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但近些年畜牧业的发展速度稳步提高,成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辽县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2003年“三农”政策提出以后,畜牧业的发展更朝着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速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1978年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东辽县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总产值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7%,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比增长16.8倍,虽然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对高质量畜牧产品的需求,可见,东辽县畜牧业向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东辽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东辽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的产量连年增长,其中禽类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长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鸡是禽类增长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鸡总产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猪的总产量从2001年465932头增长到2011年755737头,增长了61.7%;牛的总产量从2001年341164头增长到了2011年598642头,增长了57%;羊的总产量从2001年41991头增长到2011年57359头,仅增长了0.73%。
2009年东辽县,全县畜牧产品肉总产量就已经突破10万吨,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产片肉总产量是142882.92吨,比上年增长了22923.82吨,猪肉产量是34078.3吨,牛肉产量是51781.39吨,禽肉产量是55950.88吨,其中肉鸡产量是40883.61吨,蛋鸡产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种畜禽的产肉量和产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跟东辽县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有这莫大的关系。
2011年东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3033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是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的3.58倍,农业总产值是115811万元,是2001年农渔业总产值的2.85倍;林业总产值是7121万元;渔业总产值是1691万元。在2001年的时候,东辽县畜牧业给人均带来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业带给的人均收入增长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长东辽县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封山禁牧是以搞好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尽快恢复植被的关键性的保障措施。实行封山禁牧有利于防止人为乱垦滥伐和放牧对新造林地、原生植被的破坏,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有利于促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借助自然力量修复被破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置换和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但封山禁牧政策实施以来,对草食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却不容乐观。笔者就沁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区之一,应如何解决好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与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后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 提高认识 实行封山禁牧是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巩固绿化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要想改变广大群众传统的粗放放牧习惯,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封山禁牧政策重大意义的认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使其充分认识到封山禁牧不是“弃牧”,而是转变养殖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2 全面推行舍饲养殖,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应坚持树立“牧草种植是基础,技术转化是重点,品种改良是关键”的理念,转变养殖方式,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大力推行规模健康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 封山禁牧是为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推广规模健康养殖,必须走利用秸秆、人工种草、舍饲养殖之路。发展壮大畜牧业,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大场、大户的建设和发展养殖小区上,以大户和小区带动千家万户,壮大总体规模,以规模求效益,靠规模闯市场。 2.2 抓好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 (1)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重点扶持牛羊养殖大户。坚持生态优先,种草先行,始终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确保封山禁牧成效的突破口。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牧草基地建设规划,引进推广适宜良种,大力抓好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充足饲料。 (2)适当放开十年以上的成林,走放牧与舍饲结合之路,实现“畜-草-林”循环发展,这样既减少了杂草沉积,消除了火灾发生的隐患,同时又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效益,真正实现林牧和谐“双赢”的目的。 (3)积极探索“林粮(草)间作”模式,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结合我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允许在清理林地、还林地块进行林粮或林草间作,达到以短养长,提供饲料。 2.3 抓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转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广农作物秸杆、优质牧草等农林副产品综合利用,拓宽饲草、饲料来源。(1)要积极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技术。随着良种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播种面积较大,这就为秸杆青贮创造了条件。(2)要推广普及秸秆氨化技术。利用黄秸秆揉碎氨化的办法有效地提高秸秆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成本。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乡镇要围绕肉牛、肉羊养殖,加快秸秆“三贮一化”(青贮、微贮、黄贮、氨化)、暖棚养殖配合饲料调制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通过推广转化秸秆“三贮一化”实用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进一步拉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2.4 抓好家畜的品种改良工作,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力 推广舍饲养殖,家畜的品种改良是关键。 (1)淘汰现有存栏家畜中的老、弱、病畜,增加能繁母畜在畜群中的比重。发展适应舍饲养殖的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高繁殖力的优良品种。 (2)引进杜泊羊、波尔山羊、萨福克羊等优良种羊和夏洛莱、利木赞、西门答尔等优秀种牛冻精与本地牛羊杂交,积极改良当地牛羊品种。 (3)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唯一之路就是坚持不懈地推广牛羊“三高一快”(受胎率高、繁殖成活率高、屠宰率高、出栏快)、人工授精、母羊同期、羔羊育肥、牛羊强度育肥等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实现草食家畜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促进林牧“和谐”发展 沁县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在协调资金投入,建设服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林牧矛盾当作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出成效。 3.1 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 加大资金筹集和政府扶持力度是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的核心所在,故必须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坚持按照“向上争取、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社会帮扶、项目扶持、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落实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所需资金。除财政预算安排外,一方面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封山禁牧健康养殖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当地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同时,农民自筹一部分,以解决生产性投入不足的资金,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业。实现建畜禽棚圈、走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舍饲喂养、高效循环的规模养殖之路,从而促进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和健康养殖的发展,真正解决退耕农户的生存与生活问题。#p#分页标题#e# 3.2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退耕农户能否真正有效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 3.2.1 繁殖改良体系建设 围绕封山禁牧实施的沿山养殖重点乡镇,每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要实行“三站合一”(兽医、卫生监督、繁育改良),并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为本行政区域内退耕农户中的牛羊养殖户提供生产繁殖技术咨询和品种改良服务。 3.2.2 畜牧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在现有乡镇中心站中设立畜牧科技推广岗位,重点加大对封山禁牧乡镇中养殖农户技能培训的力度,积极推广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牧草种植、秸秆利用、冻精输配、羔羊育肥、肉牛育肥等先进适用的畜牧新技术。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动物防疫放在畜牧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强化政府行为,集中抓好对畜禽和人类危害较大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3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封山禁牧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县、乡(镇)2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真正承担起本区域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第1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造林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履行职责,依法加大管护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全力推进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发改、财政、土地、扶贫、项目、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也要立足本职,搞好服务。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封山禁牧工作取得实效。
1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现状
1.1林下畜牧经济模式
胶州市林下养殖模式有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猪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等三种类型。1.1.1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禽模式即利用林间丰富的昆虫资源放牧家禽,实现天然健康养殖。可减少饲料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家禽产生的粪便可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的生长,实现循环养殖。如位于铺集镇南朱戈村的张淑仙养鸡场,林下养鸡3000羽,经营林地面积1000亩,通过出售散养鸡和鸡蛋,年均林下经济效益20万元。1.1.2林下养猪模式林下养猪模式并不是直接将猪在林下放养,而是定期将猪从圈舍赶出,赶到林下“散步”。放养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猪群的活动量,改善生猪的肉质,以此来提高猪肉价格,从而增加农户总收益。如位于九龙办事处斜庄的青岛锦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林下养猪80头,经营林地面积6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15万元。1.1.3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即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将林下空间有效分割、充分利用,开展综合养殖,实现经济收益多元化。如位于铺集镇彭家庄村的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品种有猪、鸡、羊、鹿,养殖数量分别为500头、12000羽、600只、10只,经营林地面积150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高达50万元。
1.2林下畜牧经济产业链延伸情况
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多数还是传统养殖,而诸如胶河源、青岛锦绣等少数养殖企业通过创品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如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在开展林下养殖的同时,还积极申报了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通过打造“胶河源”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极大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该企业在青岛及周边区市开设了多家专卖店,仅专卖店的年收益就达到了近200万元。1.3林下畜牧经济效益状况分析由统计数据看出,胶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开展林下养殖的养殖企业年均林下经济效益并不均衡,年均亩效益在200~25000元之间。林下养禽模式效益较小,年均仅200元/亩,主要是由于饲养家禽数量较少,而林地面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且管理难度较大;而林下养猪、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地面积较小,便于管理,林下空间利用率较高,其中,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养殖,产销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的效益达到年均16667元/亩;林下养猪模式在养猪的同时,兼顾林木的销售,收益更是达到了年均25000元/亩。虽然总体上胶州市林下养殖的规模较小,效益也不均衡,品牌不多,但是林下养殖为开展生态环保健康循环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土地的亩产效益,又能节约畜禽养殖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发展林下养殖,可使畜禽养殖搬出庭院、搬离村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改善新农村环境,长远来看,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胶州市发展林下畜牧经济采取的一些做法
胶州市近几年高度重视林下畜牧经济的培育,自2012以来,该市选取胶河源、青岛里岔黑猪、新雅农业等20多家畜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争取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促其提档升级。其中,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林下养殖,开发出了旅游观光项目,“林下养殖+旅游观光”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日前,该公司还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和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畜牧旅游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极大提升了人们投身林下畜牧经济的热情。此外,胶州市结合“百场千户科技行,兴牧富业惠民生”、“三联三包”、“畜牧科技促进年”等科普活动,加强技术服务,加大林下畜牧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迅速,真正实现了林牧双赢,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路。
3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31号)、《中央编办关于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中编办发〔20*〕32号)和省编办《关于加快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有关机构编制问题的意见》(浙编办发明电〔20*〕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职能
当前,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市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市农林水产局改建为市农林渔牧局,原行使的全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调整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指导畜牧业发展;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从我市农林渔牧业系统已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的实际出发,将市农林渔业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在农林渔业执法大队保留使用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变更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行使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整合资源、明确职责、综合设置”的原则,将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改建为市畜牲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增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服务;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检验、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市畜牧兽医联站及所属乡镇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
(四)实行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机构主体在市、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市农林渔牧局对乡镇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编制关系落实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在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行政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受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林渔牧局领导;业务上受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承担畜牧、饲料等公益性事业工作;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工作。
派驻人员的经费保障办法参照乡镇行政人员执行。
[摘 要] 永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其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促使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 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由于天然林草场退化等影响,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发展比较滞后.针对目前畜牧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永胜县 畜牧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74-01
1 永胜县天然林草地和畜牧业现状
1.1 天然林和草地现状
永胜县由于气候差异明显,野生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然草场面积宽广,共计229.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和31.1%,全县有林地416.7万亩,植被覆盖率达56.4%,疏林宜牧地173.22万亩,有各类草地229.9万亩。长期以来,由于草山,草坡的管理不科学,没有专业的执法队伍,加之病虫鼠害的侵袭,再因农户毁林开荒、建房、泥石流的影响导致草场,植被严重退化,2001年底全县草场面积由原来的229.9万亩下降到134.1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46.68万亩。这些天然林草场分布在全县十五个乡镇,特别是在山区和半山区天然林草场面积分布广阔。
1.2 天然林草场产草量和载畜能力
我县天然草场面积为403.12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46.68万亩,疏林宜牧地173.22万亩,根据省、市核定的标准,天然草场产草量为138.672万吨,可载畜42.21万个羊单位。根据我县草食畜存栏量73.53万(头 、匹、头),天然林草场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严重超载。
摘 要:农区为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为促进南方农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内蒙古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的基础上,从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诸方面,提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关键词:农区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场,10月返回农区进行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尽管大通县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现今农户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加上从事养殖业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逐年下降,导致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通县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近几年,霍林郭勒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隐患大。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市引进,农村规模小、分散饲养的现状,使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发展资金不足。当前,霍林郭勒市暖棚养畜已显示巨大的增收潜力,畜牧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养殖户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业务部门缺乏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科技培训等资金,因此要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培育林草植被,巩固生态造林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封山禁牧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封山禁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保护林草植被,对划定的林地、草地等区域进行封育并禁止放养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管护措施。
第三条封山禁牧应当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封山禁牧工作的领导,将封山禁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封山禁牧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封山禁牧宣传,对在封山禁牧管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沙化土地和湿地封山禁牧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退耕还草地封山禁牧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畜牧业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加强畜牧体系建设,加快畜牧结构调整,加大畜牧业投入,畜牧业步入良性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的畜牧业,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发展总量上突破、从养殖信心上着手、从科技兴牧兴区上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结构调整,打造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做到畜牧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有效融合,畜牧业与林业生产协同发展,使畜牧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旅游发展的景点,实现畜牧业结构大转变、总量大突破、质量大改善,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一、充分认识实施封山禁牧的重要意义
封山禁牧是保护退耕还林和造林成果,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县地处省南部白龙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封山禁牧的有效实施可以从根本上遏止因放牧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保证退耕还林和新造林幼林的正常生长,加快植被恢复进度,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同时,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对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致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在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公益林区、人工造林区、生态脆弱区、草场退化区、退耕还林地及封山育林区实施封山禁牧。
三、基本要求
(一)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根据近几年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封山禁牧实施细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封禁,结合“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工作的开展,大力推行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淘汰土山羊(此项工作务必于6月底前摸底核实报县农牧局审核),进一步强化全县封山禁牧工作。
(二)全县继续实施封山禁牧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禁牧、休牧、轮牧相结合;三是封山禁牧与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圈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四是封山禁牧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五是封山禁牧与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
(三)在实施封山禁牧的区域严禁放牧、乱砍滥伐林木;严禁乱征占林地、毁林开荒、随意采石和采矿;严禁毁林采种、随意采脂、剥皮、挖根和乱挖野生苗木;严禁随意狩猎、砍柴、割条、用火;严禁毁坏、移动生态建设标志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