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会学论文

农村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社会保障科学发展观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不健全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充分认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定位、人员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建立,即使有一些法规,也只是面上的制度较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使得各地区在运用法规制度时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运行的效率十分低下,受益群众较少,这进一步增大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不信任感。

2传统观念的束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推动建设社会保障事业。但是,受制于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束缚,农村中的农民更愿意依靠子女来养老,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同时,在“土地即是保障”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农民把土地既当成一种生产资料,也当成一种生存保障,感觉没有必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热情和支持,再加上各级政府在工作中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够,致使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中。

3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具体表现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距较大。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策略,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资本,以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方式,强制转移农业剩余。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经济基础很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形成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同时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上,它从制度上将城市与乡村严格分离开来。我国户籍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严格控制在2个不同的社会范畴内,两者界限分明,管理严格。同时,国家也重点发展城镇,完善城镇的社会保障事业。这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2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除享受民政部门的救济外,享受其他保障救济的非常少。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将本应该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广大农民却不能享受。城市户籍者拥有从出生、入学、就业、就医和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优越的福利制度;而拥有农村户口者,则很难或者根本不能享受到这种福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变,但是农民还是难以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绝大多数农民依旧被排斥在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之外。这种人为因素和历史积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学分析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1.二元经济格局迟迟不能改变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由于中国经济特有的生产要素禀赋特征、经济体制特征,三次产业的演变不同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是中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二元结构特征迟迟不能转变和消失,虽然农业占整个GDP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降到10%以下),但是农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近50%),使得三农问题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缓慢,无法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5%,这与我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相比不成比例。同时,由于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减弱了农村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从农业信贷规模发展情况来看,农业信贷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年均比重不到3%,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相比之下比较难。国务院在1996年便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但实际上农村建设、发展的信贷资金很难到位,而且农村大量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农村劳动力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建国后,为优先保证工业建设所需资源,我国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方面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造了制度性的障碍,造成了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受城乡分割治理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城市而言要低得多,教育投入更是不足;同时,由于薪资待遇的城乡差异大,农村人才难以回流。于是便形成一种悖论,贫穷的农村越需要人才,却越是难以获得人才。人才短缺造成新农村建设中智力支持的缺位。农村普遍存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全文阅读

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社会学论文

一、从垄断到协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的变迁

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服务仅依靠基层政府来供给,这体现了政府单一供给在特定条件下的现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应运而生,将逐渐取代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并在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优势。就多元供给模式而言,各主体间的关系成为优势能否发挥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单中心供给

公共服务自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主体地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政府单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是唯一的供给主体,负责农村范围内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这种模式下,基层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是一种垄断关系,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的垄断、对销售的垄断以及一定程度上对价格的垄断,这是由相关行业和事务的特性导致的。例如,环境卫生、体育设施等行业的非盈利性将私人企业拒之门外,致使这些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从长远利益出发,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不仅不能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而且导致供给效率低下。首先,村民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村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函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和村民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内容、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村,供给主体不重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村民对其量的需求。同时,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公共服务内容,例如村组安全、生产互助等。在需求结构方面,村民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发展型需求,当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之后,大家更希望能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更多援助。其次,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发起挑战。造成供给低效率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公平优先是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计划内统一分配的主要原则,其二,政府的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其三,政府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腐败行为,第四,政府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的支撑。总之,在村民需求与供给效率面前,基层政府这一唯一的供给主体已显得力不从心。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

实际上,必须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转变,只有各种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社会力量都参与进来,才能满足村民不断丰富、变化的需求,才能提高供给效率。总体来说,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就是打破原有的基层政府垄断供给的格局,改变供给主体单一、服务内容单一、生产方式单一、销售渠道单一、决策机制单一的局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发扬农村社会组织的公益精神,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身的积极作用,让政府、市场、社会在协同供给网络中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进而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种多主体的供给方式,符合多元治理的理念,即在社会信任和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社会网络和运营社会资本,使得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能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资本存量提升,最终促成善治的过程。市场经营主体的丰富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垄断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转变成为可能,这种转变同时也体现为各供给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即从垄断关系转变为协同合作关系。协同合作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公私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就是企业、社会贤达和地方政府官员为改善状况而进行的一种正式合作。在协同合作关系中,各主体相互信任、相互作用、相互协助、相互影响,各司其职。第一,基层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要承担起管理、规划、统筹、监督的职责,积极引导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第二,企业凭借其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重要的主置。要大力开展服务生产创新工作,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三,农村社会组织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等多种优势,负责提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弥补其他主体供给的不足。第四,村委会要帮助村民将公共服务需求、意愿表达出来,做村民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人,实现公共服务的自我供给。目前,各供给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还处于断裂状态,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长期以来政府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控制,农村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能力不足,企业的供给动力不足,村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观念不强等。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必须完善协同合作网络,重构多元主体间合作互助的关系。这需要依靠各种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的建立以及公共意识和精神的加强。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制度构成要素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

全文阅读

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

第一步:制定适合农村学生社会生活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为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而详细编制的设计路线,制定出一套系统缜密的活动步骤,使整个实践活动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地进行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切实研究参与团队的组成和实际情况,把活动过程与农村学生特有的生活轨迹相结合,让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目的真正实现,使活动倡导的生活态度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我校学生居住地大多以学校为中心成辐射状分布的特点,在制定“拒绝河流污染再现清水长流”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我把参与成员按回家方向分为东路、西路、北路、南路四个小组,并把活动范围具体缩小到我们本校生源地范围内,这样就使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与参与调查研究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时间精力得到了综合利用,保证了社会调查的可行性,并兼顾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团结协作。

第二步:充分做好活动前调研发动等准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首先对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深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有奖征文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情况。之后再通过摄影展、图片展,时事报道,等多种发动手段,引发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环境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点燃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有必要的话还要联系当地政府取得必要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地政府能否对一项社会实践给予支持对于一项实践活动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优势地位,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对于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程序,以最快的速度深入到目标层面展开活动,从而保证活动的积极有效。我校在确定“韩资假发厂”作为“拒绝河流污染再现清水长流”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地点之后就积极同目的地地方政府———洋湖乡人民政府进行沟通,地方政府在充分了解了实践团队的实践目的、调研过程、实践意义等内容后,洋湖乡人民政府同意给予大力支持参加水污染调查的学生进入当地假发厂内部生产车间做水污染源头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的详实资料。

第三步:分工明确和记录及时的实施过程活动方案制定后,活动进入实际意义上的实施阶段———这是整个社会实践活动核心阶段,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由于人数多、年龄小、范围广、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所以在参与实施实践活动前,首先要进行细致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制定详尽可行的活动方案,这是实践活动保质高效、安全有序的保障。在开展“拒绝河流污染再现清水长流”活动时,首先把每个班的学生按照回家线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组,并选取其中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并指导他们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沿什么线路调查,哪些同学负责书面记录,那些同学负责拍照等。由于计划的比较周密,组织得力,所以这次实地调研活动取得了较圆满的效果。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同事书写活动笔记,及时记录活动过程情感体验,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成果展评提供依据;要制作活动档案,将活动中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笔记、收集资料及时汇总,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活动,以促进活动的进度。

第四步:及时展示成果扩大社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参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所以在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总结与展示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彰,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组织学生将活动中积累的调查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将成果以一定方式展示出来。如编成文艺节目演出,或召开活动成果会,或制作成微电影,或布置宣传展板等,及时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这既是对实践成果总结与肯定,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同时,通过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活动主题。

成果展示既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的公共场馆举行,后者使学校活动有机地融入社会活动中,扩大了社会影响。通过这种扩大化的成果展示活动既在活动过程既是对学生个人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肯定和巩固,同时也是把正确的社会行为准则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确立和扩大影响的过程。使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效益实现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学习信心和团结协作能力大大加强,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等。这是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几点心得,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并且每个学校的实践活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一概用之,但希望能为其他从事社农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张霞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鹁鸽李中学教师

全文阅读

试论城乡“共谐”视阈下农村教育功能的内涵

摘 要: 城乡“共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农村教育必须积极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以自然人文为资源,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乡土性”;以教育规律为准则,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引领性”。

关键词: 城乡“共谐”发展 农村教育 功能特征

城乡“共谐”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又保持各自优势的共生和谐关系。无疑,作为农村社会改革和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农村教育,其功能发挥应体现促进城乡“共谐”发展的内涵。

一、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

人的发展是农村教育功能的“本”、“源”,是农村教育各种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因此,农村教育功能在发挥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以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导向,为农村社会全面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从农村学生对象发展看,农村教育功能具有奠基性。农村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未来,对其素质发展的要求并不能因“农村”而有所改变或降低,即农村教育在面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时,其重心和任务与城市中小学生是一样的,即如何促进学生的基础性综合发展,而非“为农”或“离农”的功利选择,这是需要清醒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性,是儿童进一步成长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而不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中的农村和城市只是区域性的定语,绝不意味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模式”[1],无论农村教育包涵多少功能,其发挥都必须以受教育对象掌握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为前提,所以农村中小学教育要成为“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主、职业性资格准备为辅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2],让中小学生具有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素质是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体所必须具备的。

2.从农村社会成员发展看,农村教育功能具有持续性。时展到今天,“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农村社会成员没有理由落后于时代,而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顺应时代的要求。由于学习化社会不仅要求人人都是学习者,更要求每个人都有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因此,农村教育要充分满足农村成员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学习需要,培养其生存、生活方面的综合素质,教会其懂得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最终使其能够“巧妙地适应”、“很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成为聪慧的、精神丰富的、对于各种生活有所准备的社会主体。当然,农村社会成员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内隐的集态度、方法、精神等为核心的个体素质要求,然其外延价值却可作用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毋庸讳言,缺乏受教育机会、生活贫困和处境不利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边疆民族农村地区,农村教育顾及这些人群的发展,培养其对生活处境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有利于他们对受教育权利的争取、诉求,从而有助于以人的“启蒙”、“自觉”逐渐推动社会、教育民主与公平的进程。因此,农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既可培养农村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能力,又可推动诸如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民主、正义的发展[3]。

二、以自然人文为资源,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乡土性”

全文阅读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研究综述

摘要: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实施场所,农村社区教育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研究进行梳理,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研究轨迹、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功能、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活动内容、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总结,指出了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学习中心;综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25-03

本文所谓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指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为基础,组织协调社区内外资源,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场所,使社区成员掌握更多的信息、文化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新型的服务性学习组织,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作为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尝试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研究轨迹人手,对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功能、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一、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研究轨迹

围绕“农村社区”、“社区学习中心”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等三个关键词进行资料搜集,涉及的文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社会发展的学术专著,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网络上相关政策文件、讲话报告以及新闻信息等。

在中国知网按模糊模式查找题名“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在1980-2011年间,共有文章13篇(见表1)。

从表1可见,2000年之前没有以“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篇名的研究论文,2001年以后研究论文的增多与国家政策有直接的关系。综合分析,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水平偏低。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制度背景是,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与社会全面重建阶段。研究课题主要是宏观取向的城乡关系、农村研究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抽样调查为辅。研究人员基本是非专业化理论工作者,农村社区研究的理论意识与意义普遍较弱。研究总体水平偏低。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研究步入正轨并初步发展。研究课题包括以农村社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社区类型、结构与功能、边区开发及人口流动、社区服务研究和国外社区工作介绍等。研究方法以混合方法为主,研究人员多为理论工作者、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研究队伍构成日益多样化。农村社区研究总体水平提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意识强烈。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总体水平跃升到新高度。研究课题主要是社区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和成熟,并引入比较研究视角。研究人员构成多样化,专业化训练程度提高,农村社区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创新程度有了重大突破。

全文阅读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 要:“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于2016年5月21-2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现代乡村文化建

>>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语用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中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研究 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展望 论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现状与展望 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前景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日常权威”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与体育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理论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 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社会学研究, 2006(2):1-12.

[3] 仝志辉.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44-47.

[4]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J].社会学研究, 2007(3): 39-55.

[5]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2):108-129.

[6] 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8-16,.

[7] 毛丹,王萍.英语学术界的乡村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1):194-216.

全文阅读

地方农业院校对周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的郊区化,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迁入郊区,对周边农村社区的建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从农业院校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加以阐述,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存在的缺陷,最后对此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nd mor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ve to suburbs, which produce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ural communities.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n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efect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关键词: 农业院校;农村社区;社区建设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ural communities;community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3-02

0 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农业院校的科技工作担负着科技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诸项任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许多的地方农业院校纷纷从城市中心,向城郊地区迁移。在农业高校郊区化的趋势下,农业院校与城郊农村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高校发挥地缘优势,与周边农村社区相互合作利用农村社区开展长期的实践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农村社区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促进城郊农村社区的建设。

1 地方农业院校对周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全文阅读

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摘 要:以各种体育史料和《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关于农村体育的学位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农村体育立项为分析样本,从研究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描述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和分析,由此对农村体育的未来研究提出思考。

关键词: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451―03

1 样本的筛选和确定

1.1 文献资料的筛选和确定 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体育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等中检索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体育方面的文献;在《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的“中国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等栏目查询1950―1993年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资料;在中国期刊网中,以主题词“农村体育”、“农民体育”、“乡镇体育”、“小城镇体育”、“乡村体育”、“村落体育”等主题词搜索1994―2005年与农村体育相关的论文。

1.2 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立项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着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从1997年起体育学开始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科,至2005年共立项218个,本研究以其中有关农村体育的立项课题为分析样本。

国家体育总局从1991年开始设立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到2004年共立项737个,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也将国家体育总局农村体育方面立项课题作为分析样本。

1.3 博硕士论文 以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和“硕士论文库”、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博士论文库“和“中国期刊网”上的“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

全文阅读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一直处于低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学者们从反贫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探析,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方法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问题复杂,农村社会工作还应不断深入。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农村社会工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理论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一批学者带头发起,之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甚至是停滞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这期间学者比较注重宏观上的政策研究。近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背景日益成熟,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介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评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以求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析,许多学者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将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还有学者分别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农村地区发展、留守妇女问题、农村养老福利问题、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等方面旁证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领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要。虽然由于中国农村自身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困境,但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研究

随着学术界近几年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了对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的研究。梳理文献发现,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农村社会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