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教学

本文遵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概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及其评价”的研究路径,选择代表民族的典型体育项目进行了研究,从中窥见相应民族文化的特征,旨在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宣传。

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1.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有特征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就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践行文化多元发展重要举措的体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担着记录、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优秀体育项目的重任。故此,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1)它们都是意识性的存在,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是其主要的功能;(2)它们都建立在具体的体育项目或是体育活动上。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其得以持续存在的基础和前提;(3)凡传承下来并为广众所知的,无论是作为载体的体育项目还是作为抽象提炼出来的体育文化,都必然蕴含人类先进文化基因,也都必然代表了特殊时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例如,壮族的“板鞋竞速”,就是广西壮族民间精英为抗击倭寇而发明的。初时用以训练士兵运行速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后逐步发展为壮族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毫无疑问,无论是作为体育项目的“板鞋竞速”还是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的“板鞋竞速”,它们的本质都相同,精神也必然相通。一个是为应对倭寇入侵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军事训练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士兵运行速度,以便于对战运行速度同样风驰电掣的日本倭人,达到追击和退避随心所欲的目的。对于士兵而言,除了行进的速度外,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一盘散沙的军队,其士兵作战时犹如一个人对抗一支军队,而凝聚力极其强大的军队刚好相反。传播到民间之后,“板鞋竞速”虽说渐渐褪去了军事训练的特殊用途,但其对速度追求和团队协作精神训练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又如,藏族的“赛牦牛”,它其实是藏汉民族融合的产物。史载文成公主入藏,藏族首领松赞干布以穿戴了各种染了色“衣服”的牦牛礼迎,并让骑牦牛的士兵驱使牦牛做出竞速、起舞等各种喜庆的动作,使得文成公主一扫旅途困苦,并将这一活动在“国书”中向母家大唐王朝提及,使得中原地区得知这一盛况。松赞干布遂决定将“赛牦牛”运动作为地区的活动,从而实现了该体育项目在整个藏区传播开来。再如,苗族与土家族的“高脚竞速”。在我国,苗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和新疆等地;而土家族则集中在湘西和鄂西。前者山高路陡,后者湿热多雨,因此,高脚竞速有爬坡、涉水之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苗族和土家族外出生产和生活不便的困境,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后来,中国经济纵深发展以后,苗族和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交通愈发便利,“高脚竞速”就理所当然地从交通利器变为体育竞技运动。

1.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特征

1.2.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地域差异性研究发现,同一地域同一民族文化大致相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差异巨大。同样是彝族,贵州的彝族主要体育活动为火把节、敬酒、龙灯、元宵灯会;而滇西川东则主要以摔跤、骑射为主。远古以来,贵州丛林密布,耕种艰难。土著人以火为媒介,刀耕火种。火成了生存和发展的图腾,作为崇拜,彝族土著创设了火把节。不仅感恩火的恩赐,给土著人带来粮食和生存的根基,让彝族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同时还带有原始的图腾崇拜。以火为神,将其视作庇佑。在这里,火意味着光明,是当地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希望;同时,火还是热情奔放的象征和代名词。在还没有通电且交通不便的20世纪,你若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做客,好客的苗、彝土著必然点亮熊熊燃烧的火把,全村老少夹道欢迎,安顿下来之后,必然是敬酒、篝火晚会、跳舞、拉歌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欢迎远方来的客人的节目,让你心醉和惊奇。另外,“牛王节”“尝新节”“四月八”等也是贵州少数民族较为著名的节日和体育项目。牛王节主要在贵州安顺布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流行,不仅是一个祭奠和感恩耕牛的佳节,同时还是斗歌赛舞的重要体育活动。贵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相对薄弱,但贵州农业技术落后,耕牛是最主要农用动力也是贵州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因此,对于贵州绝大部分农家而言,耕牛都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当地人感恩耕牛,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各种大型的感恩耕牛的节目和体育比赛,这是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所没有的。

1.2.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差异每个民族的发源地都不同,而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经过不断地迁徙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大致也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朝鲜族酷爱跳板和长鼓舞,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傣族是世界闻名的泼水节,藏族则有独特的晒佛节,壮族三月三,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这些节日无一不将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生活传统以及民族信仰同体育项目融合起来,在进行图腾膜拜的同时彰显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分度。而且这些项目已经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本民族的文化象征,由体育项目折射出来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确实已经成为少数区分少数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这也必然成为我们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点之一。

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教学

全文阅读

幼儿教育民族文化论文

一、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活动的现状及思考

(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办学现状从幼儿园办学规模上看,总体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现象。黔东南地处黔岭深处,因交通和地理因素的制约,各项指标都保持着较低发展态势,因观念较为落后,基础设施欠缺,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从目前的统计上看,还是以民办幼儿园为主。单看统计数据,幼儿园的总数中县级以上和镇(乡)以下的比例基本持衡(见图2),但是,黔东南16个县(市),除去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街道,全州还有200多个县级以下乡镇,农村人口近300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现有的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儿童基本上没有幼儿园的学习经历,思想意识稍微超前一点的家长,会在四五岁时提前将孩子送入小学学前班学习,但学前班的课程是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其课程对于四五岁的幼儿而言,显然不适合。从教学课程与活动上看,幼儿园强调要以活动为主。具体分为区域活动(也称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在县以上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和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基本没有课程一说,都是由幼儿园统一制定日活动计划时间表,再由教师个人拟定周活动计划和月活动计划,在幼儿园,已基本上看不到教材。但是在乡镇以下和一些规模较小的县城内幼儿园,因其基础设施和教师的水平有限,无法科学安排幼儿活动和自制教具,因此还是统一购买公开发行的幼儿园教材,教学活动也仅仅围绕授课和基本生活展开,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地方特色。从民族文化课程上看,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均使用国家统一出版发行的幼儿园教材,内容围绕大中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展开,现有课程内容脱离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世界。根据统计,黔东南地区乡镇以下幼儿园各个年级学生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达到98.8%,日常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生活语言的学生达到76.4%,但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较少考虑孩子原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在接受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游离于民族文化的环境之外。

(二)对民族文化资源与农村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思考1.幼儿的文化安全与教育价值选择在全球化语境中,有关文化安全的讨论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从最初热用于政治、经济的核心语汇,不断引伸到各行各业中。目前,对文化安全的解读普遍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的优势,有意无意地通过文化帝国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策略论,威胁着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安全。”[2]在“2005年国际华人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幼儿的文化安全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得到了国际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是本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外部文化的侵略和颠覆,防止本国人民的价值观、思维与行为方式被他文化重塑或改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就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的文化安全并非是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而是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结构特点与认知习惯,在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出发点的前提下,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而实施的一种全纳教育。这种教育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能直观体验文化多元的生动性,在感觉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文化,有效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2.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特点、本园的基础现状,结合该地区教育的的状况以及本园幼儿的发展状况,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凭空想象,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合理开发。此外,园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同行的讨论,课程的试教与论证。只有充分正确掌握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原则,才能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科学构建。园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地方文化。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如何结合民族和地域文化,合理选择、引用、加工,最后应用到园本课程中去,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深入社区和人们的生活中,从细节处观察文化对人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并将文化与教育充分结合,开发出具有明显本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同时,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上,要认清特色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区别,比如一些音乐、舞蹈、乐器、美术等特长班,不可否认有些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或吸引家长眼球而开发出有特色的、以功利为目标的课程,这类课程只能开发幼儿的部分能力与特长,并不能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如果以特色课程等同于园本课程,对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而言,其弊只会远大于利。

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观察

黔东南州属多民族聚居地,以苗族侗族人口为主,苗族人口略多于侗族人口。为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资源应用于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况,课题组选取了6个苗族聚居县和4个侗族聚居县,以每个县不低于5个镇以下的农村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通过与专家和一线老师集体备课、听课、观察、说课,评课的方式进行调查实践实验,在以德育、言语技能、生活常识、手工与艺术、游戏与体育作为教育内容,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教育教材,分别进行观察并听课,重点将幼儿的注意、兴趣作为观察指标。

(一)课程活动的设计在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实践设计上,课题组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文化根基上。幼儿的文化根基包括文化的本质基础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前者包括本土文化传统和日常行为规范,后者包括外来文化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习俗与文化,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了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这成为现代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根源,它既是幼儿教育的丰富资源,也是该文化拓展和创新的起点;同样,在当下经济、信息高速交流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幼儿生活的文化环境复杂,相互的碰撞也较之以往更加频繁,幼儿的具体行为时时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化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会转化成幼儿的日常生活内容。因此,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框架下,以德育为中心,将德育融入各种课程中去(见图3)。

(二)课程活动的实施课程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既定模式,存在多变性和随机性特点。在课程活动的实施上,首先,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授课,来实现民族文化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中;其次,通过无意注意的安排,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贴画或者创设实景,让民族文化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再次,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游戏,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当然,各个课程不会孤立存在,在教育目标上也会有交叉。比如,在言语技能活动的设计上,在侗族地区农村幼儿园,选择这样一首儿歌。在该课程的设计上,以发展语言技能为教育目标,重点是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思想,在儿歌歌词中,又融入了生活常识,比如动物的认识,都是幼儿日常能见得到的东西,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双语双文的结合使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幼儿因汉语水平低下的理解缺陷。

(三)学习效果观察通过观察,分别对比现代课程活动和民族课程活动,在54人的班级中分别将注意的保持和兴趣作为指标,注意的保持是在充分使用教具的情况下,尽量排除可导致幼儿注意转移的干扰因素,幼儿的注意保持贯穿于整节课的学生人数;兴趣主要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人数以及课后的检查与反馈。通过图4统计发现,现代课程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无论是注意的保持方面还是兴趣上,都稍低于民族课程,而这些特点在小班中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比如在大班认识标志时,斑马线、红绿灯甚至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这些内容都与农村幼儿的生活严重脱离,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难提兴趣,因此注意保持时间较短;其次,现代课程在进行教授时,都是通过多次重复让学生强化记忆,这种方法下,多数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短时记忆,这些教育内容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再现,不能转变为幼儿的生活行动;第三,民族课程较现代课程而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的欲望,他们能通过经验习得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去。以游戏课为例,存在于民间的一些传统游戏通常会世代相传,虽说在细节上会有一些加工和改动,但大体上都沿袭着相似的内容并有着固定年龄的参与人群,将这些传统的游戏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课后幼儿能够在社区、村寨得到拓展和实践,这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全文阅读

探求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全文阅读

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反之社会文化的发展又对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也要从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出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民族高等教育是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 社会与文化 繁荣与发展

一、教育与文化

教育概括的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立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对教育的概念有过精辟而通俗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对教育进行阐述固然无可非议,但教育人的过程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手段与载体的。作为人的生长与生活环境的家庭,学习知识、掌握工作技能的学校,谋求生存与体现价值的社会,是人们接受不同年龄段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有学者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认为,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且通过学生的主体内因,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这就是说,接受教育主体和作为教育者的客体及其相应的环境与条件、社会群体的相互协作与影响都是教育要素所在。

综上所述,广义的教育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文化从概念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地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可见的显性文化和不可见的隐性文化。狭义地讲,文化是指人类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兴衰,反过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的成败又对其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民族高等教育要想与时俱进得到持续发展,民族的文化积淀、经济实力、社会制度,包括对其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的高等教育比较,它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即在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事的同时,既要遵从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遵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所谓的特色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始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是受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又依赖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上。得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承认,民族高等教育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坚持“两个服务”是少数民族院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两个服务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服务,二是为我国的民族地区服务。同时,从少数民族院校毕业的学生还必须具备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院校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方法等同样需要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有条件的地区要用当地主体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双语)进行教学;开设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关的历史文化课程;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都是特色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内蒙古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设置的蒙古族长调教学就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摘 要:校内、校外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时,社区教育在普及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社区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民族文化以一种“活”的方式传承下来。

关键词:社区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活”的方式、途径

作者简介:周娟(1985-),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多元文化与教育;鲜耀(1987-),女,四川阆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成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藏区校内外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比较研究”(编号:09XJC880003),主持人:卢德生;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科创创新基金项目“藏区民族文化传承校内外互动机制研究”,主持人:周娟;教育部人文社科“社会变迁背景下藏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多维互动机制研究”(编号:12XJC880004),主持人:敬鸿彬。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49-04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的目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和谐发展。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实用价值必须受到关注。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模式包括民族城镇中的以区(县)或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地域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以社会为主体的社区学校(院)实体型体制模式[1]以及民族农村地区的村寨社区教育中的图书室、文化站、文化中心等。社区教育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它存在于民族体内,是贴合民族生产、生活活动的教育。

全文阅读

民族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聪明才智,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生存的智慧,其存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消失、都是大家共同的损失。所以,尊重、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内容之一,也是各少数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1

民族教育在中国一直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其特殊性主要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教育及课程不仅作为文化传承之手段而存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教育及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变革。

著名的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传递什么?传递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文化,文明。教育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此”。民族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传承文化,而且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培养人才。将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课程联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就要从教育入手开始,在民族自治地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培养人才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中课程设置、内容和其他方面有一些不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体现本地区主体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全文阅读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这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所谓传承,就是要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甚至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部分学生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态度,他们听惯了迪斯科节奏,电声磁带和通俗音乐,而对优美动听的民歌,旋律委婉悠长的戏曲唱腔,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还有每年的招生考试中,演唱民歌、演奏民乐的考生却寥寥无几。在迪斯科、爵士、摇滚等外来音乐的旋律中如痴如醉。这种现象若任其发展,不仅可能造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后继乏人,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断裂。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厚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阈。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当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全文阅读

法治化民族教育论文

一、简议建国以来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法治化实践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法治化的建设上都作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相对应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各有关部门本着国家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精神、在民族办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区少数民族在校生小学、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分别占全区在校生总人数的22.8%、24.5%、27.5%和26.8%。全区31所普通高校中有16所开办民族语言授课专业,在校学生1.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学研究生1760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教育现也已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层次较完备的具有本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办学体系。

相应发展的民族教育法制建设也逐步推进。在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自治区着手制定了《蒙古语文工作条例》,第十二条专门规定:“蒙古族人口较多的盟市,应当兴办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等城市都制定出台了蒙古语言文字政策法规。2003年7月,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的通知》,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蒙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目前,国家和我区尚无一部民族教育的专门法律,民族教育法制建设还没有形成体系,民族教育法制建设的环境尚不成熟,这严重滞后于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2005年,自治区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显示,在执法过程中我区的民族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例如:

1.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律方针落实不足。全区虽有37%的旗县设立了公用经费,但标准很低,甚至为数不少的民族学校的公用经费居然为零,这给民族学校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蒙古语文教材建设问题很多,民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蒙古文教材源于翻译,单调、来源少、渠道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许多地区缺少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师资严重不足。

3.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就业难、生源下滑。作为三语教学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民族教育存在高考录取率偏低,民族教育的发展前途正在被质疑,阻碍了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从法制向法治的跨越式发展

分析内蒙古民族教育法治化进程的实践不难发现,民族教育的法制、法规的体系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存在着双方面的发展滞后。放大到国家范围而言,民族教育法治化也是近现代的产物,如何立足我国民族地方的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应我国民族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好这些法律制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就这个问题,本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从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上来说,要做到我国各地、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从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制定了套有关民族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法规。针对问题就要相应解决,调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献计献策,争取早日形成一套从中央到民族地方的完备的民族教育法制体系。

全文阅读

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民族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

1、民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欠缺目前,在校学生已经逐渐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民族教育和课程的主旨必须要以整体反应自身民族文化为主。应该要学生明确自己渊源,然后在对自身文化进行总结,比较其与其他民族的优胜劣汰,但是在现有的民族学校中严重缺失了这种民族文化教育。

2、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缺失目前,市面上没有一种教材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也就是课程教材的种类以及汉文课程教材基本是一致的。因为民族课程中的内容与使用者所在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处于完全不同世界,所以内容常常游离于社会实际,从而造成了课程文化和课堂知识教材的缺失。

3、课程内容没有具体体现目前,民族学校的课程知识主要表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区域的文化,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则只占很少的部分。

4、教学方面偏重汉语授课民族学校进行教学使用的语言目前基本是汉语,本民族语言使用趋势已经越来越少。这就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故事、诗歌、神话等无法实现传承。

二、针对民族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1、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在民族教育中,应该将各民族所独具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在融合之前应该对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考量,针对一些有利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这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让各民族文化得到了社会认同。

2、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融入少数民族地域风俗等传统文化,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国家要认真做好课程内容安排,选择有价值的文化植入课本。在这里地方课本使用具有一定文化选择优势,通过对本土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延续和弘扬,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

全文阅读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象征,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创造和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当前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已列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内容。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教育;教学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同时,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

但是长久以来,较之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偏大,久而久之,就会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甚至造成我国民族音乐失传、遗忘于世的局面。现如今,部分学者已经提出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倡议,并从各个角度强调了其重要意义。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也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意义不凡,同时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延续中国民族音乐瑰宝,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瑰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传唱着独具一格的民族音乐。每个民族音乐都是该民族精、气、神的凝结体,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就是所谓的传承。

假如不了解民族音乐,也就很难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却一直让步于西方的流行音乐,从大众休闲娱乐到专业音乐人士创作,流行音乐似乎更受青睐。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甚至对民族音乐知识持一种陌生的态度。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被节奏强悍的流行音乐替代,委婉流长的民族乐器之声被充满宣泄意味的摇滚乐器代替。无论在音像卖场,还是在表演会场,通俗流行音乐的占有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人群中尤为严重,如果任其发展,那么民族音乐发展的脚步势必会缓慢许多,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的漠然可能出现民族音乐传承链条断裂。普及民族音乐已迫在眉睫,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