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牧童教案

牧童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牧童语文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

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全文阅读

牧童和画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重难点:抓住言行,通过朗读、想象,自行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有所启发。

主要教学理念:努力体现“三主”教学(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大语文;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人性化课堂;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个性化多元解读。

主要教学方法:抓重点词句,在自主朗读、想象中探究、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流程预设:

全文阅读

品“三味”语文 求高效课堂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动教育的改革,我国对于语文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依据“三味”课堂,按照“课标点击―案例回放―教学反思”的思路,分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它的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及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三味”课堂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学说流派层出不穷。课堂上花样翻新的形式、标新立异的回答比比皆是;多媒体精彩美妙,小组合作学习积极热闹等,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切实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我特别赞同南通市小语教研员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教学理念。

一、语文课堂,应该留住芬芳语文味

【课标点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可见,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全文阅读

情趣导向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法探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已成为同行们热议的话题,但对于效果的实现形式则存在争论。从音乐本身的特质来看,它应在多方面来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似乎未能充分释放出音乐教学的上述作用,而只是停留在了识谱、传唱等单一环节中。为此,如何建立情趣导向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便成为同行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提出“情趣导向”可归因于两个方面:①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不可能遵循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需要突出音乐教学在优化他们非智力因素上的功能。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例,探析音乐课教法。

一、对情趣导向的解读

在建立情趣导向下的教法构建时,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趣导向”。从笔者的本意出发,“情趣”二字可以分解为情感和趣味两个词语。以这两个词为对象进行解读。

(1)对情感导向的解读。一般而言,情感可以从“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两个方面体现出来。而针对小学生的情感导向来看,则在于激发起他们的利他之心。具体包括:关心身边的人和物,以及融入到祖国大家庭的情感之中。如在儿歌《牧童之歌》教学中,通过阐述它所来源的地域和所在地域的风光,便能实现情感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但实践表明,许多同行在讲授相关课程时都未能挖掘出歌曲的衍生价值,而这就会降低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对趣味导向的解读。不言而喻,趣味性是增强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元素。正是有了这种趣味性,才使得孩子们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发挥出了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提炼出其中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其关键仍在于根据歌曲所要反映的意境,而进行的情景模拟教学。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通过模拟出草原、牛羊的环境,进而来满足孩子们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法构建

以上从两个方面解读了情趣导向的内涵,它也为教法的具体构建提供了思路。由此,以下将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全文阅读

卓尼县一年级新生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0.99

摘 要 目的:了解卓尼县一年级新生口腔健康状况及流行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按《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要求和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内容进行调查。结果:801名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476例(59.7%)。其中换牙798例,换牙率99.6%;龋齿426例,龋齿率53.2%;双层牙26例(3.2%),暴牙17例(2.1%),反牙4例,氟斑牙1例,锥形牙2例。结论:本县儿童口腔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其中龋齿是主要问题,其特点是城镇高于农村,农村高于牧区,汉族高于藏族。应该根据儿童牙齿发育特点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少年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一年级新生 口腔健康 调查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ral health status among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Zhuoni County

Lu Maocao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tation of Zhuoni County,Gansu 747500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oral health status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Zhuoni County,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Methods:W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residents oral health guidelines" and the student health records involved content.Results:In the 801 cases of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there were 467(59.7%)cases have all kinds of oral disease.Among them,there were 798 cases were grow permanent teeth,the grow permanent teeth rate was 99.6%,426 cases were dental caries,the decayed tooth rate was 53.2%,26(3.2%)cases had double teeth,17(2.1%)cases were snaggletooth,4 cases were anti teeth,1 case was buddha spot tooth,2 cases were conic shaped teeth.Conclusion:The children's oral health problems in this county are prominent, wherein the dental caries is a major problem,its characteristics is urban higher than rural,rural higher than pasturing area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higher than Tibetan peopl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health education base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teeth,advocate healthy oral hygiene habits,so we can improve the children's oral health.

Key words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Mouth health;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全文阅读

探索牧区季节性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新路子

阿克塞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的教育也与牧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保留着牧区的一些特点。每年的接羔、抓绒、剪羊毛、迁移草场等牧忙季节,牧民家的大人们都要到“羊房子”进行繁忙的生产劳动,把正在上学的孩子留在家里或托付给亲戚,短则一、二十天,长则半年。这样短暂的、断断续续的留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多数处于断续的缺失或空白状态,解决好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生活和发展问题,成为加强和改进牧区未成年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阿克塞中学不断力口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成立留守儿童之家。2009年结合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县中学生活服务楼,集学生住宿、餐饮、学习、娱乐于一体。

在牧忙季节,留守儿童到学校住宿,同时在食堂吃饭,学校为寄宿的留守儿童配备了生活老师,从生活、学习、娱乐、心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爱和呵护,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让孩子们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让他们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同时解决了牧民家长的后顾之忧。

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校更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与交流,常常自我封闭,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校积极筹措资金,精心设计,现已建成面向全体师生的“心灵小屋”心理健康咨询室,分别是音乐、阅览放松室,2间个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小型团体辅导室(能容纳20人),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牧忙季节,学校积极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学校还设置了学生心理信箱,使学生把一些不愿直接与老师交流的问题通过信件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教师解决。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设心灵驿站,不断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为了使教育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注册时各班主任将父母上“羊房子”的情况、家庭成员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记录他们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情况。学校通过向监护人打电话、写联系卡、家访、召开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倡导“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倡议和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女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每位“妈妈”都进行一对一的结对,爱心妈妈们以慈母般特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还有的妈妈洗床单被套等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把自己帮助的孩子带到家里让他们洗澡,给他们改善生活。通过结对活动,让留守儿童不但感受到了“爱心妈妈”的无限温暖和关爱,而且更感到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脸上都绽开幸福的笑容。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对班主任有明确的要求,班主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时时加以关注,给予关怀,让他们和班级每一位同学一样都能积极向上,在他们中间架起情感桥梁,给每个同学以希望,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乐于奉献;作为班主任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待“留守儿童”,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凭着高度的责任,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部给予学生,和孩子交朋友,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同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担负起管理班级的重任,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体里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长为老师的小帮手。

在物质和精神给予关爱的同时,作为学校,也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佼佼者。为了不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掉队,每一位老师都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坚持正面教育。作为老师要设身处地为“留守儿童”着想,处处尊重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尝试成功的快乐机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我们坚信,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教育的重视,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将会越办越好。

全文阅读

用心去研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不仅涵盖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愫。作为语文教师,静心地加以研读,用心与文本对话,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水融的境界。在此,笔者将自己研读《画家和牧童》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聚焦一“大”一“小”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建议的感人故事。初读文本,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的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可一看文章的题目是《画家与牧童》,而不是《牧童与画家》。转念一想,画家应该是文本人文内涵的“核心”。牧童与众人的人物心理剖析都可以整合在画家“虚怀若谷、淡定超然”的角色体验中。再读文本,开始教者和作者的对话,我总是时不时地问:“这究竟在讲述什么?用意何在?启示何在?”最后读文本,就是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三读文本后我制订出这样的教学目标:(1)借助重点词,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感悟与品味,让原本沉寂的文字变成富有个性的生命存在。(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和小牧童的优秀品质。我努力从整体着眼,采用对比感悟:在上课开始,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画家”写得稍大,“牧童”写得小一些,接着请学生猜一猜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并不唯一,有的说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他们的年龄不同;有的说他们的身份不一样,画家是很有名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默默无闻;还有的说,他们住的房子不一样,画家的房子大而宽敞,牧童的只不过是小小的、矮矮的茅草房。然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品读文字和感悟情感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振。最后重新改写课题,把小牧童写得和画家一样高大,让学生感悟画家虽然名气大,但很谦虚诚恳,牧童虽然年纪小,却胆识过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各自难能可贵的品质,两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觉得这一点抓得准,便点亮了课堂,走进了教材。

二、撷取一“赞”一“贬”

解读了画家与牧童,好像任务已经完成了。再去触摸文本时我觉得在故事中,那个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的大画家戴嵩与骑在牛背的小牧童,那群围观群众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和小牧童“画错了!画错了!”炸雷般的喊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中“观众”倒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众人”一致的价值判断会给“场”中的其他人以一种强势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使你归同于大家的共性认识。此时你如果标新立异,很容易就会被认为是“另类”,从而产生集体的“排斥”,使你的心理受到来自集体的压力。当我这样解读“众人”的行为与言语时,就不会孤立地去理解他们的“毫无主见”“阿谀奉承”了。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众人”中的一员来亲近“众人”,这样才不会片面地歪曲“众人”的思想。假如我当时也在场,看到画家画好的《斗牛图》,我会觉得自己也加入了纷纷赞扬的行列中去。让我们再做这样的假设,假如众人中也有人发现了《斗牛图》的笔误之处,是否他也会像“牧童”那样说出画家画作的错误之处呢?这就是我在解读“众人”心理时得到的,当我这样客观地解读“众人”的形象之后,就可以公正地来设计感悟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时,你会怎样赞叹?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一幅绝妙之作,好一枝神笔,果然名不虚传……”紧接着峰回路转,让学生想象当牧童说出画家画错了时,你想到刚才自己那么喜欢的画作居然遭到一个小孩的质疑,那又会怎样?人群中发出了质疑:“小牧童胡言乱语;一个小小的牧童,竟敢指责大画家,真是不识好歹。”最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当你听到牧童详细地说出画家画错的地方,并做了合理的解释。戴嵩听了连连拱手道谢,却表现得那么心平气和,那么和蔼可亲,那么虚心真诚。我们常人往往在听到别人的指责后会生气,甚至恼羞成怒;在孩子心中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再次感受到这位大画家的人格魅力。

三、以“赞”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好课的结尾,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点,它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还起到画龙点睛和再现主题的作用,取得“课虽尽而思未尽、意无穷”的效果。我是这样引入的:多么勇敢的小牧童,多么可敬的大画家,读到这儿,你最想赞美谁?我们可以用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们有的竖起大拇指,表达对画家和牧童的赞美,有的画一张笑脸,笑脸里写满了小牧童惹人喜爱的形象,有的串联了两个闪闪的五角星,串出了小牧童和大画家的高大形象。还有的用小红旗代表着画家和牧童的人格就像一面红旗迎风飘扬。这一开放性问题,再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在课的结束时,盘点有关赞美的词语,不仅教学生要学会积累,同时还教学生在赏识别人时,要做到不盲从、不迷信。那么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像一首美妙的赞歌。

全文阅读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

2.指导朗读重点语段,帮助体会、理解课文。

3.使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中“有余不尽”的引导艺术探析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填”“灌”已远不能适应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如今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方法很多,而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有余不尽”的引导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余不尽”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留传至今,给人几多感怀,几多深思,也给人几多启迪。教学之余再咏此诗时,不由得对牧童肃然起敬起来,敬就敬在那“有余不尽”的回答艺术――遥指杏花村。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陷入“填鸭式”“满堂灌”“教授式”教学的误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的思想成了老师的跑马场,试想,这样教出的学生有多少人能有强烈的发现问题,开拓创新的意识呢?他们能有多少时候是处于既获得知识,又身心愉悦之中呢?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果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贻害的只能是学生。因此,我们不妨放下架子,低下头来,学一学牧童的引导艺术,做一个“牧童式”的教师吧!

下面就先来戏解全诗,浅谈“牧童式”的“有余不尽”的引导艺术。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又是一个“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预示着或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只要不是旁观者,都会触景生情,而感情又是复杂多样的,尤其是那孤身独行,离家在外而又愁绪纷纷的行客;路上行人欲断魂:当思也绵绵,雨也绵绵时,便急于想寻找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更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这是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境界。避雨需要雨具,荡舟需要船桨,求知需要教师,那就去拜师吧;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问路是主动的,不是牧童拉住行人说你要喝酒吗?那就喊“请你喝酒,喝好酒,上勒!”分明有做广告拉客的嫌疑,行人未必真的能理你。主动问询还是被动填压,其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而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中有多少人能像行人这样主动问询的呢!这一方面有学生羞于问或懒于问的因素,还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有问题;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小放牛》那首歌中,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牧童将手一指:“您顺着我的手儿瞧!”同样,杜牧这首诗中的牧童也是将手遥指杏花村。牧童将手一指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望见了怎样的“杏帘”“酒幌”,找到了老窖还是佳酿,能否获得避雨、消愁两方面满足和快意,他把这些都付与行人想象,为行人留下了比诗篇字句所显示的更广阔得多的想象空间,有余不尽,耐人寻味。教师是不是也该学一学牧童呢!

假如根据新课标来仿写杜牧这首《清明》诗来表现目前教学现状和努力方向的话,不妨这样写:新课改下语纷纷,教师学生欲断魂。借问语文怎么讲,当学牧童遥指村。这种“有余不尽”的引导艺术落实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老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全文阅读

渔童 第11期

从前有个老渔翁,他白天在龙河上打鱼,夜晚就睡在船上,日子过得很清苦。

这年夏天,河水暴涨,老渔翁很着急。一天夜里,他睡不着,坐在河边出神。忽然,河中央金光闪闪,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老渔翁很纳闷:是水怪,还是河里有宝贝?

金光一连三晚都出现了,老渔翁聚精会神地瞅了三夜。第四天夜里,金光又出现了。“唉!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老渔翁迎着风浪向金光划去。船被浪头打得东摇西晃,老渔翁攥紧双桨,稳住船头,划呀,划呀,眼看靠近了,他忙撒下渔网,霎时,金光灭了。老渔翁慢慢地把网拉了上来——

原来是个鱼盆!盆底刻着一对小金鱼,一根枝蔓从金鱼旁边伸向盆沿,两片大荷叶托着一朵粉红色的大荷花。荷花上坐着一个小渔童,一对黑抓髻,红袄,绿裤,光着脚丫,怀里还抱着一根钓渔竿。

借着月光,老渔翁越看越爱不释手。那小渔童虽是刻在盆沿上的,但老渔翁一看他,总觉着他也正在看着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老渔翁刚睡下,忽然听到一阵响声,放在河坡草丛里的鱼盆,竟冒起了金光!荷花仿佛一下子活了,枝蔓顶着绿叶粉荷花,一直往上长,长呀,长呀,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枝蔓一弯,荷叶、荷花撑在了草地上。

渔竿一扬一低,那金鱼被钓起,又猛地落下,溅起一片水花。水花朝四外飞溅,变成金色的水珠,滚到草丛里去了。

就这样一直闹到天快亮,渔童玩累了,重又坐在荷花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