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编者按: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要素,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水平是教研部门的职责。2012年3月,讷河市召开了教育学会物理分会第一届年会。与会的5位教师,对“平面镜成像”探究课以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为视角,从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作业讲评等多个侧面进行了展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以及了解它们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很大的重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科学、合理、有效地贯彻这一理论。本文结合具体课例,介绍了在《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锻炼物理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课堂实例;启发引导;分组实验
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关探究教学的理论网上及教学杂志很多,但具体到一节物理课,到底怎么上才能较好的贯彻探究的理论,是不少一线物理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本文以《平面镜成像》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但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像”这个概念,存在着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亲身经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交流、讨论及实验结论的得出,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体验中感悟探究,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一步步把探究引向深入,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经历探究全过程。(2)感知虚像的含义;(3)学会利用“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摘 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倡更多地关注学生视野下如何开展学习活动。本文把教师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设计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问题、活动乃至学习反馈和课外作业的工作叫学习方案的设计。笔者用案例方式综述了自己近3年设计学习方案的独立观点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78-02
现以人教版八上课本题为准,将光反射题的作答与拓展简述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1、p76.“动手动脑学物理”1题:
教参答案:反射角为60°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如图4-12甲所示;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原路返回(图4-12乙)。
浅见:图4-12乙应改画为图1所示(两条光线重合,入射光线常用单箭头、反射光线常用双箭头):必须要标上垂直符号!
拓展题:(1)若将甲图改为图2问:知道哪一些条件,你就能画出完整的光的反射光路图?
提示:只要已知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画出完整的光的反射光路图:①∠MOA(或称“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的锐角” 等,以下均省略);②∠MOB;③∠AON;④∠AOB;⑤∠AOK;⑥∠NOB;⑦∠BOK。注:教学中要把全班分成7个组、每组分别画出1种光的反射光路图,并有1名代表到黑板上画图、最后师生共同给予讲评。
(2)已知一束阳光跟水平地面成30°角斜射到地面如图3所示,如何使反射光线:
(在学生猜想问题、梳理每一个猜想、明确研究任务之后。)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环节,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包括:
1. 准备好实验器材,将生活中的镜子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2.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及像的位置?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在完成探究环节中的猜想、梳理每一个问题、明确研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这个环节中我并不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订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
在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自然用平面镜来做实验,但无法确定像的具置,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呢?(2)任何物体都能在玻璃板后成像,而且探究过程中物体成像越清楚越好,该如何引导学生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呢?(3)有了像的替代物,学生就可以把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连接起来。但这条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4)为了完成探究目标,你设计的分组方案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一、教师要说清怎样教
首先,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是本节实验成败的关键,但要想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路的一个难点。学生在交流中认为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像的替代物,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想到玻璃板,又不直接硬性地给出,我做了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兴趣高涨,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开扩了他们的思路,学生在观察后得到启发,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够同时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和镜后像的替代物,从而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师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在选择实验的物体时,有的学生计划用两个电池,有的学生想用两个棋子。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选用蜡烛更好,而是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来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因为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光的反射知识,要想从镜中看到物体的像,需要物体发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的光才能进入眼睛,对于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光多呢——光源。而点燃的蜡烛是光源,光线充足,成像比较清晰。这样既能反馈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摘 要:文章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例,介绍了把探究活动提前到学生阅读教材之前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真”体验,提升其探究水平。
关键词:弱教材;探究;平面镜;实验
“弱”教材探究,就是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开发,把探究活动提前到学生阅读教材之前,让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和引领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得科学探究的“真”体验,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运用适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结合教材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内化,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其知识结构。本文结合苏科版初中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介绍。
一、引入探究时,魔术引好奇,设问增兴趣
教材中是用图1所示:茶色玻璃后面有一支蜡烛在水中燃烧。结合语句: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秘的欲望,引入课题。
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引探效果,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师真实地表演了图1所示的魔术。在讲台上直立玻璃板,玻璃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面对学生出示两支点燃的蜡烛头,走下讲台背对学生,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一支蜡烛在往玻璃板后面放的过程中,将其熄灭藏在手心,学生透过玻璃看到玻璃板后面有支点燃的蜡烛在杯中燃烧。回到讲台上,慢慢地举起装水的烧杯,往玻璃杯中倒水,直至水淹没火焰。
针对“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景象,教师并没有急于引探,而是用语句:蜡烛可能在水中燃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以刻意的沉静进行煽情增趣。在学生跃跃欲试之时,教师慢慢地旋转实验装置,让学生发现玻璃板后面只有装水的玻璃杯,然后慢慢地将其复原,让学生再次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指出这是平面镜成像所致,引入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时期望有学生意识到“蜡烛的像呈现在水杯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研究物理实验教学,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索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