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人意见

培养人意见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意见

根据《**市**区科学技术干部队伍建设(**-**年)规划》精神,为加强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决定着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三队伍一起抓”,把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成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51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45人;享受政府特贴人员及市级专家13人;市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6人;区拔尖人才70人;区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30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严重老化。在13位享受政府特贴和市级专家中,目前在岗的只有4人,而且有2人已经接近退休年龄,45岁左右的只有2人;6名市级优青中已有5人年龄在40岁以上。

2、后备人才不足。目前我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不少,但专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拔尖人才少,特别是能达到市级专家水平的更是严重不足,而且创新能力和独立主持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弱。

3、培养经费不足。我区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由于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组转制,管理方重效益轻科技的影响,使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进修的经费不断减少,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修,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的机会较少,技术更新的速度较慢。

4、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由于受到外资、私有企业高工薪、高待遇的影响,高层次人才很难引进到党政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中,即使引进了,也很难留得住。

全文阅读

商务局人才培养意见

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的战略定位,以重点培育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坚持服务科学发展、突出紧缺适用、培养引进并重、注重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创新服务业人才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贡献突出的服务业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既了解市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按照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立足当前需求,着眼未来预期,提升需求层次,把握引才和培育重点,着力做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二)整合资源,创新抓手。把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工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和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人才工作现有的政策、平台、项目、服务等优势,不断整合优化,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抓手。

(三)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部门作用,坚持市、县(区)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三、发展目标

全文阅读

加强人才培养使用意见

为加快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战略,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据区、市两级党委、政府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对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重点,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构建跨省区人才培训网络基地。根据我县人才开发规划,积极同国内外名牌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关系。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区同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契机,积极与北京市有关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并逐步向沿海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拓展,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建起协作基地网络。

(二)根据我县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中青年科技攻坚人才,重点资助培养。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选送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区内外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或在重点大学选择所需要专业的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毕业后,凭合同定向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有条件的单位要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外研修或攻读学位,人才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公派留学工作,同时还要加大自费出国留学和研修的联络工作。

(三)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调整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使其知识不断更新和优化。按照“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

(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加快我县尖端技术人才培养步伐,促进我县有关产品升级换代。

二、创造条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国内外人才

(一)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所需的各类人才。具体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我县支柱产业需要的学科带头人;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属我县急需专业的毕业生;确有一技之长或携带科研成果,并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人才。

全文阅读

加强人才培养的意见

县委、县政府: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县政协组织“我县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课题调研,先后召开委员约谈会、走访部门和企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我县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县政协七届十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

会议认为,人才是社会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意见》、出台《人才资源开发“十一五”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使我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在我县经济结构调整期,传统产业在困境中急需升级和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急需高新技术支撑,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急需提高的现状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研,我县人才总量为2.8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100人、专业技术人才1637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300人、技工人才900人、农村实用人才3603人。全县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306人、中级职称4418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9%。综合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骨干人才外流严重。我县目前受条件限制,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未能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育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如近几年要求调出教育系统或调出的老师增多,近三年县内跨系统调动31人,调出48人,自动离职73人,辞职3人。并直接导致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的连锁反应。

二是吸纳人才资源的基础薄弱。目前我县的龙头企业、规模企业还不多,企业人才集聚的号召力、吸引力不强,缺乏人才必备的“蓄水池”。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高学历、深资历、善管理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匮乏,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现代管理、外贸、法律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企业作为引进和用好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全文阅读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

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现就本市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市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培训资源,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构建院校与企业之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加快培养适应本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利用现有各类应用类高校、高职和中职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构建的多层次公共实训体系的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2、适应需求,强化实训。适应产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强化实训环节,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3、政府扶持,政策聚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全文阅读

市政办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科教兴聊、人才强市战略,经研究,决定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全文阅读

引进和培养创业人才工作意见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领军型现代服务业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领军人才、研发人才培养和“双创”人才团队建设,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并大力支持20名领军型人才,引领带动300名硕士、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来创新创业。

围绕培育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整合相关资源,撬动各类资本对创业企业进行集聚投资。用5年时间,支持领军型人才创办企业10个,重点支持5家新创办企业实施股权融资,助推创业企业加速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招引创新人才。引导和支持我区重点企业,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可带动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领军型创新人才和团队。对于掌握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或拥有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自主产权的技术发明,引进后成果能较快应用,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创业领军人才,发放不少于60万元的住房补贴或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住房,5年内每月给予3000元的生活补贴。

(二)吸纳创业人才。围绕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团队。根据技术领先性、产业化前景等,分类支持领军型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项目。A类项目,给予1000万元股权融资和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B类项目,给予500万元股权融资和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C类项目,优先考虑投入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同时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的创业场所和100㎡的住所。(A、B、C类项目认定标准详见附件)

(三)培育创业企业。积极推动各类资源向已落户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集聚,重点通过股权投资、跟进服务等手段,大力持续支持领军型人才创业,助推创业企业发展。将注册落户我区5年内,已取得一定创业成效且发展前景广阔、暂未有实质性资本股权投资的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列入培育支持范围。对有融资需求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创业企业,给予200万元股权融资支持。

三、工作举措

全文阅读

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意见

一、加强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学校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增减。随着流域治理的深入开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水节地保护生态的现实,迫切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技术和素质来促进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素质转型成为了核心。为此,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培训、提高素质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总体部署。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体制问题,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渠道分散,部门分割,多头实施,整体推进效果不佳。为使农民培训形成合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一定要走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办法,建立农民培训新体系的路子,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并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在高层次决策中研究农民培训资源整合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掌握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农民培训资源情况,形成等一手调查资料,提出整合资源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学习、观摩、个别谈话等方式,统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思想,提高认识,从面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二是制订培训资源整合的办法。县上在摸清各项农民培训资源的情况后,分类疏理,统一安排,制订了《县农民及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实施意见》。主要整合的农民培训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扶贫开发中用于科技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中用于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等方面的项目。

整合遵循的原则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拼一桌席”的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中,管培分离,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按资金原渠道管理要求进行报帐,并建立项目实施的申报、批准、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前审核、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检查,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使整合的各项涉农培训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县委、政府决定搭建统一的平台,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依托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实行校校联合,教学力量、实习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办学培训特色和要求,又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管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以劳动力输转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农民科技知识增强为目标的科普培训,以造就农村创业带头人为目标的科技骨干及农民技术员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目前,县上共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投资99.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学员食堂1个,学员宿舍8间,并配置全套床、桌、被、褥、洗等生活设施;购置图书5000册,设立图书室1个。

四是创新开发新型培训资源。在整合项目培训资源,新建农民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县上立足实际,着眼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开发新的培训资源。实施了编一份《新农村资讯》报刊,建一个手机短信平台,开一部农技咨询电话,办一期《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配一台科技直通车,出一套系列科技光盘,组织一支科技赶大集服务队伍等“八个一”农民培训活动。《新农村资讯》每月刊出三期,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主要登载农民需要的产销信息、致富典型、农业科技、三农政策等;手机短信随季节农时编发,农技热线有专家轮流值班座堂,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询问;《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周周更新播出,专家讲解;科技超市集纳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供农民学习观摩、选择购买;科技直通车携专家、装检测设备、带放映设施,是农民随叫随到的110;安排专人在地头、田间、禽舍、农家拍摄整理各类种、养、加方面符合实际的科技致富碟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直观形象地教育农民;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牧、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开展赶大集活动,散发资料,进行现场咨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形象化农民培训。

五是完善乡村社培训网络。县以下的农民培训基地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农村培训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整合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体育、畜牧科技、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扶持乡村两级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均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已建成十多处以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为标志的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多媒体放映设备、农民书屋,开通了远程信息网络。同时探索把培训阵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确定了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节水种植等为主的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县上成立了农民技术员评聘领导小组,通过本人申请、乡村推荐、领导小组考聘、政府聘任、公开公示后,使大多数的村有了自己的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了县有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乡有农技报务站,村有培训学校及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全文阅读

关于“准新闻人”培养的几点意见

针对“准新闻人”在求学、实习、就业及今后的职业成长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惑,本刊以“准新闻人”的口吻设计了九个问题,求教于本刊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

一问:为何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却不适合媒体的要求,甚至连消息都不会写?媒体要求我们毕业7就能拿来用,合理吗?

陈:至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不至于连消息都不会写,因为我们有专门的采、写、编、评课程,光是一个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就讲半学期,还有“深度报道”的专门课程,评论课是整整一个学期专门讲述。老师都是颇为有名的,“写作”是张征教授、“深度报道”是高钢教授、“编辑”是蔡雯教授、“评论”是马少华资深副教授。如果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连消息都不会写”,这个大学的新闻教育是失职的。学中文的老师直接教新闻写作,这是很不合适的。一般的“作文”与新闻写作,不同点太多,后者需要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到新闻单位要能够从事一般的采写编评,这是合理的要求。写消息两个星期就能学会,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不能要求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即刻进入状况,总得有一段适应期,例如几个月。要求新来的毕业生能够马上像老新闻工作者那样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成长需要经验的积累,从业年头是考察新闻人才的必要项目。

二问:老师鼓动我们实习,应该这样吗?我们自己的实习态度正确吗?

陈:大学新闻专业的同学需要一定时间的新闻实践(实习),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实习不能只是简单地充当劳动力,而要有指导、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媒体大体的工作流程,以及整体的工作环境。现在实习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本校老师的指导,或者老师没有能力指导(因为有些学校的老师自己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实习单位则把实习的同学当劳动力使用,没有安排具体的老记者“传帮带”。实习的安排,有的学校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任由学生自己去找。

三问: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哪些是对今后的工作最有价值的?

陈:看老师教了什么和怎样教的,这方面的差别太大了。新闻专业的教学,要提供基本的行业历史理念、基本的新闻学理念(传媒职能的认识、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客观与平衡的写作规范、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各方面的基本国策知识、中外文史常识,还有就是采、写、编、评的基本功、较为熟练的传播科技运用能力等等。如果教师是学中文出身的,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又没有再学新闻传播学,即使本人很努力地教学,可以想象,也教不出适应传媒工作的人才。

全文阅读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研制思考

摘 要:我国软件人才培养面临持续的供需矛盾等挑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信息化新战略还提出了新的需求。面对这些,本文基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等五个方面讨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1],当前我国面临着“软件人才供需矛盾持续增大、软件人才的培养缺乏可循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评价标准和缺乏规范有序的软件人才市场”四个挑战。同时,在中国将成为服务业大国,互联网将是未来最大就业平台的情况下,软件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营销衍生大量人才需求,移动互联网领域人才将供不应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将使该矛盾更为突出,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获得新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另外,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导致结构和数量的巨大变化。截至2013年12月,新批准的本科院校已有358所(包括公办和民办),独立学院292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优秀教师少,教学工作量大,教师参与科研时间少、成果少,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与需求存在差距。特别是没有产品级软件开发经历的师资无法定义产业需求。二是优质课程少,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教学组织有差距。三是对用人机构人力资源需求的具体调研和分析不够,难以定义具体的学生能力目标。四是教学资源短缺,特别是导致工程实践不足。五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不足。

我们从“产教融合、职业导向、开放衔接、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四个角度对22所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分析,特别关注了软件工程应用能力与主流技术的对接,软件技术应用特长与软件应用领域的对接这两个问题,发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专业点未能突出软件工程的特色,其课程体系几乎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软件工程方向。学科教育模块的8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0.78,专业教育模块核心课程开出率在0.36以上的6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0.5。二是虽然初步形成与主流技术对接的方向特征的拓展课程,对培养学生软件技术应用特长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有效的积累,但课程建设还不成熟、未成体系,课程间关联度低下,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开出率在0.23以上的只有7门,很难支持各方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校企对接程度偏低。校企对接教育、企业学习模块中企业参与率为0.42。四是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分析与定量评价、“职业领域―能力需求―实践体系”关联度分析和实训设计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中。

为了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更高效地满足社会需要,国务院2014年5月2日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此外,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制定了《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此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如何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根据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规划和实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中国软件行业岗位技能标准,研究制定了培养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标准和规范,形成“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特征的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个专业点准确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知识与能力要求,产学协同开展课程建设,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项工作的最终成果为《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