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技术

能源技术范文精选

能源技术范文第1篇

2.旋流式喷嘴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徐刚,吴伟亮,XUGang,WUWei-Liang

3.燃烧器材料和结构尺寸对微型热光电系统的影响赵新璞,徐斌,吴健,苗家轩,薛宏,ZHAOXin-pu,XUBin,WUJian,MIAOJia-xuan,XUEHong

4.600MW超临界锅炉基于中间点焓校正的给水控制系统胡武奇,忻建华,叶敏,HUWu-qi,XINJian-hua,YEMin

5.模拟空冷系统试验台的设计陈雪梅,李菁华,梅春阳,ChenXue-Mei,LiJing-hua,MeiChun-yang

6.四温位吸收式热泵的热经济性能优化唐新贵,谢平,TANGXin-gui,XIEPing

7.代用燃料GTL与橡胶材料的相容性朱祺,武涛,尹琪,黄震,ZHUQi,WUTao,YINQi,HUANGZhen

8.用于大型LNG储罐的低温含镍合金钢国产化黄淑女,HUANGShu-nv

9.新式盘式永磁直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与仿真杜华夏,王心尘,范正萍,王亚军,DUHua-xia,WANGXin-chen,FANZheng-ping,WANGYa-jun

10.应用于通信基站的风光互补电源系统李凌锐,董文斌,郭小坚,LILing-rui,DONGWen-bin,GUOXlao-jian

11.能源技术 上海非粮食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江国平,彭武厚,陆鑫,陆善忠,JIANGGuw-ping,PENWu-hou,LUXin,LUShan-zhong

12.外界环境对热管式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影响高凤佳,陈威,GaoFeng-jia,CHENWei

13.上海建筑能耗统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倪德良,NIDe-liang

14.某厂空调系统运行的测试与调试王长庆,李欣,WANGChang-qing,LIXin

15.基于CFD软件的机房通风系统数值模拟陈秀敏,陈超志,赵范心,梅熠,CHENXiu-min,CHENChao-zhi,ZHAOFan-xin,MEIYi

16.电厂300MW变工况运行应达值的确定方法张卫彬,吴仲,赵明亮,ZHANGWei-bin,WUZhong,ZHAOMing-liang

17.磨煤机的技术改造与制粉系统的优化调整王秋林,WANGQiu-lin

18.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给水自动调节系统优化改进任安婷,贺军全,RENAn-ting,HEJun-quan

19.流化床锅炉运行故障及分析处理张中良,巩建华,ZHANGZhong-liang,GQNGJian-hua

20.低压湿式螺旋气柜带气补漏技术杜永民,DUYong-min

21.一例热水锅炉水冷壁爆管的修理及预防王晓东,卜匀,WANGXiao-dong,BUYun

1.基于OEM-2100的机动车道路排放试验与分析雷伟,吕林,LEIWei,LULin

2.微尺度库埃特流动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罗建斌,徐斌,薛宏,LUOJian-Bin,XUBin,XUEHong

3.基于通用级特性图的压气机特性计算方法刘慧,刘永文,LIUHui,LIUYong-wen

4.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火用)分析及其主蒸汽参数优化问题张向辉,张树芳,李金磊,曾庆华,ZHANGXiang-hui,ZHANGShu-fang,LIJin-lei,CENGQing-hua

5.可移动式微型冷热电联产系统热电运行分析富海,吴静怡,王如竹,FUHai,WUJing-yi,WANGRu-zuo

6.带平面反射板的真空集热管表面能流分布叶青,阮伟,李振海,YEQing,RUANWei,LiIZhen-hai

7.氢发动机技术特点及其发展李强,颜伏伍,袁守利,LIQiang,YANFu-wu,YUANShou-li

8.地热能利用技术及其在邦腊掌旅游区的应用朱菲,李庆雷,明庆忠,ZHUFei,LIQing-lei,MINGQing-zhong

9.冰蓄冷系统在某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和运行分析梁浩,于航,王小林,董齐,LIANGHHao,YUHhang,WANGXiao-lin,DONGQi

10.液体除湿空调再生性能试验分析沈钰龙,柳建华,SHENYu-long,LIUJian-hua

11.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能源技术 郭德政,吴君华,李海山,王美达,GUODe-zheng,WUJun-hua,LIHai-shan,WANGMei-da

12.为满足冬季极端工况下闭式地表水源热泵正常运行的两种改造方案对比李跃,付家轩,张奕,王子介,LIYue,FUJia-xuan,ZHANGYi,WANGzi-jie

13.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探讨谭福太,ANFu-tai

14.基于CFD的焙烧炉技术改进姚成军,徐明厚,YAOCheng-jun,XUMing-hou

15.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立管水冷装置的改进商桂新,刘洪龙,夏卓林,SHANGGui-xin,LIUHong-long,XIAZhuo-lin

16.铝型材时效炉设备现状及其改造方案江海东,JIANGHai-dong

17.抛煤机锅炉环保节能分析改造任安婷,贺军全,RENAn-ting,HEJun-quan

18.CFB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机理及对策韦家俊,WEIJia-jun

19.耐火纤维在热连轧加热炉上的应用陈飚,侯卫军,万纯杰,杨云凤,CHENBiao,HOUWei-jun,WANChun-jie,YANGYtm-feng

1.自由淹没气体旋转射流数值模拟张健,闫小康,王利军,ZHANGJian,YANXiao-kang,WANGLi-jun

2.烟草烘箱内部气流组织的优化庄江婷,刘东,丁燕,ZHANGJiang-ting,LIUDong,DINGYan

3.结构抗火试验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丁燕,刘东,庄江婷,DINGYan,LIUDong,ZHUANGJiang-ting

4.基于EMD方法的柴油机振动信号去噪声处理邢丽华,鄂加强,禚爰红,田新新,XINGLi-hua,EJia-qiang,ZHUOYuan-hong,TIANXin-xinHtTp://

5.应用于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的几种冷却技术翁政军,杨洪海,WENGZheng-jun,YANGHong-hai

6.SOFC阳极气体循环中气流引射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许洪伟,张会生,苏明,XUHong-wei,ZHANGHui-sheng,SUMing

7.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仿真及其影响制冷效果的分析解磊,张会生,翁史烈,JIELei,ZHANGHui-sheng,WENGShi-lie

8.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方法的空调系统传感器漂移故障诊断杨云雨,杜志敏,晋欣桥,YANGYun-yu,DUZhi-min,JINXin-qiao

9.组态王软件在冷凝机组性能测试台中的应用陈波,胡代赟,涂淑平,CHEBo,HUDai-Yun,TUShu-ping

10.DeST能耗模拟软件在某建筑冷热源方案分析中的应用叶青,李振海,YE-Qing,LIZhen-hai

11.太阳能蓄热墙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进展杨培莹,章学来,吕磊磊,盛青青,叶金,YANGPei-yin,ZHAGNGXue-lai,LVLei-lei,SHENGQing-qing,YEJing

12.夏季城市住宅能源消费调查与比较伍星,李振海,吉野博,崔凯,姜中天,WUXing,LIZhen-Hai,HIROSHIYoshino,CUIKai,JIANGZhong-Tian

13.溴化锂水溶液的结晶控制及应用对策尹洪超,靳兵,赵亮,YINHong-chao,JINBing,ZHAOLiang

14.一种研究密闭式冷却塔换热的方法梁浩,项品义,章立新,杨茉,黄景山,LIANGHao,XIANGPin-yi,ZHANGLi-xin,YANGMo,HUANGJin-shan

15.锅壳式供暖锅炉设计与计算中的几个问题王建伟,岳永亮,沈胜强,WANGJian-wei,YUEYong-liang,SHENSheng-qiang

16.能源技术 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引风机节能改造吴剑恒,WUJian-heng

17.S7-200PLC在电极压放装置上的应用陈刚,沈社会,CHENGang,SHENShe-hui

18.电喷柴油发电机组在高海拔地区的应用实践吴世雷,WUShi-lei

19.解决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热等待"问题的几种方法焦震,李满,于荣威,JIAOZhen,LIMan,YURong-wei

1.基于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的城市能源供应结构预测模型孙天晴,马宪国,SUNTian-qing,MAXian-guo

2.高超声速飞行器瞬态表面热流和温度的工程计算蒋友娣,董葳,陈勇,JIANGYou-di,DONGWei,CHENYong

3.电站锅炉的换热器熵产模型朱予东,张婷,李太兴,吴彦坤,ZHUYu-dong,ZHANGTing,LITai-xing,WUYan-kun

4.利用LNG冷能的冷冻冷藏库设计盛青青,章学来,叶金,杨培莹,吕磊磊,SHENGQing-qing,ZHANGXue-lai,YEJin,YANGPei-ying,LVLei-lei

5.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器新进展王锋,李隆键,辛明道,陈清华,WANGFeng,LILong-jian,XINMing-dao,CHENQing-hua

6.生物质能源开发新技术赵晓晓,ZHAOXiao-xiao

7.海水盐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纪娟,胡以怀,贾靖,JIJuan,HUYi-huai,JIAJing

8.蓄冷球在流场中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蔡翔,王长庆,CAIXiang,WANGChang-qing

9.天棚结构对天棚换热影响的模拟分析卢朝亮,陈汝东,LUChao-liang,CHENRu-dong

10.地源热泵的地域特性及热平衡问题曾宪斌,李娟,ZENGXian-bin,LIJuan

11.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邹慧丽,王凯,ZOUHui-li,WANGKai

12.复合相变蓄热器在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中的应用吕磊磊,章学来,叶金,杨培莹,盛青青,LVLei-lei,ZHANGXue-lai,YEJin,YANGPei-ying,SHENGQing-qing

13.变频控制冷水泵的实际节能效果黄皓明,董宝春,HUANGHao-ming,DONGBao-chun

14.解决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热等待"问题的几种方法李满,LIMan

15.煤粉锅炉等离子点火技术在库车电厂的应用郭亮,李新刚,GUOliang,LIXin-gang

16.双螺旋混煤器在角管式热水锅炉的应用党明,张春光,DANGMing,ZHANGChun-guang

17.C6-35/8型汽轮机通流部分技术改造吴剑恒,俞金树,WUJian-heng,YUJin-shu

1.电厂热力系统计算通用矩阵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肖国俊,XIAOGuo-jun

2.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李太兴,徐佳宇,张婷,刘振刚,王俊有,LITai-xing,XUJia-yu,LIUZhen-gang,WANJun-you,ZHANGTing

3.山西省煤基石油替代燃料中长期发展战略王云,WANGYun

4.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进展能源技术 矫洪涛,王学生,魏国,JIAOHong-tao,WANGXue-sheng,WEIGuo

5.基于小型发电机的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进展廖葵,龙新峰,LIAOKui,LONGXin-feng

6.小型家用垂直轴风力发电系统的设计范正萍,王心尘,杜华夏,王亚军,FANZheng-ping,WANGXin-chen,DUHua-xia,WANGYa-jun

7.陈旧垃圾RDF利用方式的比较丁珂,陈德珍,周恭明,DINGKe,CHENDe-zhen,ZHOUGong-ming

8.谨防地表水源热泵可能引起的热污染潘洁,刘传聚,PANJie,LIUChuan-ju

9.上进风与台式灶引射性能测试及其比较李伟奇,秦朝葵,张雪梅,LIWe-qi,QINChao-kui,ZHANGXue-mei

10.影响家用燃气灶具热效率测试因素的探讨张健,ZHANGJian

11.一种复合保温砌块的结构优化及效果陈建芳,叶必朝,CHENJian-fang,YEBi-chao

12.上海地区外墙传热性能对全年能耗的影响徐萍,徐文华,吴刚,陈劲晖,Xu-Ping,XUWen-hua,WUGang,CHENJin-hui

13.金属镁冶炼中的高温废气余热回收李盼,李亚光,LiPan,LiYa-guang

14.云浮发电厂2号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的应用实践林俊航,徐齐胜,方庆艳,LINJun-hang,XUQi-sheng,FANGQing-yan

1.我国能源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白泉,时璟丽,高虎,李俊峰,BAIQuan,SHIJing-li,GAOhu,LIJun-feng

2.废气再循环在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分析席端良,方锡邦,XIDuan-liang,FANGXi-bang

3.含热源方腔的耦合自然对流换热的三维数值模拟殷亮,李维,陈丽萍,YINLiang,LIWei,CHENLi-ping

4.惰性多孔介质内天然气预混燃烧的数学模拟评述郑中青,李艳红,胡国新,ZHENGZhong-qing,LIYan-hong,HUGuo-xin

5.厚壁钢管焊接过程中燃烧输出功率的确定秦朝葵,魏晓峰,QINChao-kui,WEIXiao-feng

6.广东省天然气发电前景分析香小敏,陈茂濠,黄何,郭贤明,XIANGXiao-ming,CHENMao-hao,HUANGHe,GUOXian-ming

7.太阳电池最大输出功率点跟踪新方法唐文芳,丁宣浩,卢文全,TANGWen-fang,DINGXuen-hao,LUWen-quan

8.基于容阻建模技术的SOFC电堆数值模拟黄刘松,张会生,HUANGLiu-song,ZHANGHui-sheng

9.风力集中式建筑物风能密度分布的数值模拟陈宝明,张涛,CHENBao-ming,ZHANGTao

10.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分析张丽娜,张义智,田瑞,闫素英,李文军,ZHANGLi-na,ZHANGYi-zhi,TIANRui,YANSu-ying,LIWen-jun

11.环境湿度对卧式陈列柜热负荷影响的数值分析XIEZhuo,CHENJiang-ping,CHENZhi-jiu

12.自然分层型水蓄冷槽布水器的模拟能源技术 胡国霞,于航,HUGuo-xia,YUHang

13.输气管线直埋全焊接球阀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史安民,吴军贵,SHIAn-min,WUJun-gui

14.变频控制在热电厂凝泵中的应用吴剑恒,俞金树,蔡振威,WUJian-heng,YUJin-shu,CAIZhen-wei

15.熔铜炉除尘系统的改造张春雷,雷跃星,ZHANGChun-lei,LEIYue-xing

能源技术范文第2篇

2.紫外光液相光化学法分解硫化氢制氢付晓红,FUXiao-hong

3.生活垃圾处理场环境绩效审计初探刘建强,王岩,LIUJian-qiang,WANGYan

4.应用能源技术 XJM-S16型浮选机在铁东选煤厂的应用胡广庆,HUGuang-qing

5.流量公式中流量系数与速度系数关系的改进张跃龙,ZHANGYue-long

6.铁路轴承保持器兜孔垂直度检测田雁翎,朱军,简海峰,张振铎,TIANYan-ling,ZHUJun,JIANHai-feng,ZHANGZhen-duo

7.鸡西盆地永庆组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王培坤,WANGPei-kun

8.增压锅炉汽包应力的有限元分析赵国庆,张倩影,ZHAOGuo-qing,ZHANGQian-ying

9.浅谈核电站辅助锅炉选型赵翠莲,修恒旭,ZHAOCui-lian,XIUHeng-xu

10.提高电站锅炉效率的措施朴春旭,PIAOChun-xu

11.热电联产规划中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编写案例万中昌,WANZhong-chang

12.吉林地区地下水地源热泵探析孙玉新,陆亦工,代元军,SUNYu-xin,LUYi-gong,DAIYuan-jun

13.浅谈反渗透膜的清洗郑金,ZHENGJin

14.新型恒压供水系统谢静,韦力,XIEJing,WEILI

15.600MW等级直接空冷机组的电动给水泵配置分析修恒旭,赵翠莲,XIUHeng-xu,ZHAOCui-lian

16.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理论分析张雪东,ZHANGXue-dong

1.关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几点思考邢志强,金世哲,XINGZhi-qiang,JINShi-zhe

2.我国电力行业褐煤利用探讨冯蕾,武俊平,FENGLei,WUJun-ping

3.西门子技术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防止汽封抱轴的分析与处理张鹏,ZHANGPeng

4.全集成综合监控系统在上海地铁10号线的应用许超,周秀风,XUChao,ZHOUXiu-feng

5.焊接转子1000MW国产核电汽轮机的结构与发展张军,ZHANGJun

6.发电机组交流油泵出口止回阀卡涩原因分析及处理侯钢剑,焦宝宏,李强,HOUGang-jian,JIAOBao-hong,LIQiang

7.关于锅炉汽包上下壁温差40℃限制值的理论推导和寿命损耗计算王慧文,WANGHui-wen

8.高原地区小型燃气锅炉设计慕江源,MUJiang-yuan

9.LNG冷能在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应用薛进,张明智,张晓美,张汀,XUEJin,ZHANGMing-zhi,ZHANGXiao-mei,ZHANGTing

10.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发展与前景吕玉坤,豆中州,赵锴,LVYu-kun,DOUZhong-zhou,ZHAOKai

11.粉煤灰气力输送喷射器的设计及应用吴健伟,WUJian-wei

12.变频多联式空调系统运行特性实验研究张超甫,宋泽协,李红旗,ZHANGChao-fu,SONGZe-xie,LIHong-qi

13.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研究靳晓刚,叶舟,张慎明,JINXiao-gang,YEZhou,ZHANGShen-ming

14.内蒙古地区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白叶飞,唐汝宁,马广兴,BAIYe-fei,TANGru-ning,MAGuang-xing

1.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对"十二五"能源发展的思考丛威,周凤起,康磊,CONGWei,ZHOUFeng-qi,KANGLei

2.基于AHP的北京市能源安全研究与分析王默玉,魏佳,申晓留,WANGMo-yu,WEIJia,SHENXiao-liu

3.印度电站压力管道直管IBR认证壁厚计算修恒旭,姜大安,XIUHeng-xu,JIANGDa-an

4.低浓度瓦斯输送安全保障技术方案的探讨张红学,于建卫,ZHANGhong-xue,YUJian-wei

5.高聚物减阻剂在输油管道中的应用探讨吴凤山,WUFeng-shan

6.浅谈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的必要性张霞,ZHANGXia

7.煤质变化对CFB锅炉运行的影响商顺强,何全茂,王绪科,SHANGShun-qian,HEQuan-mao,WANGSu-ke

8.445t/h煤粉炉微油点火装置改造研究王绪科,WANGXu-ke

9.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调试典型问题分析卢国华,LUGuo-hua

10.电厂取排水管道腐蚀预测牛晓勇,任向征,赵迎东,程琛,NIUXiao-yong,RENXiang-zheng,ZHAOYing-dong,CHENGChen

11.变频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应用能源技术 马卫东,MAWei-dong

12.变桨系统中伺服电机的转速检测与控制刘保民,谢扩军,LIUBao-min,XIEKuo-jun

13.B15-8.83/0.981型汽轮机冷态启动上下缸温差大原因分析及处理张兰勋,ZHANGLan-xun

14.杭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探讨唐伟,卢滨,何平,TANGWei,LUbin,HEPing

15.浅析风电场道路设计思路全伯仲,QUANBo-zhong

16.应用能源技术征稿启事

1.一种实用的维多辛斯基曲线风洞收缩段展开方法研究李敏霞,李秀辉,陈佩寒,LIMin-xia,LIXiu-hui,CHENPei-han

2.基于燃料的电厂燃煤品质分析史海林,SHIHai-lin

3."汽车节油"是发展低炭经济的主要措施赵志军,ZHAOZhi-jun

4.空冷器管束用Incoloy825复合钢板设计厚度的探讨闫雪莲,YANXue-lian

5.浅议水工金属结构设备的采购控制吴宝泉,WUBao-quan

6.细化管理降低线损是林业供电企业有效的节电措施安凤军,ANFeng-jun

7.火电机组引风机采用汽轮机驱动方案探讨张鹏,ZHANGPeng

8.锅炉变频供水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赖春阳,LAIChun-yang

9.基于B/S结构的锅炉在线销售系统王聃,蔡晗奇,WANGDan,CAIHan-qi

10.正反烧锅炉的燃烧操作技术樊喜悦,FANXi-yue

11.校园楼宇供暖集中监控系统研制及应用孙清典,王学水

12.家庭热水采暖系统中分集水器设置安装存在的问题探究郭岩,GUOYan

13.电站水室真空泵的选型赵翠莲,修恒旭,ZHAOCui-lian,XIUHeng-xu

14.换热站循环系统节能增效王伟,WANGWei

15.浅谈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孙淼,SUNMiao

16.汽车节油途径及节能技术的探讨赵志军,ZHAOZhi-jun

17.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展望陈雯,CHENWen

18.基于村落层次的智能沼气网以及分布式电源和能源枢纽建设甘龙,刘河清,GANLong,LIUHe-qing

1.等离子体技术在多晶硅还原炉的应用李磊,童烘辉,蒲学森,陈林,钱峰,LILei,TONGHong-hui,PUXue-sen,CHENLin,QIANFeng

2.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可行性分析侯春悦,丁常富,梁娜,HOUChun-yue,DINGChang-fu,LIANGNaHtTp://

3.应用三元流动技术降低循环水场电耗林殿滨,葛嫚丽,马辉,陈一卫,LINDian-bin,GEYuan-li,MAHui,CHENYi-wei

4.浅谈反应搅拌容器的几种传热方式王春海,WANGChun-hai

5.CINRAD/CC天气雷达俯仰电源故障及处理方法冀昭元,JIZhao-yuan

6.高压交流电机线圈匝间耐压试验器的研制苗万国,MIAOWan-guo

7.小型热管能量回收机组的实验研究王立平,梁忠,WANGLi-ping,LIANGZhong

8.供暖系统热力失调原因及算例分析吕昆,LVKun

9.林业供电企业有效规避电费回收风险的措施安凤军,ANFeng-jun

10.空冷器管束换热管与管板胀焊并用连接的制造工艺探讨杨凤明,YANGFeng-ming

11.谈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郝永全,吴健伟,HAOYong-quan,WUJian-wei

12.调峰运行时汽轮机组蒸汽初压的优化确定杨海娅,谷俊杰,YANGHai-ya,GUJun-jie

13.生物质与煤混燃灰熔融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蔡丽红,吕建燚,原永涛,CAILi-hong,LUJian-yi,YUANYong-tao

14.应用能源技术 一种针对厨余垃圾的不间断产气沼气罐李仕平,高正阳,项阳阳,欧炜,黄哲平,薛原原,LIShi-ping,GAOZheng-yang,XIANGYang-yang,OUWei,HUANGZhe-ping,XUEYuan-yuan

15.浅析我国草板建筑现状及发展前景王秀彬,WANGXiu-bin

1.神华煤发热量回归分析在定洲电厂的应用邓迎春,龙潇,刘朝阳,DENGYing-chun,LONGXiao,LIUChao-yang

2.工业以太网+PLC+现场总线在水处理的应用张荣安,ZHANGRong-an

3.推行仪表选型制度实现计量与自动化规范管理于永庆,YUYong-qing

4.粉细砂冲填技术在土坝工程中的应用王吉栋,李雪峰,WANGJi-dong,LIXue-feng

5.硫磺改性沥青混合料(SEAM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分析李双祥,赵德荣,LIShuang-xiang,ZHAODe-rong

6.油田供配电系统矿、队分级计量管理实践乔晶涛,乔晶鹏,田雪竹,QIAOJing-tao,QIAOJing-peng,TIANXue-zhu

7.浅谈电子式电能表特点及类型尹良,YINLiang

8.小振幅波的定解问题张双志,谢鲁冰,张莉娜,ZHANGShuang-zhi,XIELu-bing,ZHANGLi-na

9.关于垃圾发电的研究刘冰,LIUBing

10.浅析供热系统中平衡阀的应用尹瑾珉,夏学彬,YINJin-min,XIAXue-bin

11.过热器再热器爆漏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王静静,周云龙,WANGJing-jing,ZHOUYun-long

12.变压吸附(PSA)制氮技术在医药化工行业的应用李欢竹,LIHuan-zhu

13.直接空冷机组夏季降负荷原因及解决方法杨凤明,YANGFeng-ming

14.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及在节能审核中的应用谢明,XIEMing

15.大型供热管网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史宝国,SHIBao-guo

16.鄂温克发电厂2×600MW超临界直接空冷燃煤机组启动锅炉设计江维光,JIANGWei-guang

17.QXL64MW锅炉新技术说明及技术优势孙晓丹,吴健伟,SUNXiao-dan,WUJian-wei

18.秸秆固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崔昌龙,王伟,张楠,CUIChang-long,WANGWei,ZHANGNan

1.家用燃气灶具CO含量计算公式的分析研究廖菁,罗从杰,LIAOJing,LUOCong-jie

2.新时代汽车节能技术探析孟欣,MENGXin

3.浅析ZLG-70-30励磁机大修后的维护与励磁回路的保护胡俊雨,HUJun-yu

4.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李晗,LIHan

5.浅谈外压圆筒及其加强圈的设计闫雪莲,YANXue-lian

6.电能表的调整应用能源技术 尹良,YINLing

7.超声波清洗技术在制药机械行业的应用李欢竹,LIHuan-zhu

8.11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调试研究李伟,唐健,张拓,LIWei,TANGJian,ZHANGTuo

9.国产生物质锅炉现状调查报告李双祥,李坚,LIShuang-xiang,LIJian

能源技术范文第3篇

2.我国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谭显东,胡兆光,TANXian-dong,HUZhao-guang

3.非化石能源份额与排放强度变化的互动研究张树伟,ZHANGShu-wei

4.信息动态

5.基于线路潮流转归分量的阻塞成本分摊黄泽荣,龚演平,HUANGZe-rong,GONGYan-ping

6.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柳一兵,赵晓华,LIUYi-bing,ZHAOxiaohua

7.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与智能电网王雪,张义,李立理,张义斌,WANGXue,ZHANGYi,LILi-li,ZHANGYi-bin

8.输变电工程综合造价指数分析方法李敬如,赵彪,史雪飞,郑燕,LIJing-ru,ZHAOBiao,SHIXue-fei,ZHENGYan

9.城市电网通道优化利用研究白宏坤,李干生,BAIHong-kun,LIGan-sheng

10.我国燃煤发电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李爱军,LIAi-jun

11.300MWCFB锅炉冷渣器结焦问题的处理及改进效果张卫志,孙后军,张涛,ZHANGWei-zhi,SUNHou-jun,ZHANGTao

12.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王学亮,WANGXue-liang

13.发电企业应收款信托融资探讨苗玉振,杨慧,MIAOYu-zhen,YANGHui

14."X-非效率"与电网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程涛,周人杰,CHENGTao,ZHOURen-jie

1.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方式及其效益研究白建华,BAIJian-hua

2.影响西北区域风电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莫勋,MOXun

3.西北区域自备电厂情况调查分析李英华,邢明德,刘健,LIYing-hua,XINGMing-de,LIUJian

4.北方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倪允之,晋宏师,王爱华,张洪伟,隋军,NIYun-zhi,JINHong-shi,WANGAi-hua,ZHANGHong-wei,SUIJun

5.山区输电线路塔位边坡治理方法及技术经济分析曾二贤,陈治,胡星,王开明,ZENGEr-xian,CHENZhi,HUXing,WANGKai-ming

6.远程在线监测分时电能表的时钟超差问题研究郑文华,唐学东,ZHENGWen-hua,TANGXue-dong

7.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巴合提瓦尔·马苏尔,曹婷婷,Bahtiwar·Mansur,CAOTing-ting

8.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方法研究石奇光,SHIQi-Guang

9.住宅小区公用电力设施的公益信托管理模式刘克智,许石慧,LIUKe-zhi,XUShi-hui

10.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戴彦,DAIYan

1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输配电价的影响分析李红军,段燕群,王卫军,LIHong-jun,DUANYan-qun,WANGWei-jun

12.电力企业资产证券化风险探析胡志成,卜兆冈,HUZhi-cheng,BUZhao-gang

13.水电企业生产运营对标管理研究黄青刚,HUANGQing-gang

14.信息动态

15.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具小平,王波,江克宜,张勇,JUXiao-ping,WANGBo,JIANGKe-yi,ZHANGYong

1.核电机组参与南方电网辅助服务提供与补偿的探讨陈明辉,黄日星,文福拴,CHENMing-hui,HUANGRi-xing,WENFu-shuan

2.基于监管发电商报价行为的FSS-SVM模型刘文琼,钟波,汪满满,LIUWen-qiong,ZHONGBo,WANGMan-man

3.2010年上半年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黄忠,朱发根,顾宇桂,单葆国,王楠,HUANGZhong,ZHUFa-gen,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4.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现状和经济性研究高轩,吴智泉,GAOXuan,WUZhi-quan

5.2008年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变化情况分析张健,张昊昱,李敬如,赵彪,ZHANGJian,ZHANGHao-yu,LIJing-ru,ZHAOBiao

6.我国能效电厂建设试点分析吴鹏,谭显东,单葆国,韩新阳,WUPeng,TANXian-dong,SHANBao-guo,HANXin-yang

7.一种小水电厂T接入配电网分摊线损的方法林建新,温步瀛,陈庄龙,LINJian-xin,WENBu-ying,CHENZhuang-long

8.信息动态

9.当前抽水蓄能电站电价疏导问题分析李红军,李成仁,王卫军,LIHong-jun,LICheng-ren,WANGWei-jun

10.公允价值会计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李经彩,LIJing-cai

11.火电"上大压小"企业人员分流问题的思考曾宪权,ZENGXian-quan

12.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崔洁,CUIJie

13.国外分布式发电发展情况分析及启示魏晓霞,刘士玮,WEIXiao-xia,LIUShi-wei

14.肯尼亚电力投资的机会与风险杨刚,杨毅,YANGGang,YANGYi

1.关于低碳经济几点思考李南翔,赵勇,LINan-xiang,ZHAOYong

2.论中央能源企业的产融结合之路余嘉明,刘洁,YUJia-ming,LIUJie

3.基于序优化理论的电源规划方法研究易海琼,李隽,YIHai-qiong,LIJun

4.欧洲风电并网研究项目概述周原冰,王乾坤,方彤,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

5.信息动态

6.节能减排下热电联产燃机项目电价政策的思考陈国伟,郭希成,何春,CHENGuo-wei,GUOXi-cheng,HEChun

7.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动作机制及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庄彦,蒋莉萍,马莉,ZHUANGYan,JIANGLi-ping,MALi

8.以技术动力学视角看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张树伟,ZHANGShu-wei

9.几种烟气脱硫工艺的运行费用分析韩彩玲,桑斌修,宋建军,HANCai-ling,SANGBin-xiu,SONGJian-jun

10.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比较高金凤,廖文炜,曾二贤,GAOJin-feng,LIAOWen-wei,ZENGEr-xian

11.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估的应用分析郭磊,李云峰,盛晓萍,GUOLei,LIYun-feng,SHENGXiao-ping

12.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向保林,李珞新,XIANGBao-lin,LILuo-xin

13.电网企业实施轮岗培训的探讨杜晗晗,冯来富,DUHan-han,FENGLai-fu

1.对我国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评价及再认识王志轩,WANGZhi-xuan

2.上网电价政策对发电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叶泽,王准,YEZe,WANGZhun

3.基于微分博弈的发电商报价模型及其分析李文娟,张新华,LIWen-juan,ZHANGXin-hua

4.基于节能减排的厂内发电权交易机制研究柳瑞禹,陈岸,LIURui-yu,CHENAn

5.信息动态

6.安徽省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的探讨冯沛儒,陈中元,吴迪,李晶,FENGPei-ru,CHENZhong-yuan,WUDi,LIJing

7.地区电网负荷特性研究兰宇,谭剑中,李轩,彭剑,王红卫,LANYu,TANJian-zhong,LIXuan,PENGJian,WANGHong-wei

8.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火电项目经济评价研究陈国伟,何春,郭希成,CHENGuo-wei,HEChun,GUOXi-cheng

9.基于主材的输电线路工程本体费用估算方法梁跃清,LIANGYue-qing

10.重庆电网输配电压序列优化研究崔凯,聂端,张昊昱,孙洪波,李红军,CUIKai,NIEDuan,ZHANGHao-yu,SUNHong-bo,LIHong-jun

11.电动汽车研究综述夏德建,XIADe-jian

12.日韩居民阶梯电价经验与启示李成仁,余嘉明,LICheng-ren,YUJia-ming

13.实施峰谷阶梯电价的计费方法及执行措施施建锁,SHIJian-suo

1.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KANGChong-qing,ZHOUTian-rui,CHENQi-xin

2.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WUPeng,SHANBao-guo,GEXu-bo,GUYu-gui,ZHAOJing

3.15%发展目标下的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研究张栋,ZHANGDong

4.大面积停电应急监控与启动机制设计的探讨于雷,张建华,YULei,ZHANGJian-hua

5.我国"三驾马车"与电力需求关系研究谭显东,单葆国,TANXian-dong,SHANBao-guo

6.一季度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朱发根,黄忠,顾宇桂,单葆国,王楠,ZHUFa-gen,HUANGZhong,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7.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与合理用能浅析赵静,ZHAOJing

8.电力工程招投标复合标底的应用分析陈浩,CHENHao

9.能源经济资讯

10.我国电费类诉讼案例分析黄怡,杨辉耀,官瑞云,HUANGYi,YANGHui-yao,GUANRui-yun

11.电力营销工作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吴运刚,武玉凤,王玲,WUYun-gang,WUYu-feng,WANGLing

12.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系统设计尚敬福,张瑜,张建华,SHANGJing-fu,ZHANGYu,ZHANGJian-hua

13.增值税转型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相应举措刘盛,LIUSheng

1.对"十二五"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王信茂,WANGXin-mao

2.信息动态

3.煤电企业近三年运营情况分析李有华,郑厚清,LIYou-hua,ZHENGHou-qing

4.提高核电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张明,朱文斌,刘松华,孙福荣,ZHANGMing,ZHUWen-bin,LIUSong-hua,SUNFu-rong

5.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陈武,李云峰,CHENWu,LIYun-feng

6.300MW空冷发电机与水氢氢冷发电机技术经济比较王娟,姚雯,WANGJuan,YAOWen

7.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目标电力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研究赵巧芝,ZHAOQiao-zhi

8.同塔多回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原则及其经济分析周传让,宋钢,阮源源,ZHOUChuan-rang,SONGGang,RUANYuan-yuan

9.2006-2008年输变电工程场地建设清理及补偿费用趋势分析史雪飞,赵彪,宋毅,郑燕,郑海峰,SHIXue-fei,ZHAOBiao,SONGYi,ZHENGYan,ZHENGHai-feng

10.电网工程滑坡灾害的鉴别方法及处理对策研究严福章,袁兆祥,王修全,YANFu-zhang,YUANZhao-xiang,WANGXiu-quan

11.国产300MWCFB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及节能效果分析牛树赟,李胜,袁登友,李晓东,NIUShu-yun,LISheng,YUANDeng-you,LIXiao-dong

12.电厂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节能改造及效果分析王祝成,WANGZhu-cheng

13.贵州省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胡钦,陈治国,陈泽华,HUQin,CHENZhi-guo,CHENZe-hua

14.国外电网成本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启示张爱红,郑厚清,ZHANGAi-hong,ZHENGHou-qing

15.对火电企业燃煤管理中的问题探讨陶钰,TAOYu

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分析及战略选择建议唐元,TANGYuan

2.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周原冰,王乾坤,方彤,张运洲,宋卫东,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ZHANGYun-zhou,SONGWei-dong

3.能源经济资讯能源技术经济

4.日本新能源推进机制建设的最新动向及启示王峰峰,WANGFeng-feng

5.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李新春,孙永斌,LIXin-chun,SUNYong-bin

6.西北地区农村供电情况调研雷金娥,张新联,刘佳鹏,唐博奇,LEIJin-e,ZHANGXin-lian,LIUJia-peng,TANGBo-qi

7.电煤矛盾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策冯丽霞,曹峰,FENGLi-xia,CAOFeng

8.从经济学视角看电力监管合谋任玉珑,杨菲菲,周滢露,RENYu-long,YANGFei-fei,ZHOUYing-lu

9.基于PSA的核电站重要设备备件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王浩,郭保辉,许林,WANGHao,GUOBao-hui,XULin

10.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分析朱文斌,张明,刘松华,孙福荣,李锦,ZHUWen-bin,ZHANGMing,LIUSong-hua,SUNFu-rong,LIJin

11.工业用户用电信息互动通信平台技术经济特性分析高峰,GAOFeng

能源技术范文第4篇

(一)农民增收节支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节支是任何农村工作最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是农民增收节支的最迅捷、最见效的途径。但目前我省农村新能源建设比较单一,工作重点一直停留在户用沼气池建设上,农村的冬季取暖、街院照明、秸秆乱堆乱放等问题仍然大范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多能开发力度不够。如秸秆资源除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种菇和少量能源化利用外,还有约1170万t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占农村年产秸秆总量的22.5%。生物质能源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能源,与供应日益紧张商品能源相比,秸秆作为宝贵的生物质能源资源,却被大量闲置或焚烧。如果能将剩余秸秆进行能源化利用,可相当于每年节标煤542余万t,能减排二氧化碳1409万t、二氧化硫4.6万t。这些能源如能充分的开发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一次能源的使用量,成为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上日程如何从农产品方面加大力度,减少、杜绝质量安全问题,保证农民的身体健康,也是农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是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保证。比如沼气的开发利用,不仅为农户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能源,“一池三改”美化了生活环境,同时沼肥、沼液可以为田园提供清洁的“肥料”,不仅能使瓜果蔬菜生长得更加茁壮,而且脱离了化学物质的污染,保证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再如,现在还有一部分地方的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建设清洁水源也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大中型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建设,能有效的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但目前我省在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以及大中型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池等方面的建设上,明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地方的沼渣沼液白白浪费,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很低,全省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仅有159处,这些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是不小的威胁,必须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确保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必须坚持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相结合,以降低农业生产生活用能消耗、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为重点,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农业循环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格局。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推广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我省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推广作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坚持走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污染物无害化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配套、成熟技术全面协调推广与新型技术试点示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有效增加了清洁能源供应,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主要经验有:(一)形成了各级政府推动、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各地方对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订了严格有效的工作措施,并以典型示范的模式带动所辖区全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践表明,农村节能减排大有作为。(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27项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并向社会推广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加快发展、保证质量、提高档次、完善功能、多能开发、突出效益”的二十四字方针,认真进行探索研究和试点示范,总结推出了农村城乡居民生活用能节能减排、增收节支的二十七项技术:即户用沼气,养殖大户(小区、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联户沼气,秸秆生物气化、裂解气化、固化炊事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住宅及学校校舍太阳能采暖房,太阳灶,太阳能温室种、养殖,地热采暖、种、养,地缘热泵制冷、制热,户用小型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农村省柴节煤灶、吊炕,炊事采暖节能煤炉,地下燃池采暖,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等技术。(三)形成了符合河北实际的建设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设计的原则,积极推广联户供气四种模式:“一站一村”模式、“一站多村”模式、“一场一站一园一村”模式、“多级利用”模式。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重点建设“三合一”楼房式、“四合一”别墅(平房)式低碳减排工程。农村楼房社区实施秸秆沼气、粪便及固体有机垃圾沼气、生活污水沼气净化“三合一”配套工程建设;农村别墅或平房住宅区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增加太阳能热水供暖、集热墙热风供暖、隔热保温节能和秸秆成型燃料炉具供暖、沼气壁挂炉增暖等系统,形成“四合一”模式,实现供气、供暖、垃圾污水处理及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支持优势科研、教学单位和设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分类创新联户沼气工程模式示范建设,规范建设内容;围绕联户工程逐步由以农户炊事为主向炊事采暖和高质利用转变,推进厌氧罐用材、进出料设备、净化压缩设备、沼气发电机、固液分离机等装备制造及连续发酵工艺、增温保温措施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能源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能发电;电压波动;系统影响;风电规划;风电问题

引言

纵观世界范围,能源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资源日渐匮乏,以目前的消耗速度来看支撑不到2050年;石油资源价格不断飙升,世界范围内的是有争夺愈来愈烈;环境污染问题又不容忽视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电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受到了普遍的青睐,但是电能的产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量相当巨大,因此寻找一种清洁的一次能源来发电就逐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风能发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风能发电也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风电并网对系统的影响以及风力发电的规划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前,风力发电技术仍处于科学研究阶段,主要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发研究,政府从技术储备的角度提供少量科研费。1973年以后,风力发电作为能源多样化措施之一,列入能源规划,一些国家对风力发电以工业化试点应用给予政策扶持,以减税、抵税和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给予激励,推进了风力发电工业化的发展。

近年,世界风力发电如雨后春笋,逐年以二位数速度迅猛增长,截至1998年,全球装机9689MW。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是:德国2874MW、美国1890MW、丹麦1400MW、印度968MW、西班牙834MW、荷兰364MW、英国331MW、中国223MW、意大利180MW和瑞典174MW。

我国风力发电起步于八十年代末,集中在沿海和新疆、内蒙风能带。1986~1994年试点,1994年新疆达坂城二号风场首次突破装机10MW(当年全国装机25MW),四年后,全国装机223MW,增长9倍,占全球风力发电装机的23%。

1.风能发电优势突出

1.1 风能发电对于环保贡献巨大

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力发电优势突出,世界性范围内风电发展迅速。到达地球2%的太阳能可转化成风能,以此来计,风能总量比水能更大,有人算过,只需地面风力的1%,就能满足全球发电能量需要。对于由发电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来说,燃煤火电最严重,燃油火电次之,核电较少,风电最少。核电虽然和风电的温室气体排风量差不多,相比火电小了两个数量级,但是核电的污染问题目前还没办法解决,因此风力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发展迅速

由于意识到风力发电的巨大优势,世界各国都开始竞相发展风力发电。世界性的风电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全世界的风电在1999年已经达到了10000MW,而更值得惊奇的是这个数字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0MW以上,2005年的时候又超过了30000MW。风电发展主要以欧洲为主,占到了风电总量的2/3,北美占到了1/5,亚洲是1/8。我国的风电事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已从1997年排列在世界第十位而跃居到现在的第八位,预计今后还将有更大的进步。我国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居世界首位,因此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开发还很不足,主要在内蒙、新疆和沿海一些地区,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

1.3 中国风力发电的资源配置

2004年5月15日,一份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门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和欧洲风能协会联合的 研究 报告《风力12》的中文版在北京。报告认为,到2020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年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世界电力需求总量的12%。按照规划,届时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占全球风电总量的1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的朱瑞兆教授告诉《了望东方周刊》,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其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300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这些地区每年可利用风能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从新疆到东北,面积大、交通 方便、地势平,风速随高度增加很快, 三北地区风能在上百万千瓦的场地有四五个,这是欧洲没法比的。”朱瑞兆教授说:“而这个地带的缺点是建网少,发出的电上不了网。”

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其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岛屿,这些地区每年可利用风能的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沿海岛屿的风能是全国最好的,这个地带的优点是建网好,电价高,缺点是地形复杂,且容易受台风 影响。”朱瑞兆教授以10米高处的风能, 计算 出 中国 陆地风能资源 理论 储量为3226亿千瓦,经过风力机间的湍流和叶片面积修正,得出中国陆地实际可开发的风能约为253亿千瓦,而据估计,中国近海风能资源约为陆地的3倍,所以,中国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约为10亿千瓦

2.1 风力发电并网

风力发电并网后会对系统产生不小的影响,会影响到系统的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还会造成谐波污染。其中由风电并网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是风电并网的主要负面影响。电压波动为一系列电压变动或工频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化,闪变是人对灯光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虽然现在风力发电机组大都采用软并网方式,但是启动时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使得风电机组输出的功率不稳定,进而会导致电压的波动和闪变。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会使电灯闪烁,电视机画面不稳定,电动机转速变化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品的质量,在某些特殊行业电压不稳会使一些精密的仪器出现测量错误,严重时还会引发重大事故。

2.2 风电对电网功率和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风力发电由于风速变化莫测,使得风电上网功率也随之不断振荡,当风电的扰动频率接近系统固有的振荡频率时,就会引起大幅度的功率振荡,并且振荡的幅度会随着扰动的幅度而变化。扰动幅度不仅与风电扰动有关,也与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因此可考虑从两方面着手减少扰动对电网的强迫功率振荡。总之如果并网的风电份额较高而系统较脆弱时,并网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3.电池储能的应用

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以来,风电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电力工作人员的关注。但是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加之风能资源的预测准确度并不能完全符合电力系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寻求新途径新思路解决风电对系统的影响也自然成了许多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目标。采用电池储能系统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及可以保证上网电压的稳定,又可以补偿有功功率,不会对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可以选择由蓄电池组、整流装置和逆变装置组成的柔流输电系统作为储能系统。

4.结束语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在二十一世纪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世界大范围内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燃煤和燃油火电。在风电发展方面比较先进的是德国和丹麦等国家,我国的风电虽然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风电发展方面,除了看到其优点以外,缺点也不容忽视,对于电力系统电压和功率的影响都值得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可以通过电池储能技术解决较少风电对系统的影响,要使风电大面积发展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春平,孙瑶廷,白旭.当今世界风力发电最新动向[J].发电设备,2001,(3).

能源技术范文第6篇

锅炉产生蒸汽到用户端转换成热水,可选方案及优缺点如表1所示。不同供热方式的经济效益对比见表2。经过校内多次会议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选择方案3,即使用太阳能热泵系统分散供热方式取代原来的燃油锅炉集中供热方式。技术方案确定之后,筹措资金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由于项目涉及面广,设备需求和工程量都很大,预计项目投资超过两千万元。对于一个日常经费都采取预算制的事业单位来说很难较快筹措到此巨款,而项目如果不尽快实施,每天的能源损失又非常严重。在此情景下,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成为一个最好的选择,即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和风险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服务公司为上海大学提供节能服务。项目实施后,通过节能效益监测和审计,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与上海大学按比例分享其经济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及节能设备全部归上海大学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不仅提供改造所需的设备,还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在项目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对高校节能工程进行改建,承包高校所有能源消耗和维护,实现高校能源管理外包。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高效节能工程,以期望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投资,节能量则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的效益分享。因此,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但解决资金问题,而且乙方的节能收益与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所以极大的调动乙方参与管理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如何确定用能量至关重要。因为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校园生活、工作、学习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同时,我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有较好的传统,宝山校区对每年燃油使用量的都有完备数据记录,节能服务公司容易接受。在形成了完整的改造方案之后,学校将其作为重点节能项目向上海市教委提出申请,经过专家论证后,得到了教委支持的启动经费。

2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

为了获得性价比最优的节能服务,通过公开竞争的招标方式,可以为学校最大程度的节能经费,因此学校在2012年底通过上海机电设备招标公司进行了公开招标,选取了上海哲能赫太阳能设备公司作为项目中标方。改造过程总计6个月,改造工程内容见表3。项目至今已完整运行了5个月,经过了冬季低温期的考验。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事故或投诉事件,各单位都对改造结果非常满意。由于设备方案针对了各个用户的使用习惯,采用了分散系统,用户使用不受原来锅炉房的制约,可以灵活自主的安排工作,用户的实际体验满意度大大提高。本项目的节能效果,根据实际测量,统计分析如表4。根据近半年的运行情况推算,本项目每年所产生的节能量将超过1700t标煤,节约能源成本约1500万元左右,同时减少了燃油锅炉的废气排放,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是一个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面丰收的好项目。

3结论

能源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 技术资源 技术能力 动态评价

1.引言

技术能力是企业、乃至国家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技术能力研究不仅是解开日本、韩国等国经济腾飞奥秘的钥匙,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选择技术发展模式、制定技术经济政策的依据。八十年代以来,技术能力研究一直受到各国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以往关于技术能力的研究多以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为主,缺少必要的理论准备,因而不同研究者之间分歧较大,结论也相去甚远。例如,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技术能力是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创新能力等三种独立能力的综合表现;[1]tdri认为,技术能力应包括技术使用能力、 技术获取能力、技术综合能力、技术生成能力;[2]unido则把技术能力按要素划分为:人员培训能力、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检测设备的能力、获取和适应技术的能力、提供信息支持及网络化的能力;[1]desai又将技术能力定义为购买技术的能力、工厂操作运行的能力、技术复制与扩展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整合;[1]而dore却将技术能力视 为技术的搜寻能力、学习能力和制造能力的综合表现。[3]凡此种种, 让人无所适从。

技术能力是一个运作层面的概念,具有丰富的政策蕴涵。在不同的运作背景中,技术能力的界定、使用及其政策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能力意味着技术的获取、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能力,而就发达国家来说,技术能力则与r&d能力、创新能力近乎同义。尽管如此,技术能力的界定与使用仍有其不依赖于运作背景的共同语义基础,而其中的核心所指就是技术及其特性。因而,对技术及其特性的把握就成为理解技术能力的概念基础。上述关于技术能力研究的纷杂局面,其根本原因正在于研究者仅拘泥于运作层次,过分注重技术能力的政策诠释,缺少对技术内涵的恰当分析和对技术能力本质特征的清晰认识。本文试图在经济学语境(economics context)中, 把技术看作一种特殊资源,通过对技术资源及其操作进行分析,揭示技术能力的本质,并构建一个基于技术资源的操作与学习过程的技术能力分析框架,以期廓清技术能力研究中存在的不必要的混乱。

2.技术与技术资源

“技术”是一个语境依赖(context-dependent)的概念。 在诸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工程学等等不同语境中,技术的定义也各有侧重。从两个极端情况来看,哲学家倾向于从一般意义上来抽象地定义技术, 如heidegger将技术描绘成是自然界的一种受激的系统展示,[4]mcginn则定义技术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5]而工程技术专家愿意在更具体意义上来理解技术,对他们来说,技术就意味着人们在构造器物时所遵循的程序,他们一般不严格区分技术(technology)与技巧(technique)。[4]因而,要有效地且尽量无歧义地理解技术及其特性,首先必须选择恰当的语境。考虑到技术能力本质上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概念,它的政策含义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为了保持语义的一致性,以便更好地把握技术能力的本质,本文在探讨技术概念及其特性时也将严格地限定在经济学的语境中。

在经济学家看来,技术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之一,技术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一样也是一种资源。技术资源的本质特性在于它的知识性,正如galbraith 的经典技术定义所揭示的:“技术是科学性的或其它组织化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6],p[,12]) 技术资源的知识特性决定了它对其他资源的替代关系,“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因为减少对原料、劳动力、时间、土地和资本的占用,成了先进经济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其他各种资源的最终替代物,是企业的终极资源。”([7],pp.116—118)

对于特定的组织(企业、地区或国家)来说,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即know-how);其二是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使用的设备、工具等硬件方面的知识。[8] 两者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组织的特殊资源,即技术资源。组织对技术资源的拥有量,也称为组织的知识存量。一般而言,组织知识存量具有如下特征:

(1)动态增长性。 组织通过各种技术活动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获得的知识以动态增长的方式不断积累着;而且组织以往积累的知识会对其以后的技术活动的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组织知识存量的积累表现为一种具有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的动态增长过程。[9]

(2)难言性(tacit)和可表述性(articulable)。 组织知识的一个重要特性还表现在它既有难言的部分,也有可表述的部分。[10]难言的知识通常无法用语言来完整地进行表述,而可表述的知识则与之相反。这两类知识的载体往往是不同的。难言的知识常存在于组织的个体成员当中,表现为思想和技巧等,是通过个体的研究和生产实践逐渐形成的。相比之下,可表述性知识则往往以技术文件和技术档案等成文方式存在,其传播和扩散往往借助于物质载体或通过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渠道进行。

(3)格式化结构特性。 技术知识在特定组织中总是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的,形成为该组织所特有的技术知识的格式化结构。这种格式化结构反映了组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知识表达方式。相对而言,成文性知识的格式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难言性知识则不那么明显。因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若要从组织外部引入所需知识,仅提供数据和信息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知识的联结模式,或促使组织发展自己的知识联结模式。[11]组织中技术桥梁人物(technological gatekeeper)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别的组织的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再传递给组织内部成员,实质上他就是在完成外源知识的格式转换过程。

(4)独占性与非独占性。 知识按照它对组织其他资源的依赖性可划分为独占性知识和非独占性知识。独占性知识对组织资源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它在组织间的传递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成本,有时受资源的限制甚至无法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非独占性知识由于对组织资源的依赖性较弱,因而能比较容易地在组织间进行转移和扩散。

组织知识存量的上述特征显示出技术资源所富有的多变性。这种多变性不仅使技术资源替代其他资源成为可能,而且使组织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关系不单单表现为一种静态的拥有关系,更突出地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我们将之称为组织对技术资源的操作。

3.技术资源的操作

技术资源的操作涉及知识存量的递增和重组,以及组织对知识操作技巧的积累和提高。具体地说,技术资源的操作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组织所拥有的软件资源的操作;二是对组织所拥有的硬件资源的操作。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把软件资源的操作与硬件资源的操作截然分开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经济活动越来越被信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所支配。信息不仅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还附着于物质产品和服务中成为经济活动的直接推动者。明显的事实是,信息技术兼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特性,任一方面的开发和应用都必然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况且,即便是组织的普通硬件资源,其操作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组织软件知识的应用。因而,在对技术资源的操作进行分析的时候,明确区分硬件资源的操作与软件资源的操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容易引起误解。接下来本文将不加区分地把组织对硬件资源的操作和对软件资源的操作均视为组织知识存量的操作。

从上述组织知识存量的四方面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将组织知识存量的操作看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依据组织对其知识存量进行操作的逻辑顺序,这一动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操作环节依次是:

(1)知识的获取。组织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组织内部的研究和生产活动,另一个是组织外部的市场、研究机构、相关或类似组织等各种可供给有用知识的地方。组织为了获取知识,必须不断对内部知识进行检索,对外部知识进行跟踪,以确定内外部知识的匹配情况及获取知识的方向,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的搜寻活动。但是,知识的获取,尤其是外部知识的获取需要耗费组织资源。因为组织为了获取和使用外部引入的新知识,必须具有或通过一定途径获取与该新知识相关的一些知识和技巧,从而导致知识的“粘度”(sticky)增大[12],这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由于组织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出于对资源有效利用的考虑,组织总要对其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在知识的获取这一环节中,知识的搜寻和筛选是组织对其知识存量所进行的两个基本操作。

(2)知识的格式转换。由于知识往往具有组织所特有的格式, 因而组织从外部引入的新知识必须首先进行格式转换,以便能使之与组织内部已有的具有一定格式化结构的知识进行整合,否则,外源的知识难以被组织有效利用。知识的格式转换是组织技术资源操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操作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展开。而对于技术资源相对贫乏,操作水平相对后进的组织,知识的格式转换则是该组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资源与操作追赶的前提。

(3)知识的存贮。这是技术资源操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没有存贮,也就没有增长。为了对知识进行存贮,必须给它分配一定量的组织资源,以保证它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存贮过程中不断得到纯化,以利于组织随时调用。对于组织拥有的知识而言,不论其取自组织外部还是组织内部,它的有效性或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显示出来的,而是存在一个有用性不断提高和有效信息量不断扩大的过程,如有些难言的知识要提高有用性、扩大有效信息量,必须经历向成文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存贮而实现的,因而,它要求知识的存贮必须是动态增长式的,而不能是静态损耗式的。

(4)知识的激活。存贮在组织内部的知识, 当在技术活动中需要被使用时,必须把它变为激活状态,这是组织技术资源操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不经过这一环节,组织存贮的知识再多也都只能算是一些死知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知识的激活需要借助于组织及个体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实现[13],而且它还要求必须存在被激活知识的辅知识和与之相联系的辅资源。

(5)知识的合成。 技术资源操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技术资源的持续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只有是内生的,才能实现持续;靠外源知识的注入,增长只能是暂时的。levenhagen等人曾提出用“知识矢量”来描述知识的积累与增长过程[13]。每一种特定的知识可以用一个相应的矢量值来刻画,当不同的知识矢量产生交互作用,即合成到一起时,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知识的产生。不同的知识矢量既可以是外源的,也可以是内生的,它们的合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内生知识矢量的合成,二是外源知识矢量的合成,三是内生与外源知识矢量的合成。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只要在组织内部实现了知识矢量的合成,即产生了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就是组织内生的。因而,知识的合成是实现组织技术资源的持续增长的基本操作环节。

借助于上述五个环节的循环更替,某一特定组织在不断重组和增加其知识存量的同时,组织所具备的对知识存量进行操作的经验和技巧也得以积累和提高。

4.基于操作和学习过程的技术能力

从技术资源及其操作的角度来看,技术能力表征了组织与技术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对技术资源的拥有量;二是组织对技术资源的操作。技术资源的拥有量,亦即组织知识存量是技术能力的基础,它反映了技术能力的静态特性,而对技术资源的操作则是技术能力的动态表现。实际上,技术能力就是由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特织在一起形成的历时性系统,其中动态性反映了该系统的本质特征。因而,可以说,技术能力的本质就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操作。

从技术能力的操作本质出发,我们便不难理解各种运作层面上对技术能力的定义。其中比较经典的如技术监测能力(monitoring capacity)、技术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14]、技术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13]等, 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组织知识存量的不同操作环节,只不过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罢了。

技术能力的动态变化,亦即组织知识存量递增、重组和操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借助组织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的揭示,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技术能力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组织学习包括了一系列不同于个人学习的活动。组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正是这个包含着难言性知识的知识基础使组织行为的变化成为可能。

组织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控制反馈机制的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组织学习包括三种类型:单向式、双向式和反思式。在单向式学习中,组织成员共同进行探索,发现错误,提出新战略,并且还要评价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向式学习通常发生于对市场变化情况和竞争对手压力的一种响应。双向式学习不仅包括在已有组织规范下的探索,而且还包括对组织规范本身的探索。双向式学习经常发生在两个组织合并,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文化和规范被另一个组织成功地接纳的过程中。反思式学习经常出现在组织反思以往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反思式学习包括有意识地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努力寻找提高单向式和双向式学习效率的途径。

组织学习超越了一个组织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里,组织成员通过共同的观察、评价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来迎接组织所面临的挑战。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规范、标准以及有关它们的说明。这些,部分是可表述的,部分又是难言的;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从理论上讲,组织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可以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机制,并能产生、储存和搜索知识,以达到组织行动的理想效果。

简单的组织学习过程,主要依靠反馈来刺激学习,而且这种学习过程主要集中于避免组织犯错误或者说避免组织脱离既定的目标和规范。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反馈机制,但它强调的是组织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视野,并通过视野调节来引导组织学习。组织视野由组织的高级领导者提供、交流和保持。组织视野形成了一种组织思维模式,它有利于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反馈信号进行统一的说明以及组织中合作学习的实现。不同的组织视野直接决定着学习的类型以及学习过程中合作的程度。例如,保守型的组织视野鼓励单向式学习,强调明晰的部门规范;适应型组织视野则要求建立或改变正式的程序、规范、政策和部门功能角色,以便使组织内外环境尽可能理性化,因而它倾于双向式学习,允许有限的部门合作;创造型组织视野希望以组织内环境的创造性变革来改变组织的外部生存环境,反思式学习自然就成为它的主要学习类型,同时创造型组织视野也要求职能部门和项目组之间建立广泛、及时、不间断的交流。

从技术能力的操作本质出发,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把技术能力界定为以学习过程为核心,对技术资源的操作处理能力。技术能力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操作过程体现出来,并在操作中通过学习过程得到发展。在这里,我们把那种仅对技术资源产生作用的组织学习过程称为技术能力的单向式学习过程;把那种不仅对技术资源产生作用,而且对技术资源操作规则进行修改的组织学习过程称为技术能力的双向式学习过程;把“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称之为技术能力的反思式学习过程。对于组织的整体技术能力来说,单向式学习是基础,它在特定的组织视野和组织规范下,一方面使组织的知识存量不断递增,另一方面也使特定水平上的操作更加熟练,为操作水平的进级做好了准备。而双向式学习的作用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使组织知识存量实现整合与优化;其次,它对组织技术资源操作规范进行修改和添加,以适应组织技术资源操作的需要;第三,双向式学习还导致技术资源操作水平的不断进步。反思式学习对于组织提高其技术资源的操作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技术资源操作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组织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而组织创造力的培养、发挥与在创造型组织视野指导下进行的反思式学习过程密不可分,尤其依赖于反思式学习过程中职能部门间的密切协作。

5.结语:技术能力的动态评价

技术能力研究的政策含义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技术能力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分析,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并确立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用它们来测度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技术能力,进而为制定技术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可以看出,技术能力的评价在这里处于中枢地位,是联结技术能力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性应用的纽带。

然而,以往由于技术能力的理论研究相对贫乏,对技术能力的操作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多数研究仅着眼于技术能力的静态特性,将技术能力等同于组织知识存量,忽略了体现在组织知识存量操作过程中的技术能力的动态特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以往的技术能力评价大多是静态评价,这种评价仅停留在组织技术资源拥有量的多寡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组织技术能力的真实水平。在现实中,技术资源占有量大而能力低下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基于技术资源的操作与学习过程的技术能力分析框架不难看出,技术能力的准确评价应兼顾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静态评价侧重于对组织知识存量的质量与数量进行测度,动态评价则要系统考察组织对其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操作水平。相对而言,技术能力的动态评价更能反映出技术能力的本质特征,也能更准确地测度出组织的技术能力水平,因而,它应该成为制定技术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具体地,技术能力的动态评价似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技术能力的效益评价。这是对组织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 将组织知识存量视为投入,而将组织所实现的知识的增长,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视为产出,通过技术资源的投入-产出分析, 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某一组织的技术能力水平。

第二,技术能力的替代评价。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对其他资源的最终替代性,在一个组织中,技术资源对其他资源的替代率高低直接反映了这个组织的技术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操作水平。

第三,技术能力的效率评价。基于知识的技术除了能替代原材料、能源、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外,还能节省时间。今天,时间本身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尤其在外在环境的变化加速发生的时候,缩短时间,例如通过迅速传递信息或通过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可能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衡量某一组织对其技术资源的操作在提高组织整体运行效率方面的贡献,应该成为评价组织技术能力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unescap: an overview of the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based development,1989.

[2]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the development of thailand's technology capacity in industries, tdri, bangkok,1989.

[3]dore,r:"technological self reliance",in m.fransman andk.king(eds),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the third world, macmillan,london.1984.

[4]mitcham,c:"types of technology",in p.t.durbin(ed),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jai press inc.1978.

[5]mcginn,r.e:"what is technology?",in p.t.dubin(ed),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 jai press inc.1978.

[6]galbraith,j.k: the new indnstrial state, 2nd rev.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1.

[7][美]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8]monck,c.s.p: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groom helm, beckenham, kent,1988.

[9]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research policy,11(3):147—162,1982.

[10]winter,s.g:"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 strategic assets",in d.j.tweece(ed),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newal,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cambridge,1987.

[11]hauschildt,j:"external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s:a research agenda",r & d management,22(2):105—110,1992.

[12]von hipple,e: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management science,40(4) : 429—439,1994.

[13] gaarud, r. & nayyar, r. p: "transformative capacity: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technology transfer,"strategic managemerct journal,vol.15,365—385,1994.

能源技术范文第8篇

这项研究评估了从前端到终端的投资成本、运行开支、容量因素和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其结果不代表电力供应的全成本,例如并网、可再生能源负载平衡成本和后备发电容量等。

LCOE分析显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状况。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如水电和陆上风电在选址合理的情况下更接近于传统发电平价,而刚刚兴起的技术如潮汐能和波浪能则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以波浪能为例。处在大西洋东侧的英国、西班牙、挪威、南非,太平洋东侧的美国、加拿大、智利,印度洋东侧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成为波浪能得天独厚的获益者,而且这些国家的定向风也常年保持稳定。这些区域是波浪能资源最好的地区,所以其发电成本也比较低,它们研究的主攻方向多为大规模并网发电,但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从全球情况来看,煤炭仍然是发电主力,装机容量达1.8TW以上;化石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65%。当前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主要能源,而我国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不过在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净投资连续第二年超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达到228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发电则为1480亿美元。

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它们研究的主攻方向多为大规模并网发电,但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从全球情况来看,煤炭仍然是发电主力,装机容量达1.8TW以上;化石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65%。当前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主要能源,而我国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不过在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净投资连续第二年超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达到228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发电则为1480亿美元。

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

在过去两年内,太阳能电池板所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下降了60%,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的下降幅度较大,并且在未来几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会持续。与传统的煤炭技术相比,目前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的电力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能源技术范文第9篇

一、 背景:当下能源形势

1、汽车旧能源导致的问题

旧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汽车上使用的是汽油或柴油,旧能源结构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等等。

城市大气污染已日趋严重,不仅发展中国家,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

就我国而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汽车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屈一指,而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巨大的能源消耗无疑对我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一种新型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迫切需要。

2、危机:汽车旧能源供应日趋不足

旧能源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濒临灭绝”。众所周知,石油经过开采和提炼才得到汽车用的汽油和柴油。石油是1000万至6亿年前的有机物变来的。然而,石油的储量毕竟有限,开采技术也有待提高,但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因此石油资源越来越少,这也是近年来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人类无计划、不合理的大规模开采,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消耗量大增,2004年消耗量为146.10吨标准煤。据美国能源信息暑的国际能源展望,世界能源市场消耗量在2005到2030年间预计增加50.7%,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石油是目前汽车的主要能源,而汽车工业作为各国的支柱产业被大力发展,显然汽车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能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

二、新方向:新能源汽车的无限潜力

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

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五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2、预计未来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纯电动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终极趋势,但是目前来看,短期投资回报不明显,面对能源和环保压力,很多国家都把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丰田、本田、通用为代表的多种混合动力汽车的成功量产,标志着新兴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导的格局。可以预见,随着油耗标准越来越严,油价越来越高,今后的大多数车型都将走上混合动力这条路,这是传统汽车发展的自然选择。

三、新能源汽车优势及技术

1、 电动汽车的优势

(1)电动汽车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利用电能。电能除了可以通过火力发电、核能发电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转换获得,如水能(水力发电)、风能(风力发电)、化学能(电池)及光能(光电池及太阳电池等)等,可以减少石油资源的使用量。

(2)电动汽车的有害排放物很少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大大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由电动汽车产生的有害排放物比燃油车的少得多。另外,为了减少全球污染物的排放,电动汽车的使用为通过集中处理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排放物,通过集中处理的方法,这些污染物很容易被收集起来,但这种集中处理的方法不适用于燃油车。

(3)此外,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基本不会产生噪声污染。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复杂的机械传动装置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而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电机工作时噪声很小,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甚至可以使电动汽车运行时“无声无息”,从而大大改善对环境的噪声污染。

2、 电动汽车的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包括较广,主要有车身设计技术、电机驱动技术、能源系统及能源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源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动力电池,下面就此进行说明。

长期以来,电池的寿命和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进,电池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力电池已经从传统的铅酸电池发展到镍氢动力电池、钴酸锂、聚合物、三原材料、磷酸铁锂等先进的绿色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在比能量、比功率、安全性、可靠性、循环寿命、成本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3、 混合动力汽车

(一)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动力源(其中至少有一种能提供电能)联合驱动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动力依据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动力源或多个动力源共同提供。混合动力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原因:

(1)混合动力汽车只需采用能够满足汽车巡航需要的较小发动机,由电能提供汽车加速、爬坡时所需的附加动力,因此提高了发动机的负荷率。

(2)可以控制发动机在高效率、低污染的区域内运行,发动机的功率不能满足车辆驱动需求时,由电池来补充;发动机的功率过剩时,剩余功率给电池充电。

(3)因为有了电机、电源系统,可以方便的回收汽车制动、下坡时的能量。

(4)在车辆频繁起停的繁华市区,可以关闭发动机,由电池单独驱动,从而消除发动机的怠速能耗,并实现零排放。

四、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旧能源优劣与走向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状况。当然,去旧革新是历史的必然,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完善,新能源汽车无疑将登上历史的舞台,焕发迷人的魅力,集环保、节能、高效于一体,成为未来的“陆上之舟”。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希望能引起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共鸣,集思广益,让新能源汽车能更好地发展,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石川宪二(日),康龙云,余开江.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未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5.

[2]王志福,张承宁.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能源技术范文第10篇

分布式能源技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中国人口众多,自身资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绝对不可能支撑13亿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国际能源不仅存在着能源安全的严重制约,而且也使世界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中国必须立足于现有能源资源,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而分布式能源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

今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和瑞典、意大利等国的相继发生的大停电事故,深刻说明传统能源供应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技术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必须加快信息时代的新型能源体系的建立,分布式能源是该体系的核心技术。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重新回归同一起跑线创造了一个新机遇,如同手机和家电一样,它有可能使中国依据市场优势迅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管理体系上,依托智能信息化技术实现现场无人职守,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一体化保障;各系统在低压电网和冷、热水管道上进行就近支援,互保能源供应的可靠。分布式能源实现多系统优化,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实现多系统能源容错,将每一系统的冗余限制在最低状态,利用效率发坏发挥到最大状态,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基础科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2、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3、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4、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5、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动力与能源转换设备:

主要是指一些基于传统技术的完善和新技术的发展。

(1)小型燃气轮机——在小型航空涡轮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地面发电和供热的联产技术。目前中国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可以开发相应产品,主要的问题是需要提高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提高可靠性,延长设备检修周期,提高设备的自动智能控制水平;

(2)微型燃气轮机——这是基于汽车发动机增压涡轮技术的延伸,关键技术在于精密铸造和烧结金属陶瓷转子,空气或磁悬浮轴承,高效回热利用技术,永磁发电技术,可控硅变频控制技术等。由于技术层次并不高,其中许多项目已经有专家在研究,只要国家真正重视,中国完全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燃气内燃机——内燃机技术对于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燃气内燃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设备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转换效率、排放控制、电子控制和设备大修周期等,此外,国外正在发展的预燃、回热、增压涡轮技术,以及电子变频等技术,都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4)斯特林发动机——外燃式斯特林技术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上海711所已经可以生产该技术的产品,目前主要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发电效率,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

(5)燃料电池——该技术有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熔融硅酸盐和氢氧重整等多种技术方式,该技术应用极为广泛,污染极小,而且可以同燃气轮机技术整合,发电效率将可能达到80%,是未来最具有发展价值的技术;

(6)微型蒸汽轮机——蒸汽轮机是非常传统的技术,但是利用一部噪音小、振动小、运行方便可靠的小型蒸汽轮机代替热交换器,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换为价值较高的电能,或者利用蒸汽管网中较低品位的蒸汽为制冰机组提供低温冷能,可以更好地利用蒸汽中的能量;

(7)微型水轮机和微型抽水蓄能电站——小型、微型水轮机组不仅可以在任何有水位落差的地方使用,而且可以广泛利用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上。利用自来水管网的水能压力,或者建筑物可能产生的落差进行发电,并在用电低谷进行抽水蓄能,新型的微型水轮发电机组将何以采用电子变频控制技术,调整电能品质;

(8)太阳能发电和太阳热发电——利用太阳能量的发电技术,关键是降低成本,同时需要研究与其他能源利用方式和载体进行整合,将太阳热发电与沼气利用整合,将光伏电池与建筑材料整合,利用光导纤维与照明技术整合等等;

(9)风能——风力发电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型风场大量利用大型风机发电将何以代替现有的火力发电系统,但是对于居住分散的用户小型高效的风力发电系统更加具有普及意义,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主要需要解决的是成本、可靠性和蓄能问题;

(10)余热制冷系统——利用动力机产生的余热供热制冷是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制冷,可以采用吸收式制冷,也可以采用吸附式,以及余热——动力转换——低温制冷等技术,这些技术均比较成熟,关键是系统的集成和提高效率,以及降低造价等问题;

(11)热泵——利用地源、水源和其他温差资源的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和增强于其他能源利用技术的整合能力;

(12)能量回收系统——诸如将建筑物内电梯下行、汽车制动、自来水减压等能量回收的技术以及应用设备的研发。

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关的一次和二次能源相关技术:

(1)天然气系统的优化利用,以及管道输送技术;

(2)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分散化的液化天然气生产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石油开采中的伴生气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对于冷能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节能等等,在液化天然气利用中,将产生大量的新课题;

(3)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利用,世界上可能有60%以上的矿工是死在中国的矿井里,而瓦斯爆炸是元凶之一,减少矿工死亡和提高煤层气和矿井瓦斯资源的利用有着密切关联,利用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发电等技术不仅可以挽救无数矿工的生命,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4)可燃冰——存在于海底和高寒地区的天然气水化合物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它是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燃料的重要途径;

(5)煤地下气化——中国目前有100亿吨以上的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被遗弃在地下,如何利用可控地下气化技术将其变为气体燃料回收利用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课题;

(6)地热——利用和开发地热资源,将地下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的电能或冷能是技术的关键;

(7)深层海水冷能——利用沿海深层海水的低温资源,解决沿海城市的制冷问题,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8)水能——利用水利资源,特别是小型水电设施解决农村以水代柴,保护植被;

(9)沼气——利用城市垃圾、农村废弃物资源等进行发电或热电联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0)甲醇——利用煤等矿物资源生产甲醇,以代替石油。甲醇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的需要;

(11)乙醇——利用植物资源生产乙醇,以代替石油和其他矿物燃料,乙醇可以作为燃料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氢分离的原料;

(12)氢——对于氢的利用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如何从水中低成本地重整氢气将是技术的关键;

(13)压缩空气——利用低估电力或其他能源生产高压空气,作为汽车和其他动力设备,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动力源,主要解决高增压比压缩技术、设备小型化、材料和效率等问题。

智能控制与群控优化技术:

(1)分布式能源机组和系统自身的智能化控制——解决设备“无人职守”问题,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自动跟踪电、热、冷负荷;

(2)分布式能源与载体的信息互动——解决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智能化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建筑系统的需求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建筑的能源可靠性和节能性;

(3)分布式能源机组的联合控制——分布式能源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需要对模块组合联合控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智能调节,决定每一模块的运行状态和模块之间的调节优化关系;

(4)远程遥控——通过电话线、因特网、无线网络和电源线对设备进行远程监视控制,需要解决安全和协议统一等问题;

(5)群控优化——根据一个区域内各种用户对于电力、热力、制冷等需求的变化,以及燃料、气温变化趋势、蓄能量库存等等因素,优化控制各个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公共能源系统,进行多系统容错优化,减少冗余,提高各系统的安全性和需求适应性,降低造价,提高效率;

(6)智能电网技术——必须建立电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电网特别式近用户低压供电电网的信息化控制,流量平衡控制、网内分布式能源智能管制系统、智能保护系统等;

(7)信息化计量与结算系统——建立网络化能源系统的各种能源产品和各个用户与分布式能源设施拥有者之间、各时段间根据预约定价进行计量和结算的智能系统;

(8)自动信息系统——对于用户与临近用户能源使用状态、用户与临近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伺服状态、以及燃料系统和公共能源供应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以便智能化建筑、用户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设施、储能设施、设备运行服务机构、以及燃料供应者和公共电网能够根据每一信息源所的实时信息进行状态优化调整,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系统优化技术:

(1)多种能源系统整合优化——将各种不同的能源系统进行联合优化,例如:将分布式能源与传统能源系统整合后,进行联合优化;或者,将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冰蓄冷系统整合并进行联合再优化,将微型燃气轮机与热泵系统整合优化,以及太阳能与分布式系统的优化整合等等,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综合优势;

(2)将分布式能源与交通系统整合优化——利用低谷电力为电动汽车蓄电或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等,将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电源形成随着人流移动的电源和供水系统。实现节约投资经费,降低高技术产品使用成本等目的;

(3)分布式能源系统电网接入研究——解决分布式能源与现有电网设施的兼容、整合和安全运行等问题;

(4)蓄能技术——通过蓄能技术的开发应用,解决能源的延时性调节问题,提高能源系统的容错能力,其中包括蓄电、蓄热、蓄冷和蓄能四个技术方向。蓄电包括化学蓄电:电池;物理蓄电:飞轮和水能、气能。蓄热包括项变蓄热、热水、热油和蒸汽等多种形式。蓄冷:冰和水。蓄能包括物理蓄能:机械蓄能、水蓄能、以及记忆金属蓄能等多种方式;

(5)地源蓄能技术——利用地下水和土壤将冬季的冷和夏季的热蓄能储存,进行季节性调节使用,结合热泵技术进行直接利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6)网络式能源系统——互联网式的分布式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是未来能源工业的重要形态,它是由燃气管网、低压电网、冷热水网络和信息共同组成的用户就近互联系统,复合网络的智能化运行、结算、冗余调整和系统容错优化;

资源深度利用技术:

(1)天然气凝结水技术——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化学反应结果回收水,解决部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

(2)将分布式能源与大棚结合的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设备排除的余热、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注入大棚,作为气体肥料和热源,解决城市绿化和蔬果供应,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问题;

(3)利用发电制冷的冷却水生产生活热水的技术——利用热泵的技术,将低品位热源转换为较高品位的生活热水,减少能源消耗;

(4)空调系统废热回收技术——发展全新风空调系统中有效利用回风中的余热和余冷,减少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