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知识

农学专业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经济时代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理论知识的一门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失去意义,而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探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内容。作者对知识经济时代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2]。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起着最大的知识集团的“核心”作用,高等教育是知识产业的中心,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在创建新文化、生产新知识,且将一部分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为核心力量,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3]。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理论知识,也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设置的实践操作及调查参观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是实践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农学专业的这些实践课程,目前基本是通过教师讲授技术措施的原理和操作技术要点,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高效益农田和作物学观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传统的实践课程内容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田间操作越来越少,传统的田间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如手工播种技术、手工除草等,进行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训练已经失去意义。

全文阅读

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研究

[内容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结果表明:“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加以反思”、“从教之后接受专业培训”、“通过阅读教学参考资料”是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从教之后接受的专业培训”对于发展教师课程知识作用尤为明显;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专家引领的现象比较突出。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村教师;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

一、研究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被看作是教师所特有的专门知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抽象、概括、系统化后的信息的总和,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

我国西南地区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开展针对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的研究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⑴西南地区农村数学教师是从哪些途径获得专业知识的?

⑵不同的获取途径对于西南地区的农村数学教师而言重要程度如何?

全文阅读

农科专业《分子生物学》知识传授方法探讨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农科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是培养新世纪分子育种人才的需求。但分子生物学课程存在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本人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四个方面,对该课程知识传授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农学学科;分子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全文阅读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提出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全文阅读

邹议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因素

摘 要:通过实践调查甘肃省秦安县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结构,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教师实践需求,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专业知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目前,研究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相关文献很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体专业知识较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的概念、知识获取、知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对知识的发展趋势不够理解,不注意理论知识、语言知识的更新,课程知识不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等。[1]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提高

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实现者,直接决定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角色,专业素养要继续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具体化”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成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实现。[2]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提高

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是教师不明白要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从教学主体到教学主导的转变,是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成果并不显著,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精神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我们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3]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全文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全文阅读

教育需求和教师知识构成

[摘要]当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教师存在教学专业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然而,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术需求来看,农村教师有着自身的目标与任务。因而,农村教师应该建立独特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与行为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实践知识

与大学职能相比,农村学校职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常被看作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来看,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发展知识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农村学校的职能相一致,需要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社会与学术的需求。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全文阅读

农村教育与教师知识构成

[摘要]当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教师存在教学专业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然而,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术需求来看,农村教师有着自身的目标与任务。因而,农村教师应该建立独特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与行为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实践知识

与大学职能相比,农村学校职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常被看作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来看,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发展知识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农村学校的职能相一致,需要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社会与学术的需求。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全文阅读

农村教育需求和教师知识构成

[摘要]当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教师存在教学专业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然而,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术需求来看,农村教师有着自身的目标与任务。因而,农村教师应该建立独特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与行为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实践知识

与大学职能相比,农村学校职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常被看作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来看,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发展知识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农村学校的职能相一致,需要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社会与学术的需求。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全文阅读

农村教育和教师知识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2.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3.农村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存在假象

在加大校本研究力度之后,农村教师校本研究的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没有按照预定的过程进行实施。当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时,普遍存在发言不积极,话语较少的现象,与专业研究者沟通不多,尽量回避专家的提问,从而形成了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教师的主体意识鲜明,积极性较高。之所以出现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问题,这同其交流的对象有关,由于专业研究者长期生活在城市,从事更为专业的研究,学术话语的专业性较强,同农村教师交流存在较大的文化反差,农村教师话语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同城市语境中的学术文化形成了无形的隔阂,产生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与对抗。

从有关研究的结论来看,普遍认为农村贫困地区所处的文化环境弱,福利待遇差,网络资源少,学历层次低,导致农村教师缺乏校本研究的观念和教学研究能力,难以创新知识体系,不能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知识。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独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不能游离于新农村建设之外,而是要深入其中,因此,农村教师的任务与专业发展途径应该不同于城市,不能用城市文化视野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应该立足农村发展需求,分析与建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