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俗旅游的发展

摘 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传统风俗为资源来加以保护,开发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制度的规范,物质的标识,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鲜活的体现。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 发展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各地根据当地根据不同的民间文化习俗、特点推出了不同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首先讲究民俗气氛浓厚,比如山东传统的民俗节目有跑旱船、大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等。其次是民俗旅游离不开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年画等。再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家庭礼仪、衣食住行、农业生产生活、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民俗游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因为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棚圈、碉堡、房屋、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那种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它的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的舞蹈节;山西沁县开发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举办包括龙舟赛、歌舞表演、水上运动、传统艺术展览在内的民俗活动数十项。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各民族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在旅游中的作用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尽力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的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往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二、民俗旅游现今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没有原则

全文阅读

民俗旅游开发

摘要: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关键词:大湘西;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民俗旅游

一、引言

历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属于其范畴。本文主要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湘西,为和湘西州区别开来,称之为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大湘西地处武陵山脉,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一直以来相对闭塞,民俗旅游资源保存丰富而独特,土家族的吊脚楼、哭嫁,苗族的银饰、拦门酒,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无可争议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实现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无疑应成为大湘西地区的正确选择。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开发形式基本涵盖了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即以秀华山馆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馆;以德夯苗寨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为代表的主题风情园。但该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张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开发较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西州和怀化市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中凸显出的问题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遍地“开花”,缺乏统筹规划

全文阅读

浅谈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含义

民俗旅游就是人们离开自己的住所,去了解、体验不同于自己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惯例和规矩。更正确地说,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二、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

全文阅读

民俗生态旅游

一、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二、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天龙屯堡古镇简介。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具有600多年历史,全镇现有1250户,4080口人。自元朝起这里就成为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落之一。这些屯堡人多来自江苏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带,他们来到贵州后,数百年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爱好、祭祀礼仪等方面,至今仍顽强地固守着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这种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资源,先后被评为“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古村”。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全文阅读

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因素,民俗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潮。延安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本文针对延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的发展对策,为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依据。

Abstract: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ctive factors in tourism resources, and folklore touris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ajor folk boom of modern tourism. Yan'an folklore tourist resources are richly colorful,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folklore tourism exploitation in Yan'an, this paper sugges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an'an folklore tourist.

关键词: 延安;民俗旅游;发展

Key words: Yan'an;folklore tourism;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76-02

1 延安民俗旅游概况

陕北自古以来是汉民族和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战争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历史遗迹十分丰富。特别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结合,使得陕北人创造了融合不同文化特质、灿烂夺目的各种民间艺术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以延安腰鼓为代表的延安五鼓、安塞剪纸、陕北民歌、农民画、毛麻绣等民间艺术产品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文化特色极其浓郁,观赏性、震撼性和收藏性强,在国内外颇有知名度和吸引力,在黄土高原上也最具代表性[1]。延安目前挖掘推出了以“一县一艺一品”为主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23个、民间工艺美术品种38个,形成了两大系列的民间文化品种,其中延安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延安剪纸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延安、洛川、富县、延川、宜川5个县先后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建成了省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

2 延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农业民俗旅游拓展探讨

摘要:农业民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成为最近几年来的热点。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农业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使农业民俗能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并得以保护,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民俗,让农业民俗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新亮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民俗;民俗旅游;开发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FolkCustomTourisminChina

Abstract: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iscreamoflaborers’wisdom,whichwascreatedaccompanyingChina''''sancientagriculturallife,andthetouristdevelopmenton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isbecomingahotspotrecentyears.Thisarticleanalyzesthequestionintheagriculturefolkcustomcapitaltravelingdevelopmentanddiscussesthementalityofagriculturalfolkcustomtravelingdevelopment,throughunifiesthepresentsituationofourcountry''''sagriculturefolkcustomtravelingdevelopment.Theaimofthisarticleistoenable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topass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ocarryforward.Besides,morepersonsareexpectedtofamiliarizethemselveswith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realizingthat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willbeadevelopingspotwhichcouldpromotethedevelopmentoftouristindustry,aswellas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

Keywords:AgriculturalFolkCustom;Tour;Development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民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我们必须挽救即将消失的农业民俗,探讨出开发思路,将其合理开发利用,使其能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让农业民俗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亮点。

一、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农业民俗的概念

全文阅读

民俗旅游开发探析论文

摘要: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关键词:大湘西;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民俗旅游

一、引言

历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属于其范畴。本文主要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湘西,为和湘西州区别开来,称之为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大湘西地处武陵山脉,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一直以来相对闭塞,民俗旅游资源保存丰富而独特,土家族的吊脚楼、哭嫁,苗族的银饰、拦门酒,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无可争议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实现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无疑应成为大湘西地区的正确选择。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开发形式基本涵盖了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即以秀华山馆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馆;以德夯苗寨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为代表的主题风情园。但该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张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开发较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西州和怀化市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中凸显出的问题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遍地“开花”,缺乏统筹规划

全文阅读

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

昌平区作为京郊旅游资源大区,结合区情,因地制宜,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山区农 民致富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农业产业化成果,积极 培育和发展民俗旅游业,推动了山区旅游富民工程的快速发展。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山区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民 俗旅游的基础。昌平区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属上风上水。地处温榆河冲击平原和军都山的 结合地带,北倚燕山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区、半山区,形成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为发展山 区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1997年做出决定:“在 有条件的山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桨傩铡薄?9 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当年开业4 个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达46万元,收入最高户达3万~4万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个由全区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发展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2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在当地举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仪式,成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现已被京城多家媒体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经过短短的4年间,全区已发展成遍 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1万多张床位,成为全区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 民俗旅游村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山上的几棵果树和山坡上的几分地已成为各家用以 丰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招待远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欢。由于民俗旅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村的农副产品已供不应求,而且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过去自家产的水果长得再好,一年也只能卖个2―3千元,现在开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园 成了采摘园,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卖上7―8千元。由于全区民俗旅游发展 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邻近村镇农副产品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但推动了 本村经济的提高,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二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发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民成为了“三个主体”。即:投资主体,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发展民俗旅游总投资达2724万 元,其中集体投资为1090万元,农户投资16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全区涉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2.1%,占 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拥有近千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23.8 %,直接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占山区半山区总人数的33%。2001年全区民俗旅游经营收入 达860万元,今年1―9月达918.7万元,同比增长55.8%,户均收入已达1.29万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67.9%。这些成绩的取得已证明了山区在发展民俗旅游业中农民是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主体,开展民俗旅游工作以来,旅游农户即成为工商户,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并发 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即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在进入旅游 市场的同时,山区农民正逐步成为闯荡市场的勇者,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开辟了一条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心转变了。村干部的考 虑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传促销及周 边整体环境的整治。再说农户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到现在的主动 干,积极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现在有的户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连门前种的葫芦上都刻满了联系电话和姓名。

四是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 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纷纷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各种培 训要求,从文明礼貌入手,到接待服务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外语。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山区农 民向城里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质 的变化。在38个民俗村中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发展民俗旅游业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全文阅读

民俗旅游开发分析论文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3、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