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 ACCA候任会长理查德・阿肯・戴维斯先生及行政总裁爱伦・布理维先生接受《新理财》专访。就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中国的会计师及CFO们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等问题提供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专业性建议。
戴维斯先生表示,在ACCA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十分注重学员的诚信问题,这也是ACCA长期坚持的一项最最重要的传统。通过浏览ACCA考试大纲可以发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诚信这两个主题是贯穿始终的,甚至在高级阶段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对职业道德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此外,ACCA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在线职业诚信课程”。在这个课程中,程序自动设置某一情景,并要求学员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反映出自身的价值观。这种测试能够评判在不同的环境下,该学员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及其决策的利弊。这对培养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布理维先生强调,专业诚信、职业素养固然很重要。但从雇主的角度来讲,职员的业务水平也一定要很出色。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很好的平衡。除此之外,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时下,很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开拓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走向海外。在和外界交流时,英语作为一个首要的语言,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ACCA越来越意识到学员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亦不可或缺。因为,身为会计师终将走向管理岗位的,所以即使现在尚未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能力,那么也应该抓紧培养这方面的潜力。最后一项,就是关于IT方面的能力,在财务会计这一行业内,很多职业判断都是通过数据汇总分析才能得出的,因此具备相应的IT方面的技能也十分很重要。
不少ACCA学员毕业以后进入企业都是希望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CFO,仅仅具备以上的基本素质显然不够,还需要进行很多方面的锻炼。
正如布理维先生所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很多年轻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的宏伟蓝图,而这个蓝图的第一步应该是拟定一份详细可行的计划表,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近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就需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也可以涉足其他相关领域充实自己。同时,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项目,这既是积累经验的大好机会,也是展现自身素质和潜力的良好平台。布理维先生还谈到,自己在任命CFO时,会仔细考察候选人是否参与多种不同项目,是否成功。其次再考虑其他软性能力。
戴维斯先生明确了这些软性能力的范围:良好的表达能力,善于与别人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别人的能力;当和上司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怎样比较正面的积极的去回应等等。并且建议大家在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可以寻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这位导师能够随时纠正你工作上的失误,这样有助于自身快速的成长。
实际上,ACCA证书不光是会计业务方面的一种资格认证,更多的是为学员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素质 能力 教法一、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的素质是关键。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使自己在授课中做到了广积而薄发,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1、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 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博览群书,至少要涉猎到教本、“教参”、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其次,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读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添删教材内容和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2、周密的授课计划是基础。 编写授课计划时,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授课计划时,如何引出课题,怎样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在哪里突破,如何利用实验或教具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等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授课中,哪些内容要详讲,哪里可简略,如何引导学生探讨、论证以至得出结论,如何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和运用结论,怎样承接转折,使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怎样综合运用等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引入新课时,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的启动阶段,应安排一些能有效地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内容或活动,达到提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尽快"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参与解决问题意识的目的。在新课教学阶段。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攻关,顺利地,!完成新课教学的任务,应安排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吸收新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内容或方法。如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或者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讨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课结束后,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但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出现“疲劳”,因此,要采用一些能够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新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动眼、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和多动笔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完成预期的课堂学习的任务。 3、课堂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能力的根本。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塑造学生。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安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对学生实施课堂练习来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授课中还应特别注意接收来自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入手,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把学生具体的“已知”纳入教材中“未知”的体系中去,让“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促使它们间的转化,形成“已知--未知--已知”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觉得所授的新课内容并不太多,也比较易学。另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学习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自身需要一定的逻辑组织外,还要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有得了教师逻辑性的提示。在学生向大脑储存知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将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了的知识,即让学生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样,当他们再次面临这些条件时,就能有效地提取这些知识,从而活化了所学的知识。 4、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 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投影等教学工具,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中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内容和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教育具有继承和发展两个职能。 我们的教学应在继承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人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知识,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一定同步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但知识的堆积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因此,教育思想应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到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的轨道上来,在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于情感、意志、
毅力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塑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授课计划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成功是实现精讲、精练的基础,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哪么,在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丹麦科学家第谷花了三十年时间积累了行星运动的大量观察材料,但没有发现什么重要规律。而他的学生德国的开普勒在第谷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牛顿从开普勒三定律的引力概念中,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和发明。同样,在学习中,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所以说,思维活动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任何一种训练,都必须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哪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巧设“陷井”,深化概念。 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由于缺乏思考,往往不知道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因而容易落入“陷井”。因此,教师可故设陷井,诱导学生就范。例如,在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采取如下形式: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这是两个体积相等的铁块和木块(出示实物),它们谁重?(埋下伏笔) 生:铁块重。 师:现在我把它们浸没在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什么现象。(教师演示) 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 师:铁块为什么下沉,木块为什么上浮呢?(设疑) 生:因为铁块比木块重。(陷入知识圈套) 师: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呢?再看,这是一个小铁钉,这是一个木块,它们谁重?(让一个同学放在手中掂一掂) 生:木块重。 师:现在我再把它们浸没于水中。(演示)结果是木块上浮,而铁钉下沉。重的上浮而轻的下沉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略加思考后回答)因为铁的密度比木材的密度大。 师:是不是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一定上浮呢?请看,我把这个铁盒和木块放入水中(演示:二者都漂浮)。铁的密度大,为什么铁盒却不下沉呢? 上述实验说明,物体的浮沉既不决定于物质的密度,那么物体的浮沉究竟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揭示题目所依赖的物理模型,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吃一堑,长一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明确目标,探索条件。 生物学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事实,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题目:把一个体积为8cm3,质量为6g的物体投入水中,静止后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多少? 这类题目能锻炼学生挖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明确目的、探索条件的思维方法,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力,从而活跃了思路,活化了知识,增强了记忆,提高了教学效率。 3、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同一事实,智能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例如,题目:有一电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1,给你一个安培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阻值已知的电阻器和几根导线。请测出R1的电阻值,并说明你的办法及理由。 设计方案如下:
1、电路如图1所示 ①先将安培表与R1串联,安培表实数记为I1。依据欧姆定律,R1两端电压U1=I1R1。 ②再将安培表与R2串联,安培表示数记为I2,则R2两端电压U2=I2R2。由于U1、U2都等于电池组的电压,所以,I1R2=I2R2,可求得R1=R2I2/I1 2电路如图2所示 将导线的端点先接触M点,后接触N点,测量与计算同上 3、电路如图3所示 ① 先将R1与安培表串联,读记I1则U1=I1R1。 ② 再将R1、R2并联后接在电路中,读记安培表示数I2。则并联后电压U总=I2R总=R1R2/(R1+R2)。由于U1和U总都等于电池组的电压,故有I1R1=I2(R1R2)/(R1+R2)。可求得R1=(I1—I2)/I1×R2 4、电路如图4所示 ① 将R1、R2串联后接入电路中,记下安培表的示数I1,则总电压U总=I1(R1+R2) ② 用导线将R1短路,记下安培表的示数I2。则R2两端的电压U2=I2R2。由于U2=U总,所以,I1(R1+R2)=I2R2,可求得:R1=(I2-I1)R2/I1 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帮助学生挖掘某些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4、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例如,题目:影响通电螺旋线管磁性的强弱的因素是:①线圈的匝数;②电流的方向;③电流的大小;④螺旋管内是否有铁芯。答案为①③④。若此题中的“磁性强弱”改为“两端磁极性质”,则答案应为②。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两道题,复习了不同的概念,却大大减少了审题、分析和思考的时间。因此,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就可?quot;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5、一题多问,活跃思维。 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多问训练,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逐渐深化、升华发展,它是活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形式。例如,在讲解完压强的概念后,针对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可出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图为砖的不同放法)
① 什么是压强? ②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哪个词来表示?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③ 有两块砖呈上图的6种方式。那种情况下地面承受的压强最大?为什么? ④ 仍为③题中的哪些放置方式。但是,打乱原来的压强的有序排列,题目的难度便稍有增加。 ⑤ 给你两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请画出简图,并说明其道理。 ⑥ 给你两块砖,按对地面产生的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放置方式,请画出示意图来。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紧紧抓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问题间的联系,从而迫使学生在线索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生了思维的发散,便于他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的脉络。 6、巧用实验,启发思维。 物理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引入压强概念时,可以通过形象的小桌实验而引入,然后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进而引出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信息为基础,形成布局合理的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及分合型思维等不同形式的立体结构,让学生在思维中知识、长才干,在思维中求技巧、促能力,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物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反映外界影响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也就是说,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备课使课本上和自己头脑中处于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易于传输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与教师、教材、教具和其它同学进行信息交流的条件,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章节、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1、对知识面宽,难度小的内容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 在多讲精练的课中,要讲中有练,讲练结合。事实表明,学生头脑中正确的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图景的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用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实验中,在教师提问、设问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回忆,对比和联想来实现的。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分析解答的问题,就应该启发他们自己来完成,实现讲讲练练,以练促讲。 2、对重点突出,重在应用的内容应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 在精讲多练的课中,要练中有讲,在学生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教师都要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对技能作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最后作简短的总结讲评。实行练练讲讲,边练边讲,以讲促练。 3、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采用多讲多练的方法突破。 对于难点少,学生又容易掌握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讨论练习法开展教学。我们就采用自发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小结提问、讨论—形成性检测训练—布置作业的教学结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对某些内容可能还不甚理解,在学生急待弄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顺水推舟,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加以启发点拨或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第二次“剌激”;形成性的测试训练,又对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起到强化、深化和巩固的作用,这个对过程中学生所需的物理知识已逐步转化为可以记忆的“元”进入其大脑中。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但理解地透彻,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对教材应分层次处理,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情况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博鉴资料,独具慧眼,根据选题“精而不漏、广而不滥”的原则,注重吸收资料中独特的、有新意的极少量的例、习题,积累一套题型广、内容新,体现少、精、活原则的好资料,让学生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练得及时、练到点子上,练得有兴趣、练出水平来,及时巩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扩大了野,培养了能力,而且起到了强化课本、淡化资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的素质是关键。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使自己在授课中做到了广积而薄发,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外倾性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博览群书,至少要涉猎到教本、"教参"、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其次,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还要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读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吃透了教材、弄清了学生,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步调一致,并使教师在添删教材内容和选择例题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传递信息。 周密的授课计划是基础。编写授课计划时,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精心地设计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设计授课计划时,如何引出课题,怎样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在哪里突破,如何利用实验或教具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等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授课中,哪些内容要详讲,哪里可简略,如何引导学生探讨、论证以至得出结论,如何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和运用结论,怎样承接转折,使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怎样综合运用等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大致可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结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安排与组合上要形成一定的结构与之对应。引入新课时,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的启动阶段,应安排一些能有效地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内容或活动,达到提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尽快"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参与解决问题意识的目的。在新课教学阶段。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攻关,顺利地完成新课教学的任务,应安排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吸收新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内容或方法。如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或者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讨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课结束后,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但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出现"疲劳",因此,要采用一些能够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新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动眼、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和多动笔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完成预期的课堂学习的任务。 课堂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能力的根本。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塑造学生。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安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对学生实施课堂练习来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授课中还应特别注意接收来自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入手,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把学生具体的"已知"纳入教材中"未知"的体系中去,让"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促使它们间的转化,形成"已知--未知--已知"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觉得所授的新课内容并不太多,也比较易学。另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学习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自身需要一定的逻辑组织外,还要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有得了教师逻辑性的提示。在学生向大脑储存知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将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了的知识,即让学生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样,当他们再次面临这些条件时,就能有效地提取这些知识,从而活化了所学的知识。 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工具,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中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内容和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 教育具有继承和发两个职能。我们的教学应在继承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人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知识,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一定同步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但知识的堆积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因此,教育思想应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到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的轨道上来,在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于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塑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授课计划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成功是实现精讲、精练的基础,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哪么,在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丹麦科学家第谷花了三十年时间积累了行星运动的大量观察材料,但没有发现什么重要规律。而他的学生德国的开普勒在第谷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
大定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牛顿从开普勒三定律的引力概念中,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和发明。同样,在学习中,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所以说,思维活动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任何一种训练,都必须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哪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巧设"陷井,深化概念。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由于缺乏思考,往往不知道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因而容易落入"陷井"。因此,教师可故设陷井,诱导学生就范。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可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一质量为0.4kg的物体,沿倾角为30o的斜面从底端以20m/s的速度上升,若滑动摩擦力是2N,第3s末物体离底端几米?许多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ΣF=Ma和运动学公式S=Vot-1/2at2,求出答案为15m。这显然是错的!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揭示题目所依赖的物理模型,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吃一堑,长一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明确目标,探索条件。生物学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事实,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欲求它通过的位移S,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并回答出求位移S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抓住"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是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要点后,经过讨论,结果一共找到了七组条件。这种明确目的、探索条件的思维方法,可挖掘题目的内涵,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力,从而活跃了思路,活化了知识,增强了记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开阔思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同一事实,智能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例如,力学、热学和电磁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帮助学生挖掘某些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多题归一,举一反三。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一题多问,活跃思维。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多问训练,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逐渐深化、升华发展,它是活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形式。例如,在学过竖直上抛运动后,可引导学生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在小球A的正下方h处有一小球B,当A自由下落时,B正好竖直上抛,欲使两球在B上升到最大高度时恰好相遇,求B向上抛出的速度。在学生突破后,再依次让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1)若使小球A在小球B上升过程中相遇,B球向上抛出的速度是多少?(2)要使两球在B正好返回抛出点时相遇,B球向上抛出的速度应为多少?(3)欲使小球B下落中与A相遇,小球B向抛出的速度范围怎样?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紧紧抓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问题间的联系,从而迫使学生在线索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生了思维的发散,便于他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的脉络。 巧用实验,启发思维。物理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信息为基础,形成布局合理的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及分合型思维等不同形式的立体结构,让学生在思维中知识、长才干,在思维中求技巧、促能力,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受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反映外界影响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也就是说,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备课使课本上和自己头脑中处于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易于传输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与教师、教材、教具和其它同学进行信息交流的条件,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章节、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对知识面宽,难度小的内容可采用多讲精练的方法。例如:高中物理课本中《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可按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发送--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接收这样的顺序进行讲授法教学,并对振荡电流形成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情况和T=2π(LC)1/2及电磁波的有关内容进行精练。在多讲精练的课中,要讲中有练,讲练结合。事实表明,学生头脑中正确的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图景的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用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实验中,在教师提问、设问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回忆,对比和联想来实现的。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分析解答的问题,就应该启发他们自己来完成,实现讲讲练练,以练促讲。 对重点突出,重在应用的内容应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一节,精讲中可先抓住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化难为易,抽象出楞次定律,再用多练的方法扩展到其它情形中去。在精讲多练的课中,要练中有讲,在学生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教师都要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对技能作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最后作简短的总结讲评。实行练练讲讲,边练边讲,以讲促练。 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采用多讲多练的方法突破。如《机械能》、《动量》等章节内容应该这样处理。 对于难点少,学生又容易掌握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讨论练习法开展教学。如《光的本性》、《原子结构》的《原子核》等内容,我就采用自发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小结提问、讨论--形成性检测训练--布置作业的教学结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对某些内容可能还不甚理解,在学生急待弄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顺水推舟,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加以启发点拨或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第二次"剌激";形成性的测试训练,又对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起到强化、深化和巩固的作用,这个对过程中学生所需的物理知识已逐步转化为可以记忆的"元件"进入其大脑中。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但理解地透彻,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对教材应分层次处理,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情况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博鉴资料,独具慧眼,根据选题"精而不漏、广而不滥"的原则,注重吸收资料中独特的、有新意的极少量的例、习题,积累一套题型广、内容新,体现少、精、活原则的好资料,让学生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练得及时、练到点子上,练得有兴趣、练出水平来,及时巩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扩大了野,培养了能力,而且起到了强化课本、淡化资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摘 要] 员工能力素质关系到员工的发展,更关系到企业业绩提升。如何提升员工能力素质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能力素质模型软件提升员工能力素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探索。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能力素质 培训
一、从冰山模型说起
说到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首先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提出的 “冰山”模型,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知识和技能,其特点是可易观察、可测试和易习得的,如计算机软件编程、管理学、岗位专业技能等等。冰山水下部分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它们隐藏在行为的背后,但对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却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图1 冰山模型
根据冰山模型,员工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如图1),其中最容易改变提高的素质是知识和技能部分,也是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素质最有效的部分。而冰山下面的部分包括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品质与价值观等方面,是难以改变的,一般情况下,通过培训来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可能,也只有通过长期漫长的训练与悟化才能实现。因此,多数企业培训主要侧重于员工知识和技能(冰山上层)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对员工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没有多少建树。但是正如冰山模型所示的那样,这些难以提升的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是影响员工业绩和成长的根本性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核心员工,特别是后备管理人员进行长期训练,提升员工深层次素质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二、如何测评能力素质
企业在了解了能力素质重要性之后,一般的做法是聘请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测评,给出一些报告。供企业使用。但是由于聘请咨询公司的成本较高,对企业长期辅导员共提升能力素质是不现实的。因此购买合适的能力素质测评软件是企业最佳选择。引入能力素质软件的优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重要的环节。
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碱金属元素的递变规律时,我们可以先做钠、钾分别与氧气、水的对比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者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这些元素性质与什么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得到了碱金属元素的什么规律?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元素周期表》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分别说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然后提出疑问: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有何例子证明等问题。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极为重要,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课文内容能联系到生活的实际也是关键处,教师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说来,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用氨气做喷泉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喷泉形成的本质原因,有兴趣的学生就会疑问:还有哪些气体能和水形成喷泉?是不是易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若易溶于其它溶剂或溶液时两者能形成喷泉吗等等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深入讲解以后,学生对此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知识的扩散与迁移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
再次,教师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中无奇不有,充满了希奇的事物和隐含了许许多多科学的知识,尤其是化学方面的,如化工生产、石油加工、能源材料、生活用品食品、环境污染等等,而这些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和课本内容有联系的例子,然后指出相关的信息点,给以学生充分思考和提出质疑的空间。例如,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联系课本中CaO、CaCO3的性质提出每句诗所蕴涵的化学反应,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关系等等。只要抓住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化学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便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有兴趣和主动地提出疑问。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沟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日常的交往的能力,优化日常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同校交友平台,也可以和其它学校建立网络平台,在那里同学们不仅可以和同校的学生,对有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扩大了交友的范围,从而营造了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忙,和平共处的交往氛围。
2.开设沟通交往能力形成的有关课程
有些同学对和别人进行沟通,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由于自身沟通能力差,或者不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就不好意思开口,所以学校应开设相关的课程,主要是讲解怎样和别人进行沟通,或者怎样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另外主要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给那些想要和别人沟通的同学机会,加强交流,也要引导不敢说话的同学,使其变得渴望说话,善于说话。
3.老师的强化引导作用
作为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同学们在交往时的,要严于律己,宽容的对待他人,和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去交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和别人相处时的态度,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在我国各高职院校逐渐深入,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又有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具体包括那些内容等。文章通过社会调查,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高职会计知识——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希望高职院校在注重显性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培育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 能力素质
1.能力素质的概述
1.1 能力素质概念。
能力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能力素质(Competency),它是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提出来的,他把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后来,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麦克里兰将Competency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该定义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即工作能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很合适的,因为高职院校的功能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能力的劳动者。
1.2 能力素质分类。心理学家将人的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可以考量的能力,即可以通过一系列显性的指标来予以体现,?如英语能力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计算技术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
隐性能力是一种看不见的行为方式,可以表现为思维和行为的诀窍。它往往不被注意,也难以描述、细分、复制和传播,如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精髓以及个人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创新能力等。
摘要:讨论了数学建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并指出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建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在现实问题中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的创造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可用下图来表明:
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而数学建模竞赛就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数学模型的竞赛活动。
1989年我国大学生首次组队参加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AMCM),1992年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TAM)举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MCM)。到1994年改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每年一次,数学建模教育实践相继开展。现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掀起了数学建模热潮,参加院校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数学建模竞赛己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的四大竞赛之一。
数学建模教育及实践对密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拟就数学建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谈一些拙见,供同行参考。
1武汉市经发司员工能力素质分析
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40亿元。旗下全资、控股企业30家,集团直接管理的公司共10家。金融服务是集团的主业。集团将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服务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旗下已拥有银行、担保、信托、金融资产交易所、基金、小贷、典当、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正在筹建科技银行、融资租赁、保险公司,目前集团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过半。
1.1武汉市经发司员工情况目前集团公司现有在职人员747人,硕士及以上占14%,本科占29%,其他站57%。集团本部人员共计94人,管理人员72人,其中,博硕士47人,占比64%(占管理人员,后同);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及具有注册会计师人员29人,占比40%。
1.2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匹配优秀员工能力素质经发司从城市建设过渡到目前以金融服务业(区别于银行如小额贷款业务,数据管理业务)为主,投资方向和中心转移,要求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与企业转型升级匹配。就目前该公司的组织结构看,从组织上实现了这种转型。“集团公司将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服务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公司员工能力素质与公司战略发展匹配问题。集团公司现有的中高端人才的专业和经验背景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管理两大类,要加强熟悉投资管理、投资银行和金融业务、擅长资本运作和资本运营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2武汉市经发司员工能力素质体系构建
结合武汉市经发司员工能力素质分析,构建该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体系,凸显企业核心优势应包括以下内容。
2.1建立企业员工档案数据库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档案数据库,为甄选员工能力素质信息,区分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提供信息支持,为进一步明晰企业员工个人总和能力和关键岗位知识、技能绩效标准提供支撑,为改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提供样本观察数据库。实时更新员工能力素质档案。
2.2明确员工岗位序列,确定绩效标准确定岗位绩效标准是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体系构建最为关键的一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现有资源,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岗位绩效标准,遴选出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为岗位匹配素质体系构建研究提供基础。从纵向层面将集团公司的全部员工岗位按性质划分为管理职务和专业职务两大序列,两大序列并行,每名员工在两大序列中都有角色定位。以职能部门为例(见图1、表1、表2)。
摘要:作为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和青年个性的塑造者,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合理的能力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 能力结构 人格 人际关系
教师作为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以及青年的示范者,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新人的艰巨而神圣的重任,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不仅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其素质的要求。
一、树师德、为人师表
“亲其师,信其道。”此语道出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也是一切学习的根本之一,那就是情感教育,也就是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影响。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在加强师德建设中,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在教师中树立“乐教、敬业、爱生”观念。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要转变教育思想,提倡人本思想。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二、精益求精、以渊博的学识取信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犹如知识的化身,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教师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应懂得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交叉,力争做到精通多门学科。只有知识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学,课堂上才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讲透了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交待了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合格的学历,而且更要重视工作中的学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做教师的更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朝着兴趣广泛的方面发展,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水平取信学生。
三、锐意改革、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