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与历史论文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研究文献分析

【摘 要】 文章对新疆近10年来发表的关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文献计量研究的角度分析《教程》的研究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首先,文章研究角色的单一性;其次,地域性的限制性也比较明显;再次,研究方向比较单一,尤其是功能性研究过多;最后,研究方法匮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教程》;文献计量分析

笔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来检视研究者成果,分析研究现状,审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对于《教程》的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教程》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审视,再通过采用定量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教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继而从研究队伍、发表刊物、研究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较为全面地揭示有关《教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更好的推动《教程》的研究及拓展。

一、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主题作为检索项,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为关键词,这样就出现了共计180条文献。将检索所得论文进行细致分类,通过处理,共选出24篇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将选取的24篇论文的题录信息全部存盘保存,包括题名、作者、出版期刊、出版年份等信息全部保存。本文采用并Excel表格,作为统计工具,对输出到Excel中的题录信息即相关数据进行排序等进一步细部处理,然后再分类,最后进行汇总数据,制作成表格,从而进行计量分析。

二、《教程》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1、《教程》研究文献的总趋势分析

全文阅读

试论历史民族地理的学科属性

[摘 要]关于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名称、学科属性学术界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认为历史民族地理与民族历史地理在概念上并无实质区别,历史民族地理既不应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又不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而应该作为历史地理学分支的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更为合理。

[关键词]历史民族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十分活跃。而历史民族地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中,专辟有“历史民族地理”一章,把历史民族地理视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并列的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1]史先生“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提出意义重大,直接引发了以后对历史民族地理学和民族历史地理学的重视及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展开。之后郭声波先生和安介生先生,进一步探讨了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性质、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地域范围与内容划分、研究的基本资料等诸多问题。[2]

在史念海先生提出的“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黄盛璋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并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3]对于这一观点,刘锡涛、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表示赞同,并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推动了该学科理论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4]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历史民族地理与民族历史地理的讨论方兴未艾,其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并无定论。笔者认为,不管是历史民族地理还是民族历史地理其实质并无区别,徐强在《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5]一文中已有论述,故将历史民族地理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没有必要, 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是不妥当的。但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方法,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也不尽合理,从研究内容来看,历史民族地理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而且研究自然地理现象,所以简单的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外,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6]而把历史民族地理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更为合理。

所谓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的学科。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那么历史民族地理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而从古至今,少数民族的分布都呈现出区域性特点,故将其作为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的分支。

一、历史民族地理不应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

在早期的研究中,历史民族地理主要是研究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与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有所扩大,例如朱圣钟先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7]一文,属于历史民族地理范畴,却不属于历史人文地理范畴。经初步整理可将目前的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1)历史民族地理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讨论、研究对象的确定、历史地理学方法、民族学方法等。(2)民族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政区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等分支。(3)民族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地区历史气候变迁、历史水文地理、历史动物地理、历史植物地理、历史矿藏地理、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情况等。(4)民族地区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汉文资料如《蛮书》、《华阳国志》、正史地理志、各类游记、碑刻等,以及少数民族文字资料。

全文阅读

论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意义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少数民族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学习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史学;高等院校;中国史学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4-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此,学术界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少数民族史学史的论文。开展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最早是白寿彝先生提出的。1985年,白寿彝先生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提出研究少数民族史学史的问题。2005年以后北京师范大学与兰州大学联合各地专家,积极开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各项工作。2007年,汪受宽与屈直敏合著《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一文,回顾了国内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研究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基本设想,构建了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2007年9月21日至23日,为了促进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河北省承德市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对于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思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此次会议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已经全面开展。2008年,罗炳良发表了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少数民族史料》为题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主要对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进行了探讨。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一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发展阶段及其阶段性特点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2009年,周文玖也发表《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内容的思考》一文,对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任务及内容进行了分析。

每一个民族的史学史与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地理环境、社会情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理论体系。那么,何谓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著名的历史学家瞿林东先生认为,“是指中国史学发展中,那些记述各少数民族历史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记述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治统治实体及其统治范围内有关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记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同中原地区民族与政治统治交往的历史;这些记述,不论其作者出身于何种民族,不论其采用何种文字、何种体裁,也不论其所作是专书、专篇或专书中的某些部分,包括作者思想和撰述活动等等都可视为少数民族史学范围内”。

少数民族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少数民族史学史对于推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

全文阅读

高校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与民族史观问题的探讨

摘 要:当前的历史教学受正统“华夷正闰之辩”的影响,“贵中华,贱夷狄”的旧观念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要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秉承正确的民族史观。本文以关于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大讨论为出发点,对历史学教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以及采用何种民族史观评价的问题进行个案探讨并阐明看法。

关键词:岳飞;民族英雄;评价标准;民族史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64-02

伴随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一些旧观念长期仍存在,往往给少数民族政权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忽视或抹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的特点。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偏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学者提出,历史是多文本,多声音、多范式的。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秉承正确的民族史观。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这一话题,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教学改革中一个可以进行多维度认识和讨论的范例。本文试以此为实例,对高校历史教学中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与民族史观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一、由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讨论讲起

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为大多数国人敬仰。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近数十年来在史学界争论不断,范文澜、翦伯赞、邓广铭等学者的观点也不甚相同。但在史学界内外被广泛讨论,始于2002年的,被多家媒体披露的新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睨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在是非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概说成是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也不可把少数民族对汉族地区的进攻统称为掠夺和破坏,评价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一样。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称之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教育部随即声明:“媒体所传与事实不符,在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岳飞的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从官方来说, 这一声明已澄清是非。然而此事件引发的史学界内外的讨论没有停止。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我们从岳飞身上能够得到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利益坚决抵抗外族的侵略。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指出的是,女真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尽管在当时宋朝与金邦是两个独立的政权,但是金邦并不是外国。”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代表了部分学人的观点。

二、历史教学中有关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讲授

全文阅读

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

摘要:某一学科的属性由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决定,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合理的。在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上,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都没有区别。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没有必要,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不妥当的。历史民族地理学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并不成立。

关键词: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学科属性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194-05

近十几年来,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勃然而兴,其中不乏有关学科理论的探讨。然而在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问题上,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念海、郭声波、安介生等先生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黄盛璋、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则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并主张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勿容置疑,研究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问题,探讨其学科属性以进行学科理论建设,对促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内容,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都没有区别,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则是不妥当的。

一、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提法及其学科属性的界定是合理的

尽管前人在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中国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中往往涉及民族起源地的考证和民族的分布及其变迁问题,但历史民族地理这一概念的出现很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阐述历史民族地理概念的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他在历史民族地理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发表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文章的同时,史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中,专辟有“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将历史民族地理视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并列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其后,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周伟洲先生将历史民族地理学视为“以各区域民族分布为纲,论述各族的来源、发展状况、经济特点,以及他们与邻近各族的关系,包括各族分合、演变、融合的历史,并与今天我国现有民族联系起来”,“以地理因素为纲,综合阐述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的学科。

郭声波先生给历史民族地理学以较为严谨的定义,他指出: “历史民族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以研究历史时期民族实体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以及有关要素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也是历史学、民族学的辅助学科。”

全文阅读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专题化教学成效分析

本文为2013年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一轮对口援疆背景下“省部共建”高校发展研究》(编号:2013XYSK1

>>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研究文献分析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探析 关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教学新论 兵团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探讨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专题化教学的成绩、问题及对策探究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堂中的应用 关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微课”教学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考核方式创新探索 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的特殊性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利用研究 新疆中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课程教法研究 以立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历史教学成效提升 紧扣要点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教学环境与教学成效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成效研究 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成效低下的分析研究 民族宗教学视野下伊斯兰教的民族性与回族的宗教性 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成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内蒙古大学新闻网. 新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靳诺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八点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新时期宗教渗透的主要活动方式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学院报,2011.3.

[2] 许崇泰.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10.

[3] 张晓娜.浅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影响研究[J].经济视角,2011.10.

[4] 朱丹.基于宗教渗透防范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论坛,2011.10.

[5] 孙浩然.关于宗教渗透的理论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8.1.

全文阅读

民族史教学历史学论文

1民族史研究、教学的核心内容

民族史是指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对这一历史的记述与认识,是民族这一主体在客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轨迹,也是民族发展过程这一客体在人们对全部历史认识中的反映和记述。民族史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古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以及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史、变迁史、发展史,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史、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人口史等等,既有纵向演变过程,又有横向发展联系。从目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来看,主要有各民族形成与发展史;各民族文化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专史研究,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宗教史等;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疆域史与边政史研究;民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民族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从20世纪初,民族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体系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民族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知识体系和理论支撑。以目前民族史教学的参考书,陈连开的《中国民族史纲要》、罗贤佑的《中国民族史纲要》为例,简要说明。陈连开的《中国民族史纲要》以汉文文献记述的材料与考古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同时尽可能挖掘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记载与之相互印证,简明扼要地叙述、印证各民族历史发展和各民族的历史如何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既能较好反映民族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成果,又能指导将民族史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实施、贯彻。罗贤佑的《中国民族史纲要》在借鉴有关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了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中国民族发展时序感,体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值得在民族史教学中借鉴。从目前指导民族史教学的理论观念来看,唯物主义历史观仍然是民族史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理论观念。唯物史观对分析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把握民族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把基本理论尺度。在具体民族研究中,又有多学科理论,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民族史的研究中,也就决定着在民族史教学的理论观念要在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丰富,开阔眼界,将多学科视角引入到民族史教学中来。

当然,无论运用何种理论和方式对民族史进行研究,无论学科如何交叉,只能是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并不能改变民族史的历史学范畴,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在“在民族史教学中灌注‘通史精神’”,值得肯定。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将民族史同区域史、地方史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民族史的教学,既符合民族历史、现实活动的区域、地方实际,又利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遗存资源,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教学途径,值得借鉴。如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生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罗彩娟《<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等,是将区域史同民族史结合,运用到民族史教学中的范例。钱放《谈地方史、民族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中学<新疆地方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是20世纪90年表的文章,谈中学历史教学问题,但对大学民族史教学仍有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因此,民族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又有了大量的具体的民族史教学实践经验,为在历史学本科生中,普遍开展民族史教学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2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民族史教学是历史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环节,但如何更加清楚看待民族史教学的价值与作用,仍然要放在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培养与职业选择的这一整体过程中来考察。历史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受这一学科体系特征影响,专业与职业问题,必然会受到目前“‘市场导向’所引发的‘史学危机’,已经深刻体现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人才培教改教法养上”,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面举两个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案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从吉林师范大学2001至2010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流向来看,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7.9%,攻读研究生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8.5%,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2.8%。宁夏大学2011年至2013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30.7%,攻读研究生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9.3%,行政部门就业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2.3%,其他部门就业的人数占13.2%。这两个学校分别为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数据统计时间上有所差异,但仍能反映一些总体趋势。两校历史学毕业生职业流向中,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占有最大的比重;其次是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比较大;在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宁夏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生在行政和其他部门就业人数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两校的当年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来看,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是历史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每年补充因退休的中初等历史教师的缺口,在数量上,总体呈现一个稳定趋势,同时还有大量的历史学研究生来竞争这一岗位。因此,拓宽历史学本科生就业途径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一些学者以全球视野进行综合考察,如姚霏《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张倩红《世界著名大学历史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及其导向》等文颇具启发性。姚文列举美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史学人才分为具有学院历史学者和公共历史学者两种职业特征的培养模式:综合国内设有历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情况来看,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为有关的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各院校在具体培养目标设定上,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将“为中小学培养从事历史和历史综合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作为主要目标;综合类的大学则将培养目标设定的较为宽泛。如果按照美国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来划分,国内各院校培养的历史学本科生大多属于公共历史学人才范畴。因此,本科历史学人才从总体就业分布上看,同社会的接触面更为贴近和广泛,其历史学科素质及其所形成的历史价值观对社会影响也更为直接。所以,培养历史学本科生具有较系统的史学思维、综合分析能力、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等学科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目前,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大多已被保护和开发,成为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影视商业基地等,并创造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历史学本科生的民族历史文化素养,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拓宽就业口径,可谓一举两得。其二,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人才,具有宣传民族团结的专业岗位优势。无论是历史教师、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在同公众“亲密接触”的具体工作中,从专业视角,运用正确的民族观,对人们进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三,政府、服务管理部门中,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因其具有较好分析民族历史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减少工作偏差。

3总结

总之,民族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的研究内容、成果、方法、理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开设民族史选修或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历史教育人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全文阅读

民族史探究中通史精髓的应用

一、何谓“通史精神”

在民族史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能否取得较大成就或实现个别领域的突破,一方面取决于研究者对所研究民族相关材料的收集、甄别、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具有较为开阔的、超越所研究民族的研究视野,以及在这种视野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通史精神或通史观。

关于通史精神、通史观或“通”,自汉代开始,就不断有史家予以论述,贯穿中国史学史。司马迁著《史记》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明确提出了通古今的要求。从此,“通”作为一条著史的原则为史家接受。《史通》、《通典》、《资治通鉴》、《通志》、《文史通义》等著作的出现,表明“通”成为中国古代史家信奉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尽管这些著作中的“通”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通古今的思想。不仅中国史家在著史和研究历史中注重通史精神,外国史家也具有同样的意识。施丁教授指出,“不通古今之变,则不足以言通史”。黑格尔认为,只有对过去长时期的历史反思再反思,即“后思”,才能写出通史。正是经过“后思”,黑格尔写出了一部通古今之变的、以“世界精神”为主体的普世史———《历史哲学》。

二、通史精神在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民族史研究展示了民族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史的重要地位,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史研究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在进行民族史研究时,必须具备通史精神,正如周谷城所说:“通史所求者为历史自身之完整”。民族史研究中所提倡的通史精神就是渴求民族史的完整性,同时能在研究视域上有所突破。

通史与断代史、专门史的关系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相互为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通史是断代史、专门史的浓缩、概括,引导断代史、专门史前进;断代史、专门史则是为通史打基础,丰富通史的内容。因此,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工程中,一定要培养通史精神,应用通史方法。

三、如何在民族研究中应用通史精神

首先,在民族史研究中要有通史修养,重视民族史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关系,重视各单一民族史之间的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和文化做出过贡献,所以中国历史不能离开民族史的内容,而民族史也不能脱离中国历史的大背景而发展。从事民族史研究的学者除具备专业的特殊素养外,还应具备中国史的修养和视角,要对中国历史有研究,同时也要熟悉其他民族的历史。关于前者,白寿彝先生以回族史研究为例指出:“中国史不了解,没法搞回族史。因为回族史毕竟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时期都不能跟中国史分割。你不了解整个历史背景,你就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所以孤立地看问题,说搞回族史,不搞别的,什么都可以不搞了,说这够搞的了,搞别的来不及了,这个想法就不对。”对于后者,白寿彝先生认为,民族史工作者虽然各有自己的专史、专题,但不能作茧自缚,要把上下古今、左邻右舍尽可能收眼底,必须注意,研究一个民族史,至少须懂得一些其他有关的民族的历史。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既便于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也有利于深入地挖掘相关史料。

全文阅读

中国西南民族史学的金字塔论文

论文摘要:《尤中文集》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尤中先生总结其近60年来研究成果的辑录。文集突出体现了尤先生的学术成就(特别是中国西南民族史方面)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启发后学和推动民族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尤中文集》;学术成就;治史方法;书评

尤中先生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之巨擘。为总结尤先生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文化,启发后学,并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国庆节前出版了《尤中文集》,其中汇集了尤先生除《中华民族发展史》(500万字)之外的绝大部分著作,共分为6卷。重读这些著作,关于理清尤先生史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及学术思想、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从而继承尤先生的学术传统,推动民族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的学术成就

(一)构筑了以民族史研究为核心的西南研究殿堂

从尤先生的学术成果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以西南为中心的民族史研究。这些论著从时问而言,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下迄清代,纵贯古今上百万年;从空间而言,以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为中心,涉及全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以及大量跨境民族的历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正确阐述了各民族的源流、民族关系,历史上各个时期统治阶级对民族地区设置的统治机构及其所施行的统治政策,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研究。这些著作以坚实的历史事实正确地论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在历代中央王朝的版图范围之内,但因历史原因,各个时期的疆域发生了具体变化,在这些地方所设置的统治机构所辖范围也时伸时缩、时广时狭。第三,校补西南历史典籍。藉由此项工目,尤先生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经他所整理之著作详备易读,为后学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尤先生的这些论著师从前人,又超越前人,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廓清了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漫步其构建的西南民族史学大厦,通读一部部论著,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古往今来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便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二)构建起独具学术创见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体系

全文阅读

我国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综述

【摘 要】壮族历史档案是我国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概况综述,阐述壮族历史档案的概念、构建和管理,并针对这一研究概况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综述

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先民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绚烂多姿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关于壮族历史的记录,即壮族历史档案。壮族历史档案真实记载了壮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权更替、民族演变、社会经济、风俗习惯和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不仅是关于壮族人民的社会记忆,同时也是贯彻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保证。壮族历史档案丰富了我国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团结。目前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就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的概况作一概述,针对目前壮族历史档案研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壮族历史档案理论内涵及重要价值

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观点不一,至今仍无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一切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内容的档案,无论什么形成单位、无论什么载体形式、书写方式,都应视为少数民族档案。

根据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壮族历史档案是指在1949年以前历代壮族的地方政权、社会组织、宗教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壮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像等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这一定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成壮族历史档案的主要历代的壮族地方政权、宗教、组织和个人,具体表现为各个时期壮族统治区的地方政权、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喇嘛、和尚和巫师;

(二)壮族历史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可谓缤彩纷呈,这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变迁和民族演变有很高的价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