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底发言稿

年底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措并举实现年底电费双结零发言稿

电费管理中心深刻认识年底电费双结零的重要意义,年底电费双结零不仅是一个经济任务,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是确保电费及时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此,中心把年底电费双结零作为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切实抓进抓好,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实现年底电费双结零。

一是精心部署年底电费双结零工作。时间接近年底,中心早打算早安排,把加强电费回收作为第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召开会议,全面动员,提高中心每个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自觉投入到年底电费双结零工作中去,争取干出成绩,实现年底电费双结零的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完善《电费回收专项考核办法》,明确电费收缴过程每一环节的责任和考核办法,把电费回收的任务和指标落实到人,加强检查,按月进行绩效考核,直接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电费回收。

二是创新年底电费回收方式。中心采用先进的科技网络手段,实现电费回收与财务账务的接轨,完善财务管控系统中的资金监控功能,实现对各银行电费户头每日资金到账明细的监测。利用企业现有的GPRS专网和APN专用通道,在用电现场搭建电费缴费信息平台,利用无线POS终端现场打印功能,实现电力用户用电现场的实时缴纳电费和预缴电费及缴费凭证打印。改进电费回收方式,积极推广银行代扣、社会代收、智能缴费充值卡等新型缴费方式,方便广大用户缴费。

三是加大年底电费回收力度。中心员工加班加点,全面理清欠费用户与欠费金额,逐户下达催缴电费通知书,向用户说明电费回收的重要意义,力争取得用户的谅解与支持,在规定的时间内缴清电费。对多次催缴仍然拖欠电费的用户,中心按照“手续全,依法办,分步走,无后患”的要求,给用户下发停、限电通知,以合理正当的措施,促使用户缴清电费。在加大年底电费回收力度的同时,中心加强优质服务,虚心听取用户的意见,积极征求用户的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主动为用户解决实际困难,用真诚感动用户,使用户认识用电缴费的义务与责任,配合中心积极缴清电费。

电费管理中心采取三项措施,既改进电费回收工作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获得用户的支持与满意,又有效促进年底电费双结零工作发展,确保实现年底电费双结零,为2014年电费双结零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为2015年电费回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对审计复核方式的影响

【摘 要】 审计技术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同的环境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因素对复核方式选择的影响,深化了我们对影响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理解。

【关键词】 错报风险; 工作压力; 复核方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需要消耗会计师事务所大量的审计资源。就审计时间这种审计资源来说,审计经理5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和全部审计人员3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都要分配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审计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电子沟通方式和电子工作底稿的出现缓解了审计人员在分配审计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电子工作底稿和使用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工作底稿的复核资料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资源,尤其是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时。然而,工作底稿现场复核的方法由于可以体现审计复核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参与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较推崇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多样化,并建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程序中明确考虑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选择。一些研究文献也表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也很重要,复核的有效性、审计判断的质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的影响(Brazel et al.,2004)。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

(一)可选择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他们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但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级审计师的进一步复核。对工作底稿的进一步复核能够确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结论的适当性。然而,由于审计复核程序占用了注册会计师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力图来简化这一程序。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如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沟通方式的出现)已经向审计复核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复核方式的选择空间。随着审计复核人员逐渐转向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邮件,电子复核方式已经变成了审计复核人员所主要依赖的复核手段。这种电子复核方式主要包括审计复核人员在线审查工作底稿,与工作底稿编制者采用电子沟通方式来交接、讨论和解决问题。

同时,其他的复核方式已经演变为主要依靠面对面沟通方式来进行复核,比如面谈复核(review-by-interview)与实时复核(real-time review)。面谈复核是指审计复核人员就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而向工作底稿的编制者进行提问。实时复核是一种与面谈复核类似的审计复核方式,主要指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编制者实施审计程序之前所进行的讨论。IFA已经认识到对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复核中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电子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势

全文阅读

本故事纯属事实

N年前,一个小姑娘给洋姐投来一篇稿,她在信封上画了一个圈,圈儿里写了一个1字。文字十分稚嫩,小博是无法采用的。不过,她在文末说,我会每周都给你投一篇稿。我笑了,根本无须犹豫地选择了不去相信。无数的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坚持住的其实没有(不用说每周,就是每个月投一篇稿的,如果不是编辑催,都没有能坚持下来的),反正我没见过。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她的第8篇来稿。我在版底留言给她(当时小博没有页边,还是版底),告诉她来信收到,诺言收到,我会一直关注她。小姑娘看到信息特别高兴,来信的末尾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她说:姐,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当我看到一张白白的信封上圈着一个大大的18的时候,都不用看投稿人就知道她的第18篇稿子到了。老实讲,我多少有些感动,但是打开信封,文字依旧。你知道,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个把月的事儿。但是,我依然把她那篇文提给了主编,结果当然是毫无意外地沉了。于是,我又在版底留言给她,告诉她这次的稿子提给主编了,只是,没有告诉她这稿子是一定会沉的。

我曾经听经济学家郎咸平回忆自己迷惘的高中时代,他成绩靠后,自感前途无望,申请了美国的大学,也没抱多大希望,但是那个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却在拒绝他的申请的同时顺便鼓励了他一下,说他很有研究天分。多年以后,出了名的郎咸平在某经济学人会议上见到了这位教授,当面感谢他。那教授却说:是吗?我不记得这回事了!

大概是从那儿以后,我渐渐想通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年长而更加成熟些的编辑,绝对不可以随意地吹灭年轻的希望之火,我必须把话说得漂亮一些,委婉一些,有的时候哪怕什么都不说,但就是不能实话实说,尤其再考虑到大人的判断未必准确这点的时候,不说实话简直就是“美德”。

我的“美德”在这个女孩身上开出了花朵。她信守着自己的诺言,更加努力地写稿,也更加频繁地投稿,我依然在版底给她留个言,直到她投到40多封也没有上稿的时候,我都觉得不太好意思继续鼓励下去了,这鼓励疑似变成了忽悠。后来,我跟主编说给她上一篇成么?主编回复,我看看。

结果……无果。

有一阵子,我其实挺害怕收到她来信的,她的诺言好像变成了我的承诺―― 一定要给她上稿的承诺!我怕她写的还是用不了,我怕我帮不到她。不过,她倒是很豁达,她说:姐,用不用都没事儿,咱就是说话算数的人。

全文阅读

初中生写作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在2013年10月21日向社会公布了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语文科目分值将上调,作文分值随之上调。这一新的举措将很快影响到其它省市。大家都知道,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在本文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提高 写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41-02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生在回答学语文最怕什么的时候,则大多数回答"写作文",可谓"题未出而叹息,临文卷而汗颜",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细致观察生活,不能抓住事物特征描写

叶圣陶说过"写作素材来源于整个生活"。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一旦说到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辰,江河田野……都是观察的对象。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掌握自然界事物的特征。如《咏雪》一文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当然是"柳絮因风起"好。谢道韫能够抓住当时雪的特征回答;同时能够根据谢太傅的所问回答。(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纷纷"是多而杂乱的意思。这说明当时下着大雪,雪花乱飞,再说当时雪所含水分少,所以雪比较轻。雪花飘飞像柳絮因风飘飞的样子。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许多学生不理解"初月出云"四个字的含义。有些学生提问,"初月"是什么样子?我让学生留心下雪的情景,观察雪的特征;观察月亮在一个月的运行情况。经过学生的细致观察,掌握了这些事物的特征。最终也就理解了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事物特征进行准确描写的。

二、缺乏语言积累,词不达意

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精炼组合,是通过文字形式表情达意。而现在的学生由于文字表达能力差,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自然顺畅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语言要求活、新、准确、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背诵诗歌和叙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全班学生读过某种共同的读物后,组织学生复述读过的书籍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具体做法是指明一个学生复述,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让其他学生指出这个学生在复述时哪个词语使用准确,为什么准确?哪个词语使用不准确,如何修改?这种双向有效的训练方法,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全文阅读

审计工作底稿误区纠正论文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历史还不久,从没有审计准则到独立审计准则逐批颁布实施,从只有几十个考核通过的注册会计师到拥有35万个考试合格的注册会计师,期间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从实务讲,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水平与国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方面。本文就注册会计师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剖析,探讨纠正的方法。

一、使用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就能实现审计规范的误区及纠正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只要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执业,就可达到审计规范的要求。因而,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每一项审计业务,都要不折不扣地使用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以求规范。

事实上,使用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是执业规范的部分内容,但它的实质也不是僵化地认为每一张底稿都不能改变。审计工作底稿显审计目的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如果不管审计目的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拿起已设计好的底稿就用,势必无法高效率地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完成审计目的。因而,在实务操作中,注册会计师不能拘于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必须运用高水平的专业判断,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项目的特点,选择通用或专用格式的审计工作底稿。

通常,注册会计师无论选择使用哪一种格式的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底稿必须服务于注册会计师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够支持审计目标的实现;

(2)底稿要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实用性要强;

(3)底稿要体现节约性,若专用格式已设计的项目不适用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需要,则可使用通用格式,简化格式栏。

全文阅读

我为莫言当编辑

1982年,我在辽宁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时,有一天,我拆开一封作者来稿,铺开稿纸一眼掠去,便被优美的文字和充满激情与内涵的内容打动了,其中的情节描写、故事内核等等,都甚为精彩。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篇发表后可能引起全国读者强烈反响的好稿件。读到最后,呈现出作者的通联,作者:管谟业;笔名:莫言……

当年,莫言在全国文学圈还没有太多名气,我心想,莫言这个笔名有特点,好像深藏想要说而未道破的语言。此人非寻常。

于是我随手拽出几张信纸,给莫言写了封信——

莫言先生:

您好!

来稿收悉,甚为欣喜。

您的稿件中充满了乡土气息,满篇民族文化色彩,故事情节生动,表述准确,思想内涵挖掘深刻,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篇经典力作。您的作品令人敬畏与深思,平实中深藏文化张力,写出了真正属于民族内核的东西,能读到这样好的作品,甚是欣慰!文章要有自己的个性与文化特点,您具备了这一特质,并有很深的造诣,可喜可贺。

《心灵上的红高粱》稿件留用,将在我刊第八期刊用,届时我们会将样刊及稿酬邮寄与您,请注意查收!

全文阅读

探寻“著书立说”之道

我这一生,与报刊书籍、与编辑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莫逆之交。

一、投稿:需要机缘与储备

作者与编辑,稿件与刊物,确实隐含着互通互融、知心知音的微妙契合关系。

1965年,正是我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二年,就正式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育类文稿。那些在我荒芜稚嫩心田上垦播的编辑,至今我仍不知名,但已知心。我发表的作品大部分属自然来稿,也有若干约稿或关系稿;以言论作品为主,也上过照片及文学类作品。能够被发表,姑且称之“机缘”。直白一点说,就是投稿应符合刊物的主旨、属性、品位等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作者还要掌握“季节”,洞察“气侯”,适时“播种”,及时“收获”。发稿与否,取决于稿件质量、文风、“机缘”。因此,要抱一颗平常心:写稿靠自信,发稿随他意。以文会友,互信、互利、互爱。倘利用人情、物质等拉关系、“走后门”,势必损害这种精神融合、心灵默契、理念趋同的学术“价位”。

每次投稿,都是在检测这种“机缘”,以及文稿的“及格率”与“到达度”。

投稿除了需要机缘,更离不开储备的过程。我从教40年,以教为业,多次婉谢改行从政的邀请,而且一直坚持如下从教理念:“力图达到教与学结合,说与做统一,实践与理论并行的境地。不断拓展教育的领域与功能。”我公开发表教育类文稿七十多篇,几乎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

记得也是1965年,让我的一篇上海籍支闽林工事迹的书信体通讯稿,刊登于当年《解放日报》。这确实让人深感意外,纯属偶然。纵使这种“偶然”,也离不开我十多年对语文学科,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钟情与追寻。其实,这也算一种“储备”。当然,就文学类作品而言,“储备”除了这种来自书本与课堂的间接认知外,更重要的还有出自亲身“履历”的那些情商与智商的积淀。我之所以特别看重外出求学、上山支教、下乡务农、进场伐木等游子生涯与磨难经历,是因为这些“储备”在我后来的文学园地里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形成了“母校”专题、师范情结、第二故乡、风土人情专辑等。这些“优势”确实为我的作品加了“码”,增了“色”,添了“彩”!

二、投身人文关怀:文品与人品同等重要

全文阅读

浅议新闻稿件的修改

稿件讲究“一写十改”。文章构思形成后,就要“不拘小节”,一气呵成,以免让细枝末节打断思路。稿件写成后则要精雕细琢,仔细推敲,力求言简意赅,精益求精。现结合笔者在校对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与资深编辑的探讨,对稿件的修改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推敲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较急的稿件。在写稿时由于速度较快,丢字落句现象是常有的事。因为稿件较急,需要尽快出手,更需赶紧修改,就要用朗读推敲法。写稿时大脑一直处于高度集中、高速运转的状态,耗费精力非常大。而稿件写完后,精神压力本能地得到释放,轻松感、愉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仅凭眼看和默读,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当之处,而一经朗读,通过绘声绘色地再现,不仅使原作能得到完善,而且会有进一步的发挥和充实。毕竟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远超过写作的能力,自己觉得拗口,就根据需要增删字词,读中推敲,一读一改,自然可以删除一些语言中粗糙的部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重点核实法

重点核实法主要是指对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的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包括职务)是新闻的要素,而数字则是新闻的事实。若这几项有误,就会使人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宣传效果。而且这几项内容有很强的不可更改性,编校人员除了特别熟悉的人和事,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时,一般不对此进行更正修改,往往会一错到底。这就要求撰稿人对这几项内容进行认真核实,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做到文责自负。但不少来稿中,常常出现丢字、错字、别字、落句现象。比如在同一稿件中对同一个嘎查的报道,上文几处是“白音XX嘎查”,而下文几处则成了“巴彦XX嘎查”,到底是“白音XX嘎查”还是“巴彦XX嘎查”,让人犯难。虽说是译音,但也要求准确与统一;投资几百万元的项目却修了“一点几平方米”的大棚,储备了“一点几立方米的石头(不足一小四轮的载量)”……为了核实它们,往往要耗费编校人员很大的精力与心血。

三、个别推敲法

对一些提法一定要认真推敲,推敲该种提法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政策,是否严谨,绝不可为了标新立异,为了求新而求新,用一些新、特、怪、奇的提法或字词,使人如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对一些已有的提法也不可照搬照抄,要看看是否适用,有的提法在一篇稿件中适用,未必在另一篇稿件中也适用。如“今年XX案件,实现了稳中求降的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稳”字用得就欠妥。

四、征求意见法

全文阅读

版权:被侵犯与被忽略的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的权利”,“公民、法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这一规定庄严宣告,我国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有和随意侵犯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据统计,仅北京地区1985年以来登记在案的版权纠纷就近50起。其中,1985年l0起,1986年20起,1987年上半年达16起。由于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版权法》,许多人没有这种法律意识,仅仅将其归之“道德问题”甚至“工作偏差”。

这是一个严峻而苦涩的生活现实。

《白鹅女》和《野葡萄》

1986年。北京友谊宾馆。

某国作家访华团成员、作家M女士在琳琅满目的柜台前浏览着,选购着。

当她回到房间,把刚刚购买的一本装潢精美、设计新颖的儿童画册《白鹅女》读完之后,心中不由犯起了糊涂: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以英、法、德、日、俄五种不同语言发行,并赫然标明作者“李某某”的这部作品似曾相识!她慢慢回忆着,翻出厚厚一本留名册。蓦地,她的目光迅速落在一个极熟悉的中国同行的名字上:葛翠琳。

葛翠琳,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协北京分会理事,专业作家。她的童话集《野葡萄》《进过天堂的孩子》《翻跟头的木偶》《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等,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

全文阅读

古籍类图书编辑经验浅谈

摘要:古籍类图书作为一个特殊的图书出版门类,对编辑加工环节的要求较高,对编辑的能力和素质也要高于一般图书编辑。本文从笔者工作实践出发,对古籍类图书编辑加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古籍类图书作为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成为了出版界的畅销书。除古籍出版社外,一些综合类出版社也常把古籍类图书纳入其出书范围。笔者结合古籍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浅谈在此类图书编辑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要善于甄别版本

对于古籍类书稿,笔者认为,拿到书稿后首先要翻看书稿,看拿到手的书稿的版本,也就是甄别版本。

很多古籍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在出版时,以哪一种版本作为出书的底本呢?这就需要做出甄别。有人说,我们拿到的书稿是点校者选择过、校订过的本子,还要甄别什么呢?可以看一个例子。中国近代著名的的领导者康有为,在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海外。他变法期间的各种奏稿论著,多有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也多有不同,如他在变法期间进呈给光绪帝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就有不同的版本。该书前后两次进呈,初次进呈本已缺失,故宫藏有第二次进呈本(十二卷附表一卷),还有《戊戌真奏议》本(十二卷,无附表)。如果只是随便选一个本子就拿来出版,自然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编辑《康有为全集》时,我们首先翻看了这一论著点校者的版本说明,其选用的是故宫藏本,与戊戌本参校,按说用的是最完整的本子了。但是,编辑发现了其中的一条注释不甚清晰,未说明资料的具体来源。后经与点校者沟通,才明白该书稿抄录的是原藏件,且缺少一篇序。编辑了解到当时故宫所藏本已经出版影印本,故而建议点校者根据影印本再校对一遍,并补录序言。这样,不仅理清了版本,而且弥补了缺漏,从而提高了图书质量。

选定好的底本,再参校以其它的版本,取其之长,补底本之短,再加上相关专家细致的校勘,这才能保障古籍的出版质量。因此,编辑的第一步工作至关重要。

二、核对原稿,纠正文字之误

一般情况下,编辑拿到的都是排版录入好并且是校对人员校对过的简体字校样,编辑人员就在这一简体字的稿件上进行编辑加工,即对照繁体字本,进行核对工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