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族民族体育教育论文

一、踩高跷在学校体育教学上的运用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全文阅读

探索民族教育规律 创办民族教育基地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宣武区回民小学是位于北京回民聚居区宣武区牛街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特殊的生源结构,使北京宣武区回民小学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民族教育资源。校长米君兰自1997 年上任后,在引领学校向着“创建首都民族教育的品牌窗口校、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校、牵手国际教育不断开放的现代化学校”等目标努力奋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和思想为管理核心,以个性培养为办学关键,以打造精品为促进发展的策略”的“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思想。她带领干部教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教师,为促进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办学思想:

和而不同,精品至上

1. 以“人和”思想为管理核心

回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所认同的和平意识,不仅包含在“伊斯兰”一词的本意中,而且渗透到穆斯林日常生活的“五功”中。通过做“五功”进行自我调节,养成团结、友爱、和平的品性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穆斯林的意识中。

作为回族一员的米君兰,在几十年的生活、工作历程中,目睹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带来的种种灾难和损失,她从内心深处排斥“非和”的现象,追求“和”的境界。她认为,“人和”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思想的核心,是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理念。在教育管理中,“人和”体现在:“个体要态度温和,淳朴善良,让人有亲近之感。个体之间要情感和睦,志同道合;在工作中要配合默契,精神解放,思维活跃,以实现亲知、亲炙之效。”

多年来,米君兰积极践行“人和”的管理理念:在待人上,“视真情为先理,达到情投力和”;在用人上,“视群众为群贤,达到凝智力和”;在管人上,“视精品为生命,达到尽职力和”;在支教上,“视均衡为己任,达到共赢力和”。总之,她始终立足于以“和”自律,以“和”治校,以“和”治教。

2. 以“个性”培养为办学关键

全文阅读

彰显民族教育特色 打造民族教育品牌

【关键词】 民族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5―01

笔者所在的清华小学是兰州市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小学”。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为主体、民族特色活动为龙头的学校特色建设体系, 打造民族教育品牌。

一、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框架

“一纵”就是创造了浓郁的百年民族学校氛围。大门口赵朴初提写的“清华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过去与现在;校园内两棵雪松四季常青,伴随着同学们“色俩目”的穆斯林问候声,欢迎您走进这所绿色民族苑,在校园紫藤树下赏析少数民族文化,品味少数民族艺术。另外,学校将民族常识、各民族的基本状况、民情风俗的直观图文,张贴、呈现在学校楼道的固定展示墙面上,使学生触手能及、常见乐看。如此氛围的营造,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种民族特色教育氛围。

“一横”就是走出校门,外派教师赴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赴扬州、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挂职学习,深入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最权威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转变观念,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们见多识广了,底气越来越足了,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了,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了。还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先后到香港、海南、大连、桂林、河南、青海、、台湾等地进行考察,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情怀。通过活动,开阔了民族教育视野,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校本研究能力,更进一步突出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基地”就是以展示“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民族、汉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访问兰大、民大等院校,让学生和大学教授、大学生、留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以达到“招生引师”的目的;还通过和秦王川龙西、榆中朱家沟、临夏和平等民族小学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学校还和东乡贫困学校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真正起到民族学校“基地”的作用。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教学

本文遵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概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及其评价”的研究路径,选择代表民族的典型体育项目进行了研究,从中窥见相应民族文化的特征,旨在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宣传。

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1.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有特征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就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践行文化多元发展重要举措的体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担着记录、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优秀体育项目的重任。故此,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1)它们都是意识性的存在,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是其主要的功能;(2)它们都建立在具体的体育项目或是体育活动上。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其得以持续存在的基础和前提;(3)凡传承下来并为广众所知的,无论是作为载体的体育项目还是作为抽象提炼出来的体育文化,都必然蕴含人类先进文化基因,也都必然代表了特殊时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例如,壮族的“板鞋竞速”,就是广西壮族民间精英为抗击倭寇而发明的。初时用以训练士兵运行速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后逐步发展为壮族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毫无疑问,无论是作为体育项目的“板鞋竞速”还是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的“板鞋竞速”,它们的本质都相同,精神也必然相通。一个是为应对倭寇入侵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军事训练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士兵运行速度,以便于对战运行速度同样风驰电掣的日本倭人,达到追击和退避随心所欲的目的。对于士兵而言,除了行进的速度外,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一盘散沙的军队,其士兵作战时犹如一个人对抗一支军队,而凝聚力极其强大的军队刚好相反。传播到民间之后,“板鞋竞速”虽说渐渐褪去了军事训练的特殊用途,但其对速度追求和团队协作精神训练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又如,藏族的“赛牦牛”,它其实是藏汉民族融合的产物。史载文成公主入藏,藏族首领松赞干布以穿戴了各种染了色“衣服”的牦牛礼迎,并让骑牦牛的士兵驱使牦牛做出竞速、起舞等各种喜庆的动作,使得文成公主一扫旅途困苦,并将这一活动在“国书”中向母家大唐王朝提及,使得中原地区得知这一盛况。松赞干布遂决定将“赛牦牛”运动作为地区的活动,从而实现了该体育项目在整个藏区传播开来。再如,苗族与土家族的“高脚竞速”。在我国,苗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和新疆等地;而土家族则集中在湘西和鄂西。前者山高路陡,后者湿热多雨,因此,高脚竞速有爬坡、涉水之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苗族和土家族外出生产和生活不便的困境,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后来,中国经济纵深发展以后,苗族和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交通愈发便利,“高脚竞速”就理所当然地从交通利器变为体育竞技运动。

1.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差异性特征

1.2.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地域差异性研究发现,同一地域同一民族文化大致相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差异巨大。同样是彝族,贵州的彝族主要体育活动为火把节、敬酒、龙灯、元宵灯会;而滇西川东则主要以摔跤、骑射为主。远古以来,贵州丛林密布,耕种艰难。土著人以火为媒介,刀耕火种。火成了生存和发展的图腾,作为崇拜,彝族土著创设了火把节。不仅感恩火的恩赐,给土著人带来粮食和生存的根基,让彝族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同时还带有原始的图腾崇拜。以火为神,将其视作庇佑。在这里,火意味着光明,是当地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希望;同时,火还是热情奔放的象征和代名词。在还没有通电且交通不便的20世纪,你若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做客,好客的苗、彝土著必然点亮熊熊燃烧的火把,全村老少夹道欢迎,安顿下来之后,必然是敬酒、篝火晚会、跳舞、拉歌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欢迎远方来的客人的节目,让你心醉和惊奇。另外,“牛王节”“尝新节”“四月八”等也是贵州少数民族较为著名的节日和体育项目。牛王节主要在贵州安顺布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流行,不仅是一个祭奠和感恩耕牛的佳节,同时还是斗歌赛舞的重要体育活动。贵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相对薄弱,但贵州农业技术落后,耕牛是最主要农用动力也是贵州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因此,对于贵州绝大部分农家而言,耕牛都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当地人感恩耕牛,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各种大型的感恩耕牛的节目和体育比赛,这是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所没有的。

1.2.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差异每个民族的发源地都不同,而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经过不断地迁徙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大致也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朝鲜族酷爱跳板和长鼓舞,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傣族是世界闻名的泼水节,藏族则有独特的晒佛节,壮族三月三,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这些节日无一不将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生活传统以及民族信仰同体育项目融合起来,在进行图腾膜拜的同时彰显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分度。而且这些项目已经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本民族的文化象征,由体育项目折射出来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确实已经成为少数区分少数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这也必然成为我们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点之一。

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教学

全文阅读

民族音乐教育

摘 要: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现阶段,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上有一定的难度。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学院派和社会团体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从理论上来说,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的作用更大。笔者将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对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以便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 教育 相关性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流行音乐的盛行,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极其喜爱。相比之下,民族音乐的喜爱群体就有所局限。民族音乐是国家的文化财富,是文化遗产,必须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使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笔者将对民族音乐教育以及文化和教育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有56个民族,纵观我国音乐的发展史,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使我国的音乐资源变得绚丽多彩。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鲜明生动的反映了沂蒙山的风光特色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流传范围较广。

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原始的民族音乐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音乐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加工整理,让民族音乐走进高校教育的课堂,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断地传承。

二、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

全文阅读

民族教育立法

摘要:民族教育立法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就我国现实的状况来看,一部行之有效的民族教育法的正式建立仍有待深入、全面的探究。民族教育法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民族地区教育平等、和谐、健康、有效发展的保证。民族教育法的确立应遵循法制统一、民主平等和务实可操作性原则。

关键词: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法;立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61-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及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民族教育立法又是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教育不断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依然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民族教育在不断出现更多、更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因此民族教育立法是历史发展的使然。

一、民族教育法的界定

民族教育法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民族地区教育平等、健康有效发展而设立的法律法规。它属于国家母法――《宪法》之下《教育法》的下位法,与教育部门法属于同一个层次。民族教育法有别于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法是民族教育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民族教育法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它具有法律所特有的强制力。民族教育法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领域,其目的是维护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及与其相关人员的权益,同时这些法律对象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其终极目的是促进教育、文化、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繁荣和健康有效的发展,促进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使其免受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左右,而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沿着民族特有文化脉络前进。

二、民族教育立法必要性

法律是一个规则,是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规则的确立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其目的是维护整体的利益,促进整体的发展。由于法律实施对象背景的不同,往往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不同的领域中差别很大,如果依照最求统一的法律标准必将造成两种结果:一是顾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二是过于综合、高位而失去充分维护公众利益的效果。对于教育领域立法就是如此,民族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维护少数民族教育权益,实现民族教育合理有效的发展,应设立符合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切实有效的民族教育法。随着民族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也显现多样化,需要设立专门的民族教育法来加以解决进而促进民族教育更快更好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振兴地深入,以及普九和教育公平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其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与没有一套系统、专门的民族教育法来保障是分不开的,尽管在《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阐述了有关民族教育的法律条款,但是不够全面、系统且没有具体操作性,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和有效解决。同时,由于法律条款的分散,不利于民族地区师生、家长等基层群体对自己就教育方面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民族教育法在基层的宣传、推广和普及。进而影响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师生权益的维护等。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教育

摘要:一般认为,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实证分析表明,对一些民族地区而言,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从某种程度影响了其经济的腾飞。因此,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衔接,要树立大教育观念,逐步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摆脱低文化氛围,更新观念,树立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和开拓意识;要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教育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educationhaspromotingeffec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however,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educationcannotonlyhavenopromotingeffectonlocal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mayaffecteconomicdevelopmenttosomedegreeinsome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hus,prehensiveeducationoutlookshouldbeestablishedtograduallyraiseculturalqualityofthepeasants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ogetridoflowculturalatmosphereandtorenewideas,toestablishreformidea,innovativeideaandexploitingidea.Minoritynationality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largelydevelopedandallkindsofprofessionaltalentsshouldbecultivatedinplanforeconomicdevelopment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

Keywords:education;minoritynationalityarea;economicdevelopment;comprehensiveeducation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缺少,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1]的确,教育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促进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的历程所证明。但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有着另一种性质,即若不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教育有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并无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两个典型回族社区——西吉县单家集和泾源县庞东村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单家集和庞东村基本情况

单家集处于西吉县兴隆镇南端,辖有单南和单北两个行政村,以商业发达闻名于周围。全村耕地面积5689亩;现有居民786户、4078人,其中回族3996人、汉族82人;外来常住人口300多人,流动人口500多人(截至2003年统计),回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典型的西部回族社区。2004年单家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人均有粮500公斤,在1994年就被自治区列为小康试点村。

庞东村位于泾源县东峡乡东南部,属丘陵山谷地带,辖3个村民小组,1个村委会。2004年,全村217户、965人,粮食播种面积2170亩,人均2.4亩,人均粮食36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劳务输出劳动力200多人,劳务收入48万元。本村为纯回族村,设有一所初级小学,在校学生156人,儿童入学率98.7%。

全文阅读

创优质民族教育

8月22日,防城港市“诗教”考察团在防城港市原副市长王权才的带领下,走进百色市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凌云民中),对这所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考察团成员对该校美丽的校园、浓郁的诗词教育氛围和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质量求生存,凭实干谋发展,凌云民中走过了20多年的办学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特别是近10年来,该校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访问者。

优化育人环境

现年已50多岁的岑英战老师是一位当初参与凌云民中筹建工作,并一直在该校任教的“元老级”教师,他见证了该校变化发展的历程。据岑老师介绍,凌云民中建校之初,只有一栋3层9间教室的破旧教学楼,学生和教工宿舍是两排摇摇欲坠的瓦房,校园地面狭窄、坑洼,教学用具紧缺,除了几台收录机,没有一件像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今,该校拥有平整干净的草坪、生机盎然的花园、3栋新建的教学大楼、1栋多功能综合大楼、3栋学生公寓楼、1栋学生食堂楼、4个标准塑胶篮球场、2个塑胶气排球场兼羽毛球场和1个乒乓球场,以及已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各功能室和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等。

办学以来,凌云民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抓住“两基”攻坚、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等实施的契机,做好规划,落实项目,筹集资金,全面有序地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4月,造价88多万元、1615平方米的第1栋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8月,造价108多万元、2 459平方米的第1栋学生公寓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7月,造价201多万元、3 908平方米的第2栋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越来越密集的基建工程,显示了该校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

凌云民中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该校充分发掘校园四周围墙的功用,组织师生自己动手绘制百米古今诗词文化长廊、五十米长城培德励志图、二十米中考冲刺打气墙、十米书画摄影图片展示窗。该校还对各班教室进行个性化布置,让各班根据自身特点展示特色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另外,该校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成立书法、绘画、文学、山歌演唱、民间体育项目、民族服饰展示等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2007年起,该校与凌云县诗联学会联手,开启了校本新课程“传统诗词进校园”活动,成立了“诗教”办公室,筹建了“五指诗社”,从县诗联学会和学校语文教师中聘请“诗教”辅导员,在学校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并举办中华诗词专题讲座,对师生进行传统诗词写作指导。该校还把打陀螺、抛绣球、穿板鞋、民族服装秀等纳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比赛项目,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也为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保障。

打造团结集体

凌云县是一个多民族县份,境内有汉、壮、瑶、回、苗、侗、哈尼、黎、仫佬、水、满、高山等13个民族,凌云民中也就成了民族大家庭,维护和增强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该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领导层内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全校各民族师生团结奋进、校园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全文阅读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一般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臧 宏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30024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对认清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公民教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明确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积累对其共性的认识,为当代中国公民教育路径的选择及其中国特色的突出提供理论确证,为把中国深厚的传统政治文化底蕴转化为当代公民教育的本土资源提供理论尝试。

基于以上思考,该课题以民族性为基本视角,深入探讨公民教育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取向、内容及其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国别式样、方法及其社会化途径,初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理论分析语境和框架。

二、研究内容

1.前提确证:公民教育的社会起源。市民社会的演进与现代公民的诞生;民主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自然转向;公民教育是民族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有效工具;公民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步而生。

全文阅读

天津市民族中学:民族和谐教育,将民族教育传统发扬光大

天津市民族中学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民族教育示范高中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栋梁为自身使命,将“民族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核心标志,不断深化认知、丰富内涵、创新载体、加强建设,彰显特色。在全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天津市民族中学以“外显民族特色,内蕴和谐发展”为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思路,本着整体规划、深化内涵、注重过程的原则,科学制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以特色高中建设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如何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学校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学校认识到,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特征,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的最佳状态。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共同体内部及民族共同体与外部不同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族自身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民族与社会和谐、民族与自然和谐。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认知,学校不断突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彰显民族和谐教育特色。

以和谐共建为载体,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学校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成立了“民族学子爱心助学资金会”,以减免学费和师生捐款的形式,对有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每年召开少数民族学生表彰会,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表彰,助推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了少数民族学生100%上大学的良好态势。

以环境营造为途径,陶冶民族文化素养,培养爱国情愫。学校特别注重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渗透民族教育元素。建有“团结希望之花”主雕塑,连续的“人”字形构成花瓣,“手拉手”聚拢合围成含苞待放的红色花朵,层层叠叠,生机勃勃,象征着民族团结,金色的花蕊在阳光下闪耀,寓意各民族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茁壮成长,希望之星将从这里升起。“民族知识长廊”和“民族风情”浮雕,介绍56个民族的基本概况及风土人情;“民族之光”历史文化浮雕,展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9位代表性人物和祖国的“四大发明”。校园辟有近现代著名人物雕像群。楼道走廊内,装饰有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师生信步其间,如同徜徉于历史与民族进步的长河,不经意间感受着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陶冶。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多角度、多渠道地深入挖掘,构建以“民族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多年坚持开设民族教育常识课程,自编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读本》。2009年,学校又编写了它的姊妹篇――《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介绍为民族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并通过课程开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向先辈学习,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教育活动为平台,寓教于乐,营造氛围,培养民族情感。学校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浸润其中,了解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每年设立民族团结教育月,举办“民族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建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等文体社团;开展毽球、陀螺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活动;自编武术操作为校操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然地收获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