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医疗救助论文

农村医疗救助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城乡医疗救助现状研究

【摘 要】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贫困人口的健康权、社会公平与正义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对2004-2012年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情况,从救助人次、财政支出、救助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展迅速,城乡救助水平差距大,城乡差距有缩小趋势等几方面问题。

【关键词】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城乡居民处于生活贫困状态。贫困人口在各种公共服务方面具有较大需求,尤其是对于医疗健康保障存在较大需求。由于生活环境、营养条件差导致贫困人口患病几率高于非贫困者,又受制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常常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得贫困与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贫困人口的覆盖率较低,目前对贫困人口生活的主要保障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其中对于医疗保障并未明确涉及。医疗救助作为独立于医疗保险、低保制度之外的医疗保障制度,成为针对贫困人口医疗健康保障的主要制度设计,对于保障贫困人口的健康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2004年初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近十年来城乡医疗救助不断发展。本文根据国家民政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数据对于我国城乡医疗救助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研究奠定基础。

1 全国医疗救助总体情况

2004年以来全国医疗救助总人次大幅增长。2004年救助人次为640.7万人次,到2012年8051.2万人次,增长了11.57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91%。另外,历年农村医疗救助人次都要远高于城市救助人次,2012年农村救助人次是城乡救助人次的2.88倍。城乡救助人次总体保持增长趋势,说明医疗救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更多的贫困人口得到了医疗保障服务。

医疗救助支出方面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12年全国医疗救助支出达到203.8亿元,比2004年增长超过45倍,年均增长率为67.42%。与全国医疗救助人次相比,医疗救助支出的增幅更大。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与建立之初相比,到2012年城市医疗救助支出增长了7.75%,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增幅达到29倍。

2 城乡医疗救助情况

全文阅读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现状的省际差异性研究

【摘 要】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救助制度发挥着“兜底”功能。但在各省之间,农村医疗救助水平差异悬殊,从各省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情况来考察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现状,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各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情况、各省资助参合人次情况、各省农村医疗救助支出情况及各省农村医疗救助离散程度四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现状的省际差异进行考察。

【关键词】农村;医疗救助;差异

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已再次提上议程。与城市相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更大、生活境况更恶劣,因而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医疗救助更为迫切。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各省之间农村医疗救助现状差异明显,其保障水平某种程度上与需求的关联度很小,却与地方财政能力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对我国各省农村医疗救助现状进行考察,从各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情况、各省资助参合人次情况、各省农村医疗救助支出情况及各省农村医疗救助离散程度分析各省之间农村医疗救助现状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衡量农村医疗救助施行情况不仅仅包括以上四个维度,本文仅根据官方网站上能够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1 各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情况

从各省2009―2012年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情况来看,各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波动较大,差异明显。其中,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是四川、湖南、重庆,其救助人次分别为1993708.0、803175.3、772213.0;排名后三位的省份是天津、、北京,其救助人次分别为17193.0、21319.5、26314.0。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最高的四川比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最低的北京高出1976515人次,约是北京农村医疗救助人次的116倍。

从2009―2012年各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的平均增速来看,各省之间差异性较大。排名在前三位的省份(市)是青海、、北京,其具体值分别为3200.0%、160.8%、119.3%;排名在后三位的省份(市)是吉林、陕西、江西,其具体值分别为4.6%、7.8%、9.6%。农村医疗救助人次平均增速最高的青海约是农村医疗救助人次平均增速最低的吉林的702倍,差异显著。

2 各省资助参合人次情况

从各省2009―2012年资助参合人次情况来看,各省资助参合人次起伏较大,省际之间差异明显。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是云南、四川、贵州,其具体人次分别为4921086.5、4066285.8、3939892.5;排名后三位的省份是、上海、北京,其具体人次分别为34429.3、39401.5、75686.0。资助参合人数最高的四川比资助参合人次最低的高出4886657.3人次,约是资助参合人次的143倍。

全文阅读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如何有效衔接

【摘要】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的有效衔接问题应是基本前提之一。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衔接具有可行性,但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采取加大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降低或取消救助对象起付线限制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农村医疗救助 新农合 衔接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生存权思想是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的基本理念,而在生存权中人的生命健康权应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新农合”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设立的目的是为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居民提供生命健康保障。作为防止“贫困―疾病―贫困”这一恶性循环现象的制度设计,它们在解决农民疾病后顾之忧、实现生命健康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解决“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问题应是基本前提之一。

两种制度衔接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保障公平原则为两者有效衔接提供理论基础。公平原则应成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始终贯彻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一原则,在社会保障相关制度设计中,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公民,确保不同身份、地位、收入等存在差异的每个公民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侧重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此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①具体到卫生保障领域,它的公平首先应表现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卫生资源,个人的身份、经济状况等不应成为影响他们获得生命健康保障权的因素;其次,弱势群体因其自身经济状况较差,所以他们应该在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保障方面得到更多的照顾,这也与社会保障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相契合。

农民尤其是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在享受医疗服务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而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物质享受权是社会保障法设立的基本理念,国家应通过相关政策来保证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新农合”能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帮助广大农民享受医疗保障权,同时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也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公平的享受医疗救助权。两种医疗保障措施在保障社会脆弱群体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通的。社会保障公平理论为两者的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两种制度的紧密联系为其有效衔接提供现实依据。首先,两种制度目标的一致性为其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的目的是要将贫困农民包含于医疗保障体系之中,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救助,以防止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新农合”设立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农民都享有生命健康权,尤其要重点保障当农民患大病时能得到医疗保障,不致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所以两者作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都是“在于保障农村居民健康,降低疾病经济风险,消除农村健康贫困”②。

全文阅读

社会保障财政制度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经覆盖超过全国20%的县,覆盖地区参合率在70%以上。按照卫生部的规划,到2006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县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初步实践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除了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方面的内容外,还提出了在中国农村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要求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实施以大病补偿为主的医疗救助,并对贫困家庭参加合作医疗给予资助;在农村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基金将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明确规定了政府对医疗救助的筹资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2003年11月,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具体而言《意见》所呈现出的今后农村医疗救助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救助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农村贫困家庭成员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居民。救助方法包括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对于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困难的,给予医疗救助;未开展合作医疗地区,因患大病个人难以承担费用的给予医疗救助;对于某些特定传染病(如非典)的救治费用给予补助。救助标准视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和疾病类型而不同。医疗救助服务由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提供,未开展合作医疗的地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提供。关于资金筹集方面,各地要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资源捐助等多渠道进行。

2004年,全国已有19个省市出台了试点方案和相关政策,943个县正式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占全国县数的33%。[7]

综上,目前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建设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过去很长时期以来医疗保障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农民无医疗保障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然而正如农村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障覆盖的数据所显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制度体系,能否在短期内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覆盖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兼顾资源的公平与效率,尤其是避免城市中存在的医疗保障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目前都是未知数,有待实践检验。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在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障适度保障水平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实际值为0.57%,理论下限值为1.96%,社会医疗保险总量远未达到下限值,若达到理论下限值要在总量上增加约244倍;按2005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总量约358845亿元。在资金可行性研究中,测算公共卫生财政预算投入为2051-3427亿元;基本卫生保健资金投入总量最低1031亿元,最高1485亿元。对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方面,提出通过医疗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对象、保障效果、管理模式及人员、保障基金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扩大救助面与救助对象的受益程度,有效保障贫困人口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兼顾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通过多重制度保障,使其自付医疗费用比例降低到30%以下,使其真正成为确保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基本卫生保健可及性和筹资公

平性的制度保障;本研究还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需求量进行了测算。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国内已实行城乡制度衔接地区的基本特征、国外代表性国家(东亚四国: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实行全民覆盖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框架和所需要的时限;医疗保障制度效果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框架与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机制与策略。中国贫困人口卫生服务不公平的现状。已成为危害贫困人口健康,限制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拖慢脱贫步伐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对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或加强健康保障,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能力,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仅体现了社会公平同时也是贫困者摆脱贫困的基本条件。对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全文阅读

探索我国乡村医疗救助的策略

摘要:农村医疗救助从2003年开始发展以来,对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救助对象确定缺乏科学性、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农合制度衔接错位等问题,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目的使中国农村医疗救助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贫困;医疗救助

一、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医药费是低保救济金的数倍,疾病让他们陷入“贫困—疾病—治病—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维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2年开始,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同时也对医疗救助的内涵、目标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办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体制,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医疗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施制度。医疗救助主要通过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在自身财政收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数量基础上制定救助标准,按照按照“广覆盖,低标准”原则对贫困人员进行救助。

在国家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医疗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09年,国家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为58.6亿元,比2005年5.7亿元投入多了将近10倍。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贫困群体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数较大,救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农村贫困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全国人均水平起伏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浅析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论文关键词:贫困;社会救助;农村社会救助;内容;问题;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为了使农民脱离贫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从而指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贫困,是指一种人们缺乏满足最起码生活需要手段的状况,即人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银行2001年1月对贫困进行了定义,即缺少机会参加经济活动、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和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在我看来,贫困是个人或者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不仅包括物质贫困,而且包括精神贫困。社会救助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所造成收人中断或者收人降低并陷人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相应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或者家庭进行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一、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生活社会救助。农村生活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保障贫困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由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指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它的供养对象是符合“三无”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供养内容为吃、穿、住、医、葬等方面;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的规定,对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由政府兴办敬老院供养)或者分散供养(由亲属或邻居在家供养)的供养方式;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救助;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适时进行调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它的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人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保障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进行动态调整;资金发放主要采取差额补偿的方式;资金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二)农村生产社会救助。农村生产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使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脱离贫困。它的救助对象是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民;救助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村中的扶贫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农村推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等。

(三)农村医疗社会救助。农村医疗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为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患病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它的救助对象是贫困人口中的患病者在实施了医疗保险后仍不能支付医疗费用的那部分人;救助标准为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且要考虑当地政府的救助能力;救助方法是减免或者全部减免医疗费用、设立专项基金或是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二、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摘 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合理界定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等市场失灵领域的新职能,为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几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稳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力度不够,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能力支付参与合作医疗的费用,即使由政府补助参与了新型合作医疗,也无力承担应自负的费用;农村现有卫生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基础的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薄弱,一些贫困农民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医疗救助资金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难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也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章对此进行归纳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旨在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有机结合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0FJJ027

[作者简介] 罗家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数量分析,河南 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054-0005

一、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同之处

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医疗安全网,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基本规定,与新农合存在诸多差异。

第一,概念不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与社会对低收入、贫困农民提供医疗支持,目的是保障其最基本的医疗需求,维护其基本的生存权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制度;而新农合则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全文阅读

对中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研究

摘要:农村医疗救助从2003年开始发展以来,对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救助对象确定缺乏科学性、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农合制度衔接错位等问题,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目的使中国农村医疗救助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贫困;医疗救助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37-02

一、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医药费是低保救济金的数倍,疾病让他们陷入“贫困―疾病―治病―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维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2年开始,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同时也对医疗救助的内涵、目标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办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体制,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医疗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施制度。医疗救助主要通过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在自身财政收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数量基础上制定救助标准,按照按照“广覆盖,低标准”原则对贫困人员进行救助。

在国家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医疗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09年,国家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为58.6亿元,比2005年5.7亿元投入多了将近10倍。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贫困群体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数较大,救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农村贫困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全国人均水平起伏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全文阅读

中国城乡医疗救助差异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政部、中国卫生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的有关数据资料,描述了中国城乡医疗救助中救助人数、医疗支出、政策法规存在的差异,分析发现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较窄,城镇人均医疗救助额明显高于农村,国家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支持不足等,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服务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建议,希望有利于促进城乡医疗救助的完善。

关键词:城乡;医疗救助;差异;财政收入

1.城乡医疗救助的现状

1.1城乡医疗救助人次数不断增加

从2003年开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我国的医疗救助发展迅速,分别在2006年覆盖所有农村,在2008年覆盖所有城市。在短短数年之间,医疗救助人次数屡创新高,到2010年城乡医疗救助总人

中国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年均增加824.6万人次,2010年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数从2010年比2004年增长了7.5倍。可见,短短几年间城乡医疗救助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从绝对数上来看,农村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次数远大于城市;但是从增速上来看,城市医疗救助人次数的增速几乎是农村的2倍。

1.2城乡医疗救助支出稳步增长

医疗救助制度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其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对此也相当重视,从2004年以来的医疗救助支出可以看出。有统计数据可知,城乡医疗救助支出从2004年到2010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且是稳步增长。上节已提到城市医疗救助始建于2005年,自然对其相关数据的统计最早始于2005年,为3.2亿元,到2010年达到65.6亿元,年均增加23.17元,2010年比2005年增长20.5倍;农村医疗救助支出2004年为4.43亿元,到2010年已达到86.4亿元,年均增加34.68亿元,2010年比2004年增长19.50倍。从医疗救助资金数量的投入增长上看,国家对医疗救助的重视可见一斑。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城市医疗支出低于农村,但是其投入增速高于农村,救助人数更是远低于农村;即使从量上比较,城乡医疗支出之比也从最

全文阅读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现况的研究

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以来,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投入,纷纷建立起中央、省、市、县(市、区)各级财政分担为主,彩票公益金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其他社会投入为辅的筹资体系,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总量日益增加,筹资渠道日趋稳定。但是,由于农村医疗救助在中国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阶段,我国关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模式的研究较少,随着医疗救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医疗救助资金筹集问题越显重要,如果基金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医疗救助的补偿水平,也会造成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只能在低水平和窄范围上徘徊,不利于营造社会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因此,为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模式。本文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现状及其发展水平做一探讨。

1 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总体情况

1?1 资金总额持续增长 从全国情况来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从2004年的13?53亿,增加到2006年的18?88亿,增加了5?35亿,筹资总额明显增长。2005年全年筹资总额为15?05亿元,覆盖全国2 603个县(市、区),有11 122 699人次享受到医疗救助;2006年全年筹资总额为18?88亿元,是2005年的1?25倍,覆盖2 747个县(市、区)的17 459 525人。

1?2 地区筹资水平差异较大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2006年东部11省共安排医疗救助资金9?09亿,约占全国筹资总额的41?81%,其次是中部8省共安排医疗救助预算资金6?56亿,西部12省共筹集资金4?42亿,仅占全国筹资总额的23?41%。从平均水平来看,全国各省平均投入救助资金6 089?58万元,其中东部各省平均82 625?57万元,略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投入的8 201?69万,西部地区平均投入仅为3 676?50万,远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2 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

2?1 多数用于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 2006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在支出水平、受益次数和人均支出水平均比2005年有显着增长。在资金支出水平上,2005年全国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0?81亿元,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42亿元,直接支付医疗救助金9?39亿元,分别占支出总额的13?13%和86?87%。2006年全年累计支出额达到26?74亿,是2005年支出总额的2?47倍。在支出结构上,由于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扩大,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 451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50?70%,覆盖农业人口5?08亿人,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4?10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7?15%,参合率为80?66%〔1〕。在2006年医疗救助资金中资助参合达到20?50亿元,其中包括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4?21亿元和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二次救助资金6?29亿元,直接救助资金只占支出总额的23?34%,与上年相比有明显差异。

2?2 医疗救助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累计资助贫困农民1 112?27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6?76万人,直接救助244?66万人次。2006年,累计资助贫困农民达1 745?9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了63?71%;其中直接救助人次数比上年减少了65?38万人次,增幅最大的是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535?66万人次,是上年的1?62倍。2006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5年有明显的提高。2005年农村医疗救助人均支出为97?19元,2006年的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了57?60%,达到153?18元。2项支出中,直接救助人均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383?83元增加到2006年的1 052?98元,增长1?74倍。而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支出也有大幅增长,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18?17元,其中2006年资助参合中包括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二次救助部分。

  2?3 医疗救助节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4年和2005年的农村医疗救助都出现了大量节余资金。2004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总额为13?53亿元,但是支出数额仅为4?43亿元,节余率高达67%。2005年的资金节余无论在从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率都有显着下降,但是节余额仍然高达4?24亿元,占到全年筹资额的28%以上。然而,2006年支出总额达到26?74亿元,当年筹资总额仅为18?88亿元,超支了7?87亿元,出现负节余。前2年出现资金节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担心后续资金不到位,而通过设置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等方法,不敢使用医疗救助资金,此外2004,2005年医疗救助处于试点阶段,很多特困农民不知道、不了解医疗救助而没有申请,但是随着医疗救助的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发展,农民尝到了甜头,因此申请的人数增加,自然使用率也随之增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