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和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特点及其教学要求,简述了国内外能源经济专业设置及“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模块内容划分、学时安排和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为国内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7-03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全文阅读

能源―经济―环境非协调发展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摘要 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总体协调程度偏低,系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与环境、环境与经济间的矛盾突出,而经济与能源生产、消费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综合运用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密切结合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造成3E系统非协调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而为政策实践提供更深层面的理论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与不明晰的产权安排,环境、资源利用中广泛存在着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资源不完善的市场与价格机制,实现经济外部均衡的资源要素投入效益难以衡量,人类行为假设与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3E系统非协调发展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3E;非协调发展;经济学;原因

中图分类号 K82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067-06

在现代科学文化中,协调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概念,而且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协调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研究,从而使“协调”的含义更加丰富和科学。系统论认为,协调除了具有作为调节手段或管理控制的含义之外,更深层的含义是作为一种状态来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融合关系。复合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和来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作用下,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共存。而所谓3E协调则是指能源、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共生,具有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体现了复合系统有序的结构与状态。实现3E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整体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即3E系统)总体协调程度偏低,系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能源与环境、环境与经济间的矛盾突出,例如我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的废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了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与此同时,环境容量等环境因素对我国能源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国际履约使我国能源部门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其次,经济发展与能源生产消费间也反映出一定的非均衡性。突出表现在:①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能源供应方面时常发生“电荒”、“煤荒”现象;②整体上工业的发展并未摆脱低效、高耗能的局面。同时,能源价格却鼓励了企业对高耗能或低效率行业及设备、技术进行投资,十分不利于工业结构的调整;③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传统的能源消费量最大的第二产业。然而,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相对有限;④我国外贸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当前已达到了37%,但是外贸生产却一直主要是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⑤我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和方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从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GDP的2%~3%。为了促进和实现我国3E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要探讨3E矛盾出现和激化背后的原因,并反思传统发展理念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在理论上进行现象解释和原因剖析,以期能够为实践提供更深层面的理性指导。

1 环境、资源的公共性与不明晰的产权安排

环境与大部分资源一向被视为公共财产,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表现为非排他性、无偿性、强制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因而也就产生了没有任何消费机会成本的所谓“免费搭车”。空气、阳光、水、土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于这些公共资源上述特性的存在,使得资源被使用过度,环境被破坏,并造成生态失衡。例如煤炭生产由于引起环境污染,对不从事煤炭行业的生产者和没有消费煤炭的人们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但这一损害通常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其原因是空气、土地、水资源等环境因素的所有权问题。空气归该地区所有居民所有,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是全体公民所有,土地归国家,当然也是属于该地区全体公民的。这种公共产权使得所有人都有权利、实质上人人都没有权利,即经济学中的产权主体虚置。产权主体虚置的公共产权导致了“公地悲剧”的出现。从煤炭生产的角度讲,由于生产和消费煤炭的环境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所以导致了煤炭生产对当地环境的严重污染。

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大部分能源资源以国有产权为主体,国家对大部分能源资源拥有所有权,即能源资源国有原则。也就是说我国作为一个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能源资源具有排他性的支配权,能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只能由国家所有,由国家支配。对外,体现能源;对内,体现能源国家所有权。能源国家所有权是我国能源资源产权的核心。依照法律规定,我国能源资源的所有权是比较明确的,但能源资源公有产权(国有产权)在实际运作当中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事实上的地方所有、企业所有等谁占有谁所有的现象,致使国家所有权虚化。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既没有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收益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又未能很好遏制乱采滥挖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混乱的局面。同时,作为国家公有产权的维护和监督者的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眼前的利益则不惜牺牲长远利益,有时甚至允许当地企业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个体、私营小煤矿、小油井屡禁不止,对环境进行肆意的污染与破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强制性的公共产权的“人人皆有”,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资源环境严重受损。

全文阅读

经济地理学中的能源效率研究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利益往来与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源以及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量正在大幅上升且呈刚性增长,传统能源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问题在“十二五”末期及“十三五”期间也将更加突出。

能源、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客体在地表上的位置关系、集聚程度及各经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亦是自然、市场和政府三种配置力量空间耦合的结果。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界在研究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及其与产业结构关系方面的成果比较密集,影响也较大。

能源效率作为一种效率概念,目前尚无确切定义。影响较大和被引用较多的,一是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的:能源效率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二是Bosseboeuf提出的:经济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用相同或更少的能源获得更多产出或更好的生活质量,技术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由于技术进步、生活方式转变、管理水平提高等引起的能源使用的减少。在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方面,Patterson认为能源效率衡量指标主要有热力学指标、物理-热量指标、经济学-热量指标、纯经济指标四类,但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考虑,能源效率主要有经济能源效率(包括单位产值能耗和能源成本效率)、物理能源效率(包括热效率和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两类,其内涵则是能源消耗对维持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率,既要考虑能源的开采、储存与运输环节,也要研究能源的加工、转换和最终消费等过程。

与经济学界主要针对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以工业能源效率为主)研究不同,经济地理学界的能源效率研究主要针对区域能源效率问题。区域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全国范围的省际间比较与分析。在研究手段上,既有单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也有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其中,由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更好地反映能源与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被大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所普遍采用。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模型中,近年来主要使用的有非参数测算的DEA数据包络分析、使用参数测算的SFA随机前沿函数分析。与SFA随机前沿函数分析相比,DEA数据包络分析因无需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而被广泛使用。

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是区域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在理论上,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初是在“结构红利假说”中的一种表达,由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差别,能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然会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其结果是促进各部门共同构成的经济系统的总效率提高,而总生产率的增长值超过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加权和值的部分,就是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能源效率增长的部分。例如,由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为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对于中国20世纪80~90年代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原因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在导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的诸多原因中有35%~45%要归功于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上升。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就一定会带来能源效率的提高?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目前的实证研究也不够充分。因此,对于经济地理学界来说,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方兴未艾。

关伟,兼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863计划项目“大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子课题六)、国家软科学项目“北方沿海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沿海省市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和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36项,参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编高校教材5部,参与编著高校教材等10余部;先后在《中国软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全文阅读

能源互联网信息经济学探索

摘要:以化石能源集中式利用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革,而以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本文主要对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经济学做出初步的探究,阐述能源互联网和信息经济学的来源和发展,并探讨能源互联网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由来

信息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并得到很大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沉淀,于70年代趋向成熟。信息经济学在研究初期,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互相促进、补充,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后期,信息经济学在大量论著的问世下更加成熟,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论著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兴起,一直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得到科学研究领域相关人士的公认,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汇集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开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使信息经济学不仅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热点,而且还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发展。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信息经济学和政策》国际性学术杂志创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经济学更是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及强大的经济效益获得迅猛发展,到了21世纪,全球社会更是一个信息化的“地球村”,信息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信息经济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能源互联网环境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

全文阅读

能源经济学专业课程构架探讨

摘要:本文对能源经济学专业所应开设的温室气体核查课程的基本构架进行了探讨,认为应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关于国家、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法;二是如何处理清单编制中数据不确定问题;三是关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四是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机制。

关键词: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减排的测量、报告和核实会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深入而不断推广,能源经济学专业尚未开设有关温室气体核查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程的基本构架进行探讨。

一、国家、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通过温室气体清单可以识别出主要排放源,了解各部门排放现状,预测未来减缓潜力,清单编制和报告的学习主要涵盖五个领域:第一,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活动、生物质燃烧活动、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第二,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水泥生产过程、石灰生产过程、钢铁生产过程、电石生产和使用过程、乙二酸生产过程、硝酸生产过程、铝生产过程、镁生产过程、电力设备生产过程和使用、半导体制造过程、臭氧消耗物质(ODS)替代品生产和使用;第三,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动物消化道甲烷排放、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第四,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包括森林等木质生物碳储量的变化和转化两方面;第五,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和废水处理甲烷排放。

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数据的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还应考虑不确定因素,首先是由于过程未被识别或者测量方法不存在,无法获得测量结果或者其他数据;第二,计算模式的简化可能产生偏差和随机误差;第三,在一些情况下,无法获得说明某排放或清除特点必需的数据;第四,获取的数据缺乏代表性;第五,统计时随机取样误差、测量误差、错误报告以及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讲授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一是改进计算模式结构和参数,以更好地了解和描述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二是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如使用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来监测排放活动数据,可得到不同燃烧阶段的数据,从而更准确地描述排放源的排放属性;三是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包括提高测量方法的准确度以及使用一些校准技术;四是大量收集测量数据,增加样本大小可降低与随机取样误差相关的不确定性;五是消除已知的偏差,确保仪器仪表准确地定位和校准,模型或其它估算过程准确且有代表性;六是提高清单编制人员能力。

三、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全文阅读

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思考

摘 要 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能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与现实能源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初步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能源经济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且陈旧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能源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等,学生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灵活多样,经常按照学生需要而定”来授课。82%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是被动接受教师讲给的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被问及“你喜欢现在老师讲的方式吗”,仅有 4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 40%和2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喜欢”。

1.2 教学考核方式呆板且被动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学习能源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查,是用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考勤两个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大多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教学效果不理想。

全文阅读

安享甜蜜,最科学最经济的人体能量源

适量享受食糖有益无害

“多年来‘食糖有害论’一直误导消费者,一些媒体的宣传把食糖说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龋齿等疾病的祸根,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潘蓓蕾说。

业界专家分析,我国食糖消费人均不足8公斤,在世界上还是属于低水平的食糖消费国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广泛的科学宣传,让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食糖,充分享受食糖。

专家指出,科研表明人们科学消费食糖有益无害。食糖不仅是调味品,给人们带来愉悦美妙的口感,更是人体最经济、最安全的能量来源之一。

英国科学家曾对1万多名苏格兰成年人进行分组实验,结果发现,肥胖症的发病率与糖的摄入量成反比关系。

中外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食糖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龋齿等并无因果关系。

人工添加糖摄入过量增加心血管危机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最新的一项科学研究指出:每日饮一杯汽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三分之一。每日摄入的卡路里,如果有25%来自糖分,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更增加一倍。中国医师协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程云阁教授指出,“汽水中含有较多的人工添加糖,这使人们在增加卡路里和热量的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全文阅读

破解能源行业发展瓶颈 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

摘要:能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如何破解当前能源行业的发展瓶颈是一项时代课题。文章结合实际,对国内能源行业存在的发展瓶颈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浅谈了国内能源行业发展今后遇到的挑战及机遇。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节能管理;资源消耗

能源行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管理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及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存在一些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只有千方百计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才可以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

一、国内能源行业遇到的发展瓶颈

(一)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

我国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相对来说是不丰富的;第二,国内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却相对丰富;第三,近年来国内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值;第四,能源资源在分布上不均匀。比如国内煤炭能源区域的分布就非常的不平衡,其中华北一带占总储存量的71.13%,而石油能源的储存量预计是300亿吨到600亿吨,基本是分布于我国的渤海湾与松辽等盆地,水利能源则基本集中于西南区域,大约占总储量的71%。而经济较为发达以及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却缺乏常规的能源。以至于我国铁路的运力有42%都被运输煤炭所占用着;第五,结构的不合理。在国内能源的消费结构当中,煤炭的比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的国家,其中在2007年度便达到了67%,该比例为全球最突出的国家;第六,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下。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较低了十个百分点,而生产机构产品的耗能却要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50%~100%。

(二)能源消费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占了全球煤炭消费量的27%,是全球唯一一个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消费能源的消费大国。大量的燃煤且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这些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使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大约占了各类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总排放量的80%。有关数据表明,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约占了全球大气总排量的13%。中国按照人口与国土面积均衡下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对比较低,可是在我国能源资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下而连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逐步递增正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全文阅读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课程教学体会与实践

摘要:了解能源经济发展前沿对培养专门的能源经济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基于“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从课程开设意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能源经济发展;教学;体会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04-0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战略资源。21世纪以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需拓展到经济层面,即如何利用经济手段开发、利用能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我国能源经济专门人才的严重短缺影响了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为了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我国批准设立能源经济专业。江苏大学于2011年开始对外招生。“中国能源经济发展”是为该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基础知识课程,[1]目的是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能源经济所包含的的内容,特别是各方面最新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作为新开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资料缺失以及教学评价不高等问题;同时由于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本身又存在学时少、内容广、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经过两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课程开设意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并优化。

一、课程开设意义

随着我国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能源经济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金融、新能源开发、能源政策等内容层出不穷,发展迅速。为此,必须全面了解能源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课程共计32学时,属于认知课、基础知识课程,开设学期较早。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一方面,了解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将会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进入能源经济这一领域,并帮助学生发现各自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能源经济专业,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为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开设“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这一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

全文阅读

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庆阳市是甘肃省革命老区,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62万。境内石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油气总量近40亿吨,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其中千米以浅190亿吨,煤层气预测储量13000多亿立方米,是甘肃省新兴的能源化工基地。同时,庆阳也是全国最大的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黄花菜生产基地和文化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庆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基础设施先行、教育优先发展“四大战略”,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和谐庆阳、党的建设“三大工程”,加快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由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甘肃省第二位。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石油煤炭勘探开发步伐

围绕建设“和谐典范、模范油区”,加快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把陇东油区建成“全国性的大油田”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庆阳市按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环境最佳”的要求,全力为油田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庆阳市启动了800万吨原油产能建设规划,实施了超低渗油田开发项目。如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可建成投产。加强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油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广西峰油田“绿色油田、数字油田”开发经验,实施老油区污染治理、百万亩碳汇林基地建设等项目,创造了工农业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进的资源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三者的利益关系,长庆油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支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地企关系。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完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规划发展石油化工、煤炭化工、煤电产业、天然气化工等四个产业集群;配套建设长庆桥煤化工、正宁煤电工业、西峰石油化工及天然气精细化工、环江沿线石油煤气电四个产业园区。力争“十一五”末,境内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均达到5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到“十二五”末,力争原油产量达到800万吨、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年转化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

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近两三年内,将重点实施总投资近千亿元的“七个二”、“四个一”等重大项目,即:建设两条铁路(西平铁路、长青铁路)、两条高速公路(西长凤、西雷高速公路)、两个煤矿(正宁核桃峪、环县沙井子煤矿)、两个2×100万千瓦坑口电厂、两个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两条资源开发路(煤炭专用通道、红色旅游路)、两个跨流域调水工程(盐环定扬黄人饮续建工程和葫芦河调水项目);实施机场改扩建、庆阳石化搬迁改造、超低渗油田开发、市区热电联产项目。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