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技能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职业中专农学专业如何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摘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化农业逐渐替代,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当前迫切的问题是尽快提高农学专业课技能培训质量和数量,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更多实用农学技能,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和动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农学方面实践技能方法: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学习实践技能创设良好条件:搞好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建设。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三、加强教师实验技能培训。综上所述,农学专业课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放在教学重要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人才

[关键词]实践技能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化农业逐渐替代,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就是说农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农业也需要科技的支撑。然而近几年我校农学专业学苗出现萎靡现象,学习农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其在校期间农学技术不过硬,毕业以后不能从事本专业,不能为农业做贡献有关系。面对这一现象,我想当前迫切的问题是尽快提高农学专业课技能培训质量和数量,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更多实用农学技能,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学习实践技能创设良好条件:搞好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建设。学校应根据农学专业特点及新农村建设对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提供齐全的实验及实习设备。一是鼓励教师自己动手自作相关的实验实习器材,二是学校挤出专项资金,购买必须的实验实习设备,三是向昌图农科站租借必须的实习实验设备。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满足了学生专科课实验的教学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我学校专门盖建了蔬菜果树大棚,里面栽种了各种蔬菜果树供学生实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农学课的积极性。

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

在关于农作物栽培及果树栽培和蔬菜栽培的教学中,除了常规教学外,我们还积极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一)走出去。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管理水平较高、比较成功的果园、菜园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请园主或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建园、栽培管理、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情况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鲜活的实例,消除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疑虑,坚定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同时,在现场教学中,针对果园、菜园生产存在的问题,我们专业课教师与园主进行很好的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加深印象、巩固下来。

(二)请进来。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辽北地区农业生产上的名、特、优新品种和掌握省内外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由学校对农业研究所、种子公司和社会上的农业专家聘请为我们农学专业的客座讲师,定期地到学校做学术报告,这些客座讲师的现身说教,使学生能迅速地接受到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

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农业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国农业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全文阅读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农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传统核心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北京农学院对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独立科研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90-02

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全文阅读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是一门农学专业启蒙的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于大一、大二学生的4个学期。课程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设置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0-0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是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始终秉承“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原则,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与科研实际不断线,促进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理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实践教学体系中《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汲取经验。

一、《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通常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大环节,以及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但是,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课堂教学、具体实习项目考查标准的影响,使得师生在心理定势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实习作为一次学习单元,淡化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常规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该课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建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目的,首先是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其次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职业适应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农事操作,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农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传统核心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北京农学院对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独立科研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90-02

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全文阅读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职高的技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经从“是什么”、“为什么”的教学体系转变为“做什么”、“怎么做”的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为此我校在学生技能培训上不断探索项目教学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农学专业的技能训练中,以此提升农学专业实训课的课堂效益,更好的促进我校农学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技能训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7-01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边做边学,有分工、有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项目。我校的农学专业是根据当地实际,以种养业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将学生专业技能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养殖适用技能;二是种植方面的适用技术。每个模块再细分多个技能训练项目。

2、制定计划。明确项目任务后,还需确定各同学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情况,明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最终需完成哪些技能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熟悉训练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的各项技能。

全文阅读

中职设施农业专业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的探究

摘 要:中职学校设施农业专业学生技能是中职学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该文探讨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校企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设施农业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20-02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关键切入点,培养工作需要的人和需要工作的人。这就要求职教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掌握基本技能和多种综合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今后就业及发展的可靠保证。原教育部周济部长2006年5月18日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能掌握技能工艺。

宁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加剧,近年来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借鉴了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343”特色人才培养模式。“343”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3”是指将中职教育的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素质养成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4”是指“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四大核心技能;“3”是指三个融合,即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生产计划与教学进度相融合、生产指标与技能考核相融合。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借鉴本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探讨。

1 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是关键。在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阶段,遵循中职学生由生手(学徒)-熟手(技工)-行家(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成长规律,将“看着干、跟着练”―― “自己干、会动手”―― “想着干、能应变”三段式教学法,融入“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四大核心技能培养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大胆实践,通过采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1.1 实践课程系统化

全文阅读

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输送高技能人才

自从我校进入国家示范校以后,农学专业课成为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教法也是衡量职业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专业课的教法,是办好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来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长期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专业课教学一味强调以升学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空洞的理论知识,突出升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丰富,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结果到了生产中,不知从哪下手。如讲到田间具体实践时,站在那儿,无从下手,这就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在教学中,不光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该专业的从业能力,关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也可能会为今后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不光是单纯满足升学,而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新课标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专业从业能力,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要注意学生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与人合作、诚信的培养,把素质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去。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才能从言行上感染学生。教师要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对大是大非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的专业课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格培养。我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而且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它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的思想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

农学专业新课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中职学生打造成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门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那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加强?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再指导。

全文阅读

浅谈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农业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国农业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5-02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全文阅读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 本文以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初步探索专业课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加强专业课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学生导游职业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