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质量管控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精选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盈余管理

一、引言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在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投资者基于财务报告做出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可靠性,而安然等财务舞弊案件的频发表明,薄弱的内部控制给管理层调节盈余质量提供了机会,内部控制不完善是引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及我国2010年颁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均要求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于划分为萨班斯法案出台前和出台后两个时期。

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前,企业内部控制数据的缺乏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次,着重阐述两者是否存在关系。其中,Becker(1998)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限制公司管理层操控会计盈余的能力。Doyle(2005)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

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国外学者主要以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所提及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切入点,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的公司更具有盈余管理倾向和动机。而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盈余管理会更少。

如Messod(2008)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Epps and Guthrie(2010)对比分析了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和没有缺陷的公司的应计利润,研究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有机会操控企业的盈余。Ashbaugh(2006)和Doyle(2007)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其可操纵性利润较高。Goh and Li(2008)也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内部控制的约束,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得以提高。

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如Hogan等(2008)的研究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普遍认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越差,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

三、国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自2006年内部控制指引出台以来,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关系及其是什么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内部控制质量会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

武民强(2010)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关系。柳俊俊(2010)、宋建亮(2010)以上市A股公司为样本,采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的。方红星、金玉娜(2011)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均能够被高质量内部控制所抑制。

也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并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

张国清(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张雅婷(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较低,内部控制并不能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功能。孙文娟(2011)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效的公司的盈余质量不受是否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是否引入第三方进行审核的影响。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促进盈余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定论。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后,笔者发现国内外研究存在以下差异。

一是研究结论。国外学者普遍J为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国内学者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上存在较大争议。而产生争议的原因是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并且内控披露尚不完善,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抑制作用。

二是研究重点。国外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研究的重点已经由制度层面转向了实际应用当中,而国内目前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依然较少。

三是研究方法。国外大多将内控披露研究与有关主题结合开展关系问题的实证分析。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11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现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在逐步向“绩效型”模式转变,内审工作也遇到了更多更新的问题。由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还达不到预期标准,因此只有让内部审计人员严格审核与测评企业内部运行中的控制与管理情况,才能切实帮助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向理想目标迈进。此外,还有助于公司更加高效地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内部审计监管质量。由此可见,加强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1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管理现状

1.1 部分领导及审计专责人员欠缺审计项目质量风险的相关知识

审计监督范围的不断扩大也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工作压力。而人员数量与任务量的较大差距也使一些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出现应付工作的态度。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其缺乏较强的审计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审计质量的重要性,所以造成审计工作只注重任务的执行,其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进一步使在众多实施的审计项目中审计精品的数量较少,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1.2 一些审计专责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符

现有的大部分审计人员只具备专业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知识,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掌握全面的电力营销知识、IT知识以及综合性分析技能。此外,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没有较好的创造革新意识,全局掌控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也较薄弱。

1.3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监管与审计工作的实施依据。作为审计规范系统的重要内容,其应该是审计组织按照职业特性的实际需要,适应自身发展状况而制定的,而目前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存在很多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

1.4 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完善

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进行审计质量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审计责任制度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在具体的规范上还存在许多漏洞,一些制度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明确责任主体,在一些方面没有对责任追究惩处作出详细规定。部分制度没有得到完整的执行,致使审计人员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进而造成其工作出现失误,审计质量受到影响。

1.5 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没有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监督执行

现在的一些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监督不严格、执行不规范等问题,这就使审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除此之外,对审计工作质量把控的不完善等也使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根本的提高。

2 管理和控制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

2.1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配置,增强内部审计团队的综合能力

审计质量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因此,要做好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工作就必须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做起,在实践工作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工作需求,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而要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制定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次,注重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审计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工作,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监管与控制系统

在企业内部制定出系统详细的审计方案管理制度。通过实时掌握和分析供电企业内部运行工作规律和内部监管进程,并切实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真实性、低风险性,有选择性地设立审计项目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方案具有更高的指向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与测评职能。

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对审计项目立项、编制审计方案、项目初审等多个环节上的控制规范和要求,因此,必须明确审计程序里的每一个细节的标准要求,对审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完善内部审计项目会审制度。内部审计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是一项高水平、全方位的经济监督工作。由于审计人员不具备专业、综合性的审计技能和素质使其难以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判断和分析解决。所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项目会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制度要重视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会议审查,这样能够达到较好提高内部审计科学性与公正性的效果,使审计总结的分析数据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会审所采纳的审计意见也会更具指向性与可行性,真正意义上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模式,提高其盈利水平。

完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在开始审计活动前,要先对审计项目作一个系统、有条理的风险测评,然后确定最有价值性的审计项目,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与违规处理意识。在正式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内部监管测评和风险管控等方式来及时了解和控制审计程序中的各方面内容。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2.3 加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第一,要对审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明确的分工,制定完备的数据审查制度;第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审计制度与规范,按照审计规范的标准,收集并整理出有价值、真实、客观、精确的数据,通过整理所得的审计数据来编制符合审计规范的工作底稿。此外,审计人员要真实、完整地撰写审计日记,切实规范自身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根据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和进度对审计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从而确保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使审计项目质量得到保障。

2.4 重视工作中的交流与配合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较为复杂、审计范围较广泛,所以企业内部在进行审计活动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各审计程序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这对于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达到管理层更加重视和认同审计成果、被审计单位更好地配合和支持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人员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被及时的采纳,这样就能推动审计工作更加有序与高效地进行。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方面要分为下面4个部分进行。①在内部审计项目设立初期,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核查工作。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制订审计方案、测评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正式施行做好充分准备。②在审计工作进行时期,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领导与工作人员的有效交流,力求找到更多的审计数据与细节问题,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谨性与真实性。③在审计完成时期,要和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与主管部门及时核对审计数据与结论,经过被审计单位的同意后再提交审计结果。保证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充分性。④项目评价时期,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组要与部门内其他成员进行合理的沟通,共同归纳整理出审计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有效的经验,促进其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5 全面调动社会审计资源,扩展审计空间,增强审计效果

目前供电企业在基建、技改工程方面审计工作量较大、面积也较广,审计人员综合知识与技能的缺乏等问题都使审计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要全面调动社会资源,把审计项目中一部分工作归入社会审计部门中,把外审作为重点,内审辅助其进行,通过这两种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审计任务的合理调配。与此同时,要对委托审计部门的各项审计程序与规范制定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实时监督外审活动。

3 结 语

要实现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审计监控与管理制度,实现制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审计质量控制与管理对于审计的各项程序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审计的每项程序都要以审计质量为核心,增强企业领导与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与风险管控意识,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并推动审计工作走向更加高效、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丽娟.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

[2]黄海燕.对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认识与思考[J].低碳世界,2015(35).

[3]李银香,王子腾.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3).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3篇

(一)问题

1.审计质量标准制度缺乏,难以全面实施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对于审计质量而言,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工作复核制度、审计质量考量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或责任主体不明确,或没有追究制度,导致审计行为不规范,责任无法落实下去。

2.民企内审法规层级偏低,审计手段方法受到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参照有关准则规定,建立了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民营企业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相关法规层次不高,操作上缺乏权威性。有效审计手段不足,譬如对函证等审计方式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相当部分还停留在传统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3.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较窄,不能满足与时俱进要求。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其目的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督促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没有适时做出调整。

4.审计过程控制管理缺位,审计报告精确度备受质疑。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部分审计人员未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甚至出现“漏审”现象。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质量控制环节沟通不畅,不能及时准确把控现场审计。再者,不少审计项目系由1人完成,审计复核难以系统开展,多停留在问题定性和文句稽校上。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内审工作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盛行,部分审计人员不懂审计业务,有些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多,难以胜任内审工作。掌握现代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偏少,应对复杂审计能力较弱。

(二)成因

1.审计职能定位影响内审质量提升。大多数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服务三大职能。内审工作的定位对内审质量的影响体现在:定位于传统的“财务监督型”,内审缺乏应有的广度;定位于“管理咨询型”,受内审资源制约,内审缺少应有的高度。

2.现有法规和管理环境制约内审质量水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内部机制,法规环境的变动将直接改变内审工作的根本依据和评价标准。内部审计管理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内审机构缺少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3.审计技术方法择用改变审计证据力度。审计内容的广泛和复杂,要求内审人员在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时,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借助职业判断,才能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审计证据效用。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技术等的出现,有助提升审计证据的证明力。

4.审计人员素质结构指引内部审计评价。内审人员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其业务素质直接影响职业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内审队伍专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如产品、基建)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精通现代审计技术、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审计高级专门人才。

5.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管控审计报告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一种有计划的审计内部控制监督活动。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否得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通过对内部审计实施全过程、多方位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形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并及时加以控制、减弱和消除。

提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探究

1.合理选择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和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较高独立性。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其内部审计工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但企业需配备内部审计主管。实行股份公司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审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核职能执行部门的内控制度遵守情况和目标责任落实情况。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体系。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适应审计环境、具有可操作性、覆盖审计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要有工作机制做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齐人员;明确落实岗位责任;要有监督机制做保障,包括审计业务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要有程序机制做规范,考虑内部审计授权情况、人员素质结构、业务范围特点、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审计全过程控制管理。

3.着力优化内部审计流程管理。一是做好审前准备工作。采集、整理、分析数据,突出重点、搜集关键线索;审计方案目标、范围、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二是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注意取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规性;记录审计线索,形成审计思路;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问题明确、理由充分、手续完备;现场检查审计程序,核对取证数据,复核审计结论。三是把关审计报告质量。认真研究被审计部门意见,深入分析提炼审计结论;评价内容全面、依据充分;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4篇

摘 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据此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现存问题 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是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一个企业要想顺利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其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财务的内部控制。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但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力影响企业会计业务和会计记录的真实性,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现存的问题

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具有科学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关于发展中新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尤其是基层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及时快速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至于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存在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例如:部分单位仍然简单的将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甚至仅仅将财务部门当作收钱和付款的机构,财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和业务管理活动,以至于使得财务监督和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二)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现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部分基层企业化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以至于财产管理混乱、保管责任不明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单位的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现阶段很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督

部分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重人情、轻规定”的现象,不但缺乏对审计独立监督、公正职能的重视与关注,内部控制的监督也没有得以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以至于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化和经常化,在个别单位甚至形同虚设,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现阶段我国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解决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针对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尤其是企业化管理的基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积极的开展关于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科学认识构建和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内控意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开展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设施工作,以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二)重视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重视单位的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细化和规范单位财务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二是,要注意在单位财务机构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回避制度,以实现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三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在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时,一方面要注意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采购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资产的事先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采购手续和入库、领用、报废手续及凭证传递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制定和完善单位资产的处置管理制度,通过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来明确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权限。

(三)强化内部审计,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一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单位财务和资产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注意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要注意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但要注意通过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同时还要注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三是,要注意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研讨、及时交流和沟通工作中的经验体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等等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5篇

1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夯实审计工作基础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多年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大的背景下,审计机构独立设置。学校主要领导主管审计,亲自审定审计工作计划,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提出工作重点和要求,批阅审计报告,过问审计意见整改;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度召开审计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不断强化审计效果,树立审计权威;审计处长与学校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这些都为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提供了体制上、机制上的支持。

健全的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序、持续、健康开展,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审计处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以流程标准、制度健全、业务规范为目标,逐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审计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实施办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管理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具体审计制度和规定,同时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设计了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标准审计文书表格,不断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规范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规范、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程序,才能高效地实施审计,才能将内部审计理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重视审计环节的规范操作,各审计项目由2人以上组成审计组,进行细致的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审计通知书,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采取抽取样本进行符合性测试等审计技术方法以及现场观察、询问、突击性盘点等方式,审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会计资料、财产物质、会议记录等内容,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和关键环节,逐一核实审计发现的问题,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三级复核,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报主管校领导批阅后送达被审计单位。由于注重在每一审计项目、审计阶段、审计环节遵循规范的审计程序,从而规避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认可,大大的提高了审计效果,也逐步提升了审计的威信力。

3注重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制度和程序都需要人去制定和执行。刘家义审计长在谈到审计队伍建设时曾提出“要培养查核账务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是关乎审计成效、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认为,注重审计队伍建设,一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高校作为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形势下,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也随之改变,由原来单一的人才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结构转变。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中,不仅要有熟悉会计、审计的专业人才,还要配备精通基建、法律、风险管理等人才。二要强化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高校审计部门认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和有关培训。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审计人员轮流参加辽宁省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同时还在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与工作交流,通过学习与交流,使审计人员的知识得以补充和更新,经验和失误得以总结和提高,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提高了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审计质量。

推进审计信息化,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基础工作。在审计信息化下,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目标,可以全面记录审计工作内容,根据设定要求自动反映审计质量评价结果,实现审计质量过程化控制。近年来我们利用工程造价审计软件、财务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审计数据库,并恰当运用数据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开展审计评估,加强审计监督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和改进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内部审计主管为了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内容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合理性、审计依据的充分性、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审计底稿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考核以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评价。外部评估一般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等机构来完成。外部评价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后,出具外部评价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改革方案和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近年来,我们除了坚持审计项目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外,为了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实处,我们每年年末都开展审计自我评估活动,通过评估促进了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水平、审计效率的不断提高。

结论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的现象在国内外频频上演,从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再到2001年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到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无不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和盈余管理息息相关。我国监管部门的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主要是通过抑制盈余来合理保证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那么,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及时地发现并预防盈余管理,进而采取措施减少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研究。

一、变量选取

本文在样本的选择时只收集披露了内部控制指数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本文在选择样本时考虑到以下因素:1.计算非正常性应计利润时需要上年的数据,将上年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2.将金融类公司剔除;3.将 ST 公司剔除。所有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1)内部控制计量(IC、RESTAT 、PUNISH)

本文衡量了三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取值1,否取值0。第二,财务重述。公司在以后期间对年报进行了补充、更正、更新的取值1,否为0。第三,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处罚情况。公司在该年度被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出具了处罚意见的取值l,否为0。

(2)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SIZE)

在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中,公司规模这一变量是显著性最一致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需求程度不同,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需要内部控制来保证其资产安全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本文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研究公司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企业成长性(GROWTH)

拥有快速发展机会的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更倾向于更多更快的投资,而短期快速的投资与应计利润大小有正相关关系,本文采用营业收入变动率来控制公司的发展速度的影响。

3)股权结构(FIRST)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着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其对公司的控制权越大,随着控制力的增强盈余管理随之增加,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本文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

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

Healy(1987)在研究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时发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越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那么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低的企业就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来粉饰报表,因此本文加入CFO作为控制变量。

5)净资产收益率(ROA)

为了树立公司盈利的形象,一些公司就竭尽所能粉饰财务报表,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或减少资产净收益率,所以本文选取了资产净收益率作为公司业绩的控制指标。

6)资产负债率(LEV)

根据盈余管理债务契约所述,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在企业举债时会签订债务契约,企业违约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管理当局察觉公司接近债务契约条款限制时,为了避免违反契约,高财务杠杆的企业就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引入资产负债率来控制债务契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7)每股收益(EPS)

每股收益是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表明企业所创造的利润越多,管理者没有面临业绩的压力,盈余管理行为少。所以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作为公司业绩的控制指标。

二、实证回归分析

[EM=1.93×107-820623.7IC-1212855RESTAT- 1050062PUNISH+919586.3SIZE][][+8368.4GROWTH + 3218.5FIRST-0.001CFO+201.4ROA-197064LEV-195043.6EPS (P=0.00;R2=0.4722)]

本文采用稳健性回归的结果作为回归报告结果。从稳健性回归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显著,P值为0。模型整体解释力达到47.22%,表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EM的变量名称为盈余管理。其中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内部信息披露情况与盈余管理回归的系数为-820623.7,财务重述的回归系数为-1212855,证监会处罚也为负,与假设一致。其中代表内部控制的三个变量的P值都显著,说明内部控制的三个变量都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制度可以使各部门相互监督制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规模大的公司,经营活动和组织复杂程度高,外部信息使用者不易观察高管的行为,导致公司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企业成长性、股东结构、资产负债率对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其P值都大于0.05。其中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越低的企业就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来粉饰报表。每股收益与盈余管理有显著副作用,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强,经营成果好,管理者没有面临业绩的压力,盈余管理行为少。

三、结论

本文在对 2013 年上市公司进行筛选以后,结合着内控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我们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内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结论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如果上市公司对内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越强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公司高管等人员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车文侠.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146―147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10(9):37-42

[3]蒋义宏,魏刚.净资产收益率与配股条件[A].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23-235

[4]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5(4):3-9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7篇

近些年,在经历宝洁公司亏损案例、世通、银广夏、中航油巨额亏损等企业失败案件后,企业充分意识到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潜在关系,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同时,监管机构也开始关注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并陆续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则。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者也开始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重视上市控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不仅可以体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及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检测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意识是否足够强化,还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更多进行投资决策的有效信息,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披露发展历程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制定内部控制系统。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从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15日,上述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扩大到在主板上市的所有公司,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2012年8月15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为稳步推进主板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决定在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4年1月3日,证监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规定需要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时应遵照执行。

此外,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均要求审计人员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和有效实施情况,为出具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

本文选取深市、沪市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所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自深交所、上交所和巨潮网网址,并手工整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审计意见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报告以能否在深交所、上交所和巨潮网网址查找到为准。样本截止时间为2015年4月30日,样本总数量为2631家公司。

1.2015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审计报告披露基本情况分析。

经统计,2014年度,258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比例为98.29%, 其中,按照规范披露的公司为2088家,占比为80.74%;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整体有效的上市公司共2549家,占比为98.57%;。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2262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占比87.47%;27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占比10.60%。

2014年度,204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总体披露比例为77.88%。其中,142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为69.50%;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共1965家,占比为95.90%;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共84家,占比为4.10%。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共58家,占比2.83%;保留意见共2家,占比0.10%;否定意见共21家,占比1.02%;无法表示意见共3家,占比0.15%。

2.内部控制评价及审计缺陷披露情况分析

在201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214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44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343家公司披露了2014年度内部控制缺陷,共披露2345项内部控制缺陷。其中,重大缺陷96项,占比4.09%;重要缺陷77项,占比3.28%;一般缺陷2165项,占比92.32%;未区分缺陷等级的内部控制缺陷7项,占比0.30%。在这343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345项内部控制缺陷中,披露了具体内容的内部控制缺陷838项,占比35.74%,缺陷内容主要涉及资金活动类缺陷、财务报告类缺陷、组织架构类缺陷。;

201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导致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共计53项,否定意见报告共21家,导致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共计53项。所涉及的业务活动/事项主要为资金活动类缺陷、财务报告类缺陷和资产管理类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流于形式,缺乏符合企业披露的实际动机。

从以上的分析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是很大部分公司披露的信息量依旧不高,流于形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仍占少数,仅少部分承认存在重要或者重大缺陷,即使在报告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一般也只是简单地带过,很少涉及实质性的缺陷问题,信息含量较低,很难真正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增量信息。这也体现企业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的积极动机。与遵守相关规定向投资者公开企业信息,提高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相比,披露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一方面会在投资者范围内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使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过程中也极易造成公司商业机密的泄露,更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等。因此企业基于收益成本原则,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持消极态度。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近年来,尽管对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风险控制观念弱化,缺乏正确业务流程的指导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障以及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股权的集中导致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相互重叠,导致控制权过于集中,很难形成法人治理的权利制衡机制。这些缺陷使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在企业得到完全有效的执行。

3.内部控制披露相关法律的司法约束不足,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

上交所及深交所颁布的内部控制指引是根据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而制定的,虽然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执行,但是内部控制指引毕竟只是行政监督性质的规定,并无法律效力。因此由于缺乏对违法违规事件责任人的事后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形成威慑力,其司法约束力明显不足。

如何加强和完善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1.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体系,激励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监管机构应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披露体系,对其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范围、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及披露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清晰的规定,使投资者等相关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能从中得到更多有用信息,从而使披露规范的上市公司能够享受声望提高等带来的好处;此外,监管机构应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其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其积极性。

2.加强企业内控控制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执行。

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观念,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制衡的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保证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功效。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上市公司自觉自愿的行为。

3.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增强司法约束力及外部监管作用。

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像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增强其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及违法行为处罚的司法约束力。从而使外部监督机构在检查监督过程中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增强司法约束力。同时,外部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完备有序的稽查机制,对于披露虚假信息、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以及出具虚假内部控制审核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落实处罚,加大上市公司及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

参考文献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8篇

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地位不高

首先,尚无内部审计专门法律。目前审计主要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类。政府审计有国家颁布实施的《审计法》予以保障,社会审计有国家颁布实施的《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审计目前还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目前内部审计仅仅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予以规范。其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但是由于各个行业、组织和部门的特殊性、复杂性,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在内部审计的目标、程序和保障措施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有的甚至没有编制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内部审计质量也就失去了控制。

内部审计文化认同缺失。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中虽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和工作默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这些审计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没有形成内部审计的文化体系。内部审计文化的认同缺失致使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难以形成,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就会出现分歧并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都没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质量评估的方法也因不成系统或不科学或种种原因而难以实施。不少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还需积极探索。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途径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应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在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进入内部审计队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组织内部选拔一定比例具有审计、法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其次,强化内部审计培训,应当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经济知识和财经法规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具有谨慎、勤勉、正直、保密和诚信的道德规范。第四,加强内部审计骨干的培育,在内部审计人员中选拔一些骨干参加CIA考试,并选送这些骨干到会计师事务所和高校进行实践和理论学习,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作为内部审计培训师的师资力量。

2.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和内部制度。首先,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推进内部审计立法工作。其次,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标准,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是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二是建立内部审计的失职问责制,对成绩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三是建立培训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道德规范教育等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四是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业务操作制度,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及时编制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操作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据可依。

3.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首先,形成内部审计文化的工作机制,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包括会议制度和研讨机制,会议制度包括专题会议和季度例会,专题会议主要是研究计划、制定方案和进行总结;季度例会主要是解决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研讨机制包括阶段会议和封闭会议,阶段会议研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工作;封闭会议进行专题研讨,提炼成果,并对资料进行编编纂。其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应当全员参与,达到内部审计人员全员接受、全员经受和全员享用的目标。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管薪酬 高管权利 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魏 娟(1989-),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自愿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鉴证报告。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至2012年1月1日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内部控制并非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规范。虽然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和审计鉴证报告比例有所上升,企业完善了内部治理机制(如2010年96.1%的上司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比2009年提升11.59%,比2008年提升了26.25%),但上市公司违规被处罚的比例却没有显著变化(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11)。杨有红、汪薇(2008)对2006年沪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不足。Altamuro和Beatty(2010)、Kam,et.al(2008)和Ashbaugh-skaife,et.al(2008)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依旧非常重要,是内部控制规范的长期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和内部审计。Bronson,et.al(2006)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基于委托理论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成本问题(问题和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Ranjini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董事会强度等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即CEO和CFO报酬中对证券价格敏感的长期激励计划越少、董事会监管力度越强,则内部控制的质量就越高。

(二)国内文献 杨清香(2010)认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对象、主体、目标、方法、规范和环境等要素。王竹泉等(2010)提出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杨玉凤(2010)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王海林(2009)建立了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卢锐等(2011)以2007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管理层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较高,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的协同性较非国有更为显著。近年来内部控制的研究以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为切入点的研究。分析高管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偏向在高管薪酬为主的短期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及信息披露的影响方面,而管理层任免、管理层权力等其他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也没有取得一致结论(杨清香、周驰,2011)。在证监会的行业划分中,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都相对较高(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09),在内部控制水平高的行业分析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探讨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本文借鉴程晓陵(2008)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并进行适当修改。经营业绩通常用股票回报或会计回报衡量,但股票回报易随外在冲击的影响而波动(sloan,1993),会计回报可以过滤这些外在噪音,因此采用会计回报指标衡量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考虑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资产规模大,本文用总资产净利率(ROA)取代程晓陵(2008)选取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衡量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本文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判断。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年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则认为财务报告是可靠的,这也符合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报审计意见的初衷。企业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可以参照企业本年是否因违规而被司法、证监会及交易所处罚来确定。Finkelsfein(1992)指出高管和自己配偶、子女持股数量越大,高管权力越大,因此,本文用高管持股比例衡量管理层权力的大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论基础。委托理论认为,作为委托人——股东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作为受托人——高管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通过短期薪酬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是使高管与股东利益趋同的有效手段(Hart,1995),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能使高管努力工作,实现漂亮的经营业绩,这个结果与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证明了管理者薪酬和公司业绩正相关(尹蓉,2001)。但另一方面,这又使高管层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甚至违规违法使经营业绩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Healy(1985)发现,在存在上、下限的非线性奖金计划中,经理人总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预期红利的现值。Healy,Kang and Palepu(1987)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除此之外,Yeo,Tan,Ho和chen(2002)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并不总是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而提高。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时,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二者呈负相关。Warfield(1995)提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时降低了人成本,所以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数字的可能性。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a:高管层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

假设1b: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负相关,而高管权利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正相关;

假设1c: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是否遵循法律法规正相关

行业风险和管理重点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会出现差异。深圳迪博企业风险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中,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对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同,其中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但是L.L. Eng,Y.T. Mak(2003)对新加坡15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自愿性披露与行业并没有显著关系。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同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由2006年1月1日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组成。在此基础上作以下剔除:(1)分析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2)在2006~2011年内被ST、*ST、SST的样本公司,最后选定84家上市公司的504个观测值。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数据通过上市公司的年报手工收集获得。本文利用Excel2003和Eviews6.0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过程。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借鉴程晓陵的模型,根据本文内容建立下列模型: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ROA=α0+α1*Wage+α2*Holding +α3*Size+α4*Lev+α5*SOE+α6*IND+ε (模型1)

由于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Rel=α0+α1*Wage+α2*Holding+ε(模型2)

由于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Leg=α0+α1*Wage+α2*Holding +ε(模型3)

其中,α0为截距项,α1、α2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α3~α6为控制变量系数,ε为随机项。本文研究变量包括高管激励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变量和控制变量三个部分。本文用前三名高管薪酬对数衡量高管薪酬的高低,高管持股比例衡量高管权力的大小。内部控制质量指标参考程晓陵(2008)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并做适当修改。本文还设定了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所有者类型和行业四个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平均为3.18%,样本公司差异不十分大。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98.33%,样本公司的财务报告可靠性较高。遵循法律法规为二值变量,违法违规公司只有0.95%。总体而言,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高管薪酬对数平均为13.83,最大值为16.01,最小值为11.88,差异较小。高管权利的最大值为10358万,最小值为0,差异相当大。总资产对数为22.06,资产规模总体较大。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的公司占样本公司55%。具体见表(2)。另外,经检验,样本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1,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White检验证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二)回归分析 关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1)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从表(3)模型1的回归结果看,对经营绩效影响显著的有高管薪酬、高管权利、所有者类型。其中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哈特(Hart,1995)、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说明提高高管薪酬确实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1的结果相反,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管持股比例低,有高管持股的公司相对较少,不足以激励和约束高管行为。是否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显著影响经营业绩,说明国家控股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的有公司规模、经营杠杆及公司类型。回归方程的F值是6.415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R2和调整的R2分别为0.08、0.07,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可以解释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7%~8%。DW值为2.08,非常接近2,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现象。(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2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分析,提高高管薪酬和给予高管更大的权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依旧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高管薪酬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与假设1不符,提高高管薪酬将增加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高管薪酬较高时,往往与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并且随着薪酬的满足,高管会更加注重声誉等外在激励,操纵利润的机会成本会增大,理性的高管会选择客观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数为98.33%,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3)公司遵循法律法规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关系。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3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法律法规遵循呈反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著。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存在影响,但结果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好。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比达到0.9524%,说明方程对解释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遵循法律法规的影响的效果不太好。

为了验证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存在差异,本文分别比较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可以发现:在建筑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影响,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房地产业只有高管薪酬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大小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建筑业表现的较剧烈。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回归方程的F值分别为6.0526、3.5514,都通过了检验,回归方程合理。(2)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性做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都呈正相关,但是从系数上看,房地产业的变化更加剧烈,符合前文假设2。两个逻辑回归解释能力超过了98%,说明模型对上述关系的拟合效果较好。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和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做两次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与遵守法律法规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高管薪酬提高对改善建筑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有良好效果,但是在房地产行业会加重违纪违规的现象。两个行业高管权利与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都呈负相关,但从系数上看,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较为剧烈。说明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逻辑回归的解释能力都比较差,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同行业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析结论符合本文假设,但与L.L. Eng,Y.T. Mak(200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进一步说明不同国家由于政策和经济环境不同,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 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中A股76.86%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中99.2%的上市公司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41.5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99.78%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这表明可以用是否出具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另一衡量标准,其中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取1,否则取0。(表7)回归结果发现: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变得显著,但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五、结论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年报数据讨论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实证检验发现,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与法律法规的遵循呈负相关;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呈正相关,与经营业绩、法律法规的遵循负相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不同。研究表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各有差异,不能靠单一的提高工资和持股比例达到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目标。而是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和遵循法律法规之间此增彼涨的一种调和。此外,本文研究发现,基于中国样本分析的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由于高管数据披露的不充分,本文使用的上司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平均数”作为高管薪酬的替代变量,而未能对高管薪酬契约的构成详细划分,这也是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质量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王清香:《试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4]程晓陵、王怀:《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审计研究》2008年第4期。

[5]杨清香、周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理论评述——基于公司内部治理因子的视角》,《财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6]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7]Jennifer Altamuro,Anne Beatty.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8]Kam C.Chan,Barbara Farrell,And Picheng Le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Under Section 404 of Sarbanes-Oxley Act.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

[9]Sydney Finkelsfein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

[10]Healy E.Ryan JR,Roy A.WIGGINS. Who is Whose Pocket?Director Compensation Board Independence,and Barriers to Effective Monitor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

[11]Healy, P. M., S. Kang, and K. G. Palepu.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procedure changes on CEO’s cash salary and bonus compens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

[12]Terry D. Warfield,John J. Wilda,Kenneth L. Wildb.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

内部质量管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内部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质量含义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质量主要是指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选项、报告、决定以及相关建议等工作的开展效率与成果。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不单单对企业发展有积极影响,还可以帮助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内部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针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财务数据的错误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等其他主客观因素所导致错误或偏差的行为,在审计结论中提供存在误差的意见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其他损失。内部审计风险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其也是承担审计风险的责任人;内部审计风险是相对于应承担的责任和造成的损失而言的;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无法预料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结论与实际状况有误差,属于无意识行为。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较为繁杂,审计对象十分广泛,这决定了要获得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相对较大。(2)企业过分依赖内部审计所作出的结论是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3)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内部管理对内部审计有一定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1) 客观存在性。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企业内部风险存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内部审计风险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其不会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意志而改变或不存在,其实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只是有的风险并未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或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造成可见损失,因此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仅仅只能做到降低其发生的几率或缓解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做到完全消除。(2) 始终存在性。内部审计风险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在审计工作的始终。虽然内部审计风险仅仅通过结果中与预期存在误差的数据体现,但是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步骤或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是属于企业下属部门,没有单独设立,这就代表着内部审计不具有独立性,其仍然受到企业管理层或董事会的限制,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与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只是企业管理层的意识反映而已,客观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有的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管理,有的甚至与监督检察部门合并。这种现象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复存在,其价值与作用自然也无法实现。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是不会设立审计监督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察。单单靠内部审查人员自身的自觉意识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明文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力并且有义务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负责,需要对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进行监督审查,并且有义务引导企业正确开展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审计的价值得到发挥。但是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根本没有起到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职能,而且行业协会虽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与准则,但是没有权力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监管。

(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国家规定,完全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没有使得其真正起到监督、控制、管理的作用。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的内部环境也会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增强[1]。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合格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相关从业资质以及专业技能与从业经验。基本的金融类、管理学知识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基础。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有待改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面过窄,除了专业的审计知识外对基础金融、管理类知识了解甚少,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2)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道德品质低下、没有责任心;(3)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管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十分随意,并没有考虑到其是否具备相应的从业资质或从业经验,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低下。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管理职责。当前众多发达国家企业董事会都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上层机构,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负责,仅仅只是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只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结论。内部审计要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分开设立,并不从属于企业的任何部门,并且具有审计任何部门或个人的权利。对于审计结果中的意见被审计单位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整理改善。发达国家的审计委员会之所以能够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与其高权威性与独立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目前我国《审计法》中明文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检察,内部审计协会没有资格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审计委员会,让其来执行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2] 。

(三)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是降低企业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盈利状况,在人员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并且要求企业相关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对审计结果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反馈并落实解决,并且设立后续的审计制度,形成后续审计报告交予管理层审查,再由审计人员提出实际的整改、管理措施。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对审计结果体现的问题引起重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管理,规定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审计人员具有职业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在企业执业期间要定期接受在培训教育,通过内部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增强执业技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进而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结束语: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企业内部风险存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企业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不单单是企业发展内在需求,更是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经之路。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保证其独立性,让其充分发挥对企业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帮助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