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论文

农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学院教学农学论文

一、农学专业发展的改革经验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全文阅读

农村中小学教学论文

一、设计适合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探究前的准备

做好探究前的准备,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关键的任务是要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好符合农村教育的学习材料,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迁移学习。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农村教育首先可以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将情景导入。通过在复习与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可以根据农村教育环境中的生活实例、游戏、故事、实物等导入学习。最后提出问题,农村教育缺乏对知识的了解,要掌握新知识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二)构建探究

首先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首先要尝试采用独立探究式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尝试的材料,农村教育由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可以从练习、自学课文方面入手,同时可以尝试思考新的问题,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抓住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农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设立农村教育下语文教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学习,促进农村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学习习惯的形成,初步掌握所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尝试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让农村教育“活”起来。

其次合作探究,针对农村教育的过于单一性,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使用质疑讨论的方法。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挖掘农村学生的学习潜力,推行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实现共同探讨,解决语文问题。在进行讨论的过程时,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根据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融入启发性的材料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层层递进,经过小组讨论后,在进行全班交流。农村学生通常不会对教师或者教材有质疑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可以使其学生能深层次的理解语文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农村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尝试和讨论以后,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回顾学习的过程,应用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观察的方法,让农村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转变到理想认识,对知识进行归纳;发现学习的规律,总结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进步。

(三)深化探究

全文阅读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物理;现状分析;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想法,提出建议,以促进农科类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农科类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包含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今后从事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此,它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

在农科类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素质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更高、更全面,这对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目前以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中,以经典物理为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内容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物理系统。教学内容大部分标题与中学类似,学生看到目录后学习热情和兴趣锐减。

(2)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比例极不平衡,经典物理部分占物理教学内容的80%以上,而且基本上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成果,没有站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近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特别是没有反映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飞速发展的现代物理思想,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知识知之甚少,与现代物理严重脱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全文阅读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思想拘谨、视野狭窄,社会评估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需我们努力解决。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全文阅读

农业系统伦理学论文

一、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天、地、人、道关联

纵观人类发展史,农业各个子系统界面群集的交互关联正是人类社会发育的生长点。人类社会从这里成长。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从自然生态系统内部来驱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人类在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它所依存的生态系统。人既改变着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人类自身。我们体察到人类在驯化野生植物为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为饲养动物时,也接受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驯化”。我们称为系统协同进化。由此类推,人类文明不论进入怎样发达的时代,我们都在与环境协同进化之中。这个环境包含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农业伦理学为我们做出人类对其自身行为和对所在的生存系统关联的解读。中国对农业和环境的关系的认知源自远古。最初对环境的认知是“天”,此为茫茫宇宙的总称。对天的理解大体分三个层次逐步开展。第一个层次是对天的敬畏。远在殷商时期,社会在泛神论的基础上,综合为天的概念。《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P217)《尚书•益稷》记载“:敕天之命,惟时惟几。”[2](P223)古代的“时”是指人在适当地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时”是人的行为与时空环境的美好协和。用“时”概括天、地与人的关系,表达了人类脱胎并延伸了原始文明的对天的敬畏之心。由此衍生了生民与天时之伦理观。是为天人和合。对天人和合的论述可以管子为代表,他把天人关系归纳为“: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3](P291)所谓“得天之时”就是适应环境的时空特征的各类活动。所谓“得人之心”就是社会群体适应对社会时空特征的各类活动,也就是对所处环境的共同认知,即今天所说的思想认同。后起的古代思想家对此多有深刻的论述。荀子更进一步把这一观念扣紧与农业活动的关系。他说:“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4](P105)这就是说动物饲养、植物繁殖、行政管理都要符合“时”的要求。孟子说“: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P41)这些论断都表达了农业社会人与天的时空机缘密不可分的伦理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与天的交流。古人认为天人是有意志的,天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即所谓天人感应。春秋时期的《国语•周语上》记载“天道赏善而罚淫”,并对天人感应的伦理效应给以较为明晰的表述“: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後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6](P51)这里举出一系列不善之举:“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而受上天谴责,部族则湮灭。族人的“绝后”是天降最重的惩罚。相反,心怀忠信顺势而动,则系统耦合完善,上天赐予福祉。周秦之际《洪范》出,以五行、征兆、五福六极①等比附天道。早期如墨子说;“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7]至于汉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集其大成,以五行演绎世界万象。这类思想一直延续至近代,例如遇灾害年景,皇帝下罪己诏,以祈求天的宽恕。至今仍流行拜佛祈福,遇旱祈雨②等。这里所说的天人感应,其实质则是人对天的认知和祈求。当然这是一种主观的单向“交流”,是人本思想的无奈流露。第三个层次是依照客观规律对天的适应性利用。认知天的客观存在,管子说:“如地如天,何私何亲”(《管子•牧民》)。“天不易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易其节”(《管子•形势》)。荀子更进一步,“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8](P209-210)对天有了比较客观的认知。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天的异象是自然规律。荀子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荀子回答“:无何也。而畏之非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是“可怪而不可畏”的。然后他列举了一系列农事的、政令的、人伦的三类乱象称为“人祆”,都是人的行为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的系统相悖[9](P292)的结果。这个观点至今仍不过时。

中华古文化天地人息息相关如此慎密,故常以天地人并称为“三才”③。儒家的《易•传》“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10](P91)表达天地人“三才”共兴衰的伦理关联,其实质是以人为原点来诠释世界。老子对天地人的关系做了更深一层的探求,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把天、地、人和道并称为“四大”。老子道的概念或与管子有所渊源。管子多处谈到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名之曰道”(《管子•内业》)。“道者,成人之生也,非在人也。”(《管子•君臣上》)。“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管子•形势》)[11](P5)。老子更进一步阐释“四大”的依存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子认为人的存在受“地”的规范,地的存在受“天”的规范,天的存在受“道”的规范,而道最后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自然”的规范[12](P56)。值得关注的是老子对“四大”的论述是以人为原点逐层推论,由人而地,而天,而道,而自然,四个阶梯。老子从人的生存出发探讨宇宙的运行规律,契合农业伦理的人本思想。他把道这个自然规律置于伦理结构的最高层,将中华文化的伦理系统推上历史的高峰。中华农耕文明,遂在上述关于人、地、天、道的思维熏陶下逐步衍发而成。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主要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受东南季风区控制。虽常因季风到达的迟早、强弱,而致旱涝不均,冷热不调,但不失其变中不变基本规律。在变与不变之中,更加丰富扩展了伦理学思维。其生物的繁衍,物候的变化,以及以此为依存的人文表达,成为中华农耕文化构成的本初元素。这类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的《礼记•月令》④,详尽记录了这一地区的农事物候和人文景观。人依据气候的变化,时序的更替,做艰苦细致的管理,力求生存安全。凡属地块的划分,作物的选育、种植与倒茬,畜禽的种类和数量,年景的估测等等,进行季节的、年际的,甚至年代际的精心设计,寄以“耕读传家久”的期盼。中华民族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由此形成。

二、农业伦理学的多维结构

在如此广袤和生态多样性的国土上,把众多的个体农户组织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需要有宽严适度、灵活有效的政事管理系统,其核心就是周延“天下”的伦理构架。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系统为主轴,附以法家的策术,佛、道两家的内省修持,构建了“内法外儒”,和“在朝为儒、为法,在野为道、为佛”的伦理模式,统御天下而卓有成效。这是社会上层收获的农业伦理学异化之果,属社会伦理学范畴。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业伦理系统非异化部分的基底,此乃农业伦理学构建的基石,亦即农业伦理学本体。新时代的农业伦理学核心应聚焦于农业生态系统生存权与发展权。农业系统的生存权体现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是为经;农业系统的发展权体现为农业系统开放延伸,是为纬。在这个农业伦理学经纬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农业伦理学的多维结构。任何知识系统都有其多维结构[13]。其中的维性知识贯穿伦理系统存在的全时空,具有规范、联通伦理系统的功能。笔者以为农业伦理系统的多维结构应由时、地、度、法四者构成。谨试做简约诠释。其一,时。敬畏天时以应时宜。不违农时是中华民族对农业伦理的本初认知。从周礼的《秋官•司寇》、《礼记•月令》,到诸子百家的宏富论述,更推及坊间杂籍,与时宜有关的论述浩如烟海。其基本原理为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分都以其物候节律因时而动。农业生态系统系统本身由多界面的复杂作用协调运行,其时序之精微慎密,为现代科学所难以穷尽。现代农业系统趋于全球一体化,直至涉及生物圈整体,其时序之繁复更远甚于以往,对天时的遵循敬畏之情为农业伦理之首要。我们应切忌本末倒置,淆乱时序,陷农业系统于失控之中。其二,地。施德于地以应地德。土地为万物滋生的载体。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⑤无不仰赖于土地。土地既是农业生物的载体,也是农业生物的产物⑥。农业系统的盛衰优劣,土地肥瘠可为表征。华夏族群从诗经时代起,即对土地多有歌颂⑦。《易经》给以理论升华,称为“地势坤,厚德载物”。周代已有“地官司徒”之专职官吏。管子《地员篇》对土地类型学已有系统论述。中华民俗常以土地为神祗而顶礼膜拜,对厚德载物的土地自应厚养以德。我们应切忌对土地掠夺刮削,竭泽而渔,使其日趋瘠薄,甚至施加毒害,失其载物之德。其三,度。帅天地之度以定取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即农业系统有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功能。农业活动从而有付出与收获。其中取予之道,应使农业系统营养物质在一定阈限内涨落,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系统健康,即所谓取予有度,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的合理循环。一旦农业系统营养物质入不敷出,突破涨落阈限,农业系统的生机即趋于衰败。中国小农经济时期,依靠农民的精耕细作,农业系统具有较为完善的自组织能力,农业系统的生机历久不衰。进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后,此种自组织能力丧失,农业系统的生机陷于迅速衰败之中。我们应切忌取予无度,而致系统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枯竭窒息,使农业系统陷于无序的绝境。其四,法。依自然之法精慎管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法”字,统领管理之道。农业管理包含土地和附着于土地的人民,以及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的全过程。其中繁复的技术和社会工作需要周到的伦理关怀,而伦理关怀之中枢则为层层法理。中国农业从发生之日起,就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伦理系统,依靠农业的无私奉献,曾经引导中国华民族走过辉煌历程。但当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为社会正义所难容。我们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各类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农业系统耦合无所不在。时代要求中国农业伦理学应以众多系统的界面为节点,将各个系统连通为整体,并在不同界面伸出链接键,使系统耦合逐步延伸,以充分利用时代机遇谋求发展。我们应切忌主观臆断,自乱人、地、天、道之法的序列,作茧自缚而坐失系统逐级耦合良机。上述农业伦理的四维结构,全方位渗透于农业生产各个部门。任何一维的缺失都将危及农业整体。在这里不妨借用管子的语境⑧说明农业多维结构的重要意义:一维绝则农业倾,二维绝农业危,三维绝则农业覆,四维绝则农业殇。总结一句话,四维不张,农业乃殇。我们应汲取历史经验,理顺四维纲要,引导我国农业走上康庄大道。同志有一段话:“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⑨。这里说的是文化“重铸”而不是农耕文化的原封照搬。我国在天、地、人、道文化涵养中孕育而生的农业伦理学应为重铸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翼。

作者:任继周 林慧龙 胥刚

全文阅读

农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全文阅读

农村习作教学管理论文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一、积累写作素材

1、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再如,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时不能给麦苗施,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施肥会加快大雪地融化。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2、体验农村生活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全文阅读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现阶段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固定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全局意识和为学生长远考虑的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要从舆论导向、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更加合理、可具操作的制度,为体育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要自上而下提高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把体育教学理念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体育放在与其它考试科目同样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全文阅读

学者研究有机农业论文

1问题的引出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加工原料,现代的常规农业给人类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但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合成化肥、剧毒性农药等是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物原材料,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理性农业等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2有机农业相关文献的定性分析

2.1关于有机农业

由于国情和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各国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欧洲主要强调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而非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美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则注重生产过程的细节,不要添加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主张进行轮作、秸秆等废弃物还田,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作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他生产细节和欧洲、美国相似,认为有机农业要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2关于有机农业效应分析发展

有机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卢祥元等认为有机农业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利于出口贸易方面;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市场需求或者降低有机农产品价格[3]。杨小科指出,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年度报告,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面积还是单位劳动力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而且给非农产业部门带来好处,产生诸多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碳储量和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黄国勤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另外,有机农业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有机食品可以提高妇女的现金收入和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妇女将目光投向市场,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知识和技术,使妇女从生育中解脱出来,使妇女少受常规生产所带来的农药等身体上的伤害。

2.3关于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全文阅读

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如何做好课外性阅读教学工作,通过课外性阅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外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课外性阅读教学的价值,通过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成长和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真正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一、进行选择性阅读

虽然阅读是多多益善,但是学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而且小学生是很贪玩的,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学习上,所以老师要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很多书籍都很优秀,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够进行阅读,但是很多书籍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都太长,很多学生看见这么厚一本书就被吓到了,从而不想进行阅读。为了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老师可以选取一本书中有代表性的或者很有意义的章节让学生进行阅读,如《西游记》,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这些章节。通过选择性阅读可以减少学生学习量,使学生学到了一本书的精髓,这也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老师给学生更多讨论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

现在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时代,老师要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探讨出得到结论和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更大层次的开发,这对学生逻辑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旦得到提高,学生自己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就跟着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反复教学一个知识的时间,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泼水节》这篇课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此文为主题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完成一篇描述场景的作文。老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因为如果阅读只是简单地进行内容梳理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发挥阅读的价值,只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才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帮助作用,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素材的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自己尝试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科学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进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帮助,农村教育中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每项资源都应该深入地挖掘其价值。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设备的普及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更加科学的条件,但是不少老师在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发挥好其本身的价值。比如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老师需要自己进行课件的制作,但是有一部分老师在运用课件的时候加入了过多的娱乐性信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使得学生关注的重点出现问题,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到这些娱乐性比较强的信息上,而忽略了对原本比较重要的知识信息的接收,这样,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因为在课件里面加入了过多娱乐化的信息,课堂纪律也会出现问题,老师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课件的科学使用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老师可以及时寻找到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源,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探索如何科学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进行教学,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开展课外性阅读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该以此为基础,探索寻找提升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帮助学生为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