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舞蹈教学内容,促使民族舞蹈教学以舞蹈文化为基石,有效地开展舞蹈教学,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民族舞蹈内涵,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展现更为优美的民族舞蹈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体现民族舞蹈内涵,使民族舞蹈表演优美、动人。基于此点,本文将重点分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文化底蕴

我国经过五千年沉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非常有意义。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当融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各个领域中,使其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1]。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与肢体表达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一、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背景,要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强烈的艺术感等,将其巧妙的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使名族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当然,将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如此才能使其与民族舞蹈教学合理融合,提升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古代阶段、现代阶段。原始阶段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形成民族舞蹈雏形,即在原始社会农耕渔猎过程中,古代劳动人员在劳作中创造的民族舞蹈轮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到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与城市的建设,使得人类文明意识增强,古典舞蹈在此时应运而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形态、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对古典舞蹈影响较深,使古典舞蹈文化得以形成。而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中人们尤为重视舞蹈这项体育运动,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形式,创造出现代舞蹈、本地舞蹈,丰富了我国舞蹈文化[2]。从民族舞蹈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社会形体、人类思想结构、人类心理结构等方面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较大,也正是如此,民族舞蹈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新、不断被发展,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及民族舞蹈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形成及演化,是以一定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是有层次的,即文化层次和历史层次,而两者决定了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使之表现出原生形态、变异形态。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其中原生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在人们思维、心理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而变异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社会历史为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舞蹈节奏、步伐、动律、文化内涵更加复杂。另外,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的突出,使得民间舞蹈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次较高,即表层结构以舞蹈表演的物质性、动态性为主;深层结构以舞蹈文化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为主[3]。总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丰富、独特。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活动,促使名族舞蹈教学的开展更具特色和教育性。学生将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教学中注重舞蹈文化的融入,包括民族舞蹈欣赏、民族舞蹈文化讲解、民族舞蹈文化讨论、民族舞蹈相关风土人情的学习等,如此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劳作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其所表达美好愿望等,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真正感受民族舞蹈,并与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会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优美的呈现民族舞蹈的同时,将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例如,在教授学生傣族舞蹈《彩云之南》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彩云之南》舞蹈的背景、表达内涵、情感等,如此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个舞蹈,在表演中注意手势、姿势、表情等方面的控制,突出舞蹈情感。

(一)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规范学生动作形体

全文阅读

浅议壮族民族民间舞蹈

摘 要:壮族历史悠久,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如:民族节庆、民间祭祀、民歌山歌和民族民间舞蹈等形式。而原生态民间舞蹈就是壮族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融歌舞为一体,充分反映出壮族的社会生活和民风习俗。

关键词:壮族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价值;内涵;传承

中图分类号:J7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40-02

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壮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壮族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壮族自身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养牛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舞蹈为长。壮族的舞蹈带有鲜明的壮族生活的印记,与其他民族的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族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壮族文化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壮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带有自身民族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鲜明印记,壮族民族舞蹈也是如此。壮族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原生态性特征。

在壮族地区,舞蹈都融汇着民间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壮族铜鼓舞、手巾舞、弄雅歪等在壮族文化生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壮族铜鼓舞为例,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以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对其举行祭祀仪式,人们伴随着敲击铜鼓的声音,围绕着它翩翩起舞,以表达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铜鼓在远古时期是权力的象征,带有及其崇高的政治地位,铜鼓也就被不断的作为图腾祭拜,便使之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壮族各类祭祀、大小节庆和娱乐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也就是说,壮族民间舞蹈在最初产生和流传时,与政治相关、与宗教祭祀相关、与生产实践等息息相关,它们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原始艺术的雏形,再加上世代流传的壮族山歌,它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更加具体化,更具艺术感染力,使壮族人民不断地传承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原生态民族舞蹈。这些都反映了壮族的民族性格,也是其壮族民族文化原生态的体现,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在民间歌舞中有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反映和展示。

二、壮族民间舞蹈的群众性

全文阅读

民族舞蹈的创新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艺术。在多种文化形式中,民族舞蹈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浓缩了中国文化发展,并将这种宝贵的艺术不断传承发扬,将民族舞蹈推向更加繁荣的阶段。

关键词:民族舞蹈;表演;舞蹈意象;丰富内涵;审美创造;舞蹈灵魂;舞蹈起源

一、舞蹈的起源及民族舞蹈存在的问题

舞蹈起源于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劳动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人们全部生命的感觉经验都倾注在舞蹈里面。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击地而舞,铿锵而歌,在空地上,尘土飞扬,喊声冲天,是那么尽情、那么投入、那么感人。舞蹈起源之说,甚至已形成重大流派的学说,从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认知角度和审美习惯出发,捕捉了形形的舞蹈之起源论据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来自遥远时代的材料,或偏僻地区的例证,对于认识舞蹈的起源,乃至舞蹈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生命本质和美学特征,具有价值连城的意义。民族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无数从事民族舞蹈表演的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和创新,建立了一套丰富多样的表演体系,并且完成了无数优美动人的舞蹈表演。这些成果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随着世界舞蹈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在技巧的应用和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舞蹈的表演技巧是实现舞蹈效果的根本保障,如果在舞蹈表演的技巧方面存在问题,那么会严重影响这种舞蹈的表演效果。例如芭蕾舞、古典舞等,这种做法导致舞蹈作品脱离了应有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意识,影响了民族舞蹈的完美特征。一些民族舞蹈的作品中,生硬地加进一些表演技巧,与舞蹈作品不贴切,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美感。这种方式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民族舞蹈的表演风格,影响了整个表演的效果。部分舞蹈作品,由于缺乏表现力,只好用大量的技巧动作进行填补。这种做法会导致观众看到的只是很多炫目的技巧,而无法感受到舞蹈作品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还有一些舞蹈作品,缺乏民族舞蹈表演的特色,不同的任务和时代背景却采用了十分相似的表演技巧,这种过分注重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缺乏对舞蹈内涵的深入研究,最终只会让人感觉乏味,影响了观众对民族舞蹈表演的观看热情。

二、民族舞蹈的创新和鉴赏能力

民族舞蹈演员需要有好的作品来展现,好的舞蹈作品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观众可以通过好的舞蹈作品,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同时领略该民族的文化气息,因此,做好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工作意义重大。在创作民族舞蹈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让其蕴含民族文化,而且要有民族特色,要能够让人感受中国民族舞蹈表演的美感。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舞者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美丽的形体艺术,当走进舞蹈艺术的世界时,体会到肢体语言的美妙。姿柔则生韵,韵而生情,“物有其容,情以物迁”,情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 舞蹈的灵魂是用来比喻“情”,?可以利用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的长处,来丰富舞蹈表演的内涵,烘托和渲染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心理,提高艺术感染力。我国的一位老舞蹈家曾说:“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娱乐,使人的境界变得更美,鼓舞人们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民族舞蹈创作只有拥有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舞者的使命和对人民生活深厚的爱,是达到民族舞蹈美的最高境界和艺术的桥梁。阳春之曲,和者盖寡,如果观众缺少对民族舞蹈表演的了解和鉴赏能力,再好的作品、再精彩的表演都只能孤芳自赏,观众鉴赏能力的限制而约束民族舞蹈表演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遗憾,为了增加观众对民族舞蹈表演的了解,增强对舞蹈表演的鉴赏能力,需要加大对中国民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的了解民族舞蹈及民族舞蹈鉴赏,激发观众的热情,民族舞蹈表演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民族舞蹈即兴的表演

全文阅读

舞蹈民族特异性

将生态环境与文化相连并且关注人类社会或某个族群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状况,这是文化生态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研究某一环境背景下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考察人类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以及环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文化⑩。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核”(culturalcore)(生存方式)因其所利用的特定或“有效”的环境(土壤、气候等等)而发展起来,又反过来促使其他文化特征(社会组织)的形成,即环境和文化之间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互动(11)。尽管文化生态学存在某种偏颇,但它认识到,环境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领域,两者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生态系统表现为环境及构成它的一部分的有机生命体之间的结构性及功能性的相互关系(12),因为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考察。而以舞蹈作为核心,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当作影响舞蹈的生态环境,宏观、深入、多维地研究它们与舞蹈的交互作用与依存规律,这又是舞蹈生态学的基本任务。舞蹈生态学确立了这样一个认识:舞蹈是在自然、社会环境中造就、发展、改变的。以舞蹈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影响舞蹈民族特异性的社会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有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习俗等。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认为,民族心理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活动等都可表现民族心理。驰骋、游牧于草原的蒙古族舞蹈体态略向后倾、眼望辽阔草原、肩部松弛自如、步伐稳健有力、动作大开大阖,表现出强悍骁勇的心理特质,以及以草原为美、为骄傲的民族心理。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语汇可揭示该民族的典型心理特征。

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团体表象”概念。他认为,一切来自于个体经验的感受,实际上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属于“团体表象”(13)。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族意识即是典型的“团体意识”,它的存在是先行的“团体表象”造成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内部成员的个体意识。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高度的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的个体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大的稳定性,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在侗族祭祀舞蹈“多耶”里,众人拉手、搭肩成圈,有节奏地踏步徐行,双膝微颤,双手摆动。这种集体舞蹈,具有民族认同、强化血缘亲情、凝聚宗族力量的功能,也显示了特别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

在地缘环境中历经漫长岁月的时光雕琢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浓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种内在灵魂,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推动力、向心力、凝聚力。它渗透在其风俗习惯、艺术活动之中,内化于民族成员个人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民族成员个人的情感、道德和意志,使本民族成员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指导民族实践行为。在民族的舞蹈活动中,民族成员能够真切地感受、深刻地把握民族精神的真谛。汉族的大型舞龙活动,含有民族意识的认同,含有一种潜在的凝聚力。通过舞龙,强化了巍巍中华自强不息、奋起腾飞的民族精神,刚健有力、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会表现出民族成员性格的共同性,它影响人的形体动作特征与形体表达。维族性格开朗活泼、幽默风趣,他们高兴时会摇头摆颈,这些动作被吸收到了“赛乃姆”里,形成了移颈、摇头动作。羌族的民族性格勇武不屈、豪放豁达,“跳盔甲”手执兵器、分列对阵而舞,威武雄壮,尽显粗犷性格。朝鲜族性格既沉着坚韧又内敛含蓄,故其舞蹈风貌是潇洒柔婉与刚劲跌宕兼而有之。因此,民族舞蹈也是“性格舞”,其动作性格正来源于民族性格。

作为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的民俗,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是民间的、群众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的传承性文化,由民众和群体传习而得以嬗变和发展。它既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又是群体所享受的文化。独特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加强同样起着积极地整合与促进作用。许多民族岁时节令几乎都是载歌载舞,如红河哈尼族人“苦扎扎”节跳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拉祜族“库扎节”跳芦笙舞。一个民族的民俗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劳动是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与之有关的习俗不外乎是希望生产顺利、硕果累累。在白族“田家乐”里,霸王鞭、白鹤舞、蚌舞等穿插其间,整个活动囊括了水稻栽插劳动的全过程,表现出白族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冀。民俗舞蹈和民俗的传承载体均为特定的民族群体,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寨、乡、县,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在民俗活动的特定时空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强化、凝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婚丧习俗是民族舞蹈的重要内容,婚嫁舞蹈主要功能是祝福、庆贺。从“龙纵舞”、“洒米舞”的哈尼族婚礼舞蹈,到“奎翮嘎”和“腊叉嘎”的怒族婚礼舞蹈,都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与送鬼祭魂仪式相配合的丧葬舞蹈主要是安抚死者的亡灵,如景颇族丧葬舞蹈“格本歌”欢乐豪放,“思港斋”稳健低沉,“金寨寨”粗犷而充满原始气息。就民俗与舞蹈的关系而言,“民俗为舞蹈提供了广泛的舞台,也为它增添了民族文化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14)。

由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产生的是对社会和自然界的主宰者的神灵的志愿顺从,宗教作为人类和民族精神的支柱,有净化个体灵魂、提升社会道德、凝聚民众人心的意义。它自民族文明冶铸的一开始就深深地扎根在文明的最深层,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荣格所谓的民族集体的潜意识。作为一种精神风俗,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孕育与发生于原始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中国民俗文化,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表现为自然信仰和多神信仰。这些活动主要是一种被明确表达的、参与者可以理解相关行动的显性仪式活动。比如跳“雨舞”的显性仪式是求雨,参加者对仪式的目的、结果有明确的意图和决心,这可以理解为结构功能性认知模式。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示:1.作为动物进化进程中的组成部分。2.作为限定性的、有边界范围的社会关系组合形式的结构框架。3.作为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系统。4.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式。5.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的表述。(15)“作为文化原动力的‘窗户’,人们通过仪式可以认识和创造世界”(16)。而舞蹈就含有配合信仰观念而进行的具体的、感性的、实践的仪式活动的功能意义。如哈尼族在二月祭寨神、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每一次仪式活动又都是盛大的歌舞庆典。这些“仪式就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17)。舞蹈加入宗教仪式,扮演着崇拜对象的角色。它凝炼和浓缩着民族成员炽烈的情感、信仰和愿望,抒发出民族成员膜拜神鬼、祷求安泰、期待美好婚姻的感情,有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在景颇族的“目脑纵歌”中,就有上千名舞蹈者围绕着汇集了多种崇拜偶像祭坛“目脑示标”起舞。他们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反过来,与崇拜也对舞蹈动作、运动路线、舞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由于虔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强制的礼仪,使得藏民形成躬腰敬礼、低手前伸,表示“敬意”的习惯动作,因此在藏族舞蹈的舞姿、体态上,就刻有宗教心理的痕迹。“锅庄舞”等一些舞蹈运动路线具有按顺时针方向(由左向右)行进的特点,反映出对吉祥追求的宗教心理。壮族舞蹈中“凤凰手”、“蛙形”动作,由蛙状动作演变而来,是壮族人以蛙为图腾的原始宗教风俗的体现和衍化。羌族的“羊皮鼓舞”则在舞具上留有“羊人合一”的羊崇拜古代遗风。一些民族文化风俗活动,为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时空坐标、表演环境,在内容上提供了特定的社会内涵;同时,舞蹈以规律性的人体动态为媒介,表现、传达并保存了宗教主旨和文化底蕴。

这些社会生态因素(民族心理、意识、精神、性格、习俗等)虽然对舞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们影响了舞蹈的不同层面,或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或动律。

全文阅读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虽然民族民间舞蹈早已被纳入到高校舞蹈教育中,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样化、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冲击着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并没有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高校舞蹈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文化素养的舞蹈人才,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群众的生产劳动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舞蹈形式,且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缩影。但是,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忽略了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对各个舞蹈的特色和外在形式投入了较多的研究精力,在教学中也体现了这种片面性,仅此学生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其次,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舞蹈类型和舞蹈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尤其是交谊舞风靡成为了各种社交活动的最常见的舞蹈形式,其优雅易学,男女双方以默契的舞步和含蓄的形体,伴着舞曲节奏,展现出高度的和谐,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高校舞蹈教学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难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自然也会使学生倾向于西方舞蹈的学习。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健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二)只注重舞蹈技巧训练,忽视了情感培养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肢体的变化来传达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舞蹈是肢体动作和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表达情感的产物,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情,如果没有对舞蹈表演注入特定的情感,人们看到的只是机械的肢体动作,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更无法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因此,表演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注入情感,如藏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有的还融入了祭祀礼节等,因此,表演时表情要严肃、动作要规范,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神秘之感。但是,在实际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动作是否到位、是否规范、是否标准,而很少注意对学生眼神、表情的运用和训练,更顾不上舞蹈意境的体现,教师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只侧重舞蹈技巧,而忽视了了解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也没有得到训练。因此,不少学生在表现舞蹈作品时表情僵硬、眼睛无神,与肢体动作不匹配,自然无法达到传情达意的表演要求。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不合理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管哪一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以教材为依据,因此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用的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不管是舞蹈专业还是非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统一的教材既不能满足舞蹈专门的教学需求,也不适合非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这是因为舞蹈专业使用的教材具有较强针对性、专业性,统一的教材必然会有一些基础性的内容,显然是不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则会认为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偏难,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此外,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和编排比较陈旧,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没有及时与时代接轨,因此,舞蹈教学也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然这也与民族民间舞蹈不受重视有一定的联系。

全文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我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衍生了很多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衍生品之一,并且民间舞成为了表现我国民族文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民间舞表现形式多样,但它们都充分地表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和特点,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内涵,想要真正地把民族民间舞真正的演绎出来,就一定要深刻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民间民族舞的教学形式不能仅限于形体的基本功教学,还应该让学员们充分学习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知识渗透到舞蹈中。

一、民族文化在民间民族舞教学中的现状

每种民族舞的特性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民族舞蹈样式,因此,在民族舞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形式都渗入到舞蹈教学中去。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中的动作和形体是很重要的部分,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把舞蹈技巧和动作作为舞蹈教学的教学主要部分,忽略了对学员们的民族文化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具体培养不够,而且缺少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所以,使得民族民间舞也无法真正得到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职业舞蹈学院的学员舞蹈基础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办法进行细分民族舞,统一进行排练教学,分不清楚具体的民族,这样民族特色就更加不能表现出来,导致舞蹈排练只成为了学生的简单操作和复制,无法形成自己内心的实在舞蹈涵义。

二、民族民间舞融入民族文化的主要举措

1.将舞蹈课程设置中加入讲解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一种民族舞的时候,可以先进行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简单讲解,将民族文化的设计合理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比如在学习朝鲜族腰鼓舞的时候,可以为学员们讲授一些朝鲜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课程,同时,为学员们播放相应的视频和音乐资料,并且为学员们发放和讲解一定的书籍资料,让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能够根据朝鲜族的民族习惯来规范自己的舞蹈动作,同时,还可以增加对当地民族文化和人情的全面了解。同时,还应该讲授民族对应的相应地理环境和特点,多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等习俗。

2.着重讲解各个民族民间舞所拥有的风格首先,应该注重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在熟练掌握各个舞蹈的前提应该掌握和学习民族舞的独特舞姿和动作,这是体现不同民族舞之间的关键,也是最具有特点的一个部分。比如藏族舞比较挺拔,维吾尔族的舞蹈比较优美,傣族的舞蹈比较娇美等等。坚持抓住各个舞蹈的典型动作和有特点的动作,因为每个民族舞蹈都拥有自己的独特动作,这种独特的动作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学员们应该坚持抓住不同舞蹈的代表性动作,教师对于代表性的动作应该重点讲授,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提高民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应该由浅入深的教授舞姿。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课程中,应该让学员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明白舞蹈的要领以及难易程度的掌握。每个民族舞蹈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教授模式系统和规范化,并且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便于以后经验的利用。最后,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中的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民族舞的教授过程中,不是学员掌握几个重要的动作就完成的舞蹈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的协调性与学习性得到完美的结合,并且让学员得到气息的熟练运用,这种气息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呼吸,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呼吸,人体通过气息的运用,身体的协调性与内心的韵律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的民族舞蹈,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3.从舞蹈服饰上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质舞蹈服装是舞蹈表现力的主要承载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服装的形式制约了舞蹈风格的表现和形成。我国的民族舞服装通常都能够反映出某些地域的主要特色和文化习性,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这个民族的习惯和风格。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民族民间舞的特色和风格,应该让学生们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以此来加深学员们对于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融入舞蹈服装来进行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够增加学员们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员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舞蹈的美感教学。

4.积极地引导学员通过多媒体辅助来体会名家的舞蹈形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和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行业中,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表现和学习。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地域,学习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的,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视频与音频的播放,让学员们可以观看到舞蹈名家的优秀舞蹈作品和舞姿,通过模仿或者学习,让学员们了解各家所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将动作、眼神、意韵都得到一定的揣摩,以此将舞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全文阅读

我国民族舞蹈

东汉傅毅所著《舞赋》,是我国传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艺术专论,也是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论著,其序言与赋文,被完整收入昭明太子所编《昭明文选》内。序言以楚襄王使宋玉写《高唐赋》之事引起话头。借此而言彼,是战国政论文和汉大赋习用的手法。作者借宋玉之口,阐明了舞蹈艺术的重要功能以及崇雅黜郑的艺术主张。“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舞蹈是最能够传达不尽情意的艺术形式,谈论诗章不如听音乐,听音乐不如看舞蹈。也就是说,舞蹈是比诗歌、音乐更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夫《咸池》、《六英》,所以陈清庙、协神人也。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余日怡荡,非以风民也,其何害哉!”清庙中的雅乐可以协调神、人,使天、人臻于大和;而郑、卫之乐不能教化民众,只能达到娱人的目的。

崇雅黜郑,只不过是作者冠冕堂皇的话头而已,雅乐舞一统天下的周王朝已成旧事,汉代乐府深入民间采风,俗乐舞与雅乐舞齐头并进。《舞赋》与时俱进,仅第二段对《关雎》、《蟋蟀》、《激徵》、《清角》等的议论稍涉雅、俗,全篇铺陈描写的,恰恰是汉代民间流行的表演性乐舞而非清庙雅乐。《舞赋》的意义正在于此。

赋文第一段,用铺陈华美的语句,描写了民间表演性舞蹈的演出环境、观众情绪和舞蹈演员的演前准备。“夫何皎皎之闲夜兮,明月烂以舒光。朱火晔其延起兮,耀华屋而焙洞房。黼帐祛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焜煌。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晷而列玉觞”。月光皎洁的夜晚,绵延的烛光照耀着装饰华美的居室。用丝绳结起绣帐,门上的铺首闪闪发光。地面铺设了供客人坐的褥子,金罍玉觞内,美酒快要满溢了出来。“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严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外扬。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简惰跳踏,般纷挈兮,渊塞沈荡,改恒常兮。”主宾在觥筹交错中喝得其乐陶陶,已有醉意,严肃的容颜和悦了起来,心中深藏的情感也表露了出来,文人必欲将腹中辞藻吐为诗章,刚毅果敢的人必欲一宣刚武之情,本来不想起舞的人也因自适跃然跳起,快乐地舒展着手臂:宾客们一个个一改常态,平日填塞在胸中的郁结之情释放了出来。“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侍。姣服极丽,(女句)蝓致态。貌嫁妙以妖冶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白樂)的而熠耀兮,华桂飞髾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抗音高歌,为乐之方。”表演民间乐舞的女子出出进进,两列舞者穿着美丽的衣裳,和悦而尽态地站立等候。她们模样极为姣好,脸上发出光彩,眉毛细长而弯曲,目光流转而顾盼,首饰历历可数,细绮织成的上衣与发髻光色辉映,环顾自己整肃服装,朱唇将启,眉目传情,杜若香草的芳香顺着微风散发出来,高亢的歌唱即将开始。这样的演出环境、这样的观众情绪、这样的舞蹈演员,才会有得法的舞蹈演出。

如果说赋文第一段对舞蹈演员演前状态的描写尚限于“形”的方面,赋文第二段,则进入对舞蹈演员演前精神状态的细致刻画。“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弛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委曲。”舞蹈之前,舞者把神思意想扩散到宏大的景象上,然后梳理整束自己的心绪,绷紧了的弦舒张了开来,即将进入轻慢委曲的抒情和叙述。“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舞者要舒展开广大的胸怀,疏略身体细部的苛文缛节,接通太极真气,遗弃形骸而度越凡俗,从容自得,心志安定,形、态、神、意各个方面都调停得和顺协调,不为外在环境所胁迫了,才能够进入表演状态。作者对舞者演前精神状态的描写,详备而又透彻。

赋文第三段,进入对单人舞蹈的细致描写。“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舞台上鼓已摆好,舞者蹑于其后。她心意非常安适,心志无边无垠地遨游,正在作遥远的遐思和自由的想像。“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忽而俯身向下,忽而仰面向上,忽而舞过来,忽而舞过去,仪态和缓,意尚未舒,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形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沓合并。(扁鸟)(票鸟)燕居,拉(扌沓)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情。”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她的舞姿像要飞起来,又像要回飞,忽而耸起身子,又忽而倾塌下来。她不假思索的每一个动作,以至手一指、眼一瞥,都应合着音乐的节拍。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扬,长长的袖子左右相交,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聚合在一起,连续不停,翻转飞散。她轻步曼舞时,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时,又像鹄鸟夜惊,体态是那样娴雅柔曼,迅捷而轻盈,美妙绝伦,更显示出胸怀的清远洁净。如果说三段起始写单人舞蹈之“形”,接着,进入对单人舞蹈“神”的细致刻画。“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喟息激昂。气若浮云,志如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舞蹈演员要修炼仪容操守,才能更好地显示志向,使心神在杳冥之处自由驰骋,想到高山的时候,便峨峨然有高山之势;想到流水的时候,便汤然有流水之情。表情随心绪而变化,没有一点虚假和多余。通过舞势,表达出歌词的内容,令观众喟然叹息,情绪也随之激昂,气息遨游像浮云,心志高洁如秋霜,赞声不绝,连乐师也自叹没有达到如此境界。傅毅如此之早地论述了艺术创造者的精神修养问题、移情问题,既早于南齐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的移情论,更比明代汤显祖“一汝神,端而虚……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表演论早了约1500年。很难想像,两千年前的中国文人就能够站在如此的高度,描写出舞蹈表演的精神境界,揭示出艺术创造的真谛,可惜为以往的研究者忽略。

赋文第四段写合舞——全场演出的高潮。“于是合场递进,案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翼尔悠往,暗复辍已”。众舞者鱼贯进入舞场,依次站立等候,比赛舞蹈的才华,角斗舞姿的美妙。美丽的容貌是精心修饰而成,超逸的态度旁溢了出来,奇瑰的舞姿旁出迭起,令人无法预料。她们望着般鼓的眼神如秋波流盼,歌唱时露出洁白的牙齿。紧挨着的行列非常整齐,往来的动作也都有所比拟。她们忽而回翔,忽而高耸,仿佛神仙起舞,拍板快得像还没碰到拍板,足蹈快得像没有间歇停顿,正跳得轻悠柔曼的时候,舞蹈突然中止。

短暂的中止后,进入了舞蹈的尾声。“及至回身还入,迫予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以摧折;纤谷蛾飞,纷飙若绝。超逾鸟集,纵弛媪殁。逶迤姌嫋,云转风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蜺。黎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她们回身进去,又跳了起来,音乐的节拍转向急促,舞者在鼓上做出翻、腾、跪、跌种种姿态,一会儿用足背践鼓,一会儿以脚踏地,扬起又跌下,腰肢弯曲,一会儿伸向远处,一会儿深深弯折,像欲赴远而又回转过来,轻纱做成的衣袖像飞蛾般地轻飏,竟然不触地面。急速腾跃时,如乌飞集;缓歌曼舞时,又了无痕迹。队列忽而斜行,忽而长长地游动,像云彩在流转,像风儿在飘忽。她们的体态像游龙,她们的袖子像白云。行将罢舞,她们敛容而拜,乐曲渐渐终止,一个个脸带微笑退到原来的位置。观众们称赞说真美,没有一个不十分快乐。

《舞赋》所写的舞蹈,正是汉代十分流行的表演性歌舞——般鼓舞。“般”者,旋也,《说文》,“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般鼓舞因舞者在鼓上及周围盘旋而得名。将一至七只鼓平放在地上,一人或数人在鼓上边舞边歌,器乐、声乐为之伴奏,汉代词赋中写作《盘鼓舞》、《七盘舞》。张衡《七盘舞赋》,“历七盘而屣蹑”,“般鼓焕以骈罗”,卞兰《许昌宫赋》,“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婉转鼓侧,逶迤丹庭,与七盘其递奏,觐轻捷之翱翱”,正是写的般鼓舞。汉画像石中,多有表现《盘鼓舞》、《七盘舞》的画面,如成都出土《鼓舞》画像砖、沂南出土《七盘舞》画像石。

全文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用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分析

1.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精华,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艺术性,例如苗族的《锦鸡舞》、藏族的《踢踏舞》等都各具特色,彰显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中,很多的民族舞蹈没有文字的记录,就靠着手把手的代代相传,因此,民族民间舞有着很强的继承性,继承的不仅是舞蹈的动作,还有舞蹈的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的升华,表达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表现的是人们在农忙结束后的欢愉之情;又如《锦鸡舞》则来源与苗族的祭祀活动中,表现的是远古先民对神明的敬意和爱戴,充满了自然、神秘色彩。其次,上面提到的《锦鸡舞》、《踢踏舞》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但其舞蹈反应的多为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也就是说民族民间舞具有集体性,大多数民间舞都是集体舞蹈,它来源与劳动生活、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动等等,抒发了一个民族在发展、繁衍中的真实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再次,歌舞相辅相成,具有庆祝、祭祀等含义,说明了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表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无论是以生活、生产为主题的舞蹈,还是以祭祀、战争为主题的舞蹈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舞蹈的本质就是调节生活、愉悦大众,让人们在闲暇之余放松心情、感受情感。此外,民族民间舞还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舞蹈区别相当明显,在欣赏中,人们可以通过动作、服饰等对其进行区分。例如伸屈动作,在藏族舞蹈中表现的柔和、明快,体现了藏族舞的“踏”特点,随着音乐旋律动作节奏显明、流畅。而在东北秧歌舞中,伸屈动作间歇有秩,刚柔相得益彰,使人充分的体会出东北民风的俏浪、潇洒特点。

2.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

民族民间舞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舞蹈中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风格”,经千百年的酝酿已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标识。在舞蹈表演中,只有将民族舞蹈的“风格性”融入舞蹈之中,才能舞出民族的精神情感,才能表演出令人爱戴的、欣赏的节目,才能给人以精神震撼,使受众通过对舞蹈的观赏领略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民族舞的这种“风格性”在民间舞中表现的特别突出,民间舞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一个民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民间舞的“风格性”应用到舞蹈教学中,以舞蹈承载文化,继承和发扬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当代文化教育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有效的、特色的途径,以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使民族文化扎根于舞者和观者的内心深处,使其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自豪、骄傲,并主动的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

二、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理解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风格性”形成于自然之中,是该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重要标志,其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经济生产、环境生活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将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应用于舞蹈教学中,通过舞蹈内容将民族文化直接表现出来,是舞蹈产生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例如东北舞蹈潇洒、简约,突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豪放。傣族舞蹈婉约、柔和,能充分体现水乡人民的婀娜多姿、柔情似水。而苗族舞蹈朴素、神秘,表现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淳朴的信仰。此外,民族民间舞的服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应用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等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置于舞者的灵魂,使其在精神层面领略舞蹈的魅力,从而舞出最美的风格艺术。

全文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是形成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舞蹈形式。高校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文章主要分析了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舞蹈教学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在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民俗文化制约,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一般都受到当地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现阶段,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就仅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而高校教师教学一般是通过示范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模仿,一遍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学生学到的只有动作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感情。民族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烘托。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舞蹈的技巧,还要将单纯传授舞蹈形态,拓展为传承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体会舞蹈的感情,领会舞蹈的真谛。

一、了解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在讲解每一个单元时,就将一个门类的民间舞蹈与其相对应的民间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蕴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到藏族长期生活在高原的牧区上,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产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舞蹈中气息尽力吐纳,形成了藏族舞慢吸慢呼的特点。以弦子为代表,藏族舞弦子部分的基本动律“屈伸”。用这种呼吸可使动作显得流畅、有重量,脚下有根。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候要使他们了解到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广阔的草原练就了他们豪放的性格,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蒙古族舞蹈多以“抖肩”和“翻腕”等动作来表现蒙古族人民豪放、开朗奔放的个性。后靠的体态、横拧的动作是与他们曾有过的英雄历史分不开的。蒙古舞的呼吸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较多,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在学习苗族舞蹈的时候也要让他们了解到我国南方多山地,山地民族生活在山谷之间,长期的劳动生活就形成了“一顺边”的动作和体态。苗族舞蹈中,女子“踩鼓”时,身体就是一顺边的摆动。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民族的文化的同时才能更好的学习舞蹈。

当然,要真正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广泛的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可以在图书馆收集、摘录,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来收集,并组织学生欣赏、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劳动方式,等。教师还要充分的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多与民族地区的学生交流。同时还可以聘请民族地区的舞蹈专家和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

二、剖析动作体态、姿态的由来

单纯的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民族文化的讲解来剖析动作体态、姿态的由来。例如:汉族东北秧歌,它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因为他们居住在辽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人们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的劳动者,他们朴实、坚韧、直率、乐观,因此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基本体态和动律。藏族舞蹈以松胯、弓腰、曲背、弯膝、“一边顺”为典型特征,是由于藏民族分布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由于受山地环境的多重影响,形成了藏族舞慢吸慢呼的特点。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后点步位、上身略后倾、后背挺拔、颈部稍后枕、手摆放在身体两侧的斜前方位,这是由于蒙族人民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人们主要是从事狩猎、游牧业、畜牧业,勇敢、豪放、彪悍、热情。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和历史。其后靠的体态、横拧的动作是与他们曾有过的英雄历史分不开的。通过对动作的文化解读,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清楚动作的由来,更好的体会动作的内涵。

全文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探析

摘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的创作和舞台演出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新作品创作时,应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必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族文化;深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J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43-01

目前,我国舞蹈界对“民族民间舞蹈”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一些人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民间舞蹈是指存在于民间的、与专业舞蹈相对的舞蹈形式,而民族舞蹈可以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兼容专业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形式,即只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舞蹈界比较主流的意见,即所谓民族民间舞蹈,是指舞蹈艺术家们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取其特有的审美特质而重新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有56个兄弟民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资源。这些艺术资源与精神财富无不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而为我们进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舞台演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舞创作观念和训练体系的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界像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受到剧烈的冲击。“中国民族舞蹈失去了市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何在”的呼声越来越紧迫的压在民族舞蹈工作者的身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难以表现当代的都市生活。怎样把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如何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两点建议。

一、必须深入挖掘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

今天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土地上,一共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以及既各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所呈现出的是各族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发展着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和姿态,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烘托,与该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相关联。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经常出现动物形象,或者是该民族生活常见的动物,或者被赋予某种民族性格特征的动物形象。蒙族民间舞蹈以马、鹰等为代表,傣族民间舞蹈以鱼、孔雀等为代表,彝族民间舞蹈以虎、长虫等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有数千种之多,风格各异。仅河南省各地就存在107个民间舞蹈类型,包括灯类、鼓类、伞类、扇类、船类、龙类舞蹈等等。

目前,一些所谓民族舞蹈作品,标榜着关注原生态,其舞蹈场景和动作猛一瞧似乎充满原始的味道,但仔细琢磨,我们却发现:舞蹈动作虽然充满野性,但是这些动作是无根的,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是那么苍白无力,与民族精神没有丝毫关联。这从反面说明:没有对民族文化的真心尊敬和理解,没有对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环境和现实状态的深入考察,就根本不可能真切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神髓,更不可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果我们只编排原始民族民间舞的几个简单的风格化动作,不去了解这些动作自身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基础,就只能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只能是空洞乏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