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精选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1篇

第一条根据***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中有关要求制定我院贫困生助学金申请办法。

第二条《**学院贫困学生助学金申请和勤工俭学活动管理办法》中所称的助学金是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由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和个人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资金。

第三条享受贫困学生助学金的学生,必须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生活费而不能正常完成学业和可能辍学的学生。

第四条在助学金有限的情况下,贫困学生助学金重点倾向来自特困地区的农村的贫困学生。

第五条申请贫困学生助学金,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我院学籍的学生,学生家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属于农村特困家庭,或因突发性灾难造成家庭临时经济特别困难的(突发性灾难是指人类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及人身伤害),或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接近农村低保或特困。

(二)申请助学金若农业户口的学生,需有当地县以上政府民政、教育部门出具的有关上述情况的证明,或提供区、县(市)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材料及乡镇政府出具的家庭收入情况证明,或者提供《农村特困户救助证》(暂未发《救助证》的由民政部门出具特困证明)及村委会、乡镇政府出具的收入证明;非农业户口的学生,提供《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领取保障金的存折(须连续三个月领取低保金)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出具的有关家庭收入和享受保障金情况的证明;因突发性灾难造成家庭临时性经济困难的,提供相关部门和所在居民委、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委会、乡镇政府出具的证明。

(三)学习成绩合格以上,或当学年考试不合格只有一门功课。

第六条我院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贫困学生档案要健全、真实,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核实和调整。贫困学生档案由专人保管,贫困学生名单和获得助学金学生名单,经批准后应及时在**学院网上公布。

第七条凡符合第五条规定的学生均可申请贫困学生助学金,学院对申请人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有必要时班主任或贫困生助学金专管人员到贫困学生家中进行走访。

第八条对经审核合格的贫困学生,报校学生处审批。学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的评定和上报工作。

第九条贫困学生助学金每学期评定一次,具体时间按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

第十条贫困学生助学金评定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实行公示制,严防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学院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举报事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第十一条积极开展贫困生勤工俭学活动,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组织贫困生到勤工助学岗位劳动,如帮助图书馆整理资料、校园保卫等工作,岗位工资按小时计酬,为贫困生获得额外的各村(社区)党支部、村(社区)委员会:

加强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就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作出如下规定:

一、村(社区)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以机制作保证,严把入口关,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村(社区)干部选拔机制,注重从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村(社区)干部。在村(社区)支委的产生上,继续推行“群众推荐、党内推荐、党内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将群众意愿与组织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村(社区)委员会的产生上,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符合任职条件的村(社区)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用。是镇党委管理的村(社区)党支部委员由镇党委下文任命,是由村(社区)民直接选举的村(社区)委会干部,按《村(社区)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社区)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由村(社区)民直接选举后报镇政府,由镇政府颁发《当选证书》。

村(社区)干部非经党委批准自动离职的,从离职之日起按规定不再享受村(社区)干部待遇,不给予任何安排。

村(社区)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因违法、犯罪给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村(社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罢免其职务,并依法追究责任。

每年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年终考核,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将根据有关程序罢免其相应职务。

完善村(社区)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党委把村(社区)后备干部的发现和培养,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台帐和跟踪培养责任卡等形式关注后备干部的成长,将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与培养村(社区)干部有机结合。

二、村(社区)干部的教育、管理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1)理论学习实行“集中培训”、“定期培训”、“选派培训”相结合。除组织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外,党委每年集中举办1-2期村(社区)干部培训班,提高村(社区)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实践经验学习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先进典型、技术人才请进来授课,组织村(社区)干部外出考察,开拓视野,使村(社区)干部不断丰富知识层面,提升工作思路。

(3)学历教育实行“定向送培”与“函授学习”相结合。按照xx文件精神,经本人申请,村(社区)推荐,党委批准,每年按计划推荐45岁以下村(社区)干部参加学历培训,学费由市级财政补贴×××,市管党费补贴×××,镇政府补贴×××,村(社区)补贴×××,其余×××由个人承担,书籍资料费个人自理。

2、严格考核,接受监督

村(社区)干部考核分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年度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考核三个部分。

考核结果严格与村(社区)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

考核内容及方法:

(一)日常考核

1、考勤。①会议考勤:凡镇党委、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与会的村(社区)干部迟到或早退每人次扣×××元,缺席每人次扣×××元。②工作日考勤:各村(社区)应建立工作日考勤制和值班制,村(社区)主职每周不少于×××个工作日,其他村(社区)干部不少于×××个工作日,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方式进行考核。

2、资料上报考核。应上报的各类报表、计划、总结等资料,上报不及时,×××次扣×××元,漏报一次或上报不符合要求×××次扣×××元。

3、交办工作考核。镇党委、政府和部门正式交办的工作,完成不及时,一次扣×××元;完成不符合要求,一次扣×××元;没完成,一次扣×××元(重大工作另行规定)。

4、重点工作考核。①计划生育工作考核。查环孕检每缺1例,扣×××元,计划外出生1例,扣×××元;②安全工作考核,发现非法生产×××起,扣×××元;③综治维稳工作考核,发生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起或上交未经村(社区)级调处矛盾×××起、群众越级上访×××起,扣×××元;④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发生一起由林业站以上单位组织人员参与扑救的山林火灾,扣×××元。

5、中心工作考核。镇党委、政府组织大型活动、突击活动或中心工作,安排有任务而无故不参加或不组织的每人次扣×××元。

(二)年度考核

村(社区)干部年度考核实行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各村(社区)年终召开全体村(社区)干部、村(社区)民代表、村(社区)民小组长、企业主、党员参加的村(社区)干部述职测评大会。每位村(社区)干部进行述职,与会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打分,凡测评合格率达×××且得分在本镇列前×××名的,经审计无问题的村(社区)干部可评为优秀,增发其个人绩效补贴的×××给个人。

(三)年度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考核

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社区)签订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镇党委、政府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访群众、看实地等形式对照目标考核逐条打分排名,按目标管理验收得分,计算各村(社区)村(社区)干部的绩效补贴,其绩效补贴总额为下拔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

三、村(社区)干部的待遇

(一)政治待遇

1、政府重大决策征求村(社区)干部意见。

2、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村(社区)干部”评选活动,强化村(社区)干部的荣誉感和身份意识。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村(社区)干部(含下派和招聘工作人员)的,可优先作为下届村(社区)换届选举推荐候选人和社区聘用工作人员。

3、市委、市政府及党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时传达贯彻至村(社区)干部。

4、每年开展1-×××次征求村(社区)干部对工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活动。

(二)、经济待遇

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及村(社区)、支委全体成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补贴及年终补助组成,其中基础工资由镇财政所统一发放,绩效补贴及年终补助则在年度根据考核情况一次性发放。

1、基础工资

正职:元/月(书记兼主任元/月)

副职:元/月(包括村(社区)、支委员)

2、绩效补贴

按下拨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并结合考核分值发放。

3、年终补助

具体数额根据各村(社区)年终目标管理验收得分情况而定,数额不超过年度下拨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

村(社区)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的奖惩在年终绩效补贴中一并兑现。超过规定职数由村(社区)级聘请、聘用的村(社区)干部待遇,参照以上标准由村(社区)自行负责解决。(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社区”一词最早由斐济南・滕尼斯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这一定义用在我国的农村社区上同样比较贴切。我国农村社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当前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仍推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将村民自治制度引入法律轨道,为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还不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仍是一种缺乏参与、缺乏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管理方式落后,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等形式来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推动农村事务的公开。然而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尽管采取了这一自治模式,实际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多地区村委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未定期召开村民会议,一些村务活动常常是部分干部说了算,未做到及时公开,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无法保证村民的自治权,村民自主这一民主制度就没有落实到位。

1.2 农村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本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积极性,“面对农村社区推行的政治民主建设,村民广泛存在着村民政治冷漠现象”。从主观因素来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限制,缺乏民主观念和参与热情。从客观因素来看,受我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民形成一种“唯官是从”的习惯性思维。尽管当前赋予了农民自治的权利,但很多农民仍然认为作决策的应该是部分干部而不是自己,对于农村社区重要事务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出头”,甚至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事情,也选择忍气吞声。

1.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农村社区缺乏规划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社区建设无法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资源闲置和流失,使我国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 农村社区由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而治理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治理模式不同于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主体能够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念同样适应当前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1 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这为推动村民的自治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民间组织的进入,其中经济性的民间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实现多元共治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2 政府政策支持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过去农村和农业为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开始扶持农业。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税费收取基础上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扭转了乡镇政府乱收费的状况,缓和了干群矛盾,也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基层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协同社区居民、企业和非政府部门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实现多元治理

过去农村社区是一个封闭而同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打破了封闭而同质的农村社区结构,增加了农村社区的流动性,使农村社区结构逐渐向开放性、异质性和流动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当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同时面临着发展问题和秩序重建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序建设,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 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之前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3.1 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正之前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发挥好政府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政策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实际,使乡村社区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乡镇基层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手中的权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对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后,基层政府还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并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民主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村民自己依法管理村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最终依靠村民自己达到善治。在村民自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基层政府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自治权。在一些自治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权利的宣传,增进村民对自治的了解,逐步推进自治制度。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好处,才能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财物的进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然而当下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服务体系配置不齐全,难以吸引人财物的进入。因此,围绕农村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加入农村社区的治理行列中,从而针对农村社区提供更多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建设效率,节约社区建设成本。

3.4 鼓励农村社区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和谐新农村 社区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给破解“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对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属于典型的基层社会管理范畴。党的十在安排“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社会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所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对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社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社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此拉开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一批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启用,农民的入住、企业的开工和单位的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体制当中。“—生产大队—生产队”形式的行政化农村三级管理体制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而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适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用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农村,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农村,以现代化产业政策支撑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造就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新型农村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创造了载体。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与传统自然村落、行政村组迥异,又与城市社区不同。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新的课题。

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有自己的产业。从社区的内涵看,社区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没有自己的产业,与生产单位是分离的,仅是居民生活的活动场所,其经济功能微乎其微。而新型农村社区则不同,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产业支撑的社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统一流转后,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社区还建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社区园区产业的发展,壮大了社区的集体经济,支持了农民的就业创业,为社区的发展、管理服务、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决定了社区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做大支柱产业。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城市社区的居民往往是人户分离,居住在社区,户口在单位,家业分离。成员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径庭,阶层差距较大,很难形成共同的意识表达,更缺乏团结一致的共同意愿。社区与居民、企业、单位仅是属地管理,之间关系是松散的,社区通过服务实施管理,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人、户口、家庭、工作是统一的,都在社区,成员共同的生活经历、长期生产生活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和真诚信任,有助于形成社区的凝聚力。同时,居民是村级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在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下,对村级的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而村级组织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领导、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两者关系密切,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服务。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是个熟人社会。社区的“社”本身是社会的意思,具有社会性。城市社区的居民虽然住在一起,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工作规律节奏不同、居住条件的限制、安全因素的约束以及通讯的便利,居民之间交往较少,是个陌生人的群体,彼此之间文化认同感不强。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世代在一定范围生产、生活、彼此相互帮助、交往密切,亲戚、同学、朋友关系,彼此之间不仅认识而且熟知,可以说是个熟人的社会。加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容易达成文化认同。知彼知己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村组管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过去农村的村组管理相比,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大的上万人,小的约几千人,比过去多。更重要的是过去村支两委管理的是本村村民,有行政制约权和经济处罚权,容易管理。而社区除本村居民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单位等管理对象,这样增加了社区管理、服务、协调的幅度。

第二,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村组织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村集体的公益事业,如修路、办学和综合治理等。新型农村社区是以产业为支撑的,村民既把承包地交给村里统一流转,又在社区就业务工,可以说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社区。因此,社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民生活。除此之外,还要为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指导和保障,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这样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人口集聚带来的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打工就业,闲暇时间充足,容易无事生非。撤村并庄,人口集中,为了个人的私利,少数人容易拉帮结派,甚至演变成为黑恶势力;农村的封建陋习黄赌毒等容易沉渣泛起;村与村、家族与家族、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和单位之间,因资源、环境问题容易产生矛盾。加上原有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历史恩怨,使矛盾更加复杂,势必影响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第四,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带来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有的村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公共资源、惠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由于村干部分配不公或者自身的腐败行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这往往又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社区产业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央各项惠农资金的加大,村组干部掌握更多的公共资源,能否廉洁从政、合理分配,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个别人拉帮结派、争夺权力、上访告状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激化干群关系,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面对新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管理理念,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以健全组织为载体,优质服务是核心。社区处于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层次,是政府联系居民的载体。居委会实行自治,不是基层政府的办事机构,更不是基层政府的腿。居委会只有通过服务,才能联系居民。高效的服务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否则,管理无从谈起。因此,行政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不仅是形式名字的变化,更是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变化、管理内涵的变化,提供优质服务是其管理的核心。

首先,在社区组织建设中,不仅要健全党支部、居委会及村民小组、工、青、妇等组织,更要发展中介组织、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志愿者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党支部领导、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部门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其次,在管理方法上,不再以行政命令为主,而是以社会的、教育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工作方法为主。最后,在手段上,不再以“官”为中心、以权力为核心实施管理,而是以居民为中心、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实施管理。

凡属社区内部的事务,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热情周到,细致高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发挥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熟人社会的优势,通过服务把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管理。

以培训教育为先导,强化认识是基础。农民告别村庄,入住社区,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集会、宣传册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培训教育,强化居民对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的认识。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居民明确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人;其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开展村规民约、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居民明确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做一个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最后,加强技能教育。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利用阳光工程、技校、成人学校,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创业意识和技能的教育,既要使农民立足现实,掌握“渔”的本领,学习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更要面对未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工作中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后劲,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经济是根本。在现阶段,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况且,农民的生活来源,社区的建设、发展、管理、服务都要靠社区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维系,靠社区的产业来支撑。社区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村民的注意力、聪明才智凝聚到发展上来,做大做强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居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居民有效的管理。首先,以土地为依托,以优势农户为载体,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行科学种养殖,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其次,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为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最后,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发展乡村游、农家乐以及为企业、单位、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社区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是关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区居民既是集体组织的一员,更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同样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先,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其次,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营造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扬民主;最后,公开做事,坚持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把公开透明贯穿全过程,公正谋事、公开做事、公平处事,让居民充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4篇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开展拆村并居策略,建立起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需要现代物业对其进行管理。物业管理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方式,综合了服务、经营、管理功能,其发展前景特别广阔。本文以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现代物业对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和物业的基本模式,分析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管理的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物业管理;模式

现在,将传统村庄合并改造成新社区,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方式。但是,当国家和农民投入大量精神与资本建设起农村社区后,物业却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其面临着纠纷、损坏、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所以怎样在农村社区开展全面物业管理,是建设和巩固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现在我国河北、福建、深圳、宁波等农村地区已经开展现代社区物业管理,并获得应有的成效。农村社区物业要改变差、乱、脏的问题,应该建立起回收、处理废弃物的服务机构,对农村庄稼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进行处理与再利用,建立起相关的服务、维护、运用模式,进而推动农村生态、生活、生产效益的统一与协调。

一、农村社区现代物业管理的重要性

(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社区现代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政府层面而言,在没有开展物业管理时,村委会通常承担如绿化、维修房屋、治安、环卫等物业工作,但其缺乏明确的责权分配,工作效率较差。另外这种村政府代管模式会提高集体组织经济负担。在农村社区开展现代物业管理,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也能增强资金运用的实效性。其次就物业管理单位而言,如果管理单位只收取物业费,其利润较少。如果其拓展经营范围、开展有偿服务,就会得到比较丰厚的经济效益。最后就业主层面而言,物业单位维护、管理房屋、设备、设施,提高它们使用寿命,能够保障业主切身的经济利益。

(二)能够增强社会效益。

第一、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能够让农村享受舒适、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它对于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完善的物业管理能够替国家与政府分忧。最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三位一体化,而农村社区物业服务的发展可以符合并推动这一要求的实现。

(三)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社区现代物业管理能够有效转变农村环境差、乱、脏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环境恶化的情况。如农业滥用化肥农药、禽畜养殖业动物排泄物、工业废物随意排放等问题导致的环境污染;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在公共地方随意摆放私人农器具等治安问题。在物业对社区进行管理后,此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二、农村社区化物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村主导、村民参与的物业模式。

此物业管理模式由村委会组建物业服务机构,其工作人员是由村委会选择的具有管理能力和技术的村民,在经过专业培训后从事物业服务工作。因为此物业机构具有基层组织的特点,在开展管理时具有明显的制约性和权威性,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同与接受。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较差,但费用相对较低,可以在思想保守、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运用。

(二)具有农村气息的物业管理模式。

此模式以农民生活特点及农村现状为基础,在健全粪便处理、垃圾回收、污水净化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为农村社区提供全面的安保、维修、绿化、卫生等管理服务。在经济较好的农村地区,以村民自筹、社会集资、政府支持等方式共同构建起物业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村干部组织管理队伍,为农村社区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务。

(三)专业化、市场化物业模式。

以物业公司、业主及业主委员会共同组成专业化物业服务模式。此模式学习了城市社区的现代化管理,农村社区业主委员会以招标的方式聘请物业公司。业主与物业公司签订正式的合同,按照业主提出的服务要求,对其服务管理项目予以负责。此模式可以运用在经济水平较高、地理位置与城市接近的农村,这里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市场意识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他们可以承担物业公司提出的费用。

三、现阶段农村社区化物业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较少。

物业企业的利润较少,其流动资金比较有限。而农村物业市场特别庞大,物业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只凭借物业公司投资,而收回成本的时间较长,会影响其投资积极性。现在物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包括营业性房屋收益、村民自筹、社会赞助、政府投资等。但农村社区实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和政府资金较少,一些村民对于收费具有抵触情绪,难以解决物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大部分物业管理制度是根据城市要求而建立的,如果将普及到农村社区中,就会出现法律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农村物业具有特别复杂的权属关系,也存在严重的违规建设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怎样平衡本土人情与法律制度间的关系是很难的。农村物业服务应该由哪个领域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应该运用哪一种制度实施管理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三)村民难以转变生活观念和传统意识。

农村社区以农民为对象开展物业服务,村民生活长时间处于封闭、松散的状态,农民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生活,不希望被束缚和监管。而现代物业具有市场化、全面化、规范化的特点,所以让农民认可物业管理思想,全面配合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四)物业管理者没有专业知识。

部分农村因为经济实力较差,村民不具备长时间聘请专业物业公司对农村社区进行管理的能力。部分社区运用宣传与培训的方式,让社区人员拥有物业技术和知识,但他们从未经过科学培训与全面的考核。当物业服务逐步深入,就会遭遇到不同的专业问题。所以怎样增强农村社区现代物业服务的技术性与专业性是物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四、完善农村社区化现代物业管理的策略

(一)规划农村社会,实施科学化管理。

科学、全面的规划农民居住地区能够让社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个时期要体现出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将传统村子共同拆迁、合并建设的前期,政府部门要组织专业工作者对农村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客观环境进行严谨、科学的考察与勘测,和规划人员针对社区制定出系统、详细的规范。要规划好农村社区的配套设施、建筑类型、建设地点等具体事项,为农村社区开展现代化物流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要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让社区物业管理有法可依。

(二)建立物业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部门与机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社区,是农村社区得到完善、有序管理的前提。要针对具体问题与实际情况,对农村物业进行现代化的分段管理。村组织为主体、物业单位配合的阶段为第一阶段。由乡镇政府及村组织设计出详细的物业服务管理方案,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全面引进物业管理概念,对各个方面的权利、职责予以明确,开展物业管理的前期工作。如建立机构、完善设施、投入资金、配备人员等。物业管理者要根据方案的相关规定,组织人员实施示范性物业管理,并培训与教育社区居民。在农村社区建立起物业管理框架,群众凝聚力和自主意识逐步提高后,要强化社区自治与物业管理是第二阶段。社区自治的定义是每栋住宅楼的居民推选出代表建立起社区议事会,由议事会成员选举出社区监委会和管委会,管委会又包括物业管理和综合管理两个机构,让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与其他管理更加系统。此阶段物业公司可以招聘居民中管理能力较强的留守人员、失业者、退休者等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农村社会物业管理在此阶段后期,要根据自己特点,在市场上承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社区独立运行实施物业管理是第三阶段,此时可以适当减少专业物业服务人员的数量,让社区居民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因为专业人员数量减少,物业公司要搭建出咨询平台,当农村社区物业工作出现问题时,此平台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完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经营、自我教育的模式。根据全面管理、延伸服务、开拓网络的工作理念,对岗位、责任、人员予以固定,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服务平台。

(三)完善管理制度及职能,开展双重化管理。

因为农村社区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所以物业管理必须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在管理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高社区管理与为居民提供服务相结合,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将服务与管理全面统一起来。综合事务管理机构要勇于打破村组原有界限,实现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政福利、就业保障、文化宣传等工作目标。物业服务管理机构的责任是收取费用,并承担安全事务、环境卫生、车辆管理等工作。农村社区管理者的职责既包括物业管理,也包括行政事业服务;既保证在各方面提供服务,也要保证完善的与村镇对接,体现出管理服务兼顾的效果。

(四)增强服务水平,进行市场化动作。

在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要鼓励社会资金及群众参与现代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以市场化规则为管理模式来整合资源,以市场化思想对社区服务,可以确保社区管理的完善性与持续性。如建立家庭车间、加工厂,既可以适应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增强经济收入,也能够增加社区管理经费;可以运用社会资金建立起电信大厅、医疗卫生室等,以保障社区管理具有更加充足的经费;也要建立起图书室、健身广场,让物业服务管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进程,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生活。物业公司要促进其经营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效益,提升村实力,也可以增强社区服务及管理的能力。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步发展,在农村社区引用物业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但农村社区物业发展中还存在如经费投入较少、法律法规不完善、村民难以转变思想观念、管理者专业知识少等问题。需要规划农村社会,实施科学管理;建立物业管理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完善管理职能,开展双重化管理;增强服务水平,进行市场化动作等策略以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实现农村社区稳定性、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韩俊丽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孟鸿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物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2]李晓洁,张金娟.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与完善[J].中国房地产,2012,(13).

[3]单凯.山东省诸城市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农业,2013,(24).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01).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常态;物业管理;新型农村社区

1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增长转向第三产业。“新常态”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更注重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人文、环境、服务和管理的综合功能,在改善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拓宽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物业管理还在探索中发展。2010年以来,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果显著,其中物业管理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668个村庄,根据城中村、平原村、山区林地村、特色产业专业村等五种形态,全面实行社区化管理,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多亿元,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工程。新农村政策的推行,让农民们“上楼”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2014年6月,门头沟军庄镇东杨坨村开始接受北京天合立信物业公司进村管理,村委会则负责协调、监督物业公司的工作。经过几年发展,不仅使当地农村环境清洁有序,农村社区物业使用效率得到提高,邻里物业纠纷也有所缓解,同时还带动农村物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特色化将成为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2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物业管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诸多问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内容需要依托物业管理服务来进行。很多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起点较低,存在诸多需要解决问题。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识不一致,职责分工不明确,房屋没有专项维修资金、缺少专业队伍管理,全靠村集体经济支撑、村委会代管。村集体贴钱管理小区,村民们颇有微词。如果没有专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很多公共设施,特别是电梯、消防、二次供水等设施持续使用会出问题。北京市政府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农村政企分开、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治管理分开,各村镇根据不同形态社区采取不同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出台相关政策与临时指导文件,在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小区标准配备物业管理用房,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全面实施物业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可以选聘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各镇根据物业服务成本核算进行补贴。物业服务不仅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还能为村民房屋保值增值,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2.2物业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来自社区村民,土地流转后,不再种地,部分村民通过招聘参与物业服务,实现了社区村民就近就业,减轻了政府压力,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针对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没有培训和相关证书的情况,北京市农委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办法,一名农民市级财政补贴培训费200元,农民可以免费参加电工、焊工、家政等各类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后就业,避免了一些农民上楼入住新型社区后,收入不见增长而生活成本增加的困扰。物业管理不但有利于解决村民就业,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重要作用。据估算,在房屋七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物业管理对公共设备设施维护及房屋修缮的费用与购房费的支出比例为1.3∶1,物业服务管理所创造的经济总值将越来越多,新农村物业的市场价值会越来越显现。

2.3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新型农村社区稳定,改善农村治安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推进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多;社区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矛盾产生纠纷繁多,常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给社区治安带来一定隐患,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如大兴区推广实施村庄社区化物业管理以来,村庄刑事发案数与2008—2010年三年同期平均刑事发案数相比下降了25%,群众安全感由原来的48.3%提升到96.5%。物业管理企业对于维护农村治安和社区秩序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协助村干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公安派出所对外来人口登记,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另外,物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落实安保责任,规范安保制度,布置安防系统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值班,定时保安巡视、进出口有门岗值班,规范停车管理,保障和维护好社区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2.4物业管理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新常态”下,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策划新颖的活动项目,运用宣传、教育、娱乐等多种形式,培育村民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意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引领村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北京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在村中60多块墙面上建起了文化墙,书写诗词、名人画像、弟子规图画、爱国英雄、尊老爱幼图画等,倡导新农村乡风文明新风尚。色彩缤纷的文化墙也成了新村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再提升的建议

从北京市实施物业管理的农村社区反馈看,物业化管理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可大大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也势在必行。

3.1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要提前谋划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物业管理是房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这种理念已不能与时俱进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为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根据目前物业管理取得显著效果的成熟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提早谋划物业管理工作,提前参与。这对于提升社区物业管理质量、减少物业纠纷、保障村民权益有积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提前参与不同于城市社区物业提前介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请物业管理专业化团队提前参与,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做好引导与开发,提前培养专业化团队。2013年被北京市新农村委员会定为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的平谷西古新农村,也是中国养老示范基地。规划四个大区:以道教文化和灯彩艺术为特色的文化区、养老产业区、观光农业区、新民居住宅区。物业管理在规划阶段进入,对产业发展和建成使用都有更长远的意义。另外,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向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会面临很多由农村具体情况引发的新问题,如物业费收缴。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早做准备,有必要通过前期调查,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3.2推行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物业管理市场化是指突破农村社区自给自足和内部交换为主的物业管理初级阶段模式,经过公开市场过程,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在选定物业服务企业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物业资质、物业管理方案、投标报价、企业信誉、管理业绩等条件,综合评判,确保最终选定服务收费合理、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行为规范、信誉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公司。这样,总体服务质量必然有保障,不仅节省村民物业服务费用,也会减少物业管理争议。物业管理收费不是福利,新农村物业管理必须尽快摆脱收费难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受经济来源、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消费习惯的影响,入住后,部分村民不愿意交纳物业费和公摊电费等,影响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营,从而影响社区的生活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免费、廉价、低值的服务,对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是一种损害,无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下,物业管理消费,是“花钱买服务”、物业保值增值,享受社区建设成果。新常态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观念更新,通过注重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推行市场化模式,企业化运营,是提高物业管理总体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可行,不仅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也是长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3.3坚持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

在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实践中,也有些物业管理公司前期服务表现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与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尚不规范有关。如何扭转服务质量下降的状况,如何规范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已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其物业管理模式虽不同于城市,但可借鉴城市现代物业管理制度,从长远发展看,提高农村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是农村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主要包括小区文明建设、业主(居民)自治管理和综合服务规范、重要事务决策规定,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和管理,房屋安全管理、治安消防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维护、绿化养护、重要信息公开等。培养农民“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意识,建立了包括业主(村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在内的物业管理评价体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逐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必然水到渠成,稳步提升,并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水准不变样。

3.4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特色化

物业管理服务能力的体现,不只在于提供所谓高档奢华服务,而在于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更加注重以村民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切实可行的特色化的物业管理方案。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建立24小时应急服务机制和专项措施。依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推出了老人护理、学生学习、儿童看护、送洗衣、代送代收快递等针对性较强的特约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也逐步形成资产统筹管理增值升值意识。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中,物业管理公司有着与村民距离近,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建议物业公司拓展资产经营能力,逐步成为村民资产经营的合作伙伴。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适时开展房屋租赁、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多种经营活动。物业管理公司在“保姆”“管家”的位置上的提升,可以与社区村民共赢,农民获得了预期收益,物业服务公司也可取得经济效益。在“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物业管理从城市逐步延伸到农村,也不应仅局限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对于农村大量存在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等农村公共资源,更应该引入物业管理模式,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磊.京郊城镇物业管理一线调查[J].城市开发,2011(5):52-53.

[2]黄文良.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物业管理,2006(10):21-22.

[3]余霜.浅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84.

[4]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J].乡镇经济,2008(4):14-17.

[5]张艳.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7篇

一、江苏农村新社区的三种类型

根据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因,大致可划分为“征地拆迁安置型”、“耕地整理安置型”和“康居示范型”三种主要类型,且各种类型特征鲜明。

征地拆迁安置型新社区。以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是典型的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主要特征是:第一,新社区规模大。第二,居民社会身份改变。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以“双失型”居民为主体。绝大多数居民已完全失去了原有承包耕地(包括自留地)和农村宅基地,其社会身份特征已经彻底“非农化”,其生存形态也已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第三,居民原有的社会组织隶属关系被彻底打破,基层社会组织必须重新构建。

耕地整理安置型新社区。通常以“万顷良田工程”等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为抓手,在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下形成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新社区绝大多数居民仍保留原有集体土地承包权和自留地经营权。但在承包地经营方式上,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多数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类土地流转平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具体经营方式上,以大户承包经营为主,部分为农业企业承包经营,少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市、镇两级政府为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往往实行政策性财政补贴,每年每亩补贴规模经营者300元左右。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则基本上仍维持原有的分户经营方式,有些地方政府为解决农户集中居住后耕作半径过大、路途太远的矛盾,每年给农户发放一定数额的农业生产交通补贴。

第二,居民社会身份未变。与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相对应,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居民的农村户籍身份没有改变。对于非整村拆迁的新社区居民而言,虽然居住地离开,但与原行政村仍保持着所属关系,特别是经济上仍保持密切联系,如村委会换届选举等重大活动也都要回到原行政村参加。在社会保障方面,苏南大多数进入各类企业的职工基本上已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而仍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及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只能参加“新农保”,目前每月每人领取的最低养老金标准为60元。在我们调查的吴江震泽镇,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60元。

第三,社会管理上双重架构。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规模通常较大,同一社区内往往集中了不同行政村的居民。事实上新社区居民的生活居住地与村民自治组织往往形成了空间上的分离。一方面,由于其与原行政村在土地承包等经济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接受现居住和生活所在新社区的管理,这就形成了新社区居民受原行政村和新社区组织双重管理的态势,原行政村管理职能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占主要地位;新社区组织着重负责社区治安、生活服务和社区环境保洁等,居相对次要地位。

康居示范型新社区。康居示范型新社区,是目前全省各地最为常见的农村新社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它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新社区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并非是行政指令性的大拆大建,而以农户自由选择为导向,入住农户规模多在100户左右。第二,居民社会关系不变。社区居民原有土地承包权属关系不变,自留地隶属关系不变,新社区居民与原有村组自治组织的隶属关系也维持不变。第三,新区建设统分结合。即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由村集体统一建设,以优越的环境条件吸引村民自愿落户新社区。居民住房则按规划的地点和宅基地面积由农民自建为主,农民自建房较少有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负担较轻。许多地方对农户旧房翻建有强制性规定,即必须迁建到规划的新社区。第四,社区管理村社合一。新社区建设规划中,各地通常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地点、村民生活服务网点设在新社区。

二、江苏农村新社区管理的困境

管理体制不顺,“管不着”与“不服管”并存。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大型农村新社区,居民跨区域居住、与原基层自治组织空间上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集中居住的村民仍要在原村进行选举、获得集体资产分红、享受相关福利待遇等,因此他们与原村的关系很难割断,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户籍关系留在原行政村。理论上新社区管委会与原行政村对社区居民实行双重管理,但两者管理职能上难以有效整合,双方的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原居住地村委会往往因“跨界”管理不方便而“管不着”。新社区村委会则因不是本村的村民,管理起来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加之集中居住的村民又觉得居住地村委会不会给自己什么利益,往往也“不服管”。还有部分在集镇购房定居的村民则出现“无人管”的状况。

拆迁安置政策前后不一,居民长期积怨影响安定。征地拆迁安置型新社区,通常是边拆迁、边建设,居民拆迁工程也是分期、分批进行的,往往是建到哪拆到哪。拆迁安置和补偿政策缺少连贯性,使得新社区干群关系“先天不足”,给新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及和谐社区建设带来很大麻烦和阻力。

社区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维修难。总体而言,目前农村拆迁安置新社区的房屋质量远不如商品房,居民意见很大,新社区管理人员每天为各种问题消耗大量精力。此外,新社区建筑质量不高,维修压力自然就很大。而农村新社区物业维修难,没有物业维修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则难上加难。据了解,农村新社区基本上不可能申请到物业维修基金使用权。

社区管理经费无着落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苏中、苏北农村新社区,至今未见靠收取物业费维持社区日常运转的。目前不同类型的农村新社区,物管经费筹措的来源也不相同。康居示范型新社区,居民来自同一个行政村内的一个或相邻几个自然村落,实行村社合一社区管理体制,也即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物业管理经费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户规模的康居示范型新社区,每年的物管经费在15—20万元之间。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目前的物业管理经费通常由地方财政承担。

居民对新社区归属感不强,民主管理亟待加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足,社区凝聚力不强。部分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民自治不能有效落实,村干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设流动票箱、拿钱买票的现象也不鲜见。此外,部分社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管理干部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居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有限,社区民主管理和居民自治流于形式。

新社区管理者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原行政村比较而言,已建成的农村新社区,尤其是以拆迁安置为主体的新社区普遍规模较大,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社区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量大、强度高。当前社区管理人员中大部分由原行政村干部转任,与所承担的繁重管理工作任务比较而言,社区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江苏农村新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

尽快理顺新社区管理体制。要在积极借鉴城市居民小区管理经验的同时,较好地适合农民集中居住的特点;农村新社区管理也不能是单一模式,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村新社区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社区管理模式。对康居示范型新社区,由于新社区居民与基层自治组织的经济纽带和社会组织关系没有发生改变,现行的管理组织体系也无需变更,需要重新适应的是新社区居民的管理、服务方式,还有新增加的社区物业管理成本的消化。对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其居民身份、生存状态已完全城镇化。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专职、稳定的社区管理队伍,管理人员部分从乡村干部中分流,部分采取面向社区和社会公开选聘;二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教育农村居民改变原有不良生活习惯;三是针对失地农民建立创业机制,帮贫扶弱,提供公益性岗位,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四是努力丰富小区居民文化生活,组织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对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一是要建立专职、稳定的社区管理队伍(包括明确职级、报酬、经费来源);二是要加强新社区组织与原行政村相互间理解、沟通与工作交流,努力探索并建立制度化、高效率的协调工作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三是组织筹建物业委员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社区管理人员目前以原有村组干部为基础,今后应逐步引进年轻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扎口统筹管理部门。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涉及许多政府部门。如建设局负责小区规划、选址、审批、施工许可、验收以及房屋维修基金管理;民政局负责社区居委会设置、审批、选举、公共服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培训、上岗、使用考核,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等;农工办负责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土地流转、环境整治、农民收入等;小区所在镇政府则具体负责农村新社区的投资施工建设。根据当前部门工作职责分工的实际情况,农工办比较适宜担当这样的扎口统筹管理部门角色。

加强长效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的城西花园社区,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整地制定了一整套社区工作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居民公约、社区民主自治制度、社区民主理财制度、社区门卫值班制度、创建工作奖励制度、公共秩序(保安)管理制度、绿化管理制度、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公共设施维修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治安调解工作职责、学习培训制度、志愿者工作制度、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制度,等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水平不同,不能要求各地建设统一的新社区管理和服务硬件设施,但加强新社区长效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度软件建设,应引起各地更多的重视。

积极处理拆迁遗留问题,努力消解居民怨气。拆迁安置和补偿政策缺少连贯性,是各地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应认真吸取这一深刻教训,保持不同时期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可比性、连贯性,充分保护被征地拆迁农户的应得利益。各地基层政府和新社区管理人员,要通力协作,不回避矛盾,积极调解处理拆迁遗留问题,真心实意地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消解这部分社区居民的怨气。

培育“造血”功能,构建良性物管经费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各地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康居示范型新社区物业管理经费通常完全是由村集体买单;征地拆迁安置型农村新社区,物管费基本上是由地方财政买单;耕地整理安置型新社区物业费,通常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集体共同承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8个乡镇,2011年用于全区拆迁安置新社区物业补贴投入高达3000万元。随着农村新社区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由政府和村集体承担的物管经费筹措方式,不仅会日益加重村集体和地方财政负担,长期下去难以为继,也不尽合理和缺少效率。努力培育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的“造血”功能,多渠道筹措物业管理经费,是今后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鉴于农村新社区居民在转型期处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市贫民社会保障”的弱势地位,不应照搬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社区居民交一些、社区商业配套用房赚一些、政府财政补一些”的良性社区管理经费保障体系,比较符合当前社会现实。

而由新社区管委会通过出租社区商业配套用房获得租金收益,是培育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造血”功能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但不少地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发商,违反相关政策规定,将社区商业用房全部买光了,使得社区居委会接手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对此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严加防范,严肃查处。征地拆迁安置型农村新社区,大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身份绝大多数也已转为非农业户口,可以在这类社区进行“社区居民交一些”的先行试点。努力引导居民转变习惯性思维,确立付费获得服务的观念,并随着物业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向住户收取一部分物业费,逐步减轻政府负担,努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社区物业管理经费保障体系。

努力引导和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与城市居民小区相比,农村新社区的管理有其特殊优势。一是与城市居民小区常见的邻里甚至对门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不同,农村新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或沾亲带故,或来自同一个村组的邻里关系,熟人好办事;二是农村新社区有大量原村组的老干部、老党员等组织资源;三是农村新社区有大量刚刚失去土地的中老年闲置劳动力资源。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特殊优势和宝贵社会资源,把热心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努力引导他们开展民主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亲和力和凝聚力,达到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如淮安市城西花园社区将整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网格有几幢楼,充分利用原行政村的老党员、村组老干部资源,聘任他们担任“格长”和“楼长”,参与小区的管理。要求格长每天走访辖区内两户家庭,既了解民情,又广泛听取小区内居民对社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意见。该社区还组织社区热心公益的居民,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校外辅导站”、“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等群众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有序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包括前述社区家庭困难居民以提供绿化、保洁和突击性劳务抵消物业费的方式,也都是很好的自我服务形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档案;社区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和对策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也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图像、照片等记录形式,需要进行建档保存,以保证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据。可见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服务,减少档案管理失效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能够为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特点

1.1档案内容较为繁杂

农村新型社区具有我国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即是社区形态,也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生活方式,因此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的档案的种类和内容也较多。在档案内容当中,包括土地规划、村居改造、居民创业、就业等基本建设内容,也有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内容,还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权益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具有其相应的档案管理需求,也使得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呈现出内容繁杂的特点。

2.2形成周期差异较大

许多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有着规划-建成-投入使用等较长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大,意味着农村新社区档案的形成跨度较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档案收集和管理,需要较长的形成周期,而不同的是,如计划生育、医疗、社保等档案的形成周期较短,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这对不同形成周期的档案,需要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2.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将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放在首位,进而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当地新社区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工程建设、美化建设上,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跟上发展步伐,甚至出现未设立相关管理部门的问题,档案资源严重不足,档案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2未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农村新型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一些新社区并未设置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新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缺失,最终直接影响了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档案不够全面,无法健康开展新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1.4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当前许多新社区的档案管理部门不受重视,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有些没有固定的部门办公室和档案存储室,档案在公共区或借用的临时办公室内放置,不单单影响档案的归档和分类,在档案收取时造成档案的管理问题。而信息化档案管理在农村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极为少见,许多档案的收集、利用和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手写方式进行,这极大的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提高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3.1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

从认识上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意识,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对当前许多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可以从社区领导层开始,进行宣传和培训,帮助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当中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安排。与此同时,对新型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和收集意识的宣讲,充分的在整个社区工作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对于出现村、居合并形成新型社区的,则要充分保证原档案的完整性,并在原档案的基础上,对新的档案进行衔接,保证档案的合理性和时效性。作为新社区档案的关键,将农村新档案的变革资料保存完整,是帮助未来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和前提。

3.2建立严密的规范制度

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和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严密的规范制度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中严格要求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内容,如档案装具的消毒、出事和消防措施;档案的调阅、查询流程等。农村新型社区在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把握上述管理规范的原则,将管理制度与管理现状充分的融合起来,使档案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在已经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并未有效开展和实施的新型社区,则要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日常工作,并保证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提高档案管理硬件水平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问题,应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完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积极的建设高配置的档案管理设施,特别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建立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办公室,并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存储、调阅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档案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蔚. 对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 北京档案,2014,01(01):28-29.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当前,农村许多地方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较原村庄而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内在的区别,运用原有的农村传统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的运转需要,甚至可能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因此,探讨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1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各地当前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独立型,这类社区完全由原来一个村庄单独改建而成,即社区内的全部居民均为原来一个村庄内的原村民。另一类是合并型。这类社区由两个及两个以上村庄合并建成,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村庄。与原传统的村庄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居住环境不同。由原来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独立型社区,虽然都还是原来一个村的,但也打破了村民小组的区划,合并型社区更是将不同村庄的居民组合在一起,大家由陌生变为邻居,甚至生活在一幢楼内,没有了原来宅基地的概念,彼此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2)住户间相互依附性更强。特别是以高层、复式建筑为主的社区,一个住户的生活可能直接影响到另一户。比如:公用通道、公共卫生、声音、出行等,相互间极易产生摩擦。(3)新型农村社区比原来村庄在空间上小得多,使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受到了许多限制,比如,运输工具,农机具的存放,农忙季节农产品的晾晒去杂等。(4)管理层级不同。相邻住户从属的管理层级不同,要么不是一个村的,要么不是一个村民小组的。一个管理层,管的了东户,管不了西户。(5)住户间福利待遇不同。由于不属同一个村民小组或同一个村。受原集体经济条件的制约,享受的福利待遇千差万别。单就水电费而言,有的享受全免,有的享受减半,有的则需全额承担。

2建议措施

(1)保留原有的管理层级。社区居民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即与原来各自所属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关系不应改变,不要盲目合并,这样有利于保障居民在原集体中的各项权利,如,分红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同时也有利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与原集体组织各项正常经济往来得以延续。(2)成立综合服务组织。名称可以为社区服务委员会,或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属于专业服务型管理组织,不具有行政职能。委员会主任最好由居民选举产生,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可由其所属乡镇派人或指定社区所在村的干部兼任,便于组织和协调,其成员由相关入住村的干部组成。独立型社区,原村委会应当履行管理责任。(3)综合服务组织的职责。①社区物业管理,包括供排水系统维修,公路照明,水电费收缴,绿化,保洁等,其经费由原村集体组织分担或由上级扶持。有条件的也可以参考城市小区的标准,向住户收取适当的物业费。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不交物业费。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参照村规民约制定一个对本社区所有居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可以称之为“社区管理公约”。内容要具体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比如门前卫生、楼道卫生、绿地管护、花草树木、杂物堆放、垃圾处理、车辆占位、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并配以相应奖惩措施,采取评定星级,流动红旗,标兵模范等形式,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③可以调动居住在社区内的退休人员,身体条件好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担任楼长或片长。经常宣传、教育、带动、引领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维护社区公约,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社区形象。(4)建立民主监督评价机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组织,在日常开展工作时,应当接受民主监督、民主评价,对其工作做出合理考核。①应公开做出服务承诺。对于社区内住户的各项诉求,应明确具体解决时间,并开通投诉通道,监督物业工作及时到位。②应制定公开透明的服务标准。特别是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应明确具体标准,具体责任人,接受公众监督。③工作考核与报酬挂钩。考核工作由镇政府组织实施,社区组成的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参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给予量化考核。既要保护、鼓励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的发生。对于连续考核不达标,群众不满意的工作者,要及时进行调整。

3注重合并型社区的协调管理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第10篇

一、几种典型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1.市场型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该物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组成。这种模式借鉴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社区的管理模式,由居民住宅业主委员会公开招聘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根据业主的服务标准和要求,全权负责物业的所有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离城市较近、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居民经济水平承担得起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费用。深圳宝安的“城市保姆”全方位服务模式即为这种模式的代表,在深圳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目前物业管理覆盖面已达到67.2%。

2.“乡土味”综合型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特点,在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粪便综合处理等)的同时,为农村社区提供环境卫生、绿化、维修、保安等服务。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物业管理站,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和聘请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河北涿州卢家场村。2006年,卢家场村成为农业部“创建清洁文明工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引入了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把污水、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及农村环境整治的新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脏乱差”。

3.村民参与、村委会主导的物业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带头建立管委会,并由村委会聘请大家信任且有一定技能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成为物业管理员工。由于这种物业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一致,在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制约力强,因此较容易被村民接纳和认可。虽然管理专业程度不高,但管理费用较低,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群众思想相对保守的农村社区管理。广东韶关市武江西联镇的环卫管理模式即为该种模式的代表,在西联镇,物业管理机构由村委会组建,村委会主任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一名村委会成员专门负责,配备4名专职管理人员,选聘26人的卫生保洁队伍,分区包干,全天候保洁。该村把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村规民约,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实现了卫生长效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经费不足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配套建设。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势必会打击其积极性。目前,已建立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赞助、村民自筹、营业用房收益补贴等。但是当越来越多农村社区实施物业管理时,靠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等途径筹集的资金是很有限的,并且大部分村民对收费存在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办法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2.村民传统意识、生活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生活多呈现松散、封闭状态,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自由,不喜欢被管制约束;而物业管理方式是规范化、全面化、市场化的,因此如何使农民接受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3.法律法规困境

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以城市为背景,若将其向农村推广,必然会面临现行法规制度“水土不服”的情况。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也是很困难的。农村物业管理该以何种制度为指导、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在一些农村,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村民没有能力长期聘请全职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管理农村社区。有些社区通过培训和宣传,使社区人员具备一些物业管理知识,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考核。随着物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构想

结合我国各地农村实际,管理农村物业应从政府引导、物业指导、村委代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六化”(详见下文)管理机制的渗透,逐步建成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

1.规划科学化——合理规划农村社区

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可以使社区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阶段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决定将几个村子合建为新型社区前,政府要组织专业勘测人员客观、严谨地考察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条件,与专业规划人员一道制定某区域的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地点、建筑类型、各项配套设施等都要提前规划好,为农村物业管理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管理规范化——构建高效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