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

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技术学院的编纂质量

一、当前高职院校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年鉴编纂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企服务、社会宣传等这些中心工作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年鉴编纂不够重视,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规划和操作性较强的编纂计划,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年鉴编纂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年鉴编纂队伍不稳定

各高职院校的年鉴编纂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强,导致年鉴编纂任务不明确,完成质量不高。各基层单位常常是在接到年鉴编纂任务后才临时指定一位人员参与编纂工作,或由办公室某位成员担任,或由辅导员参与撰写,尤其是一些科室较多的大部门通常通过分条分块任意指定人员分别撰写,然后直接拼合,而不经过任何文字修饰与风格调整,有时还会遇到基层单位部门人员调整、竞聘等各种因素带来的人员流动性问题干扰。这些年鉴参与人员多数都是部门新人,缺乏经验、责任心不强,且不了解年鉴的体例格式和任务要求,常常无法做到根据部门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条目,只能在往年年鉴的基础上更改一些数据,体例格式常年一成不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增加了高职院校年鉴的编写难度,以至年鉴编纂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三)年鉴编纂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高职院校的年鉴编纂成为学校基本情况的全面汇总,格式套用工作总结的模版,甚至有的部门将年度总结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上交给年鉴编辑部,导致年鉴中空话套话多、宣传本部门成绩的内容多、年度资料收集不全、重要内容缺失多、条目年年老面孔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年鉴编纂者在编纂中不了解年鉴体例格式特点、不学习年鉴的相关要求,再加上自身文字能力有限,导致行文措辞不够规范、一些语句字词表达错误、段落层次内容混杂等问题,甚至出现前后行文措辞不一、上下段落语句自相矛盾等情况,甚至在时间表述、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称谓称呼等细节上也常有不规范的表现。

(四)年鉴校际横向交流少

全文阅读

高校年鉴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

[摘 要]高校年鉴作为一种兼具权威性、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的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年鉴编纂质量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和队伍建设决定着年鉴的质量。通过强化年鉴编辑质量和责任意识,加强年鉴编辑业务素养,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来加强年鉴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年鉴;队伍建设;质量提升

一、编辑队伍建设是高校年鉴质量提升的关键

高校年鉴作为一种兼具权威性、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的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能否编成一部高质量的年鉴精品,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质量的编辑队伍。李铁映同志说:“志书是人修的,所以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有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志书,志书的质量取决于人才。”这同样适用于高校年鉴,高校年鉴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年鉴编纂人员素质的高低,高校编辑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年鉴质量提升的关键。要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应着重于包括撰稿人、编辑和主编在内的编辑队伍整体编校素质的提高和编校技能的培养,强化其质量意识、责任意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撰稿主体属性多为兼职。高校年鉴的撰稿者多为行政管理人员,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千头万绪,认为年鉴撰写是额外任务,责任心不够,缺乏专业培训和对年鉴素材的有意积累及精选,资料收集不全,重要内容确实。复制过往条目内容,缺少年度特色。条目内容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

2.撰稿内容易写成总结。撰稿者不了解年鉴条目的质量要求和具体标准,把年鉴稿件写成工作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总是从方便原则出发,以工作总结作为条目,概述性条目空话套话过多或多为政治口号,单一性条目缺少资料性和信息含量,对具体举措和成果记录较少,年鉴成了各单位工作总结的改写、汇编。

3.撰稿主体全局和客观意识受限。撰稿者缺乏把握全局的意识和能力。就部门业务工作写部门业务工作,缺乏对全局同类信息的整合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突出或夸大工作业绩,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使表述的事实失实失准。

4.编辑主体沟通统揽意识欠缺。编辑人员不熟悉各单位的业务,加之很少与撰稿人沟通,根本无法确定条目选题,更无法挖掘好的条目,只好不加选择,根据上报的稿件,略做修改,一编了事。

全文阅读

年鉴事业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年鉴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级各类的年鉴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年鉴编纂确实有其意义所在,而中国文化中的盛世修史传统更使这种记录当下的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更是为掀起年鉴编纂的热潮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年鉴事业繁荣背后还存在三大隐忧,一是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二是编纂体例缺乏创新;三是信息利用效率偏低。因此,要努力争取确立年鉴学的学科地位;在遵守年鉴体例规范的前提下彰显特色;要注重发挥年鉴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盛世修史;年鉴隐忧;发展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年鉴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级各类的年鉴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6种发展到90年代末的1300多种;进入新世纪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至2009年,估计在版年鉴约有2500种,加上内部赠阅、非正式出版的年鉴,总数接近3000种”[1]。笔者认为,这个估计可能还略显保守。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09年底,仅是市、县综合年鉴就已达到105种,这还不包括数量繁多的综合性年鉴、专业性年鉴以及未正式出版的各类年鉴等。因此,我国年鉴事业的繁荣局面已然形成,正成为出版界的一股新兴力量。

1 年鉴事业繁荣的原因探析

中国的年鉴编纂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年鉴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年鉴热潮迅速蔓延,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年鉴的合法地位。

追寻近年来我国年鉴事业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年鉴本身的价值来看,年鉴编纂是一项有其特殊意义的事业。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其独特的本质、结构和运行机制。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在观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认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而且,还能透过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人类将发生于人脑的观念活动通过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实践活动的成果得以保存和延续。年鉴就是忠实记录上一年度人类在某一领域内观察、改造自然和社会成果的符号文本。这样的记录很有必要,不仅可以准确地获知第一手的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在了解事物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从中国史学的传统来看,盛世修史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所在。治史和年鉴编纂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涉及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盛世修史是统治阶级彰显文化影响力的国家行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都产生于盛世。今时今日,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安定团结,人民满怀信心,有条件有能力记录当下的盛况,以达到客观反映现状、激励教育后人的目的。而这种记录不仅造就了历史学科的大发展,也同时掀起了年鉴的出版热潮。

全文阅读

高校年鉴研究: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摘 要]高校年鉴作为工具书之一,由于其全面性、时效性、权威性、连续性的特性和存史、资政、育人、交流的作用,编纂高校年鉴的学校日益增多。通过梳理和考察现有文献可知,我国学者对高校年鉴的研究经历了从“探索认知”到“广泛深入”和“细化研究”的阶段,并在高校年鉴编纂注意事项、存在的问题、质量提高、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学者对高校年鉴的研究在理论、规范、多视角方面还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以期对提高高校年鉴质量和促进其发展有所稗益。

[关键词]高校;年鉴;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年鉴是全面、系统、准确汇辑上一年度事物进展的新情况和统计资料,并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高校年鉴作为年鉴的一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其全面性、时效性、权威性、连续性的特性和存史、资政、育人、交流的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年鉴编纂出版队伍。据笔者统计,截至2011年底,在112所“211”高校中,有97所即87%的学校编纂出版了学校年鉴。

伴随高校年鉴的繁荣发展,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文献。最早专题研究高校年鉴的中文文献始见于上世纪90年代中,时至今日,虽然高校年鉴研究在我国尚未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于高校年鉴的研究热情和实践兴趣正在与日俱增。本文尝试分析与梳理迄今为止发表的中文文献及其研究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既往研究不足,并提出今后相关研究尚需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

1.相关中文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去重,得到研究高校年鉴的学术论文共41篇。根据研究论文年度分布(见表1)信息和对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可以对我国学者关于高校年鉴的研究进展状况作如下小结。

1.1 从相关研究进展的进程看,可以将国内关于高校年鉴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1 “探索认知”阶段(1995—2004)。这期间我国学者结合高校年鉴编纂实务,如郭学军(1995)[1]结合《东南大学年鉴》、张昌武(1998)[2]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年鉴》、张玉荣(2003)[3]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年鉴》,介绍了对高校年鉴的定义、特点、意义、作用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年鉴编纂的基本程序、需注意的问题、应遵循的原则的体会。

全文阅读

贯彻规划强基固本谱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华章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指组、黑龙江省志办的指导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专兼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兴安岭地方志系统置身于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肩负领导的期望和重托,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严格按照国家、省、地《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要求,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开创了全区地方志事业新局面。《大兴安岭年鉴》(2012)在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表彰中被评定为地市级(含副省级城市)综合年鉴类三等奖。

一、“十二五”圆满收官,全区地方志工作亮点纷呈

――依法依规,深度聚焦地方志发展战略。近年来,作的关于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讲话、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前与部分会议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王伟光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省委书记王宪魁和省长陆昊同志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给我区的地方志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2014年,省政府颁布了《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特别是2015年9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向社会公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全国地方志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规划纲要》是国家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国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以此为契机,我区通过报纸刊发领导专文、电视台滚动字幕宣传、电子宣传标语、全文解读、在《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政府网》刊载全文、工作回顾,通过印发贯彻通知、通过深入贯彻学习等形式对《规定》及《规划纲要》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将工作要求、工作部署、工作成绩进行推介,使地方志工作在政府层面、在领导层面、在社会层面得到认知、认可和支持。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知志”的氛围,一个“明志”的氛围,一个“求志”的氛围。

同时,我区地方志部门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依据实际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从建立健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手,相继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地方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行署名义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关于转发省政府令第2号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从职责、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基层政策性的指引。地本级地方志工作纳入地直党政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这一成功经验被《中国方志通讯》、《省地志办工作交流》、《黑龙江史志》刊载。

――着眼根本,志书编纂提档升级齐头并进。全区地方志部门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黑龙江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要求,进行编写及“一评三审”。采取普遍督察、面对面指导、一对一培训、逐篇审定的方法,就资料收集、编写进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沟通、协调指导,提高编写人员的素质,推进全区第二轮修志编纂工作。实现了地区志、县区局志、行业(部门)志、省相关志、地方简史五类地情书编纂齐头并进。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志》正在紧锣密鼓的编纂中。全区12个县区局及农工商联合公司、古莲河煤矿全面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占规划总数的100%。7部志书陆续出版发行,出书率50%。“十二五”期间,全区首部县级通志《呼玛县志》(1406-2005)出版发行,全区首部村志《呼玛县三卡村志》出版发行。行署水务局、地区电力工业局、呼中自然保护区、行署物价局、集团公司审计部等部门相继开展行业志的编纂工作,其中,《呼中自然保护区志》《大兴安岭电力工业局志》《大兴安岭水利志》陆续印刷出版。按省统一部署,我区参与完成了《黑龙江省林业志》《黑龙江省政府志》《黑龙江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志》的资料提供和阶段编写工作,其中,《黑龙江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志》已出版发行。我区首次有1名省志书终审专家库成员代表大兴安岭参与《牡丹江市志》、《绥芬河市志》、《哈尔滨市志》的评议、终审,受到国家、省及兄弟地市领导及专家的认可。

――找准定位,年鉴突显成为文化新名片。全区地方志部门严格以《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为依据,按时保质完成省部级年鉴供稿工作。加大地本级年鉴编纂及县区林业局年鉴的推动编纂与指导审查工作,确保提高年鉴质量。

20余年来,圆满完成《中国林业年鉴》《黑龙江年鉴》由大兴安岭地区承担的供稿工作,全面反映历年我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精点、亮点。编纂和出版《大兴安岭年鉴》是地方志办公室每年的常项工作,年均成书120余万字,业务规范性强,质量要求高,各方面关注度高。实现全彩印刷,自行设计版面,缩短年鉴印刷出版时间,文字差错率由万分之三降到十万分之一。《大兴安岭年鉴》(2011卷)获黑龙江省地方综合年鉴一等奖、2012卷获地区社会科学第十三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面启动县区林业局年鉴的编纂工作,全区首部县级年鉴《新林年鉴》(2013卷)于2014年5月出版发行,首部《加格达奇区年鉴》(2013~2014)于2015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

全文阅读

制度加科技做好《天津水务年鉴》编纂工作

“制度+科技”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从制度安排入手,对工作管理进行规范和明确;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规范业务流程进行固化和监督约束,提高制度执行力。天津水务局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引入“制度+科技”的方法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制度建设

1. 实行专人制,保证队伍稳定

年鉴的内容不断更新,但年鉴的结构体系、栏目设置是相对稳定的,其内容是上下衔接连续记载的,所以编纂队伍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年鉴编纂实行专人制指的是年鉴编纂栏目条目确定后,就要明确各个条目是由哪个编辑人员负责,然后由编辑人员对作者进行指导、催稿,对稿件进行编辑、核校,直至年鉴的出版印刷。这种制度突出了“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特点,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有力保证了年鉴的编纂质量。

《天津水务年鉴》由水务局志鉴编委会主办,编办室负责编著及日常工作;编办室从相关处室抽调精干工作人员,按照工作人员熟悉的业务分块负责年鉴编著工作;在全局形成年鉴编写工作网络,由相关单位或部门内部撰稿人组成,同时要求保持撰稿人相对稳定。撰稿人是编纂工作的排头兵,因为他们在一线工作,更清楚年鉴每个条目记述内容的来龙去脉,更能够提供全面、精确、新颖而真实的信息和资料。保持编纂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年鉴条目内容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编辑与撰稿人的有效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保证《天津水务年鉴》编纂质量。

2. 实行审签制,严把稿件出口关

年鉴条目稿件审核应当包括: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令;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统计口径;对外宣传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有无泄密等。市水务局编办室在要求有关单位供稿时,必须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认真核签,对涉及政治或政策敏感性问题和含有重要统计数据的条目内容,还需多方会审。为克服笔误,杜绝文字上的差错,市水务局编办室还采取反复核对、多人复核等方式,力争在谋篇布局、内容取舍、逻辑层次等方面都精练恰当;反映的事实、数据准确;语言文字有风采,有较强的可读性。

3. 定期培训制,总结交流有提高

全文阅读

全面反映我们慈善事业的《中华慈善年鉴》

在“2008中华慈善大会”胜利闭幕的大喜日子里,2006―2007年度《中华慈善年鉴》出版了。这是全国慈善事业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慈善文化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在此,我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年鉴编委会,对《中华慈善年鉴》(2006―2007)的公开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庆贺,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全国慈善系统所有关心支持年鉴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为年鉴的编纂、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华慈善年鉴》是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编纂出版的唯一一部公开、全面、客观、详实地反映我国慈善系统每一年度慈善事业发展变化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对各级慈善组织展示成绩,总结工作经验,对中外各界人士及时了解中国慈善事业情况、促进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历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纂出版《中华慈善年鉴》,是中华慈善总会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年鉴的权威性和史料性

年鉴是一个行业的年度百科全书,它又是这个行业的窗口,可为读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翻一翻年鉴,就能够了解这个行业的大概。《中华慈善年鉴》是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慈善工作基本情况的最主要工具书。

年鉴的作用是其他一般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年鉴富含大量的各类信息,信息量是年鉴功能的标志。由于年鉴的这种特殊功能,因而对其知识的严密性、史料的真实性、选材的实用性、立论的权威性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年鉴提供的信息和经验是全面的、丰富的,是权威的、准确的:是经过系统编排便于查检的;是连续不断逐年更新的。

年鉴可以说是一种“编年史”,具有巨大的存世价值,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方面的发展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史实。年鉴编纂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年的工作进行认真回顾、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一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得和失,有什么经验和教训,都要在年鉴中归纳出来,并予以真实地反映。

业内同行也需要看一看其他慈善组织的一年是怎样过的,他们一年中最有价值的事是什么,其主要成就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事件与他们相关,在其中的作用如何?这会给自身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年鉴的内容反映中国慈善事业的面貌,代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这些年来,慈善事业成绩很大,年鉴也应力求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全文阅读

二轮修志面临的困难与解决对策

[摘 要]材料是志书的血肉,决定志书的成败。二轮编纂县级志书面临的主要困难不是缺乏材料,而是收集材料。收集材料难,有内外两方面原因。本文实事求是地提出二轮修志的困难,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困难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尤其着眼于主观、内在,提出和谐修志、责任修志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为修好二轮志书做了方法上的探讨,更表达了一名志鉴编辑对修志工作的职业思考和精神追求,以此激发同业的爱岗敬业意识,不负历史重托,编修出有价值的志书。

[关键词]文登;二轮修志;困难;对策

文登上一轮修志工作始于1980年,至1996年《文登市志》出版,历时16年。据市志办公室统计,在上一轮修志过程中,全市各镇各部门共成立专门修志班子70多个,直接参与修志的人员达500多人,共收集地方史志资料两亿多字,编出乡镇志、行业志和部门志73部,为文登第一轮市志的编修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1996年《文登市志》出版后,不仅深受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喜爱,而且得到方志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在全国新编优秀地方志评比中,1996年版《文登市志》获一等奖。

第一轮修志任务完成后,文登仍保留着史志机构,为做好文登地方史志工作提供了保障。17年来,文登先后编纂出版了《文登简志》《文登学人》《文登年鉴》《文登进士》《光绪本点注》等17部1500多万字的地方史志丛书,影印了雍正、道光本《文登县志》。期间,市人大、土地局、卫生局、建设局、农业局、农机局、广播电视局、电业局、粮食局,水产局、人民银行、文登师范等二十多个单位还编纂出版了行业志和部门年鉴。这些地方史志丛书的编纂出版,不仅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第二轮市志的编修保存了大量的资料。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不难看出,文登地方史志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各部门对史志工作很重视,一些已经离开史志工作岗位的老同志,受聘仍在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着史志工作,运用丰富的专业学识和编纂经验,继续发挥着余热,并在编修过程中带动了新生代,为史志工作培养了人才。

一、二轮修志面临的困难

在经过第一轮全国性的编修地方志以后,我国的地方史志工作已经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5年9月,省政府颁布《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工作条例》。按照“两个条例”关于“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规定,山东省政府2001年就把文登市列为全省第二轮续志工作的重点单位,由于文登第一轮市志下限较晚等原因,我们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08年底启动,下限为2008年。至2011年,下限改为2010年。从时间要求上看,二轮修志启动以来,进度快的县市二轮修志已经完成,有的志稿已进入评审阶段,文登二轮修志工作已落后于全省整体进度。我们上一部《文登市志》的下限是1990年,距今23年了。所以,无论对比全省二轮修志的总体进度,还是按照两个《条例》的规定,我们的二轮修志工作都不能再拖了。《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促进了全社会关心修志事业,也提高了修志人员的积极性。但2008年文登市二轮修志启动以后,作为参与修志的编辑,我们还是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度,一是收集资料难,二是修志力量薄弱,任务繁重。这两个困难是相互关联的,各有主客观原因导致。

(一)收集资料难

相对于一轮修志,二轮志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20年,但这20年是改革开放进程最快的时期,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等等。其中,机构的分拆、合并,尤其是取消,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容量大但资料收集难的矛盾。如财贸办担负原商业、物资、供销管理业务,经信局要协调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的行业归上级主管,例如各商业银行、石油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气象,有的以经济利益为主,对于上不上地方志书抱无所谓的态度。资料收集难度可以想象。方志的编写原则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而资料性是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地方志是资料性的著述,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础,也是决定能否为社会提供全面、系统、翔实、准确的有价值服务的关键。资料是志书的生命,作为方志编辑有时无能为力。如文登市志初稿,虽然在体例上有所创新,但从内容上看,有的条目如自然环境编二十年的内容记载数据相当一部分只有至2005年数据,社会生活中民俗章所记和现实变化有很大差距,作为志书内容的记述看不出变动情况,应补充有关资料。二十年来的工业、商贸变化情况没有完全体现。志书记述因资料缺乏而有年鉴化的倾向,内容丰富翔实的志稿难得。

全文阅读

农业文化发展现况调研报告

农业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是我省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年鉴》作为记载当今农业改革发展、弘扬现代农业文明、推动农业享誉国内外的“窗口”和“名片”,日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目前全面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实行转变的新的形势下,如何开拓视野,转变思路,促进《农业年鉴》的创新发展,培育我省农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培育农业文化精品工程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农业年鉴》是我省农业文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我省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唯一部省级大农业行业年鉴——《农业年鉴》,伴随时代,风雨兼程,走过了近十年的光辉历程。该年鉴于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开始创办,从年起,由省直17个部门共同联合编纂,至年联合编纂单位扩展到省直30多个部门和市州县。同时,年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版,内容全面更新。至今已连续出版7卷(年卷即将出版),它的创办和发展,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了农业改革发展历程,对于全面推动农业的改革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继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年荣获“省首届年鉴奖一等奖”之后,年又荣获全国年鉴综合二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祯设计二等奖。日益成为我省农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理论实际工作者必备的“省情信息库”和“决策参谋库”。

回顾《农业年鉴》创办发展历程,无一不是注入了创新的内在推力。由于我们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创精品求发展的信念,使这部全面展示农业发展成就的行业年鉴越办越好。这些成绩是我们创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创新的战略谋发展,以创新的思路求突破,以创新的举措抓落实,以创新的工作出成果,将其培育打造成全国同行业第一流的精品名牌。

二、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框架结构和组织形式创新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的基本结构,也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年鉴的框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更加贴近时代,展现大农业发展强劲态势,体现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府指导农业的总体部署,我们从卷开始对农业年鉴框架结构进行了调整、改版、设计。一是扩大联合编纂单位。编辑委员会成员由原来的45人增至62人。参加联合编纂的省直部门由原17个扩大至30多个,新增涉农的财政、信息、保险、文化、体育、卫生、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组织、人事等联合编纂部门约20个,充分展示大农业的发展气势和特征。二是新增部分专文栏目,展示大农业发展特色。如市(州)长专文、现代农业经济、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农村法制与制度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农村改革推进等一些新的栏目,大大更新丰富了农业年鉴的内容和特色。三是建立健全编纂工作体系。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区相应成立农业年鉴编委会,稳定队伍,加强力量,从上至下层层建立健全特约编辑和撰稿负责人队伍。统一印发编辑人员聘书,逐步开辟和形成《农业年鉴》编纂工作体系。

(二)篇目内容的创新

全文阅读

大庆油田年鉴工作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大庆油田年鉴工作价值作用、办好油田年鉴应突出哪些具体特色及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三方面,以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自己观点,阐明了油田年鉴工作的价值作用、所具特色及未来发展情况,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特点。

[关键词]油田;大庆;年鉴工作;理论实践;探讨

大庆油田从1988年开始编制企业年鉴,2010年跨入全国先进单位行列。为更好地发挥志鉴工作效用,我们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的探讨;办好油田《年鉴》应突出哪些特色;油田年鉴工作的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阐述对年鉴工作的认识、做法与感受。请届内同仁给予指导、批评。

一、对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

《大庆油田年鉴》是当前油田年鉴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成分,要探讨大庆油田的年鉴工作,就应首先研究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大庆油田年鉴》是油田年鉴工作的集大成者,它全面记述了大庆油田事业年度发展,系统汇辑了全油田年度重要文献信息,为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品质和属性:

第一,《年鉴》是油田备以查用的资料工具书。它每年有近600个条目。内容涉及油田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众多领域,与众多的非工具书有着本质区别,凡工具书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如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其全都具备。

第二,《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自1988年首卷油田年鉴问世以来,历经23年,包括分开分立8年,已连续出版32卷,使油田年鉴具有很好的年度性、极强的连续性,有全面的各类信息汇总、数据统计作用,既有具体的现实性,又有深远的史册性。

第三,《年鉴》系统汇集年度大庆油田重要文献信息,具有明确而又广泛的收录范围,涵盖了油田各类文献信息,包括一次文献:如重要的油田党政文件、领导讲话、法律法规等;二次文献:如附录文章、文件摘编、提要等;还有三次文献:如综述、概况及评述性条目等。材料组合较为系统,多种方法并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