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影响论文

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控制对策,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控制对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目标和要求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和任务更加艰难,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笔者认为只有认真分析和对待内部审计的风险成因并制定控制对策,树立和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对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现代企业有效运作、防止舞弊、堵塞漏洞与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1.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全文阅读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新定位论文

摘要:世界内部审计已经向全面融入组织治理转型,而人民银行自身的发展迫切需要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更深层次的全面治理服务。然而,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以遵循性审计为主的业务工作检查工具,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应该进行绩效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改变自身职能定位。同时,在定位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建设与之适应的组织环境、人才知识结构并审慎把握独立性、客观性。

关键词:人民银行;职能定位;组织治理

1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和现代内部审计组织定位

(1)内部审计起源和发展历程。内部审计源于企业管理者为了验证用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而产生了对分离的内部确认职能的迫切需要。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很快地,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1947年,IIA的《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里指出,尽管内部审计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事务,业务性质的事务也属于它的活动范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内部审计主要工作还是进行业务信息真实性和业务工作合规性审计,1993年IIA的《内部审计责任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主要是对业务遵循法规、制度、程序和组织目标计划的情况以及各种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合规性地审查。进入新世纪,IIA在《职业实务框架》(2002版)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新的定位:“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较早的治理研究将治理定义为“指导和控制公司的系统”。而IIA准则将治理程序定义为“组织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的代表所使用的各种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所管理的风险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这其中将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组织治理别单列出来,说明这两项是内部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的重点领域。其次,就组织治理的其他内容而言,内部审计还包括了对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情况进行确认,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组织经营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就是为组织治理提供三种确认和一种咨询,即:风险评估、控制确认和遵循性确认和提供咨询或经营导向的工作。

当我们以上述内部审计的定位来审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时,可以发现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与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存在很大距离。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局限于对业务工作遵循性的确认,尤其是对业务工作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规程的合规性确认。对组织内部控制评估的探索也还是以业务合规性为主要评价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的责任审计也没有落实工作效率、效果评价,至于风险管理的评价也还没有真正开展。总之,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还仅仅是业务工作的检查工具。

2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未来的新定位

(1)开展绩效审计,改进人民银行工作绩效管理。人民银行目前未将绩效审计纳入正式审计项目,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规范,绩效审计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中还处于实践探索和欠缺规范的阶段,但是人民银行对于绩效审计却有着日益强烈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源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银行不断进行职能调整,承担起诸如开展征信业务和征信业务管理、反洗钱管理等新业务;二是随着人们对政府行政效率的关注,人民银行面临着提高行政效率的压力,表现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受到刚性约束。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人民银行分支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人民银行分支行采用多种措施开展内部挖潜,来保障履行日益增长的法定职能,比如加快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流程自动化程度,比如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业务外包尝试,还有探索合理兼岗,协调有限人力与岗位需求增加的矛盾。以上措施要想取得预期效果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科学评估:一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绩效评估,尤其是评估特定资源的使用效率,确定亟待改进的业务流程;二是对备选的改进方案进行安全、质量和预期效果方面的评估,因为在很多时候安全性和业务质量的提高是资源投入的结果,此时需要在二者间进行平衡与取舍;三是对改进措施实施后效果的评估,也是对组织决策进行信息反馈,确证改进方案是否达到了提高效率预期效果,是否产生预料之外的副作用。

全文阅读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探究论文

摘要:新医改形势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工作重心,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拓展审计业务领域。本文作者结合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和自己的工作经验、体会,对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内部工作的重心、职能和方向提出了新的观点。

关键词:新医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新医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医院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者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工作重心,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

一、新医改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

在新的医改形势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为领导决策、宏观管理服务。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完成审计项目后,不仅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出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尤其在新医改形势下,近几年国家会出台很多配套的新医改实施细则和办法,我们应高度关注这方面的信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适应新医改要求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建立和新医改的推进,医院必须增加收入含金量,提高医务劳动价值,医院内部审计势必扩展到改革经营管理,提高医院效益等方面去。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医院内部审计应该开展包括综合目标责任制监督、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投资论证等更广泛的涉及医院管理领域的项目,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对医院管理的重点问题、薄弱环节,提出改革建议和措施。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只充当医院院长及管理部门的耳目,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而应当进一步成为医院领导的专家顾问和决策参谋,并渗透到医院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要监督和维护财经纪律,更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

三、新医改环境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全文阅读

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一、重庆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职能转型不够成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营运。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国内外对内部审计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国外定义的内部审计职能偏重于咨询服务,国内定义的内部审计职能强调监督和评价这两项传统职能。烟草行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职责引入了国际上部分先进理念,将服务职能纳入其中,希望实现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尽快与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接轨,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服务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其鲜明特征,但从行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现状看,部分仍然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客观的开展。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受被审计单位影响。在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方面,两烟公司审计委派办实行双重考核,被审计单位的考核比重为30%;纯销区兼职审计人员则完全处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下,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第二,纯销区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合并办公,兼职审计人员同时在财务岗位上工作,受到财务部门负责人管理,导致业务范围重叠,开展审计工作是经常出现自己查自己的情况,无法保证审计意见的独立客观。审计委派办采用“垂直管理、双重领导”方式,形式上相对独立,实质上仍属于被审计单位主要管理,导致审计工作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够到位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重庆烟草行业建立了以审计处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督导体系,制定了《重庆市烟草行业内部审计暂行规定》《重庆市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性文件,形成了符合行业特性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考核及外部评价机制,该体系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变动频繁、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工作避重就轻等方面,导致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队伍配置不够完备截至2013年底,重庆烟草行业共有内部审计人员75名,其中37名专职审计人员,38名兼职审计人员。审计委派办一般配备2~3人,纯销区审计部门只配备1名兼职审计人员。首先,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广泛,包含财务收支、投资项目等专项审计,合同、采购等日常审计,人手不足导致一些关键环节审计监督缺失,对重大项目无法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其次,行业审计人员缺乏专门的培训,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弱。全体人员中只有22名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且基本属于财务审计方面的技术职称,使得审计工作基本从财务方面查找问题,因而发现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缺乏操作性,队伍配备不够适应行业需求。

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重庆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明确服务职能的基本内容;二是适当调整审计组织结构;三是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四是多视角配备和培养审计队伍。

(一)明确服务职能的基本内容在行业日常内审工作中,对其服务职能涉及较少,大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错纠违,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衡体系的一种管理活动。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必须明确以下两项基本内容。1.内部审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决策层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方案或方法确定的过程。决策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影响决策科学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是决策方案的具体草拟者,受本部门利益的驱使,业务范围的限制,制定的决策草案往往有失偏颇。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专门从事审核检查工作,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同时,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综合管理控制部门,其审查范围涉及组织的各个部门、各种业务。因此内部审计能以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决策草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组织的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咨询意见。2.内部审计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控制环境会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原来比较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发生残缺或失效;同时,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也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完善。这些都要求人们不断对现有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不断的评价,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总是处于比较健全、有效的状态。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更了解本组织的情况,而且更关心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由内部审计来进行这种评价,不仅更加准确、有效,而且成本更低,评价更及时。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为促进组织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比较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建议。

全文阅读

工作现状内部审计论文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1.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一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也有极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对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审计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大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导致审计工作问题频发。而且,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为了满足繁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有的事业单位不得不从其他岗位,如财务会计岗位抽调人员。这种跨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虽然满足了审计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难以胜任审计工作。还有的事业单位因为编制不足等原因,长期借用企业人员或者使用人才公司派遣工,这些人员并不属于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事业单位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经纪律混乱,规避风险的效能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过度闲散,甚至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刻不容缓。

3.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工作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机构,有的挂在财务处,有的挂在纪检部门,还有的附设在办公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缺乏统一指导而成效不大。因此,设立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4.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全文阅读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全文阅读

当今内部审计理论综述

内部审计理论:来自现实的困惑

内部审计理论之所以贫瘠,主要表现在:1.缺乏范式。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在内部审计研究方面使用某种严密范式的成果。“范式”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技术等的集合。关于审计学范式,笔者(2004)曾经在《审计关系契约论》一书中提出了审计学范式的命题,并且指出:“契约产生了审计。”“审计关系契约论是一种新的审计学范式。”由于缺乏范式,内部审计没有应有的理论高度,缺乏涉及价值观的思想,也就无法形成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理论也无法形成社会科学界应有的学术流派,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利。在我国,几乎没有人能够清楚内部审计领域有几种2013.22中国内部审计1Theory理论学者谈学术流派,这明显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2.充斥经验。在内部审计的专业著作或者论文中,主要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实际工作经验的描述上,这些经验产生于特定的实际工作中,与特定单位的工作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与理论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炼,只有将其理性化,才可能在许多单位进行推广,超越经验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几乎可以说,任何内部审计的经验性成果的推广都具有不小的障碍。3.缺少精度。在科学界,数学的精确度是顶级的;对于一门具体科学而言,应用数学的程度,甚至被认为是该门科学成熟程度的象征。在内部审计学科,精确性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我们从内部审计的评价方面(这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功能)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内部审计在定性与定量方面,都缺乏人们想象的精确度。一方面,对于许多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判断的问题,如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行业基本上既没有像司法领域那样拥有明晰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则,使内部审计的评判无懈可击,并且能够得出相当确定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为因素或者随意性);另一方面,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的定量评价的结果,也没有获得像数学上那样“一加一等于二”的确定的计算结果。就审计实践而言,无论是实施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发生较大的分歧。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那些审计学的教科书或者内部审计的文章,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应用效果,在现实中很容易做出判断。显然,如果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不统一、审计评价存在弹性,那么,可能都会影响审计理论的形成与完善。4.定位模糊。内部审计理论来源于内部审计实务,如果内部审计实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那么,内部审计的理论可能很难走向成熟。考察内部审计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初始的公司内部审计主要是股东实施的,而且主要解决财务审计问题;当公司上市需要公开披露财务报告时,内部审计被迫外部化,注册会计师充当了财务审计的主要角色,内部审计逐渐退出了财务审计领域。慢慢地,内部审计开始以管理审计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当企业风险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关注的焦点时,内部审计又开始向风险管理领域进军。内部审计发展历史的演进表明,内部审计不断被“边缘化”,在不断寻找新的依存对象,而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转变,来源于实施“职业自救”以求得职业生存的基础空间。不要指望一个不被许多人关注的、不断寻求如何生存的内部审计职业能够在稳定的职业实践中获得成熟的理论。现有的内部审计理论没有严密的体系,内容比较杂乱,这是内部审计理论无法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另外,内部审计实务没有一个稳定、核心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内容,使依托内部审计实务的理论呈现发散状,从而无法归纳出权威的、公认的而又相对统一的内部审计理论。5.简单重复。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然而,目前,我们却看到内部审计的研究论文存在大量低层次重复的情况,这是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大忌。这种重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热点问题的讨论。在最近几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是几个焦点,有大量的论文问世,但是,大部分论文的内容都局限在一些初级问题的研究上,创新性成果极少见到。(2)工作经验的陈述。大部分介绍工作经验的文章,基本上是就事论事,所讨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或者行业性,甚至在适用特定单位时可能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验的推广价值。当然,更为遗憾的是,这些经验介绍的文章内容重复比较多,浪费了作者与读者的时间。由于低层次的内部审计经验无法升华为内部审计理论,因此,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贡献很少。(3)工作宣传与报道。在一些报刊上,包括了为数不少的既不是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又不是经验总结的研究报告的文章,即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与理论研究相去甚远。

内部审计理论

以下方面应当重点予以考虑:1.内部审计范式的建造。在内部审计领域,我们看到经验陈述充斥报刊,那些在一定范围(如本单位)验证过的经验,能不能产生更大的推广价值,很难判断。如何将经验提炼成为应用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理论,建立一定的范式,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人仍然相信,可以将审计契约理论作为内部审计的范式。理由是,一个单位具体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废除,与一种契约有关,即契约决定了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契约理论范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1)契约制定者的影响力。契约缔结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内部审计的委托人)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存废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应当超越内部审计部门或者业务的限制,采取更加宽阔的视野;只有透彻地研究契约缔结者发自内在需求的对内部审计可能产生的那些导向性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实现业务有效性的最大化。实现研究视野突破的意义是,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审计委托人。(2)契约精神的树立。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关系人,也是契约的缔结者,也应当遵循契约精神。这意味着,信奉契约的“规则”大于信奉没有规则的人言人治。指望组织的某些负责人依靠个人力量对内部审计给予支持,远没有“规则”给予内部审计的支持更为有效。因为,那些暂时的有效性可能没有恒久的有效性更有最终价值。(3)契约理论的深化。现实中,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低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受到限制的直接原因。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地位较低呢?原因是,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地位决定因素的审计权利的获得是在博弈中实现的,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博弈的结果。而研究三种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开内部审计权利体系来源之谜。其中,重要的是,研究三种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完善审计契约理论,改善审计关系,使内部审计产生更大的价值。如果能够将三种审计关系人的六种对应关系研究清楚,通过三种契约予以考虑,那么,建立完善的审计契约理论就已经不远了。2.内部审计本质的破解。关于内部审计本质这一问题,过去已经有不少讨论。那么,为什么需要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呢?原因是,内部审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或者经济效益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一次又一次实现了内部审计行业的全面转型,如果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与财经法纪审计等非主流的审计形式,内部审计业务可谓五彩缤纷,那么,这是不是剑走偏锋?固然,审计界完全有理由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内部审计的一次次转型,甚至内部审计的转型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也不能忘掉,内部审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的发展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内部审计是坚守传统,还是需要随机应变,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从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回归财务审计功能的些许变化,是不是让我们能够看到内部审计是不能遗忘财务审计功能的。可以断定:那种将内部审计视为“包打天下”的神器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可能促使内部审计偏离本质规定,甚至误入歧途,导致内部审计职业消亡。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本质,以便为内部审计准确定位,实现内部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3.内部审计判断的约束。在这里,审计判断主要是指内部审计的职业判断,它用来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决策结果人为偏差的问题。在一些关键性技术(如审计重要性的分析技术)方面,审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已经众所周知。然而,在审计评价时如何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判断的人为性问题,2013.24中国内部审计1Theory理理论论内学部者控谈制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一项被审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审计结论无懈可击,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刑法》上,对一项罪行的认定,需要一些法定的构成要件,符合这些要件,就可以定罪;这些要件是明晰的和公开的,有助于诉讼各方的博弈,也有助于社会各界监督。本人认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对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是有帮助的:(1)对审计所发现问题定性的规范化。既要求将所发现的问题“类型化”和“概念化”,使用统一的名词或者术语,又要求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便于审计判断。当然,采用书面化制度的形式予以推行,效果应当更好。(2)审计作业流程节点的控制。审计作业流程的实施,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常常可能涉及判断与选择问题,如果理论界能够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每一个节点上如何判断与选择做出具体的界定,对于提高审计作业的科学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3)审计方法选择的控制。在某些首选审计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采用替代性审计方法同样需要进行准确控制。可惜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参考。4.内部审计学派的建立。

建立内部审计的理论流派,需要在以下方面突破:(1)内部审计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内部审计理论,如果一味地钟情于对实际工作回答“应当怎么做”的问题,而很少回答“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那么,内部审计学科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对后一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而且能够将许多相关的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则可能成为一家之说。(2)内部审计理论的争鸣。在内部审计学科的发展中,需要学术思想,需要学派之争。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学派之争,理论界好像一潭死水。科学的进步必须有纠错功能,因为这样理论才能发展。看看内部审计方面的文章,鲜见有作者之间相互商榷的文字,不知道是作者之间视而不见,还是缺少争鸣的勇气。要发展内部审计学科,应当提升研究的气氛,增加研究的活跃度,这样,才可能出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层次成果。(3)内部审计研究的团队。学术流派的形成,首先应当有领军人物创立一种新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由一批学者组成一个学术团队,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丰富这种新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讲,建立内部审计理论流派需要一定的学术资源条件,而这种条件,可能在高等院校更容易实现。无论怎样看,国内外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业内人士不能故步自封。

作者:冯均科

全文阅读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及其应用

【摘要】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职能和咨询职能之间的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全文阅读

论校园内部审计文化问题及策略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因素

(一)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相连,是正常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履行审计职能的关键。建设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最核心且基本的是加强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1.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内部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审计专业素养,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于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促进审计团队的成长都很重要。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且懂得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审计活动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2.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建设,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建设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IIA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的原则,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正直的职业态度。3.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拥有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和端正、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具备创新意识,并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三)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观。审计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在正确的组织目标和愿景下,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审计价值观体现了审计整体的目标。与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其处于支配地位。审计的价值观一般由民主政治观、公平观、独立观、诚信价值观等组成。同时,高校应该考虑审计价值观的时代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确立新时期审计核心价值观。(四)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可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其责任心,也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构建学习型组织要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应仅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建设高效、有活力的审计团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业务程序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审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和审计制度的建设,以及审计项目科学评估制度的完善来管理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可建立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同时,通过注重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差。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行而立,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实现。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易受本单位领导和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是在学校领导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的进程必然受到领导层的制约,这就限制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权威性差、不受重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也受到影响。(二)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较少,知识结构和业务素养尚且不足。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缺乏,会导致审计信息披露不足,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且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最终不能充分满足高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我国多数高校的审计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然而有些制度可行性差,且未得到真正的实施,制度实施效果没有得到监督和反馈,且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改变。(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审计工作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工作思路和领域上,更多是通过事后控制进行审计,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主要是对高校教育经费等的常规审计,并且很少主动开展工作。(五)对审计结果重视不够。高校内部审计未建立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往往是查出问题却不进行及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在人事变动之后才进行,并且本单位领导往往在下达审计工作后,不再关心审计实施的效果,审计结果只是流于形式,审计的功效未能实现。

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

高校内部审计应该是独立的专职部门,并在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得到领导层的认可,并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获得各方的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才能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管理绩效、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功效。加强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高校应积极引进拥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确保每个职位上的审计人员都能胜任其工作。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且懂得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得以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是审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然而并非所有的工作都由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完成,这会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如果某些情况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完成时,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以获得相应协助。内部审计部门利用专家服务往往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寻求对舞弊的侦查,对法律和各种规定、要求的解释,对土地价值的评估,对已完或未完工程量的计算等。创新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运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审计工作之中。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审计范围狭窄的障碍,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的同时,进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好信息采集、整理的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要依靠信息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促进信息集合和资源共享。高校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仔细分析、总结以往的审计工作,对于因审计人员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审计偏差的事件应给予重视,避免以后的工作再出现类似的错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了解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最近新理论动态,以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同时引进其他各方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本校的理论水平,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

作者:张欣 徐焕章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全文阅读

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风险管理、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当中普遍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清、审计内容不清楚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正在积极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增加价值为目标、以完善治理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逐步向控制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扩大和发展,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独立性与客观性欠缺

(一)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独立性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美国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且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协调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该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二级法人,集团公司虽然设有审计委员会,但其基本上是满足海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且和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联系不够,内部审计部门无法通过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来实现其独立性。

(二)职权的授予与行使难以统一

内部审计被授予较为宽泛的监督权,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监督,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内部审计的权力有时难以行使。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