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舞蹈艺术论文

一、藏族舞蹈艺术特色分析

1.审美特征

舞蹈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作为藏族舞蹈来说,又有着自己的审美特征。外开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协调美:举例来说,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这本身即是一种平衡和协调,因此,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经常会做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可笑,甚至很荒谬,实际上,顺边的运动却刚好是他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所在。另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服装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藏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但其精髓是不变的,如基本动作所特有的神韵、姿态等;还有配乐的节奏、动感、风格也非常类似;舞蹈也以圆圈舞为主;表演者的穿着也配合舞蹈,大多是宽松、肥大、色彩鲜艳的服饰。

2.民族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样地,作为能够反映民族特色的舞蹈来说,也是别具魅力的。藏族舞蹈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高原上特有的气候特征,饮食的差别,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藏族舞蹈在发展变化,但是自身的特色并不会消失,只是稍作改变,更加完善。比如,他们特别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因此,人的身体的部位如手、脚、膝、胸、腰、肩、头等都要发挥作用,才能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度美。其中,腰部的作用尤其重要,无论男女,腰部的动作都相对讲究,也丰富很多。另外,细分的话,可以这么说,有的舞蹈活泼、动感十足,体现出高原人特有的热情与豪迈;而相反,也有的舞蹈相对舒缓、稳健,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当然从中也透露出些许古典韵律之美。

3.动作美

其实,舞蹈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的,藏族舞蹈就特别强调各部位各动作的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双手和腰部的动作,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的质量和效果。双手要非常灵活,要能够配合身体进行多角度的旋转。腰部的活动要更加灵动,在似动非动中给人视觉上一种玄幻的美的享受。另外,就男女来讲,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无论怎样,都是想要给观者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以展现藏族舞蹈特有的魅力。

二、关于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思考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同时要求每个舞蹈团体要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文阅读

民族舞蹈教学论文

1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精神

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物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历史上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人民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勇敢、乐观的性格,因此舞蹈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用集体舞来进行庆祝,并且在舞蹈中,这种乐观的精神被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上看,维吾尔族舞蹈在性格色彩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区,首先是东疆地域,带有与汉族兼并的维族风格舞蹈,其次是在巴楚、沙车、阿瓦提县等地盛行的刀郎舞,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并且风格粗犷,最后是伊犁一带的舞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受到多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舞蹈规模宏大,曲调悠长,功能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伊犁舞蹈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带有自娱性质的民间舞蹈,代表舞蹈为“赛乃姆”,其风格自由热烈、洒脱奔放,在音乐中达到高潮;其二是带有礼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与宗教的祭天活动有关,比如“萨玛舞”,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其三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集合了所有舞蹈中的精髓,并且不断的进行加工和改进,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成就,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盘子舞”。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需要结合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来进行教学。

2维吾尔族的舞蹈教学规律

在舞蹈教学中,维吾尔族的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学科进行教学,可见其舞蹈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加出众的艺术人才。在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划来设置曲目进行排练,并且在社会的各种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首先学习知识,并且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熟悉表演舞台,并且将这些系统化的结合到一起,互相渗透,彼此加强。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他的舞蹈不同,但是在教学时仍然在遵循“倾、拧、园、曲”的特点,并且结合其风格特点来进行表演,比如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姿势、眼神、步伐等,并且需要注意位子来表现其特征。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舞蹈规范动作,还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在表现中要重视舞蹈的创新和整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再运用自身的方法进行培养,从而让舞蹈更紧的贴近民族文化,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学生在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描绘出舞蹈的精致画面,并且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懂得蕴藏在舞蹈中的精髓。学生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结合其民族生活特点、服装文化、审美特点等,将其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形成一定的特征,按照这个规律来吸取其精华,再加上艺术的不断加工,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形成舞蹈的整体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3舞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和表演风格都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联系。表演动作是表演者在表演时的动作走向,这种走向具有很好的生活性和民族特点,在表演中通过细节来展现。表现的细节、画面、速度、队形等都是走向的表现形式,群舞中的分散、流动、单人舞中的走向、三人舞种的节奏、姿态等都在表现民族舞蹈中的走向,因此其表演风格的确定非常重要,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将走向和风格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舞蹈所带有的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表演的形成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培养,这也是民族舞教学中最为重点的部分。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术要领,配上最合适的舞蹈音乐,让学生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来引起共鸣,学生要从精神上感受其艺术魅力,从心里激发出对于舞蹈的热爱,从而将舞蹈以最佳的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4维吾尔族的教学技巧

维吾尔族的舞蹈曲美精妙,具有一定的表演难度,其不仅要求舞蹈者具有很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需要有很精湛的表演技术,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顶碗舞》,其是一个女子集体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欣赏性和技巧性,其表现了维吾尔族的姑娘在欢庆的节日里通过头顶茶碗、载歌载舞来表现对客人的欢迎,独特的脚步和音乐节奏,并且随着音乐来变化整体的队形,端庄和带有民族风格的舞蹈在表演中展现着大方、爽朗的性格特点,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乐观爽快的性格充分的展现出来。还有很多需要手持道具的舞蹈比如《萨巴依舞》、《盘子舞》等舞蹈都是女子团队舞蹈,其动作优美、婀娜多姿,身体柔软、姿态性非常强,在表演时需要充分展现出手的姿态,因此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细节表演才能。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细节训练,不断的总结表演的技巧,从而将舞蹈中的元素充分的展现。

全文阅读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文化转型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产生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文化转型与世界打破垄断经济和政治势力,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局面有关。30年来世界发生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变:电脑主宰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电脑电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殖民体系、“欧洲中心论”已经分崩离析,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力量得到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更大利润,把他们的技术、管理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亦需要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经济。一段时间内,稳定和平的世界环境,为人类文化、经济的交流和转型创造了条件,世界形成了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格局。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或称创作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创作风格样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依据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是它存在的基础。去年6月举行的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优秀彝族舞作品《阿惹牛》,无非是和民间舞蹈原生形态靠近一些的作品样式,编导们都努力将鲜明的彝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编舞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显示出民间舞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民间舞蹈创作的经典作品无论何时都将受到人民的欢迎。

简言之,处于文化转型期的我国彝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味、高立意、高水平的民间舞蹈作品;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全文阅读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民族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缩影,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舞蹈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特有的生活内涵,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的创作基础,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生产生活、民族情感、民族信仰、民族歌谣、民族音乐等关系十分紧密,它与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民族舞蹈 创作 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各民族发展为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不同的生活习俗造就不同的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之所以到如今还能异彩纷呈、灿烂耀眼,是因为民族舞蹈千姿百态的动作舞姿都取材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历经沧海桑田,中国的民族舞蹈也随历史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创新[1]。

一、民族舞蹈创作与其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

民族舞蹈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人类发展史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人类的生存本质,人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姿态,将实际的、抽象的、观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统一融合到一起,向同伴、向外界、向未来表达本民族传统上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情感。从最初的史前文明时期的舞蹈创作来看,它就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还有着非常深刻的内隐式文化价值,也就是说它通过人们自身做出各种形体动作对日常生活状态加以表达,通过不同的节奏与内容表达出不一样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传达情意、抒感的作用。民族文化最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其民族舞蹈的创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冲击的民族舞蹈想要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就必须深植于所属民族的文化中开展创作,在现有舞蹈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内涵所在,加大民风民俗的弘扬力度。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遵循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通过人的形态、神态来进行传情达意,其产生与形成受自然与社会两种因素的影响,其表达方式因艺术创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另外,其形成还与民族文化发展状态有关,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具备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众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无形中受到该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与民族文明的纽带,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传承[2]。

二、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具体联系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任何优秀的艺术,又是对生活的反映,尤其对于民族舞蹈而言,民族的这个定语,决定了这门舞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舞蹈创作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新意,有深度。例如对于达瓦拉姆创作的《酥油飘香》而言,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藏区,与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体验了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一个个舞蹈动作,才是最贴近生活的,尽管该作品经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但其中分明有一种生活的影子。这部作品的开场动作是一群姑娘的身体后仰,昂首挺胸,像是少女在清晨虔诚地迎接旭日东升的一刻。在实际生活中,藏族同胞在清晨的状态就是如此。民族舞蹈不仅能将人民的生活予以还原,还能将藏族同胞乐观自信、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充分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同时,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不仅应有出众的外在表现形式,还应有深刻的内容。深刻的内容,同样来自于对生活的探索。创作者若不能贴近生活,内容的深刻性也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虚有表面的有形无神。诚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及人们在生活中所沉淀下来熏陶形成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的根源和灵魂。我们进行民族舞蹈创作都必须以此为基础,走进创作对象的民族或人群中去。很多著名的民族舞蹈都不是本民族的人民创作的,但创作者必须要到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求索,去收集民族中外在的形式性内容和发掘民族中潜在的丰富内容。

(一)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风格的独特性、独立品格的关系

全文阅读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摘 要】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发展和宣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艺术特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充分借鉴民族舞蹈传承特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开展民间舞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入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对策。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8-01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而舞蹈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民间舞蹈素质,继承、发展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舞蹈教学法,有必要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及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的过程兼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民族舞蹈文化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存艺术,兼有文化特质与传承的个性特征。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某个民族在长期处于特定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劳动习作方式等生活环境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审美特征、道德关键以及思维形态意识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说,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其存在以及传承的重要载体,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民族舞蹈“传承”就是其所赋存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的本体、传播与发展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统一体,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的整合、积淀、增值和变迁。由于舞蹈是人类不同个体以及群体所共同构成的,所以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文化特点以及文化艺术特征,涵盖了社会形态、历史背景、舞者技能知识与肢体动作、民俗风土、文化形态、意识行为、精神资源以及艺术特色等文化行为。因此,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民族舞蹈文化的具体类型,切实做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工作和发展工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工作,以便借此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快速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舞蹈教学对策

(一)挖掘文化底蕴,探寻舞蹈动律

全文阅读

舞蹈民族志: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摘要】 把舞蹈视为文化在舞蹈研究中已经成为共识,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在舞蹈文化的研究方法上具有借鉴价值。本文梳理并分析了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舞蹈民族志的切入点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 舞蹈文化;民族志;舞蹈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把舞蹈视为文化在今天的舞蹈研究中已成为一种共识,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舞蹈更是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被予以强调与关注。罗雄言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提出“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舞蹈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在于它的形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由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应构成……舞蹈以身体动态保留并传承文化,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劳动方式、语言与信仰等文化特点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舞蹈中”[1]4,朴永光在《舞蹈文化概论》中认为:“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舞蹈中凝结着不同民族、族群、人群的生产、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情感等因素,所以称之为舞蹈文化。”[2]1-7《舞蹈生态学》提出了一种舞蹈研究的方法论——将舞蹈视为文化生态中的一个因素,探讨舞蹈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此解释舞蹈现象,揭示舞蹈规律,[3]3这一过程也是把舞蹈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观点都认为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那么对舞蹈的研究也就是要探寻动态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研究舞蹈也就是研究文化。既然舞蹈是文化、研究舞蹈也是在研究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如何研究文化也是舞蹈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提供了一种认识文化、人与社会的理论与方法,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以民族志的形式呈现。因此可以说民族志即人类学研究文化的专业文本,它体现了如何研究文化的方法与方法论,这对于同样作为人类文化的舞蹈的研究来说是应该借鉴的。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民族志叙事

人类学中的“民族志”一词来源于英文“ethnography”,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ethnos”,是“ethnic”的名词,当时常把异族、说话听不懂的人称“ethnic”,同时也指称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异教徒。由此含义加以引申,这个词用来指他者、非主流、边缘群体。“graphy”有表现方式、描述学科的意思,“graphology”译为笔体学,可见“graphy”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记述笔体。由此从字面上来看,“ethnography”即对边缘群体的记录与描述。其实在人类学学科形成之前,东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存在大量对其他群体生活风俗的记录文本。在西方,一些传教士,探险家,地理学家的日记、传记对此有所涉猎,如《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古籍中《山海经》、《春秋·左传》、《二十四史》专述边疆民族的篇章、以及《淮南子》、《风俗通义》,还有以《元和郡县志》为代表的专门记录某一地区的疆域沿革、风俗、物产、城镇、人物、名胜、古迹和艺文的著作等,这些记录从广义上讲都可以称为早期的民族志或非专业的民族志。直到20世纪初,一批人类学家通过长期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再以一种表述方式呈现为文本的专业民族志才得以建立,至此,民族志与一种学术志趣和专业研究方法相结合,成为人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标志。

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这一时期民族志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林诺夫斯基滞留在澳大利亚,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到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岛调查,通过长时间与当地人的接触与生活,用当地语言沟通和交流,最终发现了当地以库拉流动为主线的特定象征物的交易形式,并以此呈现了这种交易如何将诸多小岛连成一个生产、制度及观念体系为整体的民族志文本。与此同时马林诺夫斯基所采用的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也成为了民族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此时的民族志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习惯上被称为“现代民族志”。这一时期的民族志多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描述,“其叙述结构是全貌的民族志,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织、提供关于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详细图表,作者作为一个权威者客观地记述事实”,即便是一些专题化的民族志,也趋于一般性的描述风格,并非对个别事实进行细致探讨,被研究的个别事项(仪式、婚姻、政治组织等)很少有个性,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特点。

全文阅读

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概述

民族民间舞蹈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受到当地的环境、当地文化传统、当地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当地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民间民族舞蹈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通常以民间文化特征为依据,而课程的设置,一般是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来进行强化。学术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一般都只在表面,只是对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加以记忆,这是因为学术的舞蹈水平参差不齐,某些教师教学也只是通过示范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模仿与练习,这就忽略了学生舞蹈素养培养与文化理论的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只有动作外表,缺乏内在的感情,再加上受现代舞蹈的冲击,导致了多数学生跳舞的风格、情绪都是一样的,让人看起来没有新意,没有特色,导致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它的教学质量好坏情况,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分支,在其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拓展传承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舞蹈的技巧,传授舞蹈形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积淀和文化理解,来领悟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舞蹈的真谛。

二、当前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

民间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剪影,它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群众的情感,并由群众自发创造和组织的舞蹈形式,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理论上的教学意义,却一味偏重于技巧教学,导致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的错位。在一般的舞蹈教学中,常常以同一动态方式为基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学的过程呈直线式递进上升,从而使学生的身体能呈现出同一种鲜明风格,这与中国民族舞蹈教学截然不同,例如古典舞的提、沉、冲、靠、含、腆、移、拧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风格。而民族民间舞则是呈现多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它包含汉、蒙、朝、藏、维等不同民族的舞蹈,使习舞者的姿体能体现出绚丽多彩的舞蹈风格,从而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仍有部分教师未能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未让学生感受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更体现不出生动的形象,从而降低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不合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它具有流传广泛、风格迥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蕴涵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工具就是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它是舞蹈系学生获得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舞蹈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可是在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化教育的这些年里,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容一直未有太多的改变。但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要能够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导致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普遍存在着老、窄、缺的问题,它应着重于包容舞蹈中能够反映本民族典型心态的动态语汇,并且突出那些能够体现本民族精神气概的风格韵律,此乃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所在。如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编排教材过程中没有注重本土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未能根据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上进行系统地研究、整理和提炼后,编写出一批有时代特征、体现民族舞蹈内涵的新教材,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教学方法太单一

全文阅读

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舞蹈是一种基于肢体及形态表达的优雅艺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可以塑造形态各异的人物,还能通过舞蹈演员的传达让观众看到舞蹈所要展现的情节及主题。在表达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同时,传递了创作者对审美的意识与理想。

〔关键词〕 民族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舞蹈价值

一、民间舞蹈的现状和特征

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民族民间舞蹈将人类的观念、希望及精神世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转换成为形态语言,已经形成了既定的风格形式,薪火相传,并奇迹般地被保留下来。漫长的人类生命历程当中,舞蹈文化不断的发展会推动世界继续前进,这是一种可以寻根可以观貌的传承轨迹(陈明.《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09(15):112-113)。在绚丽多彩变幻多端的舞蹈世界中,民间舞蹈自成一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同时兼具自娱性、民族性、传承性以及群众性等特质。

1 、自娱性。自娱性是民间舞蹈一个比较突出的性质特点。自娱性是人们“自我表现”及“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表达,人们在舞蹈的表现上将精神自由作为主要核心对象,舞者在表演时听从自己的内心,可以在内心愉悦且让观众也内心舒爽的情景下进行艺术交流,从而使民族更具备凝聚力。彝族村寨坐落在四川的大凉山,那里载歌载舞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篝火让整个山寨显得温暖,尽管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彝族的人们也会在篝火旁围成一圈愉悦的舞蹈,节奏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他们的歌声和独有的乐器演奏,欢聚在一起。在那里没有年龄的限制,即便年过八旬,身板以无法再站直,依旧可以载歌载舞,树枝树叶都可以成为舞蹈的道具。一声声的叫喊中表现的热情,可以将观者带入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当中,那精神中透着热情奔放、自娱自乐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民族性。民族性是民间舞蹈的特性。基于文化审美的角度考量,首先民族性要建立在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其次要在舞蹈中展现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审美、气质以及魅族的性格特征等等,从服饰到动作,从节奏到妆容无一不体现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由于是自身的存在、形态以及环境所表现出舞蹈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风韵。

3 、传承性。舞蹈文化在人类世界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因为舞蹈具备传承的特质。在传承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的生存及发展得以保留,无论历史的变革还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都不会改变(沈健.《关于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53-54),作为民间文化的优良载体民间舞蹈的传承性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得以发挥作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民族舞蹈的精髓还是以特有的方式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多元化的文化总会跟随人类的脚步不断前行,不管是现代还是在多年前的古代,这样的传承却也真实的包容了历史的轨迹、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民族民间舞蹈的薪火相传都被沉淀留存。

4 、群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反映了民族生活、劳作以及整体的精神面貌。民族舞蹈有着朴实无华、真情实感、韵律优雅及风格鲜明的特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方面。它起源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孕育发展,在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创造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被传承和保留。民族民间舞蹈更贴切的对人民经典生活及形象进行了展示,展现了地区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审美情趣、风俗礼仪以及道德观念,是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最终以多彩的形式和风貌在民间广为流传。

全文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复合型特征研究论文

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属于各民族群众自娱性的艺术,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裕固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的文化受到藏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的影响,其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外,还有蒙古族舞蹈的某些特点,也有藏族民间舞蹈的成分。即处于藏族舞蹈文化区和蒙古族舞蹈文化区的边缘地带的裕固族舞蹈具有复合型特征。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间舞蹈;复合型。

一、引言

裕固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段。其中,祁连山区主要分布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康乐区和大河区裕固族;河西走廊中段平川区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裕固族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分布在祁连山区的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祁连山北麓是一片狭长的天然山地牧场,在历史上,自秦汉时期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裕固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有两大类型,即祁连山北麓的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区。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属半干旱高山气候区;后者则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裕固族在这块不连片的戈壁绿洲上,从事着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

裕固族畜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有趣的是,他们居住的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牧业方面的"名牌产品"。民间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裕固族现有人口正在接近一万五千,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是汉语。裕固族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字。[1]

二、裕固族民间舞蹈分类。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属于各民族群众自娱性的艺术,在自娱中体现人类的自我生命价值,沟通人际间的纯真情感,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