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提笔之际,《挪威的森林》还置于我桌子的左边。最初趋使我去阅读它,是它的不可忽视般的知名度。名着名作,大多都得经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仍能被人所称颂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这样的作品,这因人而异。之前,从未仔细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村上春树,这本也只是第一本。大抵文化差异也在不同国家的作家写作风格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吧!说实话,是有些不习惯。或许是阅读面不广的缘故罢!
那次跟羊在书店时,我指着《挪》问她:“这本好不好看?大概讲的是什么?”她貌似思索般(嘻嘻),终究道不明。而雪敏也曾在看完后发出了疑问:“想不透木月和直子为何要死?”这两样凑起来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当初看《悲伤逆流成河》后,我们(还有静纯)可是讨论得相当激烈呢!那本也有齐铭、顾森湘、易遥等这人突兀的死亡,但我们也抽丝剥茧地把其中缘由分析得透彻了呀!
《挪》是怎样一本书呢?
并无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令你恨不得废寝忘食地把它看完。并无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它摘录下来。(然,通篇说理的文章太常见了,写说理的文章要很有勇气很有独到见解,否则说出来的话不但不能使人叹服,反而生出一番厌恶之感。)
这是简单的一篇回忆录。
如同常见的一段话: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你因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个仿佛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经的某个人。它活在你的回忆,或许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光里,你却有意无意地把它隐藏了。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段回忆,曾是那么铭心刻骨,当时的你以为,那份感觉会一直鲜活不变地伴随你以后的人生,但它着实经不起岁月的磨蚀。唯有在某一个瞬间,一个类似的场景唤醒了你的记忆。如同,渡边君在时隔十八个春秋后,因一首《挪威的森林》乐曲而想起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人儿。
“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边。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百万畅销书《挪威的森林》自付梓出版以来,一直倍受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小说风格清新、笔调细腻,娓娓地构划出一幅温馨纯美的爱情画卷,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鉴于此,文章从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通的人性孤独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说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人性孤独;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为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小说,几乎影响整整一代人,也几乎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小说以清新的风格、细腻的笔调,娓娓地构划出一幅温馨纯美的爱情画卷,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埋葬了无数读者的青葱岁月。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文体就是一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挪威的森林》中读到众多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字句。如:“我的房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将毫无意义的“干净”刻画得触目精心,苦涩的幽默让人曳出一丝微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淡淡的酸楚和悲凉;“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空灵又充满奇异的语言,却透射出了精深的哲思;“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在晚风中摇来荡去”,精练简洁、干净利落的语言将渡边那空虚的灵魂和茫然的前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日丸旗俨然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裹在旗杆上一动不动”,表面看,“日丸旗”与“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可是村上春树却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连接到了一起,这一反常规的语言风格,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反而会产生神奇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可名状的妙处和无限的遐想空间;“直子娇美的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嫩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这光与影、实与虚、动与境相结合的优美意境,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仿佛让人们感觉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看一幅画,一个电影镜头;可以说,独特的、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是《挪威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美感。
二、深邃的时代哲思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写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跌宕起伏的情感,透射出了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如:渡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都市中普通青年的典型代表,生活在大都市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大多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从童年到青年,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生价值观发生的巨大转变,使得他们处于矛盾、纠结、困惑、压抑、彷徨无助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直子,虽然一直在努力挣扎,试图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但是由于封闭的太久,最终她不得不在挣扎中放弃,给读者留下了深深遗憾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独特时代里在自我挣扎中最终绝望的青年的纠结心态;绿子,在感觉自己被现实抛弃的时候,没有像直子一样选择放弃,而是顽强地、自我解嘲地一路走下去,并为孤独绝望中的渡边送去一丝希望,使其在漫无边际的孤独寂寞中寻找到出口。绿子是小说中的希望,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走出心灵困境的希望。此外,木月、敢死队、初美、永泽、玲子等也都强烈地透射出了人物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
三、深层的生死思考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这两部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以《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这两部小说为例,以时代和空间交错下迷茫特征对比作为入手点,分析了这两部小说在情绪与张力方面的不同表达,并探讨了这两部叙事手法之特征对比,以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以及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麦田里的守望者》;迷茫特征;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9-02
一、时代和时空交错下的迷茫特征之对比
《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这两部小说都带有强烈的孤独与迷茫色彩,但是这两部小说在孤独与迷茫特征方面的表达手法不一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著名英美文学家塞林格所著,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以社会视角分析了二战时期荒诞滑稽的社会以及二战过后社会的消极导致青少年的迷茫与困惑。相较于《麦田的守望者》而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文学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号称“永远的青春读本”。[1]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以静谧的忧伤音乐、孤寂而忧伤的笔调、作者笔下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作品本身的距离感与空虚感等,将《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孤独与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很多读者可以通过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的青春感、忧伤感和距离感感受时空和作者的迷茫。
《麦田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霍尔顿,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爱好穿雨衣、戴鸭舌帽,兴趣是在潘西校园广场中嬉戏游玩,对周围的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同学眼中和亲戚眼中,霍尔顿是一个带着伪善和功利之心面具生活的人。在当时的时代与空间交错下,霍尔顿与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求学,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奥森贝格给潘西中学捐款时,校长的嘴脸就表露无遗,由“趾高气扬”向“卑微屈恭”转变。这时候他的孤独与迷茫是对成人世界的虚伪面具的焦虑、不安与恐惧。与此同时,他在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里夹杂着自卑的情绪。最后,霍尔顿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而被开除。在开除之后,富尔顿为了逃避虚假与恐惧的世界,从而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一场精神流浪与身体放逐的旅行。在纽约的世界里,富尔顿在夜总会见识了“人生百态”,纽约之行让他从以前的虚假与自卑世界里陷入烦恼与苦闷之中。因此,他选择逃离这种恐惧、不安与苦闷的世界,选择到西部去过他幻想的生活,希望用不切实际的行动过上不着边际的生活,用自己幼稚的想法去对战这个“动荡与不安”的时代。[2]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是渡边与直子,全篇以渡边与直子之间凄婉曲折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穿插渡边与绿子之间的曲折爱情的故事以及木月与直子之间的友情。《挪威的森林》主要采用倒叙的手法,以渡边的老年生活展开回忆,先是描述渡边与直子之间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哀怨与孤寂。再是渡边与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的“活泼”色彩。相较于直子而言,绿子的性格较为开朗,对渡边而言,绿子的出现如同一剂“催化剂”,将渡边内心的压抑和孤寂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带给渡边的感觉是青春与活泼、炙热与美好的世界。因此,渡边在面对活泼的绿子与温婉的直子时,无法果断地做出决断。村上春树对渡边的定义一直是孤寂与落寞、压抑与纠结的形象,他内心想法太多,却不能真实表达出来,直到孤独老去的时候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影子。《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场景主要固定在“建筑森林”中,这座森林的外衣是一层厚厚的“空虚与冷漠并存”的成人世界,与此同时,这座森林夹杂着狭窄的生活圈与周围庞大的信息圈,压榨的主人公们喘不过气来。[3]
二、情绪与张力的不同表达
2010年8月14日早上8:30,老外司机开着的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朝着挪威的松娜峡湾进发。公路在前方视线中不断的延伸。嫩绿、枯黄、深青、紫红的植被铺满了公路的两旁。金黄色的麦田就像一块大得不着边际的地毯,公路就好像地毯上的一条经纬线,而我们的车就像一座犁铧,车轮犁过大地,柏油路总是往前延伸,前方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森林在公路两旁的近处或远处,到处充满了植被的最原始的气息和无比清新的空气。这里是挪威的大地,那这里的森林不就是真真确确《挪威的森林》吗?我又惊又喜道。在路边加油站打尖时,我下车后迫不及待的闯进了路边的一片森林,并招呼同伴一起来拍摄。
“树林有什么好拍的?”
“你听过风靡60年代的甲壳虫乐队唱过的名闻世界的曲子Norwegian Wood吗?”
“没有……”
“有一个叫村上春树的作家写过一本小说叫《挪威的森林》,你肯定看过吧?”
“没有……”
“可这里就是挪威的森林啊,真真实实挪威的森林!”
哑然……
【摘 要】村上春树擅长讲故事,更擅长用音乐渲染气氛。若想深刻理解村上及村上的文学,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村上春树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的音乐,来研究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音乐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有很多音乐出现,音乐是村上春树青春的一部分。本文从村上与音乐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背景音乐,理解村上的后现代艺术。
一、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
日本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固守传统的创作标准和批评标准,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学现象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一时期日本没有出现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新一代作家的作品又不能为整个日本社会带来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具备领军的能力,因此,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拒绝称新一代的作家为“后现代主义”。但在这一时期,日本已经成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购买力同步繁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占有了较多的业余时间;人们频繁的出入各种休闲场所,高层次的消费文化由此形成。于是,一种以全新视角、全新态度描写这种发达繁荣的商品社会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村上春树密切关注后工业时代,多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结合个体对社会、人生的体悟,描绘出都市人的心理、生命状态以及情感世界,在后现代文学方面起到了借鉴示范作用。在村上春树诸多小说中,大多表现出的是后现代时期人们情感的迷惘。新的文学生命在于对新时代的体悟,在于将新的意识移植到新的艺术载体中。从题材到表现手法等方面,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反映了在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日本文学创作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文学创新的实例。
20世纪的西方后现代音乐家摈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音阶、和声、复调、配器和作品分析,在音乐创作上从全人类的文化现象来阐述各自的音乐审美观和创作思想。后现代音乐的典型特点就是,消除艺术高于生活的等级制,解除了人为对音响的控制,抹杀了艺术同生活的界限。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等为战后的日本带来新的声音。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变革和反叛独立的思潮,对战争、暴力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和彻底的批判,赢得了年轻人的普遍认同。音乐作为无国界的语言, 通过大量激情澎湃的反战歌曲,以“爱、正义、自由和和平”为口号的文化风潮亦吹到了大洋彼岸的日本。
二、村上春树和音乐
【摘 要】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曾经风靡整个亚洲的知名文学佳作。小说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青年的生存状态,围绕着渡边彻、直子与绿子三人的爱情故事来娓娓道来,阐述了村上春树的生死观以及都市人的孤独与无奈心理。小说的命名非常受关注,虽然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完成的小说作品,却以“挪威的森林”作为小说的书名,而小说中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一处场景是在挪威发生的,整部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在日本发生的,这不禁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而实际上,小说的取名并没有偏题,反而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小说的主题与深刻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披头士;阿美寮
一、披头士的著名单曲《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曾经是披头士乐队的著名单曲之一。披头士乐队是1960年在英国利物浦组建而成的摇滚乐队,乐队当时轰动全球音乐界,获得过多项具有极高含金量的音乐奖项,其原创音乐作品在艺术与商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杰出成就,成为了全球摇滚乐的领头羊与榜样。《挪威的森林》是披头士乐队在1965年首发专辑中的一首单曲,其给听众一种静谧、忧伤的奇妙感觉,使得这首单曲受到了举世的瞩目,成为了披头士乐队的代表单曲之一。单曲中最著名的歌词为“这如挪威森林一般冷清的房子”。由此可以看出,这首单曲充满着一种浓浓的孤单冷情感,而这种感觉恰恰和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高度的吻合。
小说中渡边彻坐在飞机后,飞机正播放披头士的著名单曲《挪威的森林》,正是因为这首略带忧伤的音乐使他想起了过去已久的青春往事,是一段和单曲一样充满着冷清伤感的回忆,由此开始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直子在患上精神疾病后,休学住进了京都的精神疗养院阿美寮,她常常请求室友玲子为她演奏《挪威的森林》,这是直子最喜欢的曲目,每次她要求玲子弹奏这个曲目时,按照两人的规定,她必须在玲子的储蓄罐中投入钱币。由此可以看出,直子对《挪威的森林》的热爱程度相当高,而这首单曲的风格和她的性格特征类似,在木月自杀后,直子也是一个陷入了无尽孤独中难以自拔的女孩,她通过这首曲目可以品味到她的孤寂与伤感。当直子也自杀身亡后,玲子为死去的直子演奏曲目时,先后弹奏了两遍《挪威的森林》,在她弹奏的数十个曲目中,只有这一首歌曲演奏了两篇,其他各一遍。从这些小说中的细节足以看出《挪威的森林》这首单曲始终贯穿着小说的始终,就是因为这首曲目才使渡边彻无意间想起了年轻时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而在小说的结尾处,玲子也是用这首曲目为直子送行的。故《挪威的森林》这首著名的单曲是小说的灵魂曲目,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孤寂、迷惘与无奈。
二、象征着孤独的“森林”
正如披头士乐队《挪威的森林》中的那首歌词“这如挪威森林一般冷清的房子”。挪威的森林象征着都市人的孤独与迷惘。
阿美寮是小说中直子与玲子所居住的一所精神疗养院,疗养院坐落在京都的森林中,与世隔绝。阿美寮是小说中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场景,有着极其重要的含义。当渡边彻来到阿美寮后就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惊了。渡边彻出生于神户,在东京念大学,神户是全球知名的港口城市,而东京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两座城市都充满着熙熙攮攮的拥挤人群,给人一种喧闹繁华的感受。然而,京都位于日本的关西,是日本一座非常著名的古城,在明治维新之前,京都更是日本的皇都,天皇的居住地,是日本历史文化的源泉,充满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色古香的日本建筑物。京都的旅游业极为发达,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来京都品味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与富有情调的京都风情。京都本身就给人带来一种脱离世俗的宁静感,而阿美寮的坐落地更是一处远离人烟的僻静之处。小说极尽全力将阿美寮描绘成一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阿美寮不仅风景奇异魅力,而且还与一般的精神疗养院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之处,这里的病人并不接受非常专业的医学治疗,他们是通过互帮互助,彼此间心灵沟通来化解对方的精神疾病的,所以这里的医生虽然懂得一些医学知识,但也是尽可能的通过谈话来降低患者在精神上的种种焦虑与不安情绪。由此可见,阿美寮中的人际关系与东京这样的繁华大都市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渡边彻与永泽君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东京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他们常常在酒吧搭讪年轻女孩,随后将她们灌倒,再将她们拖进旅馆上床。不仅男性千方百计想让陌生女孩陪自己过夜,还有不少年轻貌美的女性还会主动示意陌生男性陪她们上床。渡边彻一次就在路上碰见两位年轻的旅行社女社员,其中一位女社员因为和已经交往多年的男朋友闹矛盾了而发生不和,心情极度郁闷,于是她的朋友就主动请渡边陪她。渡边就将女孩带进了旅馆,虽然他也不想和女孩发生性关系,却因为不发生性关系事情就无法顺利结束而只好和女孩。事情办完后,女孩就随即消失了。渡边自从和永泽一起在酒吧和女孩子厮混后,反而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因为所有女孩子在过后就立即恢复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们彼此间的性关系只是两人各取所需的性需要,从来就没有任何贴心的情感交流,这使得渡边在每次与女孩子上完床后都会感到无尽的空虚感。而阿美寮却是一个截然相同的地方,人们就是通过情感交流来治愈精神疾病的。这仿佛告诉读者,情感交流是治愈都市人精神的最佳方法,因为都市的生活虽然繁华,即使周围充满着拥挤的人群,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和自己相谈甚欢的,人与人之间都隔着很大的心灵距离,难以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于是大家都不得不陷入无尽的孤独与无奈当中。处在森林中的阿美寮同样也是孤独的,因为里面的人大多是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直子是因为与自己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木月选择自杀而亡,所以自己也从此陷入了心灵沉重的孤独感,虽然有来自渡边的关心,却还是心存木月,直到小说的最后,她同样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与世长辞。玲子年轻时是一位音乐天才,从小就在别人的夸奖中长大,并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钢琴演奏家,然而突然有一天她的小拇指失去了运动的能力,她的音乐梦想也由此破灭,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使她最终患上了精神疾病。然而可喜的是玲子不久遇见了一位非常温柔体贴的男士,她与这位男士结婚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美好幸福感,对生命重新感到了希望,精神疾病也没有再度发作。可惜好景不长,玲子收了一位有同性恋倾向的女孩子作为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这位小女孩虽然有着绝世脱俗的美貌以及无与伦比的天赋智慧,却也是一位编慌大师,通过编织谎言来欺骗他人,玩弄他人的感情,并以此为乐。小女孩在一次钢琴授课上故意装作自己疾病发作的模样,玲子看到后就立即将她抱到床上休息。小女孩就趁这机会将玲子的衣服与自己的衣服脱去,用手轻轻地在玲子后背上,勾起她的望,再用嘴亲吻她的与私密处。玲子给小女孩扇了一记耳光,小女孩再罢手。小女孩回家后就将自己的内裤故意弄坏,并弄伤自己的嘴角,告诉母亲自己受到了玲子的性暴力。母亲听后十分生气,并将此事告诉了周围的邻居,使得玲子受到了大家的流言蜚语的刺激,精神再度失常。玲子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家人,主动向丈夫提出了离婚的要求,独自一人来到遥远僻静的阿美寮接受精神疾病的长期治疗,在阿美寮她整整居住了将近七八年之久,却一直没有勇气离开这里,担心自己已经无法再度融入阿美寮外面的现实世界中了。所以,东京都市一个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就像是森林中数不清的大树,虽然人的数量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彼此有心灵上的交流,每个人都只能无奈地品味着孤独。而阿美寮是处在森林中一个寂静的疗养院,是一群内心孤独的人的聚集地,也是直子最后选择上吊自杀的地方,也是一处象征着孤独与死亡之处。
内容摘要: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主要描绘了主人公渡边与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以及大学同学绿子两个女性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用死、性、爱、生这四种方式来展示孤独的释放与自我的救赎,以此反应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对现实世界的虚无与伤感。这部小说传达出了那个年代全人类对现实的不确定的感觉,以此来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的孤独、寂寞、空虚以及想要获得内心安宁等的矛盾情感,让年轻一代产生了共鸣。本文从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主要人物和各自命运入手,深刻剖析各自命运所表现出的“孤独”,以及在矛盾中寻找心灵归宿的人生态度。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甚至在欧美诸多国家也广受欢迎。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孤独 矛盾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一千五百余万册,国内简体版本销售总量786万(截至2012年),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的现实主义小说《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一个六十年代日本青少年“渡边”与两个女孩子纠结的爱情故事,并由此揭示他内心的苦闷彷徨和无限的孤独。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以第一人称“我”在汉堡机场听到著名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乐曲为开端开始追忆18年前的往事。
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一种自我认同、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得自乐的情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孤独的,并因孤独而封闭自己。他们无论对父母、朋友,还是对所爱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也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1.渡边的孤独与寂寞
男主人公“渡边”的孤独,有来自痛失朋友的悲伤,来自对世俗庸众的拒斥,也有来自爱情中进退两难的抉择,甚至来自社会大环境对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处于青春期的“渡边”叛逆的特质。另外,内心的空虚也是产生孤独的原因。渡边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毫无目标也无动力地活着,感到无限的空虚。每天上课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因为无事可做。他常常空虚难耐,就到酒吧玩乐,和酒吧认识的女孩睡觉,而后又后悔和自责,感到更加空虚。每周六晚上他都无所事事,装作看电视的样子,实际上是把自己与电视之间的“渺茫空间切割成两部分,又把切下的分成两部分,这样一遍遍切割,最后分成手掌心大小的空间”。这种病态的空虚多少让现代的青年人产生共鸣。
2.直子的孤独与寂寞
摘要:青春里的死亡是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死亡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时光的上空。村上春树试图用一种超越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现实的感情――真实青春里的爱情。
关键词:青春;死亡;物哀;虚幻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书,一直被划归为青春小说范畴。“青春”其实是村上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母题。这和村上春树自己本人的情结也有关系,他一生活得像一个老男孩,剪干净的头发,穿白衬衫,保持瘦削的身材。而青春里的死亡主题也是村上很喜欢在小说里表现的,在《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日本物哀情结的体现
小说里与主人公相关的直接死亡的人有木月和直子。木月是主人公的好友,后来自杀。直子是木月的女友,后来成为主人公心中挥之不去的女孩。关于木月的死描绘地极其理智,死者预谋已久,慢慢地细心地封闭汽车,让自己封闭而死。小说对于木月之死描绘的异常仔细,甚至好似在彰显一种特别之美。这可能也与日本文学一直崇尚的物哀之美有关,青年的死亡也在体现一种美。后来小说中也对木月的死做了解释,木月与直子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伴,绕过了青春期的苦恼与惶惑,所以后来必须做出牺牲和补偿。这其实也彰显了小说作者的一种哲学,青春必然是充满躁动与苦痛的,是绕不过的,如果逃过,必然会做另外一种牺牲。小说里另一个死者是直子,开始是木月的女朋友,后来与主人公发展出一段恋情。小说里把直子描绘的异常美好,长而黑的头发,干净的眉眼,淡淡的忧伤,偶尔又有些小俏皮,一切都是初恋该有的模样。但是这样的美好的直子,却一直困在忧郁里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死亡。好像完全美好的人物不该活在现实里,死亡是其必然结局。这样的直子也必然不会和主人公长久地生活下去,离开是个必然的选择,而主人公终其一生也必然活在失去挚爱的惆怅里。
二、小说里的死亡可能并非现实意义上的死亡,更是一种精神的死亡
《挪威的森林》整部小说充斥着死亡,包括直子姐姐的死亡,直子的死亡,木月的死亡,永泽初恋初美的死亡。在本该生机勃勃的青春岁月里,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仿佛故事在围绕死亡连轴转一样。所以《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死亡可能并非实在意义上的死亡,可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死亡。你最好的朋友必然离去,这是一种死亡;你最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失去,这也是一种死亡;你所留恋的青春也必然远离,这也是一种死亡。小说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真希望今年19,明年20,然后再是19,这样重复多好啊,无法想象变老后的生活。青春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东西,在给予你一切之后又收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春的离去,就是生命某一层面的死亡。青春结束了,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残酷法则:你所珍视的朋友和你所挚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离开,必然会带着你的青春一同死去。当你意识这一事实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时,你的青春也就死了。
三、虚幻的超现实描写是村上春树小说常用的写法
一、破解《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识
《挪威的森林》一书作为日本当代文学当中的杰出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特征。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意识的概述性讨论,应当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识的总体概念入手,立足《挪威的森林》一书的全篇内容,进行总体性分析。
(一)解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识
主题意识是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和欣赏所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就其本身而言,主题无疑是指文学作品当中希望突出表现的一种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当是一定社会意识的概括性反映。而意识一词在文学语境下,可以被定义为作者对周围的环境或事物的一种认知成果。因此,主题意识的内涵应当被概括为作者对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的认识。
这种认识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主体意识反映着作者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认识结果;另一方面,也包括作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的清晰程度。前者反映着作者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认知水平,后者则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深度。
(二)定位《挪威的森林》一书的主题意识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要分析《挪威的森林》一书的主题意识,实际上就是要分析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一书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这种思想观念表达的清晰程度。抓住了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就可以对《挪威的森林》一书的主题意识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这种概括性了解,将为我们全面地分析和把握《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识奠定基础。
1.《挪威的森林》一书的核心思想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