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迷信心理论文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原因自我调适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迷信心理 现状 原因 自我调适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在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梳理了迷信的概念;其次从观察学习、归因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反思了大学生迷信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从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和受暗示性、不确定性情境、压力情境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迷信心理,大学生,心理机制,影响因素。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许多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并已有千年历史。民意调查显示,迷信在现代社会有继续盛行的趋势。研究者一直都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1]。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里具有迷信思想的大学生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0年12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20名大学生中对电脑算命“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的占17.6%,“有时候信或有些方面信”的占12.2%,“说不清楚”的占8.8%,明确表示“不相信”的占61.4%,此次调查还显示,26.5%的大学生承认读过有关宣扬“现代‘科学’算命、看相”之类的书籍,23.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迷信行为,与两年前的相关调查[2]比较,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迷信思想和行为的人数比例有明显的增加[3]。这种社会心理动向应该引起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遗憾的是,对迷信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心理学界对之关注甚少。本文试图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要考察,以冀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有所启意。

2 迷信的界定

全文阅读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归因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整体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成长环境、等人口学变量会影响被试的迷信水平;(2)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运气归因对于迷信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大学生

1.引言

1.1迷信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对于迷信这一概念中西方的学者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界定。早期的研究者将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讲错误科学化的信仰[1]。我国学者雒焕国将迷信看做个人态度的一部分,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迷信也由迷信观念、迷信情感和迷信行为组成,他将迷信定义为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吉凶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2]。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主要有五类[3]:一是相信传统世俗迷信,如良道吉日;二是相信“鬼魂、神仙”迷信;三是相信星相学预测,即星座性格说;四是相信“特异人体功能”现象,如天外来客等;五是个人崇拜迷信,盲目崇拜帝王将相或“大师”、“伟人”等。

多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影响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从人口学变量上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但也有研究指出男生在传统世俗迷信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从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不同的人格控制点、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受暗示性高都会影响个体的迷信心理,其中外控型人格特点与迷信心理、超自然信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高自尊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跟容易受到迷信信念的影响;同样外受暗示性高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迷信心理的影响。此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迷信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不确定性情境和压力情境下时,会倾向于认同迷信信念,采取迷信方法。

1.2归因方式概述及其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4]。一般来说,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其中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事件是由于个体的内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的,如努力,能力等,是受到个体掌控的;而外在归因则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因素造成了该事件,个人对其缺乏掌控力。

全文阅读

社会化CRM理论在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化CRM理论在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对比分析了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与传统CRM理论的不同,归纳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化CRM理论营销模式的特点;并对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社会化CRM理论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实施路径:重视俱乐部与球迷互动、加强俱乐部文化建设、高效处理球迷信息,期望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科学营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化CRM;职业足球;营销策略;球迷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20-04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各社交网络占据了媒体的主流位置。社交网络风靡于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其服务核心是自我展现、获得自我认同、他人认同、好友间交流反馈,价值观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可在社交网络上结交新朋友、打造虚拟社区。这种新生的社交网络迥异于传统营销模式,传统营销环境中每一个体都孤立的接收来自企业的宣传信息;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化个体可通过自己独立的社交行为影响和改变社交圈内的其他用户行为(如购买),使之成为拥有控制权的营销个体。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客户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对企业及组织内部的客户关系处理、营销方式等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约为4 000亿元人民币,国务院确定202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即未来十年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中国职业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俱乐部体育商业价值在互联网时代骤升。对职业足球俱乐部而言,努力适应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方式的巨变,运用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理论指导其营销策略,把握住俱乐部的球迷等有价值资源,洞悉其行为特征,了解其消费偏好,开发球迷市场潜力是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展开营销策略的当务之急。

1社会化CRM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1.1社会化CRM的概念

社会化CRM的概念起始于2008年,2010年在文献报告中出现,全称是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Socializ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SCRM通过社会化智能媒介构建服务交流平台,联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可鉴别和评估消费者的价值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进行交互,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忠诚。SCRM与传统CRM的不同在于:社会化CRM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真实需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双向的关系管理,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找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新价值所在为核心概念,最终将这些对顾客有价值的服务转化为企业的策略。在社会化CRM中,顾客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所有企业运作均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企业与顾客的互动过程就是营销过程,SCRM体现企业与顾客间的、实时的平等的交流关系。图1体现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互动沟通方式。

全文阅读

迷信心理研究述评

摘要 迷信在西方心理学界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国内心理研究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从迷信的定义、理论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迷信心理研究做了阐述,并总结了目前迷信心理研究的不足:首先,到目前为止迷信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统一。其次,迷信心理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对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论,迷信心理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以及文化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迷信心理研究今后应在迷信内涵、测量工具以及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 迷信;超自然信念;迷信信念;迷信行为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迷信起源于原始初民的自然信仰。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对雷电、风雨、做梦、疾病、死亡等许多自然现象既不能理解又无法控制,因而会产生恐惧、疑惑等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周围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他们,才能消灾降福(王淑娟,李朝旭,2005刘连忠,徐汉明,2005)。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迷信是人类意识的萌芽,是在主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自觉认识和思考世界的结果(郑国,2003)。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正确的认识,许多传统的迷信思想被磁除。但在当今科学如此发达的社会中仍然有许多人有迷信观念和行为,这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像赌博者、运动员等,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大学生中也很流行迷信(Burger&Lynn,2005)。为什么迷信经历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而没有得到消除,为什么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仍存在迷信心理呢?国内学者认为,从心理根源上来分析,迷信观念的产生在于人们对自身、社会、世界和宇宙等一些领域不能做到全知全能。在人的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为人类所不知,只要人不能做到全知全能,就不可能做到不迷信(王淑娟,李朝旭,2005)。Jahoda(1969/1999)认为,迷信倾向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它是人类适应机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机制,人类将无法生存。有关迷信心理的研究在国外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而在国内,从心理学上对迷信的研究比较少。现就国内外有关迷信心理的研究做些阐述。

2 概念解析

提起迷信(superstition)一词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但要问到什么是迷信时,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迷信这个概念在西方学术界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Jahoda(1969/1999)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迷信仅仅表明其使用者希望用它指出某种信仰或观点是错误的。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把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的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将错误科学化的信仰。迷信也被定义为无根据的畏惧或害怕那些未知的、神秘的或想象的事物,特别是与宗教相联系的事物(Rudski,2003)。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心理流派对迷信所持的观点也不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只要呈现强化物,就总会强化着什么,因为它一定和某一行为相联系。当反应和强化物之间只有偶然的一次联系,由此而形成的行为就叫迷信行为(蹇璐亦,200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迷信信念作为一种歪曲的信念――个体能够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是歪曲认知的一个方面(Joukhador,Blaszczynski&Maccallum,2004)。Lindeman(2007)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将迷信定义为是将心理、物理和生物实体和过程的核心特质相混淆的一种分类错误。像心灵致动、传心术等都是将心理内容赋予物理和生物实体特征而产生的错误信念,还有相信天使、魔鬼等的存在都是将这三类核心知识相混淆的结果。在国外迷信这个词通常与超自然信念(paxanormal belief)等同。他们认为超自然信念就是那些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信念(Diaz-Vilela&Alvarez-Gonzalez,2004)。

我国对迷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在心理学界对迷信的研究还很少。从词源上看,迷信这个词在近代以前指代的是一种世界观,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迷信逐渐被赋予贬义色彩。而对迷信的定义也众说不一。从广义上讲迷信就是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念以及与他们并存的行为。从狭义上来讲,迷信就是相信鬼怪、命运、灵魂等等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的存在,相信这些东西支配着世界和人生的一切。早期的研究者虽然并未明确提出从心理方面来界定迷信的内涵,但从其定义来看,基本上是将迷信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近期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迷信的心理结构及特点来阐述迷信的内涵的。郑国(2003)从观念与行为两个维度对迷信进行了界定。从观念上讲,迷信就是非智信,不知而知;从行为上讲,迷信就是不知而行,盲从、执迷。刘连忠(2005)等认为迷信是指盲目地相信一些不实在、缺乏事实基础的事物或观点。而迷信行为则是指以迷信为认知基础的行为和实践。还有研究者指出,迷信是人们对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的认同,祈求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张进辅,2002)。我国学者雒焕国(2001)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迷信看作是一种态度。他将迷信定义为是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利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凶吉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

全文阅读

捉迷藏游戏: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摘要】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捉迷藏游戏案例,对其中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捉迷藏游戏,从完整表达游戏的规则和想法、灵活运用游戏策略、运用丰富的情绪表达等方面入手,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

【关键词】捉迷藏游戏;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32-04

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近30年来,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多。不过,心理理论经典的错误信念范式和执行功能的抑制控制范式更多是被运用到实验情境的研究中的,因此缺乏一定的生态效度而不容易被公众理解。捉迷藏游戏,俗称“躲猫猫”或者“藏猫猫”(hide-and-seek game),是一个世界各地儿童都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游戏。从表面上看,捉迷藏游戏是一个简单的藏和找的角色互换游戏,但其背后却折射出儿童认知,特别是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儿童必须搜索周围的信息,猜测对方的心理,调整自己的躲藏策略,从而不被发现,或者调整自己的寻找策略,尽快找到对方。这是一种心理智慧的体现,背后隐藏了很多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儿童在捉迷藏游戏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

目前,国内对游戏、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偏重于探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上,对于游戏和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包括武建芬从捉迷藏游戏出发,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1〕郭力平等探讨了装扮游戏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等等。〔2〕郭家俊以自闭症儿童为被试,发现心理表征及元表征缺陷、执行功能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装扮游戏困难。〔3〕笔者梳理文献后发现,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两方面来分析捉迷藏游戏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观察案例,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儿童的捉迷藏游戏,并对如何开展捉迷藏游戏,以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提出建议。

一、心理理论

1.心理理论的概念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4〕它可以泛指任何关于心理的知识,也可以被严格地定义为用于认识心理世界的因果解释系统,或者个体运用这些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加以认知的能力。心理理论这个命题最初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在对黑猩猩的有关研究中提出的。后来,Wimmer和Prener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之中,并设计了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经典的研究范式,用以考察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

全文阅读

大学生迷信心理

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目前状况、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摘要:“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碰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碰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摘要: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猜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摘要:

(一)社会原因

全文阅读

甘阳从西方迷信中解放出来

启蒙就是破除迷信,而中国现在最大的迷信就是对西方的迷信。这种迷信,使得国人几乎不会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因为他们认为必须求助西方人的理智。这大概就是启蒙与迷信的辩证法在现代中国的表现,也是中国现代启蒙的最大悖论。

编者按:本文根据甘阳教授去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启蒙之对话”第四讲――“启蒙与近现代”专场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中德启蒙对话”,这样的活动很难避免一种尴尬,因为被邀请参加对话的人尤其是主讲人,很容易被看成不仅代表他个人,而且多多少少代表他来自的国家――中国或德国――的主流观点,因此每个个人的发言也就成了某种“中国的”或“德国的”观点。为此,我想特别强调,我个人的看法在中国社会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因此我的发言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而不能代表任何其他“中国人”的看法,更不能代表所谓“中国的”看法。

不“反启蒙”启蒙就会走火入魔

恕我直言,我对“启蒙对话”这个题目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因为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起鲁迅的名言:老调子又唱起来了。我很怀疑,除了陈辞滥调以外,关于启蒙还能谈出什么新东西?例如,这些年一谈启蒙,大家好像都必须从康德的文章“什么是启蒙”开始,这不免让人厌倦。不过,为了表示对康德的尊重,让我也从康德开始,我愿引用康德《判断力批判》(Critique 0fJudgmen)第40节的一句话:“从迷信中解放出来是谓启蒙”(Liberation from superstitionis called enlightenment)。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并非是西方现代的产物,也并非一定与西方现代性相关。相反,启蒙就是从任何根深蒂固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因此,要谈启蒙,首先必须问某个时代某个地方最大的迷信是什么?

正如我所尊重的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Gadamer)指出的,启蒙在西方并非从现代才开始,相反,西方至少发生过三次大的启蒙。第一次启蒙是在古希腊,当时最大的迷信是神话,启蒙表现为古希腊哲学以理性取代神话这种迷信。第二次启蒙则是人们熟悉的西方现代的启蒙,当时西方最大的迷信是启示宗教与基督教圣经,启蒙表现为以“不需上帝启示帮助的理性”(un-aided reason)来取代启示宗教与基督教圣经的权威,实际上康德所谓“勇于使用你自己的理智”(have th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只有在批判启示宗教与基督教圣经这种当时最大迷信的意义上才能理解,“你自己的理智”就是“不需要上帝启示帮助的理性”,否则“你自己的理智”这话根本就没有意义,康德的意思无非是说,欧洲人长期不敢使用自己的理智,是因为上帝的启示和基督教圣经凌驾于“你自己的理智”之上;同样,康德所谓“不需要别人的指引”(with out the guidance of an other)归根结蒂是指不需要基督教圣经权威的指引,否则这句话就是荒谬的,这会导致对任何教育的否定,有任何一个学生不需要教师的指引吗?因此有必要强调,离开了从启示宗教和基督教圣经这种迷信的解放,西方第二次启蒙根本就无从谈起,没有启示宗教和基督教圣经这种迷信,西方第二次启蒙不会发生。

西方的第三次启蒙,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奥斯威辛集中营以后发生的。这次启蒙的表现形式或许可以称为“反启蒙”,因为要破除的最大迷信可以说正是“启蒙本身的迷信”,亦即西方现代启蒙所导致的种种现代迷信――对技术的迷信,对理性本身特别工具理性的迷信,对人掠夺自然奴役自然的权力的迷信,对宏大话语和普遍主义的迷信,以及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等等。特别是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期间,西方很多思想家对“现代性”和“启蒙规划”的深刻批判凸显了“西方现代启蒙”的黑暗面,从而促进了现代人从“启蒙本身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启蒙的辩证法或启蒙的悖论就在于,启蒙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也在创造自己的新的迷信。正因为如此,

全文阅读

一种新颖的电脑鼠走迷宫算法研究

摘 要: 一款性能稳定,功能全面,算法优良的高效智能“电脑鼠”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稳定地完成复杂迷宫的搜索和冲刺。本文将向心算法和洪水算法融合形成向洪算法,介绍了该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对该算法进行优化和评估后完成迷宫搜索、迷宫二次回程搜索。向洪算法在保持向心算法和洪水算法优势的基础上减轻了处理器的运算负担,使电脑鼠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实验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加载该算法的“电脑鼠”可以探寻出更加有利的路径,获取更全面的迷宫信息,是一种高效的迷宫搜索算法。

引言

“电脑鼠”是一个具备自主运动能力的微型机器人,它能够在特定的迷宫中行进和搜索,由起点出发,自行搜索到迷宫的终点,并利用搜索过程中记录的迷宫墙壁资料寻找出由迷宫起点到达终点的最短路径,然后根据最短路径规划出最快的运动方式和路径,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由迷宫起点到终点的冲刺。

要在指定的复杂迷宫中比赛,就像是一个人置身于未知的环境中,必须靠自身的判断力、敏捷的动作和正确精准地探查周遭环境赢得最终比赛的胜利。“电脑鼠”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功能:

(1)稳定及快速的行走能力;

(2)正确的预判能力;

(3)路径记忆功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新兴智能算法的突破,迷宫算法革新对迷宫求解来说相当重要,迷宫算法从非图论(NGT)发展到图论(GT)[2],从简单的左右手法则、中左、中右法则发展到洪水填充法则、深度优先探索法则(DFS),且随着机器人多路径规划的不断深入探索,A■和D■等启发式算法也开始运用其中,甚至新兴智能算法如蚁群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应运而生。以上算法都存在着随机性,运算结果也不一定是最优解且搜索效率低。很多情况下需要遍历整个迷宫才能够找到终点,针对以上算法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经过改善和优化后的融合算法――向洪算法,此算法建立在向心算法和洪水算法的基础上,对墙壁信息进一步拓展,减少了搜索过程中的盲目性,有效地判别无效路径。向洪算法结合了向心法则和洪水算法的各自优势,既克服了洪水算法频繁制作等高图问题,又提高了向心算法对终点的指向性,此算法减轻了CPU频繁制作等高图带来的数据处理负担,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路径搜索,为电脑鼠竞赛的胜利争取时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