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办中学教育

民办中学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办中学教师德育论文

一、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现状

(一)德育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效果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教育。这里的主体性不是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者通过教学渠道,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这个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否则,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只是完成了个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实效却很难把握。长期以来,中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总体上偏向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突出问题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动力,而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强迫学习的东西都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须激发和挖掘受教育者对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过程:重品德认知,轻品德践履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当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知识,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以知识的形式被人们认知,而是要作为人们的品德见之于行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种割裂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的做法是违背德育过程规律的。目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党团工作途径,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依据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办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试内容,而较少地关注学生实际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因此,实际工作中还多是依赖于课堂仅有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价值:重功利实用,轻精神引导

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见摸不着,其效果也是潜在的。这就在客观上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德育到底有没有做,做多少,关系并不大。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指的就是这类工作。相比较而言,人们更看重通过应试获得的分数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背负着沉重的生源压力的民办中学来说,偷偷地减掉德育之负,其实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须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会减少,比如课堂教学,常规性活动等。而在本质上是否追求实际的德育效果,却很难保证,明显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微观上看,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有相当多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谋求学生分数高和升学率高,不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常用批评、禁止、训斥、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得学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难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应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民办中学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无论是质还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民办高校本科教学中的继续教育论文

一、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有误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生存环境受到公办高校的积挤压,竞争十分激烈。民办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很多的的误区。学校的定位不准,民办高校以公办高校本科教学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用这样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没有根据学校的现状、学生的水平来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产”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标准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公办高校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民办高校之间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问题,学历教育定位与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校间的继续教育趋于相同,相互之间只对劣势进行比较,没有特色和优势可比。另外,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也没有显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构是各异的,继续教育没有体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不相适应。

(三)人才培养的时效滞后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制定,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都不是实时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往往只会跟随社会当前的需要,没有细致的分析专业的未来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完毕后,社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二、民办高校本科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全文阅读

办人民满意教育 创办品牌中学

本刊记者/周锐

通讯员/周汉君、程金云

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创建于一九九年,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多人,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乡镇中学。多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工紧密团结在以校长徐建国为首的领导班子周围,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教育理念,熔铸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管理强校的办学宗旨,以“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为办学精神,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会学为主旨”办学原则,构建科学管理、全员育人的办学模式,大力倡导实施以“和谐德育、和谐教学、和谐管理”为核心的“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育国家合格人才”为校训,以“文明、自主、创新”为校风,以“博爱、严谨、求是”为教风,以“尊师、乐学、勤奋”为学风,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教学工作这一中心,积极推选素质教育,大兴教研、教改之风,实施“教学科研兴校”战略,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整体提高,努力创建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规范化、示范化初级中学。

近十年来,该校教育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县前列:被黄冈市教育局评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示范家长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平安单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劳技操作比赛优胜单位”,“实验教学合格学校”,“优秀网站”;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单位”、“中小学校园管理示范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多学科综合教改先进单位”,“教科研实验基地学校”“物理STS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学校又先后被中央教科所、市教科所定为“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面向全体学生教改实验研究”等多学科教改实验学校。先后承担中央教科所、省教研室、市教科院课题共8个,有的已经结题,有的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待结题。二六年四月被评为省级课题“中学评议综合阅读”先进单位,课题“中学语文综合阅读”于2007年12月结题。

建设标准设施完善:该校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食堂、教职工宿舍、教工宿舍共7栋。学校配套装备一流,实验楼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内设基础学科实验中心,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中心,学校办公及学生用计算机100台,并全部接入中国电信宽带网,同时,在教师办公室、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等师生办公、学习和生活场所之间组建了校园局域网,实现了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新建的综合楼2200平方米,可提供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阶梯教室,图书室、图书阅览室,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室现有藏书二万余册,生均图书12册,年订报刊杂志和教师参考书700余本。学校体育设施齐全,有300m跑道的田径运动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室1间、露天球台6张、各种运动器械2000余件。

教师队伍力量雄厚:学校通过实行教职工德、能、勤、绩评估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全员竞争上岗制,开展评教评学(学生评议教师和教师评议学生)等活动激励教职工创优争先。在132名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88人,专科学历44人,均取得初中教师资格,语文教师普通话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其他教师及教辅人员都符合相应的普通等级标准。有18位中学高级教师,100位中学一级教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10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40多位县级学科骨干,1人被评为国家模范,2人是省级模范,30多人被评为市、县级模范,1人在2011年被评为全市“十佳班主任”。教师基本功扎实,教科研能力强,近几年,讲课、说课、教案、论文、课件、教具制作等获国家级奖20余人,省级奖40余人,市级奖100余人。

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的理念。严格执行《清泉镇中教学工作常规》,层层落实学校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实施了集体备课“签到制”,“抽查制”,课堂教学“节节查制”,“推门听课制”,教学常规“月查制”,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以深入开展“四课一评”“课内比教学”为契机,努力创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认真组织了三操 一舞(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活动。成立书法、科技小制作、绘画、器乐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律自强,发挥活动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全文阅读

民办中小学自身建设教育

民办教育(亦称社会力量办学),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使其得到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也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民办教育,主要是民办中小学自身建设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办好民办中小学的前提

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公立学校一样,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思想不端正,很难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鼓励举办民办学校,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必须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民办中小学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等。

为了确保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举办民办中小学既要鼓励又要严格审批和加强管理,即,既要从政策上加以扶植和提供服务,又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看它是否达到设校的基本标准和是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具体地说,当前要加强对招生广告(简章)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加强对学校收费及财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从民办学校举办者来说,必须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民办学校存在的前提。那种把学校办成“贵族”学校的做法,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做法,都是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都是和民办教育的宗旨相悖的,应该自觉抵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民办中小学的关键

民办中小学的校长、教师来源与公立学校不同。由于民办学校大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的校长由董事长兼任,有的校长由董事会聘任。其师资来源则主要靠公开向社会招聘,包括专职和兼职两类。专职教师的来源大约有3方面:一是招聘退休教师和校长。这部分人年龄偏高,但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能为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力量,所占比例也较大。二是青年教师,刚毕业或毕业分配不久即来应聘者。他们有热情、有理想、思想新,也肯干,然而经验不足,也不够稳定。三是从公立学校以高薪和优厚待遇“吸引”过来的骨干教师。这部分人教学好,精力充沛,是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然而这种做法却对公立学校师资力量造成冲击。总的说来,民办学校师资状况令人堪忧。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招聘制也隐藏着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招聘制意味着校方随时可将不如意的教师“炒鱿鱼”,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有权“选择”,可以自由“跳槽”。因此,师资队伍老化和流动性大、不稳定成为民办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办好民办学校的必需条件就是要有好的校长和稳定的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学校活动的协调者,办学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素质和办学自。因此,首先应当聘请具备国家规定的校长任职资格,政治思想水平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精通教育、教学和管理规律的行家来担任校长。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必须理顺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关系,董事会与校长之间应当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行政及教育、教学工作,董事会要对校长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依法管理学校、领导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但不可任意干涉学校内部事务和日常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校长按教育规律开展学校工作。

有了好校长,还需要组建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一,学校要运用好民办学校的用人自,把好聘任师资的质量关。要选聘具备国家认定教师资格,具有敬业精神,政治、业务水平高,懂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同时注意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要合理。第二,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要建立健全教职工的管理制度,对教职工聘任、待遇、工作的考核评估和职称晋升等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除了使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外,在工作中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吸收教师参加民主管理,使其克服“打工仔”的雇佣思想,树立主人翁态度,将培养学生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第三,要抓好福利工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民办中小学教师没有铁饭碗,除了离、退休来工作的教师外,对于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设法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稳定师资队伍。第四,民办中小学也需要以培训、进修的方式继续提高教师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以促使其不断进步。

全文阅读

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摘要: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办学指导思想问题、观念转变问题和政策不公平问题是制约全省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甘肃省;民办教育;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5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50-02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这关键时期,重新审视全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态,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是民办教育研究者和民办学校管理者迫切关注的问题。

甘肃省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全省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层次分析,现已形成由民办高等教育、民办中等教育、民办初等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分析,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各类中、短期业务培训;从办学体制分析,有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和非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其中,民办中小学教育是全省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946所,在校学生24.28万人。其中,民办普通中小学89所,在校学生35 716人[1]。

一、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状况

近三年来,全省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发展状况如表1。

表1数据表明,民办中小学教育已是全省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全省教育资源、满足老百姓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需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

民办(私立)中小学的教育成本与价格

1.引言

众所周知,民办(私立)中小学的发展要求教育投资必须得到合理回报(利润)。这就要求民办(私立)中小学的教育活动不仅应当遵循教育学规律,也必须遵循经济学规律,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考虑教育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获得适当的利润,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大陆的民办(私立)教育的生存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民办(私立)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制定民办(私立)中小学的收费标准,如何对待民办(私立)中小学的成本和价格了。

和公办的中小学不一样,民办(私立)学校可以更为认真的考虑教育价格问题。民办(私立)教育的投资者无疑是希望通过投资民办(私立)教育得到合理回报。投入到民办(私立)中小学领域的资本也和其他领域的资本一样,需要在不断运动中增值自己。教育投资按其本性来说,它不仅要求补偿原来的价值,而且还要得到一个价值增值额。

2.民办(私立)中小学教育价格的构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由市场中的供求双方共同确定的。同样民办(私立)教育的价格分供应价格和需求价格两个方面。教育供给价格是由教育的卖方(学校)计算的包括教育生产者的报酬、购买教育生产资料的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和适当的利润构成。

民办(私立)中小学的价格就是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一定期间(一般是一年),按照所支出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向受教育者个人收取的现金的总和。显然民办(私立)中小学的价格的构成不仅只含有教育成本,还应当含有利润成份。这个价格包括民办(私立)中小学的办学成本以及平均利润。之所以要考虑利润,是因为办学单位不仅要保持原有的规模,而且还要添置新的设备,增建新的校舍,以便扩大教育规模,这些都需要追加投资,进行积累,积累来自赢利,利润是积累的源泉。此外,还需要给投资者一定的回报。

教育的需求价格是教育的买方(政府、个人和家庭、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购买一定质量的教育服务所能支付的价格。当教育需求价格和教育供给价格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均衡价格。

全文阅读

浅析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摘 要]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投资办学,采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为我国学生提供选择性教育。目前,民办教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本文将从民办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民办教育 监督管理 教师权益

一、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经过近十来年的艰难发展,我国民办中小学当前正处在规范发展向优质特色发展的转型阶段,现状如下: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65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3065.3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89304所,在园儿童1134.17万人;民办普通小学5496所,在校生502.88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331所,在校生433.89万人;民办职业初中4所,在校生0.1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670所,在校生230.13万人。(数据来源于《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目前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属性不明确

《民促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相当多的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难以落实到位。现有法律法规对举办者投入形成的学校资产的产权归属没有明确,导致举办者对投入学校的自有资产的安全性有担心,不愿意把资产过户到民办学校名下。

全文阅读

论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障碍

摘 要 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立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使得实践中立法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本文讨论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存在的法律障碍,在法律政策层面对民办教育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民办教育

法律

在未来相当的时期内,《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是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政策安排,然而促进法制定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多元化及其影响力的冲突,实际立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回避了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的规定

民办高校的产权焦点在于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与民办高校的非营利性,应该说民办高校产权远比企业产权公办高校产权要复杂,产权不明将导致效益的低下,要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明确和规范产权关系,促进法对民办高校产权法律关系主体即投资人、举办者的产权主体地位与权能,所包括的所有权 交易权收益权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规定不明晰。

二、合理回报与非营利性的概念

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是教育内在规定性下的特定要求;促进法也强调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并不反对赢利或盈利,我国民办教育由于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的独特性及其社会积累的相对不足,民办学校必须依靠盈利来积累资金,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指它能增加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据,促进法第 51 条,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合理是一个具有价值特征的判断,什么是合理回报?回报合理的界限在哪儿?又应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在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并未予确认,只能依靠实践中利益各方妥协后的默认机制。

全文阅读

追逐中国教育之梦 创建一流民办大学

摘 要:西安外事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1996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首批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2000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6月,西安外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0年建立工商管理及创业硕士培养平台。该校主要提供本科教育,并同海内外知名大学联合提供研究生教育。学院引进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全球名校的上万门精品课程,与国外40余所大学实现学分互认,学校发展模式已被哈佛大学列入教学案例。学院已培养出18万名毕业生,他们就业、创业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2012年,西安外事学院作为高教行业首家入选单位荣登第四届CCTV中国品牌榜。2013年,西安外事学院荣获新华社“中国创造力管理思想”大奖,并代表中国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屏幕。为了解其创院历程与发展方向,本刊对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黄藤董事长指出,西安外事学院在奋进中发展壮大,服务学生和国家一直是其发展目标;民办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机制的灵活性,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西安外事学院注重积累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加强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黄藤董事长希望中国的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学生和国家服务,为“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发展目标;机制;特色;国际合作交流

一、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促使西安外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藤董事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谈西安外事学院的发展历程。

黄藤:我在创办西安外事学院之初就怀着一种教育理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西安大学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那个时期,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中等以下阶段的教育。当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很低,仅为8%。考上大学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直接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作为研究人员,我比较早地接触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当时,我提出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低等的问题,而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能简单地用层次来划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同样存在职业教育这个问题。

当时,我提出的这个观点还不被大众所接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教授工艺课程的教师没进过工厂,教授文秘课程的教师没进过机关,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教学生去做这些工作呢?这篇文章引来了社会大众非常大的不满,有些教授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教授,你一个小孩儿说我不合格,我就不合格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体会到了我们社会由于教育和实际相脱离所带来的一些弊病。

办学之初,学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周期为3~6个月,仅设置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国际礼仪。当时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都不会打领带,吃西餐时不会使用刀叉。经过我们学校的培训,很多学生进入了外资企业工作。后来,我们感觉到很多大学都在改革自己的课程,把我们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引入他们的教学体系之中,如计算机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英语课程中也注重了口语训练。于是,我们这样的培训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了。我们当时的口号是“用尽毕生精力,为中国办一所3000人的民办大学”。当时,全国大学平均招生规模是3000人,因此在当时看来我凭一己之力,若能办一所有3000人的大学已经是很大的成果了。之后,学校规模的扩大还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形势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为学生做一些事情,为自己的朋友、亲戚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我真正开始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出国的经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但我仍旧怀着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对社会和他人有所意义。

10年之后,国家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30%,上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学校都在为生源开展竞争了。于是,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人曾说,大学扩招,生源减少,民办学校都不能存活了,你们能有什么办法,怎么跟公办学校竞争,怎么获得资源,怎样避免与公办学校向同质化发展?我当时就说,如果有一天我校招不到学生了,没有学生来了,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理想就实现了。这就说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比我们办得好,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那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全文阅读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民办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应用,逐步凸显出我国传统法律教学的弊端,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高效地应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法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在分析诊所式法律教育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我国民办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应用的问题,最后探索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民办高校法学教学中的优化应用。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民办高校;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1.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定义

诊所式法律教育来源于美国,是在国际法学教育逐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在20世纪中期。诊所式的法律教育主要是指为了凸显法学教育的职业特征,在法学教育中模仿医学院利用诊所开展实习和培养医生的模式,利用诊所教师的技能优势指导学生参与到法律的实践应用中,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缩小法律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促进学生的法律职业观念的培养。

2.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法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法,可以深入诊所内部,参与到真实的法律案件中。学生通过法律可以参与到案件中,接触到传统理论教学中不能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可以以实际律师的身份与案件的当事人进行接触,在与不同的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法律的职业应用技能,并学会如何用法律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案件问题。

全文阅读