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肤科医生论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皮肤病临床教学思考

摘要: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儿童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导致我们在儿童皮肤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领域缺乏创新型人才,也迫切需要进行临床儿童皮肤病学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儿童皮肤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儿童皮肤病学教学改革方法,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儿童皮肤病专科人才。

关键词:

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

儿童皮肤病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儿童皮肤病的防治是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皮肤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三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随着儿童皮肤病学的发展,其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滞后,无法适应该学科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加之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缺乏,使得临床研究裹足不前。发达国家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不适于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实际,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寻找更好的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以推动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1]。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教学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教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文从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着手,结合目前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就要求儿童皮肤科医生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仅从生物医学模式予以讲解,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局限于疾病本身,忽视了患儿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属性,这势必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

全文阅读

皮肤外科学教学体会

皮肤外科是皮肤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个以皮肤病学为基础,以外科相关技术和手段治疗和解决皮肤疾病、修复皮肤缺损、改善皮肤质量的交叉科学。皮肤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兴起于美国,1967年Frederic Mohs创建了美国化学外科学院,即现在的美国Mohs显微外科和皮肤肿瘤学院,是皮肤外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我国皮肤外科学起步相对较晚, 1986年第二军医大学王高松教授主持召开全国皮肤外科学术会议,在会上他首次提出皮肤外科学的概念。皮肤外科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皮肤病学临床及理论基础,掌握外科,尤其是整形和微创外科的手术技巧以及一定程度的皮肤病理学专业知识和美容医学专业知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自2002年开始设立皮肤外科学专业方向,主要是通过手术方法解决皮肤组织病理活检取材、皮肤良恶性皮肤肿瘤治疗等相关问题。皮肤外科学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皮肤外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低年资医师和进修医师,我们主要的教学体会如下。

1 强调皮肤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的区别

皮肤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叠,如二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但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皮肤外科学强调以外科学手段来达到明确皮肤病诊断,治疗皮肤疾患,而整形外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修复和再造,以改善和恢复生理功能和外貌。皮肤外科学的工作范围一方面是为疾病提供合适的活检取材,以期为疾病达到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另一方面是采用外科学方法切除各种皮肤肿瘤,如色素痣、黑素瘤、鳞状细胞癌等。

2 强调皮肤病学和皮肤病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皮肤外科学的工作范围包括皮肤病活检取材,肿瘤切除,冷冻外科,皮肤填充等。如果不掌握皮肤学和皮肤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外科医师不可能顺利完成从简单的活检到黑素瘤手术切除等一系列外科操作。如在皮肤炎症的活检取材中,皮肤外科医师必须了解皮肤炎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疾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完全不一样,而活检取材则最好在疾病的早期。皮肤炎症所累及的深度可以是表皮、真皮或皮下脂肪层,因此对于不同的疾病活检的深度也完全不一样。在恶性皮肤肿瘤的手术切除中,只有熟练掌握黑素瘤、鳞癌等肿瘤的基本病理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后才能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切除范围和深度。在本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青年医师均长期、系统性的进行皮肤病学和皮肤病理学的培训,从而提高了皮肤活检质量和皮肤肿瘤手术切除的质量。

3 重视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大多数低年资医师和进修医师以前未受过皮肤外科或整形美容外科系统、正规训练。基本技能的欠缺是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他们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重点进行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主要方式包括进修和自学,包括选派人员去整形外科轮转、进修学习和组织科室内学习。通过整形外科轮转和进修,学习者能熟练的掌握外科基本功,如手术切除、缝合、皮瓣技术等。通过组织科室内学习,主要是每周一次的授课和讨论,学习者能系统掌握全身各浅表组织的解剖特点,了解国内外皮肤外科学最新进展。

4 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全文阅读

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皮肤性病学是医学院校教学课程之一,其临床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医学生向临床皮肤科医生模式的转变,培养医学生的基础临床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皮肤性病学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仅仅简单使用文字对皮肤损害进行描述既抽象又不易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模式、标准化病人和网络平台等的皮肤科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学生作为医生的责任心,增强学生对皮肤性病学的兴趣,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合格的皮肤科专业人才。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标准化病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19-03

Research on clinical teaching mode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FENG Jin'ge1 ZHOU Shu1 ZHU Yun2 ZHU Wei2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Fu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is one of teaching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Clinical teaching purpose will train medical students to get the basic clinical knowledge, basic skills and basic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help them to change the role from medical students to dermatologist. Because of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acticalit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the skin lesions of different disease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en only through the literal description. Traditional clinical teaching model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dermatolgical student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dermatology new model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and ederm onlin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and autonomy of medical students, enhan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as doctor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dermatologist.

[Key words]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Multimedia teaching;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全文阅读

皮肤源流之考证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人体的天然外衣。健康的皮肤不仅能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还能直接体现人体美感,使人荣光焕发,富有健康活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审美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皮肤的保健与美容、皮肤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病求源,本文通过查阅我国各代典籍,对中国传统医学、西医关于“皮肤”的源流进行了探析,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

1皮肤溯源

1.1肤源流:甲骨文、,是的初文,其义有二:义一释为饭器,从皿,读(lú);义二释为之初文,从肉[1]。籀文为、、、、 ,有、两种写法。《说文解字》:“,皮也,从肉,声。[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人曰,兽曰皮。”即动物为皮,人为。《正字通》:“《说文》,从肉,声。孙氏力居切,籀文作,义同音,二文宜存。音,音趺,皮通作皮,必不可言,鸿必不可称鸿,各从其类,音义两无互。”[3]段玉裁《文解字注》:“今字皮从文作,行而废矣。”[4]与分开,人则专用(肤)字。《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理辨寒暑疾养”。[5]《墨子・修身》:“畅之四肢,接之肌,华发隳颠……。[6]”提到、发名词。

目前发现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在帛书上,约公元前500年成书,可见到用“肤”字。“阑者方”第十五治方:“者,靡以,以汁傅,产肤。”第十六治方:“般者,令灰,以,如故肤。”[7]两方缺字太多,两处出现“肤”字,从残存字中可理解为磨擦法治疗瘢,使皮肤生长,磨后用药汁包敷,经治疗后瘢消退,皮肤像原来一样,恢复如正常。

1.2 皮源流:皮可见于金文、和石鼓文 ,表示用手剥皮,系指动物之皮,有毛的为皮,去毛的为革,为后世皮肤病学皮字的起源。《五十二病方・肠》记述:“,先上卵,引下其皮……[7]”是对(腹股沟疝)施治的描述,“引下其皮”是待疝体复原后,将上移皮肤向下牵引。说明不晚于《五十二病方》,“皮”已作为人体的医学名词在使用。“皮”字大规模使用见于《黄帝内经》。

1.3源流:(zhāo,zhan)是古代皮肤专用名词之一。《礼记・内则》:“濯手以摩之,去其。”郑玄注:“,谓皮肉上之魄莫也[8]。”(注:莫,即膜也)为皮肉上的薄膜,位于最外层。聂会东1897年的《皮肤证治》在英译中沿续为西医学名词使用,记述解剖时称:“皮分为及腠,腠又名真皮……”。[9]但据查1897年前中医古籍文献,并未见使用“”字。

1.4腠源流:腠是古代皮肤常用名词之一。《仪理・乡饮酒礼》:“其牲,狗也……肺皆离,皆右体,进腠。”[8]郑玄注:“腠,理也。” 《五十二病方・白处》:“白,白者,白毋奏”,是对白处(白癜风)临床特征的描述。严健民考证:奏,即腠理,指皮肤的纹理[7]。腠为皮肤或肌肉的纹理,腠理为人体肌肤之间及脏腑中的空隙纹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津液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亦是气血津液流通灌注之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王冰注:“腠理谓渗泄之门。”[10]《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11]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为齐桓侯诊病:“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12]扁鹊看到齐桓侯内脏疾病在皮肤上的病理变化。《皮肤证治》:“腠又名真皮”,将真皮译作“腠”。

2皮肤源流及其生理与病理

全文阅读

皮肤科的心身疾病与中医的辩证治疗

【摘要】目的:对皮肤科的身心疾病与中医的辨证治疗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了在2008年3月-2011年3月前来我站皮肤科进行身心疾病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率达到了97.5%,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中医的辨证治疗方法对于皮肤科身心疾病的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辩证;身心疾病;辨证治疗

皮肤对于人来说是具有最高表现力的器官,如果从身心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又可将皮肤作为心理器官。人的人格倾向以及人的心理矛盾的变化往往通过人的情绪变化发展,通过皮肤病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皮肤科的身心疾病种类颇多,但主要有湿疹、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和荨麻疹等,这些皮肤疾病都具有皮肤瘙痒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探讨皮肤科身心疾病与中医的辨证治疗,对皮肤科身心疾病的身心因素、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辨证治疗进行具体论述,详细报告见下文。

1 心身因素

皮肤瘙痒症状主要由于外光看似正常的皮肤产生剧烈的瘙痒,患者用手搔后皮肤出现了抓痕、色素沉着、血痂等继发性的病变。慢性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皮肤干燥、体内肿瘤、神经官能症及妊娠等都是此病的体内因素,它们都与患者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着关联;另外气候的变化以及接触了皮毛、化学物品和肥皂等都是此病的体外因素。

通过心理动力学者的研究,其认为导致心因性瘙痒患者的原因是其过分的对爱的要求,当患者的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这些人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波动和改变,其表现为愤怒和焦虑,他们往往不会将自己的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表露于公开场合,因此这些不良的情绪便指向了其自身,从而使得在心理应激条件下,受试者产生了对痒的刺激变得较为敏感的瘙痒症状。在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内疚、烦恼和愤怒的情绪还会进一步的加重患者的瘙痒行为和瘙痒感,其耐痒的能力也会被削弱和降低。因此,要治疗和解决各种皮肤性疾病得,从人的心身的医学角度和立场出发。

2 中医辨证治疗

2.1 一般资料 随机的选取了在我院皮肤科在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进行身心疾病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20-69岁。前来诊治的80例患者主要皮肤病类型为湿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和荨麻疹。据临床观察和询问,患者全身瘙痒,面色暗黄部分患者面部有黄雀斑,皮肤干燥,四肢躯干上出现血痂和抓痕现象;通过询问患者,其平时口干咽燥、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病的诊断标准。

全文阅读

银屑病名词源流之考证

银屑病为常见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白。全国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标化患病率0.123%,2010年0.47%,台湾地区2009年发病率0.19%,有专家估计我国有银屑病患者约500万。世界发病率2%~3%[1]。现对其名词源流进行考证,供大家参考。

1中医名词源流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对白(white crust; psoriais)早有记载,有“白、干癣、风癣、顽癣、松皮癣、蛇虱”等病名[2]。对于其形态和特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定为国家标准中医药学名词―白。(详见表1)《诸病源候论・干癣候》首先描述干癣候,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若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汗,为干癣也。”[3](见图1)。唐《外台秘要》及宋《圣济总录》等对干癣的描述均囿于此。《证治准绳》首述白,曰:“蛇虱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起白。”《外科正宗》首述风癣,曰:“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外科大成》曰:“白,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之起白,俗称蛇风。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4]《洞天奥旨》曰:“白壳疮,生于两手臂居多,或生于身上者,亦顽癣之类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有“癣症情形有六般,风热湿虫是根源,干湿风牛松刀癣,春生桃花面上旋。白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容外。” [5] 介绍了白、干癣和松皮癣。《外科证治全书》描述更细致,曰:“白,一名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处,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朱仁康1953著《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称牛皮癣(干癣),李林1989年著《牛皮癣中医疗法》,仍称牛皮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定名为白名词,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再一次确定白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年和2013年中医药学名词最终定白为国家中医学标准名词。定义:“以皮损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为主要表现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疾病。相当于银屑病。”[6]

2西医名词源流

在国际上,18世纪前,银屑病(psoriasis)与所有鳞屑性皮肤病相混,没有列为独立疾病。罗伯特・威兰(Robert Willan,1757~1812)于1809年第一个将银屑病作为独立皮肤病进行描述。维也纳的迪南德・希伯拉(Ferdinad Hebra,1816~1880)1841年对银屑病进行较全面的描述,希伯拉的学生海恩利希・奥斯匹兹(Herinrich Auspitz,1835~1886)1879年对银屑病病理变化及点状出血现象进行了报道,称为“人工性银屑病皮损”[7-8]。在近代西学东渐中,传教医师将西医传入中国,将西医学英文名词译成中文,不断进行医学名词规范工作,中国博医会建立名词委员会,嘉约翰、聂会东、高似兰[9]先后任主席,召开3次名词会议,还有与中国博医会合并的中华医学会会同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12次开会审定,出版名词专著,在教科书中使用规范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病名各异,有牛皮癣、鱼鳞癣、牛皮症、鳞屑癣、干癣等名词,最后确定为国家标准名词―银屑病。德贞(字子固,John Dudgeon, 1837~1901),1864年接管北京施医院,据1869年医院统计表为内科、外科、眼科和皮肤科,1~9月共有4 518病例,其中皮肤科1 132例,皮肤科发病率占第二位,病症有苔藓(癣)、牛皮癣、蛇皮癣等[10]。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1859年创办博济医院,1866年创办博济医学堂,1887年创办中国博医会。1873年译著《皮肤新编》,这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西医皮肤科教科书,首次记述“鱼鳞癣”。记载:“第二十七节鱼鳞癣一症,皮略浮肿,而有白色干鳞,若将其鳞刮去,虽该处仍觉肿厚,而要之皮色则红也,大抵此症,不甚较痒,惟生于手足者,则患处之皮,将有裂隙耳。第二十八节鱼鳞癣初起,其皮略凸,其形略圆,而由渐生大,即有白鳞,若父母有是症,则将传染子女,盖此症,虽经略愈,而亦或复发,是殆延缠之症也,惟该癣自始到末,均无水疱小疮,患者此症者,其人多属无病,此又不可不知也。第二十九节鱼鳞癣有生头上者,在生于掌内者(即俗名鹅掌疯),更有生至大幅,及生出数点,而色白如灰者,医者不可不辨也。第三十节鱼鳞癣多生于膝与及手肘,若手心、脚心,而亦有此症者,则因疔毒而致也,至若头生鱼鳞癣,而与生水虫兹癞者,其一干一湿,又不相同,盖鱼鳞癣多属干的,若水虫兹癞生于头上,将有毒潺流出,而令发之交粘也。[11]”另记述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蛇皮癣(鱼鳞病)。记载了寻常型银屑病、掌跖脓疱病、头部及其他部位银屑病;其与牛皮癣和蛇皮癣的临床、鉴别诊断;并已知银屑病的遗传性。对银屑病皮疹刮蜡、薄膜、筛状出血现象的描写,早于海恩利希・奥斯匹兹。司督阁(Dugald Christie,1855~1936),1883建盛京施医院,1893年,盛京施医院收治住院患者537人,其中有牛皮癣1人。从神经性皮炎患者一般不住院的情况分析来看,司督阁收治的“牛皮癣”,应为西医银屑病始之病名。聂会东(James Boyd Neal,1855~1925),1897年译著《皮肤证治》名“牛皮症” [12]。清翰林院编修刘庆绶民国初著《皮肤病学讲义》教科书,名“干癣”。 [13]1920年,撰《中西皮肤病学讲义》教科书,名“鳞屑癣(牛皮癣)”[14]。海贝殖(Leroy Francis Heimburger,1889~1960),1928年著《皮肤病汇编》,为中国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教科书,名“牛皮癣”。定义:“牛皮癣,为慢性炎性之病,显大小不一之丘疹而盖以白鳞。”[15] 1935年,蹇先器译著日本土肥章司《皮肤及性病学》,是译自日本的教科书,在日本出版,在中国发行,名“寻常干癣(本病一名牛皮癣)” [16]。1940年,杨国亮在重庆首用“银屑病”。年届98岁的一级教授黄志尚回忆,1940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内迁重庆,杨国亮任教皮肤花柳病学,黄志尚师从杨国亮,杨国亮在教学和临床中使用银屑病名词。1953年10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皮肤花柳科学会于光元、杨国亮、周鼎耀等拟定《皮肤花柳病名词》初稿,将“牛皮癣”定为“银屑病”。1954年,于光元主编《皮肤病及性病学》教科书,名“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或干癣)” [17]。1955年,以“皮肤花柳病名词审定初步草案”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在医学文献中提倡使用“银屑病”名词。[18]1956年,吴鹤声“用抗银屑病软膏治疗银屑病”译文,发表在《江苏医学院学报》,在期刊中正式使用“银屑病”。2002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正式在《医学名词》中定为“银屑病”国家标准名词[19]。

3辞书记载的银屑病词条

《现代汉语词典》6版词条:“牛皮癣,银屑病的俗称。银屑病,慢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20]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版词条:“牛皮癣,银屑病的通称。银屑病,牛皮癣的学名。”[21]《辞海》6版词条:“牛皮癣①中医学病名……相当于神经性皮炎;②即‘银屑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上称‘松皮癣'。” [22]

全文阅读

皮肤科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皮肤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患者感染的产生。方法通过对临床实例中的皮肤科患者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制定出相关的防范策略。结果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皮肤科患者感染的措施,并提高医院内部皮肤科的感染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有效的预防了皮肤科患者感染的发生。结论对于皮肤科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的防范措施能够很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相关的防范策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皮肤科;感染;相关因素;防范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00-02在现代医学中,皮肤科的患者关注的重点除了使患病的皮肤获得健康,还很注重皮肤的美容效果,在皮肤科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感染,如果有了感染的发生,很容易使患病的皮肤留下疤痕,影响患者的美丽,这就对皮肤科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皮肤科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关键因素是预防感染的发生,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分析引起皮肤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策略。

1引起皮肤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

1.1皮肤科感染的易感染群体每个个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而对于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群应该特别的重视,这是皮肤科感染的易感染人群。

1.2皮肤科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皮肤科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从医人员的隔离防护意识不强,以及从医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不注重手的卫生,不注重医疗器械的消毒,容易引起感染病毒的传播。

1.3皮肤科感染的因素引起皮肤科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重复使用某些医疗器械都会引起皮肤科患者的感染,同时,环境的中毒污染,公共活动区域的污染都是引起皮肤科患者感染的因素,此外,很多患者使用的护肤用品的质量不合格,有毒物质含量超标都会引起患者的皮肤感染。

2预防皮肤科患者感染的防范策略

全文阅读

果酸活肤知多少

果酸里的美丽密码

曾经有人对比各位明星的护肤心得发现,无论是林志玲还是泰勒・斯威夫特,无论是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还是一线女星范冰冰,其共同的美容秘诀包括:多吃水果、喝柠檬水或用柠檬薄片敷脸,以及牛奶浴。而这些秘诀中都含有一种物质――果酸。

“果酸”是美容保健业的热门话题,凡是提到抗老化防皱的产品,多半含有各种不同含量的果酸,如果酸面膜、果酸润肤露、果酸除皱霜、果酸洗面奶,果酸美容也被细分为果酸美白、果酸活肤、果酸消纹、果酸去死皮、果酸除暗疮等等。

那么,果酸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果酸就是从各种水果或酸奶等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有机酸。它的学名叫α-羟基酸,简称为AHA。所以,我们在了解果酸时应该明白这样两个概念:一是果酸是一种酸。二是果酸是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有机酸的统称。甘蔗中提炼出来的甘醇酸,酸奶中萃取出的乳酸,葡萄酒中所得的酒石酸,苹果中得到的苹果酸,以及柑橘类水果中得到的柠檬酸等,都用“果酸”以蔽之。

果酸对皮肤的美容疗效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史考特医师及华裔美籍的余瑞锦所发现。而在果酸被爱美的中国人广泛认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专修皮肤病性病防治的党宁宁已经从专业角度对果酸治疗开始关注。2005到2007年,党宁宁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圣乔治医院进修深造,其后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晋升为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科主任。目前兼职国际女皮肤病学会成员、山东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济南市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果酸产品可以减少皮肤角质的聚合力,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老化角质层剥落,新的表皮细胞长出来,皮肤变得细嫩。并且在老化的角质层剥落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会把一些浅表的暗斑、青春痘、粉刺、沉淀的色素、细小的皱纹等一并去除。”据党宁宁主任介绍,果酸可以降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粘连性,纠正毛囊导管角化,减少粉刺形成;刺激真皮胶原蛋白及弹力纤维增生及重排,增加皮肤弹性,淡化皱纹;去除过度堆积的角质形成细胞,加快黑素细胞产生的色素从表皮脱落,淡化色斑,减轻色沉。此外果酸换肤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因此对提亮肤色、防止皮肤老化有很好的作用,进而重塑一张柔润、健康靓丽的面容。

同时,果酸美容无需设备,药理机制明确,疗效和安全性肯定,病人依从性好。而国内外果酸治疗效果也无显著差异,根据价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时至今日,果酸美容已是全球皮肤科医师应用在辅助治疗及居家保养上最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全文阅读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编写的回顾与研究

摘要:回顾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育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的筹建、出版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经验的积累、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教学平台,有利于新编《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 教材编写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21世纪,医学将会在寻求还原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方法相结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为标志。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评。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包括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在内的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正式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05年,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国40多所医药院校和中医院校2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心血,正式编纂出版。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规范。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专业教育的依据,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由我院担任。回顾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的筹建、出版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一、筹建过程和出版意义

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于中医、西医专业以外,非常年轻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许多空白有待探索和开发利用。我院自建院以来就是中医系、西医系并存,这在全国的医药院校也是少有的优势。这一优势非常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故我院继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之。医学教材建设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西医结合专业没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已成共识和积虑,我们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经全国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协作组第二届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研讨会讨论决定,由我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与附属中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为主编单位,率先联合全国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着手于2002年编写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在我院临床本科2001级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使部分中西医结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教学成为可能,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协编教材的发行和使用为我院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的编写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的编写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初稿、中稿和定稿会议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编写,历时两年,凝聚了全国21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知名专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国中医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她的出版,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自豪地拥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该规划教材在全国较多中西医结合系学生中已使用5年,反应较好。

二、教材研究与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凝聚了编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暇、无可挑剔,特别是对于毫无蓝本参照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须要反映临床技能训练及社交能力、判断能力、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的教育内容。所以,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地升华提高,才会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顽强的生命力。教材编委会对《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非常重视反馈调整。2004年7月,规划教材昆明定稿会议上,教材编委会独创性地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万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馈意见。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秦万章教授的高度赞赏,并于2004年11月广州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与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丽的四川康定举办。此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辽宁、四川等地的会议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皮肤性病教学方面9篇,有皮肤性病学研究生培养、病案式教学效果分享、《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编写的会议纪要等内容汇报,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经验交流拉开了序幕。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已定期举办两届教学研讨会,及时沟通、交流教学研究经验和教材使用中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不断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年会正式宣布成员名单并颁发聘书,商议学组的工作计划。

全文阅读

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摘要】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当而引发的皮肤病,在传统中医医籍中并无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病因病机和不同发病阶段表现对本病辨证论治,提出了风热客肤,湿热毒蕴,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血瘀等症型,并予对证选方用药,疗效满意。

【关键词】 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辨证论治

1 中医病名与病因病机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一旦停药导致原有皮肤病复发、加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变薄、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皮肤老化,毳毛增粗变长,自觉灼热、瘙痒、疼痛及紧绷感[1]。目前西医尚无理想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激素递减疗法,激素替代疗法配合抗过敏消炎等对症处理。本病虽为近年来的新病种,在传统医学中并无独立记载,相关内容散见于中药毒、面游风、粉花疮、风毒等论述中。但究其病因,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可将其归为“药毒”范畴。其病机是禀赋不耐,外受药毒,内蕴肌肤,郁而生热(湿),外发肌肤而成。病变特点是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具成瘾性[2]。因疾病多在面部,以红、肿、热、痒为主要症状,病情迁延难愈,故病位应在肺、脾、肝、肾,病因应为风、湿、热、毒。

2 中医辨证论治分型研究

通过学结,结合临床体会,现根据激素依赖性皮炎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风热客肤,湿热毒结,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血瘀5型。

2.1 风热客肤

马利斌[3]认为,本病为面部疾患,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药用:荆芥、防风、蝉衣、僵蚕、牛蒡子、石膏、知母、野、蒲公英、生甘草、苦参、白鲜皮、丹皮、生地、当归。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1]将皮肤潮红、丘疹,伴瘙痒、轻微灼热,舌红苔微黄者辨证为风热客肤,治以疏风散热止痒,方选桑菊饮或枇杷清肺饮加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