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情况

1调研目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数量达9亿之多。解决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保证农民身体健康,始终是中国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纵观近年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成绩,众说纷纭。为此,我们对北京8个区(县)共40个村进行调查研究。

2调研方法与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40岁以上的常住村民。由于调查多集中在上班时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所以调查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以下为相关问题的调查数据及现状描述。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调查显示,36.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54.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这部分人多进行过如心脏搭桥术、肾脏手术等,或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这说明“防重于治”在农村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问题二:是否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24.5%的被访者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75.5%的被访者不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由此可见,“防重于治”观念在农村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问题三:您或家人身体不适时,会怎样做?调查显示,66.8%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找医生看病;31.9%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自己买药吃,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就医过程繁琐是主要原因,他们表示患有小病到医院就医,既费时,效果又不好,不如自己买药吃;仅1.3%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在对待疾病态度方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农村推广开来,更多村民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先到医院诊治。由此可见,医疗改革后村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

问题四:就医时一般会选择哪里?调查显示,12.4%的被访者会选择个体诊所,33.2%的被访者会选择村卫生所,31.9%的被访者会选择乡(镇)卫生院,18.5%的被访者会选择县级医院,4.0%的被访者会选择市级及其以上医院。由此可见,影响村民选择就医地点的首要因素是地理距离,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而患大病、疑难病的村民更倾向于选择位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

全文阅读

基层农村医疗卫生论文

1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

1.1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概况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全文阅读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测定

世界卫生组织将卫生系统的反应性与健康和筹资公平性并列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三大目标。反应性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及8个部分,第一大方面反映了卫生系统“对人的尊重”,内容包括尊严、自、保密性、交流等;第二大方面反映了卫生系统“以患者为中心”,内容包括及时关注、社会支持、基础设施的质量、选择性等。世界卫生组织为便于对反应性的研究及进行国别比较,探索并公布了相关的计算方法与各部分内容的权重,我国已有学者使用该方法与权重进行了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研究[1]。但据研究者发现,能否将世卫组织提供的权重直接运用于我国的反应性研究尚待商榷[2],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反应性的权重分配并使用该权重对川东北地区农村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水平和分布进行测算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研究先通过对7名专家(包括3名农村基层卫生的行政管理人员、3名农村卫生管理研究人员与1名农村新农合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统计方法确定权重比例,再以随机方法在四川省川东北地区选择了60名知情人(包括县、乡、村各级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以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关键知情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以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反应性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优序图法由Moody于1983年提出,在多个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3]。本研究请每位专家对反应性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通过对选项的赋值(表1)将自己的选择数量化,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各专家的选择意见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权重。

1.2.2以Likert量化法将“关键知情人”问卷的选择项分为5个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依次赋以5~1分,分别对反应性各组成部分进行评价以获得评分,然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反应性水平与分布计算公式结合前面确定的权重测算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基层卫生系统的水平与分布状况。

2结果

2.1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的权重按照多输入优序图法将7名专家对反应性的“对人的尊重”与“以患者为中心”各4个部分的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对汇总结果进行总和检验和互补检验确认结果无误后,再将每个部分的赋分除以该部分的总分值可得到各方面所在部分的权重[4],最后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两大部分的系数分配(两大部分各为50%)为依据计算可知最终的各方面权重,其结果见表2。

全文阅读

卫生局农村医疗卫生单位考察报告

一、基本概况

(一)**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全文阅读

卫生服务体系下农村医疗论文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山西贫困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分析

一、现状

2003年启动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如今已全面铺开,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100%全覆盖。2004年,山西省制定《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稳定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提出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对象应当是持有《农村五保户供养证》、持有《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低保证)及优抚对象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各地要认真规范五保证和特困救助证(低保证)的发放工作,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创造必要的条件。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制定详细救助办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资助五保户和农村特困(低保)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规定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应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定期统一核销的发放办法。2011年山西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596209万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为43541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为24611万元,乡镇卫生院支出88991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支出21011万元,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山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说明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农村居民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来讲,目前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偏低。由于经费不足,造成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人员经费标准过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基本医疗服务的微薄利润补充人员经费的不足,“以药养医”的现状依然存在,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师在看病用药上没有过多考虑农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病费用过大,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情况,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更住不起院。同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比较艰难。二是财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主要是向城镇居民倾斜,据测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大概在4∶1,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差距过大。第二,目前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向县级大医院倾斜,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债经营,设备老化,危房长期无力改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尽管山西省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医疗卫生占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比例不断提高,但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过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依然薄弱。

作者:赵松工作单位:山西省会计服务中心

全文阅读

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管理论略

摘要:保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管理重点,它直接关系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和谐。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这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管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共医疗卫生;农村;管理;对策

一、发展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强化管理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卫生环境和就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持续深入推进,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分析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探索进步的有效新途径,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才能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好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带给他们的红利,为建设更加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助力。[1]

二、当前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医疗人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农民群众就医主动性与自觉性得到激发,致使原有公共医疗设施、医院规模根本无法满足居民就医需求[2]。此外,城市医疗单位人才需求的扩大、优越条件的吸引、民营医疗企业的高新待遇以及县级医疗单位骨干的上调,使得农村医疗人才不断流失,医疗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呈现断代、衰退趋势。

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持续改善

全文阅读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一、方法论设计

(一)数据来源。本文在对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发展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局,通过整理近五年的统计年鉴中卫生事业相关数据而得。(二)分析方法与分析思路。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为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对数据进行归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对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通过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和学历构成两方面进行;②医疗卫生物力资源分析,主要通过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医疗机构床位数、病床使用率等方面进行;③在以上两方面分析基础上,总结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分析

(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析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经过不同医疗卫生职业技术训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各类专业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1.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分析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断递增。2004年~2011年浙江省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从221539人上升到374157人,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6%~7%左右。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从185376人上升到306922人,每年增长速度在6%左右。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和护师(士)的人数均有增长,护师(士)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为9%,高于医生的增长幅度(7%左右),医护比正在逐年减小,截止2011年,已基本达到1:1。每千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图1依照常住人口计算绘制的每千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趋势图显示:浙江省卫生综合服务供给水平正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总的来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还比较紧张。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小,且增长速度缓慢。从总数来看,2010年与2011年浙江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分别为10995人与10833人,分别占当年卫生技术人员的3.8%和3.5%,大部分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从平均数来看,农村医疗机构平均拥有执业医师数量较少,虽然近5年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平均每家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仍不到0.5人,县(区)乡镇联合办卫生室的平均执业医师数相对较高,2011年达到1.05人,总体来看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另外,通过计算卫生室执业医师占全省统计的医生比重也显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分配极不均匀。2.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学历构成分析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质量较低,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学历构成反映了某一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可以看到,乡村医生以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和在职培训合格者居多,且自2007年开始平均每年占乡村医生总数的9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生每年有增长趋势,但仍未超过10%,大部分拥有较高学历的医生更愿意去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工作。医疗卫生物力资源是指医疗机构提供直接或简介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医疗机构数量、用房面积、病房床位等,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主要从医疗机构的数量、病房床位等方面进行分析。1.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分析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各类机构的增长趋势有所不同。2011年浙江省共有医院7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26家,卫生院1250家,门诊部746家,诊所医务室卫生所6879家,村卫生室13851家。除去卫生院为负增长、村卫生室2009年之前为负增长外,其余各类机构数量在近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长,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的增幅最大,自2005年起有4年增幅在10%以上,有两年甚至超过了20%;卫生院数量的减少幅度在逐年递增,2011年减少的卫生院数量占2010年卫生院数量的22%;医院数量的增长除2008年为负、2009年为2%之外,保持了近6%的增长势头。图2绘出了浙江省2004年~2011年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变化趋势。农村医疗机构数量呈减少趋势。农村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全省卫生院的数量2004年以来正不断减少,而村卫生室的数量除2011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在目前医疗卫生机构数逐年增长的趋势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却在减少,可见医疗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处于不利的地位。2.医疗机构病床及病床利用率分析医疗机构病床数逐年增加,城市医院病床数呈递增趋势,农村卫生院病床数递减。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2011年浙江省医疗机构病床位数比2004年增加了59620个,且逐年有增长;医院病床数除2005年较2004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有较平稳的增长;农村卫生院数量自2004年起逐年减少,2011年较2004年减少了8662个。医院病床利用率较高而卫生院病床利用率很低。表2中医院病床2004~2011年的平均使用率为90%,而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30%,两者之间病床利用效率相差较大。近年来城市医疗机构和病床数的增加并没有缓解病床使用的紧张状态,而大量的农村医疗物力资源却闲置。越来越多的人来城市就医,2011年平均每家医院的就诊人次达到了24.85万人次,较2004年增加了8.03万人次,而每家卫生院的就诊人次只有5.37万人次,仅比2004年增加了3.12万人次,这加重了城市医疗负担。

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在全省医疗人力资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医疗人才缺乏。近年来全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不断增加,医护比例趋于平均,而农村医生和卫生员的数量却增加缓慢,且只占全省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极小部分,大量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拉大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去县城及以上城市医院就医,一方面增加了就医成本,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医疗人才资源负担。2.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聚集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由农村医疗机构人才学历构成分析可以看到,大量乡村医生只具备中专及以下学历,有的是在职培训合格者,因此农村的医疗机构如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就较低,大部分具有较高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城市,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医,城市医疗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赶不上就诊人数的增长速度,也造成医疗资源紧张。3.城市医疗卫生物力资源的扩张难以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农村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虽然近年来城市医疗机构的数量以及医疗机构病床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这些医疗卫生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仍在继续增大,而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利用率依旧较低,这也说明了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医疗机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此外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规模较小以及医疗器械设备的落后也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相关建议

全文阅读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策略

浙江卫生综合服务供给水平总体上正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小且增长速度缓慢,医疗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处于不利的地位。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在全省医疗人力资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医疗人才缺乏。2004年—2011年浙江省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从221539人上升到374157人,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6%~7%左右。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从185376人上升到306922人,每年增长速度在6%左右。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和护师(士)的人数均有增长,护师(士)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为9%,高于医生的增长幅度(7%左右),医护比正在逐年减小,截止到2011年,已基本达到1:1。

总的来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还比较紧张,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小,2011年浙江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0833人,占当年卫生技术人员的3.5%。大量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拉大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去县城及以上城市医院就医,一方面增加了就医成本,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医疗人才资源负担。

——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聚集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由农村医疗机构人才学历构成分析可以看到,大量乡村医生只具备中专及以下学历,有的是在职培训合格者,因此农村的医疗机构如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就较低,大部分具有较高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城市,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医,城市医疗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赶不上就诊人数的增长速度,也造成医疗资源紧张。

——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扩张却难以缓解紧张状况,农村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年城市医疗机构的数量以及医疗机构病床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仍在继续提高,而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量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利用率却依旧较低。2011年,城市平均每家医院的就诊人次达到了24.85万人次,较2004年增加了8.03万人次,而每家卫生院的就诊人次只有5.37万人次。这也说明了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医疗机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规模较小以及医疗器械设备的落后也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

针对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建设。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事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又将影响其他如物力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效率。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首先需要加强人才建设,鼓励具有较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走进农村,给予他们较高的回报以留住人才;其次应提高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即通过再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提高现有资源的水平。

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机构。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较大,而大量的医疗卫生物力资源建设放在城市,加重了农村人口就诊的负担,较低的农村医疗机构建设水平又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的闲置。今后应该将更多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医疗器械的投入等。城市综合医疗机构也可以对农村医疗机构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帮助发展农村医疗机构,吸引农村人口在此就医,减轻城市负担。

作者:杨康平工作单位:浙江玉环沙门卫生院

全文阅读

农村医疗卫生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刘正炼 徐哲芳 谢红莉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温州医学院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卫生领域,无论是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形式,或是培养先进的技术人才,还是科学的运行机制,在对减少农民因病致贫中起着重要作用。集中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精尖医疗设备,采取以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下乡是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支撑办法。

1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1.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我国13亿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根据《浙江省卫生现代化纲要(2001-2020年)》,到2010年千人床位数要达到3.80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0人。而据2007年统计,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温州市千人床位数仅2.43张,千人医生数仅1.69人。卫生资源的总量不足是影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观缺乏统筹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以致存在着一套轻农村、重城市,挤农村、扶城市的城乡卫生资源规划、分配、投入、保障、运行体制机制,只是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人为地把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模式[1],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十分薄弱。

1.3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