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全文阅读

农村特色群众文化发展

摘要:

农村文化是公共文化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力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对提高农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农村群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如何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的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村特色;群众文化;发展;社会进步

发展先进、积极的农村文化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是农村群众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近年来,社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着手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使得农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但是,有些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文化建设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一、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基层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是与农村群众的生活最为接近的,也是农民最容易参与其中的,其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村群众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群众全面发展;第二,农村群众文化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全文阅读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应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提出建设产业型、旅游型、生态型、节庆型、休闲型农村文化。

自治区文化厅长容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注重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树立新的建设理念,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发展新的建设内容,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办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型、文化旅游型、生态文化型、节庆文化型、农家乐休闲型的具有浓郁特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通过三年努力,自治区将把河洲村建设成为南宁市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以农村文化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小康村、展示壮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当前,自治区文化厅正在积极做好武鸣县、原邕宁县辖区348个试点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将与南宁市共同打造、推进江南区吴圩镇河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

容小宁说,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广西从2006年起至2010年,实现县级两馆基础设施基本达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区1125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7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室,文化站,到2008年,全区所有市、县图书馆建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2010年全区80%以上乡镇有基层服务站,30%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点。通过5年的努力,使广西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质和量的变化。

全区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塑造农村新风貌。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庆日、圩日开展活动,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全文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摘 要:特色是农村文化的生命,农村文化建设应坚定性的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地方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84-02

特色不仅是先进文化的生命,更是农村文化的生命。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不但要坚定性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还要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和创造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坚定性的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基,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有力保证,是面向世界各国的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精髓,更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现代化知识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许多宝贵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失,进一步地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以最大的力度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临近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抢救。首先,各级政府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即搜查本地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得出统计结果,根据“优先安排,抓紧抢救”的工作方针,对那些临近濒危或处于濒危状态的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进行及时的安排与抢救;其次,收集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人的名单并与之交流,即对继承有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人进行交流,积极采取他们的建议,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最后,征集第一手资料,即授权有关单位向民间征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和实物,积极号召群众,并将征集到的实物及时进行妥善的保管。

(二)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所谓专项基金,就是从特定来源形成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来源,把资金用在有需要有用的地方。其一,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组织各方力量,统筹规划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给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上的保障。其二,要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搞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建设。

全文阅读

农村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构建路径

【摘要】本文基于实践,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对农村学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进行探讨。农村学校可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课外阅读课、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设置初级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农村学生的职业意识等途径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德育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能力,实现五育并举。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德育

德育是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的教育。农村学校以中小学校为主,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农村学校德育建设,除了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还应该将校园文化作为基点与突破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充分落实素质教育以及优化农村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农村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一)渗透功能

从一个人出生时,教育便随之开始了,它促使个人能力不断发展,对其思想和思维进行培养,将其情绪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润物细无声”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与有意识进行的学校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存,共同对个人产生影响,塑造其人格和世界观。从教育效果来说,此种隐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利于学生接受。特色校园文化便属于这一教育范畴,它无时无刻不包围着学生,同时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色校园文化通过环境、氛围等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感染,此种渗透教育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激励作用

特色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就是学校的学习环境,例如整洁的教室、花草树木、宣传栏等,这些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色校园文化的内隐形态,是基于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建立的思想观念体系。这一思想观念体系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断产生同化与影响。例如,特色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故事、励志故事,以及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室中张贴的名言警句,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

全文阅读

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思想道德、科学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途径,更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操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被要求与更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联,从字面上看,“文化”是关键联结要素,由文化到精神,由精神到品质,由品质到道德,由道德到思想,由思想到素养,整个过程都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来支持。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种检验或验证,二者在自然属性上存在天然关联,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校园文化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农村初中校园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基于不同侧面及思想传播目的,对校园文化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所提及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的精神财富,这离不开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物质与精神并行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校园文化逐渐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物质来承载,借助精神来传播思想,所有参与者都会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精神体验,使自身精神文化和思想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校园文化基本特征概述新时期,校园文化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广泛性。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均得到彰显。对事,新思维与新元素的融入对已有元素和内容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念与信仰,帮助我们重新梳理和构建思想体系。对人,校园文化缔造者不仅仅包括教师和教育主管人员,还有学生,以及各类在校园内工作的其他社会人士,比如厨师、清洁工等,他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第二,目的性。从宏观上看,传播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播教育思想和彰显不同时期的教育品质;微观上,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不同磨难,有些是时代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和教育定位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且这种“目的”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第三,时代性。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显而易见,它随宏观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民族的长足发展,需要学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一旦社会环境或国家发展方针出现变化,学校教育“环境”自然会发生变化,包括要求、目标、理念等。由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因为“校园文化”注定是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服务的。2.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农村校园文化”不同于标准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也具有基本“校园文化”的特征,但由于其形成环境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农村校园文化时不能仅凭经验。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建设逐渐向世界标准靠拢,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发展环境,但并未彻底改变其体貌特征,因为农村与城市存在本质区别。最明显的是,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生物良好生长与健康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将其纳入农村周期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而若想使原本自然的、科学的、健康的、绿色的发展环境被维持,就需要有一批批、一代代继承者去传播这种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并加以践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包括知识、技能、思想、价值观念等。这就是农村校园文化与城市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不同,文化中渗透着“自给自足”,文化中渗透着“自然和谐”,文化中渗透着“万物运行规律”。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更侧重于精神,当然,也需要由物质来支撑。精神力量或境界的形成需要有来自思想层面的能量作支持,从事物形成规律与发挥逻辑角度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同的。基于目的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学生为主要目的,为他们“晋升”为优秀大学生做铺垫。在宏观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合格人才。当然,“社会”不同于“校园”,构成元素与涵盖内容具有很大区别,而为了实现无缝衔接,就要将社会中有益的元素移植到校园里,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营造发展的环境。基于内容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传播或输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教育观为主要内容来培养新时代初中生,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讲道德的人才。建设“校园文化”重在“文化”二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必然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观念者”去践行。所谓“观念者”,就是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环境下被熏陶出来的,具有传承和开拓精神的“思想者”。基于方法与形式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在理论层面同样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更为关键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实践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去检验理论内容的可行性,这也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元素和基本框架。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假大空”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农村中学里,因为无法有效实践,所以很多理论内容很难得到验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只能以为依靠说教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极为一般。

三、农村初中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全文阅读

抓住戏曲特色 繁荣农村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戏剧剧种最多的国家,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个。地处江南的宁波地区不仅有许多群众喜爱享有“国剧”之称的京剧,还广泛流传地域色彩浓郁的越剧。尽管由于现代娱乐样式和表演艺术形式的涌现,戏曲爱好者的队伍有所萎缩,但在城市的社区和农村,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地方甚至戏迷成群。因此,在研究发展农村文化这一课题时,有必要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把戏曲特色作为一个品牌来抓,以牵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北仑区小港街道就是一个拥有一大批戏曲爱好者的乡镇,小港街道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必要也应该紧紧抓住群众戏曲这个特色。

一、农村文化继承、弘扬、创新传统戏曲艺术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得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既要接受外来的、现代的样式(如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等),也应化力气继承传统的、民族的文化艺术样式。农村文化假如搞成清一色的现代艺术,那就失去了农村文化的本色,至少是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东西,那是不完整的农村文化,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意识。

其次,从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这一本质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无视或抛弃戏曲艺术。这是因为,现阶段有那么多的群众对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之宝乐此不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闻不问,不加组织与领导呢·我们按照群众的意愿,把群众戏曲活动搞活了,群众满意了,踊跃参与了,我们的工作也抓到了点子上,并拥有不断丰富其他样式,推动农村文化全面发展的条件。

再者,挖掘整理传统的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仅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任务。通过对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同样可以出精品,出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贡献,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二、小港街道农村文化抓戏曲特色的条件

小港街道地处甬江口南岸,与原镇海县城关仅一江之隔,解放以来,县城的专业剧团演出对小港街道的辐射力度较大,许多群众成了戏曲爱好者。又因原镇海县专业剧团的演员大多在城关附近招收,小港群众同这些演员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剧团80年代解散后,这些演员经常参加小港街道的业余演出,促进了小港地区戏曲演唱活动的繁荣。专业剧团解散后,小港街道针对群众的需求。又创办了半营业性民间剧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在当地造成较大影响。民间剧团解体后,文化站又创办了京剧联谊会和越剧联谊会,把戏曲爱好者组织起来,不仅融休闲娱乐与学唱传艺为一体,还经常举办与外地戏曲联谊会进行交流、联谊活动,使戏曲演唱活动在小港街道经久不息,深深扎下了根。有的家庭夫妻同台献艺,有的祖孙三代成为戏迷,等等。上述实际表明,戏曲艺术在小港街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港街道有条件把群众戏曲作为农村文化的品牌来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群众戏曲作为特色、重点或品牌来抓,并不是只要戏曲不要其他。小港街道作为北仑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域,十分需要引进、繁荣多种群众文艺样式,包括具有时代感的音乐、舞蹈等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互动的。

全文阅读

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3-01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全文阅读

突出地域特色 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3-01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全文阅读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应夯实特色文化建设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均称,形成合力、共力,共同努力实现新农村的建设。而特色文化,是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存在的形式,也是农民自身从出生就受身边所存在的文化情景、情结、情愫,所影响、熏陶而形成固有的文化元素,更是农民文化的根基。因此说,特色文化在农村、在农民之间是很有浓厚的氛围的,在农民群众之中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号召力,也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这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所需求的目的是一致的。要建设好新农村和谐文化,就必须夯实特色文化建设。

这是因为――

一、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的结晶,根植于民众之中

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她以口头形式,或以肢体动作形式广泛而深入的流传在群众中,并经一代又一代群众口咏嘴噬加工而成。劳动人民不仅是特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传承者、传播者,更是享受者、被感染者。特色文化不仅根檀于民众之中,也积淀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骨髓里、遗传基因里。因此,特色文化深受群众的喜爱,她倾吐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表达了劳动人民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爱憎,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农村是特色文化的产生地、繁衍地、集散地、传播地,是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的。一旦为特色文化搭建起发展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就会有很多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就说明了,特色文化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的。

特色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某个地区、某片地域、某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存在方式了,她已融合在各民族大家庭文化里了,形成共同拥有的大文化,成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文化情愫、情结,成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联系、融合的契机、媒介、桥梁。这也充分体现出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时,务必要注重农村已有的特色文化,注重农民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元素、文化情景。尽最大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发展特色文化,夯实特色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二、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识、标志、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之所以为特色文化,她的形成,是由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条件、情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人文情景等等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情境、文化氛围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