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范文精选

品德课堂范文第1篇

一、融入活动,体验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我把“端午”带进教室。(1) 运用各种方式,呈现自己带来的“端午”。(2) 交流自己了解的参与的端午民俗活动以及习俗的由来。(3) 诵一诵端午的古诗和儿歌。通过走近“端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

二、融入媒体,创设情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知世界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是最受儿童欢迎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堂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多媒体逐渐成为品德课堂的主要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高效性的特点,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实践,进入情境,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样历史题材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时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 出示一幅幅日本鬼子当年暴行的图片、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杀人数据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在既有可感性又有可见性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图片、数据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打通了教材与与生活的通道,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通道。我们用类似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儿童是富有情感的,而情境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在品德与生活《家庭树》这课的尾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FLASH《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学生在歌声中明白有爱就有家,爱是关心,爱是付出,爱是严格,爱是感谢。

三、融入情感,激发兴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论语中曾描述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境,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析、冉有等弟子陪坐在自己身边,“上课”前竭力帮助弟子们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畅所欲问了。想想孔子真是用心良苦,他是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现代的教师――课堂组织者更应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教师应时刻想着多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友好的提醒,或者可以带点“幽默”。幽默是一种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至今还记得有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媒体连着你我他》在设计的一个活动中,端出了一盘色泽红艳的小番茄,让学生为老师自家的番茄设计广告语,并戏称那是“潘多拉”小番茄。学生在老师幽默风趣的引导中开始畅所欲言,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活动快乐的同时认识到原来设计广告也不难。由此可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对学生由衷地关爱,给学生热忱地鼓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这是点燃智慧之火、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更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

品德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足课堂;着眼实际;选取场景;创设情境;参与实践;拓展课堂;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我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赞扬与鼓励》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编演了台湾一名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因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段高超的小偷恍然省悟,迷途知返的感人故事。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回作家,猜想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语。这样既让学会善于赞扬别人,也感悟到“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的人生真谛。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参与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教学难点。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先发放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我举起这张“生命网”,然后发问:“从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互相关联”,“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品德课堂范文第3篇

从实际生活中创生课程资源

孩子们喜欢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事物,对于枯燥的、教条式的品德教育只会感到厌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孩子们能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滋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来创生教材,让课堂不再生硬、遥远,而是变得亲近、柔和。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让我自己来吧》的教材呈现的只是一些图画材料。而李文磊老师在执教过程中,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首先呈现了学生在体育课后乱放衣服的照片,让学生判断这样做好不好?再追问学生该怎么做会更好?从而引出穿脱衣比赛环节,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穿脱衣服最快,并能把衣服叠好放在桌子上。李老师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实地拍摄学生教室里的情况。通过这一生活化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现象清晰可见。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正确判断好与不好,再追问“如何做”。让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仅仅停留在分辨对错上,更重要的如何把“做得不好的事”做好。再利用“穿脱衣比赛”的环节,比起课本上的几幅图片进行看图说话,或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讲解穿衣方法,相信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同伴细致到位的方法介绍,肯定更能得到他们的接受和喜爱。这就是教师创生教材带来的巨大魅力。

从个性活动中理解课程资源

妙趣横生的课堂总是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触动孩子的内心,让学生享受在品德课堂上得到的愉悦。笔者在执教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的过程中,利用“照镜子”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利用“1、2、3,木头人”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爱好,体会到不同的孩子爱好也不一样;利用“指纹画”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各自不同的想法,创作出来的画也各不相同。还利用一首儿歌《我就是我》将整堂课串联起来。

这样高密度的课堂活动体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当新奇的。孩子的上课积极性空前高涨,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孩子们时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和同桌交流自己的长相;时而站起来一起动动手动动脚,介绍自己的爱好;时而又静下心来画一画心中所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难认识到:原来我和别人那么多不一样,我有那么多爱好,我的想象力那么丰富。

品德活动课的创设应该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的。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主动性。因此,要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活动,给孩子们创造充满个性和活力的舞台,让孩子们全身心地参与课堂,乐于学习,喜于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小舞台,大世界”。

从课后作业中延伸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用好教材是不够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应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发挥课后实践作业的魅力。现行的品德教材中有许多书面作业,这些作业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各种行为的辨析;二是小调查,小访问;三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建议。但是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如果仅仅止于课堂,是不能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笔者在执教《我是小小安全员》时,发现由于学校对于安全这部分比较注重,平时的每日晨谈、放学一分钟、班会课上,班主任三声五令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通过看视频、发安全知识小册子、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富。因此课上,笔者把重点放在了“对于家中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如何解决?”“怎样把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案让身边的人知道?”这两块内容上。那么通过小组合作,分别对于“防火”“防电”和“防盗”三块安全知识设计了宣传海报。利用单独宣传和组建假日小队方法,将我们的安全知识传播到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中,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学生作为社会一份子,为创造“安全和谐的家园”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并在课外活动后及时反馈,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内心体会。

教师设计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作业”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品德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课堂范文第4篇

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1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1 以“趣”入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2 以“思”入境。“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1.3 以“情”入境。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2 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2.1 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2.1.1 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1.2 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1.3 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

2.2 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

2.2.1 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2.2 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

2.2.3 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品德课堂范文第5篇

一、 现场感以真实感为基础

品德学习源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就是要使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源生活化。我们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作品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实的。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合情,首先是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进而给人展示出一个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这个展示符合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体现出人从形象思维升华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变化规律。艺术的合理是指作品创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规律,即在作品对象的认知范围之内,符合观赏者的现实经验,使之对作品认同,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的力量源于真。真实触动真情,促进体验,形成德行。品德内容的假、大、空已经使得不少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就有了“德育是假的,品德是无用的”的观点。在这样的意识下,品德教学怎么去表达真实感受?品德教学课堂不是艺术表演,它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帮助学生过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现象的剖析,让学生感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中,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在品德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发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使得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交流中,明辨是非,启迪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是增加课堂现实感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中的一员,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和好奇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能。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出场时机和出现的姿态是品德课堂现场感营造的关键节点。从品德课堂场景而言,教师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观摩者、参与者,少当评判者、真理者。教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时,一定要说实话露真情,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课堂现场感。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品德课堂现场不可缺少的资源。紧扣主题的中外经典故事,与主题相符的社会热点,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能营造现场感。

二、 现场感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其原因都是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德发展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生活过程。品德课堂要吸引学生,营造现场感要以生活体验为前提,就是说品德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生活现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出现的品德观点能够认识和理解,并能指导行动。另一方面,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场景就是品德课堂。当下,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中,没有机会了解社会。在校园里,很多校规都是针对学生的“动”来限制学生的“动”,使得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变成安分守己的考试机器。要知道,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活,有了历练,才有体验,才会知道对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习得。

鉴于上述认识,品德教学就要利用一切教学机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拓展学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经历也是一种资源。当然,社会色彩斑斓,学生参与的机会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让学生间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是这也需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品德习得。在品德教学中,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参与他们的活动,成为他们的朋友,始终坚守学生的立场。所以,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以外找到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才有现场感。学生已经认识和感悟的,引发不了他们的情绪,远超学生认知的道德观点,同样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 现场感以唤醒情感为纽带

品德是个知、情、意的结合体,知是基础,情是纽带,意是呈现。对于思想道德观点的认识和认同,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础。有亲近感的喜欢的,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乐此不疲,此时的思想行为基本处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中,品德教学的现场感容易形成,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没有好感,甚至厌恶,就会使得主体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即使参与也只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欢迎的、亲近的,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充满自由的自然的过程,这样教学的现场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怎样的情感、姿态出现在课堂中,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同和学生的热切期望,可以极大地提高品德课堂的现场感。同时,在品德教学中,要聚合情感,就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组织教学,在整体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课堂形式到课堂内容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任何单一的没有变化的课堂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从这一点说,品德教学从来不拒绝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影视作品、诗词、名言警句等,因为艺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为品德课堂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现场感。

四、 现场感以互动交流为手段

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在比赛激烈的球场,球迷们即兴的情绪表现,催生了球场的现场气氛。剧场里演员们直接与观众的神态情绪互动交流,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品德课堂要产生现场感,也要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没有冷静的旁观者,只有被唤醒的参与者,让思想观点在课堂碰撞中实现交融。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题,以学生认识的相关社会知识为背景,截取生活中真实的、贴近实际的,使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激感,引发思考。

品德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品德活动教学;有效;焕发活力

Effective moral teaching activities, reveal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room vitality

Wang Yuancui

【Abstract】Is the subject of children is to lear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mselves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open class conscious and purposeful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explore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activity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Key words】Moral activity teaching; Effective; rejuvenated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活动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开放课堂,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寓教于乐、寓知于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以避免品德学科教学或“重说教”、“轻实践”,或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

1 目标明确,活动有针对性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设置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为此,教师在活动教学开展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和价值,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认真思考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一味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性、趣味性,以致忽略了活动的实效性。

如笔者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开放对话、讨论,帮助学生知道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任何企图否认这一史实的行径都是徒劳的;引导学生初步懂得理性地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培养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惨痛的日本侵略者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激发孩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纯洁而美好的愿望。为了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的教学形式。通过视频体验、图像感知、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并引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如有些人抵制日货、砸毁日店、砸日系汽车、甚至抵日游行伤人等冲动行为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分析、辩论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整个活动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不同角度着手,通过再现历史与结合现实,让学生形成一种初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在不忘国耻的前提下,学会理国,共创世界和平,共建美好生活。

2 注重实践活动,知行统一

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组织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行为能力,促进知行统一。当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没有一颗感恩之心,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三年级《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尝试不同岗位的工作,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境创设,提高活动内涵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而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活动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探究活动环节。实践证明,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是品德课程淡化教育痕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与疼爱,笔者设计了“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的活动环节,为了在课堂上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凌晨4点我特地拿着照相机来到牛奶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来到小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从未看到的情景!无需导演,送奶工、环卫工悄然而至,无需设计,运菜的、送煤气的、做早点的有序忙碌……镜头中甚至出现了班上孩子们父母那忙碌的身影。课堂上播放起这幕幕动人的画面,孩子们在课堂上流着泪,感动着,感悟着。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发出了“我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妈妈,我要用行动感谢爸爸妈妈。”在这一活动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孩子们学会了解和关心父母,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懂得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品德学科教学中采取活动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课本,提高了活动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总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通过引领、组织学生参与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体验、探索和发展,实现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品德活动教学真正有效,焕发品德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品德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品德教学;情景设计;魅力课堂;广告植入;自主学习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品德课堂是最有魅力的课堂。”它是儿童心灵沟通的课堂,是源于生活的课堂,是倡导人性化的课堂。其魅力体现在情知交融,心灵相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让品德课堂焕发精彩的魅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自然、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特定的情境,引发相关的学习。情境设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水平的洞察力,好的情境设计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领悟力,锻炼其能力。《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只有营造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品质。如教《班集体真温暖》一课,我先让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中设计几个情境:情境1:寻找自己和同学一年来的变化。回顾一年来的校园生活,发现自己和同学的改变。情境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说出自己与同伴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校园生活有各种温馨的回忆。孩子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有的说:“班集体让我生活发生了变化。”有的说:“谁和谁是我的好朋友,他经常帮助我,班里的好人好事太多了。”原来班集体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源自生活,这样的课堂充满温馨、愉悦、积极的氛围。学生产生了心灵共鸣,思想共振。学生有话可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之间》一课,在课堂导入环节,现场模拟应聘场景:一名青年在应聘时,考官突然握住他的手,对她说:“我认识你,你曾经是哈佛大学学生,现在毕业了吗?”这位青年并没有读过这所大学,但他特别需要这份工作。我接着设计问题让学生辩论:问题1:假如你是这位青年,你会怎么做呢?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我会告诉考官,对不起,您认错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求职机会,不如将错就错,以后再做解释。”有的说:“假如考官是故意试探呢?那么应聘不是失败了吗?”还有的学生说:“首先应批评考官,作为考官,必须诚实。”……学生争论得好热烈,你一言,我一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火花在碰撞,这样的辩论让学生走进生活,内化为诚实与诚信。因此,品德课堂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预设,尊重儿童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堂闪耀智慧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儿童体验生活、体验道德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迷人的魅力。

二、利用生动,充满活力的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公益广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合适的广告充实、整合教材,让课堂充满活力。当前,尤其是随着社会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相关题材层出不穷,这就为品德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一双聪慧的眼光,选取适合的题材植入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孝心献爱心》一课时,可借助《爱心传递篇》公益广告呈现画面再现情景:睡前妈妈给儿子洗脚,然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便去给妈妈打来一盆洗脚水,稚嫩的童声响起:“妈妈,请洗脚。”孩子从妈妈的行为中学会孝,爱心传递是那么自然。这样的广告润物细无声,比起教师的过多讲解有效,它无需过多的语言,学生深受感染,对关心爱护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真挚的广告感染了孩子,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会自觉去关心爱护、孝敬老人家。

三、小品表演,内化儿童品行

小品表演源自生活,紧贴生活,为我们引起儿童践行道德提供有效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小品、相声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生活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实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行,引领儿童知行统一。如教学《我爱我的家园》时,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有环保意识,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表演小品《我是环保小卫士》让学生知道废纸张可回收、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铅笔等,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儿童,有的目不转睛地看着,有的看完小手举得高高的,纷纷发言。这时教师总结,发表格让学生记录自己和同伴的环保行为。有了学生的示范和引领,学生对环保有了一定的认识、认知,并能践行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有趣的表演,充分地调动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其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内化儿童品行。

四、自主学习,彰显魅力

如果学生学得自主、学得生动、学得快乐,整个课堂就会充满魅力。具有魅力的品德课堂是学生真情流露、自然学成的课堂。它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具有魅力的品德课堂,核心理念是:尊重、激励。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彰显魅力。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活泼、可爱,他们喜欢动手、动脑和参加一些活动,如教学二年级《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课前我对学生进行充分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资料准备很好,我就鼓励他们在课上大胆汇报。我班李××同学平时学习很费劲,但这次收集资料很好,他收集的是恐龙资料,我先表扬了他,然后把几个同样喜欢恐龙的学生分在一起,让他们小组自主研究、整理,最后向大家汇报。他们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对恐龙生活的地方,恐龙的种类一一做介绍,让其他同学大饱耳福,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报以热烈掌声。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以兴趣为切入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地和老师一起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的资料,丰富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他们乐于把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和交流,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作品,学生得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强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并想尝试饲养小动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品德教学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责任,从教学实际出发,多挖掘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性发展,相信品德课堂会充满魅力,会深深地吸引儿童,内化儿童品行。

参考文献:

[1]赵敏君.公益广告植入品德课堂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0).

品德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爱;阳光;思想品德课堂

不怕人生道路上没有阳光,就怕人的心灵里没有爱。

――题记

生活需要阳光,思想品德课堂更需要阳光。笔者从事20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常碰到教学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因为点滴小事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导致矛盾激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之获得一种精神砥柱,产生积极进取之心呢?这是思想品德课堂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纯粹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中转站”,而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把爱的阳光洒进思想品德课堂,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阳光的种子,让学生学会接受爱,并懂得回报爱、付出爱、传播爱。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教师通常是被人们认为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教学,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能把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灌注在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消融在自己的思想里,发挥出“移情练意”的效能,就可以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既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爱国主义激情,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每个人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流淌,荡起涟漪。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每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从来不为父母着想,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个别的孩子将父母视为“仇人”“压迫者”等。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每一个学生学会爱父母,珍爱亲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心地善良的人无时不在撒播阳光和甘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与善良的人交往接触,心灵得到了洗礼,智慧得到了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胸襟变得更加宽广。

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地球村的公民,应该自觉行动,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然而我们的一些学生由于文明习惯的缺失,乱丢垃圾、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漠视身边美好的自然景观。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之重大,有义务去教导学生热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就要特别突出环境保护及关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

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当回忆起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并有意把它引用到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品德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 ;教学理念;平等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情感,而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塑造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把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丰富、充实的课堂活动,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去自己发现、自主探究、自我判断、共同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规范自己的言行。

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要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领者、课堂的组织者。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自导、自演,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发展。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好新理念的学习,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弯下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谈。只有教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之上,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才会和学生成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品德课产生兴趣,在学习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是让知识得到内化,去指导学生的行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传授知识,学生不能得到真实的体验,知识内化的过程就会受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降低。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达到品德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更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只有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给予学生引导,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情感和品德、行为习惯方面都受到影响和感染。

二、切实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作为一名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挖苦或者讽刺,对学生持冷漠的态度,一定会让学生受挫,使课堂教学也受到影响。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品质,就要从自身做起。教师在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不适用伤害学生的语言,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要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学生有所进步、表现突出时,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和赞许;及时学生有不对的言行,教师也要耐心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也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何,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这样,学生就能够放松心情,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没有压力,敢于畅所欲言,放飞思维。同时,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学生们也会更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善用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

在进行品德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方法科学得当,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所收获。

1.讨论法。虽然小学生年纪较小,但是,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教师在进行品德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小学生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启发小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小学生围绕所讲解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些小学生的想法还有些稚嫩,甚至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教师也要对他们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要教师能够做出合理的引导,一定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品德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激活;活力;课堂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思想品德课是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的一门课,枯燥乏味。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要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学习好、好学习这一门课。下面就如何做谈几点认识。

一、从教育理念、思想根源上给课堂注入活力:教师自己转变理念,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传统意识中的政治课堂,一般是老师讲道理、分析,学生听,然后背诵,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被动学习、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课堂不容易生动活泼起来。

要激活课堂,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师宜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求知中培养能力、激发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父亲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回家,小孩要求自己开门,父亲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把钥匙递给孩子说:“你试试吧。”孩子接过钥匙看了看,又看了看钥匙的孔的形状,并在一串大大小小的钥匙中去选择,然后试着找一把钥匙去……孩子整整花了三十五分钟时间终于把门打开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积极主动的观察、选择、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孩子的父亲并没有手把手叫孩子用那一把钥匙、怎样操作,他只是不断的鼓励“oh , good boy try !”和引导等。这个孩子开门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热情与激情,成功后心中充满了快乐,我们的课堂也需要象这位父亲一样的老师来主持,这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根本。

二、从内容上充实课堂,激活课堂,给课堂注入活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现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社会生活、现实状况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仔细分析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点,引导学生把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理论、观点和现实生活进行类比、联系,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与教材知识点对应起来,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枯燥的理论观点形象化、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理解教材,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思想品德课堂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先从生活中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些现象说起,如生活中使用的大量的外国产品:食品、电器、摩托车等,我们的海尔、美的集团走向世界,学生身边的人到国外打工、做生意、留学、旅游、探亲,美国的金融出了问题影到每个学生家庭的生活,等等,这些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感兴趣,把它们融入课堂拉近了课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增添了活力。

社会现实不仅是学生身边看得见听得见的事务,借用各种材料充实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例如,学习知识就是财富时,通过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请德国的电机专家史坦敏茨来诊断。只见他看看转转写写算算,两天两夜后,他在电机顶部划了一道线,让修理工在此处拆掉16匝线圈。故障果然排除。事后,史坦敏茨要价10000美元,在付款单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三、从形式上、教学手段上给课堂注入活力:注重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下进行课堂学习。

1、运用生动、形象、精彩的教学语言,激活课堂,给思想品德课堂增添活力。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生动、形象、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尤其在容易枯燥的思想品德课中更是如此。如:巧设精彩的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设计导入语“父母上学,天寒地冻走夜路,晚上点灯与蜡烛,两个鼻孔黑乎乎;我们上学,天寒地冻有煤炉,国家两免又一补,走向科教兴国路”,一句话,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从生活到教材,把学生吸引向本课的中心,生动风趣。

在课堂讲解分析中,语言更要准确、精炼、生动,富有启发性,灵活运用比喻、举例子等修辞手法,恰当使用成语、格言、自创词汇等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用教师的机智、幽默加深理解,激活课堂。

2、恰当、适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增添课堂的活力,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直观可视可听、有趣,克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运用多媒体也要注意适度恰当,不能滥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应该是一门枯燥的死气沉沉的课,而应该是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只要我们教师从思想认识、教育理念上根本转变,从内容到形式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丁锦辉、张栩、高铁主编《有效备课初中思想品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 88

[2]赵山鹰主编《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