必须以生命特征为出发点,符合生命成长规律,培养生命特质,涵养生命气象,要把每一个教师、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有血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看待,而不是当做工具、机器和产品对待。

二要尊重个性。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也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精英,而在现实社会中精英毕竟是少数。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特质,教育要发掘师生的专长,尊重其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要着眼未来。邱济隆先生曾说过:“应试教育是影响一阵子,素质教育是影响一辈子。”学校是孩子生命旅程的一小段,但却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他的一生。所以教育要着眼未来,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四要符合实际。教育思想不能脱离我国现行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国家制定的教育办学方向,应该正确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三、呼唤高品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其品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品质的高低。不管有多么优越的教育环境、多么先进的办学思想,如果没有高品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当前“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要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方面国家要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不用为经济而担忧,安心上课;另一方面,应该逐渐祛除社会上的“功利性尊重”,增强大家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形成发自内心的、骨子里的尊师重教,吸引更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争报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争当教师。

二是减轻教师的压力。应该减轻教师除教学之外的社会压力,不要让其过多承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要将过多的道义责任强加到教师身上。

三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并帮助其树立职业信念,使教师不仅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以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而且能够时时刻刻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成长,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呼唤高品质的内涵管理

学校的管理可以分为四种模式:权威管理,即靠校长的威望和权力进行管理;制度管理,即靠完备的制度和条文进行管理;人本管理,即靠情感和激励进行管理;文化引领,即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观,从思想、精神层面进行引领。当前大部分的学校以制度管理、人本管理为主,部分学校尤其是高品质的学校已经在推行文化引领模式。

文化引领是以人的内在品质、内在要求为着眼点,以构建和培养共同价值观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管理模式跟其他的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管理中心的变化,由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制度管理侧重于物的层面;文化引领以人为中心,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起点站,又是终点站。

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由外部控制到内化引领。制度管理侧重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文化引领以内心控制为主,强调内力驱动。

三是管理重点的变化,由限制约束到思想引领。制度管理侧重于限制和约束;文化引领着力于思想引领,依靠价值的认同、情感的互动和风气的浸染来达成目标。

四是管理主体的变化,由个人管理到群体管理。权威管理是典型的个人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校长的意志为主;文化引领是引导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全体成员都是管理者。

品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信;团体;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86-01

现今的学生在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老师,有着比较充分的自主性。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旨在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必修和选修的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另外,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负荷也得到了最大提高,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练习。不过,由于高中生的脑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均衡,且体质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往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身心疲劳。教师方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提高,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为国家和学校培养各个方面的体育人才。另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计划也变得愈加灵活,不再依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更加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新颖性。但由于学生间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往往在组织教学时需要区别对待,这样一来就阻碍了有效教学的进程。

一、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自制、坚忍不拔的良好个性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许多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以一定的心理因素的有意控制为基础,使人的个性品质在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通常是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学生的吃苦耐劳、竖毅、果断和顽强的心理品质由此得到训练。在各种激烈、紧张的比赛中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学会调整自身的潜力,去冲破阻力,提高意志能力,整个心理结构由此得完善,在不断接受运动挫折过程,学生又学会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行动。克服紧张心理,这样他就学会各种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发展了各种运动智能和思想品质,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学习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应是个人意愿、感觉、情感、思维等过程的心理总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是合作的重要因素,如果合作有意义,个人的行为、成功与荣耀与集体息息相关,个人成功与团体的成功同样重要时,那么,个人就会意识到合作的价值。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一方面,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即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与发展。

2、重视态度情感意识的驱动性。情感教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它能促使人奋发,调整人的内在动力系统,砥砺内在的学习态度,促进人的成功。我们应把态度情感作为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

品质教育范文第3篇

高奇志:“多元开放、国际融合”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院长对金州新区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高位理念。这一理念为我们金州新区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切实可行并且是行之有效的道路。

作为旨在打造大连新市区的中心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核心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市区,金州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这里既有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创新积累,可谓传统的生机与开放的活力交汇激荡;这里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势能更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更快,多元文化的味道更浓,民众对教育的期许也更高。无论是基于大力发展经济的需要,还是着力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金州新区的教育都必须追求高品位、彰显高品格、做出高品质。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育强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州新区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体制、人力资源以及办学方式上,需要以国际标准及发展眼光进行多元化探索,并在了解教育国际标准、追赶世界发达水平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既坚守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继承和包容多元的人类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活动中去,才能把我们的影响带到国际。

近几年,在“多元开放、国际融合”的发展理念下,金州新区在区域教育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尤其是教育国际化推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区域教育观念思想得到更新,发展规划得到完善,实践成果不断丰盈,实践的品质也不断提升,切实促进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我们深切体验到,“多元开放,国际融合”的发展理念对金州新区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金州新区将沿着“多元开放,国际融合”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并不断开拓、深化和创新。

:我们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成果专题报道中看到,教育国际化是金州新区教育一大特色,请问金州新区是如何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的?

高奇志:我理解的“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学习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吸纳其优秀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逐步培养和提高我们自身通过教育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实力和能力的过程。既然称“国际化”,那就绝不是一个单向“引进”的过程,而是“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流动,是二者的不断循环递进。金州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交流促了解,以了解求合作,以合作促融合,以融合达共生”。我们的宗旨是在交流中拓宽文化视域,在合作中促进文化自觉,在融合中达成文化自新,在共生中实现文化自强。金州新区教育国际化的推进,遵循以教育行政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课程为主线,以科研为保障的原则。根据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路,金州新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友好学校、教师境外培训等渠道开展区域教育国际化实践。目前我们全区共引进外籍教师300多名,60%的学校开设由外教执教的课程,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双语教学成绩突出,现已有13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省级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其中开发区第七中学2009年获得IB国际学位总部授权,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所IB国际学校(指实施国际文凭组织设置的IB国际课程并且得到该组织正式授权的国际学校)。随着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十百千”工程全面的实施,有26所学校与海外13个国家的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先后有千余名师生赴国外研修学习。

教育国际化是践行“多元开放、国际融合”发展理念的一条主渠道,“突出民族特色,接轨国际教育”已成为金州新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卓越人才的成功探索和鲜明特质。今后,我们依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并将其发扬光大,力图使金州新区的教育国际化实践为诠释教育国际化内涵提供一个生动案例。

:据了解,金州新区已于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区域教育的一个重要战略主题,请问金州新区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

高奇志:在历时两年的创建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过程中,金州新区主要采取六项重要举措:一是保障全区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二是保障各中小学校办学环境、教学设备、操场及附属设施等硬件办学设施的基本均衡;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均衡配置师资和管理队伍;四是引导社会形成正确舆论,使社会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成共识;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师资倾斜、控制生源等手段,提升办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间的质量差异;六是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基础设施达到标准化的前提下,我们把全面推进“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的目光,聚焦在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上来。通过创建基础教育强区,金州新区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有效提升了校长的办学思想,明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内涵,区域教育均衡化程度显著提高。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金州新区将2013年确定为“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年”,关于内涵发展,金州新区有哪些探索和打算?

高奇志:应该说,高质量通过“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为金州新区实现均衡化、国际化、特色化和优质化,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此为起点,金州新区教育发展的主题是追求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因此,我们将2013年确定为金州新区“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年”。以“定规矩,谋全局,树龙头,抓后劲,抬整体”为总体发展战略,以高品格主题德育、高品质课程推进、高品性特色发展、高品行教师素质提升、高品位教育国际化拓展为重点内容,全面强化基础教育软实力建设,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和品牌。

实施高品格主题德育工程。我们开展了以文明习惯进校园、雷锋精神进校园、关向应事迹进校园、传统经典进校园、国际理解教育进校园“五进校园”为载体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德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环节。同时,开展系列培训活动,提高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德育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实现全员育人,科学育人。

实施高品质课程推进工程。通过加强课例创新研究、创新备课模式、创新观评课技术以及构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开发彰显区域特色的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国际教育等方面的校本课程。

实施高品性特色发展工程。我们全力实施“三名工程”,培育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高质量的课程文化、高标准的制度文化、高品位的环境文化,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色的显性校园文化和内在精神文化。

实施高品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名师论坛、开展示范引路课活动。建立“自助式”业务培训体系,实施精细化教研、基地化培训,提高教师的培训实效。同时,组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各兄弟实验区培训或挂职锻炼。

实施高品位教育国际化拓展工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探索与国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深度合作。鼓励学校与国外友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项目合作、课程共建、课题研究等,多渠道挖掘教育国际化资源,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

:您刚才提到了要在金州新区培育一批名校长,那么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校长是名校长呢?

高奇志:校长对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强烈呼唤教育家型的校长,这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名校长是多么珍贵。我认为名校长不仅是在教育的圈子里有名气,而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名望。我心目中的名校长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种特质:一是受人景仰的社会贤达,二是影响一方的道德楷模,三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为什么首先是受人景仰的社会贤达呢?什么是贤达?在一个地方能安定人心,能公正处理事情,能够解决家庭矛盾的人就是社会贤达。我们都知道,过去在农村谁家有事解决不了就去找校长,因为校长是社会贤达。校长的才学修养和社会影响力在这一地区一定是有引领作用的。如果你的才学不过人,不用说在社会上,在学校就难以立足。如果你把学校管得乱七八糟的,说明你脱离群众,也说明你不能服众―你所表现出的东西比别人要低。

二是影响一方的道德楷模。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影响力,首先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好的德性。一个校长没有好的德性,即使你处在校长这个位置上大家给你点面子,你离开校长岗位,别人对你的尊敬就大幅降低。校长一定是公正正派、严以律己,一定是讲究职业操守的。

品质教育范文第4篇

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及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综合的、全面的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心理素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即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日本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校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除了让学生进行远足徒步旅游外,还定期将学生集中到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推磨、碾米、抬水、煮饭等。进行挫折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其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要求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3万多名中学生进行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另一项心理测试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关心教育的人们不会忘记报纸杂志等传媒报道的有关中外中学生对比的内容,有多事例证明中国中学生在智力竞赛中优于国外中学生,而在动手创造力以及心理品质方面却显劣势,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厌学、考试恐惧、异性同学交往不良、孤独症、多动症等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怎样解决呢?思想品德进行的心理品质教育包括情教育、意志教育、挫折教育、进取心教育、自尊自信教育、性格教育、友情教育、情趣情操教育、自律教育等,涉及中学生心理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说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品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整体产生的特殊作用

心理品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作为整体的素质教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对素质教育具体化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直接作用。

1.心理品质教育对德育的影响作用。首先,德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有区别的,部分心理品质教育不涉及德育内容,同时也应认识到心理品质教育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其次,人们逐渐认识到德育出现了心理学化的趋势,而且中学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总是和道德问题交叉在一起的。

2.心理品质教育对智育的作用。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就学生本身来说,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它包括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因素,又称情感智商,它包括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才能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

3.心理品质教育对素质教育中体育的作用。首先,从广义的身体健康角度理解,生理和心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对中学生来讲,生理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长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高、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变化,而心理相对还不成熟。如果出现心理偏差,肯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从狭义的体育活动角度理解,也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体育竞赛活动,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更是心理素质的竞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品质教育范文第5篇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实证明,体育健儿中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①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

②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③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1、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作到不易不难,恰到好处。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①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②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③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④自我暗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精神,一、二、三,起来。”这样,就可以骨碌起来,穿衣下床,跑步锻炼。

五、教师言传身教

品质教育范文第6篇

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高度期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也是学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在体育课中,学生很重视体育教师的看法,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和掌握情况的认识也都来自体育教师的评判。所以,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3]。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是学生心灵上的寄托,学生可以从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中找寻希望,获取力量、勇气和自信。高中体育教学的活动相对复杂多变且难度较大,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时,经常遇到瓶颈,此时学生也会产生退缩、消极等负面情绪,对掌握动作要领逐渐丧失信息,武断的以为自己不能完成,继而不愿意努力。面对这种情况,高中体育教师应运用自身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教学的自信心,最终消除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此外,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加高中体育教学的热情[4]。高中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期待之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积极上进的主要动力。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应相信学生,并期待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使学生充分信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强高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体育教师应具备热爱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的热爱之情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而另一种是对学生的热爱。首先是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要求体育教师既要付出体力劳动又要付出脑力劳动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也相对较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执着和热爱,以自身为榜样,来感染学生,最终提高他们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积极性[5]。其次是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中体育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式。高中体育教师在热爱学生情感的支配下开展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高中体育教师具备热爱之情,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缺乏热爱之情,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对学生产生反感,学生稍有过失就严加呵斥,学生则会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厌烦心理[6],进而造成高中体育老师与学生关系相对紧张,最终不利于高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从而阻碍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应具备愉悦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进行高中体育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高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不配,并且通常是情感支配理智大于理智支配情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更应在正面情感的影响下开展体育教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取得高中体育更好的教学成果。高中体育教师也是普通人,不能持之以恒的保持愉悦情感,也会遇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干扰和冲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悲伤、烦恼、激动、忧愁等负面情绪。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有效的表达正面情感,反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自信心,也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从而使高中体育教学变得压抑、沉闷,最终影响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7]。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养成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愉悦的表情表达教材所传递的情感,使教材可以更加有效的诱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8]。高中体育教师通过运用愉悦的情感及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体育知识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内化效率,在健全学生心智的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品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28-03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淮安,213000)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再只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应为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成长方式,促进其生命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下的教育由于受应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本质要求相距越来越远:教育工作者更多把目光盯在如何提高升学率上,很少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教育生活单一――教教材、做练习、考试,很少按照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建构教育活动。应该说,造成这一教育品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缺乏思想引领,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没有遵循基本教育规律,而是凭着传统经验教学。教育要想走出制约自身发展的困境,必须探寻前瞻思想,用思想指导活动,促进其品质不断提升。

一、“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

1.“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社会发展的企盼。

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人才类型看,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从人才结构看,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人才素质看,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迫切要求教育通过改革提升自身的品质。从客观现实看,这种改革不能盲目地实施,而应按照人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可见,社会发展需要用思想引领教育改革。

2.“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教育发展的呼唤。

近年来,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从现象上看,这场革命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变化,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未能促进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办学思想不端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教育要想得到真正发展,不能仅凭经验实施,必须要用思想引领发展,这需要有丰富价值内涵的精神陶冶,需要有前瞻思想境界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发展呼唤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3.“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学校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和教育均衡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当下学校发展不应再追求教育设备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的建构。通过学校文化建构,提升学校内涵,创建学校特质,促进人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学校文化建构首先需要重塑学校核心价值,提炼学校教育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发展催生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4.“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师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对自身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每个人都企盼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发展还应有更高的要求。就学生发展而言,不仅要考虑他们自身能否得到应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还要看学校是否能够帮助其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形成终身发展能力;从教师发展来看,不仅要考虑他们自身能否得到应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还要看他们是否具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路径和方式的能力,檠生终身发展服务。可见,教育的发展应从师生发展需要出发,建构其思想,提升其品质。

二、“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内涵

1.“思想”的意蕴。

所谓“思想”,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的逻辑形象即是思想”。心理学家认为,“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现代科学解释:“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表达:思想是我们对事实的描述、解释和预言,是诱导、申述、劝说、暗示等言辞的集合。笔者认为,“教育思想”是在人们大脑中形成的体现前瞻教育理念、符合教育规律的认识。

2.“教育品质”的含义。

如何定义“教育品质”,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校教育看,“教育品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文化建设、学习品质和教育质量等诸要素所达到的水平。就教育活动来说,“教育品质”主要指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效等诸方面所显示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用系统的观点考量教育,不只是考量办学质量,还要考量提升办学质量的方式、策略和途径;它是用全面的观点考量教育活动,不只是考量活动本身的成效,还要考量活动的效率,以及活动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3.“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意旨。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用思想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未来;需要用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探寻教育规律;需要用思想去创造教育生活,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旨在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用高尚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规划,开发教育资源,组织教育活动,创造教育生活,促进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三、“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实践

1.用思想武装大脑。

在教育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引导教师建构思想?首先在学习中建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规律、宗旨、目标、方法、途径及评价等等的基本价值判断,教育者必须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一方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另一方面,学习他人的成功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认识教育的价值、理解教育的意义、了解教育的理念、感知教育的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其次在实践中建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既是共性的教育价值,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代表着个人的教育素质、实践智慧。前瞻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个体实践,内化为个性智慧,其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我们应对他人总结出来的教育原则和基本教育规律等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验证和发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我们应在他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新的观点,并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由此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最后在反思中建构教育思想。人的教育思想的建构需要对自我原有思想内省,需要对他人观点斟酌,需要对自己实践总结。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所习得的观点和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想法,探寻其普适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自己建构思想的过程,从思想探寻过程中发现教育思想建构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究策略。

2.用思想创建环境。

虽然大家都知道环境育人,但是在教育工作中,人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创造育人环境,应创造怎样的育人环境。有一点可以肯定,建构不同的环境和以不同的建构方式建构同样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应该说,要想提升教育品质,必须探究环境育人的方式;要想提升环境育人的实效,必须探究用思想创建环境。一是围绕思想系统规划环境。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校环境打造得特别高档。“品质”不只是建筑的豪华,学校环境规划和设计不应只追求美观,更应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学校提炼出自己的办学思想以后,应该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例如:学校以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其环境应“回归自然”;学校以人本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其环境应体现人性化等等。二是按照思想整体建构。学校环境建构既要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也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学校环境是为学生建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环境建设应基于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学校环境建设的核心思想确定后,应让学生按照其思想寻找建设内容、建构方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实现其教育价值。三是对照思想全面运用。环境不只是点缀,更要发挥其教育作用。学校环境建好后,应引导学生去“读”环境,去“用”环境,努力将环境内容作为课程进行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课程内容。

3.用思想建构课程。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改革需要开设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往往更多的基于“学校需要”,并没有围绕或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哲学。应该说,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围绕培养目标建构课程是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方式。第一,用思想规划课程。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的建构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确定。学校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以后,应围绕校本价值追求提出办学目标。学校准备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课程都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进行设计。第二,用思想建构课程。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确定后,应让学生按照自己成长需要、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建设思想开发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建构方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开发资源和建构课程,形成校本课程框架。第三,用思想评价课程。课程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取向和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课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理念的确立。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考察被评价者有没有实现既定的评价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评价需要我们围绕课程建构思想展开。一方面,评价课程建构思想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评价课程目的是否实现,是否体现了基本教育规律。

4.用思想改造课堂。

课堂是教和学的重要途径,提升教育品质关键是提升学生学的品质和教师教的品质。其一要将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基于基本理念展开的;教学理念又源于学校或教师自己的教育思想。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后,便要围绕自己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等核心思想提炼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自己对教学所特有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其二要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学校形成群体教学观点后,便要引导每位教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通常情况下,首先,引导他们理解教学理念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次,让他们对这一核心思想进行吸收和内化,将其建构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再次,激发他们根据理念生成教学目标、路径、方式和策略;最后,按照设计的教学要求进行实践,将这一基本教学设计外化为教学行为。其三要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育理论。教师带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后,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找到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教学理念进行丰富和创新,为进一步改进课堂和建构思想奠定基础。

5.用思想指导活动。

品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心理品质 作用

体育教师心理品质是指体育教师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品质,才能对体育教学和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呢?

一、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争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具有指 向和强化作用。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对自己 所从事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不仅对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要在专注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教研教法的研究上产生浓厚兴趣。其次,体育教 师还要对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博览群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才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 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诱发学生健身的欲望。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会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 记忆、丰富的想象。为此,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认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知人之明”的能力

优秀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性格(内倾,外倾)类型,具有鉴别和归类能力。而 且善于观察学生行为和情绪,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能通过学生的行为特征,很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统一的,行为是心理状态 的具体体现,心理状态是行为的驱动者。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 形象的讲解,不但富有启发性而且具有感染力,还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动作表象、建立技术动作概念。

三、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如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精神 饱满,上进心强的人。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 形成一种动力,这是教师情感方面的主要特征。教师的爱不是出于自己的个人狭隘情感,而是有原则的、公正的和有理智的。教师所热爱的对象不仅是体育成绩好、 身体素质棒的学生,而是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特别对于品质差、体质差的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更应关怀备至。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 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所以,体育教师只有在工作中表现出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样一种高级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爱的内心体验,才能提高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四、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完成学习动作,承受生理负荷的保障。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1、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具有高难性和惊险性。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进行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带动学生克服困难,去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直接影响,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体育教师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这种果断性和坚定性不在于他外表严厉与否,而在于处理问题的坚定、果断,还是优柔、寡断。

3、体育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是有效的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它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无意的感情冲动。在体育教学 中学生与教师顶牛现象司空见惯,需要教师有自制力,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耐心说服、沉着冷静地把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意 志的坚持程度、意志的自控程度和努力程度。

五、创新精神

品质教育范文第9篇

意志及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意志品质是根据某种动机,支配人的行动、思维、身体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它表现为:自觉性,即遇事不盲目附和、动摇易变,而是坚持正确的立尝观念、信念,不受暗示,不独断行事。果断性,即遇事能当机立断,毫不犹豫。自制力,指能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在应该行动时迫使自己勇敢地执行决定,坚决而顽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坚持性,即遇事能精神饱满,坚持不懈地以充沛的精力,锲而不舍地坚持奋斗。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百折不挠,再接再励。此外,意志品质还表现在勇敢、机智、顽强、不畏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等方面。

意志品质培养的紧迫性。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是,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从小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缺少艰难环境的锻炼,缺乏吃苦耐苦的精神。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惯,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如此下去,不能不令人在感到担忧的同时,意识到加强意志品质培养的紧迫性。

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苦的意志品质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魂,丰富的知识,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将来成为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利用竞赛法。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游戏法就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3)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游泳、单杠、高低杠等项目,田径中的跨栏,撑杆跳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队列练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纪律性、坚韧性。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品质教育范文第10篇

1.1调查对象随机发放[2]

调查问卷650份,发放对象为陕西(50份)、北京(50份)、天津(220份)、吉林(65份)、内蒙古(65份)、湖北(50份)、沈阳(50份)、浙江(50)、重庆(50份)9个地区的农业高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3],即在校大学生、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及学校教师等。共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81.71%。

1.2调查内容

为了解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品质,找出现存问题,调查问卷共设68项题目,其中,1~12项是个人基本信息,13~58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59~65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排序,66~68项是主观题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建议。笔者通过调查,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划分为7种品质,其中,13~15题属于学科专业品质类型题;16~23题属于教育服务品质类型题;24~32题属于环境品质类型题;33~39题属于管理服务品质类型题;40~47题属于保障服务品质类型题;48~50题属于品牌服务类型题;51~58题属于人才培养品质类型题。将这7种品质贯穿于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设计了“期望的教育质量品质”和“感知的教育质量品质”2项问题,且使用变量={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4],数字化对2项问题的评价标明等级,最终根据期望和感知的对比对每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点评,找出在每种品质所存在的问题,以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提出来,最终实现其意义。

2调研结果及统计分析

2.1符号说明X1、X2、X3、X4、X5分别表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A表示题目总量;“1”表示学科专业品质,“2”表示教育服务品质,“3”表示环境品质,“4”表示管理服务品质,“5”表示保障服务品质,“6”表示品牌品质,“7”表示人才培养品质;i,j=1,2,3,4,5,6,7;dij表示i与j之间的最短距离。

2.2调查结果统计由于调查问卷是随机发放到各个地区的农业院校,为了对高等高校教育质量品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则需要整合9个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了精确得到研究结果,该调查问卷将高等教育质量品质分为7种,最后综合整理得到7张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品质的表格,笔者仅进行人才培养品质和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2.3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教育服务品质在问卷中的设计主要采用内容多元化的方法,即涉及面广,因此该品质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教师业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和实践教学。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教育服务品质总表。由表1可知,教育服务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差别较大,差值在-19.48%~28.57%。通过分析问卷发现期望和现实感知之间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更想拥有期望中的教育服务品质;②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尚未认识到其在学生群体的重要性,减弱了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③由于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未及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等,使得当代大学生认识不到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说明教育服务品质下的教育业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师授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针对这5方面的内容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以及新的教育措施。

2.4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对问卷进行分析

2.4.1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定义分类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找出具有最小距离的类型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直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最后绘制聚类谱系图。笔者利用MATLAB编程语言,使用聚类分析函数库[5]提供的函数进行编程求解。(1)数据变换处理:使用MATLAB聚类分析函数库提供的zscore()使数据标准化。(2)计算各变量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2个品质并成一类,其中,Gi与Gj之间的最短距离公式为:dij=minxi∈Gi,xj∈Gjd(Xi,Xj)使用pdist()函数实现最短距离的计算。其中,Xi与Xj也表示7种教育品质;Gi与Gj为Xi和Xj的子集。(3)选择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如果类的个数大于1,则继续并类直到所有变量归为一类,其过程如下数学描述:设xik为Gi中的第k个变量,ni为Gi中变量个数。某一步,Gp和Gq合并为Gr,则Gr与Gk(k≠p,q,r)距离drk=min{d(xrl,xkm)/l=1,…,nr,m=1,…,nk}=min{min[d(xp1,xkm)],min[d(xql,xkm)]}=min{dpk,dqk}使用cophenet()函数计算由距离返回向量的相关系数。(4)绘制系统聚类谱系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不同的分类原则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使用dendrogram()函数绘制聚类谱系图。

2.4.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应用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基于问卷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分类。通过对高等教育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系统聚类分析的比较,找出期望分类与感知分类之间的差异。根据图1将大学生现实感知到的7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品质分为两大类,即{1}和{2,3,4,5,6,7};分为三大类,即{1}、{2}和{3,4,5,6,7};分为四大类,即{1}、{2}、{6}和{3,4,5,7}…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为严峻,对于不同地区在教育经费的投资也会有不同。若将大学生期望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分为两大类,即{6}和{1,2,3,4,5,7};分为三大类,即{1}、{6}和{2,3,4,5};分为四大类,即{1}、{6}、{2,7,5}和{3,4}…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教育服务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保障服务品质以及品牌品质,这说明在大学生期望的教育品质中,期望所在学校是品牌学校,或是希望学校的保障措施精细。综合分析图1、2,得出期望分类和感知分类之间的不同点:①感知的分类无论分为几类,学科专业品质都被分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则是品牌品质,被分为一类;②感知的分类最多分为6类,而期望的最多分为5类;③感知的分类无论被分为几类,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不仅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且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也被分到一类。

3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品质的策略

3.1统计分析模型的新策略

3.1.1提升教学品质、业务和方法,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要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①诚聘优质的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结构;②稳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注重改进授课方式,授课应与教师专长相符合等;③多开设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内容;④定期对教师进行质量评估,作为评量依据;⑤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每年遴选教学优秀教师,定期予以奖励,以此激励等。

3.1.2追求卓越的研究方向,提升自身的真正优势。①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引进优秀科研人才,提升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②建立系统化的学术指标。为了提升各个大学的竞争力,吸取各个大学的特色,以策略性规划集中资源,构建基础建设等。总之,在知识社会,组织的目的在于使事实变得更有生产力,亦即有效地让知识具有更大的能量,以开创大学崭新的形象。

3.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的新策略对于大多普通高校来说,可提升弘扬学科专业品质,使该校具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同时,稳定招生规模,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外,还应注重诸如保障服务、环境规划等其他品质的培养。由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可知,分类的多少取决于各个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相关性越大,越容易被分到一组,因此,若想提高高等教育品质需要,应将7种品质紧密结合共同管理,如:①改善教育服务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品质;②在增加精品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等;③改善管理服务品质,以提高环境品质,例如在加强管理学校校园卫生时,提高环境素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都做好的前提下,对于高等教育品质比较薄弱的高校,应将教育服务质量与人才培养品质相结合,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